碳中和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与应对.pdf
伦敦经济月刊( 2013 年 1 月) 2013 年 1 月 18 日 中银 研究产品系列 经济金融 展望 季报 中银调研 宏观观察 银行业观察 人民币国际化观察 作 者 : 王梅婷 中国银行研究院 电 话 : 010 - 6659 1591 签发人:陈卫东 审稿人: 周景彤 联系人 : 叶银丹 电 话: 010 6659 6874 对外 公开 全辖传阅 内参 材料 2021 年 6 月 4 日 2021 年 第 30 期 (总 第 353 期 ) 碳中和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与应对 在全球加快推进碳中和的背景下,我国作为“世 界工厂”和最大的碳排放国,国内外的低碳转型将重 塑我国贸易品的成本曲线和市场环境,深刻影响我国 进出口规模和结构。应对碳中和的挑战和机遇,我国 应积极参与国际绿色合作和规则制定,争取制定贸易 碳规则的主动权;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创新,争取占领 碳中和技术高地;加快国内产业升级和外贸企业 低 碳 转型。金融机构要降低高碳资产配置,建立低碳投资 风险管理体系,加强绿色金融产品开发与创新。 研究院 宏观 观察 2021 年第 30 期(总第 353 期) 1 碳中和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与应对 在全球加快推进碳中和的背景下,我国作为“世界工厂”和最大的碳排放国,国 内外的低碳转型将重塑我国贸易品的成本曲线和市场环境,深刻影响我国进出口规模 和结构。应对碳中和的挑战和机遇,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绿色合作和规则制定,争取 制定贸易碳规则的主动权;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创新,争取占领碳中和技术高地;加快 国内产业升级和外贸企业 低 碳转型。金融机构要降低高碳资产配置,建立低碳投资风 险管理体系,加强绿色金融产品开发与创新 。 面对全球变暖带来的生存环境威胁,减少碳排放和加快经济低碳转型势在必行。 随着主要经济体纷纷提出碳中和目标, 2021 年后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将明显加速。我国 作为“世界工厂”和碳排放大国,加快低碳转型既有利于提高国际话语权,又能倒逼 国内经济转型,但国内外碳中和也将冲击我国外贸规模与结构,对金融机构资产配置 带来风险。 一、我国加快碳中和有利于在全球“绿色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倒逼能源和经济转型升级 第一,有利于防止关键技术“卡脖子”,促进我国在能源转型竞赛中获得主动权。 近年来,美国为遏制我国发展,不惜在经济、技术领域打压制裁我国企业,造成芯片、 光刻机等关键技术领域被“卡脖子”,严重威胁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现阶段,碳中和 意味 着全球将掀起新的能源革命,历次能源革命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使全球利益重 新分配。例如煤炭和石油分别推动英国、美国实现工业经济腾飞。当前,清洁能源和 碳 中和技术已成为新的国际竞争热点,我国加快碳中和能推动技术研发进步,防止发 达国家垄断低碳技术,同时有利于抢占碳中和技术竞争的高地和占据有利国际地位, 促进经济长期健康发展。 第二,有利于减少绿色贸易壁垒的冲击。 由于欧美国家碳中和起步较早,出于保 护本国企业和“贸易公平”,或对碳中和进度慢的国家设置绿色贸易壁垒,这将冲击 2 2020 年第 30 期( 总第 353 期 ) 我国出口稳定性。因而,我国加快碳中和有利于减少贸易摩 擦和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 响。 第三,倒逼我国工业体系高质量发展,促进外贸产品升级,为中 国制造再次腾飞 创造机遇。 一是 低碳转型能带来新的增长点和新的就业机会,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支撑。按照清华大学的测算,如果我国实现气温升高不超过 2 摄氏 度的目标, 2020 年到 2050 年能源系统需要新增投资约 100 万亿元,占 GDP 的 1.5%到 2%1。大规模绿色投资将有力拉动我国经济增长和带动居民就业增收。 二是 低碳转型能 减少能源消耗和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我国制造产品的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促进在低 碳产品国际贸易中建立我国的 新竞争优势。 二、碳中和背景下,国际碳排放摩擦和碳税壁垒将增加,或出现 新一轮制造业转移,削弱我国出口竞争力 我国作为贸易大国,全球碳中和将对我国进出口产生外溢效应,例如碳排放责任 分担和发达国家出台碳关税都将影响我国外贸稳定发展。 第一,国际贸易中的碳排放转移或带来减排责任纠纷和摩擦。 在全球化供应链和 生产链下,内嵌在消费品中的碳排放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了转移。比如,发展中国家通 常出口高能耗高污染产品,进口欧美发达国家的低污染、高附加值产品,带来发展中 国家环境成本逆差(图 1),也造成出口国和进口国之间的碳减排负担不 平衡。当前, 全球碳中和步伐加快,以中国为主的出口型经济体将面临沉重的减排压力,未来出口 国或要求进口国承担更多的碳排放责任,可能增加国际间碳排放责任纠纷和贸易摩擦。 1 实现 2050 年气温上升不超过 2 C 的目标,需要我国在 2050 年非化石能源占比提高到 70%以上,终端电力占 比上升到 55%,预计十四五时期 光伏与风电每年新增装机规模需要达到 85GW-127GW, 2026-2035 年期间年均装 机容量可达到 210/89GW,未来将继续上升一个新台阶。 宏观 观察 2021 年第 30 期(总第 353 期) 3 图 1:中美贸易差额和碳排放差额 资料来源: Wind,中国银行研究院 第二,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将增多,冲击自由贸易体系,我国高碳出口或明显 下降。 欧盟、英国等发达国家的碳中和起步较早,低碳技术应用和设备更新推高了企 业生产成本,为保护本国企业和实现所谓的“公平贸易”和“公平竞争”,发达国家 可能采取进口替代和出台碳关税,或提高环保标准,对未达标的商品和服务贸易设置 障碍。例如,欧盟推出了“碳边境调节机制”,对减排进程较慢国家的商品征税,或 将建立起新的贸易壁垒,增加出口国的成本。同时这可能引发其他国家竞相施加碳税, 冲击全球自由贸易体系。 碳关税对我国出口的影响或不亚于中美贸易战的冲击。 我国出口产品附加值低、 碳排放高,是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净出口国。从短期来看,碳 关税将影响我国出口商品 的竞争力,尤其是冲击焦炭、石油冶炼、钢铁、纺织业、服装等产业。相比之下,欧 盟等发达国家的低碳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有所上升,利好其出口增长。总的来 看,碳关税可能造成我国高碳商品出口明显减少,在全球贸易格局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下降。 第三,碳中和或引发新一轮的制造业转移。一方面, 随着欧盟、美国等加快能源 结构转型与碳中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将大幅推升企业生产成本,或带来新一轮制 造业向外转移,重塑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带动全球贸易流发生转变。 另一方面, 对我 -6,000 -4,000 -2,000 0 2,000 4,000 6,000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1965 1968 1971 1974 1977 1980 1983 1986 1989 1992 1995 1998 2001 2004 2007 2010 2013 2016 2019 中美贸易差额(亿美元):左轴 中美碳排放差额(百万吨):右轴 4 2020 年第 30 期( 总第 353 期 ) 国来说,碳中和叠加劳动力短缺和原材料涨价, 我国高碳行业或加快向东南亚等地区 迁移。当前,部分资源出口型国家和 新兴 市场尚未提出碳中和目标,比如俄罗斯、澳 大利亚和沙特等资源输出国,越南、印度、印尼等亟待通过工业化加快现代化的国家, 在我国加快低碳转型的背景下,可能部分高碳行业将转移到原材料产地和环保标准较 低的新兴市场。近年来已有不少企业迁移到低成本的东南亚地区,未来国际贸易产业 链价值链或走向区域化,尤其是在 RCEP合作框架下,我国与东盟的产业链联系将更加 紧密,工业品出口地或逐步转向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地区,将使我国面临出口订单外流 和出口额下降。 三、我国经济低 碳转型将带来高碳产品出口减少,带动低碳产业 发展和相关商品出口增长 除了受国际碳中和的溢出效应影响外,我国加快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也将带动进出 口结构和规模发生新变化。 第一,为加快碳达峰碳中和,我国或将调整出口策略,减少中低端的高碳工业品 出口。一方面, 近年来,我国严格控制火电、钢铁、电解铝、水泥等高排放行业新增 产能,对排污量大、影响范围广的行业采取限产停产,整合压缩高排放高污染行业的 过剩产能。在减排压力增大和资源与环境高度受限的情况下,我国没有必要继续大 量 出口普通工业品。 未来短期内 ,我国工业品生产或 以 满足 国 内 需求 为主。 钢铁、玻璃、 铝制品等高碳排放的工业品出口规模将有所下降。 另一方面, 我国经济低碳转型在短 期内将削弱自身出口竞争力,带来出口结构变化。现阶段,我国出口依靠规模效应和 产业链配套能力在国际市场仍保持成本竞争优势,但随着多数工业企业面临低碳技术 改造、设备更新和购买碳排放指标等新增成本,不可避免地带来企业成本上升,重塑 高碳行业的成本曲线,尤其是对金属机械及运输设备、轻纺、石化、重金属冶炼与压 延加工企业影响深重(图 2)。 宏观 观察 2021 年第 30 期(总第 353 期) 5 图 2:我国工业品出口的主要产品类别占比 资料来源: Wind,中国银行研究院 具体从钢铁行业的出口结构变化来看,碳减排目标下, 一是中低端钢铁产品出口 将明显减少。 2020 年受疫情冲击,我国钢材类、石油类等高碳产品出口占比大幅下降, 尽管 2020 年下半年我国出口持续超预期增长, 2021 年以来全球经济加快复苏,但我 国高碳出口品占比并未明显回升(图 3)。同时,近期政府大幅压缩粗钢产量和提高 一般钢材出口门槛及取消出口退税,这将每年减少 3000多万吨的钢铁出口。二是高端 钢铁出口将保持增长。政府鼓励高端钢铁产品继续参与国际竞争,保留了对电工钢、 汽车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钢材产品的出口退税,这有助于增加 我国高端钢材出口, 倒逼钢铁行业向低碳、高附加值方向转型,打造新的竞争优势。 第二,低碳产业集群将快速发展,低碳产品出口增速将有所加快。 当前,我国已 经在光伏发电、太阳能发电、电池和新能源汽车领域积累了市场优势。我国是世界上 最大的氢能生产国和消费国,生产了全球超过一半的电动汽车和超过 60%的动力电池, 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均为世界第一。未来,我国利用现有优势的同时, 能依托完备的工业体系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和产品制造,促进我国低碳产业集群快速发 展,并发挥规模效应和成本优势,促进我国清洁能源技术和产品出口增加 。据国际能 源署预测,到 2050 年全球近 90%的发电量来自可再生能源,其中风能和光伏发电合计 0% 10% 20% 30% 40% 50% 60%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 2016 2018 化学品及有关产品 :占比 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 :占比 机械及运输设备 :占比 杂项制品 :占比 6 2020 年第 30 期( 总第 353 期 ) 占近 70%,这将带来可观的投资需求,利好我国出口光伏、太阳能和风力发电设备, 以及新能源汽车等产品。比如,近年来,我国风力发电机组的出口额已呈快速增长态 势(图 4)。 图 3:我国高碳产品出口占比 资料来源: Wind,中国银行研究院 注:钢材类出口产品包括钢材、钢铁板材、钢铁管配件、钢铁或铜制标准紧固件、 钢铁线材、机械设备等。石油类产品包括原油、成品油等。 图 4: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产品出口加快 资料来源: Wind,中国银行研究院 第三,我国引进低碳技术和进口设备将有所增加,对化石燃料进口将有所减少, 0% 1% 1% 2% 2% 3% 0% 5% 10% 15% 20% 25% 30% 35% 钢材类产品出口占比: %(左轴)服装、玻璃、印刷品等出口占比: %(左轴) 石油类产品出口占比: %(右轴) 0 2 4 6 8 10 12 0 50 100 150 200 250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出口金额 :蓄电池,(左轴) 亿美元 出口金额 :太阳能电池(左轴) 亿美元 出口金额 :风力发电机组(右轴) 亿美元 宏观 观察 2021 年第 30 期(总第 353 期) 7 能源本地化水平提高。一是 为弥补技术短板,我国将加大进口低碳技术和设备的力度。 尽管目前我国在全球能源技术研究、开发和示范方面的份额上升,在关键领域的技术 差距也在缩小,但目前一些核心能源技术仍集中在少数 OECD国家。比如日本在燃料电 池研究中占主导地位,欧洲在供应和存储低碳氢 2方面处于领先。我国加快低碳技术研 发和产业改造需要做好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未来我国引进低碳技术服 务、进口减排设备的规模或有所增加。 二是 我国清洁 能源的自给能力将逐步提高,化 石能源进口依存度或下降。在全球推动碳中和下,预计到 2050年全球能源需求将比现 阶段减少约 8%,届时全球近 90%的发电量来自可再生能源 3。作为化石能源进口大国, 未来,我国将加快开发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进口,这将带动进口规模变化和结构变 迁。我国煤炭工业协会提出到“十四五”末,我国的煤炭消费量将控制在每年 42亿吨 左右。这意味着“十四五”时期,我国每年煤炭进口量可能不超过 1亿吨,与 2020年 进口 3.04亿吨相比,未来煤炭进口将明显减少。同时,减少化石能源进口有利于将资 金用于国内,促进国内 非化石能源产业发展,带动产业链、价值链上下游构建清洁低 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四、碳减排背景下,外贸新变化对商业银行的挑战与机遇 商业银行服务于大量参与国际贸易分工的企业,未来,随着高碳排行业出口减少 和我国外贸结构变化,以及高碳行业转型和低碳改造,银行将 迎来大量绿色转型投资 的机遇, 但同时也 面临资产搁浅、不良率上升和行业竞争加剧等挑战。 (一)低碳投资机会增多,发展碳金融的空间广阔 第一,碳中和为银行带来大量绿色投融资机遇。 我国作为“世界工厂”,高碳行 业的低碳转型将对企业进出口产生全方位影响,尤其是外贸企业面临国内外压力,加 快转型的动力将进一步增强,银行在这些领域的投资机会增多。据国际能源署测算, 为达成碳中和目标, 2060 年前我国在脱碳进程中需进行高达 127-192 万亿元人民币的 2 低碳氢是指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值低于 14.51kgCO2e/kgH2 的氢气。 3 国际能源署 2050 年净零排放:全球能源部门路线图。 8 2020 年第 30 期( 总第 353 期 ) 投资,相当于平均每年投资 3.2万亿元 -4.8万亿元 4,这为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了 大量投资机会。同时,当前我国绿色金融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缺口(图 5),需 要银行积极提高绿色金融业务占比。 图 5:我国绿色金融供需情况 资料来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 国际研究院,中国银行研究院 第二,全球碳市场加快建设和碳排放权国际贸易发展下,碳金融增长空间广阔。 除了欧盟最早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外,近年来英国、中国、德国的碳排放交易体系陆 续启动。截至 2021 年一季度,全球 18%的排放量纳入各地的碳市场,其中,中国纳入 排放量占比 6.4%,德国 0.74%,英国 0.3%。随着全球碳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各国间的 碳排放权交易成为一种新的国际贸易形式,也会推动碳金融发展。现阶段欧美碳金融 创新产品丰富,包括期货、期权、质押贷款、债券、国际碳保理融资等。相比之下, 我国部分碳市场只有碳现货交 易,这意味着银行等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空间广阔, 包括发行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绿色理财产品和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等业务。 (二)银行面临的资产风险增加或影响利润增长,银行业对优质 资产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第一,高碳行业出口减少和低碳转型带来利润下降和资产搁浅,银行或面临不良 4 渣打银行充满挑战的脱碳之路, 2021 年 5 月 18 日。 0.94 1.3 1.43 2.19 2.1 2.05 0 0.5 1 1.5 2 2.5 2017 2018 2019 宏观 观察 2021 年第 30 期(总第 353 期) 9 资产增加与贸易金融业务冲击。一是 部分高碳行业产能压缩和出口减少,营收降低或 增加企业流动性风险,进而带来银行资产风险。 二是 高碳行业外贸活动减少,冲击银 行的跨境贸易信贷、支付结算、外汇套期保值等金融业务。由于钢铁、电解铝、煤炭 产品等产品的进出口的数量大、金额高,因而对银行贸易金融业务会产生不可忽视的 冲击。 三是 部分碳强度高的行业面临资产搁浅风险,或增加银行坏账规模。碳达峰碳 中和目标下,钢铁、氧化铝、石化、水泥、平面玻璃等高碳行业资产可能会过早减值、 贬值或转换为负债,叠加这类行业生产受限、出口减少和盈利能力下降,或带来银行 不良资产增加。 第二,部分外贸企业低碳转型的风险较高,银行业对优质资产的竞争加剧。 尽管 未来银行投资的外贸企业将加 快低碳转型,但 一方面 ,能源结构转型下煤炭、石油相 关产业不可避免地出现市场份额逐步降低,这意味着银行可投资的传统行业规模将呈 缩减态势。 另一方面, 绿色投资的风险较高。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技术驱 动,当前我国在碳捕捉、碳封存等方面还存在技术短板,同时不少低碳技术尚未商业 化落地,因而未来企业投资低碳技术研发、设备升级改造产生投资失败的风险较高。 考虑到对绿色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和资产定价难度,短期内,银行或更青睐风险较低的 优质投资项目,但这将加剧行银行同业间的业务竞争。 五、对策建议 第一,加强国际和区域合作, 完善低碳减排领域的合作机制。一是 加强我国与欧 美国家的对话合作,加大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产业和技术合作。积极参加双边、多边 贸易协定谈判,探索建立国际贸易中的碳排放标准和规则,达成贸易协议,防止碳边 境税扩展为全球绿色贸易壁垒。 二是 加强区域低碳合作,积极推进减排责任公平合理。 通过一带一路绿色投资,零碳低碳技术贸易等方式,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绿色 产能、绿色资本、绿色贸易等方面的合作广度和深度。同时加强与东盟在绿色低碳发 展、国际气候问题治理等方面的合作和政策协调,更好地反映发展中国家的诉求,推 动碳排放进口国承担更大 的责任,促进发达国家向贸易伙伴传播绿色技术。 10 2020 年第 30 期( 总第 353 期 ) 第二,加快完善国内绿色制度体系,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创新。 未来,发达国家 “碳关税”机制落地表明全球正在形成以气候变化为主题的新国际贸易体系和产业竞 争格局。无论是主动调整还是被动转变,都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格局转变必将发生。 我国面临的当务之急, 一是 尽快建立中国自身的“碳交易”“碳定价”等绿色发展的 制度体系,以便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二是 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创新,尽快占领 碳中和技术高地。科技创新是同时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 也是我国抢占国际低碳技术高地 的需要。要加快编制碳中和战略规划,鼓励碳捕集、 利用和封存等绿色原始技术创新,加快部署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项目、二氧化碳 用作原料生产化工产品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开展碳中和试点和项目开 发,生产更多以碳汇为主的生态产品,推进绿碳增汇行动。 第三,加快产业升级,增加贸易产品附加值,加快推动外贸企业低碳转型。一是 从缩小我国环境成本逆差角度来讲,要进一步加快产业升级,增加科技创新和技术研 发投入,降低工业生产的环境代价,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 二是 转变贸易增长方式, 利用我国作为主要工业品出口国的地位,发展环境 友好型贸易,减少碳排放。 三是 出 台刺激措施和完善法律,加强外贸企业实施减排。例如对环境友好型外贸企业增加退 税,通过制定严格的环境法律,促使高污染企业采用节能生产流程。 四是 推动对经济 增长拉动作用强但高耗能的行业实现绿色升级,鼓励建立绿色智慧能源基础设施,加 强低碳工业材料的创新、生产工艺的创新,实现产业链与工业布局的再造,创造可持 续的生活方式等。 第四,商业银行业务要向低碳产业倾斜,加大对气候投融资的支持。一是 进一步 降低高碳资产配置,支持绿色低碳转型。对已有高碳资产要加快清收,未来要紧跟国 际政策,降低对传统高碳产 业的信贷资产配置。适度增加对高碳企业低碳转型的融资 支持,弥补绿色低碳转型的资金缺口。 二是 逐步建立全面的气候环境风险管理体系。 增强对低碳转型企业的风险识别,提高投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是 加强前瞻性业务布 局,创新碳金融产品服务,增强业务竞争力。加大发行绿色债券和绿色资产支持证券 用以支持绿色项目建设。在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的前提下,增加绿色信贷供给规模,加 宏观 观察 2021 年第 30 期(总第 353 期) 11 强对绿色中小企业的支持 力度。增加发行绿色理财产品,通过投资产品普及公众的绿 色发展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