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报告吧!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报告吧

换一换
首页 报告吧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猎聘2019年中国AI&大数据人才就业趋势报告.pdf

  • 资源ID:97620       资源大小:970.45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人民币15元】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人民币15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共享资源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猎聘2019年中国AI&大数据人才就业趋势报告.pdf

1 猎聘 2019 年中国 AI&大数据人才 就业 趋势报告 本报告核心洞察: AI&大数据人才在全球爆发式发展,而另一面在全球范围内呈现严重人才荒。 中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过 500 万,大数据人才缺口高达 150 万。 国内 AI 与大数据人才呈年轻化趋势,以 25-30 岁之间最多,占比超 4 成,工作 5-8 年的人才占比最多,为 22.95%。 AI&大数据人才 专业背景 以计算机和信息科学 居 多,位居第一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占比为 10.32%。 AI&大数据领域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较为综合,不但要求相关的硬核技能,如人工智能、算法、互联网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求懂得产品相关的知识储备、数据分析、逻辑分析和市场营销等技能。 国内该领域的人才需求 呈快速增长态势,今年 企业 人才需求 约为 4 年前 的 12 倍。 AI&大数据人才的需求分布和供给分布 以 互联网行业 最为 集中 , 人才供需 均已过半。 在 核心职能的 需求 和供给 方面,机器学习与数据产品经理占据大头,占比均超过 50%。 北上深稳居人才供需的第一梯队,三市 人才需求占比总计 63.00%;人才供给占比合计 57.58%。 国内 AI&大数据海外人才占比不足一成,过半集中在互联网行业。超 50%的海外人才聚集在上海、北京、深圳,其中上海占比最高,为 26.02%。 AI&大数据人才平均月薪 22322 元,比金融和互联网行业分别高出 2150 元、 3275 元。 在 重点职能中,平均月薪排名最高的是数据架构和数据科学家,分别为 37451 元、 36570 元。 在平均月薪排名最高的 20 个城市中,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广州的 AI&大数据从业者月薪超 2 万,其他 15 个城市的平均月薪区间在 1347519007 元。 在国内 AI 大数据领域,海外人才的平均月薪为 29515 元,本土人才为 21625 元,两者相差 7890 元。 从 2017 年一季度到 2019 年二季度,互联网、制药医疗行业的 AI&大数据人才处于净流入状态,最能留住人,而电子信息行业则人才流失最为严重。同期,杭州相关人才净流入率最高,合肥、西安位居第二、第三。深圳、上海、北京、广州位居第 4、 10、 12、 16。 近年来 , AI、 大数据无论是在科技圈,还是在商界或日常生活中, 都成为 备受关注的热词。随 着信息化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AI、 大数据进 了 飞驰的快车道, 深刻地参与着、影响着全球的社会经济,乃至政治文化的发展进程。 AI 被世界不少 国家都纳入了 国家 层面的战略发展规划 ; 而 大 数据 则被公认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是 21 世纪的“钻石矿”。 2 在 2019 世界 人工智能大会 于 今年 8 月末 在上海 隆重 召开 之际 ,猎聘 积极 呼应 此次 大会 “智联世界、无限可能”的主题, 特此发布 猎聘 2019 年中国 AI&大数据人才就业趋势报告 (以下 简称 报告 )。报告重点研究 时段为 2019 年 1-7 月, 分析了在此期间 国内 AI&大数据 人才的画像特征、 供求的 行业 与 地域 分布情况 ,以及 薪资 行情 , 展示 了 近年来 该领域人才的 需求 趋势、 流动特征 ,并 专门研究 了 该领域国内 的海外人才现状,为 人才 的供需双方提供招聘及求职 方面 的 决策 参考,也为 相关 行业研究机构及个人提供 一手 参考 资料 。 一、 AI&大数据人才 概况 1、 爆发式 发展与严重人才荒并存 在众多 的 当今 新兴领域 中 , AI、 大数据 无疑 是最热的领域之一 , 也备受政府重视 。在 2019年全国 两会 政府 工作 报告 , 李克强 总 理 首次 提出 “智能 +”, 并强调 “深化 大数据、人 工 智能等研发应用”。在 国家层面, 对 AI、 大数据都有明确的规划。 2017 年,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提出 到 2020 年 ,初步建成人工智能技术标准、服务体系和产业生态链 , 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 1500 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 1 万亿元。 而在 2016 年 ,工业和信息化部 (工信部) 印 发大数据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6-2020) ,提出 到 2020年,技术先进、应用繁荣、保障有力的大数据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 大数据相关产品和服务业务收入突破 1 万亿元 ,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 30%左右,加快建设数据强国,为实现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 随着信息化 和 互联网技术 的发展, 近些 年,我国的 AI 与 大 数据 呈现爆发式 增长态势。 目前 ,中国 是全球第二大 AI 力量,人工智能企业超过 1000 家。 根据雪球 财经的数据, 2018 年中国 AI 市场规模约 330 亿元人民币,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有望成长至万亿量级,成为下一轮科技创新红利的主导力量。中国人工智能市场有望在 2030 年达到万亿量级。 2018 年上半年,中国 AI 投资总规模 1527 亿,显著超越 2017 全年( 754 亿)。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大数据白皮书 (2018)显示, 2017 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达 4700 亿元, 同比增长 30.6%,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提速。 在 AI 与大数据 领域 迅猛 发展的 另一面 ,是 全球性的 人才荒。根据 腾讯 研究院发布的 2017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白皮书 , 目前,全球 AI 领域人才约 30 万,其中高校领域约 10 万人,产业界约 20 万人。 AI 产业人才主要分布在美国、中国及其他国家的企业中 。 据 工信部教育考试中心副主任周明 2016 年向媒体透露 ,中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过 500 万。 在 大 数据 领域, 人才 荒问题也同样突出。 根据 麦肯锡报告, 美国 2018 年大数据人才和高级3 分析专家的人才缺口将高达 19 万。此外,美国企业还需要 150 万位能够提出正确问题、运用大数据分析结果的大数据相关管理人才。数联寻英 2016 年 发布的 大数据人才报告称 ,目前,全国的大数据人才只有 46 万,未来 3-5 年内大数据人才 缺口将高达 150 万 。 2、 AI&大数据中高端人才画像 1) 人才 呈 年轻化 趋势 , 并具有丰富 工作 经验 猎聘 大数据显示,从 2019 年 1-7 月 ,全国 AI&大数据人才的年龄分布以 25-30 岁 之间最多,占比为 40.63%;其次 是 30-35 岁 ,占比为 29.65%。而 在 AI 与 大数据人才的工作年 限 分布 方面, 5-8 年 的人才占比最多,为 22.95%; 其次是 10-15 年 工作经验的人,占比为 19.26%。 由此 可见 ,这个领域的 中高端 人才 尽管 趋于 年轻化, 但却 不乏 一定 的 工作 经验。这与 AI 与大数据是 新兴 高科技 领域 密切 相关 ,这两个 领域具有较高的学科和 专业 门槛 ,入行 的 人才 需要在学科和相关领域 具备一定 的 知识 和经验 沉淀 。 2) 专业 背景: 多为 计算机和信息相关专业 从 AI 与 大数据人才毕业的 专业 背景 来看, 以计算机和 信息 科学相关的专业最多, 位居 第一的是 计算机科学 与技术,占比为 10.32%。 这表明 ,该行业 对人才 的准入具有较高的专业门槛。 4 AI 与 大数据的发展从根本上 得益于数据、算力和算法的集中突破,得益于 互联网和信息化的发展 ,因而对人才 的要求更看重相关领域的专业 背景 。 3、 AI&大数据领域所需职业 技能 : 综合素质 +专业知识 猎聘 大数据研究院分析了 AI 与 大 数据 人才所应掌握的相关技能关键词,结果发现, 这个 领域 对 人才 素质 的要求 较为 综合 ,不但要求相关的硬核技能,如人工智能 、 算法、互联网 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求懂得 产品相关的 知识 储备 、数据分析、逻辑分析和市场营销等技能。 其中 , 最关键的一些技能都是门槛 较高 的、需要 极强 的专业知识,比如 算法 、计算机视觉、数据挖掘、信号处理 、 数据分析等等 。由此 也不难 理解,为 何 AI、大数据 人才的专业背景来5 自计算机、 信息 和统计 的 人占比 更多。 二、 全国 AI&大数据 人才 需求 趋势 : 呈 快速增长 态势 , 今年 约为 4 年前 的 12 倍 2015 年是中国 互联网发展的关键一年,这一年 中国 移动互联网 进入 发展成熟期。 猎聘 大数据研究院 对比研究了 2015年 一季度至 2019年 二季度 全国 AI&大数据领域 与互联网行业 的人才需求 变化趋势, 以 2015 年 为 时间起点和 比较的基准点, 用 此后 每个 季度的发布职位数与2015 年 发布的职位数 相除 , 结果发现, 在过去 18 个 季度中, AI&大数据领域 与互联网行业的人才需求成倍持续 增长 态势 , AI&大数据的 人才 需求 增长倍数 明显高于互联网行业 , 两者均在 2019 年二季度 达到发展的最高峰值 , 分别为 11.75, 后者为 10.66, 即在 这个 时间节点, AI&大数据 的人才需求是 2015 年 Q1 的 11.75 倍 ,而互联网行业的人才需求是 2015 年Q1 的 10.66 倍 。 AI&大数据 与互联网 行业 有着 千丝万缕 的关系, 后者 的快 速 发展为前者 的飞跃 、应用 创造 了重要 条件 。 比起 互联网 行业, AI&大数据 对技术要求更高、更前沿,人才 的 稀缺 性 更强 。 三、 AI&大数据人才需求 与 供给 分布情况 1、 行业 分布: 互联网 行业 的 需求与供给 占 绝对优势 AI 与 大数据人才 的 需求分布和供给分布 遍及各大 行业, 其中以 互联网、电子 通信、 机械制造和金融 较为 集中, 而 最为集中的是 互联网 行业 ,无论 人才 需求 还是供给 均已 过半, 在 各大行业中 具有 绝对优势。 6 从人才 需求 分布 来看,互联网 、电子通信、机械制造、金融 行业 的 AI&大数据 人才需求 占比总和 为 84.49%; 其中互联网行业 就占到全行业 的 57.34%。 从 人才供给分布来看, 这四个行业的人才供给 占比 合计 为 85.26%, 仅互联网行业就占到了全行业的 62.23%。 这 四个 行业 具有较好的信息化基础和数据 积累 , 而且对 国计民生影响较大,因而对于 AI&大数据的 人才供需都相对较大。 尤其 是互联网 和 电信行业 两个 行业 近年来 发展迅猛,沉淀了海量用户数据 。 国家 统计局 2019年 8 月 发布的 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 显示 , 我国网民由 1997 年的62 万人激增至 2018 年的 8.3 亿人,年均增长 40.9%。其中,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 98.6%。 2018 年,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消费达 711 亿 GB,是 2013 年的 56.1 倍, 5 年年均增速高达 123.8%。 70 年 来 我国 通信技术跨越式发展,到 2018 年末,光纤接入用户达3.68 亿户, 4G 用户总数达 11.7 亿户。用户规模发展壮大,电信业务总量高速增长。到 2018年末,全国电话用户规模达 17.5 亿户,用户规模居世界第一。移动宽带用户(即 3G 和 4G用户)总数由 2014 年末的 5.8 亿户增 至 2018 年末的 13.1 亿户,年均增长 22.4%。 在 技术不断 更新 迭代 的 趋势 下, AI&大数据 必将进一步与各大行业融合 , 充分释放其在产业发展中的变革作用,加速传统行业经营管理方式变革,推动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并 进一步重构 产业价值链体系。 2、 核心职能分布 : 机器 学习 与 数据产品经理 占 供需大头 从 AI&大数据 核 心 职能 人才 需求 分布前十的 情况来看,机器学习和数据产品经理占比最多,为 27.88%、 27.13%,两者 合计为 55.01%, 为当 之 不愧的第一梯队。第二 梯队为 深度学习、7 算法工程、数据分析师,人才需求占比区间为 5.27%11.56%; 第三 梯队 为图像处理、数据仓库、机器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架构,人才需求 区间 为 1.65%4.47%。 从 AI&大数据 核 心 职能 人才供给分布前十的 情况来看, 数据 产品经理 占比遥遥领先 ,为44.60%;其次 是机器学习,为 11.51%,这两者 为第一梯队。 第二梯队 的是 数据 分析师、算法工程、 深度 学习,人才 供给 占比区间为 5.44%9.74%; 第 三 梯队为 数据 仓库、 自然 语言处理 、BI 工程师 、机器视觉、 图像 处理 , 人才供给区间为 1.79%3.64%。 AI&大数据 人才需求和供给都 大量 集中 在 机器学习和数据产品经理两个职能上。 机器学习依赖于对大量数据的解析和训练,从而通过算法从数据中学习完成任务。近年来,随着大数据领域的迅猛发展,算力大大提升,为机器学习提供大量的原材料,而极大促进了机器学习 的发展 。 由于 AI&大数据与具体的产业相结合, 产生 了 很多 落地 应用 的产品,这就需要 相应 的数据产品经理,负责 数据 产品的 全 生命周期, 如需求管理 、 规划设计 、 开发测试 、 迭代优化等。 在各个 应用 领域 , 数据 产品 经理 又可 根据 业务 类型 细分为多种 类别。 3、 城市 分布 :北上深稳居人才 供需 第一梯队 在 AI&大数据 人才需求 分布前 二十 的城市 中, 北京占比 最高,为 29.11%。 北京 、 上海、深圳人才需求占比位居前三,三者的人才需求总计为 63.00%;杭州 和 广州在 第 二 梯队,人才需求占比为 6.85%、 5.40%。 其他 15 个城市在 第三 梯队 ,人才 需求 占比区间为 0.50%2.74%,占比总和为 24.75%。 8 在 AI&大数据 人才 供给分布前 二十 的城市 中, 位居 前三的城市是 北京 、上 海 、深圳,人才 供给 占比分别为 26.61%、 20.40%、 10.57%,合计 为 57.58%; 杭州 和广州 位居 第二梯队,人才供给占比为 4.93%、 4.92%。其余 15 个城市为 第三梯队,人才 供给 区间为 0.43%2.88%,合计 为 27.67%。 这个 领域的人才需求和供给都集中在 北京 、上 海 、深圳, 因为 这三地的企业、人才众多, 产业 发达,汇聚了 众多 AI&大数据 方面的 代表性 企业 。在北上 深 之外 的其他城市,以杭州和广州较为突出,尤其是杭州 , 仅次于北上深。杭州 是 国内互联网重镇, 近年来 着力 推进 智慧城市建设,打造 “ 全国 数字经济第一城 ” , 在新一线城市中 成绩斐然 。 AI、 大数据、云计算 是 数字经济的关键技术 , 近年来 ,全国 不少 城市都 加大了 对 数字经济 的投入 力度,涌现出不少数字经济强市 。 根据 紫光旗下新华三集团 数字经济研究院 2018 年 4月 发布的 中国城市数字经济指数白皮书 ( 2018) , 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出现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 3 个中心,四川盆地、华中平原、闽东南、关中平原、山东半岛共 5 个热点,区域协同发展效应显著。 而 AI&大数据 人才供需 占比前 二十 强 城市 就位于这 3 个中心、 5 个热点中 , 也涵盖了此 白皮书 所公布的 中国 数字 经济 百城排名 十强 的城市( 含 上海、北京、深圳、成都 、杭州、广州、武汉 、 宁波、无锡、重庆) 。这充分 证明, 数字 经济越发达的 地区 ,其AI&大数据 产业也是强项, 三者 之间互相带动 , 共同激发 城市 与区域之间的 社会创造力和市场主体活力。 四 、 AI&大数据海外人才 分布 情况 1、海外 人才 占比 不足 一成, 过半集中 在互联网行业 9 在国内 AI&大数据 领域,引进 海外 人才是 各级 政府非常重视的工作。 AI、 大数据的概念是国外最 先 提出,且 较早 在国外发展 、 落地 , 国外 无论是 相关 领域的 人才 培养 还是 在 应用领域的探索都 处于领先位置 。 从 目前 AI&大数据 领域 海外 人才的比例 来看 , 只占到 9.19%, 不足一成。从该领域海外人才的分布来看, 51.20%的 人 聚集 在互联网行业。 其次 是金融行业,海外 AI&大数据 人才占比为12.38%。机械 制造、电子通信的海外 人才 占比位居第三、第四,为 9.34%、 8.43%。 其他 行业的占比相对较小。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 除了 互联网 的 海外 AI&大数据 人才的占比 过半外 , 其他 行业都占比很小,越是传统行业, 占比越小。 可见 ,互联网之外的行业海外人才严重不足, 需要补给 海外 相关人才,为行业的发展 提供 有力的人才支撑。 2、 城市分布 :沪 京深位居前三,为人才富矿区 从 AI&大数据海外人才在国内的城市分布来看,上海的人才占比最多,为 26.02%;北京位居第二,占比为 21.60%; 深圳位居第三,为 8.83%。 这三 个 城市 海外 AI&大数据人 才总和 为56.45%, 为第一梯队 。 10 杭州 、广州 为第二梯队, 该 领域海外人才 占比为 3.50%、 2.86%。 其他 15 个 城市为第三梯队,人才占比区间为 0.31%1.90%, 合计为 11.78%。 如果 国内非 一线城市 要 就近 引进 AI&大数据 领域的海外人才,建议可以重点关注 上海 、北京、深圳这三个城市 , 在国内 AI&大数据 领域,这三个城市是 汇聚 国内 外人才的 富矿区 。 五 、 AI&大数据人才薪资 1、 平均 月薪 22322 元, 超 过 各大行业平均薪资 国内 AI&大数据从业者 平均月薪较高,为 22322 元 , 超过 同期 各大行业 从业者 平均 薪资, 比各大行业薪资 排名最 靠前 的金融和互联网行业 分别 高出 2150 元 、 3275 元 。

注意事项

本文(猎聘2019年中国AI&大数据人才就业趋势报告.pdf)为本站会员(电脑达人)主动上传,报告吧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报告吧(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号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