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报告吧!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报告吧

换一换
首页 报告吧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从军诗五首·其三》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

  • 资源ID:88216       资源大小:23.16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人民币5元】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人民币5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说明:
本站最低充值10金币,下载本资源后余额将会存入您的账户,您可在我的个人中心查看。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共享资源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从军诗五首·其三》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

从军诗五首 ·其三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从军诗五首 ·其三 两汉:王粲 原文 从军征遐路,讨彼东南夷。 方舟顺广川,薄暮未安坻。 白日半西山,桑梓有余晖。 蟋蟀夹岸鸣,孤鸟翩翩飞。 征夫心多怀,恻怆令吾悲。 下船登高防,草露沾我衣。 回身赴床寝,此愁当告谁。 身服干戈事,岂得念所私。 即戎有授命,兹理不可违。 译文 随军千里去征战,讨伐那盘踞东南的孙权。 船船相并沿着大江而下,夜晚将至还未抵岸。 眼前太阳半落西山,林梢上尽是夕阳的余晖。 两岸的蟋蟀声此起彼落,江上的孤鸟翩翩飞翔。 征夫的心中有所思念,凄凄怆怆让我哀伤。 走下战船登上那高处的阵地,草叶上的夕露沾湿了衣衫。 回身赴帐上床休息,我心中的苦闷诉给何人。 从军诗五首 ·其三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既然自己已参加了战斗,怎么能时时挂念一己之私。 作战中随时献出生命,这种道理怎可违背! 注释 遐( xiá):远。 东南夷:此处指孙权。 方舟:两船并行。顺广川:沿大江顺流而下。 薄暮:傍晚。未安坻:没有安全靠岸,指船还在江中行驶。 西山:西边的山。 桑梓:是征途中所见的桑树和梓树。 夹岸:河两岸。 翩翩:飞翔的样子,含轻盈自如之意。 多怀:思绪缠绕。 恻( cè)怆( chuàng):悲痛伤感。 防:堤岸。 回身:转 身。 服:从事。干戈:古代兵器,干指盾,戈指戟。干戈事,指战事。 所私:指怀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 即戎:用兵,交战。 兹( z):这。 从军诗五首 ·其三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赏析 开篇二句 “从军征遐路,讨彼东南夷 ”,点明从军远征的目的。作者是个胸怀大志的人,这次出征无疑为他提供了一个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因此,他对这次从军出征抱有很大的希望。一个 “遐 ”字、一个 “讨 ”字,写出了这次出征的浩浩荡荡、堂堂正正,显现了诗人内心的艰巨感和自豪感,从而为作品奠定了一个慷慨激昂的基调,并成为全诗的主旋律。 然而诗人并没有立即从正面抒写自己的豪情壮志 及令人神往的战斗生活,而是笔锋一转,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沿途的景物。 “方舟顺广川,薄暮未安坻。 ”这二句既写出了从军生活的紧张气氛,又写出了因离家愈来愈远而产生的一种惆怅感。 “白日半西山,桑梓有余晖 ”,既是眼前的实景,又是诗人思乡之情的自然流露。不仅如此,秋风中蟋蟀的哀鸣,暮霭下孤鸟的乱窜,更增加了内心的凄凉与悲伤。诗人把暮色中的行军、夕阳下的桑梓及蟋蟀、孤鸟等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有机地编织在一起,构成一幅典型的 “悲秋图 ”。这样的景物描写,融情于景,以景写情,情与景妙合无间,浑融一体,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面对如此凄凉景象,诗人的感受是: “征夫心多怀,恻怆令吾悲。 ”离情别绪,人皆有之,而出征的将士则尤为强烈。这是因为他们随时都有可能横尸疆场,即便能侥幸生还,也很难保证在战乱频繁的年代从军诗五首 ·其三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4 页 不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因此生离死别的痛苦不能不咬噬他的心灵。为了排遣悲伤的情绪,诗人 “下船登高防 ”,登上高高的河堤,久久地凝望着远方的故乡,以至被秋露打湿了衣裳。登高不仅没能销忧,反而感到一股寒意阵阵袭来,感情的浪涛不停地在胸中翻腾,无法遏制。“回身赴床寝,此愁当告谁。 ”柔肠寸断,难以成眠,甚至连个说心里话的人也没有。诗人好像被孤 独、寂寞的气氛所包围,跌进了痛苦的深渊。这可以说是思妇游子的一种共同的心境。作品以简洁、朴实的语言,形象地勾画出抒情主人公悲怆难抑的情态。 但是作者毕竟是一位有远大抱负的志士,决不会长久地沉溺在儿女之悲中。因此,诗人笔锋又转,唱出了时代的音响: “身服干戈事,岂得念所私。即戎有授命,兹理不可违。 ”这犹如平地一声惊雷,将作者从沉溺中惊醒,也如狂飙突起,喷泻出慷慨激昂的情怀,悲伤、低沉的情绪荡然无存。在国事与家事,事业与私情的天平上,作者作了理智的抉择。 慷慨悲凉,是建安诗人的共同特色,该诗就体现了这 一鲜明的时代特色。作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很善于运用感情起伏的反差,来突出内心的激情,这首诗就具有这样的特点。作品先通过景物描写,创造出一个典型的艺术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诗人孤寂、凄凉、悲愁的心境,使诗歌的情绪跌入低谷。接着急转直上,又把情绪推向高潮:为了事业的成功,不惜抛弃个人的一切。可以说,这种落差越大,就从军诗五首 ·其三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5 页 越能突出诗人慷慨豪迈的情怀,也就越能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王粲( 177-217),字仲宣,山阳郡高平(今山东微山)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 “建安七子 ”之一,由于其文才出众,被称为 “七子之冠冕 ”。初仕刘表,后归曹操。

注意事项

本文(《从军诗五首·其三》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为本站会员(浩浩)主动上传,报告吧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报告吧(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号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