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报告吧!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报告吧

换一换
首页 报告吧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办公室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docx

  • 资源ID:50695       资源大小:18.92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人民币3元】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人民币3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说明:
本站最低充值10金币,下载本资源后余额将会存入您的账户,您可在我的个人中心查看。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共享资源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办公室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docx

办公室建国 60周年优秀征文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1 页 办公室建国 60 周年优秀征文 1978年 5 月 19 日,新华日报第 3 版的 “读者论坛 ”栏目刊发了我的一篇时评习作。事后听人介绍,这是粉碎 “四人帮 ”一年多来,该报首次发表的批评性时评。 那个年代,中国人仍生活于物质匮乏、供不应求的状况之中,粮油盐煤等许多生存生活用品得凭票证限额购买,衣食住行等许多生活上的基本需要也是十分紧缺、求之不易,洗澡这一日常生活中的必须便是其中之一。 那时候的公共浴室条件不好,却天天人满为患。老百姓的住房状况又差,夏天还能在家里凑合着对付,其他的大部分日子只能赶到公共浴室去扎堆,洗澡开后门的现象也就屡见不鲜了。 1978 年 5 月的一个星期天中午,我去离家不远的一家浴室洗澡。照例挤在浴室紧闭的大门外等候到点开门,进得门后照例见到了 “红光满面 ”的主任、 “热气腾腾 ”的科长等已从后门进入的 “特殊浴客 ”联想到刚从报纸上看到的一则革命领袖不搞特殊化的故事,感概系之。洗完澡回到家,我一口气写下了时评从列宁排队理发所想起的,抱着试一试的心态 “四人帮 ”已被粉碎, 党报对此类批评性的时评或许可以开禁了 寄往了新华日报编辑部。文章从革命领袖列宁到理发店理发坚持排队的故事说起,与我在公共浴室内外的所见所闻进行对比,批评了社会上的开后门现象。 办公室建国 60周年优秀征文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2 页 老实说,我对这篇时评能在新华日报发表的期望是微乎其微的。按照我当时的思维定势,在全国上下大力宣传 “抓纲治国 ”大好形势的背景下,媒体上是一片莺歌燕舞,我的这篇时评就不免有点儿不合时宜了。 没想到几天后的 5月 20 日,同事打电话告诉我: “你的一篇文章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了! ”真是喜出望外!连忙找来报纸 “特殊浴客 ”从何而降? 醒目的标题极富冲击力地扑向我的眼帘。标题改得太妙了,起到了画龙点晴的效果,杂文的味儿也更浓了。再细看,除了末尾一小段被删掉外,基本未作其他改动。文末还配了一则 “编者的话 ”,其中写道:编完了 “特殊浴客 ”从何而降?,又联想到一系列的 “特殊 ”: “特殊旅客 ”、 “特殊顾客 ”、 “特殊病员 ”诸如此类,在某些人看来,似乎无关宏旨。但是,想一想列宁为什么排队理发,道理是不讲自明的。不特殊是共产党人、革命干部的特殊品质,报刊上已介绍不少,为什么有些人对此就无动于衷、我行我素呢?是不是开后门、闹特殊成了癖好?须知这不 是光彩,而是耻辱。愿一切喜欢扮演 “特殊 ”角色的人们,处处、事事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出现。 文章及编者的话在泰州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文中所说的那家浴室的主管部门泰州市商业局党委专门发出了关于立即组织讨论 “特殊浴客 ”从何而降? 一文的通知,要求本系统职工正确对待批评,联系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对照检查、开展讨论,还研究制定了有关整改措施。对此,新华日报又进行了题为举一反三吸取教益的办公室建国 60周年优秀征文 WORD 版 【本文为 word 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第 3 页 跟踪报道。 据时任泰州市委宣传部通讯报道科科长的汤顺培同志介绍,这篇时评及编者的话也在省内引起了反响。在新华 日报社召开的通讯报道工作会议上,与会者对新华日报刊发这篇时评的识见予以充分肯定,认为这是新闻媒体拨乱反正的一个信号,是粉碎 “四人帮 ”之后党报推行舆论监督的一种新气象,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了这篇文章本身。 时至今日,一些当年读过这篇时评的同志还和我打趣: “你文章中写的 红光满面 的主任、 热气腾腾 的科长到底是谁啊?你的文章把后门堵住了吗? ”他们还说,若是放到现在, “特殊浴客 ”之类已经算不上什么了 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些年来,我因工作关系和兴趣爱好,陆陆续续地写了不少新闻评论和散文随笔,但记忆最为深刻的还是 这篇时评。因为,它是粉碎 “四人帮 ”之后我对舆论监督的一次尝试,是我对党的喉舌勇于拨乱反正的一次真切体味。

注意事项

本文(办公室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docx)为本站会员(真真)主动上传,报告吧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报告吧(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号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