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湿地公园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doc
<p>1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XX 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项目 建设单位 XX 国家湿地公园管理站 法人代表 黄秀芸 联 系 人 李波 通讯地址 XX 市道外区东直路 150 号 联系电话 15304506562 传真 邮政编码 建设地点 XX 市道外区 巨源镇 立项审批部 门 批准文号 建设性质 扩 建 行业类别 及 代 码 类别: 其它环境治理 代码: 8029 占地面积(平方米 ) 3280000 绿化面积 (平方米 ) 160782 总 投 资 (万 元 ) 1688.13 环保投资(万 元 ) 287 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 例 17% 评价经费 (万 元 ) 预期投产日期 2015 年 12 月 2 工程内容及规模 一、 项目建设必要性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美化环境等方面湿地具有其它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 “地球之肾 ”。加强湿地资源及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合理利用,不仅是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维护湿地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状况的需要,更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生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因此,保护了湿地 ,就保护了人类自己。 我国政府对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十分重视, 2001 年年初,中央 2号文件提出在生态建设中要大力加强湿地保护。国家领导人也就湿地保护相继做出重要指示。国家林业局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在综合考虑我国湿地面临的一系列生态问题的基础上,编制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 2002 2030 年)。这一系列迎合国情,构建和谐自然环境的举措都为白渔泡湿地保护与恢复带来不可多得的契机。 XX 湿地位于 XX 市道外区巨源镇白渔屯北部 500 米处,距 XX 市中心 30 千米,园区呈狭长形,南北最长 3800 米,东西最宽 1400 米,面积为 328 公顷。 近年来,由于白渔泡的不合理开发,导致水量减少,水质下降,但随着污水处理设备的引进,使该区水质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沼泽普遍缺水,动植物种类和数量面临减少的威胁。过度的人为破坏使得白渔泡森林与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森林中栖息的野生动物急剧减少,亟待加以保护。 白渔泡湿地的不利变化引起了地方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有关主管部门就白渔泡湿地资源保护与恢复多次建议和提案。因此,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XX 国家湿地公园决定实施 “XX 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 ”项目。 通过各种保护和恢复 措施,扩大现在湿地面积,改善湿地生态环境,逐步恢复白渔泡湿地原有的生态环境质量和景观特征,扭 3 转自然湿地面积减少和功能下降的局面,实现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XX 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 实施后 , 不仅使 XX 湿地保护能力和科研宣教能力得到极大提升,还将在恢复湿地植被和原始景观风貌起到重要的作用。将会从根本上减少各种不利因素的威胁,有效维持和恢复白渔泡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和连续性,从而使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维护白渔泡湿地的生态平衡,同时也将有力地促进地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因此,项目建设是必要 的,也是可行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预防因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从环境保护角度评价本工程的可行性。受 XX 国家湿地公园管理站 委托, 我单位 承担 XX 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表的编制工作。 二、项目名称、性质 项目名称: XX 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项目 建设单位: XX 国家湿地公园管理站 建设性质: 扩建 三 、项目 概况 及规模 1.建设地点及周边环境状况 XX 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位于 XX 国 家湿地公园内。 XX国家湿地公园位于 XX 市道外区巨源镇白渔屯小白渔泡 (巨源镇白渔屯北部 500 米处) , 处于道外区 松花江 南岸的湿地,呈狭长分布,东靠 蜚克图河 ,与 宾县 糖坊镇 一河之隔,南与 永源镇 接壤,西与 民主乡 毗邻,北至松花江南岸与 呼兰区 腰堡乡 隔江相望。 东、西、南、北侧为白渔屯耕地及鱼塘,园区呈狭长形。项目地理位置图见附图 1, XX 白渔泡湿地 公园 规划图见附 4 图 2, 白渔泡湿地公园现状范围及本项目工程布置图见附图 3, 白渔泡湿地公园规划范围及本项目在公园中位置图见附图 4,白 渔泡湿地公园现状照片见附图 5。 湿地公园为道外区松花江南岸的湿地,呈狭长分布。湿地公园位于道外区东北 38 公里处,东靠蜚克图河与宾县糖坊镇一河之隔,南与永源镇接壤,西与民主乡临城子村至刘生屯通乡道路毗邻,北至松花江南岸与呼兰区腰堡乡隔江相望。南北长 3.8 千米,东西宽 1.4 千米,总面积 328 公顷。 2.项目建设 工程内容 本项目 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主要内容为: 湿地保护工程:湿地管理点 2 处,面积 160 平方米;维护各类巡护道路 6 千米;巡护码头 2 处,巡逻艇 1 艘; 湿地恢复工程:湿地恢复总面积为 68684 平方米, 挖出垃圾 18832 立方米,挖出淤泥 120967.10 立方米。 宣教工程建设:宣教馆建设面积 200 平方米,宣教馆内摆放标本、沙盘及出版物等。 科研及监测工程:湿地监控及监测工程中包括:配备相应监测设备。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并开展职工技术培训。 2.1 湿地 保护工程 管理点:为了加强对该湿地的保护,建设管理点 2 处,每处 80 平方米,采用砖混结构。 巡护道路:在每处管理点两侧各建设 1.5 千米的巡护道路,共需新建巡护道路 6 千米。道路以人或巡护摩托车能通行即可,道路路基宽 2.0 米,铺筑 10cm 碎石土路基,路基填土均为沿线两 侧取土。 本巡护道路按摩托车道修建,最大纵坡不宜大于 12%,平曲线半径不宜小于 8 米。本巡护道路路基宽 1.5 米,路基填土均为沿线取土 ,采用碎石土路面 ,并按要求压实。 5 巡护码头:由于白渔泡公园 90%以上为沼泽湿地,当发生对破坏分子对湿地的进行破坏的行为时,及时制止,需建码头 2 处,其中 1 处新建, 1处改造 ,改建的码头与 2006 年建成,先需维修并扩大 。码头采用基础基石,沙浆敷面。新建码头平面设计考虑到湿地公园实际地形情况,采用一种码头平面布置形式:沿岸的直线形台阶漂流码头(详见码头平面图)。新建码头及护岸设计参照公路 路基设计规范( JTG D30-2004)要求进行计算,并考虑保护区实际经验数字确定的;码头根据地形,采用了如下结构形式:码头结构由下至上依次为:土基础夯(压)实, 10 厘米中粗砂或天然砂砾垫层, C30 水泥混凝土台阶。基础采用 M7.5 浆砌片石,保证冲刷深度和冻深要求或嵌人基岩内。 2.1 恢复工程 2.1.1 湿地恢复: 清除三号、五号、七号、八号、九号鱼池的淤泥,清除十号、十一号建筑垃圾堆放点垃圾内的建筑垃圾及淤泥,并进行推沟平渠引泡、河水进入鱼池来营造湿地 68684 平方米 ,在湿地内补植芦苇 15 公顷。挖出底泥120967.10 立方米,填埋至公园北侧杨树林附近低洼地区域。原堆放在垃圾堆的建筑垃圾 18832 立方米, 清运至垃圾填埋场处置。 湿地恢复总面积为 68684 平方米,挖出垃圾 18832 立方米,挖出淤泥120967.10 立方米。其中三号鱼池湿地恢复面积为 8329 平方米,平均挖除淤泥深 2.11 米;五号鱼池湿地恢复面积为 4766 平方米,平均挖除淤泥深2.09 米;七号鱼池湿地恢复面积为 11798 平方米,平均挖除淤泥深 1.83 米;八号鱼池湿地恢复面积为 14268 平方米,平均挖除淤泥深 1.83 米;九号鱼池湿地恢复面积为 10691 平方米,平均挖除淤泥深 1.97 米;原有 建筑垃圾堆 2块,分别为十号区域总面积为 8734平方米和十一号区域总面积为 10098平方米,其上面平均高度 1 米的 建筑 垃圾场,其下面平均深度 1.31 米被污 6 染的淤泥需要清除。 项目 1-9 号为鱼塘, 10、 11 号为 建筑垃圾堆 ,本次工程对 3、 5、 7、 8、9 号鱼池 的淤泥 和 10、 11 号 建筑垃圾 及淤泥 堆 进行清淤 , 1、 2、 4、 6 号鱼池本次不进行清淤, 仍保持鱼池不变。 2.2.2 芦苇恢复: 由于湿地内有草鱼,草鱼以芦苇区的芦苇为食,使湿地内的芦苇不断减少,需对湿地内的芦苇进行补植, 经实地勘测,需补植芦苇面积累计为15 公顷。 2.3 科普宣传教育工程 白渔泡湿地公园以旅游为主,游人较多,为了宣传该区的政策、法规、湿地保护的意义等, 建设 湿地宣教馆一处,建设面积 200 平方米, 设在湿地公园餐厅的二层。 馆内布置标本、沙盘、投影设备等。室外布设电子查询系统,系统内安装有关湿地的知识、法律法规等,供游人查询。 通过跟建设单位核实,本项目不制作标本,标本委托东北林业大学制作。 2.4 监 控 工程 湿地视频监控及传输设备: 视频监控系统由前端数据采集系统、传输系统、监控管理中心组成。系统拟在湿地公园主要干道路 口及公园中央垂钓区域共设置 10 处监控探头。前端数据采集系统采用红外夜视摄像机,传输方式采用光纤传输,监控中心设置在管理处客房楼顶层机房。 1)建设目的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视频监控在社会各界也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从湿地公园本身来说,需要不断与现代科学技术接轨,为了更有效地对湿地重点保护区加以保护,防止外人非法进入湿地公园对湿地重点保护区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需要在湿地重点保护区外围建设视频监控系 7 统。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不仅能够防止湿地公园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同时也能有效帮助对湿地进行科研监测。 安装远距离 全天候成像设备,实时监控湿地公园各入口及公园与居民区接壤处环境状态,以先进的监控技术和设备进行科研监测,提升湿地公园环境保护能力和科研能力,为湿地公园周边环境安全、公园环境监测提供重要视频资料。 根据实际监控需求,视频监控系统通过建立覆盖公园主要干道及路口的监控网络,配备相应的图像监控设备和软件,将园区内外车辆人员状况实时传送到监控中心,对周边环境进行监控。 2)建设布局 湿地公园长南北 3.8 千米,东西宽 1.4 千米 , 总面积 328 公顷,经过实地勘测,公园主要道口 3 个,主干道与便道路口 3 处,公园中央垂钓区需设 置 2 处监控,科研监测需设置 2 处监控,为了达到监控的目的,项目布设在主干路口、中央垂钓区及与乡镇居民区接壤处共设置 10 个监控点(其中科研监控 2 个)。 项目 组成 一览表见表 1。 表 1 项目组成一览表 类别 工程内容 单位 数量 备注 占地 工程占地 hm2 328 主体工程 湿地保护工程 管理点 m2 160 管理点 2 处,每处建筑面积 80m2,配备巡护车辆 1台,巡逻艇 1艘 巡护道路 km 6 每处管理点两侧建设 1.5km 道路,道路路基宽 2.0米 巡护码头 处 2 在湿地周围建设 2处巡护码头 , 1 处新建, 1处改造 恢复工程 湿地恢复 m2 68684 采用推沟平渠,引泡、河水进入鱼池或其他地区来营造湿地,湿地恢复总面积为 68684 平方米,挖出垃圾 18832立方米,挖出淤泥 120967.10 立方米 植被恢复 ( 芦苇恢复 ) hm2 15 补植芦苇 科普 宣教馆 200 建设宣教馆 1处,关内布置标本、沙盘、 8 宣传教育工程 电子查询系统、音像设备、投影设备等 ,宣教馆设在公园餐厅的二层 湿地监测工程 湿地射频监控及传输设备 套 1 视频监控系统一套, 10 处架空探头,监控中心设置在管理处客 房楼顶层机房 依托工程 锅炉房 座 1 建筑面积 350m2, 0.7MW 燃煤热水锅炉,燃料型煤,烟囱高度 25m(原有) 污水处理 站 座 1 日处理能力 80t/d,采用 SW B I 系列污水成套处理设备,污水处理后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一级标准要求,处理后排入松花江 (原有) 照明 原有 环保工程 施工期废水防治 施工生活污水排入挖泥船内卫生厕所, 岸边设置移动旱厕, 加强管理工作,不得随意排放生活污水 施工期噪声防治 机械设备定期维护 施工期固废防治 建筑垃圾送至垃圾 填埋场, 清理出的 淤泥用于填埋湿地公园 北侧杨树林附近的低洼区域 公用工程 供水工程 公园目前采用深水井供水,铺设地下给水管网,可以供给宣教馆用水,其余个管理点采用公园中心集中送水方式保证用水或采用15 米深手压井给水 排水工程 采取雨污分流方式,生活排水均排入污水处理场,大气降水采用自然排放方式,雨水沿道路边沟汇集到雨排口;本次工程宣教馆生活污水 排入污水处理 站 ,管理点 生活污水排入室外 水冲厕所 ,最后 进 入污水处理站 3. 项目主要工程量 项目主要工程量见表 2。 表 2 项目主要工程量 序号 项目名称 单 位 数量 备注 保护工程建设工程量 1 管理点建设 m2 160 2 巡护道路 km 6 3 巡护码头 处 2 1 湿地恢复工程 三号鱼池湿地恢复 m2 8329 清淤 17574.19m3, 除淤泥深 2.11 米 五号鱼池湿地恢复 m2 4766 清淤 9960.94 m3, 除淤泥深 2.09 米 9 七号鱼池湿地恢复 m2 11798 清淤 21590.34m3, 除淤泥深 1.83 米 八号鱼池湿地恢复 m2 14268 清淤 26110.44 m3, 除淤泥深 1.83 米 九号鱼池湿地恢复 m2 10691 清淤 21061.27m3, 除淤泥深 1.97 米 原有 建筑垃圾堆 湿地恢复 m2 18832 清除 建筑 垃圾及淤泥43501.92m3, 除地上建筑垃圾 高1 米,除淤泥深 1.31 米 合计 m2 68684 挖出建筑垃圾 18832m3,挖出淤泥 120967.10 m3 2 植被恢复 芦苇恢复 hm2 15 科普宣传教育工程 1 湿地宣教馆 平方米 200 4 项目能力建设 本项目为了提高自身力量,进行一系列能力建设。为宣传该区的政策、法规、湿 地保护的意义等,建设湿地宣教馆一处,在公园餐厅的二楼。 项目 能力建设 所需主要设备见表 3 和表 4。 表 3 科普宣传教育工程 设备表 序号 项目名称 规格型号 单位 数量 备注 1 湿地宣教工程 2 设施设备 1) 标本制作 套 200 2) 音像设备 套 2 3) 标本展柜 组 10 4) 标本展示架 个 10 5) 沙盘 个 1 6) 投影设备 套 1 7) 电子查询系统 套 2 表 4 湿地监测工程 设备表 序号 项目名称 规格型号 单位 数量 备注 1 湿地视频监控及传输设备 ( 1) 红外夜视摄像机 台 10 ( 2) 硬盘录像机 台 2 ( 3) 云台、防护罩 台 10 ( 4) 高清监视器 台 2 10 ( 5) 土建、设备支架 套 10 ( 6) 光缆终端盒及连接器材 套 10 ( 7) 光纤收发器 台 10 ( 8) 光缆及敷设 百米 125 ( 9) 电缆及敷设 百米 125 ( 10) 机柜 个 2 ( 11) 拼接式大屏幕系统 套 1 ( 12) 液晶电视 套 2 ( 13) 视频监控服务器 台 1 ( 14) 画面处理器 台 1 ( 15) 矩阵系统 套 1 ( 16) 电源系统 套 1 ( 17) 监控中心装修改造 项 1 四 、 公用工程 1.给水工程 项目用水采用湿地公园现有深水井水源,铺设地下给水管网,引入宣教馆;其余管理点采用手压井取水或有湿地沟公园中心集中送水方式保证用水。 2.排水工程 根据本项目的用水性质,区内排水系统采用雨污分流制 。 生活污水 项目所排废水主要是 职工 生活污水。 生活污水主要来自 宣教馆和管理站 工作 人员 ,宣教馆工作人员 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后排入湿地公园污水处理站;管理站工作人员生活污水排入附近 水冲厕所 ,后进入污水处理站 。湿地公园污水处理站日处理能力 80t/d,采用 SW B I 系列污水成套处理设备,污水处理后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 1996)一级标准要求,处理后排入松花江。 雨水 大气降水采用自然排放方式,场区雨水沿道路边沟汇集到雨排口。 11 3供电 采用白渔泡湿地公园现有电源,现有容量能够满足要求。 4.采暖及项目用热 本项目宣教馆 采暖用热采用白渔泡湿地公园原有锅炉,其他管理点采用电采暖方式。湿地公园 现有 锅 炉房 建筑面积 350m2, 锅炉为 0.7MW 燃煤热水锅炉 1 台 ,燃料为型煤 , 设置干湿两级除尘 ,满足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3271 2001)(二类区 时段)要求。 烟囱高度 25 米 , 现供暖面积 5600m2,年耗煤量 300 吨 。因宣教馆位于公园餐厅二层,其采暖面积已经包含在原有公园采暖面积中,故不新增燃煤量。 湿地公园原有食堂,灶头数为 6 个, 厨房安装排烟罩,设油烟净化装置(去除率 85%),排气筒高度 15m,净化后油烟浓度低于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 GB18483 2001 中规定的 2.0mg/m3的标准要求。 四、工作制度及劳动定员 项目工作天数 300 天,一班制。 白渔泡湿地公园工作人员共 70 人,本项目建成后, 不 新增工作人员 ,由湿地公园工作人员兼任 。 项目 所需工作人员 7 人, 其中宣教馆 3 人, 管理站 4 人 。 6.产业政策符合性 本项目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11 年本)(修正)中的鼓励类 “一、农林业 36、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 ”项目,符合国家相关的产业政策。 7.项目相关条例符合性分析 本项目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符合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国办发 200450 号)、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 划( 2011 2015 年)、 XX 市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 2010 年)及 XX 湿地公园总体规划 (2006 2015 年 )等相关文件及规划的要求。 8.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12 该项目总实施进度为 24 个月,建设期为 14 个月,于 2014 年 8 月份开工建设,到 2015 年 9 月全部竣工, 2015 年 12 月投入运营。 9.项目投资及环保投资 XX 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所需资金: 1688.13 万元。 资金来源:申请国家投资和企业自筹解决。其中:申请国家投资 675.25万元,占投资 40%。企业自筹 1012.88 万元 ,占投资的 60%。 项目环保投资 251 万元,环保投资占总投资的 14.87%,环保投资估算情况见表 5。 表 5 环保投资估算 项目 内容 资金(万元) 施工期废水 移动旱厕 1.0 施工期扬尘 苫布遮盖、围挡防尘等 10 施工期噪声 选用低噪声设备,设置消声器,声屏障 10 生态恢复 芦苇补植 225 种植 灌木、 喷洒草种 36 环境管理 施工、建设单位环保业务培训、宣传,垃圾箱、环保标语牌、水体相关提醒牌 5 合计 287 13 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XX 国家湿地公园( 原名: XX 白鱼泡湿地公园)于 2007 年 4 月完成 XX白鱼泡湿地公园环境影响 报告表 , 获得省环保厅批复,文号为【 2007】 28号。该公园规划面积 102 万 m2, 环评主要内容:主要建设办公楼、宾馆、餐厅、别墅、温室、木刻别墅及锅炉房、污水处理站,总建筑面积 7980m2。 项目 现有职工 70 人,目前 已建设完成的工程内容: 办公 楼 、宾馆、餐厅、水上餐厅、 别墅、锅炉房、污水处理站 、水冲厕所 , 另外新增并已建设完成的有网球场。 改造水系,打井 12 眼,修筑堤坝、修筑排水干渠、修筑野生荷花池围堰 、 植树。 收复已被破坏的湿地,进行芦苇的 复种,清除淤泥,改变湿地生态状况 。 2011 年 该公园 被评为 12 家首批国家湿地公园,名称为 XX 国家湿地公园。该公园近些年通过收购 周边鱼塘及废弃土地,进行 湿地 恢复,目前该公园面积 已 增加到 328 万 。 本项目为 XX 国家湿地公园的一部分,已经被人为开发和改变了湿地的用途 。根据湿地公园将水域连片的规划设计,现将湿地周边部分废弃鱼塘的淤泥和废弃的建筑垃圾堆清运走,待清淤工程结束后引入河水,通过这些人工辅助自然恢复的措施,恢复水域和湿地面积,逐步恢复原有的生境面貌。(注:废弃的建筑垃圾为周边 区域 居民倾倒 及偷卸、乱卸造成的 , 为 自发形成 。 2006 年以前,白渔泡湿地不断遭到破坏,其中周边有些企业单位,搞建设产生的建筑垃圾无处处理,正好白渔泡无人看管,就将建筑垃圾倾倒泡里,因为有人倾到后,周边农村盖新房,拆旧房产生的垃圾也倾倒此地,年头多了,建筑垃圾使湿地遭到破坏,在恢复中需清除这些建筑垃圾。 ) 现有项目排污情况如下: 一、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 14 1.锅炉废气 项目现有建锅炉房一座, 0.7MW 燃煤热水 型煤 锅炉 1 台, 烟囱高度25m, 年耗煤量 300t,产生烟尘 1.07t/a、 SO20.43t/a、 NOX0.882 t/a,烟尘的排放浓 度为 78.4mg/m3、 SO2排放浓度为 467mg/m3,满足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3271-2001) 时段标准要求。 2.厨房废气 湿地公园原有食堂,灶头数为 6 个, 厨房安装排烟罩,设油烟净化装置(去除率 85%),排气筒高度 15m,净化后油烟浓度低于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 GB18483 2001 中规定的 2.0mg/m3的标准要求。 二、废水排放情况 根据规划内容,在规划末( 2015 年)游人量为 10 万人次,平均日游人550人,最高峰日游休数按平均日游人数的 2倍计算,则最高日游人量为 1100人, 餐位 300 位,日周转 1.5 率次,宾馆床位 185 张。 项目最大日用水量为 91m3/日,生活污水排放系数去 0.8,排水量为26645t/a。项目建有一座污水处理站,采用 SW-B-I 污水处理成套设备,处理规模为 80m3/d。餐饮废水经隔油池汇同生活污水经防渗化粪池后,至污水处理站,经污水处理站处理后,最后排入松花江。 COD 排放量为 2.66t/a、排放浓度 100 mg/l,氨氮排放量为 0.40 t/a、排放浓度 15 mg/l,处理后的污水浓度 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 1996)一级标准要求。 污水 处理工艺流程如下: 污水处理成套设备 15 该污水处理站 2013年通过验收,出水满足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 1996)一级标准要求 ,处理后的排水最终进入松花江。 三、噪声排放情况 现有项目为生态旅游景点,以游客为主,无高噪声源存在,主要噪声源为锅炉引风机,噪声值在 70-85 dB( A),引风机设置单独隔音间并加装减震垫等。项目厂界四周噪声能够达到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3096-2008) 2 类区标准昼间 60dB(A)、夜间 50 dB(A)的要求。 四、固体废物排放情况 现有项目 固废主要为煤渣、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生活垃圾、餐饮废物及废油脂。 煤渣 产生量 126t/a, 用于铺路或制砖; 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 10t/a,送至垃圾处理厂填埋; 生活垃圾 5230t/a, 统一收集,交由市政部门集中处理;餐饮产生的废物,其产生量为 350t/a,按照 XX 市餐饮和食品加工业废 物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规定(哈环发 2004 5 号)文件要求交由有资质单位进 行处置; 另外,从隔油池部分产生的废油脂,其产生量约为 3t/a,依照 XX市餐饮业环境污染防治办法交由有资质单位进行处置。固体废除处置率为100%。 16 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 自然环境简况 一、 地理位置 本项目位于 黑龙江省 XX 市道外区巨源镇 白渔屯小白渔泡(巨源镇白渔屯北部 500 米处) , 道外区地处 XX 市区中东部,是历史悠久的老城区,地域广阔,位置适中,是全市八区十县(市)的区位中心,与呼兰、松北两个行政区隔江相望,与道里、南岗、香坊、阿城四个行政区接壤。 二、 地形地貌 该区地壳比较稳定,属于少震区,在全国地震烈度区划上属于低烈度区,为地震不设防城市。历史上在周围地区有较强地震发生时也只是受到波及。其地表形态中的河漫滩、河流阶地和波状起伏台地占 大部分面积。 河漫滩地势平坦低洼,易受洪水淹没。其组成物质为现代河漫滩冲积层,其岩性变化复杂,含有软弱的、含淤泥质的粘性土和松散的粉砂。地基容许承载力小,由于地下水埋藏浅,还可给工程带来其它困难,如基坑渗水、流沙、地基不均匀沉陷和地基位移等。 河流阶地和波状起伏台地地势较高,地面较平坦或仅有波状起伏。地表组成物质为黄土和黄土状土,土质紧实,孔隙小,结构均一,层厚,湿陷性不明显,压缩性小,地基容许承载力较大,适于修建大型建筑物。地下水埋藏深,不易发生由于地下水所产生的各种工程问题。 XX 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新华夏 系第二沉降带、松嫩沉降带东部隆起区的边缘。地层包括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其中新生界第四系松散沉积物遍布全区,约占总面积的 98%,地层多被其覆盖。 湿地公园地貌类型属内陆河川平原,河岸滩涂湿地及低平地,主要有沼泽地、低平地、平缓坡地、岗丘及洼地。平均海拔高度为 117 米。中部为湖泡,平均水深 1.5 2.0 米。 17 三、 气候特征 XX 市道外区地处 XX 市中北部,整个冬季处于极地大陆气团控制之下,夏季受副热带海洋气团影响 ,春秋两季为季风交替,其类型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从当年 11 月至次年 3 月,最冷在每年 1 月份, 平均气温为零下 20.3 ,最低为零下 38 。整个冬季降水很少,一般占全年总降水量的 6%左右,气候严寒干燥。每年 7 月份气温最高,平均为 22.8 ,最高气温可达 36 以上,一般 22 以上气温 40 天左右。夏季降水日多,降水量大,一般夏季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 65%左右,以阵雨为多,年内雨日一般在 40 天。每年 4 月份,气温开始升高,气旋活动频繁,使气温变化无常,升降温幅度较大,气温在 1022 之间持续可达 60 天。此时期风大,多西南风,有时可达 8 级。降水量不多,一般占全年总降水量的 12%左右。 每年 9 月下旬起,冷空气开始 入侵,气温下降, 10 月份平均气温可降至 5 左右。霜冻出现早, 9 月下旬就可以发生初霜。此时期降水量减少,约占全年降水量的 18%左右。 全年无霜期为 135 天,有霜期为 221 天。日均气温低于零下的日数占全年的 45%,低于零下 10 的日数 120210 天,低于零下20 的日数 66 天,低于零下 30 的日数一般是六、七天。 四、 水文条件 湿地公园水体平缓而宽阔。地表多被芦苇及大面积的沼泽覆盖,蓄水能力极强。降水径流迟缓,地表水保存及储积时间长,水资源储存能力极强。地下水交替条件好,水化学类型单一,矿化度普遍低。大部分含 水层上覆土层的碳酸盐及钙、钠离子含量较高,经大气降水下渗淋滤作用,致使地下水普遍成为重碳酸钙、钠型水。 18 社会环境简况 一、 区划及人口 道外区是哈市城区东大门,辖团结镇、永源镇、巨源镇和民主乡三镇一乡,其中团结镇和永源镇分别是全国和全省百强乡镇,共 39 个村 217 个自然屯,农村人口 12.6 万人,农村幅员面积 578 平方公里,公路网总里程为722.199 公里 。 二、 社会经济 2012 年,道外区科技事业发展步伐加快。至 2012 年末,全区共有民营科技企业 109 户,实施科技攻关计划 3 项,市技术创新项目 2 项,国家级 星火计划 1 项,市级星火计划 4 项,从市财政争取科技发展基金 90 万元。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至 2012 年末,全区共有普通中学 34 所,在校学生 24469人。其中,职业高中 3 所,在校生 3808 人;小学 65 所,在校生 22560 人。学龄儿童入学率 100%;小学、初中毕业生合格率 100%。 2012 年考入重点高中 1897 人,升学率 100%,高考录取 1953 人,录取率达到 92%。 三、 文化教育 文化体育事业取得新进展。积极开展体育惠民工作,至 2012 年末,全区共安装全民健身路径工程 9 套,新农村示范点 1 个,篮球园区 2 个,乒乓球园区 1 个,羽毛球园区 1 个,棋牌类园区 1 个,体育示范区 2 个,全年共安装健身器材 180 余件。积极开展 “上冰雪 ”活动,至 2012 年末,全区共浇冰场 13 块,中心冰场 1 块,冰道 3 条,组织开展了冰尜、冰球、冰上保龄球、雪地足球、冰壶等特色冰上比赛活动。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组织举办 “第九套广播体操推广培训 ”、全民健身 “百日系列 ”活动启动仪式暨太极拳展示大会、全民健身展示周道外区专场健身展示大会、全民健身社区大讲堂道外区专场及参与省市举办 “万人快乐舞步大赛 ”、 “科学健身嘉年华 ”等活动150 余项次。体育工作成果显 著。至年末,全区参加市级各类比赛获得金牌 19 195 块、奖牌 511.5 块。荣获国家级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黑龙江省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先进集体、 XX 市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XX 市万人快乐舞步大赛优秀组织奖。 社区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全年举办 “正月十五秧歌展演 ”、 “冰雪韵关东情 ”文化大集、 “送文化下乡 ”、 “第三十一届 XX 之夏音乐会 ”道外区系列活动、 “第三届民俗文化节 ”、 “道外区喜迎十八大胜利召开书画展 ”等各类文化活动 200 余场次。加强图书馆公共服务职能,全年接待读者 7500 余人。道外区 2012 年文化工作荣获 市第三十一届哈夏音乐会优秀组织奖、市第七届好歌大家唱优秀组织奖、市第三届社区艺术节优秀组织奖。 四、 卫生 医疗卫生事业长足发展。至 2012 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卫生机构 255 个,床位 5682 张,其中,医院 34 个,个体诊所 123 个,工厂卫生所 11 个,农村卫生所 61 个。全区共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4889 人,其中,医生 1757 人,护师、护士 2787 人。全区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 5 个,卫生技术人员 363人;妇幼卫生机构 1 个,卫生技术人员 19 人。农村卫生院 4 个,床位 100张,卫生技术人员 59 人。 社会保障 体系进一步完善。至 2012 年末,全区有乡级敬老院 1 家,得到国家集体供养孤老弱残 23 人。 五、 其它工作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效。至 2012 年末,道外区以工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污染源治理为重点。在大气减排项目上,落实了华夏水泥厂 2 座立式窑炉淘汰落后产能项目,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硫 11.7 吨,氮氧化物 12.15 吨。 居民区污染治理工作进一步强化。至年末,继续落实了 3 年拆并计划,启动禧龙陶瓷大市场、陶瓷小区、三马地区拆炉并网。现已拆除锅炉 44 台,每年减少燃煤量 5500 吨,可确保完成并网任务;推进燃煤锅炉使用 型煤锅 20 炉和洁净煤技术产品,对司炉人员进行集中环保培训,包括 160 家小洗浴锅炉在内,使用型煤的单位 200 多家,年用量近 20000 吨。环保、工商、文化、公安、综合执法等部门联合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和噪声专项整治行动,累计治理居民区内加工修理、餐饮等噪声、油烟、异味污染源 700 余个。 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团结镇红利村大型种养殖基地、白鱼泡湿地8 万亩农田退水污染治理工程等大项目取得显著进展。建成团结镇红光村和巨源镇小山子村 2 个省级生态村,提高了生态环境质量。农村乡镇建成区(中心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超过 5.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 46%。 21 环境质量状况 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 一、环境空气 项目位于 XX 市道外区巨源镇 白渔屯小白渔泡(巨源镇白渔屯北部 500米处) 。 XX 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出版的 XX 市环境质量概要( 2012 年)中该区域监测结果见表 6,所采用的标准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12)中规定的年均值二级标准。 表 6 项目所在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统计表 单位: mg/m3 监测时段 SO2 NO2 可吸入颗粒物 年平均 0.035 0.052 0.093 二级标准 0.06 0.04 0.07 由上表可以看出,该区域 NO2、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未达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的二级标准要求。 二、地表水 根据 XX 市环保局 2012 年 XX 市环境质量概要可知,按年均值评价, 2012 年松花江 XX 江段水质总体状况为优。松花江朱顺屯、阿什河口下、呼兰河口下、大顶子山、摆渡镇和牡丹江口上监测断面水质均符合 III类标准,均达到水体功能区规划目标。 2012 年阿什河水质总体状况为轻度污染,但其入江口内断面水质为重度污染。在 6 个监测断面中, 类断面比例为 50%, 类为 33.3%,劣 类为 16.7%。按年均值评价,双河十二组、西泉眼水库出口、马鞍山水文站断面符合 类水质,阿城镇下和伏尔加桥断面符合 类水质,阿什河口内断面劣于 类水质。阿城镇下和伏尔加桥断面达到水体功能区规划目标,其他断面均未达到水体功能区规划目标。阿什河主要污染物指标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化学需氧量,其年均值分别为 1.72mg/L、 6.36 mg/L、 20.3 22 mg/L,分别超 类标准 0.7 倍、 0.1 倍、 0.02 倍。 三、声环境 噪声污染主要来自于生活噪声和交通噪声。声源构成为:生活噪声占54.6%、交通噪声占 16.7%、工业噪声占 2.3%、施工噪声占 1.4%、其它占25%。根据 XX 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出版的 XX 市环境质量概要( 2012 年)可知,道外区区域环境噪声为 56.4dB(A), 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中 2 类标准要求。 四、固体废物 经调查,该区域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居民日常产生的生活垃圾。其中生活垃圾袋装化收集后,由市政部门运至垃圾处理场进行卫生填埋处理。固体废物处置率可达 100%。 五、地下水 项目所在区域地表组成物质为黄土和黄土状土,土质紧实,孔隙小,结构均一,层厚,湿陷性不明显,压缩性小,地基容许承载力较大,适于修建大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