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报告吧!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报告吧

换一换
首页 报告吧 > 资源分类 > PPTX文档下载
 

2018-2019宏观经济专题分析报告.pptx

  • 资源ID:22481       资源大小:1,015.31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25金币 【人民币25元】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5金币 【人民币25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共享资源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8-2019宏观经济专题分析报告.pptx

2018-2019宏观经济专题分析报告,观点述要 Executive,Summary,英德两国之所以最终走向战争,并非源于经贸互相依存对于遏制大国恶性对抗的稳定器作用消失,英德战争的经济动因在于两国经贸关系的零和竞争性大于其互补性,形象比喻两者关系,基本上等同于这个时代美国汽车与德国汽车的竞争关系。但今天的中美经贸关系则有很大不同,中美关系的互补性大于零和竞争性。,间没有发生如一战那般真正的战争,这对于人类福祉而言是万幸。基于美国法制化、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以及对私人部门经济活力的充分释放(尤其是 1980 年代里根供给革命之后),其经济社会在私人投资与技术创新推动下得到极大发展。总体而言,美国在冷战之中越战越强,最终成为当今世界头号强权。人类在 21 世纪的命运则很大程度上由中美两国政治家作出的战略抉择决定。中国王道价值观追求内圣外王而不是恃强凌弱,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应对域外势力冷战企图:在此背景下,亚太中国周边难以形成冷战格局。美国想要发动对华冷战将失去前沿阵地,在海洋里无法上岸长期驻扎的舰队是难以发动冷战的(无法形成冷战期间两大阵营陆地对峙),这是地缘政治规律。换言之,亚太中国周边国家无法感受到冷战期间欧陆国家直观的存亡之危,也就不会结盟坚决反华。冷战式的离岸平衡美国无法做到。何况,美国战略智库兰德公司及诸多安全评估机构均认为,美军已经难以在中国攻防兼备的现代化亚太防御体系面前以较小代价赢得一场中小规模的对华战争。因此,美国欲亲自上阵的离岸平衡上岸也无法完成。我们进,一步认为,即便是美国自身也难以在经济利益与世,界政治权力的利害权衡之后对华降下经济铁幕。百年前英德之间惨烈大国竞争的教训:我们认为,,中美经贸关系是战略稳定器,其本质是互利共赢,经济铁幕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我们认为,美国目前对中国降下经济铁幕可能性极小。中国的制造业体系对于美国而言是无可替代的配套制造业基础。中国潜力巨大的世界级消费市场将是美国企业不容失去的利润来源。所谓的美国可以降下铁幕以对华发动冷战,只是少数顽固民族主义者的讹诈,实属,幻想与无稽之谈。美苏冷战的本质与相对进步意义:四十五年冷战期,面对美国的攻势试探,中国需坚定信心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寻求利益公约数主动把握大国竞合良性方向:中国应坚定信心,笑看风云。不必随美国一些顽固分子起舞,不卑不亢,尽可能寻求中美之间的利益公约数,主动把握中美之间大国竞争与合作的良性方向。避免中美关系失控脱轨,进而滑向危机与战争。维护和平、避免恶性对抗将是中美两国 21世纪对于人类的莫大贡献。首先,立足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市场化的要素分配机制。其次,在降低贸易壁垒方面,中国应坚持作全球表率。再次,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中美双方应该能够取得极大共识并建立紧密合作机制,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产权明晰与保护是我国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关键所在。最后,把握前景广阔的中美服务贸易往来。我们期待着,中美两国能够在不断扩大中美共同利益的基础上,通过找到更多的中美利益公约数,规避古典大国权力竞争的修昔底德陷阱,以中美两国人民的智慧,为世界和平及人民福祉作出贡献。,11 月 1 日晚间,中美两国元首进行了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通话,就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充分交换意见。显然中美贸易争端是一个核心议题。两国元首就 G20 阿根廷峰会期间进行会晤,以及双方经济团队进行更多接触与磋商,以就解决贸易争端达成双方都可接受的方案达成了共识。应该说贸易摩擦进行到今天,中美两国迎来了有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时点,历史又给了中美两国决策者一个机会去共同寻求双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以保证中美关系这一 21 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避免脱轨,进而滑向恶性与无序的大国竞争。,恶性无序到相对理性有序:,1.百年前英德之间惨烈大国竞争的教训自从人类选择以组织国家政权的形式对外争取世界权力以捍卫本族群利益以来,随着大国兴衰轮回,世界权力在各大国之间的转移就一再上演。随之而来的是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之间的国家竞争与博弈。这种竞争与博弈当然有多种形式,终极恶性形式之一就是战争。正如哈佛大学教授、“修昔底德陷,阱”理论的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Allison)所领导的研究小组所发现的,自 1500 年以来,人类历史上经历了 16 次主要的权力转移,即从一个大国转移到另一个大国,有 12 次发生了战争,只有 4 次避免了战争。总体来说我们将以战争形式收场的大国竞争看作恶性与无序的悲剧。虽然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但为了争夺世界权力而诉诸大国战争无疑在道德上很难经得起正义性推敲。主要源于参战各方在世界权力得失之外,均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并给世界其他国家带来巨大负向外溢效应,损害人类共同福祉。“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并非文人墨客笔下的虚言。,图 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陆格局古典的大国竞争悲剧,典型案例如英国与德国及各自同盟集团之间进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The GreatWar)。近日,欧洲各国正在纪念其终结百年的这场所谓的“伟大战争”,其因战争进程旷日持久与死伤惨重而永远被载入史册。即便是胜利一方的英国,其代价也十分惊人。据统计,战争期间英国共征招600 万适龄男子参战,死亡比达 12.5%,而英国贵族男性死亡比高达 50%以上,这也就意味着五成英国贵族妇女将梦断深闺。与此生命的代价相比,战后欧陆各国积欠美国的巨额战争债务等灾难性财政负担相形见绌。百年来无数世人检讨一战的缘起英德两国之间关于世界市场及资源产地(殖民地)的零和竞争;对于世界权力的偏执追逐;以及一次,堪称荒唐的枪击案(萨拉热窝事件)而引发。,古典大国竞争 VS 冷战式大国竞争一战确是一场难以避免但并非全无可能避免的大国,战争。难以避免的原因在于当英国与德国先后完成工业革命之后,其各自作为当时世界性工业大国的英德两国客观上有着对于世界市场及资源产地的零和竞争需要。例如,19 世纪末期北洋水师建军之时,英国阿姆斯特朗(Armstrong)造船厂与德国伏尔铿(Vulcan)造船厂均参与了中国海军主力战舰的竞标,最终单价 620 万马克(折合时价 37 万英镑)的两艘主力战舰订单(定远、镇远)花落德国。,英国人为此大为恼火,一方面指责德国人不过是窃取抄袭(今日我们听起来此类指责十分很耳熟,而当年德国人的确是在英国人的创造性造船思想基础上研制了定远级战舰)英国的造舰技术,另一方面大肆造谣污蔑德国人造的军舰必将无法航行等等。可见两个 19 世纪世界制造大国之间对于世界市场的竞争已经到了何种激烈的程度。图 2.德国“窃取抄袭”的定远级战舰技术原型,志帝国开国宰相奥托·冯·俾斯麦(Otto EduardLeopold von Bismarck)的正确战略。俾斯麦深知德国的根基在欧洲大陆,其优势在于强大且训练有素的普鲁士陆军,而英国的优势在于世界性的殖民帝国体系及统治全球海洋的皇家海军。因此,德国可以陆军优势击败奥地利、法国以实现德意志民族,国家的统一建立,但却难以在全球范围内与英帝国抗衡并取胜。因此,俾斯麦为德国规划的战略是以欧洲大陆中心主义为核心的,换言之在自己有优势的主场打破英国人维持欧洲大陆均势以制约德国的企图为德国赢得发展空间,却适可而止不对英国的全球霸权进行挑战。这一战略在很长时间内维持了英国与德国之间的和平(并使得德国取得了普奥战争、普法战争的胜利,建立德意志帝国)。,英皇家海军英弗莱息白号战舰(也是英国向中国提供的战舰方案)但在年轻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继位执政后,对父辈的谨慎战略不以为然,这位英王爱德华七世(Edward VII His Majesty the King of GreatBritain)的外甥与舅舅之间的个人关系一直势同水火。他迫切希望用德国日渐增强的硬实力在全球范围内争取德国经济发展所需的市场和资源产地,这就使得英德两国矛盾迅速激化,直至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新老帝国终于兵戎相见(此时大英帝国由威廉二世的表弟,1910 年去世爱德华七世之子乔治五世(George V)统治)。图 3.德意志帝国创建前后欧陆形势图因此,虽然因为经济发展的具体特征有所差异(殖民帝国(自由)资本主义与容克垄断资本主义),但分别作为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的英德,本质上对于世界市场及资源产地(即殖民地)的需求是一致的,因此两国零和争夺不足为奇。但是,两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走到 1914 年世界性战争的地步。因此可见,维护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的和平并非异想天开。两国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和平相处主要应归功于德意,英国与德国之间最终以战争形式解决世界权力在新老两个大国之间归属的案例,经常被国际关系学者引用作为反例以反驳经济互相依存的大国之间可以回避修昔底德陷阱。从而证明今日中美之间的经济互相依存不足以制止中美关系恶化。但我们认为,英德两国之所以最终走向战争的经济动因在于,两,国经贸关系的零和竞争性大于其互补性,形象比喻两者关系,基本上等同于今时今日美国汽车与德国汽车的竞争关系。但今天的中美经贸关系则有很大不同,中美关系的互补性总体上大于零和竞争性。换言之,我们认为美国制造业回流的努力是难以产生实效的,因此与中国本质上难以形成一战前英国与德国的零和竞争关系,在后文中我们会证明这一点。2.美苏冷战的本质与相对进步意义历史的车轮进入 20 世纪后半叶,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的竞争博弈再次上演。本轮大国兴衰剧目的主角换成了在二战中最终完成世界霸权加冕的美国与经历伟大的卫国战争之后军事实力迅速成长的苏,在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烈牺牲记忆与核武器的恐怖平衡之下,世界权力守成国美国与世界权力潜在挑战者苏联共同选择了一种相对理性的方式进行大国间竞争与博弈冷战,所谓理性是相对于世界大战而言。冷战进行四十五年间,美苏两大国始终没有打响第一枪,即便在一触即发的古巴导弹危机期间。国家间的竞争博弈开始从对敌方的物理消灭转向综合国力的竞争,文明程度大大提升,虽然其实质是仍然是古典大国零和竞争。,图 4.铁幕与冷战期间欧陆格局资料来源: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整理,联。对于苏联人民而言,国家六成以上经济资源被投入,与美国军事竞争相关的重工业与军工科技产业,以致于最终苏联民生凋敝,越战越穷。国家解体前后,由于国家秩序的巨大混乱,国民财富巨额损失,人口大量灭失。苏联解体后两年内,俄罗斯人口死亡率直线升高到 1993 年的 18.85%,同期人口出现负增长,国民福利水平的显著下降。对于美国及西方民众而言,整整三代人在核战争的恐怖心理阴影之中度过,现年四十岁以上的欧美民众年少时几乎都有跟着父辈挖防空洞,在学校进行躲避核轰炸临战演习的经历。,图 5.冷战结束前后俄罗斯人口灭失情况严重需要指出,基于美国法制化、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以及对私人部门经济活力的充分释放(尤其是1980 年代里根供给革命之后),其经济社会在私人投资与技术创新的推动下得到极大发展。总体而言,美国在冷战之中越战越强,最终成为当今世界头号强权。图 6.冷战高峰期(1980 年代)美国经济私人部门欣欣向荣,度有了极大提升,对于全人类的福祉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为何要提及人类福祉?源于通过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当代主导性国家的竞争与合作将会对这个时代世界各国人民的总体福利水平产生显著外溢效应。如果当年美国与苏联选择进行军事交战以争夺世界权力,恐怕现在人类已经历经核战争并倒退回石器时代。同样,人类在 21 世纪的命运则很大程度上由中美两国政治家作出的战略抉择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前财政部长保尔森日前呼吁中美双方都拿出智慧与勇气作出恰当而负责的政治决策有一定道理。美国的焦虑:面对一个迅速崛起的中国1.一切源于新老大国间结构性的权力矛盾正如战前后英国与德国之间存在的矛盾,以及冷战前后美国与苏联之间存在的矛盾。今日的中国与美国之间也存在着类似的古典大国竞争关系。这种竞争关系意味着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不必否认这种矛盾的存在,基于这种担忧世界,权力失去从而带来的不安全感是正常人性的反映。据统计调查,当前有 50%以上的美国民众与 40%以上的欧洲民众认为中国是超越美国的世界性经济强权。图 7.美欧民众对于中国崛起的心理焦虑为世界范围内最严重如前文所述,从一战到冷战的终结,大国竞争从英德两国之间惨烈的绞肉机式的军事交战,转型为美苏冷战式的大国综合实力比拼。国家竞争的文明程,如果观察经济总量,上述美欧民众的印象确实有一定道理,目前按照购买力平价(PPP)计算的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美国,而大致在 2020 年之后,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份额就会逐渐超越美国。即便按照人均产出水平考察,中国仅有美国的 14.5%(2017 年美国人均 GDP 59501 美元,中国为 8643美元,同为亚洲国家的日本与韩国分别是 38440、29891 美元)。图 8.中美经济总量的此消彼长是国家整体实力平衡变化的重要指标,在能力的上升。毫无疑问,对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而言,中国奇迹的另一个侧面就是令人震惊的恐怖。尤其是考虑到中国与西方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如此的不同。我们无意强调意识形态在大国竞争当中的作用,虽然美苏冷战近半个世纪,双方始终把自己塑造成自身意识形态与生活方式的捍卫者,但究其本源导致美苏冷战的根源还是国家竞争的古典范式即新兴大国对于世界权力重新分割的愿望与守成大国基于维护,世界权力而对新兴大国展开的防范与遏制之间的矛盾。但价值观与文化宗教传统的差异的确会导致双方疑虑与猜忌的进一步增加。事实上,美国国内民众对中国的看法随着中国实力的嬗变有着一个明显的变化过程。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美国民众总体来说对中国的负面看法是不断增加的(除了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中美共同应对全球经济金融风险使得对华好感度有所改善),如果对,照当前冷战结束近三十年后美国社会对于曾经的大国竞争对手俄罗斯的看法仍然坚持一种政治正确式的敌视,就不难理解这种对于国家竞争对手的负面看法会随之实力(换言之也就是对美国国家地位及世界权力的威胁)上升而加深。美国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相对于其他国家也一点不落人后。图 9.中美经济总量的此消彼长是美国对华敌意的根本来源我们通常强调人均产出水平的弱势代表着发展程度的总体落后和显著的福利不均衡,但实际上世界上其他各国观察中国时则往往被中国迅速崛起的体量所震惊。即便考察人均产出的增长,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间的人均 GDP 也增长了高达 155 倍。回顾人类历史,如此之迅速的福利提升没有任何国家曾经实现。总量的重大意义还在于国家行动(争霸)潜,2.四十年来美国对华政策的矛盾与犹疑从美国政府对华政策上来说,从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而迅速崛起以来,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十分矛盾。其对华政策其实是在矛盾中产生,也是在矛盾中推进实施。首先在改革开放之初,中美建交初期,由于中国国力弱小,并且双方是对抗苏联的实质盟友,美国总,体上对中国抱非常积极的看法,这也是为何当年尼克松、卡特政府,及其主要国策顾问基辛格、布热津斯基等均与中国保持密切关系的原因。有迹象表明,尼克松与基辛格甚至帮助中国化解了勃列日涅夫对中国发动核战的某些冲动,事实上在中苏之间起到了平衡苏联强大军力的战略作用,其他方面常规性质的深入交流就更是紧锣密鼓进行。冷战之后,随着中国并未按美国意志转变成为实行西方制度的国家,美国立即结束了与中国的蜜月期。1990 年代在克林顿政府期间,美国对华政策体现为“接触+围堵”战略。2000 年代小布什执政,美国新保守主义崛起,开始在如何全面围堵中国方面下功夫。但此时随着 911事件发生,美国全面转向反恐战争直至 2011 年本拉登被美军猎杀,期间小布什政府与中国尽量保持了友好关系,甚至帮助中国弹压志在两岸“一边一国”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陈水扁,总统小布什甚至将陈定义为麻烦制造者。随后,奥巴马政府全面实施“亚太再平衡”、“重返亚太”战略。在南海等问题上对中国咄咄逼人。在国际经济上,奥巴马提出建立排斥中国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主要目标就是将中国从受益巨大的现有国际经济框架中排挤出去,使得美国要继续保持其规则制定者的超然权利,而不容许中国拥有类似权利。因此,美国意图与中国经贸脱钩的企图从奥巴马政府便开始尝试,而不是特朗普突发奇想。只是特朗普采取的手段最为激烈,直接与中国开打关税战罢了。毫无疑问,今天的中国已经是最大的贸易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会在不远的将来就有望在总量上赶超美国,同时产生规模两倍于美国总人口的中,产阶层。有基于此,中国也是世界秩序的重要参与者及实力边界范围内(如亚太周边)的秩序建构者。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在中国看来至少不是直接针对美国的政策,都让美国上行感到异常忧虑甚至恐惧。美国认为这些政策意味着中国已经开始改写或者重新制定国际规则,虽然事实也近乎如此。显然,对世界的改变,美国从心理上、战略上无法平静接受。3. 进攻性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美国思考大国权力竞争的理论基础美国思考大国竞争的方式是完全基于进攻性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经典范式,即大国之间必然存在着争夺世界权力的不可调和的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无法因任何因素而可调和,包括经济依存。因为经济因素的重要性弱于国家安全(也就是世界权力的维持)。为此应不惜一切代价遏制新兴地区强权国家崛起,甚至与这些新兴大国发生预防性遏制战争。基于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美国在 20 世纪以来已经历经夺取英国的世界权力、遏制德国、日本与苏联的世界权力崛起,并将继续遏制中国崛起。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不考虑意识形态,并不认为中美意识形态的异同会改变中美大国竞争的历史走向。其遏制中国的政策出发点,基于美国自身大国崛起注定无法和平的悲观经验,以及维护自身世界权力的需要。美国在建国以后自身崛起历程中,力行门罗主义,将欧洲大国势力坚决排除在美洲之外,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并通过对周边墨西哥等国的扩张大肆兼并土地扩张国土,直至成为东起大西洋、西至太平洋的两洋大国,同时将加勒比海沿岸收归己有几乎成为内海。,太平洋战争之后,由于战胜了东亚强国日本,美国进一步认为太平洋作为其战利品,等同于其内湖,美国通过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及海军舰队控制重要航道与交通要冲。因此,基于其建国历史,美国坚定地认为不能允许其他世界任何国家在世界主要地区崛起成为地区强权国家,因为一旦允许某国成为地区强权国家,下一步该国就会将势力拓展向全球,最终危及西半球美国本土安全,一如一战前后德国统一崛起之后与英国争夺全球殖民地,苏联二,进而,美国一些国策人士(如彼得·纳瓦罗顾问)就认为,应当不惜代价与中国经贸脱钩,降下经济铁幕,再进行一场冷战(内心对于冷战胜利有着无比骄傲的回忆)。他们坚定地认为,美国可以与中国减少乃至断绝经贸往来,且亚太中国周边国家也都因恐惧中国崛起无不期盼美国带领他们与中国进行冷战。因此,美国必然一呼百应,正如当年在西欧一样“义旗一举、天下影从”。事实真是如此吗?恐怕很难。,王而不是恃强凌弱,释很多历史上已经发生的大国竞争,但是它在回答有深度经贸融合的两个大国之间的竞争与合作问题时,解释力较弱。今天中国与美国、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恰恰有着高度的经济融合度,这是当年的德意志帝国、日本帝国以及苏联均无法比拟的。当年的德意志帝国带给周边国家(如法国)亡国之痛(见法国小说家都德名篇最后一课),日本帝国也大致如此,而苏联带给主要竞争对手美国及周边西欧国家的只有巨大的核战争恐怖之下经年累月的存亡之危。因此,当美国对上述国家实施遏制或进行战争时当然是易得天时地利人和。,今天的中国则为美国与周边国家提供了巨大的消费市场和利润来源地,亚太周边国家还可以从参与一带一路等项目当中获得中国的国家投资,以创造所在国经济需求,进而增加就业。后续,中国政府将进一步力所能及地为周边国家提供经济、文化及国防安全等方面的支持,这是中国相对于历史上诸多崛起大国的独特优势,这就是中国以王道价值观为基础的周边命运共同体战略。,战之后试图将手伸向古巴这一美国后院。在此背景下,中国周边亚太地区难以形成冷战格,局。美国想要发动对华冷战将失去前沿阵地,在海洋里无法上岸长期驻扎的航母舰队是难以发动长期冷战的,这是地缘政治规律。换言之,冷战式的离岸平衡无法做到。何况,美国顶级战略智库兰德公司及诸多安全评估机构均认为,美军已经难以在中国攻防兼备的现代化亚太防御体系面前以较小代价赢得一场中小规模的对华战争。因此,美国亲自上阵的所谓“离岸平衡上岸”也无法完成。我们进一步认为,即便是美国自身也难以对华降下经济铁,幕。4. 中国国家关系政策中的王道价值观追求内圣外,中美经贸关系本质是互利共赢,经济铁幕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我们认为,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虽然可以雄辩地解,1. 历史与现实:大国之间隔绝经贸往来绝非易事在国际关系史上,与主要国家竞争者经贸脱钩是走入大国竞争游戏的国家容易想到的办法,引得无数人不断尝试。例如拿破仑曾经颁布四大敕令(柏林敕令、两次米兰敕令及枫丹白露敕令)禁止欧洲大陆与英国包括贸易在内的一切往来;例如英国在 19世纪末期政府意图与德国贸易脱钩;例如美苏冷战期间的经济铁幕等等。,很遗憾,上述三次实践只有美苏冷战期间经贸隔绝往来最为持久且成功,那是因为本来除了二战期间美国对苏联进行的必要物资援助之外,美苏之间经贸往来就微乎其微,二战之前与之后丘吉尔等西方政治家一直是以撒旦魔鬼之类来看待苏联,美国政府更是在 1941 年美国参与大战之前持续压制对苏贸易,以致于美苏经贸关系持续在低谷徘徊。这与其他尝试国与国之间断绝经贸往来的案例皆有所不同,与今日中美之间、当年一战前后英德之间、拿破仑时期英国与欧洲大陆之间繁密的经贸关系皆不相同。何况,类似拿破仑那般自我封锁欧洲大陆完全是在其对西欧各国进行军事占领后,在法军刺刀之下实现,随着法军在拿破仑帝国后期不断遭到败绩,欧洲大陆封锁政策随之迅速崩溃。显然封锁政策严重违背了经济规律与市场自发形成的国际经济秩序,因此难以持续。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崛起,当时英国统治集团内普遍认为德国经济增长比英国快,两国力量对比正向有利于德国的方向倾斜。随后就是激烈的争论,探讨英国该不该尝试通过大幅度减少两国间经济交流来减缓德国的经济增长。英国政府的结论是这种政策更伤害英国而非德国,主要是因为德国能找其他国家吸收对英出口商品,并提供大部分以往从英国进口的商品。与此同时,英国经济却会因为失去从德国进口的商品而严重受损,这些商品又难以替代。所以英国继续与德国贸易,虽然其间英国付出代价而使德国得到权力,只因为两害相权取其轻。,使中国经济减速而不损害美国经济。有人可能说中国经济受损会更大,这样中国经济增长一放缓,与中国相比美国的相对权力地位就得到了提升。但只有在美国能找到新的贸易伙伴而中国找不到时才可能发生这种情况。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但对于美,国而言不幸的是,世界上许多国家会迫切希望增进与中国的经济交往,这就填补了美国采取措施减少与中国贸易和对华投资所造成的真空。比如欧洲各国并不会受中国严重威胁(因为中国远离欧陆),它们可代替美国继续推进中国经济增长。简言之,因为根本无法从经济上孤立中国,美国也就不可能以任何有意义的形式长期地减缓中国的经济增长。事实上,当前中美经济关系深度融合,高度互补,两国在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 以来,以各自比较优势共同建构了一条以中美两国为主并辐射全球各国的完整的产业价值链。以苹果手机为例,其主要终端制造厂商富士康集团在中国有着规模巨大的生产线,负责将来自美国、日本与韩国等各国的零部件组装成最终产品,但每一部苹果终端背面都会注明该产品设计自加利福尼亚州。苹果公司通过全球生产布局,将手机的组装和制造放在中国,降低了生产成本。中国企业承接了几乎全部苹果手机的制造,但其实从中获利却很有限。例如,一台苹果 iphoneX 手机的生产成本为 370 美元,包括了韩国三星的显示屏、日本东芝的存储芯片,以及来自全球各地的零部件,在中国组装的成本仅占到 370 美元的 3%-6%。在该手机 1000 美元的零售价中,美国企业通过设计、零部件供应、营销等环节,获得了绝大部分的利润。可是,当这样一台苹果手机从中国工厂运到美国时,其售价金额的全部都成为了美国所谓向中国进口手机的货物金,额。今天的美国同样面对这个问题,没有可行的办法能,此类情况在美资在华企业当中十分普遍,依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测算,美国企业在中国的销售将近六千亿美元,这个数字实际上就已经超过了中国企业对美国的出口额,把美国企业对华销售,以及中国企业对美国销售进行比较,实际上美国企业存,在一千亿美元以上的利润顺差,这个利润顺差在直接贸易数据中是没有体现的。换言之,中美之间的经贸关系诚然使得中国收获了货物贸易的较大额度顺差,但是其中并非都转化成为了中国的国民收入,而是包含了许多美国在华企业的利润。因此,不能光从货物贸易顺差角度来看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还要看到外商投资企业获得的利润,这种利润增加美国的国民总收入,增加美国的国民财富。,中美贸易结构充分揭示了两国之间的产业链合作。中国每年从美国进口大量电机电气产品及其零附件(典型产品如芯片,此类总计占对美进口总额的11.34%),运用来自日韩等国及中国本土制造的其他必要原器件之后,加工制造成为成品(如手机)再出口到美国(占中国对美出口总额的 24.73%)。两国密切进行产业链合作并共享中美两国世界级的消费市场,这就是中美经贸关系深度融合的本质。,图 10.中国进口美国次大宗产品是电机电气产品及零附件统计显示,中国货物贸易顺差的 60%左右来自外资企业,而美国在华企业获得大量利润并没有反映到美方的贸易数据中,加之中国在全球生产链条中承担的中下游生产者角色,其结果就是中美贸易顺差账面上反映在中国,而美国企业获得了利润中的大头。例如,美国减特朗普政府实施减税之后,苹果公司将留存海外的三千亿美元利润汇回美国国内,此举表明美国企业在海外的投资经营,尤其是在中国市场其实创造了巨额利润,也即为美国创造了大量的国民收入。图 11.中国出口美国最大宗产品是电机电气产品至于说这些在海外创造出来的美国国民财富为什么没有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合理分配到川普的主要支持者,也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反对者美国中下层人民手中,我们认为这不属于中美经贸问题的范畴。更不应归罪于经济全球化,它更多是美国国内财富合理分配的问题,也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共同难题。让中国承担全球化损害美国利益甚至所谓的国家安全利益的罪责毫无道理,同时也损害美国利益,至少是损害美国跨国企业的利益。中美经贸关系从本质上来说是全球化时代大背景下,中美两国互利共赢的产物,如果美国在中美经贸关系中日积月累都在实实在在亏钱补贴中国则中美经贸关系决不可能持续繁荣至今。因为从美国历史来看,这个国家决不是什么从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活雷锋。,正是因为中美经贸关系互利共赢、深度融合的本质,因此美国一些民族主义政治人物寄望降下经济铁幕或与中国经贸脱钩的设想根本无法完成。通过贸易战、关税战希望对华扭转贸易逆差最终也是如唐吉坷德挑战风车一般,于事无补,伤人害己,最终有大批在华美资跨国企业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最终造成美国国民财富的损失。贸易数据显示,中国今年前三季度对美出口增长 13,高于 9.4的进口增速,累计贸易顺差已达2257.9 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 1960.1 亿美元,特朗普政府今年有望创下美中关系史上最大贸易逆差纪录,虽然有忌惮后续关税而加速贸易的“抢跑”因素在内,但这也的确是中美经贸关系韧性的鲜明体现。图 12.前三季度美中贸易逆差创下新高,是总统及其一些反全球化民族主义幕僚的真实想法,但这并不现实。我们还是举苹果产业链上的富士康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2017 年 7 月 26 日,特朗普与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等人在美国白宫共同宣布,富士康将投资100 亿美元(当时约合人民币 673 亿元)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建立一座液晶面板生产工厂。27 日,斯科特·沃克代表威斯康星州政府和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签署了谅解备忘录。11 月,富士康和威斯康星州政府正式签署投资协议。2018 年 6 月 28 日,威斯康星富士康项目正式破土动工。特朗普和众议院议长保罗·瑞恩(瑞恩的众议员席位来自威斯康星州第 1 国会选区)等共和党巨头、美国国家领导人亲自莅临现场,与郭台铭和沃克一,起为项目奠基。特朗普当场宣称富士康项目是其产业政策成功、美国制造业回流的典型。一时间,人们甚至预期苹果的整条产业链都能迁回美国,威斯康星将成为美国新的硅谷。图 13.富士康威斯康星项目动工现场(图中数据单位百万美元)2. 制造业回流与中美经贸脱钩只是幻想当然,美国国内包括特朗普本人给美国跨国公司支招把产业链都转移回美国,既能给美国创造就业又可以回避关税,两全其美。我们丝毫不怀疑这,但是,美国电子制造业的产业链其实并不不完整,特别是威斯康星少有能为富士康提供配套合作的产业链伙伴,那么为什么富士康还要大举进入该州?答案是政府的巨额补贴。换言之,这是一个非市场化行为。这也就注定了该项目难以正常运转,美国其他地方也难以复制其“制造业回流美国”的所谓成功经验。为了给予富士康对本州 100 亿元美元的大手笔投资,威斯康星州政府将给予富士康为期 15 年,高达30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202 亿元)的财政补贴。该计划每年将提供 2-2.5 亿美元的财政援助,其中包括 15 亿美元的就业所得税减免、13.5 亿美元的投资所得税减免以及 1.5 亿美元采购建筑材料营业税减免等。,份声明中宣称,富士康项目最终可能将创造 1.3 万个直接就业岗位、2.2 万个间接和衍生就业岗位、1万个建设就业岗位。换言之,一旦协议履行,威斯康星州将为每个直接工作岗位花费 23 万美元。2017 年 12 月,威斯康星州又宣布项目所在地的拉辛县政府为富士康提供的 7.64 亿美元税收减免(30亿之外的)开始生效。之后几个月,又陆续增加的政府补贴项目包括开支 1.64 亿美元建造通往工厂的道路、1.4 亿美元为工厂牵输电线,前者是政府工程,后者费用由威斯康星州的国企公用事业公司 We energy 支付。加上各种零碎的小配套项目成本,富士康项目的补贴总额达到 41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285 亿元),威斯康星州每户居民平均要分担1774 美元。这无疑是威斯康星历史上,也是美国政府有史以来向外国公司提供的最大规模的一次财政补贴。这就,是这个标志性“制造业回流美国”项目的真正底蕴美国政府最为强烈反对的所谓中国“国家资本主义”扭曲贸易公平的做法之一,财政补贴!当然美国民族主义决策者可能狡辩称这是中国“作弊”在先,故而美国也照章行事。事实上,富士康在威斯康星州获得的巨额补贴要远远超过它在中国国内深圳、郑州等地拿到的补贴。2012 年以前,中国地方政府在企业税收减免方面一般也就是实行“两(年)免三(年)减半”。2012年之后,绝大多数地方的“两免三减半”权限也被中央收回。“避税天堂”霍尔果斯也不过“五(年)免五(年)减半”,远远比不上威斯康星州政府为富士康量身打造的“十五年全免”。可以说当地政府为了塑造一个事实上的政绩工程,已经开,创中美两国有史以来招商引资财政补贴之先河。前州长沃克(已在日前州长选举中败选下台)在一,因此,富士康项目基本上不可能让威斯康星州在经济上获利,该项目实际上相当于州政府自己运用财政资金雇工人去给富士康免费打工,富士康当然十分乐意。根据民主党和第三方评估机构计算得出,州政府的财政补贴大概得 50 年甚至更久才能够回本。在威斯康星共和党前政府豪掷千金的同时,富士康方面却并未及时兑现投资承诺。按照原先计划,富士康将在威斯康星州投资建设一座 10.5 代液晶面板(LCD)工厂。但是,近期富士康表示,由于配套企业美国康宁公司(Coring)不能来威斯康星建厂以供应 10.5 代面板所需的超大尺寸玻璃基板(康宁缺席是因为其要求威斯康星州政府补贴三分之二建厂成本而州政府已经因给富士康补贴而山穷水尽)等因素,原来约定的 10.5 代 LCD 工厂无法建成。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规模明显较小的 6 代面板工厂。业界认为这样项目总投资会下降到之前富士康承诺的三分之一。从而富士康的投资总额将比州政府补贴还,少,相应的,创造的工作岗位也会大幅度减少.该项目彻底沦为“制造业回流美国”所需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当然,富士康坚称,最终仍将投资 100 亿美元,只不过建的不再是一座 75 英寸电视面板制造工厂,而是一个“生态系统”。公司甚至还运用 AI、8K+5G之类让人流行却不明所以然的词汇“安抚”当地政府。很显然,富士康威斯康星项目,所谓的让美国重新伟大的旗帜工程(以致于川普到场亲自剪彩奠基),正是美国民族主义者(10 月 22 日特朗普在一次中期选举竞选活动中主动承认自己是民族主义者)意图运用东亚模式的产业政策与财政补贴扭曲市场规律,强行吸引制造业回流美国,逆全球化大势潮流,枉顾美国立国以来一直坚守的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原则的行为。此举非但不值得提倡,而且显然不可持续(尤其在美国的政治经济体制下,比如考虑到美国地方政府孱弱的财力),想用富士康案例说明制造业会因为美国政府的政策而迁回美国,从而使得中美之间实现产业链脱钩可能属于美国政府高层的盲目乐观或政治宣传需要。目前,共和党州长沃克败选,民主党人埃弗斯将担任威斯康星州长,新州长此前对富士康招商引资形象工程一直持反对态度,该项目预后如何仍在未定之天。直觉和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一个商业项目必须依靠巨额政府补贴才能得以生存,那么意味着依据市场规律它是不应该存在的。那么,为何类似于富士康面板工厂这样的项目目前在美国难以生存?原因是多方面的。,

注意事项

本文(2018-2019宏观经济专题分析报告.pptx)为本站会员(3+3)主动上传,报告吧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报告吧(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号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