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场地保洁与消毒规范DB3502/T 119-2024.pdf
ICS 11.040 CCS C 51 3502 福建省厦门市地方标准 DB 3502/T 1192024 医疗机构 场地保洁 与消毒规 范 Specification for cleaning and disinfection of medical institution 2024-06-05 发布 2024-06-05 实施 厦门市市 场监督 管 理局 发 布 DB3502/T 1192024 I 目 次 前言.II 引言.I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基本要求.2 5 区域风险与管理.3 6 作业方法与要求.4 7 保洁工具管理.5 8 保洁中的医疗废物管理.6 9 作业人员卫生防护.7 10 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8 附录A(规范性)不同区域保洁与消毒方法.10 附录B(规范性)不同区域保洁频率要求.14 附录C(规范性)不同区域保洁作业流程.15 附录D(规范性)保洁工具分区使用要求.16 附录E(资料性)地面专项保洁流程.17 附录F(规范性)主要材质清洁要求.20 附录G(资料性)不同区域保洁服务要求.21 附录H(资料性)保洁卫生质量审核标准.26 附录I(资料性)保洁服务工作评价表.27 参考文献.28 DB3502/T 1192024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厦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厦门市医院协会、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市中医院、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厦门市第五医院、厦门市第三医院、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厦门市海沧医院、厦门市儿童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厦门莲花医院、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上海益中亘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市标准化研究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志安、余兴华、陈相坤、付磊、谢磊、纪霓娟、林文、杨万洪、陈翎、陈海勇、林芸茹、林益群、陈剑平、郑斯怡、李鸿伊、刘乾坤、熊永亮、义超、洪丽君、施禹聪。DB3502/T 1192024 III 引 言 医疗机构是人群密集、人员流动频繁、菌群混杂繁多的地方,极易引发患者、陪护或探视者、工作人员的交叉感染。医疗机构环境的安全,是预防和控制交叉感染,提高患者、陪护或探视者、工作人员间安全的必备条件,也是医疗质量管理的基础和医疗安全的有力保障。为了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场地保洁与环境消毒工作,提高医疗机构环境卫生和医疗安全水平,厦门市医院协会组织各参编单位经过深入研究和实践,共同制定了本文件。本文件根据不同风险等级,划分不同风险区、结合厦门市医疗机构长期工作实践和经验总结,制定医疗机构场地保洁与消毒内容和要求,以及规范化、标准化的操作流程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DB3502/T 1192024 1 医 疗机构 场地保洁 与消毒 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医疗机构场地保洁与消毒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区域风险与管理、作业方法与要求、保洁工具管理、保洁中的医疗废物管理、作业人员卫生防护、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本文件适用于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场地保洁与消毒工作。其他医疗机构场地保洁和消毒工作可参照本文件。2 规范性 引用 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1598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GB 18466 医疗机构水污染排放标准 GB 27952 普通物体表面消毒剂通用要求 GB 39707 医疗废物处理处置污染控制标准 HJ 421 医疗废物专用包装袋、容器和警示标志标准 WS/T 311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WS/T 367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WS/T 510 病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WS/T 512 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 WS/T 591 医疗机构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WS/T 592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评价规范 WS/T 797 现场消毒评价标准 3 术语和 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场地area 用于满足特定活动或项目的需求,供人进行各种活动的固定空间,包括环境布局、空间内的设施设备等方面。注:本文件提及的场地专指室内场地。保洁 cleaning 去除物体表面有机物、无机物和可见污染物的过程。DB3502/T 1192024 2 3.3 消毒 disinfection 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来源:WS/T 3672012,3.4 3.4 消毒剂 disinfectant 能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并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来源:WS/T 3672012,3.5 3.5 污点清 洁与 消毒 spot cleaning and disinfection 对被患者的少量体液、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感染性物质小范围污染的环境表面进行的清洁与消毒处理。来源:WS/T 5122016,3.6 3.6 终末消 毒 terminal disinfection 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对疫源地进行的一次彻底消毒。注:终末消毒可以是传染病病人住院、转移或死亡后,对其住所及污染的物品进行消毒;也可以是医院内传染病病人出院、转院或死亡后,对病室进行的最后一次消毒。来源:WS/T 3112009,3.18 3.7 医疗废 物 medical waste 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也包括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的其他按照医疗废物管理和处置的废物。来源:GB 397072020,3.1 4 基本要 求 管理要 求 4.1.1 医疗机构应设立相关组织,建立场地保洁和消毒工作制度,实施并持续改进。4.1.2 保洁服务机构(以下简称:服务机构)应具备相关的资质。4.1.3 服务机构应按照本文件的规定和要求制定服务方案,方案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区域风险等级的识别、确定与管理、岗位职责、责任认定、作业流程、内容和要求、安全管理制度、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人员要 求 4.2.1 作业人员到岗前需做健康体检,提供用工体检证明。4.2.2 作业人员需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岗前培训,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专业技能、安全防护、院感防控知识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4.2.3 对暂存点医疗废物回收岗位作业人员,需进行每年定期体检,并按要求存档 DB3502/T 1192024 3 安全要 求 4.3.1 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内容应包含保洁和消毒风险识别、安全检查、应急处置、事故处理、安全作业等要求。4.3.2 作业人员应做好劳动和健康保护,包括但不限于着工作服、戴口罩、手套、帽子,穿劳保鞋(或鞋套)。4.3.3 作业人员应熟悉保洁用品、清洁剂、消毒液配制等使用方法;使用酸碱浓度较高的清洁剂时,做好防护措施。4.3.4 作业人员不应擅自挪动医疗器械、试验器材,不得食、尝、闻药品和各种试剂。5 区域 风险 与管 理 区域风 险等 级 区域风险分为3级:低度风险区域。低度风险区域基本没有患者或患者只作短暂停留的区域。如行政管理部门、图书馆、会议室、病案室等;中度风险区域。中度风险区域有普通患者居住,患者体液、血液、排泄物、分泌物对环境表面存在潜在污染可能性的区域。如普通住院病房、门诊科室、功能检查科室、电梯、候诊大厅等;高度风险区域。高度风险区域有感染或定植患者停留或居住的区域以及对高度易感患者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的区域,如感染性疾病科、手术室、产房、重症监护病区、移植病房、烧伤病房、早产儿室等。区域保 洁 5.2.1 依据风险等级确定不同区域保洁与消毒的管理方式和要求,见表 1。表1 不同 区域 保洁 与消 毒 的管理 方式 和要 求 风险等级 环境保洁 等级分类 方式 频率/(次/d)要求 低度风险区域 清洁级 湿式卫生 12 区域内环境干净、干燥、无尘、无污垢、无碎屑、无异味等 中度风险区域 卫生级 湿式卫生,可采用清洁剂辅助。有污染风险时实施消毒 2 区域内环境表面菌落总数10 CFU/cm2,或自然菌减少 1 个对数值以上 高度风险区域 消毒级 湿式卫生,可采用清洁剂辅助清洁 2 区域内环境表面菌落总数符合 GB 15982 要求 高频接触的环境表面,实施消毒 2 5.2.2 作业中应注意以下事项:在明确病原体污染时,可参考 WS/T 367提供的方法进行清洁与消毒。DB3502/T 1192024 4 凡开展侵入性操作等高度危险诊疗活动结束后,应立即实施环境清洁与消毒。各类风险区域的环境表面一旦发生患者体液、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应立即实施污点清洁与消毒。需进行精密仪器或专业仪器清洁时,应按WS/T 512要求执行。5.2.3 按照单元化操作的原则,不同区域的保洁与消毒方法,按附录A 执行。5.2.4 根据不同区域,确定保洁频次要求,按附录B执行。区域环 境消 杀 服务机构开展区域环境消杀工作时应:a)制定消杀工作计划,包括消杀区域、消杀方式、消杀时间等;b)选择有资质的机构开展除四害工作,公共区域无鼠害、虫害;c)作业前告知作业时间、范围和注意事项,采取相应安全防护措施;d)投放点警示标志清晰有效,并进行回收管理;e)作业完毕将器具、药具统一清洗并送至指定地点保管;f)误食误触消毒产品,应按应急措施紧急处理。6 作业 方法 与要 求 作业原 则 服务机构开展保洁作业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免打扰原则。保洁作业时,需经现场医护人员许可,不应干扰手术和诊疗的正常进行,不宜打扰患者正常休息;避免交叉污染原则。在高度风险区域作业人员,其作业工具、穿戴服装和使用物品不得带入低度、中度风险区域;消毒擦拭首选原则。物体表面的保洁消毒首选消毒湿巾或经消毒液规范浸泡后的布巾擦拭,不宜采取喷洒消毒方式;禁止重复使用原则。不应将使用后或受污染的保(清)洁工具(如擦拭布巾、地巾)重复浸泡至清洁用水、使用中的清洁剂和消毒剂内;操作规程标准化原则。制定标准化操作规程,标准操作程序应细化到最小单元,并安排好具体岗位的每日具体保洁时间、保洁操作方式。作业方 法 6.2.1 先清洁再消毒作业,采取湿式卫生的清洁方式。6.2.2 自上而下作业。先清洁高处设施物品,再逐次转向低位置清洁。6.2.3 由内向外作业。先从区域里面开始,逐渐向外进行清扫保洁。6.2.4 先轻后重作业。先清洁污染较轻物品,再清洁污染较重物品。作业流 程 6.3.1 根据WS/T 311、WS/T 313、WS/T 367、WS/T 512等要求,制定可视化标准作业程序(SOP)。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院内感染防控基本知识:印制彩色口袋书,发给作业人员;防护用品选用及穿脱:录制小视频,发给作业人员随时学习;DB3502/T 1192024 5 手卫生(细化指征及洗手方法):印制彩色图示流程,塑封后悬挂于保洁车和卫生间等处;消毒液配制:印制彩色图示流程,塑封后悬挂于消毒液配制处;物体表面及地面保洁消毒:印制彩色图示流程,塑封后悬挂于卫生间;医疗废物收集:印制彩色图示流程,塑封后悬挂于卫生间及医疗废物处理间;职业暴露处理:将彩色图示流程印制于口袋书,发给作业人员。6.3.2 根据不同区域,确定保洁作业流程,按照附录 C 执行。6.3.3 被患者体液(含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的区域,应先采用可吸附的材料将其清除,再根据污染的病原体特点选用适宜的消毒剂进行消毒。6.3.4 如需开展地面专项保洁流程可参照附录 E的要求。6.3.5 应根据污渍及被污染物的材质选择相应的工艺,具体材质保洁要求见附录 F。6.3.6 工作结束时应做好手卫生,手卫生应执行以下要求:采用流动水洗手,使双手充分浸湿;取适量肥皂或者皂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认真揉搓双手至少 15s,应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清洗指背、指尖和指缝;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使用纸巾擦干。7 保洁 工具 管理 保洁工 具及 用品 7.1.1 配备保洁工具及保洁用品,如出现破损应及时更新。7.1.2 保洁用品应符合安全和环保要求,外观清洁、专用、有明确标识,清洗剂、消毒剂类在有效期内使用。7.1.3 消毒剂的选择参考 WS/T 367执行,物品表面消毒剂的卫生标准应符合 GB 27952要求,消毒产品的使用按照其使用说明书执行。7.1.4 保洁工具应分区使用,定点分类摆放,禁止交叉使用,工具应使用色标或字标等进行区分,详见附录D。7.1.5 转运车、箱及清洗工具固定使用,用后存放消毒干燥专区。7.1.6 宜使用微细纤维材料的擦拭布巾、地巾和脱卸式拖头。7.1.7 设置保洁用品、保洁工具库,建立保洁用品、保洁工具及设备设施使用台账。保洁工 具消 毒 7.2.1 保洁工具使用后应及时清洁与消毒,干燥保存。7.2.2 布巾和地巾应集中消毒,采用手工清洗和消毒的应执行 WS/T 367 的要求,制订标准化操作流程:a)接收与分拣。布巾和地巾按照不同区域进行分类收集;b)预处理、浸泡消毒。布巾和地巾分批逐次浸泡消毒,浸泡消毒使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时间不低于30 min;c)干燥。在每次洗涤完成后及时干燥处理,有效杜绝细菌滋生;d)整理与发放。布巾和地巾按照不同区域放入相应位置摆放,配送至临床各诊疗单元专业收纳箱,供作业人员使用。7.2.3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宜采用机械清洗、热力消毒、机械干燥、装箱备用的处理流程。采用自动清DB3502/T 1192024 6 洗与消毒的应按照清洗器产品的使用说明进行。8 保洁 中的 医疗 废物 管理 管理要 求 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转运、暂时贮存、转交处置及职业安全防护应执行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及医疗废物分类目录等相关规定。分类收 集 8.2.1 根据医疗废物的类别,将医疗废物分置于符合 HJ 421规定的包装物或者容器内。8.2.2 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使用双层包装物,并按院感规定及时密封。8.2.3 在盛装医疗废物前,应当对医疗废物包装物或容器进行认真检查,确保无破损、渗漏和其他缺陷。8.2.4 医疗废物中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在交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前应当就地消毒。院内转 运 8.3.1 转运人员每天从医疗废物产生地点将分类包装的医疗废物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路线送至内部指定的暂时贮存地点。涉及多个科室的,转运人员要与各科室有交接记录。8.3.2 转运人员在转运医疗废物前,应当检查包装物或容器的标识、标签及封口是否符合要求,不得将不符合要求的医疗废物运送到暂时贮存地点。8.3.3 转运人员在转运医疗废物时,应当防止造成包装物或容器破损和医疗废物的流失、泄漏和扩散,并防止医疗废物直接接触身体。8.3.4 转运医疗废物应当使用防渗漏、防遗撒、无锐利边角、易于装卸和清洁的专用运送工具。8.3.5 每天转运工作结束后,应当对转运工具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并进行记录。8.3.6 转运人员每次运送完进行手卫生,手消毒用快速手消毒剂揉搓1 min3 min。8.3.7 每天收集、运送到暂存点后,对转运工具进行清洁和消毒,转运工具被感染性废物污染时,应立即进行消毒处理。暂时贮 存 8.4.1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废物暂时贮存设施、设备,不得露天存放医疗废物。8.4.2 医疗废物暂时贮存设施、设备应达到如下要求:a)远离医疗区、食品加工区、人员活动区和生活垃圾存放场所,方便运送人员和运送工具、车辆的出入;b)有严密的封闭措施,设专人管理,防止非工作人员接触医疗废物;c)有防鼠、防蚊蝇、防蟑螂的安全措施;d)防止渗漏和雨水冲刷;e)易于清洁和消毒;f)避免阳光直射;g)设有明显的医疗废物警示标识和“禁止吸烟、饮食”的警示标识。h)暂时贮存病理性废物的,应当具备低温贮存或者防腐条件。DB3502/T 1192024 7 8.4.3 医院暂时贮存场所每天应在医疗废物转运之后消毒冲洗;重大传染病疫情期间,由专人使用0.2%0.5%过氧乙酸或2000 mg/L 含氯消毒剂喷洒墙壁或拖地消毒,每天上下午各消毒一次。8.4.4 贮存的医疗废物及时转运,尽量日产日清;不能日产日清,且当日最高气温高于 25 时,应将医疗废物低温暂时贮存,暂时贮存温度应低于 20,时间最长不超过48 h。转交处 置 8.5.1 应当做好医疗废物转运交接登记,登记内容包括医疗废物来源、种类、重量或数量、交接时间、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8.5.2 清洗医疗废物运送工具、暂时贮存场所的污水应当按照 GB 18466要求进行严格消毒,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方排入污水处理系统。9 作业 人员 卫生 防护 防护要 求 9.1.1 作业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安全作业,保障人身安全。9.1.2 在接触医疗废物时,应当按照下列要求做好自身卫生防护工作:a)在接触体液、各类组织标本以及生物安全风险较高的物品时,应做好防护措施,并建立健康档案;b)进行近距离损伤或可能有液体溅出时应当佩戴护目眼镜或面屏;c)每次作业结束后应当及时按规定对污染防护用品和手进行消毒和清洗;d)防护用品有破损时应当及时予以更换;e)卫生防护用品在操作中被感染性废物污染时,应及时对污染处进行消毒处理。9.1.3 防护用品的配备和使用应符合 WS/T 311、WS/T 591相关要求,重复使用的服务设施设备及用品应按WS/T 367要求进行复用处理。9.1.4 不同区域环境作业人员个人防护用品选择应符合表2的规定。表2 保洁 员个 人防 护用 品 选择 风险等级 工作服 手套 专用鞋/鞋套 口罩 隔离衣/防水围裙 护目镜/面屏 帽子 低度风险区域+-中度风险区域+-高度风险区域+/+/+注:“+”表示应使用 N95 口罩/医用防护口罩,“+”表示应使用,“”表示可使用或按该区域的个人防护要求使用,“-”表示可以不使用。职业暴 露处 置与 上报 9.2.1 皮肤若意外接触到血液或体液,应立即以肥皂和清水冲洗;若是患者的血液或体液意外进入眼睛、口腔,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干净。9.2.2 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近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DB3502/T 1192024 8 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9.2.3 刺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 75%酒精或 0.5%的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黏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9.2.4 可疑暴露于HBV、HIV 感染的血液、体液时,除了采取以上应急处置措施外,还应第一时间向院感部门上报,登记职业暴露及处置信息,并配合院感部按照厦门经济特区医疗卫生人员职业暴露防护若干规定等相关规定进行体检、阻断、跟踪。院感防 控培 训 9.3.1 岗前培训。对到岗的作业人员进行规章制度、基本操作流程及基本消毒知识培训。9.3.2 上岗培训。采取全员培训、专人培训、现场指导、观摩学习方式,对固定岗位进行个别指导、重复强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工作的重要性及业务指导。9.3.3 培训方式可包括聘请讲师授课、聘请专业培训机构授课、内部指导、技能演练、考试等。10 质量评 价与 持续 改进 质量评 价 10.1.1 建立并完善保洁检查和评价机制,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检查、考评和评价。评价范围包括作业人员操作是否规范、区域环境卫生是否达标、各类记录表单是否健全完整等。评价方式分为日常巡查、定期考核、应急考核,并制定检查的内容、时间、周期、流程和要求。a)日常巡查确保保洁区域的作业频次和作业质量落实,不同风险区域的保洁服务要求参见附录G,保洁区域卫生质量标准参见附录 H。b)定期考核针对服务提供机构的保洁服务和质量整体水平的评测,督促服务机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落实问题整改;c)应急效果考核促进保洁服务提供机构缩短应急响应时间,规范应急操作流程。10.1.2 服务机构定期或集中开展自我评价。每年至少开展1次自我评价,对所有服务项目及服务人员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10.1.3 医疗机构可参照附录 I 进行保洁服务工作评价。未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保洁服务的医疗机构,可参照本文件制定评价标准。10.1.4 满意度调查每月开展一次,测评项目包括但不限于:保洁员仪表仪容、工作态度;保洁员专业知识、工作质量;保洁管理人员处理问题的响应速度;保洁管理人员的管理创新与协调配合能力;保洁管理人员对紧急事件的处理能力;保洁管理人员日常的检查力度和专业知识。10.1.5 评价依据包括但不限于:相关国家、地方法规政策、强制性标准、卫生行业标准如 WS/T 592、WS/T 797 等;服务合同;保洁相关制度和作业流程。质量持 续改 进 10.2.1 医疗机构成立质量持续改进小组,由院感部门、后勤部门、护理部门、服务机构等组成。DB3502/T 1192024 9 10.2.2 质量持续改进小组全面收集整理质量评价数据,应用统计分析技术,引入服务质量改进工具,对评价结果提出改进意见并反馈给服务机构。10.2.3 服务机构提出整改措施,落实到具体班组和作业人员,并按照相应标准进行整改,整改过程按照PDCA过程循环,直到整改结果达到要求,促进保洁与消毒质量的持续改进。DB3502/T 1192024 10 附录 A(规范 性)不同区 域保 洁与 消毒 方法 表A.1至表A.3分别规定了医疗机构低度风险区域、中度风险区域和高度风险区域的保洁与消毒方法。表A.1 低度风 险区 保洁 与消 毒方 法 保洁消毒对象 保洁消毒内容 地面 1.湿式清扫;2.1 次/日。3.污染时随时清洁。空气 根据区域条件,每日开窗通风 1 次,30 min/次。电脑、电话、键盘 1.湿式清洁;2.1 次/日。公共区域物体表面(电梯按钮、电梯扶手、门、桌、椅子、门把手、电源开关等)1.清水或加清洁剂湿式清洁;2.1 次/日。1.空调净化设备、出、回风口;2.空调通风系统风口。1.湿式清洁;2.出、回风口1 次/周;3.空调系统风口1 次/月。便器 流动水冲洗、干燥。DB3502/T 1192024 11 表A.2 中度风 险区 保洁 与消 毒方 法 保洁消毒对象 保洁消毒内容 地面 1.湿式清扫;2.2 次/日;3.污染时随时清洁。空气 1.每日开窗通风1 次,30 min/次;2.空气消毒器:每日1 次,30 min/次,或参照机器使用说明。电脑、电话、键盘 1.湿式清洁;2.2 次/日。公共诊疗区域物体表面(电梯按钮、电梯扶手、门、桌、椅子、门把手、电源开关等)1.清水或加清洁剂湿式清洁;2.2 次/日。1.空调净化设备、出、回风口;2.空调通风系统风口。1.湿式清洁;2.出、回风口1 次/周;3.空调系统风口1 次/月。设备带、呼叫器按钮 1.湿式清扫;2.2 次/日。共用洁具(水龙头、水池、座便器)1.清水或加清洁剂湿式清洁;2.2 次/日。床单、被套、枕套 1.可集中送洗衣房清洗、消毒;2.住院患者、急诊室患者应一人一套一更换;3.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清洁。便器 1.流动水冲洗、干燥;2.流动水冲洗,干燥备用。病历夹、病历车 1.湿式清扫;2.2 次/日;3.污染时随时清洁。普通病房终末消毒 1.患者一旦出院或转科,立即对病房或患者区域进行环境终末清洁与消毒工作,有效阻断病原微生物传播;2.有序实施以“床单元”为单位的终末清洁与消毒工作,从医用织物到环境物体表面,先清洁、后消毒,从上到下,从相对清洁物体表面到污染物体表面,清除所有污染与垃圾。可搬离的医疗设备与家具,应在原地实施有效清洁与消毒后,方可搬离;3.消毒可选用500 mg/L 含氯消毒液,或采用同等杀灭微生物效果的消毒剂;有明显污染时先去污染再消毒。DB3502/T 1192024 12 表A.3 高度风 险区 保洁 与消 毒方 法 保洁消毒对象 保洁消毒内容 地面 1.湿式清扫;2.含有效氯500 mg/L 的消毒液擦拭,作用30 min;3.2 次/日;4.污染时随时消毒。空气 1.每日通风2 次,30 min/次;2.空气消毒器:每日2 次,30 min/次,或参照机器使用说明。注:根据区域条件,选择通风方式。电脑、电话、键盘 1.湿式清洁;2.一次性消毒湿巾;3.2 次/日。公共诊疗区域物体表面(电梯按钮、电梯扶手、门、桌、椅子、门把手、电源开关等)1.清水或加清洁剂湿式清洁;2.含有效氯500 mg/L 的消毒液擦拭,作用30 min;3.2 次/日。1.空调净化设备、出、回风口;2.空调通风系统风口。1.湿式清洁;2.出、回风口1 次/周;3.空调系统风口1 次/月。设备带、呼叫器按钮 1.湿式清扫;2.含有效氯500 mg/L 的消毒液擦拭,作用30 min;3.2 次/日;4.终末消毒。共用洁具(水龙头、水池、座便器)1.清水或加清洁剂湿式清洁;2.含有效氯500mg/L 的消毒液擦拭,作用30 min;3.2 次/日;4.污染时随时消毒。床单、被套、枕套 1.可集中送洗衣房清洗、消毒;2.住院患者、手术室患者应一人一套一更换;3.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清洁、消毒。便器 1.流动水冲洗、干燥;2.浸泡含有效氯500 mg/L 的消毒液中30 min,流动水冲洗,干燥备用。DB3502/T 1192024 13 表A.3 高 度风 险区 保洁 与 消毒方 法(续)保洁消毒对象 保洁消毒内容 病历夹、病历车 1.湿式清扫;2.含有效氯500 mg/L 的消毒液擦拭,作用 30 min;3.2 次/日;4.污染时随时消毒。终末清洁与消毒 1.患者一旦出院或转科,立即对病房或患者区域进行环境终末清洁与消毒工作,有效阻断病原微生物传播;2.有序实施以“床单元”为单位的终末清洁与消毒工作,从医用织物到环境物体表面,先清洁、后消毒,从上到下,从相对清洁物体表面到污染物体表面,清除所有污染与垃圾。可搬离的医疗设备与家具,应在原地实施有效清洁与消毒后,方可搬离;3.消毒可选用500 mg/L 含氯消毒液,或采用同等杀灭微生物效果的消毒剂;有明显污染时先去污染再消毒;4.必要时可采取强化的终末消毒措施,即可以在上述清洁与消毒措施基础上,采用过氧化氢汽(气)化/雾化消毒,或紫外线辐照设备消毒,或采用同等杀灭微生物效果的消毒方法,按产品的使用说明进行消毒。朊病毒病原体污染物品和环境消毒 1.被感染朊病毒患者或疑似感染朊病毒患者高度危险组织(大脑、眼、脊髓等组织)污染的低度危险物品(病床围栏、床面、床头柜、地面等)和一般物体表面应用清洁剂清洗,根据待消毒物品的材质采用 10000 mg/L 的含氯消毒剂或 1 mol/L 氢氧化钠溶液擦拭或浸泡消毒,至少作用 15 min,并确保所有污染表面均接触到消毒剂;被污染的环境表面应用清洁剂清洗,采用 10000 mg/L 的含氯消毒剂消毒,至少作用 15 min。2.被感染朊病毒患者或疑似感染朊病毒患者低度危险组织(脑脊液、肾、淋巴结、胎盘等组织)污染的低度危险物品(病床围栏、床面、床头柜、地面等)、一般物体表面和环境表面,应用清洁剂清洗,采用 500 mg/L 的含氯消毒剂消毒,至少作用 30 min。气性坏疽污染物品和环境消毒 1.手术部(室)或换药室,每例感染患者之间应及时进行物体表面消毒,采用 0.5%过氧乙酸或 500 mg/L 含氯消毒剂擦拭;2.手术部(室)、换药室、病房环境表面有明显污染时,随时消毒,采用 0.5%过氧乙酸或 1 000 mg/L 含氯消毒剂擦拭;3.终末消毒可采用3%过氧化氢或过氧乙酸熏蒸,3%过氧化氢按照 20 ml/m3气溶胶喷雾,过氧乙酸按照 1 g/m3加热熏蒸,湿度 70%90%,密闭24 h;5%过氧乙酸溶液按照 2.5 ml/m3气溶胶喷雾,湿度为 20%40%。DB3502/T 1192024 14 附录 B(规范 性)不同区 域保 洁频 率要 求 不同区域保洁频率要求见表B.1。表B.1 不同区 域保 洁频 率要 求 分区 频次 保洁位置 低度风险区域 随时 垃圾桶、地面、卫生间便池等 每日 桌子、椅子、门、开关、指示牌、金属件、窗台、扶手、装饰物、卫生间等 每周 柜子、阳台、天台及专项保洁等 每月 玻璃、天花板等 半年 内墙、窗框、纱窗、灯具、护栏等 中度风险区域 随时 床单元、垃圾桶、地面、急诊卫生间、门诊(高度人员密集区)卫生间等 每日 病床、桌子、椅子、门、开头、指示牌、金属件、窗台、扶手、装饰物、工作站台面、可擦拭设备、病房及门诊(一般人员密集区)卫生间等 每周 柜子、阳台、天台及专项保洁等 每月 玻璃、天花板等 半年 内墙、窗框、纱窗、灯具、护栏等 高度风险区域 随时 床单元终末消毒、手术台、垃圾桶、地面(室内)、卫生间便池等 每日 桌子、椅子、柜子、门、开头、指示牌、金属件、窗台、扶手、装饰物、工作站台面、可擦拭设备、病床、卫生间等 每周 柜子、阳台、天台及专项保洁等 每月 玻璃、天花板等 半年 内墙、窗框、纱窗、灯具、护栏等 DB3502/T 1192024 15 附录 C(规范 性)不同区 域保 洁作 业流 程 不同区域保洁作业流程见表C.1。表C.1 不同区 域保 洁作 业流 程 区域 作业流程 低度风险区域 1.准备好作业工具,完成自我防护,进行作业区域;2.用扫帚或尘推清扫地面,装垃圾装入桶内;3.用布巾擦拭办公桌椅、门窗、扶手把手、墙面、墙角等;3.清扫走廊、楼梯等区域;4.湿拖地面,随后用干拖把擦干地面。中度风险区域 1.准备好作业工具,完成自我防护,进行作业区域;2.用扫帚或尘推清扫地面,装垃圾装入桶内;3.用布巾擦拭门窗、分诊台、办公桌椅、病人休息长椅、自助服务设施、扶手把手、墙面、墙角、立柱面、指示牌、宣传牌、空调风口、电梯门、自动扶梯等;4.用专用工具清洁大厅高处墙面、立柱面、天花板、吊灯、栏杆等;5.湿拖地面,随后用干拖把擦干地面。高度风险区域 1.准备好作业工具,完成自我防护,进行作业区域;2.用扫帚或尘推清扫地面,装垃圾装入桶内;3.ICU 病房区域,用专用消毒毛巾擦拭床头柜、病床、输氧槽、柜子、台面、门窗、空调风口和各种把手等,用专用工具清洁墙面,墙角和天花板;4.手术室区域,经医护人员同意,用专用无尘消毒毛巾擦拭器械台、手术台、手术间无影灯上下面;用专用无尘消毒毛巾擦拭手术车,专车专用,用后严格消毒;清洗并消毒洗手池,用专用毛巾擦拭,用消毒毛巾将池内外擦干;用专用消毒拖把拖地,先用消毒湿拖把将室内四边、四角拖擦一遍,再用消毒湿拖把从内到外,从左到右清拖地面;当有血污时,立即用消毒剂消毒擦拭;5.卫生间区域,用毛巾擦拭门窗、把手扶手、隔板、便池、水箱、墙面、墙角、天花板、照明灯罩等;用清洁剂清洗便池,并进行消毒,用清水冲洗干净;清扫地面,收集垃圾,装入污物桶,将污物桶内污物装入黄色垃圾袋中;用消毒拖把湿拖地面,用干拖把拖干地面;6.病人出院后,所使用物品(床上用品和保洁用具)进行清洗和消毒。DB3502/T 1192024 16 附录 D(规范 性)保洁工 具分 区使 用要 求 D.1 一床一巾、一柜一巾。在擦拭病床或者床头柜时,保洁员从张贴有“已消毒”标识的储物盒中取出一块清洁的布巾,对一张病床或者床头柜进行清洁消毒作业完成后,使用后的布巾放入张贴有“已污染”标识的储物盒中,进行清洗、消毒处理后才能再次使用;洗净的布巾集中晾晒干燥后存放于储物盒中待用。D.2 拖把分区使用,定位摆放。在清洁病区不同房间的地面时,需要使用不同的拖把;为了方便区分使用,按颜色或区域在拖把上张贴标签。D.3 多功能保洁车的使用与管理。多功能保洁车分为前、后、左、右、上、中、下等部位,在各个部位都分别放置着各种不同的工具;将指定区域环境内的清洁专用工具、物料、药剂、物品全部放在保洁车上;清洁工作时,保洁员推着保洁车,及时取到相应的各种工具,保证日常保洁工作有序进行;多功能保洁车在不使用时,固定放置在规定位置。DB3502/T 1192024 17 附录 E(资料 性)地面专 项保 洁流 程 地面专项保洁见表 E.1。表 E.1 地 面专 项保 洁流 程 地面材质 保洁流程 石材(一)石材翻新 1.石材防渗处理及表面化学清理:对石材地面进行防渗处理,如若有渗入石材的污迹用化学药剂进行清洗;2.现场成品保护:为了防止由于施工带来的各种污染,对现场的木饰面、地毯、电源插座等地方用保护膜进行保护,避免施工对装饰面的污损;3.清缝:对地面石材的黑缝隙重新切开;4.清洁:对重新切开的黑缝隙边缘的石材表面进行清洁,清理掉污物,避免补胶时污物混入云石胶中造成黑缝,清洁石材表面的灰尘;5.调胶:用两种颜色的胶加上两种调胶专用的色粉,调出尽量接近石材颜色的胶。并且,一次调胶足够用在周围一片石材上,使胶的颜色尽量的统一;6.补胶:胶要尽量补饱满,避免缝隙比石材低;7.石材修补:对于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坑、洞进行修补;8、翻新粗磨:用磨片进行整体研磨翻新,磨掉磨损的石材表面的薄薄的一层。使石材露出新的面,同时。磨掉表面的污物;9.药剂清洗:用石材清洗剂洗掉洞石微孔内的污物;10.清洗地面、晾干、刮胶:用清水清洗,晾干后进行整体全面刮胶处理,填补石材的孔洞。增加石材的亮度;11.磨胶、细磨:待刮胶地面干透后,用磨片磨掉留在石材板面上多余的胶,整体细磨;12.补胶:细磨过的地面可能还有孔洞,逐块石材进行人工补胶;13.整体研磨、抛光:让石材地面有一个整体的光亮效果;14.清洗、晾干、涂刷防护剂:做防油、防水、防污处理;防止污物渗入石材内部造成石材病变;15.结晶:增加地面石材的光亮度和硬度;16.养护:在结晶的基础上进行加硬、加光处理,地面石材更加光亮,光度保持时间更长。DB3502/T 1192024 18 表E.2 地 面专 项保 洁流 程(续)地面材质 保洁流程 石材(二)石材结晶保养 1.对于光泽度很差的地方先进行结晶处理。采用结晶粉,配合加重型石材打磨机进行研磨结晶。增强石材光泽度和耐磨性。每次施工范围不得超过 2 平方米;2.清洗地面、晾干;3.喷上大理石保养剂,用抛光机配合白垫抛磨地面至光亮,每次晶硬处理不超过 3平方米;4.第一遍抛磨完成后光泽度不够理想的地方,重复第一遍的工序再操作第二遍,甚至第三遍,直至光亮为止;5.换上洁净的白垫,喷上大理石保养剂重新抛磨一遍;6.对于边角部位则用手持抛光机进行操作;7.用晶面机、白垫在抛光后石材上均匀洒上晶硬粉进行结晶处理。(三)石材研磨抛光 1.当石材出现划痕,喷上大理石保养剂,用抛光机配合 3M 白垫抛磨地面至干固光亮;2.第一遍抛磨完成后光泽度不够理想的地方,重复第一遍的工序再操作第二遍,甚至第三遍,直至光亮为止;3.换上洁净的白垫,喷上大理石保养剂重新抛磨一遍;4.对于边角部位则用手持抛光机进行操作。PVC 1.将地板上所有的污渍彻底清扫干净,如果有胶或粘污时,用中性清洁剂与布轻轻磨掉;2.将地板专用清洁剂稀释后泼洒在地板上,用地板清洗机将地板上的脏东西磨掉,再用工业吸水机将脏水吸干,然后用清水将地擦干净;3.等地板彻底干透后,再将水性蜡倒入干净的干拖把上,将蜡均匀涂抹于地板上即可。如有特别需要,可使用高速抛光机进行抛光处理;4.上蜡后约需1 h2 h 左右,让地板表面风干,期间不可踩踏或者挪动地板上的任何物体。DB3502/T 1192024 19 表E.3 地 面专 项保 洁流 程(续)地面材质 保洁流程 橡胶地板 1.选择高碱性清洁剂,去除气孔中的灰尘;将清洁材料与水混合均匀,然后用拖把将溶液涂在地板上,静置 5 min;2.用百洁布擦除明显的痕迹;3.用机器完整擦洗表面,条件允许时,用带有刷子或百洁布的摆动抛光机;4.用湿式真空吸尘器或自动洗涤器,收集残余的清洁溶液;5.用自动洗涤器配冷水,冲洗橡胶地板;6.彻底干燥后,检查表面,确保已清除所有明显的痕迹(如果有所残留,针对目标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