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报告吧!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报告吧

换一换
首页 报告吧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教学录播系统设计规范DB34/T 2318-2015.pdf

  • 资源ID:190379       资源大小:895.31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9.9金币 【人民币9.9元】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9金币 【人民币9.9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说明:
本站最低充值10金币,下载本资源后余额将会存入您的账户,您可在我的个人中心查看。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共享资源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教学录播系统设计规范DB34/T 2318-2015.pdf

ICS 03.180 A 18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23182015 教学录播系统设计规范 Design specification standards of the record and broadcast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文稿版次选择 2015-03-27 发布 2015-04-27 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4/T 23182015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安徽省煤矿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淮北职苑矿山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上海乾徽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匡合国际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上海软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炎黄联合国际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淮北佳平工矿设备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本标准起草人:汪绪武、智燕陵、王欢、智皓、许恒飞、王建文、常贵永、蒋斌、王冲、夏俊、孙海宁、王田况、孙宏彬、张东妹、周健、黄东枝、颜春宁。DB34/T 23182015 1 教学录播系统设计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教学录播系统设计规范的术语和定义、总体要求、子系统组成、子系统功能、子系统设计、录播室与控制台设计、录播系统供电防雷接地与传输线缆设计。本标准适用于学校、培训机构新建、改建和扩建教学录播系统(教室)的设计。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50174-2008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 GB 50198-2011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 50311-2007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 50395-2007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 50462-2008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635-2010 会议电视会场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JGJ 16-2008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图像识别跟踪定位系统 Automatic image tracking system 采用“图像识别跟踪定位”技术,通过“图像识别”的方式进行教师、学生、板书跟踪定位和拍摄的系统。3.2 课件实时录制系统 Courseware real time recording system 实时录制课堂教学场景,生成音视频和电子文档课件的系统。3.3 网络直播教学系统 Teaching system network broadcast 借助网络和终端设备即可实时收看教学场景的系统。3.4 DB34/T 23182015 2 导播系统 The director system 根据教学实际环境实现课程录制过程中音视频画面和教师计算机屏幕之间切换的系统。3.5 音频处理系统 The audio processing system 对课堂内语音信号采集和处理的系统。3.6 跟踪摄像机 Tracking camera 使用图像识别跟踪定位技术准确采集授课教师、学生和板书的运动轨迹,并把采集的信息传输给跟踪系统,经跟踪系统处理后引导跟踪摄像机进行跟踪拍摄的摄像机。3.7 定位摄像机 Positioning camera 使用图像识别跟踪定位技术准确定位授课教师、学生、板书的摄像机。3.8 资源模式 Resource model 录制的画面分为教师画面、学生画面和教师电脑画面。每个录制的画面生成单一文件,以上三个画面可以在一个显示设备上多画面显示的模式。3.9 资源管理平台 Resource management platform 通过网络服务可对课件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软件平台。3.10 跟踪策略 Tracking strategy 在课件录制前,根据需要选择最理想、效果最好的跟踪选项。4 总体要求 4.1 录播系统总体框架 应由录播集成平台、图像识别跟踪定位子系统、课件实时录制子系统、网络直播教学子系统、导播子系统、音频处理子系统、网上发布子系统组成。教学录播系统总体框架见图1。教学录播系统图参考附录A。DB34/T 23182015 3 图1 教学录播系统总体框架 4.2 录播系统设计规定 4.2.1 系统设计宜综合应用音视频采集、处理、控制、显示、记录、多媒体,利用有线或无线通讯、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等先进而成熟的技术,配置可靠而适用的设备,构成先进、可靠、经济、适用、配套的固定式或移动式音视频录播系统。4.2.2 系统宜具有兼容性以满足设备互换性要求,系统可扩展性应满足简单扩容升级和集成的要求。4.2.3 系统设计所用音视频设备的选用必须符合 GB 50395-2007 第 3.0.3 条的视频安防监控的要求。4.3 系统的设计 教学录播系统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实现课件录制分辨率可选,具体见表 1;表1 课件录制要求和视频分辨率表 课件录制适用场所 资料保存、高质量的画面 资料保存、视频点播 高级微格模式 网络直播、视频点播 课件录制视频分辨率 19201080 12801024 或 1280720 1536768 1024768 课件录制中图像识别跟踪拍摄应做到准确、稳定、平滑、画面不丢失;网络直播教学通过网络实现直播,满足在线观看;通过资源管理平台可对课件进行管理和分类,实现网上点播或直播观看;使用人员可灵活调整码流及分辨率。4.4 系统的要求 教学录播系统的软硬件和功能应满足以下要求:视频采用软硬件采集方式;支持B/S或C/S访问模式;具备接口:AV、BNC、SDI、HDMI、DVI、RJ-45 等;系统网络直播延时3秒;录制的课件帧率25fps;DB34/T 23182015 4 采用H.264编码或MPEG-4编码方式;系统录制格式为MP4,可支持ASF、WMV、AVI 等格式;具有录制、直播、导播、点播、互动、视频会议等功能;系统能满足在理论课、实践课等不同环境下使用。5 各子系统组成 5.1 图像识别跟踪定位子系统组成 由教师图像识别跟踪定位系统、学生图像识别跟踪定位系统、板书智能图像定位跟踪系统的跟踪摄像机以及定位摄像机组成。5.2 课件实时录制子系统组成 由强指向性话筒、录播集成平台中的课件实时录制软件、录播服务器、存储设备等组成。5.3 网络直播教学子系统组成 由直播教学服务器、录播集成平台中的网络直播软件、校园网络和各种网络终端组成。5.4 导播子系统组成 由教师计算机、导播切换服务器、录播集成平台中的导播软件组成。5.5 音频处理子系统组成 由强指向性话筒、混音器或调音台组成。5.6 网上发布子系统组成 由服务器、网络存储、资源管理平台、资源管理中心、录播集成平台中的网上发布软件和网络终端组成。6 各子系统功能要求 6.1 图像识别跟踪定位子系统功能要求 6.1.1 图像识别跟踪定位子系统应包括教师图像识别跟踪定位系统、学生图像识别跟踪定位系统、板书智能图像跟踪定位系统。6.1.2 教师图像识别跟踪系统可对教师的动作幅度、移动速度等数据进行分析判断,结合内置策略,对摄像机同时进行转动、推拉、俯仰的综合精细控制,从而使教师动作幅度由小到大,移动速度由慢到快的过程中实现特写、近景、中景和全景的平滑变化。自动跟踪拍摄接近人工拍摄效果。6.1.3 教师图像识别跟踪系统可支持对教室环境的区域划分,支持不同区域的自定义跟踪策略。教师在讲台区授课应给予特写、近远景跟踪策略,教师移动到学生区时切换中远景策略。教师在各个区域内移动应启用不同跟踪目标策略,对于教室内干扰源等影响跟踪因素的区域采用屏蔽策略。6.1.4 学生图像识别跟踪定位系统可识别学生起立的目标或移动的目标。对于学生起立或移动目标,系统执行先动后切的联合策略,摄像机动作到位后再切换画面,避免或减少垃圾镜头。对于移动目标,将主要采用类似教师跟踪的策略,保证拍摄平滑稳定,并与教师图像识别跟踪系统进行联动控制。DB34/T 23182015 5 6.1.5 学生图像识别跟踪定位系统可准确识别多目标并配合各类策略拍摄。当单一目标时,给予特写拍摄;当多目标时,自动调整策略,使所有目标进入拍摄画面,给予全景拍摄。6.1.6 板书智能图像跟踪系统可识别教师或学生的板书动作,并自动给予板书特写拍摄;可根据板书者的肢体动作进行摄像机的“微控制”。6.1.7 板书智能图像跟踪系统具有与教师模块联动控制一台摄像机拍摄和切换的功能;也可独立控制一台摄像机进行板书的特写拍摄。以上功能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确定。6.2 课件实时录制子系统功能要求 6.2.1 录播教室内的音频采集可采用强指向性话筒。6.2.2 课件实时录制子系统把整个课堂情景实时录制下来,同时应实时存储和显示。6.2.3 课件实时录制宜具有“资源模式、电影模式、画中画模式、多画面模式”等多种录制模式。6.2.4 根据网络环境和课件录制需要,可调整课件录制码流和分辨率,即系统可为用户提供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的录制配置参数。6.2.5 录播系统中资源模式要多,含原始视、音频资料保存、后期制作编辑等。能同时录、同时播放和编辑等功能。6.3 网络直播教学子系统功能要求 6.3.1 网络直播教学子系统具有可与其他录播系统互联互通及共享资源平台的功能。6.3.2 网络直播教学子系统支持高标清直播。6.3.3 网络终端使用播放器连接网络即可观看直播。6.3.4 按照 GB 50198-2011 第3.3.10条第 4款要求,当网络终端接入下行速度达到1.5MB/S,网络终端观看课件分辨率宜采用高清(19201080)直播模式。6.3.5 按照 GB 50198-2011 第3.3.10条第 4款要求,当网络终端接入下行速度0.6MB/S,网络终端观看课件分辨率采用标清(1280720)直播模式。6.3.6 网络终端直播音视频可根据录播教室内的教师视频画面、教师计算机屏幕画面和学生视频画面自动切换功能。6.3.7 网络直播教学子系统可嵌入到资源管理平台内,实现通过浏览器远程访问观看。6.4 导播子系统功能要求 6.4.1 导播子系统应能实现手动导播和自动导播。6.4.2 导播子系统支持特效制作、导播窗口显示、多路高清输入、多路云台控制、远程视频显示等功能。6.4.3 手动导播功能通过人工手动操作方式实现不同画面的切换、操作等。6.4.4 自动导播功能通过自动控制技术实现不同画面的自动切换操作,并能控制摄像机自动聚焦及云台旋转。6.5 音频处理子系统功能要求 6.5.1 话筒可具备声控自动开闭功能,以减少环境噪音的拾入,提高录音的清晰度,保证教室内均匀拾音;同时采用无痕、无噪切换开关,避免内部噪音的产生。6.5.2 话筒可采用自动压限技术,实现不同距离内讲话拾音的音量大小一致,音频无失真。6.5.3 声音无明显失真、放音过冲、过弱;声音和画面要求同步,无交流声或其他杂音等缺陷。6.5.4 伴音清晰、饱满、圆润,无失真、噪声杂音干扰、音量忽大忽小现象。解说声与现场声无明显比例失调,解说声与背景音乐无明显比例失调。DB34/T 23182015 6 6.5.5 话筒可采用语音滤波电路,降低人声外的频率成分,提高信噪比,保证声音清晰干净。6.6 网上发布子系统功能要求 6.6.1 网上发布子系统可包含局级资源管理平台和校级资源管理平台,局级资源管理平台可对所有辖区内的校级资源进行统一管理。6.6.2 支持网上视频点播,用户使用浏览器访问即可观看课件。6.6.3 管理员可根据不同的用户设置不同的用户名、口令以及权限,包括登录权限、接收直播权限、点播权限及观看评语信息等权限等。6.6.4 网上发布子系统应具有用户按照姓名、学科归类查看课件、快速检索功能。7 各子系统设计 7.1 图像识别跟踪定位子系统设计 7.1.1 教师定位摄像机设置在教室的中间位置,需吸顶安装。摄像机位置参考附录 B、附录 C。7.1.2 学生定位摄像机可设置在录播教室内学生第一排课桌两侧的墙上、顶部吊装或其他位置安装方式。学生定位摄像机可采用高低机位,满足不同身高的学生使用。摄像机位置参考附录 B、附录 C。7.1.3 教师跟踪摄像机可采用高、标清摄像机进行教师画面的跟踪和拍摄,具体安装位置参考附录B、附录C。7.1.4 板书跟踪摄像机可单独设置,也可和教师跟踪摄像机共用,板书跟踪摄像机可采用高、标清摄像机进行板书画面的跟踪和拍摄。摄像机位置参考附录 B、附录 C。7.1.5 学生跟踪摄像机可采用高、标清摄像机进行学生画面的跟踪和拍摄。摄像机位置参考附录 B、附录C。7.1.6 系统要采用移动侦测、人脸识别和特征分析等技术实现全三维定位,准确识别跟踪对象,锁定目标进行自动的精细控制跟踪,效果平滑细腻。7.1.7 图像识别跟踪定位系统采用开放式的结构,应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可以与各种主流录播系统配合使用。7.1.8 要求较高的录播室可采用宽动态智能防抖加微控制技术,对目标动作和移动做出分析和判断。7.2 课件实时录制子系统设计 7.2.1 课件录制内容包括教师音视频、学生音视频、教室全景以及教师计算机屏幕。7.2.2 录制的课件本地实时保存后自动上传到指定服务器进行二次保存,便于实现课件网络发布。7.2.3 根据录播课件的实际需求,可与直播同时进行或录制不直播。7.2.4 课件录制视频要求达到高清画质,可自由选择,具体见表 1、表 2。表2 课件生成或保存格式 播放格式 WMV MP4 H.264 应用环境 经典的流媒体编码格式。支持 windows 环境下直接播放课件。流行的流媒体格式。适应在 B/S 架构下提供网页点播课件。标准的视频编码格式,可用于后台人工辅助录制和集中监控。也可以配合其他软件独立存储,生成素材视频文件,用于保存和后期编辑。7.2.5 课件录制的资料可保存在使用单位的存储设备中,存储设备要求 24 小时正常运转;当录制的课件是精品课程时,存储设备可双机热备份。DB34/T 23182015 7 7.3 网络直播教学子系统设计 7.3.1 网络直播教学子系统可采用B/S构架,确保任何接入网络的终端均能正常观看。7.3.2 使用单位管理人员拥有对课件修改的权限。7.3.3 使用单位内部网络中各终端通过登陆授权后才可观看录制的课件且只有观看的权限。7.3.4 使用单位内部网络以外的终端观看直播教学课件时需登陆专门的直播教学服务器后才能进行直播教学课件的观看。7.3.5 使用单位网络不限并发数,支持局域网、互联网直播。7.3.6 教师画面、教师计算机画面和学生画面可自动切换。7.3.7 应保证观看直播教学课件的音频和视频信号同步,不应有明显的滞后。7.4 导播子系统设计 7.4.1 导播子系统应具有自动控制和手动控制两种方式,可设置专门的导播切换服务器。7.4.2 导播子系统由导播切换服务器和高清录播服务器共同实现导播和特效功能。7.4.3 自动控制方式完全由导播切换服务器根据导播软件模块功能进行自动拍摄和显示。7.4.4 手动控制方式由管理人员手动控制以实现不同画面的切换、特效处理等操作。7.5 音频处理子系统设计 7.5.1 音频处理子系统采用话筒智能混音器与强指向性话筒配合使用。7.5.2 学生集中区域设置的强指向性话筒方向应指向学生且均匀布置。7.5.3 在讲台区域设置的采集教师音频信号的强指向性话筒方向指向教师。7.5.4 话筒的音频采集方向不应正对或靠近扬声器。7.5.5 话筒的音频采集区域距离空调等噪音源的距离应符合音频采集的要求。7.5.6 小教室可不配备扩音设备;大教室可配备无线话筒用于教师扩音,无线话筒的音频信号应直接输入至调音台。7.5.7 录播教室的扩音音响系统按 GB 50635-2010 第 4.1中表 4.1.1的二级设计。7.5.8 为防止扩声的啸叫,可采用具有 DSP 反馈消除功能的功率放大器有效抑制声反馈。7.5.9 系统在录播室内安装的设备应和机电设备以及装饰装修统一协调配合确保美观实用。7.6 网上发布子系统设计 7.6.1 网上发布子系统可对录制下来的课件资源按照院校、系、年级、班级、学科、课程等进行分类,方便后期检索查阅;同时,用户可根据讲课教师姓名、课件名称、章节索引名称等内容对资源进行关键字检索,能通过关键字直接查找并播放相关章节的课程。7.6.2 网上发布子系统应支持直播负载均衡功能。7.6.3 网上发布子系统用于网上发布的资源管理平台采用 B/S 构架。7.6.4 具备权限登录管理功能,可网络远程访问系统,每个用户开通一个独立用户名和账号,有效管理远程用户。7.6.5 在课件实录过程中,其他用户可通过 IE登录系统,以不同播放模式实时网络直播、网络点播观看授课内容。7.6.6 用于网上发布的资源管理平台支持后台手动、自动上传,实现 Web 发布;录制的课件通过自动上传协议上传到资源库进行存储和管理,审核员应对上传的课件实施管理。DB34/T 23182015 8 7.6.7 用于网上发布的资源管理平台宜简单易用,可跨平台使用,系统将资源进行有效分类,根据不同使用要求分为学科视频、专题视频、教研视频,有效针对学校的使用进行归类和管理,根据点击和评价进行排名和归类。8 录播室与控制台设计 8.1 录播室装修设计 8.1.1 录播教室内应采用如墙纸、布料或板材等装饰材料,避免采用格子、花纹和光滑的装饰材料。录播教室四周墙壁可采用高性能吸音板装修。8.1.2 录播教室墙面装饰颜色宜采用中性浅色调为主,防止摄像机因背景亮度造成自动感光失误;不宜使用纯白、纯黑色调,宜采用米黄、浅蓝、浅灰等颜色。8.1.3 录播教室天花板应装消音板,增加室内声音的漫反射,使整个教室内声音具有立体感和空间感。8.1.4 录播教室内窗体应安装双层隔音窗,可有效阻断外界杂音干扰。8.1.5 隔音窗区域应安装轨道窗帘盒,窗帘可采用双层厚重防静电表面粗糙的隔音中性浅色调窗帘。窗帘一面遮光,一面吸音。8.1.6 录播教室区域及观摩室地面可铺设防静电吸音地毯,宜选用抗静电,阻燃、环保型产品。8.2 录播室环境设计 8.2.1 录播室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JGJ 16-2008 表 23.3.3中录播室的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和照明要求。8.2.2 录播室环境噪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GB 50174-2008 第 5.2.1 条的要求。8.2.3 录播室必须保证足够的新鲜空气。8.2.4 录播室的进出门应考虑隔音装置,以形成良好的教学环境。8.2.5 录播教室上课区域的顶部应安装三基色格栅灯,录播教室内要求灯光均匀,色温应符合 GB 50635-2010 编制说明第 2.0.24 条的要求。8.3 录播控制台设计 控制台的安装符合下列规定:安装应符合设计要求;应安放在水平的地面上,并应平稳、牢固;附件应完整,不应有损伤;台面应整洁,不应有划痕;内部接线应布置合理、整齐;接插件接触应可靠,安装应牢固。9 录播系统供电、防雷接地与传输线缆设计 9.1 录播系统供电、防雷接地设计 9.1.1 录播系统的供电负荷等级应与建筑内最高用电负荷等级一致,且不宜低于二级。录播系统的配电系统应自成系统,与校园内其他配电系统分开设置。9.1.2 录播系统的供电电源的电能质量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JGJ 16-2008第 3.4.4 条第 2款和 3.4.5条第4款的要求。整个录播上课区和观摩区的所有设备均可在一端接地的标准单相220V50HZ 的交流电下工作,其电压允许变化范围220V5。DB34/T 23182015 9 9.1.3 录播教室内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JGJ 16-2008 第 14.9.6 的要求设置录播系统专用配电箱,由专用线路直接供电,主电源容量不应小于系统设备额定功率的 1.5 倍;市电失电后,录播教室内的重要设备、应急照明等宜由在线式不间断电源供电,不间断电源应保证系统正常工作 60 min。不间断电源应按规定进行定期检验。9.1.4 录播教室内摄像机、监视器、投影等视频设备均应按照分别采用同相电源供电。9.1.5 交流电源的杂音干扰电压应符合 GB 50635-2010 第 5.4.4 条的要求。保护地线的杂音干扰电压应符合 GB 50635-2010 第5.4.5条第3 款的要求。9.1.6 录播教室的墙上或地面上,可安装一定数量的 220V 二孔加三孔电源插座;教室四周墙上每隔 3米至 5 米宜安装一个 220V的二孔加三孔电源插座,每个插座容量不低于 2KW,地线接触可靠。9.1.7 接地系统的设置应满足人身安全、设备安全及录播系统正常运行的要求,宜采用联合接地系统;应设接地干线和接地端子箱;信号地、机壳地、电源地、防静电接地等均应分别通过导线经接地排接至接地系统;接地系统的联合接地电阻不得大于 1。工作安全接地与防雷接地应分别敷设,并应考虑防雷接地引下线与工作安全接地系统的安全距离。9.1.8 录播系统的防雷设计,应满足人身安全及电子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要求,需要保护的电子信息系统必须采取等电位连接和接地保护措施。9.2 传输线缆设计 9.2.1 录播教室可采用暗敷的方式布放缆线,且尽可能走最短路线。9.2.2 在建造或改建录播教室时,可事先埋设管子、安置桥架、预留地槽和孔洞、安装防静电地板等,以便穿线。9.2.3 音视频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备供电电缆应与照明、空调及其它相关设施供电电缆分别铺设,并分别配置专用的配电箱,对相应的设备分别进行开关控制,以减少通过电源接触带来的串扰。9.2.4 录播现场供电系统所需线缆均应走金属电线管,如不具备铺设金属管时可走金属线槽及金属环绕管。视频、音频、通信电缆与电源线分开布放且保持至少 30 cm 的距离,且布放备用线。9.2.5 录播系统中的定位摄像机到图像识别跟踪定位系统应选用 SYV-75-3 的视频线,跟踪摄像机到高清录播服务器应选用 SYV-75-3 的视频线。跟踪摄像机到图像识别跟踪定位系统的控制线宜选用六类网络线,有干扰源靠近录播教室或符合GB 50311-2007 第 7.0.2 条第 2 款要求电磁干扰场强高于 3V/m时,或用户对电磁兼容性有较高要求时,可采用屏蔽布线系统和光缆布线系统。9.2.6 录播系统中的各种高清摄像机到高清录播服务器可根据实际教室情况选择SDI 视频输入、分量视频输入、复合视频输入、HDMI视频输入、VGA输入等视频输入方式。9.2.7 数据传输线缆宜采用支持带宽 250M 的六类非屏蔽网络线缆。9.2.8 所有录播室内电源线缆截面应满足线路电压损失不超过允许值。宜采用生态环保型;阻燃性和耐热性温度等级90,使用寿命不少于 30 年,多层复合、薄壁绝缘技术产品,可回收循环再利用的生态环保电缆电线。9.2.9 线缆敷设布放应自然平直,不得扭绞,不宜交叉,标签应清晰;非屏蔽 4对双绞电缆弯曲半径与电缆外经之比应符合 GB 50462-2008第 8.2.1条第 2 款的要求;屏蔽4 对双绞电缆弯曲半径与电缆外经之比应符合 GB 50462-2008第8.2.1 条第 2款的要求。DB34/T 23182015 10 A A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教学录播系统图 A.1 教学录播系统图 参见图A.1。互联网或局域网 注1:图中定位摄像机到图像识别跟踪定位系统应选用 SYV-75-3 的视频线,跟踪摄像机到高清录播服务器应选用SYV-75-3 的视频线。注2:图中网络线应选用六类网络线;控制线应选用 2 芯非屏蔽铜质线缆,有干扰的情况下应选用 2 芯屏蔽铜质线缆。图A.1 教学录播系统图 DB34/T 23182015 11 B B 附 录 B(资料性附录)教学录播系统平面布置图(有观摩区)B.1 教学录播系统平面布置图(有观摩区)参见图B.1。注1:学生定位摄像机宜为防爆摄像机。学生定位摄像机 1 和学生定位摄像机 3 的安装高度宜为 1.1 米,学生定位摄像机 2 和学生定位摄像机 4 的安装高度宜为 1.6 米。注2:学生定位摄像机 2 和学生定位摄像机 4 主要是把观摩区(或开放观摩区)进行隔离。注3:学生和教师跟踪摄像机安装高度为离地 1.82.0 米。注4:板书定位摄像机安装高度为黑板上口 10 厘米壁挂安装。图B.1 教学录播系统平面布置图(有观摩区)DB34/T 23182015 12 C C 附 录 C(资料性附录)教学录播系统平面布置图(无观摩区)C.1 教学录播系统平面布置图(无观摩区)参见图C.1。注1:学生定位摄像机宜为防爆摄像机,学生定位摄像机 1 和学生定位摄像机 2 的安装高度分别宜为 1.1 米和 1.6 米。注2:学生和教师跟踪摄像机安装高度为离地 1.82.0 米。注3:板书定位摄像机安装高度为黑板上口 10 厘米壁挂安装。图C.1 教学录播系统平面布置图(无观摩区)_

注意事项

本文(教学录播系统设计规范DB34/T 2318-2015.pdf)为本站会员(13695642589)主动上传,报告吧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报告吧(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号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