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报告吧!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报告吧

换一换
首页 报告吧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江淮地区稻-麦周年平衡增产技术规程DB34/T 2101-2014.pdf

  • 资源ID:190338       资源大小:417.82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9.9金币 【人民币9.9元】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9金币 【人民币9.9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说明:
本站最低充值10金币,下载本资源后余额将会存入您的账户,您可在我的个人中心查看。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共享资源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江淮地区稻-麦周年平衡增产技术规程DB34/T 2101-2014.pdf

ICS 67.060 B 20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21012014 江淮地区稻-麦周年平衡增产技术规程 Production Cultivation Regulation for Wheat-Rice Cropping Syetem in Jianghuai Region 文稿版次选择 2014-06-01 发布 2014-07-01 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4/T 21012014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安徽农业大学提出。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定远县农业委员会、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金安区农业委员会、肥东县农技推广中心、明光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天长市农技推广中心、安徽省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武立权、张文静、朱有才、黄义德、杜世洁、张继兵、桑亚松、李新耀、李霞红。DB34/T 21012014 1 江淮地区稻-麦周年平衡增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江淮地区麦-稻周年平衡增产配套的、产地环境、产量指标、品种、播期、播量、肥料运筹、水管方式、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主要栽培技术。本标准适用于江淮地区稻麦连作区一季中稻、稻茬麦丰产栽培。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4404.1-2008 粮食作物种子 第1部分:禾谷类 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 5116 无公害食品 水稻产地环境条件 DB34/T 1344 沿淮单季稻优质高产病虫草害防治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稻麦周年平衡增产 指将水稻小麦两季作物作为一个栽培整体来考虑,依据气候与作物的时空统一性及水稻、小麦栽培生理的互补规律,对水稻小麦周年农艺措施进行统筹安排,实现两季产量和效益的整体提升。4 产地环境 土地平整,格田成方,独立排灌;土壤基础肥力达到第 2 次土壤普查分等定级的中、上等;农田生态环境符合 NY 5116 的规定。5 产量指标与产量结构 中稻产 550 kg600 kg/667m2。中粳稻要求数穗 21 万23 万/667 m2,平均每穗总粒数 130 粒,结实率 90以上,千粒重 26 g;中籼稻穗数 15 万16 万/667m2,平均每穗总粒数 170 粒左右,结实率 85以上,千粒重 28 g。小麦产量 350 kg450 kg/667 m2。DB34/T 21012014 2 成穗 32 万36 万/667m2,穗粒数 35 粒40 粒,千粒重 38 g42 g。6 茬口配置与播栽期 中籼稻 5 月上旬播种育秧,6 月 10 日6 月 15 日移栽,9 月底至 10 月上旬腾茬;小麦 10月 15 日10 月 25 日播种,第二年 6 月初腾茬。中粳稻 5 月上旬播种育秧,6 月 10 日6 月 20 日移栽,10 月中下旬腾茬;小麦 10 月 20 日10 月 30 日播种,第二年 6 月初腾茬。7 品种搭配 选用通过国家或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认定)品种(组合)。中籼稻推荐使用优质稳产杂交水稻品种,中籼稻茬口种植弱春性小麦品种;中粳稻推荐使用优质高产常规品种或杂交水稻品种,中粳稻茬口选用春性小麦品种。8 平衡施肥 中籼稻全生育期每 667m2 施纯氮 12 kg14 kg、P2O5 5 kg7 kg、K2O 7 kg8 kg,硅肥 4 kg5 kg、锌肥 l kg2 kg;接茬小麦全生育期每 667m2 施纯氮 12 kg14 kg、P2O5 5 kg7 kg、K2O 6 kg8 kg,锌肥 l kg1.5 kg。中粳稻全生育期每 667m2 施氮 1517 kg、P2O5 710 kg、K2O 810 kg,硅肥 4 kg5 kg、锌肥 1 kg2 kg;接茬小麦全生育期每 667m2 施纯氮 12 kg14 kg、P2O5 4 kg6 kg、K2O 5 kg7 kg,锌肥 l kg1.5 kg。9 水稻育秧技术 9.1 秧龄及壮秧标准 秧龄 30 d35 d,叶龄 6 叶7 叶,70的秧苗带蘖 2 个3 个,苗高 20 cm30 cm 左右,白根数 25 条30 条,叶色绿偏淡,根系短、白、粗、多。9.2 育秧方式 9.2.1 旱育秧 9.2.1.1 技术要点为肥床:疏松肥沃的菜园地或旱作地。9.2.1.2 足肥:播种前 1520 天每 667m2 施 45(15N-15 P-15 K)三元复合肥 50 kg、氯化钾 5 kg、尿素 10 kg15 kg 或旱育壮秧剂 40 kg50 kg。9.2.1.3 稀播:30 kg/667m2(秧本田比 1:2530)。9.2.1.4 采用抛栽方式可拌强吸水种衣剂。10 水稻移栽 10.1 移栽期 DB34/T 21012014 3 本区小麦收获期一般在 6 月初,水稻移栽安排在 6 月 10 日20 日。10.2 移栽密度 10.2.1 手插秧 10.2.1.1 籼稻 3013 cm2,每 667m2 穴数 1.8 万1.9 万,每穴带蘖苗 1 本2 本(主茎和大分蘖共 4 苗左右),基本苗每 667m2 7 万8 万;10.2.1.2 粳稻 2713 cm2,每 667m2 穴数 1.8 万2.0 万,每穴茎蘖苗 4 苗5 苗,基本苗每 667m2 7 万8万。10.2.2 钵苗栽插 10.2.2.1 籼稻 33 cm416 cm、每穴 23 苗(叶龄 4.55.5 叶,苗高 1520 cm 上下,单株茎基宽 0.30.4 cm,平均单株带蘖 0.30.5 个),基本苗 2.9 万/667m2 左右。10.2.2.2 常规粳稻 33 cm12 cm、插 1.68 万穴/667m2、每穴 34 苗(叶龄 4.55.5 叶,苗高 1520 cm 上下,单株茎基宽 0.30.4 cm,平均单株带蘖 0.30.5 个)、基本苗 5.9 万/667m2 左右,10.2.2.3 杂交粳稻 33 cm14 cm、插 1.44 万穴/667m2,每穴 2 苗(叶龄 4.55.5 叶,苗高 1520 cm 上下,单株茎基宽 0.30.4 cm,平均单株带蘖 0.30.5 个),基本苗 2.9 万/667m2 左右。11 水稻施肥 11.1 施肥时期和数量 11.1.1 基肥 籼稻每 667m2 无害化处理有机肥 1000 kg 左右,尿素 15 kg,磷酸二铵 15 kg(籼稻)或 20 kg(粳稻),氯化钾 6 kg,或者 45(15N-15 P-15 K)三元复合肥 40 kg(籼稻)或 45 kg(粳稻),硅肥 4 kg5 kg、锌肥 l kg2 kg。基肥中有机肥在耕前施下,化肥在耕后整地前施下。11.1.2 分蘖肥 栽后 7 d 左右,籼稻每 667m2 施尿素 3 kg5 kg,粳稻每 667m2 施尿素 5 kg7.5 kg。11.1.3 促花肥 在拔第一节间后,即抽穗前 25 d 左右,每 667m2 追施尿素 2.5 kg3 kg(籼稻)或 12 kg 14 kg(粳稻),氯化钾 5 kg6 kg。DB34/T 21012014 4 11.1.4 保花肥 在抽穗前 12 d 左右,每 667m2 追施尿素 5.5 kg7 kg(籼稻)或 5.5 kg 6 kg(粳稻)。11.1.5 叶面喷肥 灌浆期每 667m2 可用磷酸二氢钾 250 g 加尿素 500 g 兑水喷施。12 水浆管理 全生育期推行浅湿间歇灌溉技术,需水临界期遇雨蓄水。一般返青期浅水,分蘖前期(栽后 20 d 以内)浅水湿润交替;全田总苗数达到预期穗数 80时(栽后 25 d 左右,约在 6 月底)晒田,至拔节初期(第一节间定长、二次枝梗分化期,距抽穗约有 25 d 左右,约在 7 月下旬)以干为主,根据天气情况可分次搁田控苗,历时 25 d 左右;该段时间以干为主是控制高峰苗、强根壮秆健身栽培及减少无效生长和提高成穗率的关键,也为以后施用促花肥和保花肥主攻大穗打下基础。二次枝梗分化期至抽穗开花期(7 月下旬8 月下旬)以浅水湿润交替为主。灌浆至成熟干湿交替,养根保叶,活熟到老,收获前一周断水。13 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13.1 防治原则 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尽量少用农药。主要防治稻曲病、稻瘟病、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二化螟、三化螟、稗草、沙草和相关阔叶草为主等杂草。13.2 防治方法 农药使用符合 DB34/T 1344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14 收获 黄熟末期收获,秸秆粉碎还田。收获后,稻谷及时晾晒或烘干,使水分下降到 13.5(籼稻)或 14.5(粳稻)后贮藏。15 小麦整地 15.1 整地时间 水稻收获后,当土壤含水量达田间最大持水量的 7085时适墒耕作,墒情不足的砂性土壤可先造墒,晾晒后耕作。15.2 整地方式 15.2.1 采用少免耕作业,旋耕深度视土壤墒情,一般为 8 cm12 cm,作业 2 遍。15.2.2 长期旋耕的田块应间隔 2年3 年进行一次深耕(松),深耕(松)深度以打破犁底层为宜。15.3 三沟配套 DB34/T 21012014 5 播种作业后应及时采用机械化开沟技术(视播种期天气影响,可播前开部分墒沟)。田内“三沟”深度分别达到 0.2 m、0.25 m、0.35 m 左右;田外大沟深 0.6 m0.8 m;畦沟间隔 3 m4 m。做到沟沟相通,横沟与田外沟渠相通。16 小麦施肥 16.1 施肥时期和数量 16.1.1 基肥 在整地播种前,每 667m2 施无害化处理有机肥 1000 kg,尿素 10 kg,45(15N-15 P-15 K)三元复合肥 3040 kg,锌肥 l kg1.5 kg。16.1.2 返青肥 对于苗情弱、群体不足的田块,应施用返青肥,一般每 667m2 施尿素 2.5 kg5 kg。16.1.3 拔节肥 普施拔节肥,每 667m2 施尿素 8 kg10 kg。群体偏大、苗情偏旺的延迟到拔节后期至旗叶露尖时施用。遇旱时要追肥与浇水相结合。16.1.4 叶面喷肥 在小麦抽穗至灌浆前中期,每 667m2 用尿素 1 kg,磷酸二氢钾 0.2 kg 兑水 50 kg 进行叶面喷洒。17 小麦播种技术 17.1 种子处理 播种前种子进行精选。种子达 GB 4404.1-2008 标准。17.2 播种方式 用条播机进行播种,或少免耕机条播,或人工撒播。机条播行距 20 cm,播深 3 cm4 cm。17.3 适量播种 在足墒精细整地、适期播种的前提下,10 月中旬播种的弱春性品种,基本苗每 667m2 15 万18万;10 月下旬播种的春性品种,基本苗每 667m2 18 万22 万。播期推迟,基本苗适当增加。18 及早查苗补 出苗后及时查苗补种、疏密补稀。对行内 10 cm 以上缺苗断垄地段,用同一品种的种子浸种至露白后及早补种;或在小麦 3 叶期至 4 叶期,在同一田块中堆苗或稠密处选择有分蘖的带土麦苗,移栽至缺苗处。19 小麦中后期管理 DB34/T 21012014 6 19.1 防倒与防冻 19.1.1 化控防倒 有旺长趋势的麦田,在小麦起身期进行化控。对基部第一节间已定长的田块,不进行化控,以免影响小麦正常抽穗。19.1.2 预防冻害 小麦拔节期前后,在预报有寒流来临之前,采取浇水、喷洒防冻剂等措施,预防晚霜冻害。一旦发生冻害,应及时采取浇水施肥等补救措施,一般每 667m2 追施尿素 5 kg10 kg,促其尽快恢复生长。19.2 小麦降湿壮根 疏通“三沟”,保证排水畅通。20 小麦病虫草害防治 20.1 防治原则 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尽量少用农药。主要防治小麦纹枯病、赤霉病、白粉病、锈病;防治地下害虫、麦蜘蛛、蚜虫、吸浆虫;防除播娘蒿、猪殃殃、泽漆等阔叶杂草。20.2 防治方法 农药使用符合 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21 小麦收获 小麦腊熟末期及时收割,秸秆粉碎还田。收获后,籽粒及时晾晒,使水分下降到 12.5后贮藏。_

注意事项

本文(江淮地区稻-麦周年平衡增产技术规程DB34/T 2101-2014.pdf)为本站会员(13695642589)主动上传,报告吧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报告吧(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号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