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报告吧!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报告吧

换一换
首页 报告吧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2017中国科普互联网数据报告.pdf

  • 资源ID:18978       资源大小:10.08MB        全文页数:199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9金币 【人民币19元】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9金币 【人民币19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共享资源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7中国科普互联网数据报告.pdf

中国科普互联网数据报告 2017钟 琦 王黎明 武 丹 王艳丽 著姜维东 编北 京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中国科普互联网数据报告. 2017 /钟琦等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3ISBN 978-7-03-056886-1I. 中 II. 钟 III. 科普工作-研究报告-中国-2017 IV. N4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048457号责任编辑:张 莉 / 责任校对:邹慧卿责任印制:张克忠 / 封面设计:有道文化编辑部电话:010 -64035853E-mail:houjunlinmail .sciencep出版北京东黄城根北街 16 号邮政编码: 100717sciencep印刷科学出版社发行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2018 年 3 月第 一 版 开本: 720×1000 1/162018 年 3 月第一次印刷 印张: 12 1/2字数: 230 000 定价: 78.00 元(如有印装质量问题,我社负责调换)2017年,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热度蔓延到了各个领域。“万物皆计算”,可以说,人的行为和社会运行都可以由数据进行统计。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从现实世界感知收集数据的能力越来越强,数据量呈指数化增长,大量的终端、传感器、共享经济等都助推了大数据的采集。再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采集之后的人工智能分析,为人类提供各种最优化决策。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于 2014 年开始对科普领域进行创新,启动了科普信息化工程。与此同时,中国科普研究所开展了互联网科普数据的采集和分析研究工作,与参加科普信息化工程建设的百度网、腾讯网和新华网合作,由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提出种子词,各互联网公司负责机器学习,产生衍生词,返回中国科普研究所进行两次清洗,再依据衍生词抓取数据,形成数据平台,中国科普研究所课题组根据数据平台数据开展分析研究并形成数据报告。经过 2015 年、2016 年合作逐步成熟,开创了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报告网络科普舆情报告移动互联网网民科普获取与传播行为报告系列数据报告。随着科普信息化工程的深入开展,中国科普研究所课题组继续尝试与今日头条、清博数据等互联网公司开展数据分析研究,探序ii中国科普互联网数据报告 2017索建立开放的科普数据平台,为下一步的科普信息化社会测度及未来信息社会中的科普效果评估打下数据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提出了“国际 +”“信息化 +”的发展战略,科普行业的未来也将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快速发展,数据将成为反映科普效果的客观途径。中国科普研究所课题组拟自 2017 年起每年发布我国科普互联网数据报告,从互联网数据分析反映与科普相关的方方面面,记录我国科普在互联网上的发展历程。由于这个领域的研究仍属于开拓和不断探究的阶段,有不当之处请各位专家、读者予以批评指正。2017 年 7 月目 录序 / i第一章 绪论:互联网 + 科普 用数据展现的时代 /001一、科普信息化工程贯彻“互联网 + 科普”理念 /002二、科普信息化工程将向智能化发展 /006三、用数据展现的科普时代 /009第二章 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报告 /011第一节 科普需求数据研究基础 /012一、研究内容 /012二、研究方法 /012三、种子词、衍生词增量及术语释义 /015第二节 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季度报告 /016一、2016 年第一季度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报告 /017二、2016 年第二季度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报告 /022三、2016 年第三季度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报告 /027四、2016 年第四季度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报告 /037第三节 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年度报告 /041一、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特征 /042二、中国网民科普需求目标群体特征 /046三、中国网民科学常识搜索行为特征 /051四、中国网民科普搜索热点事件年度盘点 /053第四节 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相关分析 /055一、科普搜索进一步向移动端倾斜 /056二、各年龄段搜索意愿分析 /056三、2016 年度八大主题热词搜索 TOP 10 /060四、2016 年度全国各省 TGI 热词 TOP10 /065iv中国科普互联网数据报告 2017第三章 网络科普舆情报告 /067第一节 网络科普舆情数据平台建设 /068一、数据平台功能模块区分 /068二、数据报告结构 /070三、数据分析方法 /072第二节 网络科普舆情周报 /072第三节 网络科普舆情月报 /084第四节 网络科普舆情专报 /088第五节 科普舆情数据分析报告 /104一、载体舆情热度:网络新闻、微信、APP 新闻位列前三 /105二、科普专题舆情热度:应急避险、生态环境、前沿科技位列前三 /106三、科普微信账号排行:“科普中国”稳居前十 /107第四章 移动互联网网民科普获取与传播行为报告 /109第一节 移动互联网网民科普获取与传播行为报告概述 /110一、研究目标 /110二、技术路线 /110三、相关说明 /111第二节 移动端科普用户的群体特征画像 /112一、移动端科普用户中男性构成比例更高 /112二、移动端科普用户中超五成来自 23 40 岁群体 /112三、移动端科普用户具备良好的教育背景 /114四、移动端科普用户在华东、华南地区比较集中 /114五、广东及江浙地区的科普用户分布最为集中 /115第三节 移动端用户的科普内容偏好及群体差异 /116一、男性关注科技新知,女性关注健康与安全 /116二、青少年群体偏好自然地理类科普主题 /117三、成年用户更关注生活类科普主题 /117四、华东地区用户更关心气候与生活的关联 /118五、中南部地区用户更重视食品安全的问题 /119六、华北和东北地区用户聚焦能源利用事业 /119七、西部地区用户对新科技领域关注度较高 /119v目 录第四节 移动端用户的科普内容获取行为特征 /121一、信息科技、健康与医疗、气候与环境最受移动端用户关注 /121二、热点科学事件是科普传播的重要抓手 /121三、 18岁及以下群体更倾向于接受科普视频内容,19岁及以上人群更青睐科普图文 /123四、 华东、华南地区的科普视频用户更多,西南、西北地区的科普图文用户更集中 / 124五、 用户偏好的视频多集中于自然地理、航空航天主题,偏好的图文内容多集中于信息科技、健康医疗主题 / 124第五节 移动端用户的科普内容传播行为特征 /125一、用户对科普信息的分享意愿因主题而异 /126二、微信已成科普二次传播扩散的主阵地 /126三、健康与医疗成年度最热议科普主题 /127第六节 数据分析结果对于科普工作的启示 /128一、针对科普用户的群体和行为特征分析做好个性化科普 /128二、针对不同的科学谣言采用差异化辟谣策略 /129三、官方自媒体原创率高,但传播力需进一步提升 /130四、培养自媒体生态做科普长尾传播 /130附录 1 科学常识种子词表 /133附录 2 科普中国实时探针舆情周报 /139后记 /191vi中国科普互联网数据报告 2017001第一章 绪论:互联网 + 科普 用数据展现的时代第一章绪论:互联网+科普 用数据展现的时代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实施的科普信息化工程开启了我国“互联网+科普”的时代,该工程以增强国家科普能力为核心,充分运用信息传播技术,有效动员社会力量和资源,在品牌运营、内容生产、资源整合、网络构建、机制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性和创新性探索。2015 2017年圆满完成了三年建设工作目标,取得了一系列建设成果,初步形成“品牌引领、专业生产、社会协作、网络传播、移动应用”五位一体的科普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新模式,树立了科普工作新的里程碑。002中国科普互联网数据报告 2017一、科普信息化工程贯彻“互联网 + 科普”理念科普信息化工程培育科普内容精品,激发全民科普需求;充分依靠主渠道作用,提升基础资源整合质量,增强跨渠道融合能力;广泛动员知识型、技术型企业和社会机构,扶植新型科普主体,优化科普服务业态;强化互联网思维,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切实提高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一)树立了“科普中国”国家科普品牌1. 在主流互联网阵地建立科普频道或科普栏目,树立“科普中国”科学权威的国家品牌形象通过和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腾讯网等主流互联网平台合作,在这些主流互联网平台建立了 23 个科普频道或科普栏目,宣传“科普中国”品牌,推广“科普中国”内容。这些平台充分发挥自己权威、用户量大的优势,将“科普中国”品牌在用户中进行推广和渗透。2. 推出了一批高渗透率的“科普中国”品牌产品,组织了一批较有影响力的“科普中国”品牌活动围绕“科普中国网”和“科普中国两微一端”的建设运营,逐步拓展“科普中国 V 视快递”“科普中国 · 科学百科”“科普中国 · 十万个为什么”等品牌产品。截至 2017 年 8 月底,科普中国网浏览量已达到 2.4 亿人次,“两微”浏览量已达到 15.9 亿人次,“科普中国” APP 下载量已达到 1.4 亿人次;“科普中国· 科学百科”组织近 2000 名知名专家编撰 8.5 万条权威科学词条,单日阅读量达到近 550 万次;“科普中国 V 视快递”覆盖全国 4 万余块电子屏。从 2015 年起,开展年度科学传播事件、科学流言、网络科普作品及科学传播人物评选,吸引了科研机构、媒体和网民的广泛关注和参与。聘请欧阳自远、黄晓明、撒贝宁等 13 名知名社会人士作为“科普中国”形象大使, 2017 年全国科普日期间,陈思思的科学传播大使卡通形象走红网络。此外,携手知名互联网企业,共同创立由“科普中国”冠名的科学传播行动计划,与腾讯公司合作开展“科普中国 · 腾讯慧眼行动”,与百度公司合作开展“科普中国 · 百度

注意事项

本文(2017中国科普互联网数据报告.pdf)为本站会员(报告吧)主动上传,报告吧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报告吧(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号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