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报告吧!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报告吧

换一换
首页 报告吧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石油产品运动黏度全自动测定方法DB35/T 1586-2016.pdf

  • 资源ID:188506       资源大小:681.91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9.9金币 【人民币9.9元】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9金币 【人民币9.9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说明:
本站最低充值10金币,下载本资源后余额将会存入您的账户,您可在我的个人中心查看。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共享资源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石油产品运动黏度全自动测定方法DB35/T 1586-2016.pdf

ICS 17.060 E 04 DB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 35/T 1586 2016 石油产品运动黏度全自动测定方法 Automatic test method for kinematic viscosity of petroleum products 2016-06-28发布 2016-09-28实施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福建省地方标准 石油产品运动黏度全自动测定方法 DB35/T 15862016*2016年 7月第一版 2016年 7月第一次印刷 DB35/T 15862016 I 前 言 本标准按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泉州市全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福建省计量科学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琴、夏阳、黄洪、洪浩、王美兰、胡雪娥、郑忠生。DB35/T 15862016 II 引 言 运动黏度是石油产品一个很重要的技术指标,本标准规范了利用平开维奇黏度计、乌别洛德黏度计、坎农-芬斯克不透明黏度计以及改进型黏度计的全自动黏度测定方法。DB35/T 15862016 1 石油产品运动黏度全自动测定方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采用自动仪器测定液体石油产品运动黏度的方法。本标准适用于测定透明和不透明的液体石油产品。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265 石油产品运动黏度测定法和动力黏度计算法 GB/T 514 石油产品试验用玻璃液体温度计技术条件 GB/T 6682-2008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GB/T 30514-2014 玻璃毛细管运动黏度计规格和操作说明 GB/T 30515-2014 透明和不透明液体石油产品运动黏度测定法和动力黏度计算法 SH/T 0173 玻璃毛细管黏度计技术条件 SH/T 0526 黏度标准油 3 术语和定义 GB/T 30515-2014界定的和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运动黏度 kinematic viscosity 重力下液体流动时所受的阻力。4 方法概述 利用自动仪器提供测试环境及实验条件,在已知严格控制的温度及可重现的驱动压头条件下,自动测量一定体积的液体在重力作用下流过已校准的玻璃毛细管黏度计的时间,自动计算所测量的时间与黏度计校正常数之积即为液体的运动黏度。在温度t时,运动黏度用t表示,测试完成仪器自动清洗,自动烘干玻璃毛细管。5 试剂与材料 5.1 清洗液 清洗液包含铬酸洗液或不含铬的强氧化性酸洗液。其中铬酸洗液由重铬酸钾、蒸馏水、浓硫酸按 1:2:20 的体积比例配置而成。一般情况下用来浸泡黏度计的铬酸洗液可回收,以备二次利用,当铬酸洗液颜色由红棕色变为黑绿色时,洗液已失去洗涤效果,需要配置新的铬酸洗液。DB35/T 15862016 2 注1:黏度计泡酸后需用水彻底清洗,清洗完成之后用可完全挥发的溶剂彻底洗净。用经过过滤的干燥空气流缓慢通过干燥黏度计2 min或其他方式,直至溶剂痕迹被完全消除。注2:警告:铬酸有毒,对身体健康有害,是公认的致癌物质,具有强腐蚀性,并且对有机组织具有潜在的危害。使用时要配戴防护面罩,穿长款的防护服,戴合适的手套。酸会挥发成蒸气。使用过的铬酸暴露在空气中时要非常小心,因为它仍有毒性,避免吸入蒸气。不含铬的强氧化性酸洗液也具有强腐蚀性,对有机组织也具有潜在危害,但是没有像铬一样的特殊处理问题。5.2 水 去离子水或蒸馏水,应符合GB/T 6682-2008中三级水要求。5.3 黏度标准油 用作试验过程符合性的核查。黏度标准油应符合GB/T 30514-2014或SH/T 0526的规定。5.4 恒温浴介质 变压器油、二甲基硅油201、透明矿物油或丙三醇(甘油)。5.5 清洗剂 120号溶剂油或石油醚。6 自动仪器的组成和功能要求 6.1 组成 仪器由温度控制系统、主控制系统、阀路控制系统和测试架四部分组成。6.2 温度控制系统 6.2.1 温度控制系统由恒温槽、温控单元、电加热器、制冷机、搅拌系统、温度传感器等组成。6.2.2 恒温槽是一个透明玻璃缸,规格尺寸应满足 7.4.1.1 的要求,内装有恒温介质,周围做一定的保温措施,正面须留有观察口。6.2.3 温度控制要求:对于一系列流动时间的测定,在 1540范围内时,在黏度计长度方向的任意点或各黏度计之间或在温度计位置处的恒温浴介质温度与设定温度之差不应超过0.01;在 40100范围内时,在黏度计长度方向的任意点或各黏度计之间或在温度计位置处的恒温浴介质温度与设定温度之差不应超过0.02;小于 15或大于 100的温度时,恒温浴介质温度与设定温度之差不应超过0.04。6.3 主控制系统 6.3.1 主控制系统由主控制器、电源模块、键控器、显示器、打印机、通讯模块、计时器等组成。6.3.2 计时器一般情况下会集成在主板上,为主板提供精确的计时时序,同时为测试过程提供准确的计量时间,计时精确至 0.01s 或更高,测量时间在 200s999s 范围内,读取的精度在0.03%内。6.4 阀路控制系统 阀路控制系统由正压发生器、负压发生器、电磁阀组和废液存储罐等组成。6.5 自动黏度测试架 6.5.1 自动黏度测试架(见图 1)由玻璃毛细管黏度计(平开维奇黏度计、乌别洛德黏度计、坎农-芬斯克不透明黏度计以及改进型黏度计,参照附录 A)、液面感应器、固定支架和样杯等组成。DB35/T 15862016 3 6.5.2 黏度计和样杯被固定在支架上,在黏度计测量上下出口处的平直部分(即上下刻度线处)各安装一对液面感应器,用以检测玻璃毛细管内试样的液面,样杯的出口连接黏度计的侧管,在侧管上还套着一支导热管与样杯的外壳相接,测试架下部分放入恒温槽里的油浴中,为保证测试过程油样温度与恒温油浴温度的一致性,玻璃毛细管浸入油浴深度以最上部分缓冲泡被完全淹没为准,进样时直接把样品倒入样杯即可。6.5.3 当黏度计构造为所装液体的上弯月面正对其下弯月面时,测试架应确保悬挂的黏度计在各方向上与垂直方向偏离小于 1;当黏度计构造所装液体的上弯月面与其下弯月面位置有所偏移时,测试架应确保悬挂的黏度计在各方向上与垂直方向偏离小于 0.3。注:垂直方向可通过使用铅垂线来确定,但是对于边角不透明的矩形浴,利用铅垂线就不能得到完全满意的效果。图 1 自动黏度测试架 7 测试过程 7.1 总则 全自动运动黏度测试仪测试过程分为恒温、测试、清洗、烘干四个步骤,各过程可以单独执行,也可以设置仪器自动按顺序完成。DB35/T 15862016 4 7.2 测试前准备工作 7.2.1 调整并维持黏度计恒温浴至设定温度,并符合 7.4.2.1 条中给出的范围限制要求。考虑附录 B中给出的条件以及温度计检定证书给出的温度校正值。温度计应垂直悬挂在与校准时相同的浸没深度。7.2.2 测试前黏度计必须清洁、干燥,根据预估的运动黏度值范围,选择系数适合的黏度计,黏度计的选择原则是测定液体的流动时间不能少于 GB/T 30514-2014中规定的最小流动时间,也不能大于 999s,以省去动能校正。7.2.3 将选好的黏度计测试架放置于自动仪器的测试架槽孔中,并保证黏度计处于垂直状态,各支管连接上导气管,把测试架上的接线头插于对应插座上。7.2.4 用于测定硅酮液体、氟烃及其他洗液不易清除干净的液体的黏度计,除了在校准时以外,通常都是这类液体专用的。这类黏度计要经常进行校准,使用一段时间需要泡酸,洗过这些黏度计的溶剂清洗液不能再用来清洗其他的黏度计。7.3 装样 7.3.1 平开维奇黏度计 7.3.1.1 黏度计装样步骤参照GB/T 265中的4.3执行。7.3.1.2 样品充装完成后,将黏度计放置于自动仪器的测试架上。7.3.2 乌别洛德黏度计 7.3.2.1 将试样充装入黏度计,倒入试样时根据黏度计的设计需要,调整试样体积到黏度计的指定刻度线,此操作应与检定仪器时一致。如果样品中含有固体颗粒,则在充装试样时,使用 75m的滤网进行过滤。7.3.2.2 对于某些凝胶状产品,应采用较高的测定温度以确保其自由流动,以使由不同毛细管内径的黏度计可以得到相近的运动黏度结果。7.3.3 坎农-芬斯克不透明黏度计 7.3.3.1 对于不透明的液体充装前的准备及预热参照 GB/T 30515-2014 中10.1。7.3.3.2 将准备好的待测样品充装入改进型坎农-芬斯克不透明黏度计时,需要注意充装的量以液体流入溢流泡的一半位置为宜。7.4 恒温 7.4.1 浴场恒温 7.4.1.1 恒温浴一般采用变压器油或二甲基硅油 201 作为介质,并具有足够的深度,应使在整个测试过程中,恒温浴液面高于黏度计内试样液面 20mm以上,黏度计底部高于恒温浴底 20mm 以上。7.4.1.2 当需要进行浴场恒温时,设定好恒温温度点,使仪器进入自动控温状态,控制温度达到设定的温度点。7.4.1.3 自动仪器恒温时自动控制温度到达设定的温度点,当需要对浴场温度进行校准时,可用检定合格的玻璃温度计符合附录 B 或者其它具有同等精度的测量装置对其校准。7.4.1.4 浴场达到规定的恒温条件,进行下一步测试。7.4.1.5 测定温度在 1540范围内,可使用精度为0.01或更高的玻璃液体温度计,或者其它具有同等精度的测量装置。同一恒温浴中使用两只温度计时,两支温度计相差不应超过 0.02。7.4.1.6 测定温度在 40100范围内,可使用精度为0.02或更高的玻璃液体温度计,或者其它具有同等精度的测量装置。同一恒温浴中使用两只温度计时,两支温度计相差不应超过 0.04。7.4.1.7 测定温度在15100范围之外的温度时,可使用精度为0.04或更高的玻璃液体温度计,当使用两支温度计测定同一恒温浴时,两支温度计相差不应超过 0.08。DB35/T 15862016 5 7.4.2 样品恒温 7.4.2.1 把装好试样的黏度计垂直放置于恒温浴中,设定好恒温时间,自动进入样品恒温计时状态,以达到试验温度要求。7.4.2.2 当一个恒温浴中同时放有几支黏度计时,如果正在测定某支黏度计的流动时间,不应放入或取出另一支黏度计。7.4.2.3 由于温度平衡时间根据仪器、温度和运动黏度的不同而不同,故需通过试验来建立安全的温度平衡时间。注:除相当高的运动黏度之外,一般恒温时间设定为30min。7.5 测试 7.5.1 透明液体黏度的测定 7.5.1.1 利用平开维奇黏度计和乌别洛德黏度计进行测试,采用自动抽吸的方式将试样抽吸到黏度计管壁第一个计时标线上方 7mm 左右。在试样自由流动下,自动测定弯月面流过第一个计时标线至第二个计时标线所需的时间,如果流动时间小于规定的最小时间(见 7.2.2),则需选择一个毛细管内径更小的黏度计重新测量。7.5.1.2 按照 7.5.1.1 步骤,再测一次试样流动时间并自动记录时间测定值。7.5.1.3 如果两次流动时间测定值符合所规定的确定性要求(见 11.2),则自动用两个时间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计算试样的运动黏度,测试完成自动存储测试结果并打印出数据。7.5.1.4 如果两个时间测定值不相符,测试将自动停止,此时需要执行清洗、烘干步骤将黏度计清洗干净并烘干,重新执行 7.3 至7.5.1.2步骤,如果此次测试结果仍不能满足确定性要求则需要将黏度计取出泡酸再重新测定并记录试验结果。7.5.2 不透明液体黏度的测定 7.5.2.1 利用坎农-芬斯克不透明黏度计进行测试,抽样时间一般设定为 35s,确保样品液面到达黏度计毛细管的 1/2 处为宜。7.5.2.2 自动仪器将试样吸入毛细管指定位置,试样自由下落。7.5.2.3 当试样自由流动时,自动仪器记录黏度计中试样从第一个计时标线到第二个计时标线以及从第二个计时标线到第三个计时标线所需的时间。7.5.2.4 自动仪器根据所测量的两个流动时间计算各段的运动黏度,取两者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最后的运动黏度值,存储并打印实验结果。7.5.2.5 对于残渣燃料油,如果两个流动时间测定值符合确定性要求(见 11.2),则该组测试数据为有效数据。如果两个流动时间测定值不符合确定性要求,在彻底清洗、干燥黏度计和过滤试样后,重新进行测定。注:对于其它非透明液体,没有提供精密度。7.6 清洗与烘干 7.6.1 将清洗剂事先装入自动仪器内的清洗瓶。7.6.2 设定好程序依次完成清洗、烘干步骤。8 校准验证 8.1 按照试验操作步骤,采用有证黏度标准油对黏度计进行校准验证。如果测出的运动黏度与公认参考值相差超出0.35%,那么就要检查试验的每一个步骤,包括温度计和黏度计,找出误差的来源。注:一般来说,大部分误差是由于黏度计毛细管中有污染及温度计误差所导致的。用黏度标准油测定得到的正确结果,DB35/T 15862016 6 也不能排除是由于诸多误差相互抵消而导致的可能性。8.2 校准常数 C取决于校正时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因此标准实验室必须同时提供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值。如果测试实验室与标准实验室的重力加速度 g相差超过 0.1%,校正系数C 应按公式(1)修正:2211 CggC.(1)式中:C1测试实验室黏度计常数的数值,单位为二次方毫米每二次方秒(mm2/s2);g1测试实验室重力加速度的数值,单位为米每二次方秒(m/s2);C2标准实验室检定的黏度计常数的数值,单位为二次方毫米每二次方秒(mm2/s2);g2标准实验室重力加速度的数值,单位为米每二次方秒(m/s2)。8.3 玻璃毛细管黏度计上刻有用于测定系数的标线,对于液面感应器固定在玻璃毛细管黏度计上的仪器,玻璃毛细管黏度计的系数测定后是固定的;对于液面感应器不是固定在玻璃毛细管黏度计上的仪器,毛细管黏度计和液面感应器是分离的,为了保证所测玻璃毛细管黏度计系数的准确度,玻璃毛细管黏度计系数的标定应在使用该玻璃毛细管黏度计的仪器上进行,初次使用的玻璃毛细管黏度计应先用标准油进行系数标定。9 运动黏度的计算公式 运动黏度按公式(2)计算:t C(2)式中:运动黏度,单位为二次方毫米每秒(mm2/s);C黏度计常数,单位为二次方毫米每二次方秒(mm2/s2);t流动时间,单位为秒(s)。10 结果表示 报告运动黏度的试验结果,取四位有效数字,同时报告试验温度。11 精密度 11.1 可靠性(95%置信水平)按下列规定判断试验结果:a)基础油的精密度数据采用40黏度范围在8mm2/s1005 mm2/s和100黏度范围在2mm2/s43 mm2/s 的6 个矿物油在多个实验室进行试验,并经过统计得到的,于 1989 年首次发布。b)在 40和 100的调和润滑油的精密度数据是采用 40黏度范围在 36mm2/s340 mm2/s 和100黏度范围在 6mm2/s25mm2/s 的 7 个调和发动机油在多个实验室进行试验,并经过统计得到的,于 1991年首次发布。c)在 150的调和润滑油的精密度数据是采用 150黏度范围在 7mm2/s19 mm2/s 的 8 个调和发动机油在多个实验室进行试验,并经过统计得到的,于 1991 年首次发布。d)石蜡油的精密度数据是采用 100黏度范围在 3mm2/s16 mm2/s 的 5 个石蜡油在多个实验室进行试验,并经过统计得到的,于 1988 年首次发布。DB35/T 15862016 7 e)残渣燃料油的精密度数据是采用50黏度范围在30mm2/s1300mm2/s和80,100黏度范围在 5mm2/s170mm2/s 的 14 个残渣燃料油在多个实验室进行试验,并经过统计得到的,于 1984年首次发布。f)添加剂的精密度数据是采用 100黏度范围在 145mm2/s500 mm2/s 的8 个添加剂油在多个实验室进行试验,并经过统计得到的,于 1997年首次发布。g)瓦斯油的精密度数据是采用 40黏度范围在 1mm2/s13 mm2/s 的8 个瓦斯油在多个实验室进行试验,并经过统计得到的,于 1997 年首次发布。h)煤油的精密度数据是采用-20黏度范围在 4.3mm2/s5.6 mm2/s 的 9 个煤油在多个实验室进行试验,并经过统计得到的,于 1997 年首次发布。11.2 确定性(d)在同一实验室,由同一个操作者,使用同一仪器操作,对得到一个试验结果的不同测定值之差不应超过表1的要求:表 1 确定性 样品 温度()确定性 基础油 40和100 0.0018y 调合润滑油 40和100 0.0011y 调合润滑油 150 0.015y 石油蜡 100 0.0060y 残渣燃料油 80和100 0.011(y+8)残渣燃料油 50 0.017y 润滑油添加剂 100 0.00106 y1.1 瓦斯油 40 0.0013(y+1)煤油-20 0.0018y 注:y为两个所比较的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11.3 重复性(r)在同一实验室,同一个操作者,使用同一仪器,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试样进行测定,得到的两个试验结果之差不应超过表2的要求:表 2 重复性 样品 温度()重复性(mm2/s)基础油 40和100 0.00106x 调合润滑油 40和100 0.0020 x 调合润滑油 150 0.0056x 石油蜡 100 0.0101x1.2 残渣燃料油 80和100 0.013(x+8)残渣燃料油 50 0.013x 润滑油添加剂 100 0.00192x1.1 瓦斯油 40 0.0043(x+1)煤油-20 0.007x 注:x为所比较的两个重复测定运动黏度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单位为平方毫米每秒(mm2/s)。DB35/T 15862016 8 11.4 再现性(R)在不同的实验室,由不同的操作者,使用不同仪器,对同一试样进行测定,得到的两个单一、独立的试验结果之差不应超过表3的要求:表 3 再现性 样品 温度()再现性(mm2/s)基础油 40和100 0.0040 x 调合润滑油 40和100 0.0060 x 调合润滑油 150 0.018x 石油蜡 100 0.0300 x1.2 残渣燃料油 80和100 0.04(x+8)残渣燃料油 50 0.070 x 润滑油添加剂 100 0.00862x1.1 瓦斯油 40 0.0082(x+1)煤油-20 0.019x 注:x为所比较的两个单一独立运动黏度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单位为平方毫米每秒(mm2/s)。注:对于使用过的油无法确定其精密度,但是预计其精密度比调合润滑油的精密度更差。由于这些使用过的油变化性极大,所以它的精密度很难确定。12 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a)测试产品的完整信息;b)引用本标准;c)试验结果(见第 10 章);d)注明按协议或其他原因与规定试验步骤存在的任何差异;e)试验日期;f)实验室的名称及地址。DB35/T 15862016 9 A A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黏度计的类型、校准和检验 A.1 黏度计类型 本标准规定的黏度计类型为平开维奇黏度计、乌别洛德黏度计、坎农-芬斯克不透明黏度计及他们的改进型黏度计。各类黏度计的规格及操作说明应符合GB/T 30514-2014和SH/T 0173的规定。A.2 校准 采用具有可溯源至国家标准的校准鉴定证书的一等标准黏度计对工作标准黏度计进行校准。分析用黏度计应该与工作标准黏度计或一等标准黏度计进行对照校准,或按照GB/T 30514-2014中的步骤操作。测定黏度计常数,精确到其值的0.1%。A.3 检验 对黏度计常数的检验可以采用与A.2相似的步骤进行,或者采用具有鉴定证书的黏度标准油。黏度对标准油可以用来检查实验室试验过程的准确性。若测定的黏度与校准值的差值超过了0.1%,重新检查过程中的每一步骤,包括温度计、计时器和黏度计,寻找产生误差的来源。注1:应该意识到,既使从一个有证书的黏度标准油获得了正确结果,也不能排除产生误差原因之间叠加抵消的可能性;注2:黏度标准油可以市场购得,并且具有由多次测试得到的标准值。GB/T 30514-2014的表1给出了黏度标准油的品种和各温度范围的近似运动黏度值,也可使用符合SH/T 0526所规定的黏度标准油。DB35/T 15862016 10 B B 附 录 B(规范性附录)运动黏度测试用温度计 B.1 温度计类型和规格 使用符合表B.1温度计通用技术要求及图B.1中任一类型的温度计。表B.2给出了符合表B.1规定的温度计技术条件,并具有规定测试温度要求的ASTM、IP和ASTM/IP温度计。表B.1 温度计通用技术要求 浸没深度 全 浸 刻度标尺:分度值/长刻线间隔/数字标刻间隔/0.05 0.1和0.5 1 最大刻线宽度/mm 0.1 示值允差/0.1 安全泡:允许加热最高温度/B 总长度/mm C 棒外径/mm D感温泡长度/mm E感温泡外径/mm 105(对温度计最大刻线为90)120(对温度计最大刻线在90和95之间)130(对温度计最大刻线在95和105之间)170(对于温度计最大刻线超过105)300310 6.08.0 4555 棒外径 G 刻度范围长度/mm 4090 DB35/T 15862016 11 注1:图中各字母含义详见表B.1;注2:温度计的差异主要在于冰点刻度位置的不同。图B.1a)温度计中,冰点在刻度范围内,图B.1b)温度计中,冰点在最低刻度线以下,而图B.1c)温度计中,冰点则在最高刻度线之上。图B.1 温度计类型 表B.2 符合通用技术要求的 ASTM/IP温度计 温度计型号 测试温度()ASTM 110C/IP93C(GB-21号,GB/T 514中)ASTM 121C/IP 32C ASTM 129C/IP 36C ASTM 48C/IP 90C IP 100C ASTM 47C/IP 35C ASTM 29C/IP 34C ASTM 46C/IP 66C ASTM 120C/IP 92C ASTM 28C/IP 31C ASTM 118C ASTM 45C/IP 30C ASTM 44C/IP 29C ASTM 128C/IP 33C 135 98.9和100 93.3 82.2 80 60 54.4 50 40 37.8 30 25 20 0 DB35/T 15862016 12 表 B.2 符合通用技术要求的 ASTM/IP温度计(续)温度计型号 测试温度()ASTM 72C/IP 67C ASTM 127C/IP 99C ASTM 126C/IP 71C ASTM 73C/IP 68C ASTM 74C/IP 69C-17.8-20-26.1-40-53.9 B.2 温度计校准 B.2.1 使用精度为0.01或者更好的玻璃液体温度计,其检定应在有资质的实验室进行,并且具有可溯源至国家标准的鉴定证书。或者使用具有相同校准检定要求的其它温度测量装置,如精度相同或更高的铂电阻温度计。B.2.2 玻璃液体温度计的刻度修正值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需要定期重新校准。最方便的方法就是在工作实验室通过重新校准冰点来完成,其它刻度修正值随冰点的变化而变化。注1:冰点校准周期不宜超过 6 个月,对于新的温度计宜在最初使用的 6 个月内每月校准一次。除非冰点校准时的偏差已经超过1 个刻度或距离上次全面校准已经过了5年,否则没有必要为了满足准确性而进行全面校准。注2:如果使用其他的温度测量装置,也需要定期重新校准。注3:应保留所有的校准记录。B.2.3 重新校验玻璃液体温度计冰点的步骤列于B.2.3.1B.2.3.3。B.2.3.1 选择干净的冰块,由蒸馏水或纯净水制成。去除任何混浊或者不干净的部分。用蒸馏水冲洗冰块,刮削或压碎成小的冰块,避免直接用手或与其它任何化学性不洁物体接触,把压碎的冰块和大量的水倒入一个冰桶中,形成一个雪泥,加水量不应多至使冰浮起来。当冰融化时,排掉一部分水并添加更多的碎冰。插入温度计使深度至低于0一个刻度。B.2.3.2 至少3min后,在观察温度的同时,与温度计轴成直角重复轻拍。连续两次读数间隔至少1min,误差控制在0.005以下。B.2.3.3 记录冰点读数,测定0时温度计的修正系数。如果修正值比前次校准所得值高或者低,则其他温度点的修正值也要做相应的改变。在校验温度计过程中必须满足以下条件:a)温度计应垂直放置;b)用放大倍数约 5 倍的放大镜观察温度计读数,以消除视觉误差;c)冰点温度的读数精确至 0.005。B.2.4 在使用温度计时,其浸没在恒温浴中的深度应与其进行校准时相同。例如,一支全浸式的玻璃液体温度计,应该浸没至汞柱的顶端,而温度计棒的其余部分和最顶部的安全室暴露于室温和环境大气压下。在实际应用中,这意味着汞柱的顶部应处于距恒温浴介质表面相当于四个刻度范围之内的位置。注:假如这样的条件(B.2.4)不能满足,则可能需要另外的修正。_

注意事项

本文(石油产品运动黏度全自动测定方法DB35/T 1586-2016.pdf)为本站会员(13695642589)主动上传,报告吧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报告吧(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号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