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报告吧!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报告吧

换一换
首页 报告吧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栗瘿蜂防治技术规程DB34/T 2058-2014.pdf

  • 资源ID:187447       资源大小:543.58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9.9金币 【人民币9.9元】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9金币 【人民币9.9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说明:
本站最低充值10金币,下载本资源后余额将会存入您的账户,您可在我的个人中心查看。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共享资源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栗瘿蜂防治技术规程DB34/T 2058-2014.pdf

ICS 65.020 B 16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20582014 栗瘿蜂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integrated control of Dryocosmus kuriphilusYasumatsu 2014-02-17 发布 2014-03-17 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4/T 20582014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安徽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提出。本标准由安徽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安徽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金安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六安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裕安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舒城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金寨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霍山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全椒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当涂县森防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克莉、张 宏、张玉厚、杨爱农、梅跃进、李多祥、罗俊荣、石敬夫、江正民、阮艺芳、方泰泉、何骏、陈勇。DB34/T 20582014 1 栗瘿蜂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栗瘿蜂的发生(危害)程度和成灾标准、虫情监测、预测预报、防治策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安徽地区栗瘿蜂的监测与防治。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LY/T 1681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栗瘿蜂 Dryocosmu skuriphilusYasumatsu 属膜翅目 Hymenoptera 瘿蜂科 Cynipidae,又称栗瘤蜂,是一种在我省分布广泛、危害较严重的寄生性害虫。以幼虫寄生在板栗树新芽内为害。当春季栗树萌芽时,被害芽不能正常萌发生长,逐渐膨大而形成虫瘿,有时瘿瘤上着生有畸形小叶。严重时树势衰弱,可引起枝条或全株枯死。4 寄主、分布和识别特征 4.1 寄主 板栗 Castanea mollissima 又名栗、中国板栗,是壳斗科栗属的植物,原产于中国,分布于越南、台湾以及中国大陆地区,安徽省广泛分布,多见于山地,已由人工广泛栽培。茅栗:Castanea seguinii Dode 是壳斗科栗属的植物,安徽省广泛分布,多见于山地自然生长。4.2 分布 栗瘿蜂在安徽省广泛分布,板栗产区均有发生与危害。4.3 识别特征 识别特征参见附录A。4.4 生活习性 DB34/T 20582014 2 生活习性参见附录B。5 发生(危害)程度和成灾标准 5.1 发生(危害)程度 发生(危害)程度分轻度、中度、重度 3 个等级,按 LY/T 1681 相关规定执行,分级标准见附录C。5.2 成灾标准 受害株率 50以上;瘿瘤寄生率 30以上;嫩梢死亡率 5以上。6 虫情监测 6.1 监测范围和树种 6.1.1 监测范围 重点监测地区有:片林、村庄四旁等的板栗、茅栗。6.2 监测时间 a)卵期:6月中旬至7月中旬;b)幼虫期:3月下旬至5月下旬;c)蛹期:5月下旬至7月上旬;d)成虫期:6月下旬至7月中旬。6.3 监测方法 6.3.1 踏查 在寄主分布区,设定踏查路线,选取有代表性的地段,设定临时标准地,随机抽取 30 株标准树调查。主要调查受害树种、受害株数、立地条件以及枝条萌芽、枝干顶芽寄生瘿瘤的数量、平均寄生率等情况,将调查结果填入栗瘿蜂踏查记录表,见附录D。6.3.2 系统虫情调查 6.3.2.1 标准地设置 在栗瘿蜂发生区,根据不同立地环境每 620 hm2 设立固定标准地 1 块,面积 0.067 hm2,四旁按 450 株折算为 1 hm2,并对标准地进行调查,将调查结果填入固定标准地概况调查表,见附录D。在每块标准地内用对角线或“Z”字型法,每隔 35 株选择 1 株,选取 15 株标准树,逐一进行详查。6.3.2.2 幼虫期调查 在标准树的枝梢清点幼虫寄生(瘿瘤)数量,单株逐一统计。将调查结果填入栗瘿蜂幼虫期调查表,见附录D。DB34/T 20582014 3 6.3.2.3 成虫期调查 成虫期应密切注意羽化期,高峰期和末期各调查 1 次,在树冠中层 4 个方位随机抽取当年生枝条 10 个,统计成虫数量。将调查结果填入栗瘿蜂成虫期调查表,见附录D。6.3.2.4 卵期调查 6 月中旬至 7 月中旬,在栗林选择 5 个产卵点野外定期观察,或采集卵囊 100 个,置于模拟自然条件下,观察孵化孵化情况,将调查结果填入卵期调查表,见附录D。6.3.3 监测数据处理 将调查结果表整理、汇总后填入栗瘿蜂发生情况汇总表,见附录D,并写出监测报告。7 预测预报 7.1 发生量预测 用虫口基数法进行预测,即根据栗瘿蜂雌成虫的有效虫口基数推测下一世代若虫的发生量,计算方法:下一世代幼虫的预测发生量=调查时雌成虫虫口基数每头雌虫的平均产卵量卵的孵化率 7.2 发生范围预测 根据监测数据、寄主植物分布情况等预测发生分布范围。用标准地代表法预测发生面积,计算方法:预测发生面积=预测或实测轻度发生标准地块数轻度发生标准地代表面积+预测或实测中度发生标准地块数中度发生标准地地代表面积+预测或实测重度发生标准地块数重度发生标准地代表面积 7.3 历期预测 通过各发育阶段之间的期距,推算以后各虫态(或各龄期)的发生日期。栗瘿蜂卵历期约 55 d65 d,幼虫 45 d55 d,蛹期 13 d16 d,成虫 17 d19 d。8 防治指标值 嫩梢寄生瘿瘤占 10,即为防治指标值。9 防治措施 9.1 幼虫期防治 9.1.1 人工修剪法 根据栗瘿蜂在嫩稍危害的习性,成虫羽化前清除有瘿瘤的枝条,对被害重的衰老栗树实行强度修剪,除枝条基部着生休眠芽的部分外,其余全部剪除。也可截去大枝,待萌发新枝。同时对栗园周围被害的茅栗也要采取相应防治措施,清除虫源。9.1.2 药剂涂干法 DB34/T 20582014 4 在春季幼虫开始活动时,用 50马拉硫磷乳剂 57 倍液涂树干,每株树用药量 20 毫克,涂药后用塑料胶带包扎,利用药剂的内吸作用杀死栗瘿蜂幼虫。9.2 成虫期防治 在栗瘿蜂成虫出瘤活动盛期(约 6 月中旬至 7 月上旬),要充分做好虫情预测预报,抓住有利时机,向树冠喷洒 2.5溴氰菊酯的 2000 倍液或 5吡虫啉 4000 倍液(详见使用说明)。对于树冠茂密的栗林在成虫的盛发期也可用烟剂熏杀。9.3 生物防治 早春大量采集瘿瘤装在纱笼内,挂在栗瘿蜂危害严重的栗园中,由于瘿瘤剪下后栗瘿蜂成虫不能正常羽化,但寄生蜂仍能羽化,诱使天敌寄生。10 防治效果 防治工作开展以后,要对防治效果进行详细检查。防治后一周内检查一次,确保防治效果 90以上,对于达不到标准要进行补充防治。将调查结果填入栗瘿蜂防治效果调查表,见附录E。DB34/T 20582014 5 A A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识别特征 A.1 成虫 体长 23 毫米,翅展 4.55.0 毫米,黑褐色,有金属光泽。头短而宽。触角丝状,基部两节黄褐色,其余为褐色。胸部膨大,背面光滑,前胸背板有 4 条纵线。两对翅白色透明,翅面有细毛。前翅翅脉褐色,无翅痣。足黄褐色,有腿节距,跗节端部黑色。产卵管褐色。仅有雌虫,无雄虫。A.2 卵 椭圆形,乳白色,长 0.10.2 毫米。一端有细长柄,呈丝状,长约 0.6 毫米。A.3 幼虫 体长 2.53.0 毫米,乳白色。老熟幼虫黄白色。体肥胖,略弯曲。头部稍尖,口器淡褐色。末端较圆钝。胴部可见 12 节,无足。A.4 蛹 离蛹,体长 23 毫米,初期为乳白色,渐变为黄褐色。复眼红色,羽化前变为黑色。DB34/T 20582014 6 B B 附 录 B(规范性附录)生活习性 B.1 生活习性 栗瘿蜂在安徽省 1 年发生 1 代,以初龄幼虫在被害栗芽内越冬。越冬幼虫于翌年萌芽期开始活动取食危害,并迅速生长。板栗抽梢展叶期被害芽不能抽枝而逐渐膨大成坚硬的木质化绿色虫瘿。瘿瘤多在新梢顶端或叶子主脉、叶柄部位。幼虫取食活动一般为 50 d(天)左右,至 5 月中旬逐渐老化,5 月下旬开始在其中化蛹,盛期为 6 月上旬,7 月上旬化蛹结束,蛹期 15 d(天)左右。成虫羽化期为 6 月上旬至 7 月中旬,盛期为 6 月底至 7 月初,成虫羽化后不出瘿,在瘿瘤内滞留 15 d(天)左右,于 6 月中旬至 7 月底脱瘿,脱瘿盛期是 7 月上旬,成虫羽化后约经半月咬一孔由瘤内钻出。成虫在瘿外寿命约为 3 d(天),成虫飞翔力不强,多在枝叶间爬行,白天活动,夜晚在叶背面栖息,无趋光性和补充营养习性。成虫出瘿后即可在饱满芽内产卵,每次产卵 24 粒,每雌虫可产卵 200 粒左右,产卵期约 3 d(天)。卵于 7 月中旬开始孵化,9 月上旬全部孵化,10 月上旬小幼虫开始越冬。DB34/T 20582014 7 C C 附 录 C(规范性附录)栗瘿蜂发生(危害)程度标准 表C.1 栗瘿蜂发生(危害)程度标准 发生(危害)程度 调查时期 调查内容 轻 中 重 2 月下旬 4 月下旬 寄生率 510.9 1130.9 31以上 3 月下旬 4 月下旬 萌芽率 9590.9 9170.9 71以下 5 月下旬 枝枯率 5以下 5.110.9 11以上 DB34/T 20582014 8 D D 附 录 D(资料性附录)栗瘿蜂监测调查记录表 表D.1 栗瘿蜂踏查记录表 调查地点:县(市、区)乡镇(林班)村(小班、路段)经纬度:踏查地块面积(hm2):踏查代表面积(hm2):海拔:坡向:坡度:土壤类型:郁闭度:树种:植被种类:虫态:调查人:调查时间:年 月 日 树种 调查株数(株)树龄(年)受害株数(株)枯梢数(株)瘿瘤寄生率(%)萌芽率(%)枝枯率(%)备注 表D.2 栗瘿蜂固定标准地概况调查表 调查人:调查时间:年 月 日 标准地号 县(市、区)乡镇(林班)地点描述(小班、路段)经纬度 主要树种 植被组成 主要树种树龄(年)主要树种平均胸径(cm)主要树种平均树高(m)郁 闭 度 土壤类型 土层厚度(cm)其他病虫 备 注 DB34/T 20582014 9 表D.3 栗瘿蜂幼期调查表 调查地点:县(市、区)乡镇(林班)村(小班、路段)经纬度:树种:树龄(年):平均树高(m):平均胸径(cm):调查人:调查时间:年 月 日 标准株号 瘿瘤数 天敌种类 气温 物候 备注 表D.4 栗瘿蜂成虫期调查表 调查地点:县(市、区)乡镇(林班)村(小班、路段)经纬度:树种:树龄(年):平均树高(m):平均胸径(cm):调查人:调查时间:年 月 日 枝条编号 成虫数 物候 备注 表D.5 栗瘿蜂幼虫孵化情况调查表 调查时间:年 月 日 卵块编号 卵总数 孵化数 孵化率(%)备注 1 2 3 4 表D.6 栗瘿蜂发生情况汇总表 汇总单位:汇总人:汇总日期:年 月 日 发生面积(hm2)发生地点 合 计 轻 中 重 DB34/T 20582014 10 E E 附 录 E(资料性附录)防治效果调查表 表E.1 防治效果调查表 县(市、区)乡(镇、林场)林班 小班;坡向,坡位,坡度,林分面积 亩,林分组成,林龄(年),树高 m,郁闭度,其它害虫各类,被害程度,发生面积,其中:轻,中,重,虫态,有虫株数,虫口密度 条/株,药剂名称,用药量 kg,每亩用药量 kg/亩,防治时间,防治方法,药剂在林间情况。样树号 1 2 3 4 5 防治前虫 虫死亡数 防治后虫口 其它死亡 死亡率()调查日期:调查人:_

注意事项

本文(栗瘿蜂防治技术规程DB34/T 2058-2014.pdf)为本站会员(13695642589)主动上传,报告吧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报告吧(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号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