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报告吧!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报告吧

换一换
首页 报告吧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技术规范DB54/T 0365-2024.pdf

  • 资源ID:187350       资源大小:623.81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9.9金币 【人民币9.9元】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9金币 【人民币9.9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说明:
本站最低充值10金币,下载本资源后余额将会存入您的账户,您可在我的个人中心查看。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共享资源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技术规范DB54/T 0365-2024.pdf

ICS 65.020CCS B 1054西 藏 自 治 区 地 方 标 准DB54/T 03652024 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技术规范 2024-04-21发布 2024-05-21实施西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DB54/T 03652024I目 次前言.II1 范围.32 规范性引用文件.33 术语和定义.44 基本原则.45 工作程序.56 调查方式和内容.77 调查范围和边界确定.98 调查单元设置.99 调查点位布设、样品采集及制备保存.910 监测项目及分析测试方法.1111 数据分析与结果评价.1212 调查报告.12附录A(资料性)土壤样品分析测试方法.13附录B(资料性)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报告编制大纲.15DB54/T 03652024II前 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西藏自治区农业农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西藏自治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西藏昌都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师荣光、蔡彦明、杨琰瑛、尼玛扎西、马田田、邱城、韩明海、刘青海、管秀静、格桑顿珠、张龙飞、赵玉杰、刘国一、彭君、邹雨婷、叶正荣、白玛普加。DB54/T 036520243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技术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的基本原则、工作程序、调查方式和内容、调查范围和边界确定、调查单元设置、调查点位布设、样品采集及制备保存、监测项目及分析测试方法、数据分析与结果评价和调查报告。本文件适用于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T 5009 食品卫生检测方法GB/T 8170 数值修约规则GB/T 14550 土壤中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测定的气相色谱法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T 17136 土壤质量 总汞的测定 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41 土壤质量 铅、镉的测定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21010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2105.1 土壤质量 总汞、总砷、总铅的测定 原子荧光法第1部分:土壤中总汞的测定GB/T 22105.2 土壤质量 总汞、总砷、总铅的测定 原子荧光法第2部分:土壤中总砷的测定HJ/T 166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 491 土壤和沉积物 铜、锌、铅、镍、铬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HJ 680 土壤和沉积物 汞、砷、硒、铋、锑的测定 微波消解/原子荧光法 HJ 766 固体废物 金属元素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HJ 780 土壤和沉积物 无机元素的测定 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HJ 784 土壤和沉积物 多环芳烃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HJ 803 土壤和沉积物 12种金属元素的测定 王水提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HJ 805 土壤和沉积物 多环芳烃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HJ 834 土壤和沉积物 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HJ 835 土壤和沉积物 有机氯农药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HJ 921 土壤和沉积物 有机氯农药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HJ 923 土壤和沉积物 总汞的测定 催化热解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HJ 962 土壤pH值的测定 电位法HJ 1315 土壤和沉积物 19种金属元素总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NY/T 395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NY/T 1121.2 土壤检测 第2部分:土壤pH的测定DB54/T 036520244NY/T 1121.3 土壤检测 第3部分:土壤机械组成的测定NY/T 1121.5 土壤检测 第5部分:石灰性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NY/T 1121.6 土壤检测 第6部分:土壤有机质的测定NY/T 1377 土壤pH的测定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地块 cultivated land patch按照自然资源局提供的耕地土壤环境类别划分结果图斑显示的最小耕地单元。3.2土壤剖面 soil profile由地表向下垂直至成土母质的土壤纵切面。3.3土壤污染 soil pollution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某种污染物进入陆地表层土壤,引起土壤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特性的改变,影响土壤功能和有效利用,危害公众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3.4耕地土壤污染风险 soil contamination risk of cultivated land 因耕地土壤污染导致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作物生长或土壤生态环境受到不利影响。4基本原则4.1针对性原则针对耕地面积、分布特征及污染物特征,进行调查点位布设和污染物含量分析,为耕地土壤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4.2科学性原则调查监测点位布设应考虑点位设置的科学性、代表性,综合考虑耕地面积、地理位置、土壤类型、地力水平、种植制度、施肥水平、污染源分布等。4.3规范性原则采用标准化、程序化和系统化的方式规范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过程,保证调查全过程的科学性、DB54/T 036520245规范性和客观性。4.4可操作性原则综合考虑耕地面积、耕地分布、调查方法、时间和经费等因素,结合当前科技发展和专业技术水平,使调查过程经济、适用,切实可行。4.5差异性原则综合考虑耕地类型、耕地分布连片程度、地质背景、地形地貌、土壤类型、人为活动强度和已有地球化学资料等,差异化布设监测点。5工作程序5.1调查程序DB54/T 036520246图1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工作程序图5.2调查阶段5.2.1第一阶段调查在第一阶段工作中,应制定工作计划,完成调查队伍、人员、分工及调查区域等的确定,开展调查调查工作启动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任务了解调查区域和范围资料收集 现场踏勘人员访谈信息整理与分析确定调查区域边界 细化调查区域和范围划定区域调查单元监测点位布设确定监测项目样品采集 样品保存、运输、交接管理样品制备 样品分析检测结果整理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评价调查报告编写调查工作结束第一阶段调查第三阶段调查第四阶段调查第二阶段调查制定调查方案质量控制DB54/T 036520247培训,并在对收集的区域资料进行汇总整理的基础上,开展现场踏勘及人员访谈,完善调查区域的资料收集。5.2.2第二阶段调查对第一阶段已有和现场踏勘访谈收集的信息进行系统整理、加工和分析,根据调查目标和调查区域的基础底图、遥感影像等资料初步明确调查区域的边界,并进一步细化调查区域和范围,明确调查区域耕地地块分布、区域污染的成因、来源和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等,确定监测项目,以此为依据划定区域调查单元,布设监测点位。5.2.3第三阶段调查在划定的调查单元上,依据布设的监测点位,完成样品采集、样品保存、运输和交接,按照监测项目的检测要求,进行样品制备和样品化验分析。在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整理和归档。调查结果不能满足分析要求的,则应当补充调查,直至满足要求。5.2.4第四阶段调查数据统计分析与报告编制阶段,汇总调查结果,编制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报告。6调查方式和内容6.1调查准备由具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调查组,确定调查组长及成员,开展调查培训,组织学习有关技术文件,掌握监测技术规范,制定工作计划。6.2初步确定调查范围及边界依据调查目的和调查任务,初步确定调查范围和调查边界。6.3基础资料收集6.3.1区域自然地理和环境特征a)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自然地理情况;b)区域的主要气候特性、主导风向和常年平均风速、年平均降雨量、年平均气温、日照时数等气候与气象情况;c)区域的水系、流域、水文特征、水资源以及农业灌溉等水文水质情况;d)区域内的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土壤背景值、土地利用、耕地面积等土地资源情况;e)区域内旱、涝、风灾、冰雹、低温、病虫草鼠害等。6.3.2农业生产情况收集区域内农业生产结构、农作物种类、布局、面积、产量及耕作制度等。DB54/T 0365202486.3.3区域耕地土壤肥力状况收集区域耕地土壤 pH、阳离子交换量、土壤全氮、全磷等土壤肥力监测数据。6.3.4区域耕地土壤污染源收集工业污染源种类及分布、主要污染物种类及排放途径、排放量、农业灌溉水污染状况、大气污染状况、固体废弃物堆存和污染状况、农药化肥等农业化学物质使用情况、土壤污染状况、农产品污染状况等。6.3.5相关资料和图件收集区域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生产布局、行政区划、土壤类型图、土地利用图、土壤环境质量图、地质图、水系图和工矿企业布局图等相关资料和图件。6.4现场踏勘和人员访谈6.4.1现场探勘调查区域内耕地分布、地形地貌、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现状等情况,对已有资料中存疑和不完善处进行现场核实和补充。6.4.2现场踏勘、观察和记录区域内耕地土壤污染源情况,主要包括:a)依据重点行业企业调查确定的工业、企业点源污染及其污染排放情况;b)固体废弃物堆存情况;c)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处置情况;d)灌溉水及灌溉设施情况。6.4.3踏勘方式6.4.3.1大气降尘污染型,以污染尘源为中心,考虑风向和污染物扩散和落地路径进行踏勘调查。6.4.3.2灌溉水污染型,在纳污灌溉水体两侧,按水流方向采用带状区域边界踏勘调查。6.4.3.3固体废物堆污染型,结合地表径流和当地常年主导风向,按照放射性、带状区域边界踏勘调查。6.4.3.4综合污染型,以主要污染物排放途径为主,按其影响范围边界探勘调查。6.4.4信息整理与分析对调查区域内耕地承包经营者,工矿企业生产经营人员,当地农业农村、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行政主管部门的政府工作人员等进行访谈,进一步佐证资料收集和现场探勘所涉及的疑问、补充信息和考证已有资料。对调查区域的基础资料、现场探勘及人员访谈等信息进行系统整理和汇总,明确调查区域耕地地块分布,分析区域污染的成因、来源和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等。7调查范围和边界确定DB54/T 0365202497.1在初步调查的基础上开展基于行政区域的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以行政区域边界确定调查范围和调查边界。国界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的国界线标准样图中确定的国界线。县级及县级以上行政区域界线采用全国陆地行政区域勘界成果确定的界线。乡镇级行政区域界线,采用各县(市、区)最新确定的界线。行政界线仅用于耕地面积统计汇总,与之不相符的权属界线予以保留。7.2优先保护类耕地、安全利用类耕地、严格管控类耕地等任务区域土壤环境质量调查的,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划分和动态调整后的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耕地边界为调查边界。7.3耕地土壤和农产品超标点位区域土壤环境质量调查范围和边界应根据污染的可能成因和来源,综合考虑污染源影响范围、污染途径、污染物特点、耕地分布等情况确定调查范围和边界。7.4污染事故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应考虑污染事故类型、影响范围、污染物种类、污染途径、地形地貌和风向等影响因素,结合现场检测结果,综合确定调查范围。7.5根据历史资料和现场探勘等无法确定调查范围和判断调查边界的,可参考遥感影像或者航拍图等按照最近的地物边界,如地块边界、村界、道路、河流等划分出合理的面积范围。8调查单元设置8.1调查单元应根据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任务和调查目的进行划分。8.2按照村、乡镇、县区等行政区划边界划分调查单元,如将村庄、乡镇、县区等作为调查单元。8.3按照耕地土壤接纳污染物的途径划分调查单元,可将调查单元划分为水输入型、大气输入型、固体废弃堆污染型、农用固体废弃物污染型、农用化学物质污染型、综合污染型等土壤调查单元,具体划分方法按 NY/T 395 规定执行。8.4按照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结果划分调查单元,将调查区域内优先保护类耕地、安全利用类耕地、严格管控类耕地等地块或相邻同一属性的耕地地块合并后作为调查单元。9调查点位布设、样品采集及制备保存9.1点位布设方法9.1.1以行政区划为单元的点位布设采用系统随机布点法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地统计学进行优化布点,将区域内的耕地划分成面积相等的网格,每个网格内根据耕地的面积和分布情况布设一个采样点。网格的大小视调查单元内耕地面积、点位布设数量、调查经费等而定。网格内布设的调查点位应以当地主要种植作物、种植制度、种植方式为主,选在具有代表性的耕地地块中间的开阔地带进行布点,不应选择网格内特殊作物种植的区域和地块;当网格内耕地地块间面积差异明显,应选择网格内耕地面积最大的地块;当网格内耕地地块间面积差异不明显,优先选择网格中心位置的耕地地块;当网格内同时存在水田、旱地,优先选择水田;当网格内同时存在主粮作物和非主粮作物,优先选择主粮作物;当网格内高程差别明显时,优先选择地势较低的耕地地块;DB54/T 0365202410当网格内耕地面积占比小于10%时,根据实际采样需要,可舍弃该网格,不布设点位。9.1.2按照耕地土壤接纳污染物的途径划分调查单元的点位布设方案按照 NY/T 395的 4.3.1.2 规定执行。9.1.3按照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结果划分调查单元的监测点位布设,优先保护类耕地监测点位布设可采用网格法进行系统点位布设,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耕地监测点位布设按照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耕地地块布设监测点位,原则上每个地块至少布设 1个监测点位。9.1.4开展土壤和农产品协同采样时,优先采用农产品样品与耕地土壤样品同步采集的方式;当农产品样品无法与土壤样品同步采集时,农产品样品的采集点位和样点数应尽可能与耕地土壤采样点位和样点数保持一致。9.2点位布设密度9.2.1点位数量布设原则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的布点数量根据调查目的、调查精度、调查经费和调查区域环境状况等因素确定。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采用点位优化布设方法,以最少的点位达到调查目的;需根据情况复杂程度增加点位密度,反之,减少布点密度;同等面积下,遵循严格管控类耕地布点密度最高,安全利用类耕地布点密度次之,优先保护类耕地布点密度最小的原则;依据调查单元进行点位布设的,每个调查单元最少应布设 3个点;耕地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耕地土壤环境质量普查、农产品产地安全质量划分、农业环境污染事故调查监测以及耕地土壤安全利用或污染修复效果监测评价等,根据上述布点原则,确定点位布设数量。如情况复杂需要提高监测精度,可适当增加布点数量。9.2.2点位代表面积 根据不同的调查目的,确定每个点的代表面积,因西藏耕地地块的面积普遍较小,点位代表面积可按以下情况确定,如有特殊情况可做适当的调整: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背景调查,每个点位代表面积 2 hm210 hm2;优先保护类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每个点代表面积 2hm210 hm2;安全利用类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每个点代表面积 1 hm25 hm2;严格管控类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每个点代表面积根据地块面积确定,原则上不超过 1 hm2;农产品产地禁止生产区确认和农业环境污染事故调查,每个点代表面积不高于 1 hm2耕地污染治理修复效果、评估监测,每个点代表面积不高于 1 hm2。9.3样品采集9.3.1采样原则采样点应根据地块情况、土壤类型、周边污染源情况、地形、种植作物等因素,选择土壤类型明显、地形相对平坦稳定、剖面发育完整、层次较清楚的典型地块,并避开道边、林带边、边缘地块、特别潮湿和干燥的地块、特别肥沃或贫瘠的地块、施肥点以及微域地形等的影响;采样时避开田埂、道路、新DB54/T 0365202411近堆积土及垃圾堆等各类点状污染地,避开施肥期和农药喷洒期。样品采集按以下原则采样:a)随机:每个采样点都是随机决定的,使采样单元内的所有点都有同等机会被采到;b)等量:每一个采样点的采集土壤深度一致,采样量一致,采样层次比例相同;c)多点混合:每个地块各分样点所采土样均匀混合,多余样品用四分法缩分后构成一个混合样品。9.3.2耕地土壤样品采集按 NY/T 395和 HJ/T 166 规定执行。9.3.3调查点位如遇不可抗拒因素无法进行样品采集时,应按就近原则进行替换。9.4采样样品的流转、制备和保存按 NY/T 395和 HJ/T 166 规定执行。10监测项目及分析测试方法10.1监测项目10.1.1土壤样品采集后,应尽快分析。监测项目选取,一般应包括土壤环境调查指标、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指标及其他指标等。10.1.2土壤环境调查监测以土壤 pH、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机械组成和镉、汞、砷、铅、铬、铜、镍、锌、六六六、滴滴涕、苯并芘为基础指标,可根据耕地土壤环境历史监测数据、污染源和调查监测需求从基础调查指标中选取,但不限于以上基础指标。10.1.3土壤重金属调查监测指标,必要时可测定有效态指标。10.1.4对发生污染事故的耕地土壤,应进行环境调查监测,土壤监测项目应包含污染事故发生时的特征污染物,并根据污染事故类型和污染特征,结合现场快速检测结果综合确定调查监测项目。10.2分析测试方法10.2.1分析方法应优先选择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分析方法,其次可选择由权威部门规定或推荐的分析方法。10.2.2耕地土壤基础监测指标分析方法参照附录 A。10.2.3采集的农产品样品检测按照 GB/T 5009相关标准执行。10.3实验记录按 NY/T 395规定执行。10.4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按 NY/T 395 规定执行。11数据分析与结果评价11.1数据分析11.1.1对检测分析的数据进行系统整理,表示分析结果的有效数字一般保留 3位,但不能超过方法检出限的有效数字位数,有效数字的计算修约按 GB/T 8170 的规定执行。11.1.2由于非标准布点或由样品采集、流转、制备、保存和分析的失误所造成的离群数据和可疑数据,DB54/T 0365202412应予以剔除,并逐级查找原因。在确定没有失误的情况下,可用 Grubbs、Dixon法检验剔除可疑数据。11.1.3对获取的监测数据进行数据统计,应分析样本数量、平均值、中位值、最大值、最小值、标准偏差、方差、超标率、变异度等统计指标。11.2结果评价11.2.1评价项目与监测项目保持一致。11.2.2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按 GB 15618中污染物风险筛选值及风险管控值要求和方法规定执行。11.2.3农产品样品评价按照 GB 2762规定执行。11.2.4根据调查结果分析需要可进行累积性评价和适宜性评价,评价方法和相关要求按 NY/T 395规定执行。12调查报告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报告的编制大纲见附录 B(资料性)。DB54/T 0365202413A A 附 录 A(资料性)土壤样品分析测试方法 土壤样品分析测试方法按表 A.1执行。表A.1 土壤样品分析测试方法序号 检测指标 分析方法 标准编号土壤质量 铅、镉的测定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411 镉土壤和沉积物 19种金属元素总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HJ 1315土壤质量 总汞的测定 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6土壤质量 总汞、总砷、总铅的测定 原子荧光法第 1 部分:土壤中总汞的测定 GB/T 22105.1土壤和沉积物 汞、砷、硒、铋、锑的测定 微波消解/原子荧光法 HJ 6802 汞土壤和沉积物 总汞的测定 催化热解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HJ 923土壤质量 总汞、总砷、总铅的测定 原子荧光法第 2 部分:土壤中总砷的测定 GB/T 22105.2土壤和沉积物 汞、砷、硒、铋、锑的测定 微波消解/原子荧光法 HJ 680 3 砷土壤和沉积物 12 种金属元素的测定 王水提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HJ 803土壤质量 铅、镉的测定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41土壤和沉积物 铜、锌、铅、镍、铬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HJ 491 4 铅土壤和沉积物 无机元素的测定 波长色散 X 射线荧光光谱法 HJ 780土壤和沉积物 铜、锌、铅、镍、铬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HJ 4915 铬土壤和沉积物 无机元素的测定 波长色散 X 射线荧光光谱法 HJ 780土壤和沉积物 铜、锌、铅、镍、铬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HJ 4916 铜土壤和沉积物 无机元素的测定 波长色散 X 射线荧光光谱法 HJ 780土壤和沉积物 铜、锌、铅、镍、铬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HJ 4917 镍土壤和沉积物 无机元素的测定 波长色散 X 射线荧光光谱法 HJ 780土壤和沉积物 铜、锌、铅、镍、铬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HJ 4918 锌土壤和沉积物 无机元素的测定 波长色散 X 射线荧光光谱法 HJ 780土壤中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测定的气相色谱法 GB/T 14550土壤和沉积物 有机氯农药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 HJ 835 9 六六六土壤和沉积物 有机氯农药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HJ 921土壤质量 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GB/T 14550土壤和沉积物 有机氯农药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 HJ 835 10 滴滴涕土壤和沉积物 有机氯农药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HJ 921土壤和沉积物 多环芳烃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HJ 784土壤和沉积物 多环芳烃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 HJ 805 11 苯并a芘土壤和沉积物 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 HJ 834土壤 pH的测定 电位法 HJ 96212 pH土壤检测 第 2 部分:土壤 pH 的测定 电极法 NY/T 1121.2DB54/T 0365202414表A.1 土壤样品分析测试方法(续)土壤pH的测定 NY/T 137713 土壤有机质 土壤检测 第 6 部分: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NY/T 1121.614 机械组成 土壤检测 第 3 部分:土壤机械组成的测定 NY/T 1121.315 阳离子交换量 土壤检测 第 5 部分:石灰性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 NY/T 1121.5DB54/T 0365202415B B 附 录 B(资料性)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报告编制大纲B.1总论 编制背景、编制依据、调查范围、目的、方法及过程等。B.2区域概况 a)调查区域气候、水文、土壤、地质地貌、地形、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等情况;b)调查区域工农业生产及排污、污灌、化肥农药施用情况;c)调查区域工业园区、水源保护区、农业种植区等情况;d)调查区域的土壤环境背景情况或土壤环境本底资料;e)调查区域已有的土壤环境及食用农产品监测数据和监测结果;f)调查区域污染源特征等。B.3现状调查 包括调查工作方案制定、现场采样、分析测试、质量控制、数据分析与评估,重点说明监测布点、监测项目、分析方法的确定原则、方法和结果。B.4结果与分析 明确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涉及的评价项目、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并进行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给出评价结果并进行分析。B.5耕地污染特征和成因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耕地污染状况、分布、面积、成因及来源等。B.6结论与建议 明确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给出下一步土壤环境管理的建议。B.7其他 附图:调查区域行政区划图、卫星平面图或航拍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周边环境示意图、耕地分布图、土壤类型分布图、土壤污染源分布图、监测布点图、土壤环境评价点位图、污染物含量分布图等。附件:相关历史记录、现场状况及周边环境照片、工作过程照片、手持设备日常校准记录、原始采样记录、现场工作记录、检测报告、实验室质控报告等。

注意事项

本文(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技术规范DB54/T 0365-2024.pdf)为本站会员(15723693685)主动上传,报告吧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报告吧(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号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