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报告吧!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报告吧

换一换
首页 报告吧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山东省钢质内河浮桥承压舟建造规范DB37/T 3487-2019.pdf

  • 资源ID:186623       资源大小:1.80MB        全文页数:43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9.9金币 【人民币9.9元】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9金币 【人民币9.9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说明:
本站最低充值10金币,下载本资源后余额将会存入您的账户,您可在我的个人中心查看。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共享资源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山东省钢质内河浮桥承压舟建造规范DB37/T 3487-2019.pdf

ICS 93.0 40P2 8DB37山东省地方标 准DB 37/T 34872019山东省钢质内河浮桥承压舟建造规范Specification for construction of steel inland pontoon boats in Shandong province2 0 1 9-0 1-2 9发 布 2 0 1 9-0 3-0 1实 施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D B 3 7/T 34 8720 19I目 次前言.II I1范 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代 号.35 设计原则.35.1 一般规定.35.2 通 道.35.3 最大名义纵坡度.45.4 计算载荷.45.5 工况要求.55.6 储备浮力.55.7 图纸资料.66 材料与焊接.66.1 一般要求.66.2 焊缝设计与焊接.66.3 焊缝检查.77 船体结构.77.1 一般规定.77.2 外 板.77.3 甲 板.97.4 船底骨架.107.5 舷侧骨架.137.6 甲板骨架.167.7 支 柱.217.8 舱 壁.257.9 首尾结构.257.10 联接装置.267.11 通道防撞与防护装置.277.12 跳板.287.13 有冰封水域承压舟附加要求.288 船舶设备.288.1 锚泊和系泊设备.288.2 救生设备.30D B 3 7/T 34 8720 19II8.3 其 他.309 结构强度.319.1 一般要求.319.2 结构模型.319.3 计算工况.329.4 计算载荷.349.5 边界条件.359.6 许用应力.3510 吨位、载重线及稳性.3710.1 吨位丈量.3710.2 载重线.3810.3 稳性.38附 录 A(资料性附录)条文说明.39D B 3 7/T 34 8720 19III前 言本标准按照GB/T 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山东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监督实施。本标准由山东省交通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由山东省交通运输厅港航局、山东省济南船舶检验局负责起草,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参加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庆亮、吴英照、张龙、何恩新、范意民、邵明磊、苏春华、文春景。D B 3 7/T 34 8720 191山东省钢质内河浮桥承压舟建造规范1范 围本规范适用于山东省内河水域B、C级航区、船长大于等于10 m 但小于等于60 m 的钢质焊接特种民用舟桥装备承压舟。其他型式的舟桥装备及船长小于 1 0 m的承压舟,可参照本规范执行。本规范各章节中未做明确规定者,应符合中国船级社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相关规定。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内河船舶法定检验技术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河船法定建造检验技术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内河小型船舶检验技术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 中国船级社材料与焊接规范 中国船级社海上高速船入级与建造规范 中国船级社3 术语和定义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承压舟 po nt oo n b o a t系指集舟、桁、板于一体,甲板结构直接承受集 中动载,能在水中及浅滩构架 舟桥的特种舟桥装备。按有无过水通道分为分置式和带式两种。分置式承压舟,一般为带舷伸结构的双体船或单体船,通道沿船宽方向布置,有明显过水通道。带式承压舟,一般为单体船,通道沿船长方向布置,无明显过水通道。3.2桥节长 le ng th o f br id ge s e c t i o n系指承压舟通道两端联接装置耳孔中心线之间的水平距离,单位以m计,如图1、图 2所示,其中图1为分置式承压舟,图2为带式承压舟。D B 3 7/T 34 8720 192图 1 分置式承压舟桥节长图 2 带式承压舟桥节长3.3主 通 道 m a i n ch an ne l系指供车辆通行的通道,如图3所示。图 3 通道布置3.4边 通 道 s i d e ch an ne l系指供行人及非机动车通行的通道,亦可兼做机动车应急通道,如图3所示。3.5通 道 宽 w i d t h o f c ha nn el系指量至通道两侧防护栏杆中心线的距离,单位以m计,如图3所示。3.6通道净宽 net w idth of c h a n n e l系指通道两侧防护栏杆范围内,可供行人或车辆通行的有效宽度,量至通道两侧防护栏杆或组合护栏的内表面,单位以m计,如图3所示。3.7D B 3 7/T 34 8720 193储备浮力 reserve b uoyancy系指设计水线以上船体水密部分的体积所提供的浮力,单位以t计。3.8最大名义纵坡度 Maximum n ominal lo ngitudinal s l o p e系指设计吃水减空载吃水数值与桥节长比值的百分比,单位以%计。4代 号下列代号适用于本文件。L:船长,m。B:船宽,m。D:型深,m。d:设计吃水,m。:设计吃水对应的排水量,t。r:半波高,m。Pc:轴重,t。P:轮印负荷,t。W:剖面模数,c m3。I:剖面惯性矩,c m4。Lj:桥节长,m。5 设计原则5.1 一般规定5.1.1 承压舟车辆甲板范围内甲板板格设计应充分考虑车辆载荷及轴负荷、轮印负荷的分布特征。5.1.2 通道甲板范围内沿通行方向构件应保持结构连续,甲板、舷侧、船底骨架应有效地连接,构成完整的刚性整体。5.1.3 船长小于 30 m 的分置式承压舟,肋骨或纵骨间距应小于等于 500 m m;船长大于等于 3 0 m 的 分置式承压舟,肋骨或纵骨间距应小于等于 5 5 0 m m。5.1.4 船长小于 50 m 的带式承压舟,肋骨或纵骨间距应小于等于 600 m m;船长大于等于 5 0 m 的带式承压舟,肋骨或纵骨间距应小于等于 6 5 0 m m。5.1.5 强力甲板相邻板材之间、船体外板相邻板材间的建造厚度的差值,应小于等于较厚板厚度的50%。5.1.6 运营于 J2急流航段的承压舟,其船体结构应大于等于 B 级航区承压舟的规定。5.2 通 道5.2.1 承压舟应设置主通道和边通道,边通道在主通道的两侧分别设置。5.2.2 主通道宽度应满足以下要求:a)当主通道按单车道设计时,通道净宽应大于等于 4.5 m;b)当主通道按多车道设计时,通道净宽应大于等于 3.7 5 m 乘以车道的数量。5.2.3 边通道宽度应满足以下要求:D B 3 7/T 34 8720 194a)当边通道仅供行人及非机动车辆通行时,通道净宽应大于等于 1.8 m;b)当边通道兼做摩托车、农用三轮车、普通轿车应急通道 时,通道净宽应大于等于 2.8 m;当边通道兼做除摩托车、农用三轮车、普通轿车以外车型 的应急通道时,通道净宽应大于等 于 3.7 5m。5.3 最大名义纵坡度承压舟的设计最大名义纵坡度应小于等于3%。5.4 计算载荷5.4.1 计算轴重 Pc按下式计算:cP T.(1)式中:Pc轴重,t;系数,分置式承压舟,连接桥范围内取1.2,其他部位取 1.7;带式承压舟通道范围 内一般取1.2;T 设计通行车辆(静态)单轴最大负荷,t;单轴最大轴负荷应取可能装载车辆的最大值。5.4.2 计算轮印负荷 P 按下式计算:cP kP.(2)式中:P 轮印负荷,t;k 系数,当并排2个轮印及前后相邻两个轮印均分布在2个不同板格上时取1/4,否则取1/2。对设计最 大单车整车 质量40 t 及以上 车辆通行的 承压舟车辆甲 板轮印板格,如图 4所示,当 s345 m m,且l 1300 m m 时,取1/4,否则取1/2;Pc轴重,t,按5.4.1规定。说明:s 纵骨或横梁间距,m;l 纵骨或横梁跨距,m;uv、分别为轮印的长度和宽度,m,对重型货车,u一般可取0.2 m,v一般可取0.2 m0.25 m。D B 3 7/T 34 8720 195图 4 轮印板格5.4.3 典型车辆载荷的主要技术指标及立面平面尺寸指标参考表 1 和图 5。对设计整车质量超过标准设计值的车辆,应假定前轴质量不变,而中后轮组承受质量按相同比例放大。表 1 车辆载荷尺寸及主要技术指标项目 单位 技术指标 项目 单位 技术指标轴距l1+l2+l3+l4+l5m 3.0+1.3+7.0+1.3+1.3前轴重量标准值 g1t7轮距 c1、c2m 1.8中轴组重量标准值g2+g3t 9+9车辆长l m1 7后轴组重量标准值g4+g5+g6t 8+8+8车辆宽 w m 2.55前轮着地宽度及长度m 0.20.2整车质量标准值 t 49中后轮组着地宽度及长度m 0.40.2图 5 车辆载荷立面、平面图5.5 工况要求当承压舟存在浅滩使用工况时,应对河底进行必要的处置,尽可能保证船底均衡落滩。5.6 储备浮力D B 3 7/T 34 8720 196承压舟的储备浮力不得小于其设计吃水对应的排水量与空船重量的差值。5.7 图纸资料5.7.1 承压舟建造前应将下列项目的图纸资料一式 3 份提交批准:a)总布置图;b)主要横剖面图(包括横舱壁结构图);c)基本结构图(包括纵剖面、甲板结构图和船底结构图);d)跳板结构图(如有时);e)联接装置装配图(含支耳、耳销图);f)舾装布置图;g)防撞、防护装置(栏杆)图;h)水尺图;i)焊接规格表;j)最大名义纵坡度计算书;k)储备浮力计算书;l)系固设备计算书;m)结构强度直接计算书。5.7.2 承压舟建造前应将下列项目的图纸资料一式 3 份提交备查:a)总体说明书;b)船体结构规范计算书(含联接装置计算);c)空船重量计算书;d)吨位估算书;e)型线图;f)静水力计算书或曲线图。6 材料与焊接6.1 一般要求6.1.1 承压舟船体结构用钢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应符合中国船级社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的有关规定。6.1.2 用于承压舟船体结构及附属装置等焊接的焊接材料应符合中国船级社材料与焊接规范的有关规定。6.1.3 承压舟联接装置应使用高强度钢。6.2 焊缝设计与焊接6.2.1 承压舟连接桥与片体甲板的纵向对接缝距连接桥与片体交界处、承压舟外伸舷与片体甲板的纵向对接缝距外伸舷与片体交界处的距离应大于等于 3 0 0 m m。6.2.2 承压舟船体外板、甲板、舱壁板之间的连接及通道结构型材、板材端接处应采用对接焊。6.2.3 承压舟通道甲板及型材、板材之端接处,应采用构件开坡口的全焊透角焊(或其他确保焊缝焊透的措施),此处焊缝及船体大合拢时的环形焊缝应采用低氢焊接材料施焊。6.2.4 连接桥横梁腹板与甲板角焊缝在端部 1.5 倍腹板高度范围内和在肘板区域内应为双面连续焊。D B 3 7/T 34 8720 1976.2.5 外伸舷、连接桥普通横梁肘板与片体舷侧板的焊接以及与外伸舷、连接桥纵桁与横梁腹板的焊接应采用双面连续焊。6.2.6 连接桥纵桁与强横梁的连接,其端部加强焊长度应大于等于腹板高度。6.2.7 通道范围内,甲板强横梁腹板与甲板、强纵桁腹板与甲板、实肋板腹板与船底板、旁内龙骨腹板与船底板、中内龙骨腹板与船底板应为双面连续焊;实肋板与中内龙骨、旁内龙骨的焊接应采用双面连续焊;强横梁与强纵桁的焊接应采用双面连续焊。6.3 焊缝检查6.3.1 当船体结构施焊完工后,应对已完工的全部焊缝进行表面质量检查。6.3.2 船宽小于等于 30 m 的分置式承压舟、船长小于等于 50 m 的带式承压舟,可不做探伤要求。6.3.3 船宽大于 30 m 且小于等于 40 m 的分置式承压舟,应对连接桥结构焊接缝做无损检测,无损检测可采用超声波或其它有效方法进行。无损检测的数量和位置可根据实际情况由船厂和验船部门商定。6.3.4 分置式承压舟连接桥建造完毕后,应根据表 2 所列部位进行密性试验。表 2 密性试验要求试验部位 试验要求外伸舷、连接桥甲板 冲水试验外伸舷、连接桥构件与片体连接 涂煤油试验7 船体结构7.1 一般规定7.1.1 适用本章公式的钢材最低屈服极限 ReH=23 5 N/mm2;除另有规定外,普通钢的弹性模量可取 2.06105N/mm2;材料换算系数 K 按表 3 选取。表 3 材料换算系数 K屈服应力 ReH(N/mm2)K 屈服应力 ReH(N/mm2)K235 1 355 0.72315 0.78 390 0.687.1.2 本章计算公式中所涉及的半波高值 r,取值如下:a)B 级航区:r=0.75 m;b)C 级航区:r=0.25 m。7.1.3 主尺度比应适用于承压舟的主尺度比应符合表 4 的要求。表 4 主尺度比类别 L/D b/D 或 B/D承压舟 35 7注:L指船长,D 指型深;b/D适用于分置式双体承 压舟,b指片体宽;B/D,适用于带式或单体分 置式承压舟,B指船宽。7.2 外 板D B 3 7/T 34 8720 1987.2.1 船底板7.2.1.1 承压舟船中部船底板厚度 t 应大于等于按下列两式计算所得之值的较大者,且不小于 4.5 m m:(0.06 4.5)2 ta k L s.(3)4.8 2 ts dr.(4)式中:t 船中部船底板厚度,mm;a 航区系数,B级航区取0.85,C级航区取0.7;k 系数,单底区域取1.0,双层底区域取0.9;L 船长,m;d 设计吃水,m;s 肋骨或纵骨间距,m;r 半波高,m,按7.1.2规定确定。7.2.1.2 船中部船底板厚度 t 尚应大于等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且不必大于 10 m m:17.69(d)ta kr.(5)式中:a 板格短边长,m;k 系数,按表5查取;d 设计吃水,m;r 半波高,m,按7.1.2 规定确定;修正系数,取值如下:a)无落滩工况时,=0;b)有落滩工况时,=0.05 93 M-0.70 46,且当 1.1 时,取 1.1,当 13.5 时,取1 3.5。M 设计通 载总质 量,niM M,t;iM 为每个车 道设 计通行单车 整车质量;当 M 小于设计单向通行最大整车质量时,取单向通行最大单车整车质量。表 5 系数 k板的边长比 b/a k 板的边长比 b/a k1.0 0.0513 1.8 0.08121.1 0.0581 1.9 0.08221.2 0.0639 2.0 0.08291.3 0.0687 3.0 0.08321.4 0.0726 4.0 0.08331.5 0.0757 5.0 0.08331.6 0.0780 0.08331.7 0.0799注:a板格短边长,m;b板格长边长,m。7.2.1.3 全船长度范围船底板厚度均与船中部船底板厚度相同。D B 3 7/T 34 8720 1997.2.2 平板龙骨平板龙 骨厚度与船中 部底板厚度相同。平板龙 骨宽度应大 于等于片体宽 度的 0.1倍,且 应大于等于0.75 m也不必大于1.5 m。7.2.3 舭列板7.2.3.1 舭列板厚度与船中部底板厚度相同。7.2.3.2 如果采用圆舭,则舭列板宽度应至少超过舭部圆弧以外 100 m m,并应超过实肋板面板表面以上1 5 0 m m。7.2.3.3 如舭部为折角型,当采用连接型材与承压舟底板及舷侧外板对接或搭接连接时,型材厚度应大于等于舭列板厚度。7.2.4 舷侧外板7.2.4.1 舷侧外板厚度应大于等于按 7.2.1.1 计算所得之值。7.2.4.2 舷侧顶列板在强力甲板以下的宽度应大于等于 0.1 D,且应大于等于 250 m m。7.2.4.3 兼做护舷材的舷侧顶列板厚度 t 应大于等于按下列两式所得之值的较大者,且不小于 7.5 m m:(0.06 4.5)0.05 2.5 ta k L s L.(6)4.8 0.05 2.5 ts drL.(7)式中:t 舷侧顶列板厚度,mm;a 航区系数,B级航区取0.8 5,C级航区取0.7;k 系数,单底区域取1.0,双层底区域取0.9;L 船长,m;d 设计吃水,m;s 肋骨或纵骨间距,m;r 半波高,m,按7.1.2规定确定。7.2.5 首尾封板承压舟首尾封板的厚度与舷侧外板厚度相同。7.3 甲 板7.3.1 车辆甲板7.3.1.1 车辆甲板厚度 t 应大于等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1.5 tkP.(8)式中:t 车辆甲板厚度,m m;P 车辆轮印上的负荷,t,按5.4.2规定确定;k系数,取值如下:k=4.668-8.4us+4.22()us-0.3 8uv+ls,其中ls取2;s纵骨或横梁间距,m;D B 3 7/T 34 8720 1910l 纵骨或横梁跨距,m;uv、分别为轮印的长度和宽度,m,如图4所示。7.3.1.2 车辆甲板上应设有防滑装置。7.3.2 非车辆甲板船长小于40 m 的承压舟,全船车辆甲板以外的强力甲板厚度应大于等于3.5 mm。船长大于等于40 m的承压舟,全船车辆甲板以外的强力甲板厚度应大于等于5 mm。7.3.3 局部加强凡甲板 上布置有甲板 机械、系缆设备的部位应 采用等于甲 板厚度 1.5倍的加 厚板或用厚度 相等的复板补强,复板应采用塞焊与甲板焊接。7.4 船底骨架7.4.1 一般要求7.4.1.1 承压舟船底一般应为平底结构。7.4.1.2 分置式承压舟,车辆甲板范围内实肋板、中内龙骨、旁内龙骨应为 T 型组合型材。7.4.1.3 带式承压舟的实肋板及车辆甲板范围内中内龙骨、旁内龙骨应为 T 型组合型材。7.4.1.4 分置式承压舟船底结构可为纵骨架式、横骨架式或纵横混合骨架式。带式承压舟船底结构应为纵骨架式。7.4.1.5 船长小于 30 m 的分置式承压舟,车辆甲板范围内实肋板间距应小于等于 1.0 m;船长大于等于 3 0 m 的分置式承压舟,车辆甲板范围内实肋板间距应小于等于 1.1 m。其他范围实肋板间距不大于 3个肋距。7.4.1.6 带式承压舟船底实肋板间距应小于等于 2.5 m。7.4.1.7 横骨架式底部结构,应在未设实肋板的位置设置船底肋骨。7.4.1.8 承压舟船底纵向构件不应突然中断。船底底骨架由一种型式过渡到另一种型式时,应采用增设肘板或延续构件等办法,相互延伸 2 个或交错 4 个肋距。7.4.2 实肋板7.4.2.1 实肋板的剖面模数 W 应大于等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2()W ksd rl.(9)式中:W 实肋板剖面模数,c m3;k 系数,27.1 0.72 0.056 kll;s 实肋板间距,m;d 设计吃水,m;r 半波高,m,按7.1.2规定确定;l 实肋板跨距,m,取舷侧与支柱、支柱与支柱间距的大者;但应大于等于下式计算之值:1.2 0.072 lb,其中b为双体船取片体宽,单体船取船宽,m。7.4.2.2 在车辆甲板范围内实肋板的剖面模数 W 尚应大于等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26.52()Ws d rl.(10)D B 3 7/T 34 8720 1911式中:W 实肋板剖面模数,cm3;d、r、s、l 按7.4.2.1 规定确定;落滩修正项,按7.2.1.2 规定确定。7.4.3 中内龙骨7.4.3.1 承压舟船底应设置中内龙骨,中内龙骨应尽量贯通全船。平底承压舟允许以 2 根旁内龙骨(左右各 1 根)代替中内龙骨。中内龙骨与旁内龙骨不应在舱壁处突然中断,应各自向舱壁的另一面延伸,相互交错不小于 3 个肋距;或加过渡性肘板,肘板长度不小于 2 个肋距。7.4.3.2 中内龙骨腹板的高度和厚度与该处实肋板相同,面板剖面积应大于等于实肋板面板剖面积的1.5 倍。7.4.3.3 中内龙骨在舱壁处中断时应采用下列方式之一与舱壁连接:a)将中内龙骨腹板在一个肋距内逐渐升高至原高度的 1.5 倍,中内龙骨的面板应延伸至舱壁并与舱壁焊接,如图 6(1)所示;b)用有面板或折边的肘板与舱壁或垂直桁(或扶强材)连接,肘板的直角边长应等于中内龙骨的高度,肘板的厚度及面板(或折边)尺寸与中内龙骨相同,此时中内龙骨面板可不与舱壁焊接,如图 6(2)所示;c)将中 内 龙骨 面板的宽度在 一 个肋 距内逐渐放 宽,至 舱壁处为原宽 度的 2 倍,并 与舱 壁焊接,如图 6(3)所示。图 6 过渡结构7.4.4 旁内龙骨7.4.4.1 承压舟船底应设置旁内龙骨,其尺寸与该处实肋板相同。旁龙骨下方应开流水孔。7.4.4.2 分置式承压舟旁龙骨与旁龙骨、旁龙骨与中内龙骨、旁龙骨与船舷(或纵舱壁)之间的距离应小于等于 2.0 m。D B 3 7/T 34 8720 19127.4.4.3 带式承压舟车道范围内,旁龙骨与旁龙骨、旁龙骨与中内龙骨、旁龙骨与船舷(或纵舱壁)之间的距离应小于等于 1.8 m;其他范围内,其间距应小于等于 2.5 m。7.4.4.4 旁内龙骨与舱壁的连接方式应按 7.4.3.3 的规定。7.4.5 底纵骨7.4.5.1 船底纵骨的剖面模数 W 应大于等于按下列两式计算所得之值的较大者:2()W Ksd rl.(11)26.52()Ws d rl.(12)式中:W 船底纵骨剖面模数,c m3;K 系数,=0.015 5.6 KL,但不大于7.4,其中L为船长。s 纵骨间距,m;d 设计吃水,m;r 半波高,m,按7.1.2规定确定;l 纵骨跨距,m,取实肋板间距;落滩修正项,按7.2.1.2 规定确定。7.4.5.2 船底纵骨的剖面惯性矩 I 应大于等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2/31.1()wI CW f.(13)式中:I 船底纵骨剖面惯性矩,c m4;W 船底纵骨剖面模数,c m3,按7.4.5.1 计算所得之值,取较大者;f 纵骨带板剖面积,cm2;wC 系数,角钢取0.73,球扁钢取0.6 6。7.4.5.3 船底纵骨应用肘板与横舱壁连接,肘板的直角边长应为纵骨高度的 2 倍,厚度与纵骨相同。肘板折边和面板应符合 7.5.5 的规定。当肘板任一直角边与肘板厚度的比值大于 3 0 时,肘板的自由边应折边或设面板,折边或面板的宽度一般为肘板厚度的 1 0 倍。7.4.6 底肋骨7.4.6.1 底肋骨的剖面模数 W 应大于等于按下列两式计算所得之值的较大者:24.2()5 Ws dr l.(14)26.52()Ws d rl.(15)式中:W 底肋骨剖面模数,c m3;s 肋骨间距,m;d 设计吃水,m;r 半波高,m,按7.1.2规定确定;l 底肋骨跨距,m,内龙骨之间或内龙骨与舷侧之间的距离,取大者;D B 3 7/T 34 8720 1913 落滩修正项,按7.2.1.2 规定确定。7.4.6.2 底肋骨的剖面惯性矩 I 应大于等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3 IW l.(16)式中:I 剖面惯性矩,c m4;W 底肋骨剖面模数,c m3,按7.4.6.1 计算所得之值,取较大者;l 同7.4.6.1。7.4.6.3 船底肋骨在中龙骨处应间断并采用肘板连接,肘板尺寸应大于等于底肋骨型材高度的 1.5 倍,厚度与实肋板厚度相同;底肋骨应以肘板与船侧肋骨连接。7.5 舷侧骨架7.5.1 一般要求7.5.1.1 承压舟舷侧骨架应采用交替肋骨制。7.5.1.2 船长小于 30 m 的分置式承压舟,车辆甲板范围内强肋骨间距应小于等于 1.0 m;船长大于等于 3 0 m 的分置式承压舟,强肋骨间距应小于等于 1.1 m。其他范围强肋骨间距不大于 3 个肋距。7.5.1.3 带式承压舟强肋骨间距应小于等于 2.5 m。7.5.1.4 强肋骨应设置在实肋板、强横梁平面内。7.5.2 普通肋骨7.5.2.1 分置式承压舟计及带板的普通肋骨截面积 A 应大于等于按下式计算之值:0.27 A P.(17)式中:A 截面积,cm2;P 轮印负荷,t,取12cP,cP 按5.4.1规定确定。7.5.2.2 分置式承压舟普通肋骨剖面惯性矩 I 应大于等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22.3 IA l.(18)式中:A 按7.5.2.1计算之截面积,cm2;l 普通肋骨跨距,m。7.5.2.3 分置式承压舟普通肋骨的剖面模数 W 应大于等于按下列两式计算所得之值的较大者:24.56()Ws d r l.(19)23.35(2)Ws dr l.(20)式中:W 剖面模数,c m3;s 普通肋骨间距,m;d 设计吃水,m;r 半波高,m,按7.1.2规定确定;D B 3 7/T 34 8720 1914l 普通肋骨跨距,m。7.5.2.4 带式承压舟普通肋骨剖面模数 W 应大于等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23.8()Ws dr l.(21)式中:W 剖面模数,c m3;s 普通肋骨间距,m;d 设计吃水,m;r 半波高,m,按7.1.2规定确定;l 普通肋骨跨距,m。7.5.3 强肋骨7.5.3.1 分置式承压舟计及带板的强肋骨截面积 A 应大于等于按下式计算之值:0.54 A P.(22)式中:A 截面积,c m2;P 轮印负荷,t,取12cP,cP 按5.4.1规定确定。7.5.3.2 分置式承压舟强肋骨的剖面惯性矩 I 应大于等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23.24 I Al.(23)式中:I 剖面惯性矩,c m4;A 按7.5.3.1计算之截面积;l 强肋骨跨距,m。7.5.3.3 分置式强肋骨的剖面模数 W 应大于等于按下列两式计算所得之值的较大者:25.64()Ws d r l.(24)23.35(2)Ws dr l.(25)式中:W 剖面模数,c m3;s 强肋骨间距,m;d 设计吃水,m;r 半波高,m,按7.1.2规定确定;l 强肋骨跨距,m。7.5.3.4 带式承压舟强肋骨剖面模数 W 应大于等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24.7()Ws dr l.(26)式中:W 剖面模数,c m3;s 强肋骨间距,m;d 设计吃水,m;r 半波高,m,按7.1.2规定确定;D B 3 7/T 34 8720 1915l 强肋骨跨距,m。7.5.4 舷侧纵桁7.5.4.1 当肋骨跨距超过 2.0 m 时,应设置一道舷侧纵桁。舷侧纵桁的剖面尺寸应与强肋骨相同,且应尽量延伸至首尾。7.5.4.2 舷侧纵桁应在间距不大于 2 个肋距的肋骨穿过处设置防倾肘板。7.5.4.3 舷侧纵桁在舱壁处选用下列方式之一与舱壁(或舱壁水平桁)连接:a)将舷侧纵桁的腹板在一个肋 距内逐渐升高至舱壁处,在该处的高度应为原高度的 1.5 倍,舷侧纵桁面板应延伸至舱壁(或舱壁水平桁)并与之焊接;b)用肘板与舱壁(或舱壁水平桁)连接,肘板的直角边长应等于舷侧纵桁腹板高度,肘板的厚度及面板(或折边)尺寸与舷侧纵桁相同,此时,舷侧纵桁面板可不与舱壁(或舱壁水平桁)焊接;c)将舷侧纵桁面板的宽度在一个肋距内逐渐加宽,至舱壁处为原宽度的 2 倍,并与舱壁焊接。7.5.5 舭肘板7.5.5.1 肋骨与实肋板的连接,对平底船应用舭肘板连接,舭肘板高出肋板的高度应大于等于肋骨高度的 3 倍,舭肘板的宽度约等于中纵剖面处实肋板的高度,舭肘板的厚度取与实肋板相同,也可采用连体肘板,如图 7 所示。图 7 肋骨与实肋板连接7.5.5.2 肋骨与底纵骨应用舭肘板连接,舭肘板与肋骨的搭接长度应大于等于连接肋骨高度的 2 倍,如图 8 所示。图 8 肋骨与底纵骨连接7.5.5.3 船底如为纵骨架式,应用舭肘板将肋骨及底纵骨与船底板固定,并延伸至相邻的船底纵骨,舭肘板与肋骨及舭肘板与底肋骨的搭接长度应大于等于连接肋骨高度的 2 倍,如图 8 所示。7.5.5.4 强肋骨与实肋板用舭肘板连接,舭肘板的直角边长应与实肋板中部腹板高度相同,厚度与实肋板厚度相同。D B 3 7/T 34 8720 19167.5.5.5 舭肘板的自由边应有折边(或面板),折边(面板)的宽度一般为舭肘板厚度的 10 倍。7.5.6 梁肘板7.5.6.1 当舷侧、甲板均为横骨架式时,肋骨与横梁应用肘板连接,肘板直角边长应为横梁高度的 2倍,肘板的厚度取与横梁相同,如图 9 所示。图 9 肋骨与横梁连接7.5.6.2 当舷侧为横骨架式、甲板为纵骨架式时,舷侧肋骨应用肘板与甲板固定,并延伸至相邻的甲板纵骨,肘板的高度应大于等于纵骨高度的 2.5 倍,厚度与肋骨相同,采用搭接时搭接长度应大于等于肋骨高度的 2 倍,如图 1 0 所示。图 1 0 肋骨与纵骨连接7.5.6.3 当肘板任一直角边长与肘板厚度的比值大于 30 时,肘板的自由边应折边或设面板,折边(或面板)的宽度一般为肘板厚度的 1 0 倍。7.5.6.4 强肋骨与强横梁应用肘板连接。肘板的尺寸一般可按剖面模数较小的主要构件的尺寸确定。肘板的直角边长应大于等于主要构件腹板高度,肘板的厚度应大于等于主要构件腹板的厚度。肘板的自由边应设面板(或折边),其尺寸与主要构件的面板(或折边)相同,如图 1 1 所示。图 1 1 强肋骨与强横梁连接D B 3 7/T 34 8720 19177.6 甲板骨架7.6.1 一般要求7.6.1.1 分置式承压舟应为横骨架式,带式承压舟应为纵骨架式。横骨架式骨架由横梁、强横梁、纵桁、强纵桁(在连接桥设置)组成;纵骨架式骨架由纵骨、纵桁及强横梁组成。7.6.1.2 分置式承压舟在强肋骨处设置强横梁。连接桥甲板强纵桁与强纵桁、强纵桁与片体内侧壁之间的距离应小于等于 2.5 m。7.6.1.3 带式承压舟甲板纵桁间距应小于等于 1.8 m。甲板强横梁间距应小于等于 2.5 m。7.6.1.4 通道范围内,分置式承压舟甲板横梁、强横梁应等值穿过纵舱壁及舷侧板;带式承压舟甲板纵骨、纵桁应等值穿过横舱壁及首尾封板。7.6.1.5 分置式承压舟至少应在连接桥两端强横梁下方各设 1 道底封板,具体数量由直接计算确定。底封板应间隔设置,厚度应大于等于 4.5 m。7.6.1.6 舷伸结构长度(舷侧外板至连接装置耳孔中心线的距离)一般应小于等于 1.3 m。7.6.2 车辆甲板横梁或纵骨7.6.2.1 连接桥车辆甲板横梁的剖面模数 W 应大于等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6.92cWP l.(27)式中:W 剖面模数,c m3;cP 计算轴重,t,按5.4.1 规定确定;l 骨材跨距,m,取连接桥甲板纵桁之间的距离。7.6.2.2 连接桥范围以外车辆甲板横梁和带式承压舟车辆甲板纵骨的剖面模数 W 应大于等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4.07cWP l.(28)式中:W 剖面模数,c m3;cP 计算轴重,t,按5.4.1规定确定;l 骨材跨距,m,取甲板纵桁或强横梁之间的距离。7.6.2.3 车辆甲板横梁或纵骨的剖面惯性矩 I 应大于等于按下列两式计算所得之值的较大者:3 IW l.(29)2231.1()wI CW fl.(30)式中:I 剖面惯性矩,cm4;W、l 同7.6.2.1、7.6.2.2的规定;f 横梁或纵骨带板剖面积,c m2。7.6.3 车辆甲板纵桁和强纵桁7.6.3.1 车辆甲板纵桁的剖面模数 W 应大于等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cWk P l.(31)D B 3 7/T 34 8720 1918式中:W 剖面模数,cm3;cP 计算轴重,t,按5.4.1 规定确定;l 纵桁跨距,m;k 系数,3.6 6.9 kl。7.6.3.2 车辆甲板纵桁的剖面惯性矩 I 应大于等于下式计算所得之值:2.75 IW l.(32)式中:I 剖面惯性矩,cm4;W、l 同7.6.3.1 之值。7.6.3.3 连接桥应设置强纵桁。连接桥强纵桁与片体内侧壁及连接桥强纵桁之间的距离应小于等于2.5 m。7.6.3.4 连接桥强纵桁的尺寸与连接桥强横梁相同。7.6.4 车辆甲板强横梁7.6.4.1 连接桥车辆甲板强横梁的剖面模数应大于等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c15.3 WP l.(33)式中:cP 计算轴重,t,按5.4.1规定确定;l 强横梁跨距,m。7.6.4.2 连接桥车辆甲板强横梁的剖面惯性矩 I 应大于等于下式计算所得之值:Ik W l.(34)式中:I 剖面惯性矩,c m4;k 系数,当l5 m时,取k=3;当l5 m时,取k=2.5;W 按7.6.4.1计算之值;l 同7.6.4.1。7.6.4.3 连接桥强横梁的剖面模数 W 在任何情况下应大于等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o6.84bxMWn.(35)0.88oc2.45 0.8bxMbB().(36)式中:W 剖面模数,c m3;n 连接桥强横梁总根数;o bxM 连接桥静水总横弯矩,kNm,按公式(36)计算;设计吃水对应的排水量,t;cb 片体中心线之间距离,m;B 船宽,m。7.6.4.4 连接桥首尾 0.15 连接桥长度范围内的强横梁,其剖面模数应大于等于按上式计算所得之值的1.25 倍。D B 3 7/T 34 8720 19197.6.4.5 连接桥强横梁腹板的剖面积a 应大于等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9.52tQakn.(37)式中:a 剖面积,m m2;n 连接桥强横梁总根数;k 系数,连接桥首 尾 0.1 5 连接桥长 度范围 内的强横 梁取 k=2.03-0.0 16 4L,其他区域强 横 梁取k=1;L 船长,m;tQ 连接桥总剪力,kN,9.81tQs,其中 设计吃水对应的排水量,t;s 系数,B级航区或急流航段取9,C级航区取1 0。7.6.4.6 连接桥范围以外车辆甲板强横梁和带式承压舟车辆甲板强横梁的剖面模数 W 应大于等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c9 WP l.(38)式中:W 剖面模数,c m3;cP 计算轴重,t,按5.4.1的规定确定;l 强横梁跨距,m。7.6.4.7 连接桥范围以外车辆甲板强横梁和带式承压舟车辆甲板强横梁的剖面惯性矩 I 应大于等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2.75 IW l.(39)式中:I 剖面惯性矩,c m4;W 按7.6.4.6计算之值;l 同7.6.4.6。7.6.5 甲板横梁7.6.5.1 横骨架式甲板应在每个肋位上设置横梁,其剖面模数 W 应大于等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22.5 Wc s l.(40)式中:W 剖面模数,c m3;c 系数,B级航区取1.2;C级航区取1;s 横梁间距,m;l 横梁跨距,m,取纵桁间距、纵桁与舷侧间距中大者,且不小于2 m。7.6.5.2 甲板横梁的剖面惯性矩 I 应大于等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3 IW l.(41)式中:I 剖面惯性矩,c m4;W 按7.6.5.1计算之值;l 同7.6.5.1。D B 3 7/T 34 8720 19207.6.5.3 横梁穿过甲板纵桁时应与纵桁腹板焊接,且每间隔一个肋位设置单面肘板,也可设置间距不大于 2 m 的双面肘板。肘板厚度与纵桁腹板厚度相同。如图 1 2 所示。图 1 2 开口与肘板7.6.6 甲板纵骨7.6.6.1 甲板纵骨的剖面模数 W 应大于等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20.5 Wk c s l.(42)式中:W 剖面模数,c m3;k 系数,船中部强力甲板取k=0.0 5 L+4,中部以外递减至0.8k,但均应大于等于5.5;c 系数,按7.6.5.1规定确定;s 纵骨间距间距,m;l 纵骨跨距,m,取强横梁跨距。7.6.6.2 甲板纵骨的剖面惯性矩 I 应大于等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2/3 21.1()wI CW fl.(43)式中:I 剖面惯性矩,cm4;W 按7.6.6.1 计算之值;l 同7.6.6.1;wC 系数,角钢取0.73,球扁钢取0.66;f 纵骨带板剖面积,cm2。7.6.7 甲板纵桁7.6.7.1 横骨架式甲板纵桁的剖面模数 W 应大于等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20.5 Wk c b l.(44)式中:W 剖面模数,c m3;k 系数,k=0.0 3 L+4.8,但不小于5.5;其中L为船长,m;c 系数,按7.6.5.1 规定确定;b 甲板纵桁支承面积的平均宽度,m;l 纵桁跨距,m。7.6.7.2 横骨架式甲板纵桁的剖面惯性矩 I 应大于等于按下式计算所得之值:2.75 IW l.(45)式中:I 剖面惯性矩,c m4;D B 3 7/T 34 8720 1921W 按7.6.7.1计算之值;l 同7.6.7.1。7.6.7.3 纵骨架式甲板纵桁的剖面尺寸取与纵骨架式强横梁相同。7.6.7.4 甲板纵桁在同一舱室中的跨距相差较大时,其腹板可做成不等高度,但腹

注意事项

本文(山东省钢质内河浮桥承压舟建造规范DB37/T 3487-2019.pdf)为本站会员(13265894233)主动上传,报告吧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报告吧(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号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