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报告吧!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报告吧

换一换
首页 报告吧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小麦白粉病防控技术规程DB61/T 1013-2016.pdf

  • 资源ID:185783       资源大小:251.45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9.9金币 【人民币9.9元】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9金币 【人民币9.9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说明:
本站最低充值10金币,下载本资源后余额将会存入您的账户,您可在我的个人中心查看。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共享资源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小麦白粉病防控技术规程DB61/T 1013-2016.pdf

ICS 65.020.20 B31 DB61 陕西省地方标准 DB 61/T 10132016 小麦白粉病防控技术规程 Wheat powdery mildew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procedures 2016-02-24发布 2016-05-01实施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61/T 10132016 II 前 言 本标准根据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提出。本标准由陕西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杨凌现代农业产业标准化研究推广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强、王保通、康振生、陈宏、王亚红、文耀东、王渊、周永明。本标准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负责解释。本标准首次发布。联系信息如下: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 电话:029-87092601 地址:陕西省杨凌示范区邰城路 3号 邮编:712100DB61/T 10132016 1 小麦白粉病防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小麦白粉病防控技术的术语和定义、防控策略及技术要点。本标准适用于不同生态区小麦白粉病的防控。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8321.7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七)GB/T 17980.22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菌剂防治禾谷类白粉病 NY/T 613 小麦白粉病测报调查规范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白粉病 Wheat powdery mildew 由小麦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引起的小麦真菌病害。典型症状为病部表面覆有一层白色粉状霉层。3.2 包衣剂 Coating materials 是由农药、填料、助剂、警戒色组成的一种混合物,用于包裹种子,预防小麦苗期病虫害。3.3 种子处理 Seed treatment 小麦播种前利用特定机械使用包衣剂对种子进行包衣或药剂拌种,以提高种子抗逆性、抗病性,预防病虫害的方法。4 防控策略 4.1 综合防治 综合考虑小麦生长期、温湿度环境、病虫害发生情况等,充分发挥自然天敌的控制作用,因地制宜协调应用种植抗病品种、生态和农艺调控、种子处理、药剂防治等措施,有效控制白粉病。DB61/T 10132016 2 4.2 分区治理 渭北旱塬和秦岭北麓白粉病单发区,宜采取选用抗病品种、农艺调控、苗期预防和流行期药剂防治等措施;关中灌区和陕南白粉病和条锈病混发区,宜采取兼防措施。5 防控技术 5.1 预测预报 按照NY/T 613进行病害发生情况监测和调查,渭北旱塬和秦岭北麓小麦白粉病越夏区和早发区,小麦播种后就要开展系统调查,确定药剂防治时期。5.2 选种 根据小麦品种不同抗性,选用对白粉病抗、耐性较好的品种。5.3 农艺调控 渭北旱塬和秦岭北麓地区等越夏区和秋苗重发区,适量适期播种,根据品种特性和播种期控制播量适期晚播,减少秋苗发病和外传菌源。清除麦场路边自生麦苗,减少白粉病菌的越夏寄主数量。加强麦田管理,合理密植、灌溉和施肥,避免密植、大水漫灌和偏施晚施氮肥,调节麦田生态环境,可以抑制白粉病的发生。5.4 种子处理 5.4.1 处理地区 渭北旱塬和秦岭北麓麦区越夏区和早发区,应在小麦播种前实施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控制小麦秋苗白粉病发生,压低秋苗菌源量和越冬菌源量。5.4.2 种子包衣 选用成分对白粉病有效的杀菌剂包衣种子,或小麦播种前,每50 公斤小麦种子选用2%戊唑醇种衣剂30克等,利用专用机械对种子进行包衣。5.4.3 药剂拌种 每50公斤小麦种子宜选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克,或戊唑醇等药剂,现拌现播。用量严格按照农药推荐使用量使用,拌种时力求均匀,要求干拌,以免发生药害。5.5 苗期防治 渭北旱塬和秦岭北麓麦区病害早发区,冬前发现发病中心和中心病团时应及时喷药防治。宜选用三唑酮、烯唑醇等有效药剂,每亩用量为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克,或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50 克,或12.5烯唑醇悬浮剂40毫升,兑水15公斤30公斤进行叶面喷雾。5.6 成株期防治 渭北旱塬和秦岭北麓地区,病害发生早,要注意病害的早期预警,发现病害应及时防治;关中灌区春季达防治指标时,应及时组织专业化机防队,采取应急防治措施。每亩可选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 克、或20%三唑酮乳油40毫升、或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50 克、或12.5烯唑醇悬浮剂40 毫升、DB61/T 10132016 3 或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10克、或43%戊唑醇悬浮剂10毫升15毫升,兑水15 公斤30 公斤,叶面喷雾防治。进入穗期,宜结合赤霉病、蚜虫防治,采取“一喷三防”,控制小麦病虫危害。在病害发生严重麦田,田间病叶率达到10以上的,可在第一次用药后7天,再进行1次防治。药剂使用应符合GB/T 8321.7和NY/T 1276的相关要求。5.7 防效评价 田间药剂防治后,按照GB/T 17980.22的调查和计算方法,评估防治效果。结合田间病情发展情况,当药后7天防效低于85%时,应及时进行二次田间防治,或补防漏防田块。

注意事项

本文(小麦白粉病防控技术规程DB61/T 1013-2016.pdf)为本站会员(13956984562)主动上传,报告吧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报告吧(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号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