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锥苗木繁育与丰产林培育技术规程DB35/T 1697-2017.pdf
ICS 65.020.20 B 05 DB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 16972017 红锥苗木繁育与丰产林培育技术规程 The Technical Regulations on Seedling Breeding and Cultivation of High-yield Plantation of Castanopsis hystrix 2017-10-24发布 2018-01-24实施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5/T 16972017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丰产林指标.2 5 壮苗繁育技术.2 6 丰产技术.4 7 病虫害防治.5 8 验收与建档.6 附录 A(规范性附录)红锥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7 DB35/T 16972017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福建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福建省华安金山国有林场、福建省林业科技试验中心、福建省永安林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宝福、朱炜、苏新财、吴炜、陈孝丑、林成立、廖银珍、钱国钦、吴清金、林华忠、陈清根。DB35/T 16972017 1 红锥苗木繁育与丰产林培育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红锥(Catanopsis hystrix)丰产林的生长指标、种子采收与处理、播种育苗、壮苗繁育指标、造林技术、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要求。本标准适用于福建省红锥栽培适宜区壮苗繁育与丰产林的培育。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GB/T 6001-1985 育苗技术规程 GB/T 15776-2016 造林技术规程 GB/T 15781-2015 森林抚育规程 GB/T 15782-2009 营造林总体设计规程 GB/T 16619-1996 林木采种技术 LY/T 1000-2013 容器育苗技术 LY/T 1946-2011 红锥丰产栽培技术规程 DB35/T 127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壮苗 指顶芽饱满,充分木质化,无机械损伤,根系发达,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苗木。3.2 丰产林 以培育用材为目标,生长快、产量高、质量好、抗病虫害的集约经营人工林。3.3 大径材 指采伐时胸径大于或等于26 cm的原木。3.4 中径材 指采伐时胸径大于或等于18 cm 的原木。DB35/T 16972017 2 4 丰产林指标 大径材林培育指标:林分平均胸径大于或等于26 cm且达到胸径26 cm 以上的林木株数应占总株数 70%以上,或达到胸径26 cm以上的林木蓄积量应占林分总蓄积量60%以上。中径材林培育指标:林分平均胸径大于或等于18 cm且达到胸径18 cm 以上的林木株数应占总株数 70%以上,或达到胸径18 cm以上的林木蓄积量应占林分总蓄积量60%以上。5 壮苗繁育技术 5.1 种子采收与处理 5.1.1 采种母树 选择树龄2040年干形通直、生长健壮、无病虫危害的红锥林中等以上林分作为采种母树,禁止从劣质林分、四旁树、孤立木采种。优先选择种子园、母树林以及来自福建华安、安溪、南靖、漳平以及广西凭祥、博白等优良种源区的种子。5.1.2 采种时间和方法 红锥种子成熟期12月中下旬,当果实总苞及刺由青色转至深褐色时,应及时采种。具体采种方法按GB/T 16619-1996 执行。5.1.3 种子处理与催芽 5.1.3.1 种子处理 收集到的种子应立即用清水清洗干净,去掉杂质,除去空壳和虫洞的种子后,用2%的高锰酸钾溶液或3%的福尔马林溶液消毒(浸种5 min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如发现有害虫,可用 50 55 的温水浸种15 min、或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喷杀、或用敌敌畏500倍溶液浸种12 h杀虫;种子阴凉处沙藏至翌年3月底前播种。5.1.3.2 种子催芽 取干净的细河沙,按一层2 cm3 cm沙和一层1.5 cm2.0 cm 厚的种子堆积催芽,最上一层覆盖沙5 cm10 cm,期间经常检查翻动,湿度不够时及时洒水补充,沙的湿度控制在不见水,手抓成团,放开即散开。5.2 播种时间 种子经催芽露出胚根后即可播种,于翌年的1月至2月底前播种最佳,最迟不超过3月底。5.3 育苗方式 通常采用容器育苗,或大田播种育苗。5.4 截胚根处理 播种前将催芽长出胚根的种子用竹筛充分筛动,并切去过长的胚根,保留胚根长度不超过2 cm。DB35/T 16972017 3 5.5 容器育苗 5.5.1 容器袋与基质 容器袋采用7 cm15 cm 或8 cm16 cm 规格。营养土用20%火烧土80%黄心土,或20%火烧土77%黄心土3%磷肥。5.5.2 基质消毒 播种前2 d3 d将容器袋基质装好,用0.3%的高锰酸钾溶液喷洒基质后加盖地膜进行消毒。5.5.3 播种 每个容器播种一粒,用细木棍在容器袋上口的基质插一个深l cm2 cm小孔,放入1 粒经切胚根的种子,种子植入深度为基质面与种子(胚根植入容器袋基质内)基本平行。播种后随即浇透水,然后搭简易拱棚并盖上50%透光率的遮荫网。5.5.4 容器苗管理 播种后初期要及时浇水,保持基质湿润,并定期进行除草、防治鼠害。在小苗生长稳定后,可适当少量多次施肥,6月至8月每10 d15 d追肥一次,以复合肥(N:P:K=16:16:16)与尿素(4:1)混合,按0.1%0.2%水溶液喷施,施后用清水喷洗叶片;9月至10月每15 d20 d撒施NPK复合肥1次,每亩用量3 kg;于10月份左右应揭去遮阴网全光照炼苗,直至出圃。苗木在生长过程中经常除草、浇水,当容器的基质50%左右干燥时进行淋水。12月份应移苗并进行苗木分级,移苗后应随即浇透水。其它育苗管理细节参照LY/T 1000-2013执行。5.6 大田播种育苗 5.6.1 苗圃地选择 圃地选择在交通便利、排灌方便、地势平坦,且土壤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5.6.2 苗床处理 苗床宽80 cm100 cm,床高15 cm,畦沟宽30 cm40 cm,苗床面土壤要平整、细碎,播种前喷洒50%辛硫磷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10001200倍液消毒、杀虫。5.6.3 大田播种与管理 5.6.3.1 播种 采用点播方式,将催芽截根处理后的种子按4 cm20 cm间距点播,每公顷播种量600 kg750 kg,播种后覆上一层的细河沙或黄心土,厚度为1.5 cm2.0 cm,喷透水,搭简易拱棚并盖上50%透光率的遮荫网。5.6.3.2 管理 苗木出土前经常喷水保持土壤湿润,出苗后定期进行除草、淋水、施肥、病虫害防治以及防止鼠害鸟害。5月至6月进行间苗、定苗,每公顷定苗2025万株。水肥管理同容器育苗,其它育苗管理细节参照GB/T 6001-1985。DB35/T 16972017 4 5.7 苗木出圃 5.7.1 苗木检测 出圃前应对苗木进行调查与检测,要求按DB35/T 127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控制执行。5.7.2 苗木分级 I级、II级苗为合格苗,苗木质量分级指标见表1。表1 红锥苗木质量分级指标 I级苗 II级苗 苗木 种类 苗龄 年 地径 cm 苗高 cm 根系长度 cm 5 cm长级侧根数 条 地径 cm 苗高 cm 根系长度 cm 5 cm长级侧根数 条 合格苗%容器苗 1 0.30 30 0.20 25 85 大田苗 1 0.35 30 20 9 0.25 25 15 7 80 5.7.3 苗木出圃 苗木起苗、包装、运输等出圃细节按DB35/T 127执行。6 丰产技术 6.1 造林技术 6.1.1 造林地选择 6.1.1.1 立地质量等级 类地以上。6.1.1.2 海拔 适宜种植的海拔高在500 m以下。6.1.1.3 土壤 林地土层深厚大于或等于80 cm,排水性良好的酸性壤土或轻粘壤土,土壤pH值为4.55.5。6.1.2 造林规划设计 造林前应进行调查规划设计,具体按GB/T 15782-2009、GB/T 15776-2016。6.1.3 清理整地 造林前完成清山,采用带状或穴状整地,植穴规格为60 cm40 cm30 cm,回表土、施基肥,每穴施NPK复合肥0.15 kg或钙镁磷肥0.25 kg作基肥。DB35/T 16972017 5 6.1.4 造林密度 初植密度每公顷13351995株,类地株行距宜采用2.0 m2.5 m;类地且集约经营强度高的宜采用2.5 m3.0 m。6.1.5 造林方式 红锥可营造纯林或混交林,混交的适宜树种有杉木、火力楠等,实行行间或块状混交,红锥混交比例可为40%50%。6.1.6 栽植 6.1.6.1 栽植季节 春季造林 6.1.6.2 栽植 采用合格苗造林,除去育苗袋,深栽压实。6.2 抚育管理 6.2.1 幼林抚育 造林当年4月至6月块状锄草抚育一次,确保穴周围1.0 m见方内无杂草。8月至9月带状铲草抚育一次,宽度1.5 m,并清除穴周围1.0 m见方的杂草;第二、三年每年抚育2 次,5月至6月和8月至9月进行块状抚育锄草,幼树穴周围1.0 m见方内应锄草干净并扩穴、松土、培土。6.2.2 幼林施肥 在树冠垂直投影地面两边挖长20 cm、深10 cm的施肥小沟进行施肥埋土,1 年生每株施NPK复合肥100 g150 g;23年生的施NPK复合肥150 g250 g。6.2.3 成林抚育 6.2.3.1 间伐开始期及方法 首次间伐时间为78年生,采用下层抚育疏伐法,疏伐强度为林分总株数的30%40%;第二次间伐时间为1215年生,间伐强度为林分总株数的25%30%。最终保留林分密度,大径材为每公顷400600株,中径材为每公顷8001000株。6.2.3.2 修枝与施肥 林分郁闭度达0.8以上,修枝高度为树高的1/3,保留2/3的树冠。同时结合修枝进行施肥,施肥量为每株沟施NPK复合肥150 g200 g、尿素100 g、氯化钾50 g。6.2.3.3 抚育间伐设计与技术细节 抚育间伐设计以及标准中未提到的实施细节要求执行GB/T 15781-2015。7 病虫害防治 适时开展病虫害调查监测,发现病虫危害或可能造成危害的,应及时防治。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见DB35/T 16972017 6 附录A。8 验收与建档 8.1 验收 造林作业施工验收按GB/T 15776-2016、GB/T 15782-2009相关技术规程执行;未成林阶段和成林阶段验收按GB/T 15781-2015的有关规定执行。8.2 建档与管理 以小班为单位建立造林经营技术档案。具体按GB/T 15776-2016、LY/T 1946-2011 的有关规定实行。DB35/T 16972017 7 A A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红锥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表A.1规定了红锥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表A.1 红锥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病虫名称 危 害 表 状 防 治 方 法 叶枯病 主要危害苗木的叶片。多始发于叶尖或叶缘,病斑初为褐色或黄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后变灰褐色至灰白色,边缘暗褐色或紫褐色。加强苗期管理,增强树势。控制淋水量或拔出病株烧毁;喷洒1:1:100波尔多液,或50%退菌特、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 倍液、70%代森锌600倍液。根腐病 主要危害苗木的根部。发病初期由侧根或须根变褐、腐烂,逐渐向主根、根茎蔓延,导致植株全根腐烂,根茎外皮变黑色,全株枯死。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集中烧毁;喷洒1:1:100波尔多液,隔 7 d10 d 喷一次,连续 23 次;喷洒根腐灵 600700倍液,50%退菌特或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蛴 螬 是金龟子的幼虫,苗期的重要地下害虫。在苗床地下咬断或咬伤苗木,导致苗木枯黄或枯死。被害苗木常成点状或块状分布,造成圃地断苗。深翻松土,杀死越冬蛴螬;加强管理,多施钾肥,增强苗木木质化程度,减轻危害;用3%辛硫磷或5%甲基异柳磷颗粒剂30 kg/hm45 kg/hm,拌细20 kg25 kg,混均后条施盖土,或施药后浅锄;发生严重时,可用40%毒死蜱或50%辛硫磷乳油1200倍液灌根,每株150 ml200 ml。地老虎 苗期主要的地下害虫。2 龄幼虫前昼夜可群集于苗木茎叶间取食嫩叶,幼虫4龄时夜间出土活动。常把咬断的幼苗拖至洞口。轻者造成圃地断株少苗,重者苗木全部死亡。出苗后及时清除杂草;巡查圃地,发现断苗时,刨土捕杀幼虫;3 月至 8 月间,在成虫蛾始盛期,利用黑光灯或糖醋酒液(比例为糖1:醋4:酒1:水16)诱杀;喷洒50%辛硫磷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1000倍液。赤斑病 病斑多发于叶的边缘,赤色至赤褐色,多为不规则形,部分为圆形,病健交界处明显。发病部位引起叶片扭曲,严重时全叶赤枯色,卷曲、皱缩。发病初期可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或50%退菌特、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隔 10 d15 d 喷1 次,连续喷23次。褐斑病 病斑多始发于叶的先端或边缘,红褐色,呈半圆形或不规则形;也有病斑位于叶肉组织,外圈为褐色,中心部分呈现黄褐色,病健交界处明显。防治方法同上。炭疽病 苗期易发生,常表现为 3 种症状:1、病斑常位于叶缘、叶脉间的叶肉组织,形状不规则,呈红褐色;2、病斑多位于叶缘,近半圆形,紫咖色;3、病斑可位于叶缘、叶内,叶内病斑呈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深黑褐色。防治方法同上。红锥毒蛾 初孵幼虫取食幼芽、嫩叶,12龄幼虫啃食叶片,有很强的爬行转移危害能力,可将树高达十多米的树叶吃光,远看如火烧一般。喷撒白僵菌粉剂7.5 kg/hm15 kg/hm,或喷洒20亿PIB/毫升核多角体病毒悬浮液1000倍液;喷洒1%苦参碱乳油1500 倍液,或25%灭幼脲乳油1500倍液;喷洒45%毒杀蜱乳油1500 倍液,或2.5%溴氰菊脂、2.5%高效氯氟氰菊脂1200倍液。竹节虫 初孵幼虫取食嫩叶。成虫取食叶片进入高峰,可咬尽整张叶片、嫩芽,大发生时甚至也可咬食枝梢的嫩皮层。冬季结合林下抚育、松土,掩埋地面越冬的卵;喷洒 40%氧化乐果乳油 10001200 倍液,或 2.5%溴氰菊脂、2.5%高效氯氟氰菊脂15002000倍液。_ DB35/T 16972017福建省地方标准红锥苗木繁育与丰产林培育技术规程DB35/T16972017*2017 年11 月第一版 2017 年11 月第一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