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报告吧!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报告吧

换一换
首页 报告吧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红掌组织培养育苗技术规程DB35/T 1596-2016.pdf

  • 资源ID:184142       资源大小:707.53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9.9金币 【人民币9.9元】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9金币 【人民币9.9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说明:
本站最低充值10金币,下载本资源后余额将会存入您的账户,您可在我的个人中心查看。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共享资源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红掌组织培养育苗技术规程DB35/T 1596-2016.pdf

ICS 65.020.20 B61 DB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 15962016 红掌组织培养育苗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of tissue culture for Anthurium andraeanum 2016-08-22发布 2016-11-22实施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5/T 15962016 I 目 次 前 言.II1 范围.12 外植体.13 培养基.14 接种.35 诱导培养.46 增殖培养.47 生根培养.48 培养室环境维护.59 移栽与苗期管理.510 技术档案.6附录 A(资料性附录)红掌组织培养培养基配方.7附录 B(资料性附录)红掌病虫害防治方法.8参 考 文 献.9DB35/T 15962016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福建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福建省林业科技试验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孝丑、陈春、高小坤、张毅智、江瑞荣、李秀娟、张月娇、朱育端、徐建球。DB35/T 15962016 1 红掌组织培养育苗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红掌(Anthurium andraeanum)组织培养育苗技术的外植体、培养基、接种、诱导培养、增殖培养、生根培养、培养室环境维护、移栽与苗期管理和技术档案的要求。本标准适用于红掌组织培养育苗生产。2 外植体 2.1 母本管理 母本植株应种植在温室大棚内,加强肥水管理,预防病虫害。2.2 外植体选择 选择性状优良、生长健壮的植株幼嫩叶片及叶柄作为外植体,幼嫩叶片以卷曲阶段为最佳材料。2.3 表面消毒 2.3.1 清洗 外植体用0.1%0.3%(m/v)洗衣粉溶液浸没并振荡5 min 10 min,然后用自来水冲洗30 min 60 min。2.3.2 消毒 在超净工作台中,用75%(v/v)酒精浸泡外植体8 s 10 s,立即倒净酒精后用无菌水冲洗。再用0.1%(m/v)HgCl2加45滴吐温-20浸泡,不断轻摇10 min 15 min,然后用无菌水冲洗46次,每次1 min 2 min,沥干水分。3 培养基 3.1 培养基选择 3.1.1 基本培养基 MS培养基(Murashige和Skoog,1962年)。3.1.2 培养基种类 培养基分为诱导培养基、分化培养基、继代增殖培养基和生根培养基。3.1.3 培养基配方 培养基配方见附录A。DB35/T 15962016 2 3.2 母液配制 3.2.1 母液 包括大量元素母液、微量元素母液、铁盐母液、有机营养成分母液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母液。3.2.2 浓度 与培养基的组分浓度相比较,不同母液配制的浓度为:a)大量元素母液配制成 1020 倍;b)微量元素母液配制成 100 200 倍;c)铁盐母液配制成 100 倍;d)有机营养成分母液配制成 100 200倍;e)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母液浓度配制成 0.1 mg/L 1.0 mg/L。3.2.3 试剂纯度 配制培养基所用试剂纯度为化学纯以上。3.2.4 配制用水 用去离子水配制。3.2.5 储藏 微量元素母液、铁盐母液、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母液置于4 的冰箱中,铁盐母液用棕色瓶储藏,储藏时间不超过1个月。若有沉淀、结晶、微生物和藻类生长应废弃不用。3.2.6 标签 母液储藏容器贴上标签,标明名称、浓度、配制日期和配制人。3.3 培养基配制 3.3.1 称量 依照培养基配方,量取所需体积60%70%的配制用水,按比例添加母液、固化剂和糖,将培养基定容至最终体积。3.3.2 pH值 用1.0 mol/L盐酸或1.0 mol/L氢氧化钠调整培养基pH值至5.80。3.3.3 分装 将培养基分装到培养容器内,培养基厚度为1.0 cm1.2 cm,避免培养基沾到培养容器口。3.3.4 标签 培养基分装、加盖、封口后,贴好标签,标明名称、配制日期和配制人。3.4 培养基灭菌 3.4.1 灭菌 DB35/T 15962016 3 培养基分装后采用高压蒸汽灭菌器进行湿热灭菌,灭菌压力为0.1 Mpa,温度为121,灭菌时间为15 min20 min。3.4.2 冷却与储存 灭菌后的培养基置于无风、洁净和避光的环境中冷却,环境温度15 25、空气相对湿度30%60%,储存时间不超过15 d。4 接种 4.1 准备工作 4.1.1 人员保洁 进入接种室前,在缓冲室更换拖鞋,穿工作服,戴帽子、口罩,用洗洁剂洗净手。经风淋室除尘后进入接种室。4.1.2 物品灭菌 接种器械、纱布等物品使用前应进行灭菌,灭菌方法见4.4.1。4.1.3 接种室消毒 接种室消毒按以下步骤操作:a)接种室和缓冲室预先用紫外灯进行消毒 30 min,在关闭紫外灯 30 min60 min 后接种人员进入接种室打开超净工作台;b)接种人员对超净工作台上的工具、台面和两侧挡板用 75%(v/v)酒精或 0.1%(v/v)新洁尔灭进行擦拭杀菌;c)接种前 15 min 打开接种用电热灭菌器。4.1.4 母瓶 选取无污染、生长正常的母瓶进行转瓶。4.1.5 培养容器 培养容器用75%(v/v)酒精进行表面擦拭灭菌,置于超净工作台边备用。4.2 无菌操作 4.2.1 消毒 接种人员在接种前用75%(v/v)酒精对手部进行擦拭消毒。4.2.2 器械更换 使用过的器皿要更换,使用过的接种器械用75%(v/v)酒精浸湿的无菌纱布擦净后重新灭菌晾放备用,避免交叉污染。灭菌选用下列方法之一:a)酒精灯灭菌:接种器械在酒精灯火焰外焰上灼烧 10 s 以上;b)电热灭菌器灭菌:接种器械插入 280 300 的导热石英珠中灭菌 15 s 以上。4.2.3 接种方法 DB35/T 15962016 4 接种器械在接种器皿的斜上方操作,将培养材料进行切割,接种到培养基上。培养材料与培养基要接触良好,分布均匀。接种后盖好容器盖,注明品种代号、培养基种类、人员编号和接种日期。4.2.4 接种后处理 熄灭酒精灯或关闭电热灭菌器,清洁超净工作台和接种室,最后关闭超净工作台及电源。5 诱导培养 5.1 愈伤组织诱导 将表面消毒处理后的叶片切割成大小为1.0 cm 1.0 cm,叶柄切割成长度为1.5 cm后,平铺接种到诱导培养基。5.2 芽诱导 将愈伤组织转接至分化培养基。5.3 培养条件 接种后暗培养4 d 6 d,再转入光照培养。培养室温度控制在23 2,光照强度为1500 lx 2000 lx,光照时间为每天12 h14 h。6 增殖培养 6.1 继代接种 将继代苗切割成芽丛,接种到继代培养基,容积200 mL培养瓶(直径6.0 cm)接种芽丛不少于5丛,芽数不少于25个。6.2 继代周期 每隔35 d40 d转接一次。6.3 继代苗质量 质量应符合以下要求:a)叶色具原品种特性,茎叶无玻璃化;b)继代增殖系数 3.05.0;c)无烫伤;d)无污染。6.4 继代培养代数 代数控制在15代以内。7 生根培养 7.1 生根接种 DB35/T 15962016 5 选择生长健壮、高度为1.5 cm2.5 cm的继代增殖单芽,接种到生根培养基,容积200 mL培养瓶(直径6.0 cm)接种单芽不少于12个,培养条件见6.3。7.2 出瓶苗标准 出瓶苗应符合以下标准:a)苗健壮、挺直,叶片有层次感、色泽正常,具原品种特性,无玻璃化;b)苗高2.5 cm3.5 cm,节间距0.5 cm1.0 cm,茎粗1.0 mm2.0 mm;c)叶片数不少于 3 片;d)根数 3 条以上,根长大于 0.5 cm,白色健壮;e)无污染,无变异。8 培养室环境维护 8.1 检查统计 每周1次检查和统计培养材料,发现污染及时清除。8.2 设备维护 每天检查空调、照明、紫外灯等设备运行情况,每月清洗空调过滤网12次。8.3 清洁消毒 每周用清水加含氯消毒液擦洗地板、门窗等,用紫外灯消毒30 min或臭氧消毒20 min30 min,每周23次。9 移栽与苗期管理 9.1 生根苗移栽 9.1.1 炼苗 将瓶苗移至温室炼苗,光照强度3000 lx5000 lx,环境温度为15 30,时间为10 d20 d。9.1.2 消毒 炼苗后,用20 25 清水洗净苗上的培养基,用1000倍多菌灵溶液浸泡5 min10 min。9.1.3 移栽 采用72孔穴盘,规格宜为40 mm 45 mm 20 mm,基质宜为纤维长度5 mm10 mm的泥炭土,基质填装后浇透水备用。将组培苗单株移栽至穴盘中,种植深度0.8 cm1.0 cm。穴盘苗生长阶段为46个月。9.2 穴盘苗移栽 苗高10 cm时,将植株健壮、无侧芽的穴盘苗每两株移栽至盆径7 cm9 cm的花盆中。移栽基质宜为纤维长度10 mm30 mm的泥炭土,移栽后放置于24孔托盘中,整齐摆放在苗床上。9.3 苗期管理 DB35/T 15962016 6 9.3.1 温度 组培苗移栽两周内生长适宜温度为20 28,两周后为18 30。9.3.2 湿度 组培苗移栽两周内环境相对湿度为75%90%,两周后为70%90%,冬天为65%80%。9.3.3 光照 组培苗移栽两周内光照强度为1500 lx2500 lx,两周后为2500 lx3000 lx,一个月后为3000 lx 20000 lx。9.3.4 水肥 水的pH值控制5.506.50。施肥结合浇水进行,使用红掌专用肥,组培苗移栽两个月内EC值控制在0.3 mS/cm 0.5 mS/cm,两个月后控制在0.5 mS/cm0.8 mS/cm。9.3.5 病虫害 常见病害有细菌性叶斑病、炭疽病,虫害有蓟马、蚜虫、红蜘蛛、小地老虎,防治方法见附录B。10 技术档案 10.1 技术档案建立 档案内容包括:原品种特性,繁殖材料来源与更新,组培苗生长发育情况,组培及温室管理技术措施,肥料、农药、物料及各项作业用工使用情况,苗木产量、质量、流向,数据记录和技术总结等。10.2 技术档案管理 技术档案应专人记载,分阶段系统整理,由技术负责人审查存档,长期保存。DB35/T 15962016 7 A A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红掌组织培养培养基配方 表A.1 红掌组织培养培养基配方 试 剂 类 别 试 剂 名 称 诱导培养基/(mg/L)分化培养基/(mg/L)增殖培养基/(mg/L)生根培养基/(mg/L)(a)大量元素 NH4NO3 825 825 1650 825 KNO3 950 950 1900 950 MgSO47H2O 185 185 370 185 KH2PO4 85 85 170 85 CaCl22H2O 220 220 440 220(b)铁 盐 FeSO47H2O 27.8 27.8 27.8 27.8 Na2-EDTA 37.3 37.3 37.3 37.3(c)微量元素 MnSO44H2O 22.3 22.3 22.3 22.3 ZnSO47H2O 8.6 8.6 8.6 8.6 CuSO45H2O 0.025 0.025 0.025 0.025 NaMoO42H2O 0.25 0.25 0.25 0.25 CoCl26H2O 0.025 0.025 0.025 0.025 KI 0.83 0.83 0.83 0.83 H3BO3 6.2 6.2 6.2 6.2(d)有机营养成分 烟酸 0.5 0.5 0.5 0.5 盐酸硫胺素 0.1 0.1 0.1 0.1 盐酸吡哆醇 0.5 0.5 0.5 0.5 甘氨酸 2.0 2.0 2.0 2.0 肌醇 100 100 100 100(e)防褐变剂 抗坏血酸 10 10 10 10(f)植物生长调节物质 6-BA 1.53.0 1.02.0 0.30.5 IBA 0.51.0 NAA 0.10.5 0.10.2 0.10.2 0.10.5(g)糖 蔗糖 20000 30000 30000 15000(h)凝固剂 琼脂粉 5300 5300 5300 5300 DB35/T 15962016 8 B B 附 录 B(资料性附录)红掌病虫害防治方法 表B.1 红掌病虫害防治方法 病虫害名称 症 状 防治方法 细菌性叶斑病 发病初期在叶背面可见水渍状斑点,后期在叶缘出现棕褐色斑点。预防为主,用农用链霉素15002000倍液进行喷雾,在苗期可每个月定期预防 1 次,病害严重应除去感病植株。炭疽病 沿叶脉形成圆形棕色病斑,后期病斑形成棕黄色边缘大病斑,最后干枯。发病初期用代森锰锌、甲基托布津、精甲霜锰锌等杀菌剂 10001500 倍液进行喷雾,1周防治1次,用药23次。红蜘蛛 危害嫩叶、茎,受害部位水分减少,叶表面出现白色小斑点,卷曲发黄。严重时发生黄叶、焦叶、卷叶、落叶和死亡。阿维菌素、阿维哒螨灵等杀螨剂 1500 2000倍液喷雾,1周用药1次,用药23次。蓟马 嫩叶受害后变薄,出现灰白色或灰褐色条斑,表皮呈灰褐色,出现变形、卷曲,长势弱,生长点坏死。挂黄色粘虫板诱杀成虫,用吡虫啉、阿维菌素、高效氯氢菊酯等杀虫剂10001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1周用药1次,用药23次。小地老虎 取食幼苗顶心嫩叶处,造成断苗。低龄幼虫聚集取食,高龄幼虫白天潜伏于基质中,夜晚出土取食。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清晨在断苗处基质表面进行捕杀,用溴氰菊酯等杀虫剂1000倍液喷基质表面。蚜虫 危害嫩叶、花蕾、顶芽等部位。造成叶片卷曲、畸形、生长点坏死。用吡虫啉、啶虫咪、BT苏云金杆菌等内吸性杀虫剂10001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1周用药1次,用药23次。DB35/T 15962016 9 参 考 文 献 1 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 2 GB/T 6001-1985 育苗技术规程 3 GB/T 16620 林木育种及种子管理术语 4 LY/T 1000-1991 容器育苗技术 5 LY/T 1589-2000 花卉术语 6 LY/T 2064-2012 安祖花盆花生产技术规程 7 NY/T 2306-2013 花卉种苗组培快繁技术规程 8 DB11/T 822-2011 盆栽红掌栽培技术规程 9 DB44/T 548-2008 红掌盆花生产技术规程 10 王蒂,陈劲枫.植物组织培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11 胡霭堂.植物营养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12 陈春.红掌香妃组织培养与快繁技术J.亚热带农业研究,2015,11(4):254-257._ DB35/T 15962016 福建省地方标准 红掌组织培养育苗技术规程 DB35/T 15962016*2017年 3月第一版 2017年 3月第一次印刷

注意事项

本文(红掌组织培养育苗技术规程DB35/T 1596-2016.pdf)为本站会员(13956984562)主动上传,报告吧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报告吧(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号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