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报告吧!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报告吧

换一换
首页 报告吧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SMA路面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B22/T 349-2017.pdf

  • 资源ID:183139       资源大小:1.54MB        全文页数:41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9.9金币 【人民币9.9元】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9金币 【人民币9.9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说明:
本站最低充值10金币,下载本资源后余额将会存入您的账户,您可在我的个人中心查看。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共享资源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SMA路面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B22/T 349-2017.pdf

ICS 93.080 P 66 备案号:56320-2017 DB22 吉林省地方标准 DB22/T 3492017 代替 DB22/T 349-2003SMA路面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Stone mastic asphalt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2017-06-12发布 2017-08-12实施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22/T 3492017 I 目 次 前言.I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缩略语 按蓝色格式修改.2 5 SMA路面设计.2 5.1 结构设计.2 5.2 设计参数.3 6 材料.3 6.1 沥青结合料.4 6.2 粗集料.5 6.3 细集料.6 6.4 填料.6 6.5 纤维稳定剂.7 7 配合比设计.8 7.1 设计原则.8 7.2 设计标准.8 7.3 SMA 配合比设计检验.9 7.4 生产配合比及试验段验证.10 8 施工.11 8.1 施工温度.11 8.2 材料管理与拌制.12 8.3 运 输.13 8.4 摊铺.14 8.5 碾压.14 8.6 特殊施工.15 8.7 接缝.16 8.8 开放交通.16 9 施工质量管理和验收.16 9.1 施工质量管理.16 9.2 检验评定及验收.19 附录 A(规范性附录)沥青与集料的低温粘结性试验.21 附录 B(规范性附录)SMA 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步骤及方法.23 DB22/T 3492017 II 附录 C(规范性附录)沥青混合料旋转压实成型试验.27 附录 D(规范性附录)沥青混合料抗冻性试验.31 附录 E(规范性附录)SMA 渗水试验.34 DB22/T 3492017 I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 DB22/T 3492003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与DB22/T 3492003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更新了规范性引用文件;梳理了术语符号,增加了“橡胶改性沥青”和T PAV;补充了 SMA动态回弹模量参考值;修改了粗集料、细集料、填料以及纤维等原材料性能指标要求;修改了 SMA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及体积指标、性能指标要求;修订和完善了 SMA 路面施工工艺;在施工质量控制章节补充了原材料、混合料及施工过程质量控制要求;删除了预算定额。本标准由吉林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省交通科学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志国、闫秋波、姚冬冬、谢玉田、栾海、曹春梅、于丽梅、王书娟。本标准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B22/T 3492003;DB22/T 3492017。DB22/T 3492017 1 MSMA路面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SMA路面设计与施工的术语定义和符号、SMA路面设计、材料、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施工质量管理和验收。本标准适用于二级及二级以上新建、改扩建公路工程和养护工程SMA路面的设计与施工。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JTG D50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 E202011 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JTG E422005 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JTG F40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SMA stone mastic asphalt 由沥青玛蹄脂填充间断级配的粗集料骨架间隙,形成的沥青混合料,称为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简称SMA。3.2 纤维稳定剂 fiber stabilizer 在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中起吸附沥青、增强结合料的粘结力和稳定作用的木质素纤维、矿物纤维、聚合物化学纤维等各类纤维的总称。3.3 集料的最大粒径 maximum size of aggregate 集料100%通过的最小的标准筛筛孔尺寸,以mm计。3.4 集料的公称最大粒径 nominal maximum size of aggregate 集料可能全部通过或允许有少量不通过(一般容许筛余不超过10%)的最小标准筛筛孔尺寸。通常比集料最大粒径小一个粒级,以mm计。3.5 粗集料 coarse aggregate 在SMA混合料中形成嵌挤结构,起到骨架作用的集料,对SMA13、SMA16是指大于4.75 mm的集料,对SMA10是指大于2.36 mm的集料。DB22/T 3492017 2 3.6 结合料 binder 在沥青混合料中,把集料粘合在一起的胶结料,包括普通沥青、SBS改性沥青或橡胶改性沥青。3.7 橡胶改性沥青 asphaltrubbe 将一定比例橡胶粉作为改性剂添加到普通沥青后,经高温、添加剂和剪切混合等一系列作用制成的结合料。4 缩略语 按蓝色格式修改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VMA:压实沥青混合料的矿料间隙率(Voids in Mineral Aggregate)VCADRC:捣实状态下的粗集料松装间隙率(Voids in Coarse Aggregate)VCAmix:压实沥青混合料的粗集料骨架间隙率,即试件的粗集料骨架部分以外的体积占试件总体积的百分率(Voids in Coarse Aggregate of Asphalt Mix)VFA:压实沥青混合料中的沥青饱和度,即试件的矿料间隙中扣除被集料吸收的沥青以外的有效沥青结合料部分的体积在VMA中所占的百分率(Voids Filled with Asphalt)VV:压实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即矿料及沥青以外的空隙(不包括矿料自身内部的孔隙)的体积占试件总体积的百分率(Volume of Air Voids)VA:压实沥青混合料的沥青体积百分率,即试件内部沥青部分的体积占试件总体积的百分率(Percent volume of asphalt)TPAV:近十年平均最低气温。5 SMA路面设计 5.1 结构设计 5.1.1 设计理论与方法 按 JTG D50 规定执行。5.1.2 SMA路面使用选择 SMA路面的应用应与公路等级、交通量相适应,根据公路等级与使用要求、设计年限内标准轴载的累计当量轴次、筑路材料和施工机械设备等因素按表1确定。对有特殊要求的公路,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表1 SMA路面使用选择 公路等级 设计年限 年 设计年限内累计标准轴次Ne 万次车道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15 Ne1200 二级公路 12 300Ne1200 5.1.3 SMA面层厚度 DB22/T 3492017 3 设计时应根据公路等级、交通量及其组成、沥青品种和质量以及气候条件等因素,按表2推荐厚度,综合论证地选用。若交通量较小或选用经实践证明性能优良的改性沥青,可选用推荐厚度的低值。SMA铺筑层的厚度不得小于公称最大粒径的2.5倍3倍。表2 SMA上面层压实最小厚度与适宜厚度 公路等级 最大粒径 mm 公称最大粒径 mm 级配类型 适宜厚度 cm 19 16 SMA16 57 16 13.2 SMA13 45 16 13.2 SMA13 45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13.2 9.5 SMA10 2.53 5.1.4 层间结合 各沥青层之间应喷洒粘层。粘层沥青可选用乳化沥青、改性乳化沥青、热沥青或改性沥青等。交通量较大或重要公路的粘层,以及用于改建工程加铺层与原路面之间时,宜采用改性乳化沥青或改性沥青。粘层沥青的材料规格及质量应符合 JTG F40 的要求,其用量宜为0.3 L/m20.6 L/m2,或根据粘层沥青的种类通过试铺确定。5.2 设计参数 5.2.1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在初步设计阶段宜对选用的沿线筑路材料和外购材料进行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在选定配合比的基础上,按有关规程的规定实测材料设计参数,并论证地确定材料回弹模量和抗拉强度的设计值。5.2.2 以设计弯沉值计算路面厚度并对结构层进行层底拉应力验算时,材料的模量均采用抗压回弹模量,SMA 抗拉强度采用劈裂试验测得的劈裂强度,进行路面结构设计时,结构计算采用动态回弹模量,试验方法及取值按下列规定执行:a)SMA 的抗压回弹模量测试方法按 JTG E202011中T0713 方法进行;b)SMA 的劈裂强度按 JTG E202011中 T0716 方法进行,试验温度为 15;c)力学参数应通过试验确定,如无条件,可采用表 3 和表4中规定值;d)橡胶改性沥青混合料设计参数应采用表 3、表4。表3 SMA静态抗压回弹模量及劈裂强度 抗压模量 MPa 混合料类型 沥青标号 20 15 15 劈裂强度 MPa SMA10 SMA13 SMA16 AH-90 12001600 16002000 1.41.9 表4 SMA动态回弹模量 沥青混合料类型 20,10 Hz回弹模量 MPa 改性沥青SMA10/SMA13/SMA16 650013000 6 材料 DB22/T 3492017 4 6.1 沥青结合料 6.1.1 沥青技术指标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宜使用改性沥青,二级及以下公路可选用改性沥青或普通沥青,其技术指标应符合 表5、表6和表7的规定。表5 普通沥青技术指标 指标要求 指标名称 单位 90#沥青 70#沥青 测试方法 针入度(25,100 g,5 s)0.1 mm 80100 6080 T0604 针入度指数PI-1.51.0 T0604 软化点 44 45 T0606 延度15%100 100 延度10%30 25 T0605 60 动力粘度 Pa.s 140 160 T0620 蜡含量(蒸馏法)%2.2 T0615 闪点 245 260 T0611 溶解度%99.5 T0607 质量变化%0.8 T0610或T0609 残留针入度比%57 61 T0604 TFOT(或RTFOT)后 残留延度10%8 6 T0605 表6 SBS改性沥青技术指标 指标名称 单位 指标要求 测试方法 针入度(25,100 g,5 s)0.1 mm 6080 T0604 针入度指数PI-0.4 T0604 软化点 55 T0606 延度5%30 T0605 135运动粘度 Pa.s 3 T0620 25 弹性恢复%65 T0615 闪点 230 T0611 溶解度%99 T0607 离析,48 h软化点差 2.5 T0661 质量变化%1.0 T0610或T0609 残留针入度比%60 T0604 TFOT(或RTFOT)后 残留延度5%20 T0605 DB22/T 3492017 5 表7 橡胶改性沥青技术指标 指标名称 单位 指标要求 测试方法 PG分级 PG76-28 SHRP 针入度(25,100 g,5 s)0.1 mm 6080 T0604 软化点 60 T0606 延度5%20 T0605 180 旋转粘度 Pa.s 14 T0620 25 弹性恢复%75 T0615 离析,48 h软化点差 5.5 T0661 质量变化%0.8 T0610或T0609 残留针入度比%60 T0604 TFOT(或RTFOT)后 残留延度5%20 T0605 6.1.2 低温性能指标 所选用的沥青结合料,在沥青路面低温设计温度TPAV+10 的温度时,采用沥青弯曲梁流变试验(BBR)测试蠕变劲度S、蠕变曲线斜率m,或同时采用沥青直接拉伸试验(DT)测试破坏应变f与临界开裂温度Tcr,应满足以下技术要求之一:a)S300 MPa,且m 0.30;b)300 MPa S 600 MPa,且m 0.30,f1%;c)TcrTPAV。6.1.3 沥青结合料技术要求 沥青结合料的确定应综合考虑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和低温性能的要求。6.2 粗集料 6.2.1 粗集料应使用石质坚硬、具有棱角、表面粗糙、形状接近立方体的破碎集料,严格控制其针片状含量,且应具有较高的抗压碎能力,技术指标应符合表 8 的规定,其它指标应符合 JTG F40 的有关规定。表8 粗集料质量技术指标 技术要求 项目 单位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二级公路 试验方法 石料压碎值%20 22 T0136 洛杉矶磨耗损失%20 22 T0317 表观相对密度 2.70 2.60 T0304 吸水率%1.0 2.0 T0304 粘附性 级 5 4 T0616 坚固性%10 15 T0314 针片状颗粒含量 15 18 其中粒径大于9.5 mm 12 其中粒径小于9.5 mm%18 T0312 DB22/T 3492017 6 表8(续)技术要求 项目 单位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二级公路 试验方法 水洗法0.075 mm颗粒含量%1 1 T0310 软弱颗粒含量%1 1 T0320 石料磨光值 BPN 42 38 T0321 注: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指标为粗集料与混合料用沥青粘附性试验结果;如果混合料中掺加消石灰粉,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指标为通过消石灰处理后的粗集料与混合料用沥青粘附性试验结果。6.2.2 对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上面层,宜按附录 A的试验方法检验沥青与粗集料低温粘结性,6 mm8 mm粗集料的剥落量应不大于 3%。6.2.3 粗集料加工最后一级时,应采用反击式或者锤式碎石机破碎。6.2.4 料源选择时,粗集料除满足表 8 规定外,还应进行沥青混合料性能验证。6.3 细集料 6.3.1 SMA 使用的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一定的棱角。6.3.2 细集料宜采用石灰岩机制砂。当应用于二级公路时,如采用石屑则其 0.075 mm 以下含量不应超过 15%。6.3.3 SMA 使用细集料的质量应符合表 9 的规定。表9 细集料质量技术指标 技术要求 项目 单位 高速、一级公路 二级公路 试验方法 表观相对密度 2.6 2.5 T0328 含水率%1-T0103 坚固性(0.3 mm的部分)%10-T0340 砂当量%75 60 T0334 棱角性(流动时间)s 30-T0345 亚甲蓝值 g/kg 25-T0346 水洗法0.075 mm筛孔通过率%10-T0327 6.4 填料 6.4.1 填料应采用粘附性为 5级的石灰岩磨细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及杂质应清理干净,矿粉应保持干燥,能从矿粉仓中自由流出。6.4.2 禁止使用粉煤灰作为填料。6.4.3 严禁使用回收粉尘作为填料。6.4.4 使用矿粉的技术指标应符合表 10 的规定。DB22/T 3492017 7 表10 矿粉质量技术指标 技术要求 项目 单位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二级公路 试验方法 表观相对密度 2.5 2.5 T0352 含水率%0.8 1 烘干法 粒度范围 0.6 mm 0.15 mm 0.075 mm%100 90100 80100 100 90100 75100 T0351 亲水系数 1 T0353 塑性指数 4 T0354 加热安定性 实测记录 T0355 外观 无团粒结块 筛分、目测 6.4.5 石灰粉质量应符合以下要求:a)洁净、干燥;b)有效钙镁含量应达到二级钙质石灰标准要求;c)生产消石灰粉时,须将生石灰充分消解后,剔除未消化残渣后烘干磨细,加工成消石灰粉;d)细度(颗粒组成)与矿粉要求相同;e)含水量应不大于 1%,外观无团粒结块。6.5 纤维稳定剂 6.5.1 应采用絮状木质纤维。6.5.2 木质素纤维应采用针叶类木材为原料制造,技术指标应符合表 11 的规定。表11 木质素纤维质量技术指标 项目 单位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纤维长度 mm 6 冲气筛分析 通过0.15 mm 筛%7010 AASHTO 纤维长度 mm 6 通过0.85 mm 筛%8510 通过0.425 mm 筛%6510 筛分析 专用筛分析 通过0.106 mm 筛%3010 筛分 灰分含量%1323 高温590 600 燃烧后测得残留物 PH值 7.51.0 水溶液中PH试纸或PH计测定 吸油率 纤维质量的5 倍 用煤油浸泡后放在筛上经振捣后称重 含水率%5 105 烘箱烘2 h后冷却 6.5.3 纤维应存放在室内或有棚盖的地方,妥善保管,在运输及使用过程中应避免受潮,不结团。6.5.4 纤维稳定剂应在 250 条件下保持 2 h 不发脆、不变色,且应符合环保要求,不危害身体健康。6.5.5 纤维的掺加比例以沥青混合料总量的质量百分率计算,木质素纤维的掺加量宜为沥青混合料质量的 0.3%0.4%,掺加允许误差为纤维质量的5%。DB22/T 3492017 8 7 配合比设计 7.1 设计原则 7.1.1 SMA 的配合比设计,应通过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及生产配合比验证三个阶段,确定混合料的材料品种及配合比、矿料级配和最佳沥青用量。7.1.2 SMA 配合比设计可采用马歇尔及旋转压实体积设计方法,温拌 SMA 配合比设计宜采用旋转压实试验方法对其体积指标进行验证,SMA 混合料的体积组成结构如图 1 所示,配合比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a)具有互相嵌挤紧密的粗集料骨架,形成石石嵌挤结构。马歇尔试件的 VCAmix 不得不大于捣实状态下的粗集料松装间隙率 VCADRC;b)沥青结合料用量宜在室内试验确定的最佳沥青用量基础上增加 0.1%0.3%。马歇尔试件的空隙率应在要求的范围内。图1 SMA混合料的各种体积指标 7.2 设计标准 7.2.1 SMA 的矿料级配采用间断级配,其级配范围应符合表 12 的要求。表12 SMA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 筛孔通过质量百分率%筛孔尺寸 mm SMA16 SMA13 SMA10 19 100 16 90100 100 13.2 6080 90100 100 9.5 4060 5070 90100 4.75 2030 1832 2850 2.36 1524 1526 2032 1.18 1422 1424 1426 0.6 1218 1220 1222 DB22/T 3492017 9 表12(续)筛孔通过质量百分率%筛孔尺寸 mm SMA16 SMA13 SMA10 0.3 1015 1016 1018 0.15 914 915 916 0.075 912 912 813 7.2.2 SMA 配合比设计的各项指标应符合表 13 的技术要求。表13 SMA马歇尔试验配合比设计技术要求 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单位 普通沥青 改性沥青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75 双面击实次数 二级以下公路 次 50 空隙率(VV)%34 矿料间隙率(VMA)%17 粗集料骨架间隙率(VCAmix)%VCADRC 沥青饱和度(VFA)%7585 稳定度 kN 5.5 6.0 流值 mm 25-注:稳定度难以达到要求时,容许放宽到 5.0 kN(非改性)或 5.5 kN(改性),但动稳定度检验必须合格。对于改性沥青SMA,马歇尔稳定度试验流值的上限可不作限制,但当试件承受的荷载低于6 kN时,对应的变形值宜不大于5 mm。7.2.3 SMA 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指标应符合表 13 要求。试验方法应按 JTG E202011的有关规定执行。7.2.4 SMA 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步骤及方法见附录 B。7.3 SMA配合比设计检验 7.3.1 配合比设计后,应对 SMA 混合料路用性能进行检验,检验内容如下:a)应进行谢伦堡沥青析漏试验和肯塔堡飞散试验,对混合料油石比的合理性进行检验;b)应进行车辙试验,对混合料的高温抗车辙能力进行检验;c)应进行浸水马歇尔试验和冻融劈裂试验,检验混合料的水稳定性;d)应进行冻融循环试验,检验混合料的抗冻性;e)应进行低温小梁弯曲试验,检验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f)应进行渗水试验,检验混合料的密实性;g)应采用轮碾法成型的试件进行构造深度试验;当铺筑试验段时,应对路面的构造深度进行检验;h)应采用四点弯曲疲劳试验,检验混合料的抗疲劳性能。7.3.2 中、重冻区高速公路的上面层,宜采用约束试件温度应力试验测定沥青混合料的断裂温度,其值不高于沥青路面低温设计温度。7.3.3 SMA 配合比设计各项检验指标应符合表 14 的技术要求,不符合要求的应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DB22/T 3492017 10 表14 SMA配合比设计检验技术要求 技术要求 检验项目 单位 普通沥青 SBS改性沥青 橡胶改性沥青 试验方法 车辙试验动稳定度 次/mm 1500 3000 4000 T0719 残留马歇尔稳定度%75 80 80 T0790 冻融劈裂试验残留强度比%75 80 80 T0792 5次冻融循环后的劈裂强度比%60 70 70 附录C 小梁弯曲应变 2300 2800 3500 T0728 谢伦堡沥青析漏试验的结合料损失%0.2 0.1 0.1 T0732 肯塔堡飞散试验的混合料损失%20 15 15 T0733 渗水系数 ml/min 10 附录D 构造深度 mm 0.81.2 T0730 注:构造深度试件采用轮碾法成型的试件。7.4 生产配合比及试验段验证 7.4.1 生产配合比设计和生产配合比设计验证,应根据目标配合比设计的结果,按 JTG F40 的规定进行,具体要求如下:a)生产配合比应以二次筛分后的热料仓材料级配进行,设计方法与目标配合比设计方法相同;b)配合比设计应经过配合比设计检验及试验段铺筑认定;c)当进场材料发生变化或生产出的 SMA 的体积指标以及马歇尔稳定度试验指标不符合要求时,应停止生产,分析原因,必要时应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7.4.2 SMA 面层大面积铺装之前,应针对当地气侯、交通特点和工程材料的实际情况,铺筑试验段,确定混合料生产配合比、施工机械配置以及拌和、摊铺、碾压工艺等主要施工工艺的合理性,具体要求如下:a)试验段宜选在具有工程代表性的位置,铺筑长度 200 m500 m,以检查SMA 路面铺筑工艺是否符合要求;b)试验段混合料的松铺系数应根据试铺、试压方式确定,松铺系数可初定为 1.081.22。摊铺过程中应随时检查摊铺层厚度及路拱、横坡,并按公式(1)由使用的混合料总量与面积校验平均厚度,不符合要求时应根据铺筑情况及时进行调整,经批准下达开工令后方可铺筑;DLWMT100.(1)式中:T-摊铺层压实成型后平均厚度,cm;M-摊铺层的沥青混合料总质量,t;D-压实成型后沥青混合料密度,t/m;L-摊铺段长度,m;W-摊铺宽度,m。c)试验段铺筑后,应及时提出试验段总结报告,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调整,编写施工技术要求,经批准下达开工令后方可铺筑。DB22/T 3492017 11 8 施工 8.1 施工温度 8.1.1 沥青加热温度及 SMA 混合料施工温度可参照表 15 规定执行。表15 SMA的施工温度 单位为度 项 目 普通沥青 SBS改性沥青 橡胶改性沥青 沥青存放温度 130140 150160 沥青加热温度 150160 165175 175185 矿料温度 比沥青加热温度高1030 190220 190220 混合料出厂温度 150160 170185 175185 混合料废弃温度 190 195 195 贮料仓贮存温度 贮料过程中温度降低不超过10 贮料过程中温度降低不超过5 运输到现场温度 150 165 170 正常施工 135 160 165 摊铺 温度 低温施工 155 正常施工 130 150 155 碾压 温度 低温施工 150 钢轮压路机 65 轮胎压路机 75 碾压终了温度 振动压路机 60 100 120 开放交通温度 50 注:表中规定温度针对普通沥青、SBS改性沥青和橡胶改性沥青的一般情况而言,如采用其他种类和标号的沥青或其他施工工艺,应通过试验确定;在能保证碾压终了温度的情况下,可对上表规定的温度适当调整。8.1.2 当 SMA 混合料施工温度有精确要求适,宜通过沥青结合料的粘度温度曲线按表 16确定混合料施工温度。表16 确定混合料拌和及压实温度的沥青结合料适宜粘度 粘度 适宜于拌和的沥青结合料粘度 适宜于压实的沥青结合料粘度 测定方法 运动粘度 mm2/s 17020 28030 T0619 赛波特粘度 s 8510 14015 T0623 表观粘度 Pas 0.170.02 0.280.03 T0625 8.1.3 SMA 路面铺筑时,环境温度不得低于 10,桥面 SMA铺装层铺筑时,环境温度不得低于 15。若在寒冷季节遇大风降温,不能保证迅速压实时不得铺筑 SMA 混合料。混合料的最低摊铺温度根据铺筑层厚度、气温、风速及下卧层表面温度按表 15执行,且不得低于表 17 的要求。DB22/T 3492017 12 表17 SMA混合料允许最低摊铺温度 单位为度 相应于下列不同摊铺层厚度的最低摊铺温度 普通SMA混合料 SBS改性SMA混合料 橡胶改性SMA混合料 下卧层的表面温度 50 mm 50 mm以上 5 0mm 50 mm以上 50 mm 50 mm以上 1015 150 145 165 155 170 165 1520 148 140 158 150 163 158 2025 143 138 153 147 158 152 2530 137 135 147 145 153 150 30 135 130 145 140 150 145 8.1.4 温拌 SMA 混合料施工温度可参照表 18 执行。表18 温拌 SMA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 单位为度 项 目 普通沥青 SBS改性沥青 橡胶改性沥青 沥青存放温度 130140 150160 沥青加热温度 150160 165175 180190 矿料温度 比混合料出料温度高1030 正常施工 110120 130150 135155 混合料出厂温度 低温施工 115125 135155 140160 正常施工 100 125 130 摊铺 温度 低温施工 110 130 135 正常施工 95 120 125 碾压 温度 低温施工 105 125 130 碾压终了温度 55 75 开放交通温度(表面温度)50 8.2 材料管理与拌制 8.2.1 混合料应采用间歇式拌和设备集中拌制,拌合站的设置除应符合 JTG F40 的规定外,材料应防雨、防潮、防混料。集料堆原地面应采取硬化,保持清洁并应设有排水措施;细集料应设置防雨棚。纤维稳定剂应存放在室内或有棚盖的地方,妥善保管,严防受潮;保证各种材料使用时清洁干燥。8.2.2 拌合站冷料仓的数量需满足配合比设计需要,不同类型 SMA混合料冷料仓数量需满足表 19 中相关要求。表19 SMA混合料冷料仓数量要求 单位为个 混合料类型 冷料仓数量 SMA10 3 SMA13 4 SMA16 4 DB22/T 3492017 13 8.2.3 进场集料、填料及沥青等原材料应进行抽样检测,其指标应符合 JTG E42和 JTJ F40 要求。8.2.4 集料进场宜在料堆顶部平台卸料,经推土机推平后,装载机从底部按顺序竖直装料,减小集料离析。8.2.5 拌和机的矿粉仓应配备振动装置以防止矿粉起拱。此外还应具有添加消石灰等外掺剂的设备,且具有可电子计量功能,保证填加剂量的准确性;拌和机应配备二级除尘装置及纤维自动投放装置。8.2.6 间歇式拌和设备应配备计算机,拌和过程中逐盘采集并打印各个传感器测定的材料用量和沥青混合料拌和量、拌和温度等各种参数,按 JTG F40 规定的方法,进行沥青混合料生产质量及铺筑厚度的总量检验,总量检验的数据有异常波动时,应立即停止生产,分析原因。8.2.7 沥青混合料拌和设备的各种传感器应定期检定,周期不少于每年一次;使用改性沥青时应随时检查沥青泵、管道、计量器是否受堵,堵塞时应及时清洗。8.2.8 间歇式拌和机的热料仓数量、热料筛规格应与矿料规格相匹配,不同规格 SMA 混合料热料仓数量应满足表 20 要求。表20 SMA混合料热料仓数量 单位为个 混合料类型 热料仓数量 SMA10 3 SMA13 4 SMA16 5 8.2.9 纤维应自动投放。8.2.10 混合料拌和时间根据具体情况经试拌确定,以沥青均匀裹覆集料为度。每盘的生产周期不宜少于 50s,如采用改性沥青应增加 5 s10 s。纤维须在粗细集料放料的同时加入,纤维与粗细集料经适当干拌后投入矿粉,总的干拌时间不少于 10 s15 s,而后喷入沥青进行湿拌,须保证纤维能充分均匀地分散在混合物中,并与沥青结合料充分拌和。8.2.11 SMA 混合料大面积施工前需进行试拌试铺,如试拌过程中出现等料、溢料现象,应从原材料、冷料仓和热料仓的集料比例等方面全面分析原因,必要时重新进行混合料配合比设计。8.2.12 间隙式拌和机宜备有保温性能好的成品储料仓,贮存过程中混合料温降不得大于 10,且不能有沥青滴漏,储存时间不得超过 12 h。8.3 运 输 8.3.1 SMA 宜使用不小于 15t 的自卸汽车运输。装料前,车厢底板、侧板应涂刷一薄层防止沥青粘结的隔离剂或防粘剂。涂刷后自卸汽车支斗 30 s左右,以清除车斗内残留积液。运输车辆在结束运输时,应将车厢中的余料完全清除干净。运输车的数量应充足。8.3.2 运料车保暖改造时要求对车箱侧箱板及箱底进行改造。后箱板可在外部改造加保温层,侧箱板及箱底可在内部改造加保温层。运送 SMA 混合料的自卸汽车顶部应采用厚棉絮做成的苫盖物苫盖,不得只用苫布。8.3.3 从拌和机向运料车上放料时,应向车斗的前、后各放一次料,然后向中间放料,对于大型运输车辆,应增加放料次数,以减少混合料离析。严禁少于三次放料。8.3.4 SMA 混合料装车时,应对混合料的温度进行监控。超过废弃温度和低于混合料出料温度的混合料严禁运到施工现场。DB22/T 3492017 14 8.3.5 SMA 混合料运料车运输过程中,不得超载运输或急刹车、急弯掉头。运料车的运力应稍有富余,施工过程中摊辅机前方应有运料车等候。对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宜待等候的运料车多于 5 辆后开始摊铺。8.3.6 运料车进入摊铺现场时,轮胎上不得沾有泥土等可能污染路面的脏物,否则宜设水池洗净轮胎后进入工程现场。沥青混合料在摊铺地点凭运料单接收,若混合料不符合施工温度要求,或已经结成团块、已遭雨淋的不得铺筑。8.3.7 摊铺过程中运料车应在摊铺机前 l00 mm300 mm 处停住,空挡等候,由摊铺机推动前进开始缓缓卸料,避免撞击摊铺机。在有条件时,运料车可将混合料卸入转运车经二次拌和后向摊铺机连续均匀的供料。运料车每次卸料应倒净,尤其是对改性沥青或 SMA 混合料,如有剩余,应及时清除,防止硬结。8.3.8 SMA 混合料在运输、等候过程中,如发现有沥青结合料沿车厢板滴漏时,应采取措施避免。8.4 摊铺 8.4.1 在铺筑 SMA之前,应对下承层表面作如下处理:a)清除下承层表面松散损坏的结构及杂物、施工垃圾;b)在下承层表面均匀撒布粘层油;c)当下承层表面损坏较严重时,应采用热拌沥青混合料予以整平,混合料符合设计强且恢复横断面后,方可摊铺 SMA。8.4.2 摊铺机应采用自动找平方式,铺筑过程中应选择熨平板的振捣或夯锤压实装置具有适宜的振动频率和振幅,以提高路面的初始压实度。熨平板加宽连接应仔细调节至摊铺的混合料没有明显的离析痕迹。8.4.3 摊辅机的受料斗应涂刷薄层隔离剂或防粘结剂。摊铺机开始摊铺前应对熨平板预热至 100 以上。铺筑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沥青混合料时,如采用两台或多台摊铺机同时作业,摊铺机应前后错开10 m20 m 成梯队方式同步摊铺,以减少离析,两幅之间应有 30 mm60 mm 左右宽度的搭接,并躲开车道轮迹带,上下层的搭接位置宜错开 200 mm 以上。8.4.4 摊铺机应缓慢、均匀、连续不间断地摊铺,不得随意变换速度或中途停顿,以提高平整度,减少混合料的离析。摊铺速度控制在 1 m/min 3 m/min 为宜。8.4.5 摊铺机可采用基准线、滑靴或浮动基准梁做为纵向基准及平整度控制方式。当下层表面标高正确且平整度较好时,可采用非接触式平衡梁进行等厚度施工。8.4.6 摊铺机的螺旋布料器应相应于摊铺速度调整到保持一个稳定的速度均衡地转动,两侧应保持有不少于送料器 2/3 高度的混合料,以减少在摊铺过程中混合料的离析。8.4.7 如因等料时间过长,混合料温度降低,表面结成硬壳,影响继续摊铺时,应将硬壳去除。8.4.8 当遇雨或下层潮湿时,不得摊铺混合料。对未经压实即遭雨淋的混合料应全部清除。8.5 碾压 8.5.1 SMA 沥青路面施工中应配备足够数量的压路机,并选择合理的压路机组合方式及初压、复压、终压的碾压步骤,以达到最佳碾压效果。高速公路铺筑双车道 SMA 沥青路面的压路机数量不宜少于 5台。施工气温低、风大时,压路机数量应适当增加。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宜选用自重 13 t 以上双驱双振刚轮压路机,不宜采用轮胎压路机碾压,以防将沥青结合料搓揉挤压上浮。8.5.2 初压1遍2遍,复压4遍6遍,终压1遍2遍(终压时应关闭振动),碾压速度不大于4 km/h5 km/h,振动频率及碾压速度要满足每振动一次振压长度不超过 25 mm,碾压遍数依试验段检测结果确定。DB22/T 3492017 15 8.5.3 碾压速度要保持均衡,碾压时应保持直线方向行走,压路机的折返点不得在同一个断面上。折返时要关闭振动。8.5.4 SMA 碾压应根据现场实际条件及不同路幅宽度,做出碾压方案并经试验路验证,应使 SMA 混合料在高温状态下碾压成型。SMA 摊铺后应立即进行碾压,不得等候。压路机跟踪碾压的折返点与摊铺机保持不大于 3 m 的距离(采用滑靴或浮动基准梁的不大于 5 m),压路机应并列成梯队循环碾压作业。8.5.5 初压过程中压路机前进时须关闭振动,后退时打开微振动,要求压路机紧跟摊铺机,并保持较短的初压区长度,以尽快使表面压实,减少热量散失。8.5.6 复压应紧跟在初压后开始,且不得随意停顿。压路机碾压段的总长度应尽量缩短,通常不超过60 m80 m。采用不同型号的压路机组合碾压时宜安排每一台压路机作全幅碾压。防止不同部位的压实度不均匀。8.5.7 终压应紧接在复压后进行,终压可选用双轮钢筒式压路机或关闭振动的振动压路机碾压,至无明显轮迹为止。8.5.8 振动压路机轮迹的重叠宽度不应小于 20 cm。8.5.9 碾压应从低的一侧开始,逐步向高的一侧碾压。碾压过程中应采用雾状喷水装置适量洒水,并严格控制洒水量,在保证不粘轮的情况下尽量少洒水,严禁使用油水混合物。8.5.10 压路机振动时,宜采用高频低幅的振动方式进行碾压,振动的振幅应与运行速度相配合,以免出现波浪,同时根据碾压的厚度适当调整振幅。在压路机开启振动时,应在压路机已经启动的时候方能开启,以免在同一位置振动过多产生凹陷和突起。8.5.11 应根据混合料温度和降温速度掌握好碾压时间,碾压终了温度应满足表 14 的规定;在不能满足碾压温度要求时不能靠提高混合料出厂温度实现,应调整施工工艺,经试验证明满足要求后方可采用;不得在低温状态下反复碾压。8.5.12 压路机起动、停止应减速缓慢进行,压路机不得在未碾压成型并冷却的路段上转向、调头或停车等候。振动压路机在已成型的路面上行驶时应关闭振动。8.5.13 SAM 路面应防止过度碾压,如碾压过程中发现有沥青玛蹄脂部分上浮或石料压碎、棱角明显磨损等过碾压的现象时,碾压即应停止,并分析原因。8.5.14 压路机碾压过程中不得在当天铺筑的路面上长时间停留或过夜。8.6 特殊施工 8.6.1 桥面 SMA 铺装层施工应注意以下事项:a)碾压成型时,压路机宜采用微振快压方式,禁止采用振动压实,以免对桥面结构造成影响,为保证桥面 SMA 面层压实效果,桥面下铺装 SMA 面层可使用胶轮压路机改善碾压效果;b)桥面有设置盲沟处,盲沟位置首先使用小型双钢轮压路机碾压 1 遍2遍,碾压时要适当减少盲沟处碾压次数;c)其他工艺及控制标准与路面 SMA 铺筑工艺相同。8.6.2 橡胶粉改性 SMA 路面施工应注意以下事项:a)橡胶改性沥青粘度高、易离析,施工中应对机械设备作如下改造;1)增加立式沥青搅拌罐,可对橡胶改性沥青进行搅拌,保证橡胶改性沥青的均

注意事项

本文(SMA路面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B22/T 349-2017.pdf)为本站会员(13956984562)主动上传,报告吧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报告吧(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号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