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报告吧!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报告吧

换一换
首页 报告吧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耕地土壤肥力监测技术规程DB22/T 2283-2015.pdf

  • 资源ID:182950       资源大小:817.61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9.9金币 【人民币9.9元】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9金币 【人民币9.9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说明:
本站最低充值10金币,下载本资源后余额将会存入您的账户,您可在我的个人中心查看。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共享资源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耕地土壤肥力监测技术规程DB22/T 2283-2015.pdf

ICS 65.020.01 B 10 DB22 吉林省地方标准 DB 22/T 22832015 耕地土壤肥力监测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ultivated land of fertility monitoring 2015-04-07发布 2015-05-01实施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22/T 22832015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吉林省农业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省土壤肥料总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秋彬、杜东明、梁强、关玉岩、刘振刚、陈猛、张环宇、朱健菲、吕岩、房杰、巩超、高晗。DB22/T 22832015 1 耕地土壤肥力监测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实施土壤肥力监测的术语和定义,监测点设置,监测内容,样品的采集、处理和贮存,样品检测,监测数据的审核及处理分析,监测报告编写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耕地土壤肥力监测技术及管理。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817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GB/T 18834-2002 土壤质量 词汇 NY/T 52 土壤水分测定法 NY/T 53 土壤全氮测定法(半微量凯氏法)NY/T 86 土壤碳酸盐测定法 NY/T 87 土壤全钾测定法 NY/T 88 土壤全磷测定法 NY/T 295 中性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交换性盐基的测定 NY/T 395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NY/T 889 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的测定 NY/T 890 土壤有效态锌,锰,铁,铜含量的测定 二乙三胺五乙酸(DTPA)浸提法 NY/T 1119-2012 耕地质量监测技术规程 NY/T 1121.1 土壤检测 第1部分: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贮存 NY/T 1121.2 土壤检测 第2部分:土壤pH的测定 NY/T 1121.3 土壤检测 第3部分:土壤机械组成的测定 NY/T 1121.4 土壤检测 第4部分:土壤容重的测定 NY/T 1121.5 土壤检测 第5部分:石灰性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 NY/T 1121.6 土壤检测 第6部分: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NY/T 1121.8 土壤检测 第8部分:土壤有效硼的测定 NY/T 1121.9 土壤检测 第9部分:土壤有效钼的测定 NY/T 1121.13 土壤检测 第13部分:土壤交换性钙和镁的测定 NY/T 1121.14 土壤检测 第14部分:土壤有效硫的测定 NY/T 1121.15 土壤检测 第15部分:土壤有效硅的测定 LY/T 1229 森林土壤水解性氮的测定 LY/T 1233 森林土壤有效磷的测定 3 术语和定义 DB22/T 22832015 2 NY/T 1119 和 GB/T 18834 界定的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NY/T 1119 和 GB/T 18834 中的某些术语和定义。3.1 耕地 cultivated land 能够种植农作物并经常耕种的土地。NY/T 1119-2012,定义3.1 3.2 土壤肥力 soil fertility 土壤为植物正常生长提供并协调营养物质和环境条件的能力。GB/T 18834-2002,定义2.31 3.3 耕地土壤肥力监测 fertility monitoring of cultivated land 通过定点调查、观测记载和采样测试等方式,对耕地的理化性状、生产能力和土壤肥力状况进行动态评估的一系列活动。3.4 监测点 monitoring site 为进行耕地土壤肥力长期定位监测而设置的试验、观测和取样的地块。3.5 采样 sampling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过程。GB/T 18834-2002,定义3.1 3.6 土壤剖面 soil profile 由地表向下直至成土母质的土壤纵切面。4 监测点设置 4.1 原则 4.1.1 代表性原则 监测点应设在地理位置、土壤类型、地力水平、种植制度、施肥水平等方面都具有代表性的不受干扰的地块上。4.1.2 稳定性原则 监测点应设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4.1.3 安全性原则 监测点应设在不被人为破坏、避免环境污染的区域内。4.2 技术要求 各监测点须设置不施肥处理、常规施肥处理2个基本小区,可根据情况适当增加其他小区。各小区除施肥不同外,其他措施应保持一致。4.2.1 以当地主要种植作物、种植制度、种植方式为主,不应种植特殊作物。DB22/T 22832015 3 4.2.2 耕作、栽培等管理方式、水平应能代表当地平均水平。4.2.3 小区面积分为不施肥处理和常规施肥处理设定:不施肥处理的旱地监测小区面积不小于 66.7 m2,水田监测小区面积 33.3 m266.7 m2;常规施肥处理的监测小区面积不小于 333.3 m2,或者直接采用相邻大田的定点监测,大田面积不小于 666.7 m2。4.2.4 小区建设分为旱地和水田小区设定:旱地小区不施肥处理区和常规施肥处理区间可设置保护行、区间小埂等隔离;水田小区不施肥处理区和常规施肥处理区间应用隔离板有效隔离,防止肥、水互相渗透。隔离板一般高 0.6 m0.8 m,埋深 0.3 m0.5 m,露出田面 0.3 m;小区需单灌单排。4.2.5 施肥分为不施肥处理和常规施肥处理设定:不施肥处理区,不能施用任何肥料,也不种植绿肥和秸秆还田;常规施肥处理区的施肥量和肥料种类应与该地大田平均施肥量、肥料品种保持一致。4.3 被占监测点的替换 监测点如遇不可抗拒因素,无法继续监测时,按照4.1和就近原则进行替换。4.4 监测点设施维护 监测点小区设施应定期维护。4.5 监测点标牌 监测点周围显著位置应树立标识牌,正面标明监测点名称、编号、地点、土种、经纬度、典型种植作物、监测单位、设立单位和设立日期等信息,背面标注警示标语,防止标识牌遭到移动、破坏。.5 监测内容 5.1 基础情况调查 5.1.1 立地条件和农业生产概况 监测点的常年降雨量、有效积温、无霜期、种植制度、常年施肥量、作物产量、土壤类型等。具体项目和填写说明见附录A。5.1.2 剖面的理化性状 基础剖面发生层次深度、颜色、结构、紧实度、容重、新生体、机械组成、化学性状等应详细记载,并采集初始剖面样,拍摄剖面照片,检测剖面土壤样品的全氮、全磷、CEC(阳离子交换量)等。具体项目和填写说明见附录B。5.2 年度监测 监测项目参见附录C。5.2.1 田间作业情况 DB22/T 22832015 4 记载年度内每季作物的名称、品种(注明是常规品种或杂交品种)、播期、栽插期、播种方式、收获期、耕作、灌排、病虫害防治、自然灾害出现的时间、强度、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以及其他对监测地块有影响的自然、人为因素、肥料品种、肥料有效养分含量、施肥量、施肥方式等。5.2.2 作物产量 5.2.2.1 籽粒产量 在监测田块较小时采用去边行后实收产量,监测田块较大时随机取样测定,全田块取5个以上面积1 m22 m2(矮秆作物)或5 m210 m2(高秆作物)的样方实脱测产,可以把5 m210 m2换算成穴数或米垄数。5.2.2.2 生物产量 可实测,也可根据小样本进行籽粒与茎秆比的考种数据换算。一般穴播作物考种取10穴;条播细秆作物取1 m垄;条播粗秆作物取5 m10 m垄。常规方法收割。5.2.3 耕层土壤理化性状 5.2.3.1 物理性状 耕层厚度、耕层质地、土壤容重。5.2.3.2 化学性状 pH、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碱解法)、有效磷、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5.3 五年监测内容 5.3.1 每 5 年采取耕层、亚耕层土壤,在年度监测内容的基础上,增加检测土壤全磷、全钾、中微量元素(交换性钙、镁、有效硫、硅、铁、锰、铜、锌、硼、钼)。5.3.2 采取土样同时挖剖面,并附上剖面照片,注明日期。6 样品的采集、处理和贮存 6.1 耕层土壤混合样品的采集 耕层土壤在每年度作物收获后,立即在监测地块分小区进行采集,采样深度0 cm20 cm。6.1.1 采样原则 应根据土壤类型、肥力等级和地形等因素,避开道边、林带边和施肥点,按以下原则采样:随机:每个采样点都是任意决定的;等量:每一点采集土壤深度一致,采样量一致,采样层次比例相同;多点混合:把一个采样单元内各点所采土样均匀混合构成一个混合样品。6.1.2 采样方法 6.1.2.1 每小区按“S”形布点采样,在地形变化小、地力均匀、采样单元面积小时,也可采用梅花形布点取样。DB22/T 22832015 5 6.1.2.2 每个样品应有 15 个20个以上的取样点采土并充分混匀后,用四分法缩分至 1 kg左右,放入样品袋,写好标签,内外各具一张,同时做好采样记录。样品标签和采样记录格式见附录 D。6.2 亚耕层土壤混合样品的采集 亚耕层土壤每5年采集一次,采样方法按6.1规定执行。6.3 剖面样品的采集 6.3.1 剖面的挖掘 土壤剖面的规格为宽1 m,深1 m2 m,视土壤情况而定,地下水位较高时,剖面挖至地下水出露;山地丘陵土层较薄时,剖面挖至风化层。观察面向阳,表土和底土分两侧放置。剖面示意图见NY/T 395。6.3.2 样品的采集 采集A、B、C三层土样,采样从剖面底层开始,按梅花法自下而上逐层采集中部位置土壤:对 B 层发育不完整(不发育)的山地土壤,只采 A、C 两层。干旱地区剖面发育不完善的土壤,在表层(5 cm20 cm 处)、心土层(50 cm 处)、底土层(100 cm 处)采样。水稻土按照 A 耕作层、P 犁底层、C 母质层(或 G 潜育层、W 潴育层)分层采样,对 P 层太薄的剖面,只采 A、C 两层(或 A、G 层或 A、W 层);对 A 层特别深厚,沉积层不甚发育,一米内见不到母质的土类剖面,在 A 层(5 cm20 cm处)、A/B 层(60 cm90 cm 处)、B 层(100 cm200 cm处)采集土样。草甸土和潮土在 A 层(5 cm20 cm处)、C1层(或 B 层)(50 cm 处)、C2层(100 cm120 cm 处)采样。6.3.3 采样量 每层采混合均匀的土样1 kg,装入采样袋(瓶)中,同时填写样品标签和采样记录。样品标签和采样记录格式见附录D。6.3.4 采样点的恢复 样品采集完毕后,应将底土和表土按原层回填到采样坑中,方可离开。6.4 风干样品的处理和贮存 6.4.1 处理 应按NY/T 1121.1规定执行。6.4.2 贮存 样品应合理贮存,避免日晒、高温、潮湿及酸、碱气体的污染。7 样品检测 土壤样品应在通过实验室资质认定的实验室内按以下标准完成检测,并做好质量控制。检测结果的修约应按GB/T 8170规定执行。DB22/T 22832015 6 7.1 水分检测 应按NY/T 52规定执行。7.2 碳酸盐检测 应按NY/T 86规定执行。7.3 全氮检测 应按NY/T 53规定执行。7.4 全磷检测 应按NY/T 88规定执行。7.5 全钾检测 应按NY/T 87规定执行。7.6 水解性氮检测 应按LY/T 1229规定执行。7.7 有效磷检测 应按LY/T 1233规定执行。7.8 速效钾和缓效钾检测 应按NY/T 889规定执行。7.9 有效态铜、锌、铁、锰检测 应按NY/T 890规定执行。7.10 pH 检测 应按NY/T 1121.2规定执行。7.11 机械组成检测 应按NY/T 1121.3规定执行。7.12 容重检测 应按NY/T 1121.4规定执行。7.13 阳离子交换量检测 石灰性土壤应按NY/T 1121.5规定执行;中性和酸性土壤应按NY/T 295规定执行。7.14 有机质检测 应按NY/T 1121.6规定执行。7.15 有效硼检测 DB22/T 22832015 7 应按NY/T 1121.8规定执行。7.16 有效钼检测 应按NY/T 1121.9规定执行。7.17 交换性钙和镁检测 应按NY/T 1121.13规定执行。7.18 有效硫检测 应按NY/T 1121.14规定执行。7.19 有效硅检测 应按NY/T 1121.15规定执行。8 监测数据的审核及处理分析 8.1 审核 每年应对监测数据的完整性、规范性、科学性和变异性进行审核。如有异常数据,应逐级查找原因,并对留存的备样重新检测确认。8.2 处理分析 应对肥料投入、产量、土壤样品理化性状等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并对土壤肥力、施肥、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区域平均、频次分布等处理,运用总体分析、分区汇总、年度对比等方法分析监测数据。9 监测报告编写 监测报告应涵盖监测点基本情况,耕地土壤肥力现状及变化趋势,肥料投入量与结构现状及变化趋势,作物产量现状及变化趋势,合理利用耕地及保持和提高耕地土壤肥力的对策和建议等内容。监测报告编写的参考提纲见附录E。DB22/T 22832015 8 A A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基本情况记载表及填表说明 A.1 基本情况记载表 表A.1 基本情况记载表 监测点代码:建点年度:市(州)名 乡(镇)名 县(市、区)名 县代码 村名 农户(地块)名 纬度(XX/XX/XX)经度(XX/XX/XX)常年降水量(mm)常年无霜期(d)常年有效积温()坡度()地形部位 潜水埋深(m)海拔高度(m)地力等级 障碍因素 排水能力 灌溉能力 产量水平(kg/667m2)有机肥 N P2O5 K 2O 常年施肥量(折纯,kg/667m2)化肥 N P2O5 K 2O 田块面积(667m2)代表面积(667m2)成土母质 地域分区 土类 亚类 基 本 情 况 土属 土种 景观照片拍摄时间:剖面照片拍摄时间:监测单位:监测人:A.2 填表说明 A.2.1 土壤名称 按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分类系统命名填写。A.2.2 地形部位 DB22/T 22832015 9 监测田块所处的能影响土壤理化特性的最末一级地貌单元。如河流冲积平原要区分出河床、河漫滩、阶地等;山麓平原要区分出坡积裙、洪积锥、洪积扇、扇间洼地、扇缘洼地等;丘陵要区分高丘、中丘、低丘、缓丘、漫岗等。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续分,如洪积扇上部、中部、下部;冲垄稻田则有大冲、小冲、冲头、冲口等。在拍摄景观照片时,应突出这些地貌特征,从照片上判别出监测地块所在的小地貌单元的部位。A.2.3 潜水埋深 冬季地下水位的埋深。只有草甸土、砂姜黑土、水稻土、盐化(碱化)土填写地下水位。A.2.4 地力等级 在分等定级中土壤地力等级。如不清楚地力等级,也可填“高、较高、中、较低、低”。A.2.5 常年施肥量 填写化肥和有机肥实物常年平均施肥量(折纯量)。A.2.6 障碍因素 指限制产量和品质的主要障碍因素。如干旱缺水、潜育(水稻土)、渍涝、瘠薄、污染等。没有明显障碍因素也可以不填。A.2.7 产量水平 注明主要作物名称,并把常年产量用括号标在每种作物的后面。A.2.8 代表面积 该监测点土壤的生产力水平和特性在该区域耕地中的代表面积。A.2.9 地域分区 填位于省内的位置,如东北、东部等。A.2.10 经纬度 由GPS仪读取(精确到秒的小数点后两位),并转换为北京54坐标系后填写。A.2.11 成土母质 首先分清是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或冲积物。一般残积物与母岩有直接关系,可以填写为岩残积物母质。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与母岩的关系比较远,判断不清的,不要牵强地与母岩挂钩,但要将其性状(厚度、粗细等)描写清楚。对于老的冲积物母质,并有一定的发育的,如第四纪红土、再积黄土等,就不要填写冲积物、洪积物,直接填写其名。A.2.12 灌排能力 灌溉能力与排水能力分开说明。灌溉能力填写满足、基本满足、无。灌溉能力是根据灌溉水源及田间工程设施条件,在标准种植制度下,对全生育期作物所需水量的保证程度,可用灌溉次数及灌溉定额两种方式表示。排水能力填写强、中、弱,排水能力是指以人工及天然排水系统排除地面积水,以及降低地下水位的能力。DB22/T 22832015 10 B B 附 录 B(规范性附录)土壤剖面性状记载表及填表说明 B.1 土壤剖面性状记载表 表B.1 土壤剖面性状记载表 监测点代码:项 目 发 生 层 次 层次代号 层次名称 层次深度(cm)颜 色 结 构 紧实度 容重(g/cm3)植物根系 剖面描述 新生体 2 mm,%2 mm0.02 mm,%0.02 mm0.002 mm,%0.002 mm,%机械组成 质地(国际制)有机质(g/kg)全氮(g/kg)全磷(g/kg)全钾(g/kg)p H 碳酸钙(g/kg)化学性状 CEC(cmol/kg)取样时间:化验时间:监测单位:化验单位:注1:机械组成中数字代表土壤颗粒有效直径数。注2:化学性状中的检测项目可根据监测点耕地土壤特性增减。B.2 填表说明 B.2.1 层次 土壤发生层次。由于监测均在耕作土壤上进行,因此发生层次中一定要把耕层划分出来。耕层一般是指农业耕作(农机具作业)、施肥、灌溉影响及作物根系分布的集中层段,是人类耕作与熟化自然土DB22/T 22832015 11 壤的部分。其颜色、结构、紧实度等都会有明显的特征和界线。发生层次的表层应当是耕层,其次是犁底层、潴育层(旱土为亚耕层、心土层)等。在此基础上,可以将这些层段按土壤发生学层次命名为A层、B层或再细划出质地层次和障碍层次。如水稻土发生层次的表层应当是耕层(Aa),其次是犁底层(Ap)、渗育层(P)、潴育层(W)、脱潜层(Gw)、潜育层(G)、漂洗层(E)、腐泥层(M)等;旱地发生层次分为旱耕层(A11)、亚耕层(A12)、心土层(C1)、底土层(C2)等。描述时要反映出其出现部位和厚度。B.2.2 剖面描述 一般对剖面从颜色、紧实度、结构、质地(机械组成)、新生体、植物根系等方面进行描述。颜色:土壤在自然状态下的颜色,如土壤由2个或2个以上色调组合而成,在描述时应先确定主要颜色和次要颜色,主要颜色放在后,次要颜色放在前。结构:取一大块土,用手轻捏碎,观察其碎块形状及大小。一般有三种类型:横轴与纵轴大致相等,分为块状、团块核状及粒状等结构;横轴大于纵轴,分为片状和板状结构;横轴小于纵轴,分为柱状和棱柱状结构。紧实度:土壤在自然状态下的坚实程度,分为松散、疏松、稍坚实、极紧4级。质地(机械组成):即土壤的沙黏程度,采用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级标准。新生体:指土壤形成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它不但反映土壤形成过程的特点,而且对土壤的生产性能有很大影响,在观察时对其种类、形状和数量要详细记载。常见的新生体有铁锰结核、铁锰胶膜、二氧化硅粉末、锈纹、锈斑、假菌丝和砂姜等。植物根系:土壤各层根系分布的多少,分为无、少、中、多、很多5级。B.2.3 质地分类 按表B.2填写。表B.2 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表 质 地 分 类 颗粒组成(%)(粒径:mm)类 别 名 称 代号沙 粒 2 mm0.02 mm 粉(沙)粒 0.02 mm0.002 mm 黏 粒 0.002 mm 沙土类 沙土及壤质沙土 LS 85100 015 015 沙质壤土 SL 5585 045 015 壤土 L 4055 3045 015 壤土类 粉(沙)质壤土 IL 055 45100 015 砂质黏壤土 SCL 5585 030 1525 黏壤土 CL 3055 2045 1525 黏 壤 土 类 粉(沙)质黏壤土 ICL 040 4585 1525 沙质黏土 SC 5575 020 2545 壤质黏土 LC 1055 045 2545 粉(沙)质黏土 IC 030 4575 2545 黏土 C 055 035 4565 黏土类 重黏土 HC 035 035 65100 DB22/T 22832015 12 C C 附 录 C(规范性附录)监测表格及填表说明 C.1 田间生产情况记载表 表C.1 田间生产情况记载表 监测点代码:监测年度:项目 监测内容 作物名称 品种名称 播种期 收获期 播种方式 耕作情况 降雨量(mm)灌溉设施 灌溉方式 灌水量(m/667m2)排水方式 排水效果 种类 发生时间 自然 灾害 危害程度 种类 发生时间 危害程度 防治方法 病虫害 防治效果 监测单位:填报人:审核人:填报日期:C.2 填表说明 C.2.1 播种期和收获期:DB22/T 22832015 13 填写月、日。C.2.2 播种方式 填写机播还是人工播种或人工移栽。C.2.3 施肥情况 监测有机肥和化肥的施肥时期、肥料品种、施肥次数和施用实物量,并记载所施肥料的养分含量,具体项目见附录C.2。同时,要计算作物施肥折纯量,填入产量与施肥量汇总表,见附录C.3。C.2.4 耕作情况 填写耕、耙、中耕及除草等。C.2.5 灌溉设施 填写井灌、渠灌及提水灌溉。C.2.6 灌溉方式 填写大水漫灌、微喷灌、喷灌、小白龙等,没有灌溉能力的填“无”。C.2.7 排水方式 填写明沟或暗沟。C.2.8 排水效果 填写好、一般、差。C.2.9 自然灾害种类 填写风、雨、雹、旱、涝、霜、冻、冷等。C.3 常规处理区施肥情况记载表 表C.2 常规处理区施肥情况记载表 监测点代码:监测年度:有机肥料 化肥 养分含量%养分含量%施肥日期 品种 N P2O5 K 2O 实物量kg/667m2品种 N P2O5 K 2O 实物量kg/667m2 监测单位:填报人:审核人:填报日期:DB22/T 22832015 14 C.4 年度监测数据汇总表 表C.3 年度监测数据汇总表 监测点代码:监测年度:作物名称 作物品种 生育期(天)起始(年-月-日)大田期 结束(年-月-日)基本情况汇总 灌水总量(m/667m2)籽粒产量(kg/667m2)籽粒产量(kg/667m2)作物产量汇总 无肥区 生物产量(kg/667m2)常规区生物产量(kg/667m2)N(kg/667m2)N(kg/667m2)P2O5(kg/667m2)P2O5(kg/667m2)施肥情况汇总 有机肥 K2O(kg/667m2)化肥 K2O(kg/667m2)质地(国际制)耕层厚度(cm)容重(g/cm3)耕层物理性状 常规测试项目 层次 取样深度cm pH 有机质 g/kg 全氮g/kg碱解氮mg/kg有效磷mg/kg 速效钾mg/kg 缓效钾mg/kg 全磷g/kg全钾g/kg耕层 亚耕层 中微量元素项目(钙、镁为交换态,其他为有效态)层次 钙 cmol/kg 镁 cmol/kg 硫 mg/kg 硅 mg/kg铁 mg/kg锰 mg/kg 铜 mg/kg 锌 mg/kg 硼 mg/kg钼 mg/kg耕层 常规区土壤性状 化学性状 亚耕层 质地(国际制)耕层厚度(cm)容重(g/cm3)耕层物理性状 常规测试项目 层次 取样深度cm pH 有机质 g/kg 全氮g/kg碱解氮mg/kg有效磷mg/kg 速效钾mg/kg 缓效钾mg/kg 全磷g/kg全钾g/kg耕层 亚耕层 中微量元素项目(钙、镁为交换态,其他为有效态)层次 钙 cmol/kg 镁 cmol/kg 硫 mg/kg 硅 mg/kg铁 mg/kg锰 mg/kg 铜 mg/kg 锌 mg/kg 硼 mg/kg钼 mg/kg耕层 无肥区土壤性状 化学性状 亚耕层 监测单位:填报人:审核人:填报日期:DB22/T 22832015 15 D D 附 录 D(规范性附录)土壤样品标签和采样记录表 D.1 土壤样品标签和采样记录表 表D.1 土壤样品标签 土壤样品标签 监测点代码:土壤类型:样品编号:种植作物:采样地点:县 乡 村 地理位置:取样层次:取样深度:特征描述:取样日期:年 月 日 取 样 人:表D.2 采样记录表 采样记录表 采样地点 县 乡 村 监测点代码 样品编号 土壤类型 地理位置 采样日期 采样人员 采样层次 采样深度(cm)土壤颜色 植物根系 土壤质地 砂粒含量 样品 描述 土壤湿度 其他异物 采样点示意图 自下而上 植被描述 注:野外估测土壤质地方法:取小块土壤,加水湿润,然后揉搓,搓成细条并弯成直径为2.5 cm3 cm的土环,据土环表现的性状确定质地。砂土:不能搓成条;砂壤土:只能搓成短条;砂质黏壤土:能搓直径为3 mm直径的条,但易断裂;中壤土:能搓成完整的细条,弯曲时容易断裂;重壤土:能搓成完整的细条,弯曲成圆圈时容易断裂;粘土:能搓成完整的细条,能弯曲成圆圈。DB22/T 22832015 16 E E 附 录 E(资料性附录)监测报告编写的参考提纲 E.1 自然与农业生产情况 E.1.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E.1.2 农业发展现状 E.1.3 土地资源概况 E.1.4 耕地保护管理的简要回顾 重点强调耕地土壤肥力监测的必要性,突出耕地土壤肥力监测在耕地质量保护中作用。E.2 耕地土壤肥力监测工作概况 E.2.1 监测点设置 说明各监测点分布、代表性等,附监测点基本情况表。E.2.2 监测内容与方法 参照规程。E.2.3 监测单位 化验分析单位、检测方法、仪器试剂是否符合要求。重点说明监测数据的真实、可信。E.3 耕地土壤肥力状况与变化趋势分析 E.3.1 耕地土壤肥力现状与变化趋势 分析耕层土壤理化性状(含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微量元素、耕层厚度、质地、容重、pH)现状,并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对比,尽量附相应的表格及图形。E.3.2 耕地肥力质量分级 以当季无肥区产量为指标,对照农业部分等定级技术规程,划分耕地肥力质量等级。E.4 不同农区耕地土壤养分状况 E.4.1 区域概述 重点介绍区域位置、气候特点、主要土壤类型、农业生产等(参照当地的农业区划)。E.4.2 土壤养分状况 DB22/T 22832015 17 分析当年区域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状况,与全省平均水平比较等。E.5 不同作物主产区的耕地土壤养分状况 E.5.1 区域概述 包括作物播种面积、布局、总产、亩产、以及对粮食安全的重要性等(参考统计年鉴)。E.5.2 施肥结构 分析该作物肥料投入总量、氮磷钾化肥投入量、施肥品种,不同区域施肥品种与结构情况比较等。E.5.3 土壤养分状况 该作物主产区当年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状况,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对比等。E.6 施肥情况与特点 E.6.1 肥料投入量及年度变化 以监测点肥料投入量为基础,并参照统计年鉴资料,分析肥料投入的特点及变化,不同区域施肥情况比较等。E.6.2 肥料投入品种与结构 分析监测点肥料投入的主要品种、有机肥和无机肥比例、氮磷钾施用比例,不同区域施肥品种与结构情况比较等。E.6.3 土壤养分平衡情况 计算年度土壤养分平衡,分析各元素盈亏情况。E.7 耕地肥力质量与作物产量相关性分析 E.7.1 耕地肥力质量对产量的贡献率 以当季无肥区产量占常规施肥区产量的比率代表耕地肥力质量对产量的贡献率进行分析。E.7.2 施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以常规施肥区产量与当季无肥区产量的差值占常规施肥区产量的比率代表施肥对产量的贡献率,分作物阐述施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等。E.7.3 耕地肥力质量、施肥与作物产量关系评述 E.8 结论与对策 E.8.1 基本结论 对本年度耕地土壤肥力质量、施肥特点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性意见等。DB22/T 22832015 18 E.8.2 趋势预警 对本年度耕地土壤肥力变化情况(主要是问题)进行评述和原因分析,并对今后的发展作出判断等。E.8.3 对策建议 针对问题,提出建议。_

注意事项

本文(耕地土壤肥力监测技术规程DB22/T 2283-2015.pdf)为本站会员(13596351235)主动上传,报告吧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报告吧(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号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