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报告吧!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报告吧

换一换
首页 报告吧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高性能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程DB13/T 2101-2014.pdf

  • 资源ID:182914       资源大小:1.26M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9.9金币 【人民币9.9元】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9金币 【人民币9.9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说明:
本站最低充值10金币,下载本资源后余额将会存入您的账户,您可在我的个人中心查看。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共享资源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性能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程DB13/T 2101-2014.pdf

ICS 03.220.20 R 01 DB13 河 北 省 地 方 标 准 DB 13/T 21012014 高性能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nstruction of high performancc concrete pavcment 2011-12-24发布 2015-01-15实施 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13/T 21012014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原材料技术要求.2 5 配合比设计.8 6 施工准备.11 7 路面施工.14 8 施工质量管理与检查.16 DB13/T 21012014 II 前 言 本规程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规程由河北省交通运输厅提出。本规程起草单位:承德市交通运输局。本规程主要起草人:房国民、王建民、许成元、王海兰、闻宝联、李莉、于凤江、郑彦军、张风旗 于泾泓、周士杰。DB13/T 21012014 1 高性能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高性能水泥混凝土路面原材料技术要求、配合比设计、施工准备、路面施工和施工质量管理与检查等。本规程适用于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的新建、改建和养护工程的高性能水泥混凝土路面工程的施工。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规程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程。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规程。GB/T 176 水泥化学分析法标准 GB 8076 混凝土外加剂标准 GB/T 14684 建设用砂标准 GB/T 17671 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标准 GB/T 50082 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GB 50119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 GB/T 50476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 JTG E30 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 JTG E42 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JTG/T F30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 JTG F80/1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土建工程)JGJ 63 混凝土用水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程。3.1 高性能水泥混凝土 采用混凝土的常规材料、常规工艺,在常温下,以低水胶比、适量掺用优质掺合料和较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制作的,具有良好的施工工作性能且硬化后具有高耐久性、较高强度的混凝土。3.2 小板块 通过对水泥混凝土面板增加横、纵向切缝,实施二次分割,形成面积515m2的面层板块。3.3 DB13/T 21012014 2 无缝隙 对水泥混凝土路面面板的各种切缝,用不低于路面设计强度的水泥砂浆或其它材料灌缝。3.4 精铣刨 精铣刨是通过调整铣刨机刀头数量和间距,采用刀间距小于或等于8mm,并装配多点自动找平系统的铣刨机对路面进行铣刨,铣刨出的路面形成3mm8mm之间的纹理。3.5 高性能水泥混凝土路面 以高性能水泥混凝土作面层(配筋或不配筋),采用“小板块、精铣刨、无缝隙”施工工艺铺筑的路面。3.6 度时积(成熟度)h 当某一种混凝土的原材料、组成比例为已知时,其强度的增长主要由温度与时间决定,二者的乘积称为度时积(成熟度)。4 原材料技术要求 4.1 水泥 4.1.1 高性能水泥混凝土路面宜采用道路硅酸盐水泥,也可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其水泥抗折强度、抗压强度应符合表 4.1.1 的规定。表 4.1.1 各龄期的实测强度值 混凝土设计弯拉强度标准值(MPa)5.5 5.0 4.5 4.0 试验方法 龄期(d)3 28 3 28 3 28 3 28 抗折强度(MPa)5.0 8.0 4.5 7.5 4.0 7.0 3.0 6.5 GB/T 17671 抗压强度(MPa)23.0 52.5 17.0 42.5 17.0 42.5 10.0 32.5 GB/T 17671 条文说明 道路硅酸盐水泥为专用水泥,抗折强度较高,适用于道路工程,但其生产量较少且售价较高,难于大规模应用,因此可用硅酸盐水泥和普硅水泥。而火山灰水泥、矿渣水泥、复合水泥等由于掺合料的种类和数量都偏大,不宜用于高性能水泥混凝土路面;而早强水泥由于细度细、水化热集中,容易造成温度裂缝和内部微裂纹的产生,不利于耐久性,甚至产生强度倒缩,也不宜用于高性能水泥混凝土路面。4.1.2 水泥的化学成分应符合表4.1.2的规定。DB13/T 21012014 3 表4.1.2 水泥的成分要求 项次 水泥性能 极重、特重、重交通荷载等级 中、轻交通荷载等级 试验方法 1 铝酸三钙(%),7.0 9.0 GB/T 176 2 铁铝酸四钙(%)15.0-20.0 12.0-20.0 3 游离氧化钙(%),1.0 1.8 4 氧化镁(%),5.0 6.0 5 三氧化硫(%),3.5 4.0 6 混合材种类 不得掺窑灰、煤矸石、火山灰和粘土,有抗盐冻要求时不得掺石灰、石粉 不得掺窑灰、煤矸石、火山灰和粘土,有抗盐冻要求时不得掺石灰、石粉 水泥厂提供 4.1.3 水泥物理性能应符合表 4.1.3要求。表4.1.3 水泥的物理指标要求 项次 水泥物理性能 极重、特重、重交通荷载等级 中、轻交通荷载等级 试验方法 1 出磨时安定性 雷氏夹或蒸煮法检验必须合格 蒸煮法检验必须合格 JTG E30 T0505 2 标准稠度需水量(%),28.0 30.0 3 初凝时间(h),1.5 0.75 4 终凝时间(h),10 10 5 细度(80m 筛余)(%),10.0 10.0 JTG E30 T0502 6 比表面积(m/kg)(%),380 380 JTG E30 T0504 7 28d 干缩率(%),0.09 0.10 JTG E30 T0511 8 耐磨性(kg/m)(%),2.5 3.0 JTG E30 T0510 条文说明 试验表明,水泥比表面积超过 400m/kg 会造成水泥与外加剂适应性不良、工作性不稳定,且实际上很少有水泥能小于 350m/kg,因此限定水泥的比表面积上限为 380m/kg。4.1.4 选用水泥时,除满足表 4.1.1、4.1.2、4.1.3的各项规定外,还应通过高性能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试验,根据其配制弯拉强度、耐久性和工作性优选适宜的水泥强度等级。条文说明 水泥只是原材料,原材料满足要求并不代表高性能水泥混凝土就一定满足要求,因此还应重点检测高性能水泥混凝DB13/T 21012014 4 土的实际性能指标。4.1.5 高性能水泥混凝土宜选用散装水泥。条文说明 袋装水泥由于难于满足生产进度和污染环境,不建议使用。水泥温度过高会造成高性能水泥混凝土的工作性严重变差,温度过低,强度增长很慢也不利于抗冻。4.2 掺合料 4.2.1 粉煤灰应满足表4.2.1 的要求,其余指标符合JTG/T F30中规定的II级灰及以上标准。表4.2.1粉煤灰的质量标准 序号 项 目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1 细度(45m 气流筛,筛余量)(%),25.0 GB/T 1596 2 氯离子含量(%),0.02 GB/T176 3 需水量比(%),105.0 GB/T 1596 4 烧失量(%),8.0 GB/T176 5 SO 3含量(%),3.0 GB/T176 6 游离 CaO(%),1.0(F 类粉煤灰)GB/T 176 7 含水率(%),1.0 GB/T1596 8 混合砂浆强度 活性指数(%)7d,70 GB/T 1596 28d,80 条文说明 目前市场上粉煤灰能满足一级要求的已经很少,因此本条主要以二级粉煤灰为标准进行要求限定。F类为低钙灰。4.2.2 矿渣粉 矿渣粉应符合表4.2.2要求,其余指标满足JTG/T F 30 S95级以上标准。表4.2.2矿渣粉的质量标准 项次 项 目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1 SO 3含量(%),4.0 GB/T176 2 烧失量(%),3.0 GB/T18046 3 氯离子含量(%),0.06 GB/T176 4 比表面积(m2/kg),400 GB/T8074 5 含水率(%),1.0 GB/T18046 6 玻璃体含量(%),85.0 GB/T18046 7 活性指数 28d(%),95.0 GB/T18046 8 密度(g/cm3),2.80 GB/T208 9 游离氧化钙含量(%),1.0 GB/T176 10 流动度比(%),95.0 GB/T18046 11 混合砂浆强度活性指数(%)7d,75 GB/T18046 28d,95 GB/T18046 DB13/T 21012014 5 条文说明 本条主要以 S95矿渣粉为基准指标要求。4.3 外加剂 4.3.1 外加剂与所选用其它原材料之间应有良好的相容性。外加剂应符合 JTG/T F30、GB 8076和GB 50119等标准的规定。4.3.2 应使用引气型复合高性能减水剂或高效减水剂,并根据施工季节和作业环境调整其初、终凝时间。条文说明 混凝土引气是提高高性能水泥混凝土工作性、抗冻性、抗盐腐蚀性的重要手段,而高性能水泥混凝土的工作性对环境尤其敏感,因此要针对施工环境进行初终、凝时间调整。4.3.3 应使用溶液型外加剂。条文说明 路用高性能水泥混凝土属于干硬性或半干硬性混凝土,浆体量偏少,成分不容易分散均匀,因此,粉状外加剂不宜直接使用,应制成溶液。4.4 粗集料 4.4.1 粗集料应使用质地坚硬、耐久、干净的碎石或破碎卵石,并应符合表4.4.1的规定。极重、特重、重荷载等级公路以及有抗(盐)冻要求使用的粗集料级别应不低于级,中、轻荷载等级公路的路面可使用级粗集料。有抗(盐)冻要求时,I级集料吸水率不应大于1.0;级集料吸水率不应大于2.0;级集料吸水率不应大于3.0。表 4.4.1 粗集料的质量标准 项次 项 目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级 级 级 1 碎石压碎值(%),18.0 25.0 30.0 JTG E42 T0316 2 破碎卵石压碎值(%),21.0 23.0 26.0 3 坚固性(按质量损失计)(%),5.0 8.0 12.0 JTG E42 T0314 4 针片状颗粒含量(按质量计)(%),8.0 15.0 20.0 JTG E42 T0311 5 含泥量(按质量计)(%),0.5 1.0 2.0 JTG E42 T0310 6 泥块含量(按质量计)(%),0.2 0.5 0.7 JTG E42 T0310 7 有机物含量(比色法),合格 合格 合格 JTG E42 T0313 8 硫化物及硫酸盐(按 SO 3质量计)(%),0.5 1.0 1.0 GB/T 14685 9 岩石抗压强度(MPa),岩浆岩 100 JTG E41 T0221 变质岩 80 沉积岩 60 10 表观密度(kg/m3),2500 JTG E42 T0308 11 松散堆积密度(kg/m3),1350 JTG E42 T0309 DB13/T 21012014 6 表 4.4.1(续)项次 项 目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级 级 级 12 空隙率(%)47 JTG E42 T0309 13 碱集料反应 经碱集料反应试验后,试件无裂缝、酥裂、胶体外溢等现象,在规定试验龄期的膨胀率小于 0.10%。JTG E42 T0325 4.4.2 粗集料不得使用不分级的混合料,应按最大公称粒径的不同采用24个粒级的集料进行掺配,并应符合表4.4.2 合成级配的要求。碎石最大公称粒径不应大于 31.5mm;碎石中粒径小于75m的石粉含量不宜大于1。表4.4.2 粗集料级配范围 粒径 级配 方 孔 筛 尺 寸(mm)2.36 4.75 9.50 16.0 19.0 26.5 31.5 37.5 累 计 筛 余(以 质 量 计)合 成 级 配 4.7516.0 95100 85100 4060 010 4.7519.0 95100 8595 6075 3045 05 0 4.7526.5 95100 90100 7090 5070 2540 05 0 4.7531.5 95100 90100 7590 6075 4060 2035 05 0 单粒级 级配 4.759.5 95100 80100 015 0 9.516.0 95100 80100 015 0 9.519.0 95100 85100 4060 015 0 1626.5 95100 5570 2540 010 0 1631.5 95100 85100 5570 2440 010 0 4.5 细集料 4.5.1 细集料应使用质地坚硬、耐久、洁净的的天然砂、机制砂,并应符合表 4.5.1的规定。极重、特重、重荷载等级公路以及有抗(盐)冻要求的使用砂应不低于级,无抗(盐)冻要求的中、轻荷载等级公路的使用砂可使用级。表4.5.1 细集料的质量标准 项次 项 目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级 级 级 1 机制砂单粒级最大压碎指标(%),20.0 25.0 30.0 JTG E42 T0350 2 氯离子含量(按质量计)(%),机制砂 0.01 0.02 0.06 GB/T 14684 天然砂 0.02 0.03 0.06 3 机制砂母岩的磨光值 38.0 35.0 30.0 JTG E42 T0321 DB13/T 21012014 7 表 4.5.1(续)项次 项 目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级 级 级 4 坚固性(按质量损失计)(%),6.0 8.0 10.0 JTG E42 T0340 5 云母含量(按质量计)(%),机制砂 1.0 2.0 2.0 JTG E42 T0337 天然砂 1.0 1.0 2.0 6 天然砂含泥量(按质量计)(%),1.0 2.0 3.0 JTG E42 T0333 7 泥块含量(按质量计)(%),0 0.5 1.0 JTG E42 T0335 8 机制砂石粉含量(按质量计)(%),MB 值1.4 或合格 3.0 5.0 7.0 JTG E42 T0308 MB 值1.4 或不合格 1.0 3.0 5.0 9 有机物含量(比色法)合格 合格 合格 JTG E42 T0336 10 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按 SO 3质量计)(%),0.5 0.5 0.5 JTG E42 T0341 11 机制砂母岩抗压强度(MPa),80.0 60.0 30.0 JTG E42 T0221 12 吸水率(%),2.0 JTG E42 T0330 13 轻物质含量(按质量计)(%),1.0 JTG E42 T0338 14 表观密度(kg/m3),2500.0 JTG E42 T0328 15 松散堆积密度(kg/m3),1400.0 JTG E42 T0331 16 空隙率(%),45.0 JTG E42 T0331 17 碱集料反应 经碱集料反应试验后,试件无裂缝、酥裂、胶体外溢等现象,在规定试验龄期的膨胀率小于0.10%。JTG E42 T0325 4.5.2 细集料的级配要求应符合表4.5.2 的规定,宜使用细度模数在 2.33.7之间的天然砂和细度模数在2.33.1之间的机制砂。同一配合比用砂的细度模数变化范围不应超过0.3,否则,应分别堆放,并调整配合比中的砂率后使用。表4.5.2 细集料级配范围 分级 细度模数 方 孔 筛 尺 寸(mm)(试验方法 JTG E42 T0327)9.5 4.75 2.36 1.18 0.6 0.30 0.15 0.075 通过各筛孔的质量百分率*(%)天然砂 粗砂 3.13.7 100 90100 6595 3565 1530 520 010 05 中砂 2.33.0 100 90100 75100 5090 3060 830 010 05 细砂 1.62.2 100 90100 85100 75100 6084 1545 010 05 机制砂 级砂 2.33.1 100 90100 8095 5085 3060 1020 010、级砂 2.83.9 100 90100 5095 3065 1529 520 010 注:“*”使用机制砂时,应为水洗法通过各筛孔的质量百分率。DB13/T 21012014 8 条文说明 细集料系度模数偏小时,容易造成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偏高、抗磨性下降、体积稳定性不良;细度模数偏大时,容易离析,混凝土粘聚性变差。因此限定天然砂下限 2.3。4.5.3 不宜使用抗磨性较差的泥岩、页岩、板岩等水成岩类母岩品种生产机制砂。4.6 水 4.6.1 混凝土拌和及养生用水应满足 JGJ 63。4.6.2 禁止使用海水、污水等作为混凝土拌和以及养生用水。5 配合比设计 5.1 一般规定 5.1.1 配合比设计应满足弯拉强度、工作性、耐久性要求,兼顾经济性。5.1.2 严寒地区混凝土抗冻耐久性指数应不小于 DF80,寒冷地区不宜小于 DF70,在单面抗盐冻试验中,5 块试件经受30 次冻融后,平均剥离量应小于 1.0kg/m2,氯离子扩散系数D RCM(28d龄期)不大于7 10-12m2/s。条文说明 在国家标准中,将环境作用等级分为 A-F六级,我省的道路环境作用等级基本处在 E级甚至 F级,属于非常严重到极端严重范围,要求对应的抗冻指标为 DF指数、高性能水泥混凝土密实性的指标为氯离子扩散系数 DRCM。5.1.3 配合比设计中,矿物掺合料以等量取代,单掺矿渣粉或复掺时,掺合料不宜大于15%;单掺粉煤灰时不宜大于 10%。条文说明 粉煤灰超量取代是很多配比设计中采用的方法,但超量取代明显导致实际粉煤灰用量增加,浆体量变大,增大了混凝土分层、浆体上浮的倾向,故不建议采用超量取代。5.1.4 胶凝材料和外加剂发生变化时,应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条文说明 胶凝材料和外加剂是高性能水泥混凝土中构成水泥砂浆的重要成分,直接影响其性能,因此,胶凝材料和外加剂变化时,配合比应进行重新设计。5.1.5 进行配合比设计时,粗细集料应处于饱和面干状态。条文说明 集料表面干燥,而内部孔隙饱含水分时称为饱和面干状态,在计算配合比时,以饱和面干状态为基准更为合理。5.1.6 混凝土总碱量控制不大于3.0kg/m3。条文说明 试验表明,高性能水泥混凝土总碱量控制不大于 3.0kg/m3时,一般碱集料反应很难发生。DB13/T 21012014 9 5.2 配合比设计 5.2.1 本节目标配合比设计适用于采用三辊轴机组的施工方法。条文说明 采用三辊轴机组施工在我省相对普遍,因此,本规程从实际出发,主要针对三辊轴机组施工方法和特点进行要求。5.2.2 混凝土路面28d弯拉强度均值宜按式(5.2.2)计算确定:ts04.1 1fc vrcf(5.2.2)式中:fc 配制28d弯拉强度的均值(MPa);fr设计弯拉强度标准值(MPa);s弯拉强度试验样本的标准差(MPa);t保证率系数。相关参数取值参考JTG/T F30中第4.2部分。5.2.3 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应符合下列要求:a)现场坍落度宜为 15mm25mm;b)坍落度设计应根据气候、环境、温度、湿度、风速等因素考虑坍落度损失。条文说明 试验表明,高性能水泥混凝土现场坍落度在 1525mm之间时,其工作性能能够保证后续工序连续有效地进行。5.2.4 各级混凝土路面满足耐久性要求的最大水胶比和最小单位水泥用量应符合表5.2.4的规定。最大单位胶材用量不宜大于400kg/m。表5.2.4 最大水灰(胶)比和最小单位水泥用量 公路等级 二级公路 三、四级公路 最大水胶比 0.42 0.44 最小单位胶材用量(kg/m)320 315 掺粉煤灰或矿渣粉时最小单位水泥用量(kg/m)52.5 级 260 255 42.5 级 270 265 条文说明 本条规定最小水泥用量主要为保障混凝土的工作性,规定最大用量主要是考虑降低混凝土水化热、增强抗磨性,水胶比的最大限制是出于耐久性的考虑。5.2.5 路面现场取芯试样抗冻等级不低于F300。条文说明 配合比只是基础,现场取芯的高性能水泥混凝土能够直接体现配合比、施工、养生的综合效果,因此对其进行了要求。DB13/T 21012014 10 5.2.6 各等级混凝土路面磨损量应满足表5.2.6要求。表 5.2.6磨损量 公路等级 二级 三、四级 试验方法 磨损量(kg/m),3.5 4.0 JTG E30 T0567 5.2.7 配合比设计按下列规定进行:5.2.7.1 水灰(胶)比的计算和确定 根据粗集料的类型,水灰比可分别按下列统计公式计算:碎石、破碎卵石混凝土:s cf f CW3595.0 0097.15684.1(5.2.7-1)式中:CW水灰比;fc配制28d弯拉强度的均值(MPa);fs水泥实测28d抗折强度(MPa)。应在满足弯拉强度计算值和耐久性(表5.2.4)两者要求的水灰(胶)比中取小值。5.2.7.2 确定砂率 砂率按表5.2.7-2取值。表5.2.7-2 砂的细度模数与砂率关系 砂细度模数 2.22.5 2.52.8 2.83.1 3.13.4 3.43.7 砂率 S P(%)碎石 3034 3236 3438 3640 3842 卵石 2832 3034 3236 3438 3640 注1:相同细度模数时,机制砂的砂率宜偏低限取用。注2:破碎卵石砂率可在碎石和卵石之间内插取值。5.2.7.3 确定用水量 根据粗集料种类和坍落度,分别按下列经验公式计算单位用水量(砂石料以饱和面干状态计):碎石:W0=104.97+0.309SL+11.27WC+0.61SP(5.2.7-2)式中:W 0不掺外加剂与掺合料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kg/m);S L坍落度(mm);S P砂率(%);WC灰水比,水灰比之倒数。DB13/T 21012014 11 掺外加剂的混凝土单位用水量应按式(5.2.7-3)计算:1001 Wo Wow(5.2.7-3)式中:W ow掺外加剂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kg/m);所用外加剂剂量的实测减水率(%)。单位用水量应取计算值和表的规定值两者中的小值。若实际单位用水量仅掺引气剂不满足所取数值,则应掺用引气(高效)减水剂。单位水泥用量应由公式(5.2.7-4)计算,并取计算值与表5.2.4规定值两者中的大值。Wo CoWC(5.2.7-4)式中:C 0单位水泥用量(kg/m)。根据掺合料替代率,重新进行胶凝材料的计算,替代率采用等量替代。砂石料用量按体积法计算,经计算得到的配合比,应验算单位粗集料填充体积率,且不宜小于70。表 5.2.7-3最大用水量 施工工艺 碎石混凝土 卵石混凝土 三辊轴机组摊铺(kg/m)153 148 注:破碎卵石高性能水泥混凝土最大单位用水量可在碎石和卵石之间内插取值。6 施工准备 6.1 一般规定 6.1.1 应根据混凝土路面设计与施工质量控制水平的要求、工程规模、进度要求等,选择适宜的机械设备及其数量。6.1.2 基层、封层和夹层验收合格,校核控制桩平面位置及高程,恢复路线中桩及边桩,桩间距宜控制直线段l0m,缓和曲线与圆曲线段5m。6.1.3 应确保运送混凝土的道路基本平整、畅通,制订施工现场交通组织计划,不得延误运输时间和污染基层。6.2 拌和站 6.2.1 应根据施工条件、场地状况等沿线实际情况,合理布局拌和站、施工便道、钢筋加工场地、生活区、工地试验室、办公区等。拌和站一般设置在摊铺路段的中间位置,满足材料储运、存放、混合料拌和及运输要求。6.2.2 拌和站内场地应做好地面硬化和排水。原材料应隔离堆放,细集料应苫盖。DB13/T 21012014 12 6.2.3 拌和设备应采用配备计算机自动控制的强制拌和楼,其生产能力应符合 JTG/T F30中 6.2.1的规定,每台拌和楼应至少配备2个水泥罐仓,1个掺合料罐仓(单掺时)或 2个掺合料罐仓(双掺时),掺合料应满足3d 生产需求。严禁掺合料与水泥混罐。施工工地应有备用的发电机组。6.2.4 外加剂应单独称重计量,设置专用储液罐,并与拌和楼外加剂计量容器管路及沉淀池上下接通。6.3 材料与设备检查 6.3.1 开工前,工地试验室应对计划使用的原材料进行质量检验,对混凝土生产配合比进行复核。6.3.2 应将相同料源、相同规格、相同品种的原材料作为一个批次,按表 6.3.2 的规定进行检测。表6.3.2 原材料的检测项目及频率 材料 检 查 项 目 检 查 频 率 试验方法 二、三、四级公路 水泥 水泥抗折强度、抗压强度,安定性 1500t 一批 GB 175 GB 13693 凝结时间,标稠需水量,细度 3000t 一批 f-Ca O、MgO、SO 3含量,铝酸三钙、铁铝酸四钙,干缩率、耐磨性、碱度,混合材料种类及数量 每标段不少于 3 次,进场前必测 温度、水化热 冬、夏季施工随时检测 温度计 粉煤灰 活性指数、细度、烧失量 1500t 一批 GB/T 18736 GB/T 1596 需水量比、SO 3含量 每标段不少于 3 次,进场前必测 粗集料 针片状、超径颗粒含量,级配,表观密度,堆积密度,空隙率 5000m一批 JTG E42 T0302、T0312、T0308、T0309 含泥量、泥块含量 2000m一批 JTG E42 T0310 坚固性、压碎值、岩石抗压强度 每种粗集料每合同段不少于 2次 JTG E42 T0316/JTG E41 T0221 碱集料反应 怀疑有碱活性集料时进场前检测 JTG E42 T0325 含水量 每日不少于 3 次,降雨或湿度变化随时测 JTG E42 T0307 砂 细度模数,表观密度,堆积密度,空隙率,级配 4000m一批 JTG E42 T0331 T0328 含泥量、泥块、石粉含量 2000m一批 JTG E42 T0333/T0335 坚固性 每种砂每标段不少于 3 次 JTG E42 T0337 云母含量、轻物质与有机物含量 目测有云母或杂质时测 JTG E42 T0341 JGJ 206 含盐量(硫酸盐、氯岩)必要时测 JTG E42 T0341 JGJ 206 含水率 每日不少于 3 次,降雨或湿度变化随时测 JTG E42 T0330 DB13/T 21012014 13 表 6.3.2(续)材料 检 查 项 目 检 查 频 率 试验方法 二、三、四级公路 外加剂 减水剂缓凝时间,液体外加剂含固量和相对密度,粉状外加剂的不溶物含量 5t 一批 GB 8076 引气剂引气量、气泡细密程度和稳定性 3t 一批 养生 材料 有效保水率、抗压强度比、耐磨性、耐热性、膜水溶性、含固量、成膜时间 开工前或有变化时,每合同段不少于 3次、每 5t 一批 JT/T 522 JG/T 188 水 PH 值、含盐量、硫酸根及杂质含量 开工前或水源有变化时 JGJ 63 注:开工前所有原材料均应按表6.3.2的检验项目进行检验;当原材料规格、品种、生产厂、来源发生变化时,应重新检验;数量不足一批时,按一批检验。6.3.3 施工前应对机械设备、测量仪器、基准线、模板、机具工具及各种试验仪器等进行全面地检查、调试、校核和标定。6.4 试验路段铺筑 6.4.1 高性能水泥混凝土路面在施工前应铺筑试验路段,宜先在主线以外铺筑不短于30m试验路段,在获取外加剂掺量、拌和时间、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及其损失、施工配合比、混合料终初凝时间等技术参数的基础上,在主线上进行试验路段铺筑,宜不短于 50m。6.4.2 施工单位应提供试验路段的施工方案,并报监理确认。6.4.3 试验路段铺筑时,应确定下列内容:a)每座拌和楼的生产能力、施工配合比的配料精度;b)主要铺筑设备的工艺性能、质量指标和生产能力满足要求;辅助设备配备合理、适用;模板架设固定方式或基准线设置方式能够保证高程和厚度控制要求;c)合理投料顺序和时间、纯拌和与总拌和时间;d)实测试验路段的松铺系数、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及其损失、含气量、摊铺速度、振捣时间与频率、滚压遍数、拉杆与传力杆置入精度、接缝顺直度、面板切缝与最初保湿养生时间、试件抗剪与抗压强度、模板的拆除时间等;e)路面面板小板块的几何尺寸,填缝材料及填筑时间、精铣刨深度及纹理间距;f)验证施工各工艺环节操作要领。6.4.4 试验路段的总结 试验路段的总结包括以下内容:a)试验段铺筑时应由业主、监理、施工单位共同参加;b)施工单位应提交试验路段总结报告,报告中应包括试验路段所采用的技术、工艺参数、检验结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对正式施工时拟采用的施工参数提出明确的指导书。总结报告经监理审核后报建设单位;c)建设单位组织对试验路段各项质量指标的复检和验收,合格后,经批准,方可投入正式铺筑施工;d)试验路段质量检验评定不合格,或未达到预期目的时,应重新铺筑试验路段。DB13/T 21012014 14 7 路面施工 7.1 模板 混凝土铺筑宜采用钢模板。7.2 混凝土的拌和 7.2.1 每台拌和楼生产前,应进行标定和试拌。施工中应每15d校验一次拌和楼计量精确度。拌和楼配料计量偏差不得超过表7.2.1的规定。表7.2.1 拌和楼拌和计量允许偏差(%)材料名称 水泥 掺合料 细集料 粗集料 水 外加剂 控制精度 1 1 2 2 1 1 7.2.2 施工配合比可根据天气、温度及运距等的变化,微调外掺料剂量,保证施工现场坍落度等工作性适宜,且波动最小;同时,也可结合当天早中晚的温度、湿度、风速等变化微调外加剂用量,保持坍落度基本稳定。7.2.3 搅拌时的水泥温度不宜高于 50,且不宜低于 10。应根据混凝土拌合物的粘聚性、均质性及强度稳定性试拌确定最佳拌和时间。一般情况下拌和时间宜为90s120s。7.2.4 掺合料应采用与水泥相同的输送、计量方式加入。7.2.5 混凝土拌合物的质量控制与检验应符合下列要求:混凝土拌合物的质量控制与检验应符合表7.2.5的规定。低温或高温天气施工时,混凝土拌合物出料温度宜控制在1035。并应测定原材料温度、混凝土拌合物的温度、坍落度损失率和凝结时间等。表7.2.5 混凝土拌合物的质量检验项目和频率 检查项目 检 查 频 率 二、三、四级公路 试验方法 水灰比及稳定性 每 5000m抽检1 次,有变化随时测 JTG E30 T0529 坍落度及其均匀性 每工班测 3 次,有变化随时测 JTG E30 T0522 坍落度损失率 开工、气温较高和有变化随时测 JTG E30 T0522 振动粘度系数 试拌、原材料和配合比有变化时测 JTG/T F30-2014 附录A 含气量 每工班测 1 次,有抗冻要求不少于 3 次 JTG E30 T0526 泌水率 必要时测 JTG E30 T0528 表观密度 每工班测 1 次 JTG E30 T0525 温度、凝结时间、水化发热量 冬、夏季施工,气温最高、最低时,每工班至少测 1 次 JTG E30 T0527 离析 随时观察 DB13/T 21012014 15 7.3 混凝土的运输 7.3.1 根据施工进度、运量、运距及路况,选配车型和车辆总数,总运力应比总拌和能力略有富余,自卸车后挡板应关闭紧密,运输时不漏浆撒料,车箱板应平整光滑。7.3.2 运输到现场的混凝土应具有适宜摊铺的工作性。混凝土拌合物从拌和楼出料到运抵现场允许最长时间应符合表7.3.2的规定。表7.3.2 混凝土拌合物出料到运抵现场允许最长时间 7.3.3 运输混凝土时应进行苫盖。7.4 混凝土面层铺筑 7.4.1 卸料及布料 卸料及布料按下列要求进行:a)布料前作业面清理干净,并洒水润湿。并对模板的间隔、高度、润滑、支撑稳定情况、以及钢筋的位置和传力杆装置等进行全面检查;b)布料应采用机械方式,均匀布料。施工现场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宜控制在15mm25mm;c)松铺系数宜为1.111.16,超高路段,横坡高侧取高值,横坡低处取低值。7.4.2 密排振捣 密排振捣按下列要求进行:a)布料长度大于10m 时,可开始振捣。排式振捣机应匀速、缓慢、连续不间断地振捣行进,拖行速度宜为 0.6m1.4m/min,振捣棒横向间距400mm,如使用其他振捣方式,经试验确定;b)振捣达到混凝土拌合物表面不露粗集料,不再冒气泡并泛出水泥浆为准。距边模或端模200mm范围内,应采用插入式振捣棒振捣。7.4.3 摊铺、整平 摊铺、整平按下列要求进行:a)混凝土摊铺整平作业单元宜不少于10m,排式振捣器振实与混凝土整平两道工序之间的时间间隔不宜超过15min,严禁使用水泥浆找平;a)在整平范围内,采用前进振动,后退静滚方式作业,进行 23遍;b)在纵、横两个方向进行密实精平饰面,每个方向不少于两遍,直到平整度符合要求。7.5 小板块设置与灌缝 7.5.1 当混凝土面板设置纵向接缝,在纵向接缝与横向接缝围成的面板的中部位置横向或纵向增加12道宽4mm6mm、深50mm70mm的假缝,使混凝土面板形成小板块。施工气温()到运输完毕允许最长时间(h)59 1.2 1019 1.0 2029 0.75 3035 0.40 DB13/T 21012014 16 7.5.2 当混凝土面板只设置横向接缝时,在横向接缝围成的面板的中部位置横向或纵向增加12道宽4mm6mm、深 50mm70mm的假缝,使混凝土面板形成小板块。7.5.3 面板的切缝时间宜采用度时积控制,一般切缝时间的度时积宜控制在(90120)h,最迟切缝时间不得超过12h。条文说明 试验表明,高性能水泥混凝土面板的切缝时间宜在精平饰面抹光完成后 34.5 h内进行。7.5.4 完成切缝后即将缝中残渣清除干净,在封闭交通的作业条件下,宜选用不小于该路面混凝土设计强度的水泥砂浆或其它材料进行灌缝,灌缝料宜高于路面5mm10mm,与路面混凝土同期进行养生。7.6 养生 7.6.1 混凝土路面应全覆盖保湿养生,开始时间宜控制在切缝后 1h2h内。7.6.2 养生期前 14d内路面应始终处于保湿状态。7.7 路面精铣刨 7.7.1 当混凝土路面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0%以上时,可进行精铣刨。铣刨深度宜控制在5mm8mm之间,路面纹理间距控制在3mm8mm之间。7.7.2 根据路面宽度、铣刨机有效铣刨宽度、路面路拱形式等确定铣刨面的布置方式。对于双向路拱横坡的道路断面,宜采用自路中心线向两侧对称布置的方式;对于单向路拱横坡的道路断面,宜采用由高到低的布置方式。单幅铣刨重叠宽度为 100mm200mm,重叠部分应保持平整,勿使各铣刨面之间出现错台。7.7.3 铣刨机的铣刨速度应根据刀头的锋利程度、铣刨纹理效果等因素进行调整,一般在1m4m/min之间为宜。7.7.4 铣刨机刀头应根据铣刨的纹理间距及时进行更换。对铣刨过程中出现的个别刀头异常,应立即停车,查找更换。7.7.5 对于路面露白部分,宜采用小型设备进行处置。7.7.6 对于大中桥头、隧道洞口等需要间断铣刨的位置,需在距离铣刨间断点前不小于 5m长度内开始调整铣刨深度,使路面顺适过渡。8 施工质量管理与检查 8.1 一般规定 8.1.1 施工质量的控制、管理与检查应贯穿整个施工过程,应对每个施工环节严格质量控制。8.1.2 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按铺筑进度与工艺要求配备质检仪器和人员,对施工各阶段的各项质量指标应做到及时检查、控制和评定。关键环节的施工过程应保留影像资料。8.2 路面质量标准 DB13/T 21012014 17 8.2.1 铣刨前的混凝土路面外观,不应有露石、蜂窝、麻面、裂缝、脱皮、啃边、掉角、印痕和轮迹等现象。8.2.2 混凝土路面的检验项目、方法和频率,除满足JTG/T F30相关质量要求外,尚应满足表8.2.2规定。表 8.2.2 耐久性要求 项次 检查 项目 检验方法和频率 检查频率 技术要求 检查 方法 1 抗盐冻 每车道每 5km 留置一组试块,硬路肩为 1个车道,不足 5km 按5km 计 平均剥离量应小于 1.0kg/m2 GB/T50082-2009 2 试块抗冻 等级 每车道每 10km 留置一组试块,硬路肩为1 个车道 严寒地区不小于 DF80,寒冷地区不小于 DF70 GBT 50082 3 钻芯抗冻 等级 每车道每 5km 钻取1 个芯样,硬路肩为 1个车道

注意事项

本文(高性能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程DB13/T 2101-2014.pdf)为本站会员(13596351235)主动上传,报告吧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报告吧(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号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