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报告吧!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报告吧

换一换
首页 报告吧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矿区土地生态复垦技术规范DB13/T 1350-2010.pdf

  • 资源ID:182554       资源大小:310.87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9.9金币 【人民币9.9元】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9金币 【人民币9.9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说明:
本站最低充值10金币,下载本资源后余额将会存入您的账户,您可在我的个人中心查看。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共享资源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矿区土地生态复垦技术规范DB13/T 1350-2010.pdf

ICS 13.080 B 11 DB13 河北省地方标准 DB13/T 13502010 矿区土地生态复垦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cological reclamation in mining area 2010-12-28发布 2011-01-20实施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13/T 13502010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河北省土地整理服务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金铜、刘慧涛、于淑会、李志祥、谭莉梅、刘树明、元媛、朱元永、刘宏娟、刘浩杰。DB13/T 13502010 1 矿区土地生态复垦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矿区土地生态复垦技术规范的术语和定义、生态复垦原则和要求。本规范适用于河北省行政区域内所有已关闭和正在开采矿区的土地生态复垦。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145002002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 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 185992001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 GB 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T 15773199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 GB/T 189212002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 DZ/T 02392004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DZ/T 02402004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SL 2772002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3.1 矿区 mining area 指因采矿生产活动(如挖损、塌陷、污染废弃物堆放、扬尘等)而造成的、存在土地退化、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质与生态风险等问题的区域。3.2 周边相似区域 peripheral similar area 指在生态复垦矿区附近或周边范围内,具有与矿区土地生态复垦实施完成后相同或者相似生境的区域。3.3 生态复垦 ecological reclamation 是指对于在矿区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污染等造成破坏的土地,因自 然地理条件与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不宜复垦为农、林、牧、渔、观赏水域、建设等用地类型,而对其采取整治措施,进行生态修复或生态重建,使之恢复到(达到或接近)被破坏前自然生态状态或周边相DB13/T 13502010 2 似区域自然生态状态的活动或过程。3.4 生态复垦率 ecological reclamation ratio 指实际实施土地生态复垦面积占整个矿区面积的比值,用百分比表示。3.5 植被存活率 vegetation survival ratio 指达到植被盖度要求的存活植被面积与矿区土地生态复垦实际植被营造面积的比值,用百分比表示。3.6 扰动土地整治率 disturbed soil control ratio 指在某一区域内,扰动土地整治面积占扰动土地面积的百分比。3.7 土壤容许流失量 soil loss tolerance 指维持土壤肥力,保持植物在长时期内能经济、持续、稳定地生长所容许的年最大土壤流失量。本标准定义土壤容许流失量为常数值 200 t/(km2a)。3.8 水土流失率 erosion ratio 单位时间内,实际土壤流失量与土壤容许流失量的比值,用小数表示。一般以年为时间 单位。实际土壤流失量观测方法见 SL2772002。3.9 植物多样性指数 vegetation diversity index 是反应生态系统中植物丰富度和均匀度的综合指标,其值按以下公式计算:.(1)式中:H为植物多样性指数;S为植物种数;pi为第 i 个植物数量占总植物种数量的比例。3.10 本地植物指数 indigenous plant index 指生态复垦矿区内本地植物种数占全部植物种数的比例,以百分比表示。4 生态复垦原则 4.1 生态复垦应符合河北省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专项规划。4.2 应有矿区基本信息收集过程,并建立矿区基本信息文档,信息应包括自然地理、自然资源、社会经济与水土保持内容;根据矿区基本信息因地制宜地进行矿区土地生态复垦。4.3 矿区土地生态复垦应符合生态学原理与本地生境实际情况。4.4 应有生态复垦实施效果和生态环境监测措施;应有控制二次生态环境破坏措施。4.5 生态复垦率不小于 90。=s1lnii ip p HDB13/T 13502010 3 5 生态复垦要求 5.1 前期机械工程 5.1.1 排土场、尾矿库、露天矿边坡等生态复垦应在保证稳定的前提下进行,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必须采取处理措施。5.1.2 排土场生态复垦技术应符合 GB185992001;应合理安排岩土排放次序,将含不良成分岩土堆放在深部,品质适宜的土层安排在上部,富含养分的土层宜安排在顶层。5.1.3 沉陷场地生态复垦时应分层充填、分层碾压,充填压实后场地稳定;沉陷场地生态复垦时要求优先使用矿区自身或者周边存在的废弃物(包括废渣、尾矿、炉渣、粉煤灰等)充填挖损区、塌陷区、地裂缝和地下采空区。5.1.4 尾矿库(贮灰场、贮泥场)生态复垦应符合 GB185992001;废弃尾矿为强酸或强碱性时,堆置场地须经处置,处理深度应大于 1.2 m。5.1.5 土地复垦过程中,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勘察工作,符合 GB500212001 中第5 章5.2、5.4 之规定。5.1.6 泥石流防治符合 DZ/T02392004 之规定。5.1.7 滑坡防治符合 DZ/T02402004 之规定。5.1.8 河道及河道附近的砂石坑治理符合 GB/T157731995 之规定。5.1.9 有保证边坡稳固措施,一般边坡坡度小于 40。5.1.10 可采用阶梯平台削坡来控制坡长,坡长小于 15 m,阶梯平台宽度不小于 1.5 m。5.2 后期生态工程 5.2.1 土壤 5.2.1.1 矿区土地生态复垦中覆土优先使用矿区采矿前剥离的表土,当无剥离土或者剥离土达不到要求时,可采用客土。5.2.1.2 自然沉实土壤厚度大于 0.2 m,或者达到周边相似区域土壤厚度。5.2.1.3 覆土土壤 pH值与土层密度应适宜于植物生长,pH 值范围一般为 5.0-8.5,土层密度一般保持在 1.1-1.3 g/cm3左右。5.2.1.4 覆土土壤可溶性盐含量一般小于 0.2。5.2.1.5 土壤有机质不低于周边相似区域土壤有机质平均水平。5.2.1.6 允许土壤中含有少量砾石,砾石体积含量应小于 15,砾石直径应小于 7 cm。5.2.2 植被 5.2.2.1 优先选择适应能力强、抗逆性强(特别是抗干旱能力)、成活率高、根系发达、生长速度快的植物品种。5.2.2.2 优先使用本地植物进行植被恢复或重建,外来植物必须进行生态风险评估和生物安全评估。5.2.2.3 对高陡裸露岩石边坡,可采用攀缘植物实施绿化。5.2.2.4 本地植物指数大于 70。5.2.2.5 实行草-灌混交或者草-灌-乔混交种植,宜有绿肥植物种植。5.2.2.6 有防治病、虫害等植被抚育措施,加速植被发育。5.2.2.7 植被灌溉用水应符合 GB/T189212002 之规定。5.2.2.8 三年后植被存活率在 85以上。DB13/T 13502010 4 5.2.2.9 生态复垦矿区植被盖度达到周边相似区域水平的 95。5.2.2.10 生态复垦矿区植物多样性指数达到周边相似区域水平的 85。5.2.3 污染控制 5.2.3.1 矿区放射性物质处治应符合 GB145002002 之规定。5.2.3.2 矿区土壤重金属及有毒物质含量达到 GB156181995 中三级标准要求。5.2.3.3 地表水质量满足 GB38382002 中类水标准要求。5.2.4 水土保持 5.2.4.1 有满足要求的排水设施,并达到防洪标准。5.2.4.2 植被发育未达到水土流失控制要求前,应有临时水土流失控制措施,如用草、秸秆等临时覆盖。5.2.4.3 边坡一般应有植被保护;对大于 40且无植被恢复条件的松散边坡需硬化处理,以防止水土流失或扬尘。5.2.4.4 生态复垦矿区扰动土地整治率大于 90,水土流失治理率大于 80。5.2.4.5 第三年水土流失率小于 2.0;第五年水土流失率小于 1.2。5.2.5 生态系统 5.2.5.1 按照景观生态学原理,设计矿区生态复垦景观格局。5.2.5.2 遵循因地制宜原则,保证矿区景观的空间异质性和生态整体性。5.2.5.3 生态复垦类型应与矿区周边土地利用方式及景观相协调。5.2.5.4 矿区土地生态复垦工程完成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维持力,生态系统稳定,无明显退化现象。5.2.5.5 生态复垦三年后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达到或者超过开矿前水平,或者达到周边相似区域水平。5.2.5.6 生态复垦五年后生态系统生物量达到周边相似区域水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达到周边相似区域水平。_

注意事项

本文(矿区土地生态复垦技术规范DB13/T 1350-2010.pdf)为本站会员(13658621589)主动上传,报告吧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报告吧(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号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