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塘鳢仿生态人工繁殖技术规程DB34/T 1866-2013.pdf
ICS 65.150 B 52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18662013 沙塘鳢仿生态人工繁殖技术规程 The regulation of eco-breeding techniques for odontobutis 2013-04-07 发布 2013-04-07 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4/T 18662013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委员会渔业局提出。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由宣城市宣州区水产技术推广站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志南、沈蓓杰、冯毅、余护、白宏祥、范美桂、张艳、张施安、朱团结。DB34/T 18662013 1 沙塘鳢仿生态人工繁殖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沙塘鳢(Odontobutis obscura)仿生态亲本培育、繁殖等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长江流域沙塘鳢苗种繁殖。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NY 5051 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3 亲本培育 3.1 环境条件 3.1.1 培育池 面积 2000 5000,水深 1.5 m,池塘坡比 12.5,进排水方便,进排水口成对角线设置,池中种植伊乐藻,水草面积占池塘面积的 1/3,配备微孔增氧设备。3.1.2 培育池消毒 放养前 20 d,水深 50 cm,每 667 用 75 kg100 kg 生石灰化浆全池泼洒。3.1.3 水质 水源水质应符合 GB 11607 要求,培育水质应符合 NY 5051 要求。培育用水应经过沉淀 48 h 以上,并用 60 目网片过滤处理。3.2 亲鱼选择 11 月份12 月份,从天然水域中捕获或人工养殖的沙塘鳢中挑选 1 冬龄2 冬龄,雄性体重 75 g/尾100 g/尾,雌性体重 50 g/尾75 g/尾,体质健壮、鳞片完整、无病无伤的成鱼作为亲鱼。3.3 培育方法 3.3.1 亲鱼消毒 放养前用 23的食盐水溶液浸泡 5 min10 min。3.3.2 放养密度 40 kg/66770 kg/667。DB34/T 18662013 2 3.3.3 饵料投喂 饵料为青虾幼虾或草虾,亲鱼放养前 15 d20 d 一次性投足,放养量 5 kg/66710 kg/667,规格为 1 cm/尾2 cm/尾。3.3.4 水质管理 每隔 7 d10 d 换水一次,换水量 1/3,保持水质清新。当水温低于 5 时,保持水位稳定在 1.2 m 左右。3 月中旬后,每 2 d 换水一次,换水量为 1/3,,且每 667 用 15 的石灰化水全池泼洒,每月 1 次。3.3.5 增氧 水中溶氧低于 5 mg/L 时开增氧机,每天凌晨和中午各开增氧机一次,每次 1.0 h2.0 h;阴雨天或气压低时,延长开机时间。3.3.6 日常管理 专人看管,每天测定水温、pH 等,观察亲鱼的吃食、活动情况,死鱼及时打捞,进行无害化处理。4 繁殖 4.1 繁殖季节 46 月份,水温 1630。4.2 雌雄鉴别 成熟的雌鱼:体色较浅淡,体表较少黏液,手摸有明显粗糙感,腹部丰满有明显的卵巢轮廓,富有弹性,外生殖突稍膨大,呈扁圆管状,末端淡红色,挤压有卵粒流出。成熟的雄鱼:体色较深,体表黏液多,手摸感觉较光滑,腹部不丰满,外生殖突短薄,呈三角形,桃红色。4.3 雌雄比例 雌雄比例为 11.2。4.4 鱼巢设置 鱼巢是用规格为 180 175 0.8 的小瓦片两片对合尼龙绳捆扎而成,入池前用 35福尔马林浸泡消毒 5 min10 min,悬吊于亲鱼池水草茂盛的区域。4.5 自然产卵 水温 16以上,亲鱼开始自然受精产卵,受精卵附着在鱼巢上。4.6 水泥池网箱孵化 4.6.1 水泥池条件 室内水泥池面积 8 12,池深 1 m,水泥池对应角设进排水设施,并用 60 目80 目尼龙绢网包扎,池底均铺有微孔增氧管道。DB34/T 18662013 3 4.6.2 网箱设置 用 60 目尼龙绢网制成 2 m1 m0.5 m 的网箱,固定在室内水泥池内,箱底设置小瓦片作为隐蔽物,6 块/8 块/。4.6.3 受精卵孵化 附卵瓦片从亲鱼培育池转移到室内育苗池网箱中,悬吊在水体中,其间隔 20 cm,孵化密度为 1.5104 粒/m3。弱光条件下微流水孵化,水温 1825,经 12 d14 d 即可孵化结束。4.6.4 出苗 孵化结束后,长至 1 cm 左右时,即可出苗。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