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报告吧!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报告吧

换一换
首页 报告吧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小麦孢囊线虫病测报调查技术规范DB34/T 1946-2013.pdf

  • 资源ID:182153       资源大小:450.45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9.9金币 【人民币9.9元】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9金币 【人民币9.9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说明:
本站最低充值10金币,下载本资源后余额将会存入您的账户,您可在我的个人中心查看。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共享资源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小麦孢囊线虫病测报调查技术规范DB34/T 1946-2013.pdf

ICS 65.020 B 16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19462013 小麦孢囊线虫病测报调查技术规范 Rules for investigation technology of the Cereal Cyst Nematode 2013-08-28 发布 2013-09-28 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4/T 19462013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安徽省农科院植保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提出,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农科院植保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所。本标准起草参加单位: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安徽省植保总站、蒙城县植保站、宿州市植保站、寿县农技推广中心、临泉县植保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戚仁德、彭德良、汪涛、赵伟、王娥梅、黄文坤、郑兆阳、范晓惠、高同春、戚士胜。DB34/T 19462013 1 小麦孢囊线虫病测报调查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小麦孢囊线虫病的病害等级划分标准,病情的系统调查、大田普查、气象要素观测和病情测报的一般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沿淮淮北麦区小麦孢囊线虫病的测报调查。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2.1 严重度 severity degree 根据小麦抽穗扬花期根部白雌虫数多少将小麦孢囊线虫病发生程度分为 5 级,即:无病(0 级)、极轻微感染(1 级)、轻微感染(2 级)、中度感染(3 级)、严重感染(4 级),分级标准为:0级:无孢囊,无病 1级:极轻微感染(1个5个白雌虫/单株);2级:轻微感染(6个20个白雌虫/单株);3级:中度感染(21个40个白雌虫/单株);4级:严重感染(单株白雌虫在40 个以上)。2.2 病情指数 disease index 病情指数是将病株率和严重度结合起来,用一个数值反映小麦群体发病程度的平均水平,通过公式(1)进行计算:100)(D PI dIi i.(1)式中:I 为病情指数;di 为各严重度级值;li 为各级病株数;P 为调查总株数;D 为严重度最高级别的数值,即 4。3 病害等级划分标准 DB34/T 19462013 2 根据小麦播种前每克土壤中小麦孢囊线虫的卵量,推测田间小麦孢囊线虫病的发生程度(风险),共分为 4 级:0级:无风险,检测不到,每克土壤中的卵少于1 粒;1级:低风险,每克土壤中的卵量为 1粒5 粒;2级:中等风险,每克土壤中的卵最为6 粒10粒;3级:高风险,每克土壤中的卵量大于 10 粒。4 调查方法 4.1 系统调查 4.1.1 调查点的设定 选择常年种植感病品种、土壤肥力一般的砂壤土麦田 2 块3 块,作为小麦孢囊线虫病的系统调查观查点。有条件的地方宜设立测报观测圃,观测圃宜配置可测大气温度、降水量和湿度的气候观测设备。4.1.2 孢囊及卵量调查 于小麦播种前或小麦收割后 3 d10 d,用铁锹等工具根据田块大小,采集 10 个30 个点的土表下 5 cm15 cm 的土壤,将所取土样充分混合后取 1 kg 左右装入保鲜袋,注明标签,放置于纸箱或其它阴凉避光的容器内带回室内摊开自然风干(约两周)。称取 200 g 以上的风干土样,将土样放入塑料桶中,加入 10 倍以上体积的水充分搅拌,静置 30 s 后,将上清液(悬浮液)倒入套嵌在 60 目上的 20 目套筛上,将土样按此法冲洗 3 次,然后用水冲洗 60 目筛网上的残余物,再将残余物淋洗到滤纸做成的漏斗上,略干后可直接于 20 倍的解剖镜下检察,用镊子挑出孢囊,并收集起来,计数孢囊数量。随机挑取 20 个孢囊,压破挤出卵,制成卵悬浮液,计算卵密度(每克土样中的卵量)。调查结果记入小麦孢囊线虫病孢囊及卵量系统调查表,即附录A 表A.1。4.1.3 侵染情况(发育进度)调查 麦苗出土后,冬前每 10 d 取一次麦苗,返青后每 5 d 取一次苗,直至 5 月上旬。将所采麦苗的根剪下后漂洗干净,在 1次氯酸钠液中浸泡 1 min2 min(漂白),移入酸性品红乳酚油中煮至沸腾(脱水和染色),冷却后在解剖镜下观察根内虫态。结果记入小麦孢囊线虫发育进度系统调查表,即附录A 表A.2。4.1.4 白雌虫调查 在小麦孕穗至扬花期,采用 5 点取样法,每点挖取小麦 10 株,轻轻抖去根部泥土,计数单株白雌虫数,记录严重度,计算病情指数。结果记入小麦孢囊线虫病白雌虫系统调查表,即附录A 表A.3。4.2 大田普查 4.2.1 普查田的设定 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品种、不同田块类型选择调查田,每种类型田调查数量不少于 10 块,调查总田块应在 20 块以上。4.2.2 普查时间 DB34/T 19462013 3 大田普查分为白雌虫普查或孢囊(或卵)普查,其中白雌虫普查一般在系统调查白雌虫出现后(孕穗至扬花期,约在 4 月下旬5 月上旬)立即开始;未能进行白雌虫普查或未发现白雌虫的田块可进行孢囊(或卵)普查,孢囊(卵)普查一般在小麦收获后或小麦播种前 5 d10 d 进行。4.2.3 普查方法 大田白雌虫普查取样方法同系统调查,每点查 5 株,将普查结果填入小麦孢囊线虫病大田白雌虫发生情况普查统计表,即附录A 表A.4。孢囊(或卵)普查取样及孢囊分离、收集方法同系统调查,普查结果填入小麦孢囊线虫病孢囊及卵量大田普查统计表,即附录A 表A.5。5 气象要素观测 小麦生育期间,利用田间设置的气候观测设备,以小时为间隔记载气温、降水、湿度等气象资料,结果填入田间气象要素记载表,即附录A 表A.6。6 测报方法 6.1 发生趋势预报 根据系统测报调查数据,结合小麦品种、土壤质地、肥水条件及小麦孢囊线虫病发生规律(见附录B)等综合分析,做出发生程度和发生面积预报。6.2 防治对象田的确定 小麦播种前每克土壤中小麦孢囊线虫的卵量大于 10 粒的田块应视为防治对象田。6.3 防治适期 卵孵高峰期(一般在返青拔节期,约在 3 月中下旬)为施药防治的最佳时期。DB34/T 19462013 4 A A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农作物病虫调查资料表册 A.1 小麦孢囊线虫病孢囊及卵量系统调查 表A.1 小麦孢囊线虫病孢囊及卵量系统调查表 调查地点:调查单位:调查人:调查日期 田块(编号)小麦品种 总孢囊数 空瘪孢囊数 孢囊密度(个/克土)20粒孢囊卵量 卵密度(粒/克土)A.2 小麦孢囊线虫发育进度调查 表A.2 小麦孢囊线虫发育进度系统调查表 调查地点:调查单位:调查人:每株小麦根内不同龄期幼虫数量(条)备注 调查日期 小麦品种 播种日期 生育期 J2 J3 J4 A.3 小麦孢囊线虫病白雌虫系统调查 表A.3 小麦孢囊线虫病白雌虫系统调查表 调查地点:调查单位:调查人:不同级别株数 调查 日期 小麦 品种 播种 日期 调查株 数(株)发病株数(株)病株率(%)白雌虫数(个)0 1 2 3 4 病情 指数 备注 DB34/T 19462013 5 A.4 小麦孢囊线虫病大田白雌虫发生情况普查 表A.4 小麦孢囊线虫病大田白雌虫发生情况普查统计表 调查地点:调查单位:调查人:不同级别株数 调查 日期 田块 类型 调查 面积 发病 面积 小麦品种 播种日期 调查株数 发病株数 白雌虫数(个)0 1 2 3 4 病情 指数 备注 平均病田率(%)平均病株率(%)A.5 小麦孢囊线虫病大田孢囊及卵量普查 表A.5 小麦孢囊线虫病大田孢囊及卵量普查表 调查地点:调查单位:调查人:采样 日期 田块 编号 土壤 类型 前(后)茬作物 小麦 品种 总孢囊数 空 瘪 孢囊数 孢囊密度(个/克土)20粒孢囊卵量 卵密度(粒/克土)备注 A.6 田间气象要素调查 表A.6 田间气象要素记载表 调查地点:调查单位:调查人:日期 时间(hh:mm)气温()降水量(mm)相对湿度(%)备注 B DB34/T 19462013 6 附 录 B(资料性附录)小麦孢囊线虫病的症状和发生规律 B.1 小麦孢囊线虫病的主要症状 小麦孢囊线虫为固定性根内寄生线虫,侵入小麦根系后,使小麦根部受到机械损伤和营养水分缺失,导致受害幼苗矮黄,根分叉多而短,生长势变弱,严重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小麦孢囊线虫危害一般不造成特异性症状,地上部症状主要表现为长势较差、分蘖少,植株矮化、成穗数较少,穗小粒小,地上部的症状同缺肥、缺水症状相似。地下部在危害较轻时与健康根系无异,但在危害较重时,根部分支变多,须根呈团状。安徽省小麦抽穗扬花(约每年 4 月5 月)后,小麦根部会产生洋梨形或柠檬形的白色雌虫或褐色孢囊(直径约为 0.5 mm0.7 mm)。B.2 小麦孢囊线虫的发生规律 B.2.1 生活史 小麦孢囊线虫在安徽省每年发生一代。小麦收割后,当年新形成的孢囊逐渐进入滞育状态,虫卵在孢囊中休眠,从而度过高温干旱等不利环境。秋季,在小麦播种后随着温度的降低,孢囊内的卵逐步发育为 2 龄幼虫,经过 15以下的低温刺激后线虫开始孵化,因此,安徽境内冬前会有少量的小麦孢囊线虫孵化、侵染。小麦孢囊线虫危害的高峰期为次年的春季,随着小麦的返青与拔节,小麦孢囊线虫会迅速孵化,并侵入小麦的幼根形成小麦孢囊线虫的白色雌虫,白雌虫成熟、脱落后即为孢囊。B.2.2 温度 温度对小麦孢囊线虫的发生程度影响相对较小,但小麦孢囊线虫具有高温滞育习性,随着小麦收获后温度的上升,虫卵在孢囊内逐渐休眠,度过高温干旱的夏季。另一方面,小麦孢囊线虫的发育又离不开低温刺激,当年新形成的孢囊一般需要在 15以下、6 w 上线虫才会孵化,但温度过低(23以下)线虫的发育与活动又会受到抑制。一般情况下,早春温度较高,线虫孵化早、孵化快且孵化集中,造成的危害相对较重。B.2.3 土壤质地 小麦孢囊线虫病的发生严重程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一般在粘重的土壤中发病较轻,而在沙土和沙壤土麦田中发病较重。B.2.4 传播途径 小麦孢囊线虫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土壤,近距离可通过田间流水、机械耕作、田间农事操作等传播,远距离传播则主要通过河流、农机具跨区作业、飓风吹起的尘土等进行。_

注意事项

本文(小麦孢囊线虫病测报调查技术规范DB34/T 1946-2013.pdf)为本站会员(13265981523)主动上传,报告吧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报告吧(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号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