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疫病防治技术规程DB34/T 2057-2014.pdf
ICS 65.020 B 16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20572014 板栗疫病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integrated control of Septobasidium felt of Cryptonectria parasitica(Murr.)Barr.2014-02-17 发布 2014-03-17 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4/T 20572014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安徽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提出。本标准由安徽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安徽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参加起草单位为六安市林检局、金安区林检局、裕安林检局、舒城县林检局、霍山县林检局、金寨县林检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继东、梅跃进、蒋丽雅、陈书黎、余益胜、张玉厚、杨圣冬、方泰泉、王学林、阮艺芳、徐善传、徐光余。DB34/T 20572014 1 板栗疫病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板栗疫病发生程度、成灾标准、调查方法、防治对策及防治技术。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或生态环境相近地区板栗疫病防治工作。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2.1 板栗疫病 Cryptonectria parasitica(Murr.)Barr.板栗疫病,属于真菌性病害,又称干枯病、胴枯病、溃疡病,腐烂病,属于世界性病害,是世界性栗树病害之一。该病常发生在主干和枝条上,寄主染病后,病斑迅速包围枝干,轻者造成树势衰弱,重者全株枯死。3 寄主和分布 3.1 寄主 板栗疫病寄主在安徽省主要有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ume)、茅栗(Castanea seguinii)、锥栗(Castanea henryi(Skam)Rehd.et Wils.)、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Blume.)等植物。3.2 分布 栗疫病在我省板栗产区均有分布,主要分布于六安市的金寨县、舒城县、霍山县、裕安区、金安区,宣城市的宣州区、郎溪县、广德县,安庆市的岳西县、太湖县等县区。4 病害症状与诊断 见附录A。5 病原与病害发生规律 见附录B。6 危害程度和成灾标准 DB34/T 20572014 2 6.1 危害程度 见附录C。6.2 成灾标准 达到下面指标之一,即为成灾:受害株率 30以上;树木死亡率 10以上。7 防治对策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加强检疫检验和疫情监测,以营林技术、生物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降低被害株率和危害程度,达到有效控制乃至根除病害的目的。7.1 疫情监测与调查 开展疫情监测和调查,及时掌握疫情发生、发展动态,制定防治方案,科学开展防治。调查方法见附录D。7.2 加强检疫检验 开展产地检疫与调运检疫,发现染疫病苗(接穗)就地封存销毁。7.3 预防消毒处理 新进种苗、接穗宜进行预防性消毒处理。在萌芽前用 30波尔多液 300400 倍液或 3-5 波美度石硫合剂以及其他杀菌剂消毒,再清水冲洗。7.4 综合防治技术 7.4.1 营林措施 7.4.1.1 科学管理栗园 增施腐熟有机肥,改良土壤,合理排灌,防旱防涝,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力。科学修剪,剪除病残枝及茂密枝,调节通风透光,保持栗园适当的温湿度,搞好栗园卫生,清除落叶、病果、杂灌。7.4.1.2 选择抗病品种 选择适宜当地栽培的优质抗病品种,淘汰易感病品种。我省板栗优良品种有叶里藏、粘底板、二水早、大红袍、大油栗、乌早、二新早、软刺早、黄栗蒲、红光栗、紫光栗等。7.4.1.3 做好树体保护 冬、夏季将枝干涂白,防止冻害和日灼。涂白剂配方:生石灰:硫酸铜:水1:1:1020。避免树体机械损伤,一旦造成伤口,用波尔多液或抗菌剂 401 或抗菌剂 402 兑水 200 倍液涂抹伤口消毒保护,防止病菌侵入。7.4.2 清除病原 DB34/T 20572014 3 7.4.2.1 对感病较重,病斑面积较大的栗树,可采取截干方式。立春以后,在地温回升根系开始活动,栗芽未萌动前,将栗树从感病部位以下截断,伤口及以下部位用 40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原液涂抹 23 次,每隔 10 d涂抹 1 次,周围健康栗树喷波尔多液保护。7.4.2.2 对病死树连根刨起,全面清除,集中烧毁,在穴内施生石灰消毒。7.4.3 药剂防治 刮除病斑及老树皮,带出栗园烧毁。用抗菌素 401 或 70托布津兑水 200 倍液,加 0.1平平加涂抹病处,每隔 20 d 涂抹 1 次,连续 3 次。对发病较轻的树木,刮除病斑后,可用 40退菌特 50 倍液,或用抗菌剂 401 兑水 200 倍液,进行全面喷洒,每隔 15 d 喷 1 次,连喷 3 次。7.5 防治效果检验 防治效果检验见附录E。DB34/T 20572014 4 A A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板栗疫病症状与诊断 板栗疫病主要危害寄主主干和枝条。发病初期在病部表皮出现黄褐色圆形斑点,后逐渐扩大成不规则赤褐色斑块,直至将树干包围并上下蔓延。早起病斑水肿状隆起,内部湿腐有酒糟味。发病至中后期,病部失水,树皮干缩凹陷,表皮纵裂。剥开枯死树皮,可见有污白色至淡黄色扇形伸展的菌丝体。在老树上,由于树皮粗糙且较厚,病斑通常不明显;在嫁接树上,病斑通常发生于嫁接口处;在虫害树干上,常常会发现该病溃疡斑;幼树常在干基部发病,导致病部以上部位枯死,下部产生愈伤组织,逐渐萌发出大量萌蘖,翌春旧疤复发,前一年萌蘖大多枯死,至夏秋,未死部分又萌发大量萌蘖。如此往复数年,最后导致病树死亡。图A.1 板栗疫病枝条和嫁接口被害处 图A.2 板栗疫病中后期发病症状 DB34/T 20572014 5 B B 附 录 B(资料性附录)病原与病害发生规律 B.1 病原 栗疫病Cryptonectria parasitica(Murr.)Barr.,病原为寄生内座壳菌,分类在真菌界、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菌目、间座壳科、内座壳属,属兼性寄生菌。栗疫病菌丝可在寄主形成层或皮层内扩展,组成紧密的扇形菌丝层。子座常橘红色,内生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分生孢子器色淡黄色至茶褐色,分生孢子无色,单孢,长椭圆形或圆柱形。子囊壳茶褐色至黑色,球形或扁球形,深埋在子座组织中,1 至多个,颈细长,黑色,球部稍白,长颈伸出子座顶部。子囊棒状,顶壁增厚,中有孔道,周围有一亮环结构;子囊孢子 8 个,无色,双孢,椭圆形,隔膜处稍缢缩。B.2 病害发生规律 栗疫病菌主要是一种伤口寄生菌,凡是受到过病虫危害、冻害、嫁接以及其他因素损伤的栗树,均容易诱发此病。板栗疫病菌在病组织中越冬,每年 34 月份开始发病,病斑上产生浅棕黄色的子座,56 月份雨水多、空气潮湿,在子座上产生大量橙黄色分生孢子角,放出分生孢子,通过风雨等传播途径侵染危害。79 月份病情进一步发展,病组织干裂,树皮成鳞片状。11 月份上冻以前,陆续产生有性孢子,病菌停止活动。板栗疫病菌主要靠雨水、风、昆虫和鸟类传播。病菌多从冻伤口、日灼伤口、嫁接口、虫咬伤口及其他机械损伤处侵入,其中日灼、冻伤斑及嫁接口是最常见的病菌侵入点。病菌可以随带病苗木、种子和接穗调运长距离传播。病菌生长的适宜温度在 2530,超过 30,病菌生长不良,病害发展减慢;低于 7时,菌丝停止生长。雨水多、湿度大、土壤瘠薄、管理粗放、树势较弱、地下水位高或不易排水的栗园,利于病害发生。DB34/T 20572014 6 C C 附 录 C(规范性附录)板栗疫病危害程度标准 C.1 受害株率 在样地上进行每木调查,计数感病株数占总株数的百分数。受害株率调查病株数调查总株数 100 C.2 感病指数 将样地内的植株,按病情轻重划分为五级,统计各级株数,然后按公式计算出标准地内林木感病指数。表C.1 枝干病害分级标准 级别 分级标准 代表数值 0级 无病 0 级 25以下枝条发病 1 级 2650的枝条发病 2 级 5175的枝条发病,或主干发病,病斑占围径 2/3 以下 3 级 76以上枝条发病,或主干发病,病斑占围径 2/3 以上 4 100 最高分级级数 调查总株数相应级数 各病级感病林木数感病指数 感病指数 0100,指数越大,病情越重,指数越小,病情越轻。发病最重时,指数为 100,无病时为 0。C.3 板栗疫病危害程度标准 表C.2 板栗疫病危害程度标准 危害程度 轻 中 重 受害株率()5-10 11-20 21 以上 注:除非特别注明,均为成林发生(危害)程度标准,幼林的发生(危害)程度的标准在此基础上相应降低 1/3。DB34/T 20572014 7 D D 附 录 D(资料性附录)板栗疫病调查监测表 在寄主分布区,选择有代表性的路线,进行踏查。踏查路线应穿越调查地区有代表性的不同地段,尽量避免重复。在踏查的基础上,为准确掌握板栗疫病的发生数量、林木受害程度,在板栗疫病发生区,设立 13 个具有代表性的样地,面积 0.2 h。样地内寄主树木的数量一般不少于 100 株,抽取 30 株标准树进行详细调查。常用取样方法有:对角线取样法、平行线取样法、棋盘式取样法、“Z”字形取样法等方法。表D.1 板栗疫病调查记录表 1、调查地点:县(市区)乡(镇)场 村;2、林分所有权:国有 集体 个人;3、标准地编号:面积(亩):树龄(年):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冠幅:株行距:郁闭度:3、林分性质:天然林 人工林 纯林 混交林 实生林 嫁接林;4、海拔:坡向:坡度:坡位:经纬度:;5、植被种类:其它病虫:;6、受害状简单描述:。调查人:调查时间:年 月 日 表D.2 板栗疫病标准树调查表 标准树号 感病 无病 因病死亡 病害分级 备注 1 2 3 30 调查人:调查时间:年 月 日 DB34/T 20572014 8 表D.3 板栗疫病调查监测统计表 感病株数(株)样地 编号 样地 面积 调查 株数 计 主干 感病 仅枝条 感病 感病 死亡 受害 株率(%)树木死亡率(%)感病 指数 发生 程度 发生 面积 备注 合计 注1:受害株率为调查中林木感病株数与调查株数的百分比;树木死亡率为感病死亡株数与调查株数的百分比;注2:发生程度划分标准:受害株率 510为轻,1120为中,21以上为重;注3:发生面积为样地所代表的林分总面积。DB34/T 20572014 9 E E 附 录 E(规范性附录)防治效果检验 E.1 防治效果调查 防治效果用感病指数增长率表示。在防治区设立 13 个样地,面积 0.2 h 抽取 30 株样树,样树用红漆标记。防治前,按照附录C病害分级标准,调查标记样树感病等级,计算感病指数。防治采果后调查防治效果。样树取样可采取对角线取样法、平行线取样法、棋盘式取样法、“Z”字形取样法或随机取样等方法。表E.1 防治效果调查表 防治前 防治后 序号 0级 级 级 级 级 0级 级 级 级 级 1 2 3 4 30 感病指数 E.2 防治效果计算 感病指数增长率防治后的感病指数-防治前的感病指数防治前感病指数 100 DB34/T 20572014 10 参 考 文 献 1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成灾标准的通知(林造发201226号)2 森林植物检疫技术规程(林护通字199843号)3 全国林业检疫性、危险性有害生物名单公告(国家林业局2013年第四号公告)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