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虾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技术规程DB13/T 1412-2011.pdf
ICS 65.150 B 50 DB13 河北省地方标准 DB 13/T 14122011 中国对虾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技术规程 2011-06-10发布 2011-06-30实施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13/T 14122011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河北省水产局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省水产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军、许玉甫、李怡群、张海鹏、高文斌。DB13/T 14122011 1 中国对虾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Osbeck,1765)增殖放流效果评估的原则、程序、内容及方法。本标准适用于中国对虾增殖放流效果评估。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2763.22007 海洋调查规范 第2部分:海洋水文观测 GB/T 12763.62007 海洋调查规范 第6部分:海洋生物调查 GB/T 12763.82007 海洋调查规范 第8部分: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 3 效果评估原则 3.1 遵循科学、公正、客观、真实的原则,保证评估工作的独立性,排除非技术人为因素的影响。3.2 效果评估工作应遵循国家法律及相关规定。4 放流前本底调查 4.1 调查内容 自然中国对虾数量分布、敌害生物类组成及数量分布、放流海域的水温、盐度和底质。4.2 调查时间及频率 放流前10 d左右,调查1次。4.3 站位布设 根据放流点所处海域的地理位置、调查范围和中国对虾的分布特点,采用均匀或梯度定点法布设调查站点。4.4 调查与计算方法 4.4.1 自然对虾及敌害生物取样 每站拖曳时间为0.5 h,在到站前1n mile处放网,拖速控制在2n mile/h3 n mile/h。拖网时间计算从拖网曳纲停止投放和拖网着底,曳纲拉紧受力时(拖网开始时间)起至起网绞车开始收曳纲时(拖网DB13/T 14122011 2 结束时间)止。调查应在白天进行,风力小于5级。调查网具为单船有翼单囊拖网(160 m80.44 m/34.6 m)。4.4.2 资源密度计算 资源密度(尾数和重量)按式(1)计算:D=C/qa(1)式中:D渔业资源密度,单位为尾每平方千米(ind/Km2)或千克每平方千米(Kg/Km2);C平均每小时拖网渔获量,单位为尾每网每小时(ind/网.h)或千克/网.小时(Kg/网.h);a每小时网具取样面积,单位为平方千米每网每小时(Km2/网.h);q网具捕获率,取值范围为01。4.4.3 资源现存量计算 资源现存量按式(2)计算:=nii ii A D N13,2,1 L L(2)式中:N整个调查区渔业资源现存资源量,单位为千克(kg)或尾数(ind);Di第i个调查海域的资源密度,单位为尾每平方千米(ind/Km2)或千克每平方千米(Kg/Km2);Ai第i个调查海域的面积,单位为平方千米(km2)。5 跟踪调查 5.1 调查内容 中国对虾放流后的数量变动、中国对虾放流后的分布情况及移动规律、中国对虾放流后的生长情况及开捕前中国对虾数量变动。5.2 调查时间及频率 共进行3次跟踪调查。第一次跟踪调查时间为放流后10 d15 d左右;第二次跟踪调查时间为八月初。第三次调查在八月下旬。5.3 站位布设 根据中国对虾的分布特点及实际水深设置调查站位。5.4 调查站位取样 5.4.1 第一次跟踪调查 1 m以下水深用手推网,手推网调查的走向与岸平行,每站推网100 m。1 m以上水深用密目扒拉网,扒拉网主尺度为22.40 m6.36 m(3.00 m),每站拖15 min,船速2.0节。DB13/T 14122011 3 5.4.2 第二、三次跟踪调查 调查方法同4.4.1。6 样品采集及渔获物分析 样品采集及渔获物分析应符合GB/T 12763.62007、GB/T 12763.22007、GB/T 12763.82007的规定。分别测定雌虾、雄虾的体长、体重,计算雌雄比例,求加权平均体长和体重。7 资料整理 资料整理应符合GB/T 12763.62007的规定。根据资料整理结果,利用Arc GIS9.3软件绘制中国对虾生物量及密度分布图。8 社会调查 8.1 调查区域 河北省沿海地区。8.2 调查对象 渔民、渔业协会、水产经销商、渔业主管部门等。8.3 生产情况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中国对虾捕捞生产规模、捕捞船只数量、网具类型及数量、作业方式、作业海区、作业时间、单船产量、产值及成本等。调查方法:按主要作业方式的渔船数量的2选取样本船,发放生产情况记录表(见附录A)及生产成本统计表(见附录B),由船长按要求填写;走访渔民、渔业协会、水产经销商和渔业主管部门,了解中国对虾市场价格、成交数量、捕捞生产从业人员及相关行业发展等情况。8.4 中国对虾放流情况 调查内容包括中国对虾放流时间、放流地点、放流数量、放流规格、放流投入等。调查方法:走访渔业主管部门、渔政及相关科研院所,填写放流情况统计表(见附表C)。9 效果评估 9.1 经济效益 增殖放流的回捕率是指捕捞的放流数量与放流苗种数量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回捕率按式(3)计算:%10021=nnN(3)式中:N回捕率(%);DB13/T 14122011 4 n1捕获放流数量,单位为尾(ind);n2放流苗种数量,单位为尾(ind)。投入产出比按式(4)计算:N IN K R/1/=)(3 2 1K K K K+=;C M IN=(4)式中:R投入产出比;K投入总额,单位为万元;IN产出总额,单位为万元;K1苗种费,单位为万元;K2管理费,单位为万元;K3捕捞成本,单位为万元;M放流中国对虾产量,单位为吨(t);C中国对虾价格,单位为万元每吨(万元/t);N=IN/K,N值越大,说明效益越好。9.2 生态效益 生态效益主要是通过增殖放流增加自然中国对虾补充群体的数量,在增加捕捞产量的同时,适当增大繁殖群体的规模,用补充量表示。补充量按式(5)计算:n N Rt=(5)式中:Rt 调查海区中国对虾补充量,单位为千克(kg)或尾数(ind);N调查海区中国对虾的现存资源量,单位为千克(kg)或尾数(ind);n调查海区放流前中国对虾资源量,单位为千克(kg)或尾数(ind)。9.3 社会效益 中国对虾增殖放流的社会效益评估主要用对比分析法。通过中国对虾增殖放流前后渔民增收情况、增殖与捕捞从业人口情况、相关行业发展情况等对比分析,并结合所做的满意度调查,分析中国对虾增殖放流的社会效益。DB13/T 14122011 5 A A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中国对虾样本船生产情况记录表 样本船名称:船主姓名:船主联系方式:调查船名 捕捞日期 捕捞地点 网具类型 作业方式作业网具数量作业 起止时间 中国对虾产量 经度(E)纬度(N)尾数(个)重量(kg)调查者姓名:单位:联系方式:审核者:DB13/T 14122011 6 B B 附 录 B(资料性附录)中国对虾捕捞成本调查表 被访者姓名:联系电话:职业:船名 马力(千瓦)船员工资(元/人天)柴油费用(元/天)生产材料 折旧费(元)海上生活费(元/人天)调查者姓名:单位:联系方式:审核者:DB13/T 14122011 7 C C 附 录 C(资料性附录)中国对虾放流情况统计表 被访者姓名:单位:联系电话:职业:放流地点 放流时间 放流数量(万尾)放流规格(mm)苗种费用(万元)放流费用(万元)其他费用(万元)调查者姓名:单位:联系方式:审核者: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