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报告吧!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报告吧

换一换
首页 报告吧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大豆灰斑病防治技术规程DB22/T 2431-2016.pdf

  • 资源ID:181395       资源大小:555.64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9.9金币 【人民币9.9元】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9金币 【人民币9.9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说明:
本站最低充值10金币,下载本资源后余额将会存入您的账户,您可在我的个人中心查看。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共享资源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大豆灰斑病防治技术规程DB22/T 2431-2016.pdf

ICS 65.020.01 B 05 DB22 吉林省地方标准 DB 22/T 24312016 大豆灰斑病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of contrall on soybean frogeye leaf spot 2016-03-21发布 2016-05-01实施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22/T 24312016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吉林省农业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农业大学。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振民、陈长卿、张佳环、陈喜凤、杨巍、王雪、谷 岩、刘丽萍、韩长军、马云红。DB22/T 24312016 1 大豆灰斑病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大豆灰斑病防治的病害诊断、防治原则和防治措施。本标准适用于大豆灰斑病(Cercospora sojina Hara)的诊断与防治。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 NY/T 2159 大豆主要病害防治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大豆灰斑病 soybean frogeye leaf spot 由大豆尾孢菌(Cercospora sojina)侵染大豆地上部引起的真菌性病害。3.2 菌丝体 mycelium 菌丝无限生长,以其顶端部分延伸,不断产生分支的集合体。3.3 分生孢子梗 conidiophore 从菌丝体上形成分化程度不同的产生分生孢子的结构。3.4 分生孢子 conidium 产生于分生孢子梗顶端的菌物无性孢子。3.5 霉状物 mould 在植物的受害部位,由病原菌物产生,由菌物的菌丝体或孢子梗或孢子等组成的特征性结构。4 病害诊断 4.1 外观症状 4.1.1 幼苗 DB22/T 24312016 2 籽粒带菌长出的幼苗子叶上出现半圆或圆形褐色、稍下陷的病斑。苗期低温多雨,子叶上的病斑迅速扩展至幼苗的生长点,使幼苗顶芽变褐枯死。4.1.2 成株叶片 成株期叶片病斑最初为褪绿圆斑,后成为边缘褐色、中央灰白或灰褐色蛙眼状斑,直径1 mm5 mm,也可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斑,潮湿时叶背病斑中央部分密生灰色霉状物,病重时病斑合并,叶片枯死,脱落。4.1.3 茎 茎部病斑纺锤形或椭圆形,边缘深褐色,中部稍凹陷。4.1.4 荚 荚部病斑为圆形或椭圆形,因荚上多毛,不易看到霉层。4.1.5 籽粒 籽粒病斑明显,为圆形蛙眼状,边缘暗褐色,中部为灰色,轻病粒仅产生褐色小点,严重时病部表面粗糙,可突出种子表面,并生有细小裂纹。4.2 病原镜检 挑取叶片背面霉状物制成玻片,在不低于10倍物镜下镜检,可以观察到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形态如下:a)分生孢子梗,从寄主气孔伸出,512 根丛生,淡褐色,无分枝,有膝状节,孢痕明显,大小为(51 m128 m)(5 m6 m)。b)分生孢子,无色,倒棍棒状或圆柱状,稍弯曲,基部钝圆,顶部尖细,有 1 个9 个分隔,大小为(19 m80m)(3.5 m8 m)。5 防治原则 以选用抗(耐)病品种等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进行综合防治。化学防治用药应执行NY/T 1276。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毒、高残留禁限用农药。6 防治措施 6.1 农业措施 6.1.1 品种 6.1.1.1 选择抗(耐)病品种 选用抗(耐)病品种,避免长期种植单一品种,实行品种搭配种植。6.1.1.2 精选种子 选用无病留种田的种子。播前应该选择籽粒饱满,外观完整,种皮色正的种子,清除灰斑病粒、虫粒、杂质。DB22/T 24312016 3 6.1.2 合理轮作 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 年以上合理轮作。重茬地块实行深翻。6.1.3 科学播种 应按照NY/T 2159的规定执行。6.1.4 合理施肥 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适量施用微肥。6.1.5 清除病残体 收割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并进行深翻,减少越冬菌源。6.2 化学措施 6.2.1 种子处理 播种前3 d5 d可对大豆种子包衣处理,预防病虫害,提高保苗率。选用35%多克福大豆种衣剂,按药种比160180进行拌种或按有效成分500 g/100kg750 g/100kg进行种子包衣。6.2.2 药剂防治 6.2.2.1 防治时期 结合气象条件、预测预报和病情发展,在叶部病斑出现初期、豆荚和籽粒易感病期及时进行药剂防治。6.2.2.2 常用药剂及用量 可以选取下列化学药剂,兑水喷雾防治,用药液量30 kg/667m240 kg/667m2:a)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00 g/667m2 120 g/667m2 b)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50 g/667m2 65 g/667m2。6.2.3 施药技术 防治大豆灰斑病应进行全田喷雾,喷雾时应细致周到,使大豆全株正反面均匀着药。药后遇雨应及时补喷。施药次数和间隔时间可根据药剂特性、病害发生程度、气象条件而定。DB22/T 24312016 4 A A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大豆灰斑病幼苗、成株叶片、茎、荚、籽粒病害症状图 大豆灰斑病幼苗、成株叶片、茎、荚、籽粒病害症状见图A.1。图A.1 大豆灰斑病幼苗、成株叶片、茎、荚、籽粒病害症状图 DB22/T 24312016 5 B B 附 录 B(资料性附录)大豆灰斑病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形态图 大豆灰斑病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形态图见图B.1。图B.1 大豆灰斑病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形态图 _

注意事项

本文(大豆灰斑病防治技术规程DB22/T 2431-2016.pdf)为本站会员(13596351235)主动上传,报告吧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报告吧(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号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