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报告吧!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报告吧

换一换
首页 报告吧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大豆抗炭疽病鉴定技术规范DB35/T 1574-2016.pdf

  • 资源ID:181355       资源大小:619.07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9.9金币 【人民币9.9元】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9金币 【人民币9.9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说明:
本站最低充值10金币,下载本资源后余额将会存入您的账户,您可在我的个人中心查看。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共享资源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大豆抗炭疽病鉴定技术规范DB35/T 1574-2016.pdf

ICS 65.0 20.0 1B1 6DB35福建省地方标 准DB 35/T 1574 2016大豆抗炭疽病鉴定技术规范2 0 1 6-0 4-0 6发 布 2 0 1 6-0 7-0 6实 施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 B 3 5/T 15 7420 16I目 次前言.II1范 围.12 术语和定义.13 鉴定方法.13.1 播种时间.13.2 播种方法.13.3 鉴定圃用药管理.23.4 接种物制备.23.5 接种方法.23.6 病情调查.23.6.1 调查时间.23.6.2 调查方法.23.6.3 病情记载.23.7 病情指数计算.23.8 抗性评价标准.33.9 评价结果.34 接种后与鉴定后的材料和土壤处理.34.1 接种物.34.2 大豆植株.34.3 鉴定圃土壤.3附录 A(资料性附录)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制备.4附录 B(规范性附录)大豆品种抗炭疽病鉴定病情调查记载表.5附录 C(规范性附录)大豆品种抗炭疽病鉴定抗性评价记载表.6DB 35/T 15 7420 16II前 言本标准按G 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提出。本标准由福建省农业厅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杜宜新、阮宏椿、石妞妞、陈福如、甘林、杨秀娟。D B 3 5/T 15 7420 161大豆抗炭疽病鉴定技术规范1范 围本标准规定了大豆抗炭疽病鉴定方法与抗性评价标准、接种后与鉴定后材料的灭活处理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大豆品种对炭疽病的抗性评价。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2.1大豆炭疽病由平头炭疽菌Colletotrichum truncatum(Schwein.)Andr.etMoore 侵染引起的一种流行性病害。2.2人工接种鉴定在适宜条件下,通过人工操作将接种物接于植物体适当部位,判别作物品种抗病性。2.3接种物用于人工接种鉴定的大豆炭疽病菌分生孢子悬浮液,其孢子浓度约为1 105个mL-1。2.4喷雾接种将大豆炭疽病菌分生孢子悬浮液喷雾至大豆植株上,使大豆在适宜条件下感染大豆炭疽病菌。2.5对照品种为验证鉴定的可靠性,在品种鉴定时设置的抗病和感病品种。3 鉴定方法3.1 播种时间根据参鉴品种的生育期,调整播期,使参鉴品种在接种大豆炭疽病菌时均处于始荚期。3.2 播种方法DB 35/T 1 5 7 420 162各参鉴 品种露地播 种2行,每 行6株,行距30 cm,株距15 c m,品种采 用随机排列,重复 3次。参鉴品种四周种植感病品种2行,作为保护行。3.3 鉴定圃用药管理参鉴大豆 品种在全生育期内 避免使用杀菌剂,杀虫剂的 使用根据 鉴定圃内害虫发生种类 和程度 而定,接种前后1 5 d 避免施用任何药剂。3.4 接种物制备将供试 大豆炭疽病 菌株移至PDA(参见 附录A)上,2 5 28 恒温下 黑暗培养 8 d 1 0 d,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大豆炭疽病菌产孢情况,待其分生孢子盘上产生分生孢子后,在培养皿中加入无菌水,用灭菌毛笔轻轻 刷下大豆炭疽病菌分生孢子,用血球计数板检 测浓度,将孢子配制成约 为1105个 m L-1的悬浮液,作为喷雾的接种物。3.5 接种方法于大豆始荚期,将鉴定圃土壤浇水至湿润,然后在接种物中加入0.1%的吐温80,于大豆幼嫩豆荚上进行喷雾接种,每1 0 0 株植株喷1 000 m L;于25 30 覆膜保湿2 d,打开薄膜两端通风,接种3 d5 d 后移去薄膜。3.6 病情调查3.6.1 调查时间对照感病品种的发病程度达到感病等级(),病情稳定时开始调查。3.6.2 调查方法调查各参鉴品种所有植株的结实豆荚,病情分级标准见表1。表 1 大豆炭疽病病情分级标准病情级别 症状0级 豆荚无病斑1级 豆荚上有褐点型小病斑,病斑面积占整个豆荚面积的5%以下3级 豆荚上出现典型病斑,病斑面积占整个豆荚面积的6%10%5级 豆荚上出现典型病斑,病斑面积占整个豆荚面积的11%25%7级 豆荚上出现典型病斑,病斑面积占整个豆荚面积的26%50%9级 豆荚上出现典型病斑,病斑面积占整个豆荚面积的50%以上3.6.3 病情记载根据附录B记录参鉴品种抗炭疽病病情。3.7 病情指数计算病情指数按公式(1)计算:D B 3 5/T 15 7420 1631009=Nn sDI)(1)公式中:DI 病情指数;s 各病级代表数值;n 各病级豆荚数;N 调查总豆荚数。3.8 抗性评价标准根据病情指数,按表2评价大豆参鉴品种对炭疽病的抗病性。表 2 大豆品种抗炭疽病评价标准病情指数(DI)抗性评价DI=0 免疫或高抗(HR)0 DI10 抗病(R)10 DI20 中抗(MR)20 DI40 中感(MS)40 DI60 感病(S)DI60 高感(HS)3.9 评价结果按照附录C的表格记载参鉴大豆品种抗炭疽病评价结果。4 接种后与鉴定后的材料和土壤处理4.1 接种物将接种后剩余的接种物集中进行高温灭菌处理。4.2 大豆植株将鉴定后的大豆植株及豆荚集中焚烧。4.3 鉴定圃土壤清除抗病鉴定圃的大豆病残组织,深耕并暴晒土壤。DB 35/T 1 5 7 420 164A A附录A(资料性附录)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制备将去皮马铃薯 200 g 切成小 块,加水煮 沸 2 5 m in,用四层 纱布过滤,过滤液中加入 琼脂 1 6 g,待琼脂完全溶解后加入葡萄糖1 8 g,加水定容至1 0 0 0 m L,在121 下湿热灭菌25 m i n。D B 3 5/T 15 7420 165B附录B(规范性附录)大豆品种抗炭疽病鉴定病情调查记载表表B.1 大豆品种抗炭疽病鉴定病情调查记载表品种编号品种/品系名称/编码重复病情等级 病情指数0级 1级 3级 5级 7级 9级1接种菌株编号:调查人:接种时间:记载人:调查时间:备注:DB 35/T 1 5 7 420 166附录C(规范性附录)大豆品种抗炭疽病鉴定抗性评价记载表表C.1 大豆品种抗炭疽病鉴定抗性评价记载表品种编号品种/品系名称/编码委托单位 重复病情指数平均病情指数抗性评价1调查人:记载人:技术负责人:鉴定时间:D B 3 5/T 15 7420 167参考文献1 N Y/T 2 159-2012 大豆主要病害防治技术规程_DB35/T 15742016福建省地方标准大豆抗炭疽病鉴定技术规范DB35/T1574 2016*2016 年7 月第一版 2016 年7 月第一次印刷

注意事项

本文(大豆抗炭疽病鉴定技术规范DB35/T 1574-2016.pdf)为本站会员(13596351235)主动上传,报告吧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报告吧(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号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