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抗大豆花叶病毒病鉴定技术规程DB34/T 2510-2015.pdf
ICS 65.020 B 16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25102015 大豆抗大豆花叶病毒病鉴定技术规程 Rules for evaluation of soybean for resistance to soybean mosaic virus 文稿版次选择 2015-11-10 发布 2015-12-10 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4/T 25102015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提出。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本标准起草人:王大刚、黄志平、张磊、李杰坤、吴倩、胡国玉。DB34/T 25102015 1 大豆抗大豆花叶病毒病鉴定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大豆抗大豆花叶病毒病鉴定的接种体制备、病情调查及抗病性评价。本标准适用于各种大豆资源对大豆花叶病毒病抗性的室内鉴定及评价。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4404.2 粮食作物种子 第2部分:豆类 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3 接种体制备 3.1 病原物分离 从发病植株的病叶上以人工汁液摩擦法分离大豆花叶病毒病原物。分离物经血清学、寄主范围、枯斑寄主、理化性状及传播方式测定,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粒子形态等方法鉴定,确认为大豆花叶病毒后,再进行分离物纯化和致病性测定,保存备用。3.2 株系鉴定 对用于抗病性鉴定接种的病毒分离物首先进行株系鉴定。所用鉴别寄主为 10 个大豆品种(南农 1138-2、诱变 30、8101、铁丰 25、Davis、Buffalo、早熟 18、Kwanggyo、齐黄 1 号和科丰 1 号),所用品种种子的质量要求应执行 GB 4404.2 的有关规定。病原病毒分离物接种鉴别寄主后,以鉴别寄主上特定的症状组合划分病毒株系(表 1)。表1 大豆花叶病毒病株系的鉴定 株系 南农 1138-2 诱变 30 8101 铁丰25 Davis Buffalo 早熟18 Kwanggyo 齐黄 1 号 科丰 1 号 SC1-/M-/-/-/-/-/-/-/-/-/-SC2-/M-/M-/-/-/-/-/-/-/-/-SC3-/M-/M-/M-/-/-/-/-/-/-/-SC4-/M-/M-/M-/M-/-/-/-/-/-/-SC5-/M-/M-/M-/M-/M-/-/-/-/-/-SC6-/M-/M-/M-/M-/M-/M-/-/-/-/-SC7-/M-/M-/M-/M-/M-/M-/M-/-/-/-SC8-/M-/M-/M-/M-/M-/M-/M N/M-/-/-DB34/T 25102015 2 表 1(续)3.3 接种体繁殖和保存 3.3.1 接种体繁殖 取 10 g 保存有大豆花叶病毒供试株系的新鲜病叶摩擦接种在感病寄主“南农 1138-2”大豆真叶叶片上,置防虫温室内,在 26-28条件下培育 10 d-15 d 后采收病叶,1 g 新鲜病叶加 5 ml 的磷酸盐缓冲液(磷酸氢二钠 143.2 mg,磷酸二氢钾 13.6 mg,纯水 5 ml,pH 7.2),再加少许金刚砂(600 目)在研钵中研成匀浆,纱布过滤或 3000 r/min 离心 10 min,其滤液或上清液为接种液。3.3.2 接种体保存 接种体可常年保存在防虫温室内的大豆品种“南农 1138-2”上,或将新鲜病叶收集并保存在液氮中或-20以下的冰箱内。4 鉴定条件和试验设计 4.1 鉴定室 苗期人工接种鉴定室是可调节温度和光照的防虫日光温室,使之具备良好的发病环境。4.2 鉴定设计 鉴定材料随机排列或顺序排列,每份鉴定材料重复 3 次,每一重复 20 株苗。4.3 鉴定对照材料 依据王大刚等作物学报,2012,38(2):202-209的实验设计,设“南农 1138-2”大豆为感病对照;目前尚未发现理想的抗病对照大豆,“科丰 1 号”品种比较抗病,可试用。株系 南农 1138-2 诱变 30 8101 铁丰25 Davis Buffalo 早熟18 Kwanggyo 齐黄 1 号 科丰 1 号 SC9-/M-/M-/M-/M-/M-/M-/M N/M-/M-/-SC10-/M-/M,N-/M-/M-/M-/M,N-/M-/-/M-/-SC11-/M-/-/M-/M-/-/-/-/-/-/-SC12-/M-/-/M-/M-/-/M-/-/-/-/-SC13-/M N/M-/M-/M,N-/M-/M-/-N/N-/-/-SC14-/M-/-/M-/M-/-/-/-/-/-/M SC15-/M-/M-/M N/M-/M-/M N/M N/M-/M-/M SC16-/M-/-/M-/M N/-N/-/-N/-/-/-SC17-/M N/M-/M-/M-/M N/M-/M N/N-/-/M SC18-/M-/-/M-/-/-/-/-/-/-/-SC19-/M N/N-/M-/-/N N/N-/N-/-/M-/-SC20-/M N/N-/M-/-/N N/N N/N-/-/-/-SC21-/M N/N-/M-/-/M-/M-/-/-/-/-SC22-/M N/M,N-/M-/-/M-/M-/-/-/-/M 注:接种叶反应/上位叶反应,-=无症状,M=花叶,N=坏死 DB34/T 25102015 3 4.4 鉴定材料育苗 鉴定种子应是经过精选的大豆种子,放入含有 30次氯酸钠+20盐酸反应生成氯气的密闭容器中 4 h,后置于经过消毒的塑料盆(15h 12 cm)中进行培育。育苗基质为河沙,基质经高温蒸汽灭菌(121,30 min),在日光温室里育苗。室内温度 26-28,幼苗应生长健壮、一致。5 接种 5.1 接种时期 幼苗第一片真叶期开始进行接种。5.2 接种方法 接种前将大豆幼苗黑暗处理一昼夜,以增强对病毒的敏感性。少量鉴定可采用摩擦接种法,即充分消毒(消毒柜紫外线消毒 2 h)的普通油画笔刷子蘸取接种悬浮液,在叶面轻度摩擦造成微伤,每株接种 2 片真叶;大量鉴定采用喷枪接种法,即喷枪的杯内盛接种悬浮液,喷枪嘴距叶片约 2 cm,空气压缩机压力为 205.89 kPa-245.1 kPa,接种后立即用清水冲洗叶面上多余的病毒汁液。无论采用何种接种方法,通常接种两次,间隔 5 d-7 d。5.3 接种后的管理 接种当天的室内温度为 26-28,以后白天温度尽量控制在 25-30,夜间不低于 20,常规光照,正常栽培管理,化学防治虫害用药应执行 GB/T 8321 的有关规定。6 病情调查 6.1 病情级别划分 幼苗病情级别及其相对应的症状描述见表2。表2 大豆花叶病毒引起的大豆病毒病病情级别的划分 病情级别 症状描述 0 免疫、无症状或仅在接种叶上出现局部枯斑 1 轻花叶或部分叶片上出现可见微小坏死斑 2 黄斑花叶、叶片轻度皱缩并伴有疱叶或多数坏死斑直径在 5 mm 以下或有小叶脉坏死 3 重花叶、叶片皱缩卷曲、畸形叶或坏死斑连片或坏死叶脉长度在 20 mm 以上 4 叶片严重皱缩且植株矮化或叶片因坏死脱落,或坏死面积超过叶片总面积 50,或出现顶枯,不能继续生长 6.2 调查时间 接种后约 7 d 进行调查。6.3 病情记载 DB34/T 25102015 4 调查记载每一鉴定植株的病情级别,并计算病情指数。病情指数按公式(1)计算:100)(S Nn sDI.(1)式中:DI 病情指数;s 各病情级别的代表数值;n 各病情级别的植株数;N 调查总植株数;S 最高病情级别的代表数值。7 抗性评价 7.1 抗性评价标准 依据鉴定材料 3 次重复的病情指数平均值确定其抗性水平,划分标准见表3。表3 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病抗性的评价标准 病情指数(DI)抗性评价 缩写 DI=0 高抗 High resistance HR 0 DI20 抗病 Resistance R 20 DI35 中抗 Moderate resistance MR 35 DI50 中感 Moderate susceptibility MS 50 DI70 感病 Susceptibility S 7050),该批次鉴定视为有效。DB34/T 25102015 5 A A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鉴定记载表格 大豆抗大豆花叶病毒病鉴定结果记载表格见表A.1。表A.1 大豆抗大豆花叶病毒病鉴定结果记载表 编号 品种/种质名称 来源 重复区号 病情分级 病情指数 平均病指 抗性评价 0 1 2 3 4 1.播种日期:2.接种日期:3.接种生育期:4.接种病原菌分离物编号:5.株系类型:6.调查日期:鉴定技术负责人(签字):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