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报告吧!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报告吧

换一换
首页 报告吧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东北林蛙高效养殖技术规程DB22/T 2255-2015.pdf

  • 资源ID:181076       资源大小:504.17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9.9金币 【人民币9.9元】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9金币 【人民币9.9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说明:
本站最低充值10金币,下载本资源后余额将会存入您的账户,您可在我的个人中心查看。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共享资源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东北林蛙高效养殖技术规程DB22/T 2255-2015.pdf

ICS 65.020.30 B 44 DB22 吉林省地方标准 DB 22/T 22552015 东北林蛙高效养殖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highly efficient breeding of Rana dybowskii 2015-02-01发布 2015-03-01实施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22/T 22552015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吉林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士俊、山广茂、崔铁花、勾天兵、姚旭东、胡长群、邹建军、任宣百、李娟、姚露贤。DB22/T 22552015 1 东北林蛙高效养殖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东北林蛙高效养殖的术语和定义、养殖场选择、基础设施建设、种蛙、蛙卵的选择与运输、投种量、种蛙产卵、孵化、蝌蚪饲养、蝌蚪变态、林蛙回捕林蛙越冬、越冬蛙放养、病虫鼠害防治。本标准适用于长白山区的东北林蛙封沟养殖。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9507 地理标志产品 吉林长白山中国林蛙油 LY/T 2198 野生动物饲养管理技术规程 东北林蛙 DB22/T 956 长白山林蛙生态养殖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封沟养殖 ln-valley breeding 在东北林蛙的自然分布区域内,利用生态资源条件,进行人工助繁、天然放养的养殖模式。3.2 有效放养面积 effective breeding area 林蛙可生存的林地面积。3.3 繁殖池 lncubating pool 产卵池、孵化池和饲养池的总称。3.4“一池多用”模式 multifunctional pool model 产卵、孵化、饲养、变态和越冬等环节均在一池中完成。4 蛙场选择 4.1 森林植被条件 天然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郁闭度0.7以上,森林结构为上层乔木,中层亚乔木和灌木,并有藤本植物伴生,下层为草本植物层,地被层为枯枝落叶层。DB22/T 22552015 2 4.2 气候条件 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 4.5,无霜期 90 d140 d,年降水量600 mm1300 mm,林下相对湿度85%以上。4.3 水源条件 有终年流淌的天然河流或溪流。水质清澈,水体无污染,pH值为67。4.4 地形条件 三面环山形沟、扇形沟、两山夹一沟或一面向水的山坡。4.5 土壤条件 微酸性至中性土壤,土质肥沃,腐殖质层厚,持水性强。5 基础设施建设 5.1 繁殖池 5.1.1 位置选择 选择养蛙场沟系的中下游沟腹,地势开阔平坦之处,位于溪、河附近,便于给排水。5.1.2 形状、规格 饲养池呈四周浅中间深的锅底形或一面浅对面深的楔形,最深水位50 cm,3 cm15 cm浅水区应占水面积的1/5。因地制宜确定面积,以不超过100 m2为宜。产卵期借用饲养池朝阳面,临时围设成产卵池。孵化期借用饲养池浅水区域,临时建成子母池结构,孵化池水深15 cm20 cm。5.1.3 给排水方式 饲养池连接方式按照DB22/T 956执行。每个饲养池的给、排水口按对角线设置,出水口宜宽不宜窄,饲养蝌蚪时出水口内侧设置弓形拦截纱网。5.1.4 面积 繁殖池总面积占林地有效放养面积的0.1%。5.2 变态池 沿河道附近,选择地势较为平坦、低洼、潮湿、植被较好,透光度较好处,每隔200 m300 m建一个变态池。也可以将天然存水处改造成变态池。变态池修建成锅底状,最深处不超过50 cm,边缘有利于变态幼蛙上岸。水深20 cm 以下面积应占变态池水面的2/3。每个变态池不超过15 m220 m2,变态池总面积应占林地有效放养面积的0.05%。5.3 越冬设施 5.3.1 天然河道越冬处改造 对河道中可使林蛙安全越冬的场所进行人工改造,越冬处水深1 m以上。DB22/T 22552015 3 5.3.2 越冬池 修建方法按照GB/T 19507执行。越冬池总面积应占林地有效放养面积的0.1%。5.3.3 流水式越冬窖 越冬窖选设在溪河和蓄水池附近。越冬窖内设若干小贮蛙池,每个贮蛙池2 m23 m2。窖内设通风口。蓄水池与越冬窖之间修曝气水道,距离以入窖水无异味为宜。贮蛙池进水口高于出水口10 cm,出水口高度即池水高度为60 cm。6 种蛙、蛙卵的选择与运输 6.1 种蛙选择 种性特征明显,蛙龄3年4年,营养良好、活泼健壮、无病、无伤、无畸形。规格及雌雄配比按DB 22/T 956执行。6.2 种蛙运输 用打有通气孔的泡沫箱装运。单层摆放时上盖打孔;叠放时侧面打孔,孔径5 mm,数量5个,放入冰冻塑料瓶。运输时将雌雄种蛙分别放入不同箱内,每平方米不超过200只,运输时间以不超过24 h为宜。6.3 种蛙卵 6.3.1 选择 种蛙或野外蛙自然生产的东北林蛙卵团。卵粒呈黑褐色且分布均匀,植物极白点明显,卵胶膜清澈透明。6.3.2 收集 将卵捞出,放入装有水的容器中,装水量为种蛙卵体积的1/8,盛装量不超过容器的1/2。6.3.3 暂存 将需要暂存的种蛙卵置于贮卵池中。贮卵池用聚乙烯塑料膜铺底,水深15 cm20 cm。贮存卵团密度为每平方米30团,贮存时间不超过2 d。贮蛙池应避免强光直射。6.3.4 运输 6.3.4.1 运输时间 3 h 以内的,用有内衬塑料袋的编织袋盛装运输。6.3.4.2 运输时间超过 3 h 以上的,用上盖有孔的泡沫盒盛装运输,运输时间最长不要超过 24 h。用泡沫盒运输的方法是将种蛙卵放入容器内,按种蛙卵体积的 1/5 加入新鲜河水,总盛装量不超过容器的1/2。早、晚气温在 10 左右时运输,尽量保持运输平稳。7 投种量确定 每年投放每公顷5000只10000只变态幼蛙入林放养。8 种蛙产卵 DB22/T 22552015 4 8.1 时间 河水解冻后将种蛙放入产卵池。8.2 环境条件 产卵池应以“浅、静、小”为原则,无噪音。每个产卵池面积5 m210 m2。8.3 种蛙投放 按1:1.2的雌雄比例投入产卵池,每平方米不超过50对。8.4 生殖休眠 按LY/T 2198的规定执行。9 孵化 9.1 方式 分池模式采用孵化池集中孵化;“一池多用”模式采用移动网箱孵化,规格为150 cm300 cm15 cm,纱网封底。9.2 隔孵 分龄孵化,产卵时间超过3 d不能在一起孵化。9.3 卵团密度 每平方米不超过50团。9.4 水温 适宜水温8 14。9.5 防冻 塑料棚适时防冻。10 蝌蚪饲养 10.1 饲料 按照LY/T 2198执行。10.2 投料方法 池边蝌蚪集中处投喂新鲜的熟饵料,以吃尽不剩为宜。10.3 密度 DB22/T 22552015 5 蝌蚪吃开口食之前,最高密度为每平方米15000只。随着蝌蚪不断生长发育,要逐渐降低蝌蚪的密度。观察到饲养池产生较多小气泡时应立即疏散,降低蝌蚪密度。饲养后期最高密度为每平方米1500只。10.4 水温 10.4.1 控温 蝌蚪饲养前期无需控制水温,当蝌蚪后肢芽长度为宽度2倍时开始控温管理,到蝌蚪进入变态期结束控温。在控温期间只对高温进行设限控制,饲养池水最高温不超过22。10.4.2 控温方法 采用换水、遮荫或二者结合的方法控温,换水要缓慢进行,避免短时间温差超过4。10.5 水质管理 10.5.1 PH 值 水体PH值6.07.0。10.5.2 水质保持 不投喂腐败饵料。饲养期每日观察水质和蝌蚪生长状态,出现不良征兆立即加大换水量。11 蝌蚪变态 11.1 放送 11.1.1 时间 观察到有蝌蚪开始出现前肢芽时,立即送到变态池。11.1.2 方法 将河水加入带有纱网内衬的圆桶中,按每升水加0.2 mL的比例加入3%医用双氧水按,按蝌蚪与水体1:2的比例放入桶中。11.1.3 密度 变态池投放蝌蚪密度为每平方米4000只5000只。11.2 变态幼蛙入林前补喂 对于变态幼蛙密度过大、食源不足的,应预先助繁低位地表适口昆虫进行补喂。11.3 湿度 变态池周围覆盖蒿草、树叶等柔软物,保持地表空气湿度在85%以上。12 林蛙回捕 12.1 清理河道 DB22/T 22552015 6 秋季林蛙下山前把河中能隐藏林蛙的石头、枯枝落叶、树洞等清理干净。12.2 回捕时间 9月下旬至11月初。12.3 回捕方式 12.3.1 陆捕 在靠近林蛙可越区的沟门延线上设塑料障。陆捕设障规格和捕蛙方法按DB22/T 956的规定执行。12.3.2 河捕 在蛙场河道内每隔100 m在浅水处设袖网。12.3.3 池捕 10月末至11月初当气温出现零下又回升到零上,水温5 7 时,将越冬池放水捕蛙。12.4 分选 将商品蛙选出,余下林蛙放回越冬。12.5 暂存 把早期回捕的林蛙贮存河道旁的暂存池中。密度每平方米不超过500只。13 林蛙越冬 13.1 河道越冬 将越冬的蛙放回改造过的河道中上游,任其寻找越冬场所越冬。13.2 越冬池越冬 13.2.1 放置隐蔽物 在越冬池内投放无毒、无刺和不宜腐烂的枝条捆成的隐蔽物。13.2.2 越冬池水深 越冬池冰层下始终有1 m以上活水即可。13.2.3 贮存量 每平方米不超过5 kg。13.2.4 补氧 当溶解氧低于2 mg/L时采取增氧措施。13.3 流水越冬窖越冬 13.3.1 储蛙方法 DB22/T 22552015 7 按蛙龄分池存放。池水深度60 cm。池中交叉叠放瓦片用做冬眠隐蔽物,当窖内温度低于4 时将越冬蛙放入,每平方米储蛙量不超过30 kg。13.3.2 供水 在河道断流前用河水供水。出现断流时,采用蓄水池供水。经曝气后水中溶解氧4 mg/L6 mg/L为宜。13.3.3 越冬管理 在深度休眠期保持越冬窖安静,发现有个别林蛙在水面活动时要及时捡出,并检测溶解氧情况,当溶解氧低于4 mg/L时应采取加大供水量。越冬水温1 3 为宜,如水温升高应逐步调节通风口降温。14 越冬蛙放养 在林蛙出河期适时将越冬窖越冬的林蛙取出,沿着沟系分散送到各放养点。15 病、虫、鼠害防治 15.1 原则 林蛙养殖过程中要坚持“以防为主的原则”。注意做好各生产环节的预防。15.2 孵化期水霉病的防治 保持孵化池清洁,水温低于6 时可在孵化池上搭建小弓棚增温,白天及时通风、透光。集中孵化时控制卵团密度每平方米不超过50团。15.3 蝌蚪期主要病虫害防治 15.3.1 肠炎病 保持流水,净化水质。不投喂变质和生硬不宜消化的饵料。每周用0.2 ppm0.3 ppm三氯异氰尿酸消毒一次预防。发现有个别蝌蚪出现该症状,立刻将蝌蚪疏散,彻底更换池水。15.3.2 出血病 林蛙下山前20 d将生石灰按50 g/m2,撒入饲养池中,饲养池内灌入1/4水,用耙反复耙弄,池埂也要消毒。2 d后放水,再灌入新水测PH值,PH值降到7既可。翌年春蝌蚪入池前10 d按饲养要求灌入适量的水。15.3.3 夹板虫 在池中下插1挂网。15.4 变态期主要病害预防 应不在泉眼处和极度遮荫的树木下修建变态池,在遮荫较强的地方适当透光提高水温;对光照充足宜产生水体高温的变态池,应有进出水口,通过换水避免产生高温。15.5 鼠害防治 DB22/T 22552015 8 林蛙出河前和下山前,在河道两侧和越冬池附近下鼠药。方法是将塑料饮料瓶去底后修剪成斜面,放入鼠药,长边朝上,短边朝下,平放在地上。越冬窖的通风口、给排水口用钢丝网在外侧封口防鼠。_

注意事项

本文(东北林蛙高效养殖技术规程DB22/T 2255-2015.pdf)为本站会员(13596351235)主动上传,报告吧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报告吧(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号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