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报告吧!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报告吧

换一换
首页 报告吧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光伏发电站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技术规范DB63/T 1308-2014.pdf

  • 资源ID:180530       资源大小:1.35MB        全文页数:34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9.9金币 【人民币9.9元】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9金币 【人民币9.9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说明:
本站最低充值10金币,下载本资源后余额将会存入您的账户,您可在我的个人中心查看。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共享资源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光伏发电站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技术规范DB63/T 1308-2014.pdf

ICS 13.260 A 47 备案号:432602014 DB63 青海省地方标准 DB 63/13082014 光伏发电站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2014-09-22发布 2014-11-01实施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63/13082014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防雷分类.4 5 检测项目.4 6 技术要求.5 7 检测方法.6 8 检测设备要求.7 9 检测注意事项及检测周期.8 10 检测数据记录与结果判断.8 11 检测报告.8 附录 A(规范性附录)光伏发电站防雷分类方法.9 附录 B(规范性附录)接地阻抗检测方法.11 附录 C(规范性附录)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检测方法.13 附录 D(规范性附录)地表电位梯度检测方法.15 附录 E(规范性附录)土壤电阻率检测方法.16 附录 F(规范性附录)主要检测仪器和设备的性能及参数要求.18 附录 G(规范性附录)检测报告表格式样.20 DB63/13082014 II 前 言 本规范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规范由青海省雷电灾害防御中心提出。本规范由青海省气象局归口。本规范主要起草单位:青海省雷电灾害防御中心。本规范参加起草单位:青海大学、青海省电力设计院、青海省气象局应急与减灾处、青海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局、青海省新能源研究所、厦门红相电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西宁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黄河电力检修工程有限公司、海西州防护雷电中心、海南州防护雷电中心、海南州普天新能源电力有限公司。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杨成山、王玉娟、王军、王英建、赵玮、朱新健、司杨、池永杰、杨炯学、郭翔、孟翔海、熊增泉、余振邦、金元锋、蒋立柱。DB63/13082014 1 光伏发电站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光伏发电站雷电防护装置的检测项目、检测要求、检测方法、检测周期、检测技术报告。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并网光伏发电站和1000kp及以上独立光伏发电站的接地特性参数和雷电防护装置性能检测,其他类型的光伏发电站可参照本规范。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7949.1 接地系统的土壤电阻率、接地阻抗和地面电位测量导则 第1部分:常规测量 GB/T 18802.1 低压电涌保护器(SPD)第1部分:低压配电系统的电涌保护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GB/T 18802.21 低压电涌保护器(SPD)第21部分:电信和网络的电涌保护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GB/T 21431 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GB 5005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343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 50797 光伏发电站设计规范 DL/T 475 接地装置特性参数测量导则 DL/T 621 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 3 术语和定义 GB/T 21431-2008、GB 50797-2012、GB 500572010、GB 50343-2012、DL/T 475-200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某些术语和定义。3.1 雷电防护装置检测 根据与各类雷电防护装置相关的设计规范,确定雷电防护工程是否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而进行的检查、检测、测量以及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的全过程。GB/T 21431-2008,定义3.32 3.2 光伏发电站 DB63/13082014 2 利用以光生伏打效应原理制成的太阳电池将太阳辐射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的发电系统。它由光伏方阵、控制器、蓄电池、直流/交流逆变器、交直流负载和各类建(构)筑物及检修、维护、生活等辅助设施在内的发电站。GB 50797-2012,定义2.1.5和2.1.6 3.3 光伏方阵 由若干个光伏组件在机械和电气上按一定方式组装在一起并有固定的支撑结构而构成的直流发电单元。GB 50797-2012,定义2.1.4 3.4 防雷装置 用于减少闪击击于建(构)筑物上或建(构)筑物附近造成的物质性损害和人身伤亡,由外部防雷装置和内部防雷装置组成。GB 50057-2010,定义2.0.5 3.5 外部防雷装置 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GB 50057-2010,定义2.0.6 3.6 内部防雷装置 由等电位连接、接地装置、屏蔽、合理布线、电涌保护器等组成。GB 50343-2012,定义2.0.5 3.7 等电位连接 将分开的装置、诸导电物体用等电位连接导体或电涌保护器连接起来以减小雷电流或其它外来电位在它们之间产生的电位差。GB/T 21431-2008,定义3.8 3.8 接地装置 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总合,用于传导雷电流并将其流散入大地。GB 50057-2010,定义2.0.10 3.9 共用接地系统 DB63/13082014 3 将防雷系统的接地装置、建筑物金属构件、低压配电保护线(PE)、等电位连接端子板或连接带、设备保护地,屏蔽体接地、防静电接地、功能性接地等连接在一起构成共用的接地系统。GB/T 21431-2008,定义3.7 3.10 电涌保护器 用于限制瞬态过电压和分泄电涌电流的器件。它至少含有一个非线性元件。GB 50057-2010,定义2.0.29 3.11 接地阻抗 接地网对远方电位零点的阻抗,即接地网与远方电位零点间的电位差,与通过接地网流入地中电流的比值。DL/T 475-2006,定义3.8 3.12 接地装置的特性参数 接地装置的电气完整性、接地阻抗、场区地表电位梯度、接触电位差、跨步电位差等参数或指标。除了电气完整性,其他参数为工频特性参数。DL/T 475-2006,定义3.6 3.13 接地装置的电气完整性 接地装置中应该接地的各种电气设备之间,接地装置的各部分及与设备之间的电气连接性,即直流电阻值,也称电气导通性。DL/T 475-2006,定义3.7 3.14 跨步电压 当接地短路电流流过接地网时,地面上水平距离为1.0m的两点间的电位差。DL/T 475-2006,定义3.10 3.15 接触电压 当接地短路电流流过接地网时,在地面上距离设备水平距离为1.0m处与设备外壳、构架或墙壁离地面垂直距离1.8m处两点间的电位差。DL/T 475-2006,定义3.11 3.16 场区地表电位梯度 DB63/13082014 4 当接地短路电流或试验电流流过接地装置时,被试接地装置所在的场区地表面形成的电位梯度。DL/T 475-2006,定义3.9 3.17 土壤电阻率 单位长度土壤的电阻。单位为。4 防雷分类 光伏方阵区和升压变电站(开关站)的防雷分类应按附录给出的方法进行分类。5 检测项目 5.1 光伏方阵 光伏方阵区的检测项目应包括:电池框架和支架之间、各单元之间的电气完整性;接地阻抗;跨步电压;接触电压;各汇流室的防直击雷装置性能;各汇流箱等电位连接和电涌保护器性能及连接情况;土壤电阻率(仅竣工验收时检测)。5.2 升压变电站(开关站)升压变电站(开关站)的检测项目应包括:主控楼、变配电室的内部和外部防雷装置性能;各类配电柜、开关柜的等电位连接情况;各类配电柜、开关柜内的电涌保护器性能及连接情况;各设备之间的电气完整性;接地阻抗;跨步电压;接触电压;场区地表电位梯度;独立接闪杆的接地电阻、保护范围;独立接闪杆接地装置地下部分与其他金属体之间的安全距离;独立接闪杆接地装置与主地网之间的电气完整性;土壤电阻率(仅竣工验收时检测)。5.3 光伏发电站建筑物 光伏发电站建筑物(包括控制室、检修维护、生活等辅助设施)的检测项目应包括:内部防雷装置性能;外部防雷装置性能;DB63/13082014 5 网围栏接地情况。6 技术要求 6.1 接闪器 接闪器的敷设及材料规格应符合以下要求:接闪器的敷设应确保所保护建(构)筑物及设备处于接闪器的保护范围之内;光伏方阵电池板的铝合金框架和方阵金属支架的连接情况良好;升压变电站(开关站)的独立接闪杆采用热镀锌圆钢或钢管时,杆长 1m 以下圆钢直径不应小于 12mm,钢管直径不应小于 20mm;杆长 1m-2m时,圆钢直径不应小于 16mm,钢管直径不应小于25mm;建筑物接闪带使用单根热镀锌圆钢时,最小截面不应小于 50mm2,直径不应小于 8mm;使用单根热镀锌扁钢时,最小截面不应小于 50mm2,厚度不应少于 2.5mm;接闪带支持卡高度不应低于 150mm,支持卡间距不应大于 1000mm,敷设平直,焊接牢固,不得有直角弯,能承受 49N(5kgf)的垂直拉力;建筑物明敷接闪网的材料规格和接闪带相同,网格尺寸应符合防雷类别要求,即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网格尺寸5m5m 或64m,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网格尺寸10m10m 或12m8m,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网格尺寸20m20m 或24m16m;架空接闪线宜采用截面不小于 50mm2的热镀锌钢绞线或铜绞线;建筑物用金属屋面做接闪器时,应符合 GB 50057 的规定;金属网围栏应与光伏方阵区地网做连接或单独接地,单独接地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10m;所有接闪器做防腐处理。6.2 引下线 光伏电池金属支架作为引下线时的支柱间距、独立接闪杆引下线、场区建筑物引下线的材料规格及间距应符合以下要求:引下线的材料规格要求同接闪器;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引下线间距不应大于 12m;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引下线间距不应大于 18m;第三类防雷建筑物引下线间距不应大于 25m;独立接闪杆应敷设两根引下线,对称布置;所有引下线做防腐处理。6.3 接地装置 接地装置的材料规格及特性参数应符合以下要求:光伏方阵区的所有接地装置连接成共用接地系统,接地阻抗、跨步电压、接触电压达到设计要求;升压变电站(开关站)的接地装置连接成共用接地系统,接地阻抗、跨步电压、接触电压、地表电位梯度达到设计要求;独立接闪杆使用独立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10;地中距离符合 GB 50057的规定,且不应小于 3m;引下线入地处 3m 范围内应设置护栏或悬挂警示牌;建筑物的接地装置与主地网之间连接情况良好,接地电阻不应大于设计要求;DB63/13082014 6 所有接地装置做防腐处理。6.4 电气完整性 光伏方阵区和升压变电站(开关站)的所有设备之间电气完整性应符合以下要求:光伏方阵电池框架和支架之间、各单元之间、升压变电站(开关站)各设备之间、各汇流箱、配电柜、开关柜、金属构架等之间的电气完整性良好;建筑物的接地装置与主地网之间的电气完整性良好;独立接闪杆采用独立接地网,不与主地网等电位相连,导通阻值应大于 500m。注:注:状况良好的设备检测值应在50m以下;50m200 m的设备状况尚可,宜在以后例行检测中重点关注其变化,重要的设备宜在适当时候检查处理;200 m1的设备状况不佳,对重要的设备应尽快检查处理,其他设备宜在适当时候检查处理;1以上的设备与主地网未连接,应尽快检查处理。6.5 电涌保护器 电涌保护器的使用与安装应符合以下要求:使用的电涌保护器应是通过国家认可检测实验机构检测的产品,并符合 GB 18802.1 和 GB 18802.21 标准的有关要求;电涌保护器原则上应安装在各防雷区的交界处,但当线路能承受预期的电涌电压时,可安装在被保护设备处;电涌保护器必须能承受预期通过的雷电流,并具有通过电涌时的电压保护水平和熄灭工频续流的能力;电涌保护器的 Uc值应符合 GB 50343的规定要求;电涌保护器接地线的材料规格和长度应符合 GB 50343 的规定要求,第一级开关型或限压型电涌保护器的相线铜导线最小截面积应大于 6mm2,接地连接铜导线最小截面积应大于 10 mm2;第二级限压型电涌保护器的相线铜导线最小截面积应大于 4mm2,接地连接铜导线最小截面积应大于6mm2;第三级限压型电涌保护器的相线铜导线最小截面积应大于 2.5mm2,接地连接铜导线最小截面积应大于 4mm2;第四级限压型电涌保护器的相线铜导线最小截面积应大于 2.5mm2,接 地连接铜导线最小截面积应大于 4mm2。各级电涌保护器的接地连接导线要短直,长度不宜超过0.5m;电涌保护器接地线与接地装置连接点的导通阻值不应大于 50m;当线路上多处安装电涌保护器时,电涌保护器之间的线路长度应符合实验数据。如不符合,开关型电涌保护器与限压型电涌保护器之间的线路长度不宜小于 10m,限压型电涌保护器之间线路长度不宜小于m,若不满足,应装有退耦元件。7 检测方法 7.1 接闪器的检测方法 接闪器的安装敷设及材料规格按下列方法进行检测:滚球法计算保护范围,确保站区所有建筑物及设备处在接闪器的保护范围之内;电气完整性检测仪检测太阳能电池板的铝合金框架(接闪器)和方阵金属支架的连接情况;卡尺测量接闪器的材料规格;米尺测量接闪带支持卡高度、间距及接闪网格、架空接闪线尺寸等;拉力称测量接闪带承受的垂直拉力;DB63/13082014 7 检查建筑物接闪带、接闪网格敷设工艺,是否平直、焊接牢固,是否存在直角弯现象;接地电阻测试仪检测金属网围栏的接地情况;检查接闪器的防腐处理情况,是否存在锈蚀现象。7.2 引下线的检测方法 引下线的材料规格及间距按下列方法进行检测:米尺测量引下线的间距;卡尺测量引下线的材料规格;检查明敷引下线的防腐处理情况,是否存在锈蚀现象。7.3 接地装置的检测方法 接地装置的材料规格及接地特性参数按下列方法进行检测:光伏方阵区和升压变电站(开关站)的接地阻抗应使用专用设备检测,检测方法见附录 B;光伏方阵区和升压变电站(开关站)的接触电压以每个方阵单元和站区设备为检测对象,使用专用设备检测,检测原理和方法见附录 C;光伏方阵区和升压变电站(开关站)的跨步电压以工作人员经常出入通道为检测对象,使用专用设备检测,检测原理和方法见附录 C;升压变电站(开关站)的场区电位梯度应使用专用设备检测,检测点的布置按 DL/T 475 的要求确定,检测方法见附录 D;光伏方阵和升压变电站(开关站)的土壤电阻率应使用专用设备检测,检测方法见附录 E;接地电阻测试仪检测独立接闪杆、建筑物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米尺测量独立接闪杆接地装置在地中与其他金属管道、线缆之间的安全距离;检查独立接闪杆引下线入地处是否设置护栏或悬挂警示牌;检查接地装置的防腐处理情况,是否存在锈蚀现象。7.4 电气完整性的检测方法 电气完整性应按下列方法进行检测:电气完整性测试仪检测光伏方阵电池框架和支架之间、各单元之间、升压变电站(开关站)各设备之间、金属构架等之间的电气完整性;电气完整性测试仪检测汇流箱、配电柜、开关柜的电气完整性;电气完整性测试仪检测独立接闪杆与主地网之间的电气完整性;电气完整性测试仪检测建筑物接地装置与主地网之间的电气完整性。7.5 电涌保护器的检测方法 电涌保护器的使用及安装按下列方法进行检测:检查电涌保护器的安装位置、接入方式、数量、型号、主要性能参数(Uc最大持续运行电压,In标称放电电流,Imax最大放电电流,Iimp冲击电流,Up电压保护水平);检查电涌保护器连接导线的色标、牢固程度;卡尺测量电涌保护器接地线的材料规格;米尺测量电涌保护器接地线的长度以及电涌保护器之间的线路长度;电气完整性测试仪检测电涌保护器接地线与接地装置的连接情况。8 检测设备要求 DB63/13082014 8 主要检测仪器设备的性能及技术参数要求见附录F。9 检测注意事项及检测周期 9.1 注意事项 开展检测作业时,应注意以下事项:检测应在非雨天和土壤未冻结时进行,雷雨天应立即停止检测;必须在保证作业人员人身安全和检测设备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检测;检测设备和仪器应有出厂合格证,并在有效期内使用;检测时检测线应避开高、低压供电线路,电流线和电压线保持一定间距;检测期间电流线严禁断开,电流线全程和电流极处要有专人看护;每项检测作业必须有两人以上同时进行,检测数据须经复核无误后填入原始记录表格。9.2 检测周期 光伏方阵和升压变电站(开关站)的检测周期应符合下列要求:升压变电站(开关站)的接触电压、跨步电压、地表电位梯度每三年检测一次;光伏方阵的接触电压、跨步电压每三年检测一次;接地阻抗、电气完整性每年检测一次;独立接闪杆的接地电阻每年检测一次;主控楼等建筑物的内部和外部防雷装置性能每年检测一次;土壤电阻率仅在发电站竣工验收时检测。10 检测数据记录与结果判断 10.1 检测数据记录 检测数据应按以下要求记录、签名:现场将各项检查结果如实记入原始记录表格,并由检测人员、校对人员和现场负责人签名;首次检测应绘制电站防雷装置平面示意图。10.2 检测结果判断 将经计算或整理后的各项检测结果与设计要求和相应的技术标准要求进行比较,判断检测项目是否合格。11 检测报告 检测报告的编制应符合以下要求:检测报告的样式应符合附录 G 给出的规定;检测报告由检测人员按内容和要求填写,并由检测人、计算人、校核人、报告编制人、审核人签字,技术负责人签发,并加盖单位公章;检测报告一式两份,一份送达受检单位,一份由检测单位存档;新、改、扩建的光伏发电站原始记录及技术报告应作为用户档案永久保存,存档应有纸质和电子档案两种形式。DB63/13082014 9 A A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光伏发电站防雷分类方法 A.1 防雷类别划分 光伏发电站根据光伏方阵区和升压变电站(开关站)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防雷类别可划分为以下几类:当预计雷击次数大于 0.25 次/a 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或一般性工业建筑物,划分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当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 0.05 次/a,且小于或等于 0.25 次/a 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或一般性工业建筑物,划分为第三类防雷建筑物;在设有低压电气系统和电子系统的建筑物需要防雷击电磁脉冲的情况下,当该建筑物不属于第二类和第三类防雷建筑物和不处于其他建筑物或物体的保护范围时,宜将其划分第三类防雷建筑物。A.2 计算方法 A.2.1 年预计雷击次数按公式A.1计算:e gA N k N.(A.1)式中:N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次/a);k校正系数,在一般情况下取1,在下列情况下取相应数值:位于河边、湖边、山坡 下或山地中土壤电阻率较小处、地下水露头处、土山顶部、山谷风口等处的建筑物,以及特别潮湿的建筑物取1.5;金属屋面没有接地的砖木结构建筑物取1.7;位于山顶上或旷野的孤立建筑物取2;Ng建筑物所处地区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次/km2/a);Ae与建筑物截收相同雷击次数的等效面积(km2)。A.2.2 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按公式A.2计算:d gT N 1.0.(A.2)式中:Td 年平均雷暴日,根据当地气象台、站资料确定(d/a)。A.2.3 与建筑物截收相同雷击次数的等效面积应按下列方法计算:当建筑物的高度小于100 m 时,其每边的扩大宽度按公式A.3计算,等效面积按公式A.4计算:H H D 200.(A.3)610 200)200()(2)(H H H H W L LW Ae.(A.4)DB63/13082014 10 式中:D 建筑物每边的扩大宽度(m);L 建筑物的长(m);W 建筑物的宽(m);H 建筑物的高(m)。建筑物平面面积扩大后的等效面积如图A.1中周边虚线所包围的面积。说明:L建筑物的长(m);W建筑物的宽(m);H建筑物的高(m)。图A.1 建筑物等效面积 当建筑物的高度小于 100m,同时其周边在 2D 范围内有等高或比它低的其他建筑物,这些建筑物不在所考虑建筑物以 hr=100(m)的保护范围内时,按公式 A.5 算出的 Ae可减去(D/2)(这些建筑物与所考虑建筑物边长平行以米计的长度总和)10-6(km2)。当四周在2D范围内都有等高或比它低的其他建筑物时,其等效面积可按公式 A.5计算:6104200200 H HH H W L LWAe.(A.5)当建筑物的高度小于 100 m,同时其周边在 2D 范围内有比它高的其他建筑物时,按公式 A.6算出的等效面积可减去 D(这些建筑物与所考虑建筑物边长平行以米计的长度总和)10-6(km2)。当四周在2D范围内都有比它高的其他建筑物时,其等效面积可按公式A.6计算:610 LWA e.(A.6)当建筑物各部位的高度不同时,应沿建筑物周边逐点算出最大扩大宽度,其等效面积应按每点最大扩大宽度外端的连接线所包围的面积计算。本规范不考虑高度等于或大于 100m的建筑物。DB63/13082014 11 B B 附 录 B(规范性附录)接地阻抗检测方法 B.1 一般要求 检测电流应用异频小电流,宜在 3A20A之间,频率宜在 40HZ-60HZ范围,异于工频又尽量接近工频。B.2 检测方法(三极电位补偿法)B.2.1 直线法 直线法检测接地阻抗,接线图如图B.1所示。检测电流线和电压线同方向布设,并保持足够远的间距,以减小互感耦合的影响。电流极长度DEC通常为最大对角线长度D的45倍;电压极长度DEP通常为0.50.6DEC。当远距离放线有困难时,在土壤电阻率均匀地区DEC可取2D,土壤电阻率不均匀地区DEC可取3D。检测时电压极P在被测接地装置E与电流极C连线方向移动三次,每次移动的距离为DEC的5%左右,三次检测结果误差在5%以内即可。说明:D地网最大对角线长度;G地网;E接地网边缘测试点;P电压极;C电流极;DEP电压极到接地网边缘测试点之间的距离;DEC电流极到接地网边缘测试点之间的距离。图B.1 直线法接线示意图 B.2.2 30夹角法 E P CDEP=0.5-0.6DECDEC=4-5DG DB63/13082014 12 30夹角法检测接地阻抗,接线图如图B.2所示。检测电流线和电压线采用等腰三角形呈30夹角布线,电流极DEC和电压极DEP长度相近,为最大对角线长度D的45倍,当远距离放线有困难时,在土壤电阻率均匀地区DEC和DEP可取2D。说明:D地网最大对角线长度;G地网;E接地网边缘测试点;P电压极;C电流极;电压极与电流极之间的夹角;DEP电压极到接地网边缘测试点之间的距离;DEC电流极到接地网边缘测试点之间的距离.图B.2 30夹角法接线示意图 B.2.3 远离夹角法 按图B.2的接线方法,将电压极布置到足够远距离的零电位参考点,与电流极相同的方向或相反的方向均可,在接地网和电流极平面上任意角度都可以进行检测,检测所得电阻值须经公式B.1修正。此方法放线距离远,所以,在检测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应采用此法。要求准确测量放线距离和地网最大对角线的尺寸。cos 21 1 121 DzZ.(B.1)式中:Z 接地阻抗换算值;Z接地阻抗实测值;电压极与电流极之间的夹角;DEP电压极到接地网边缘测试点之间的距离;DEC电流极到接地网边缘测试点之间的距离。DEP=2DPCDEC=2DG 30o E DB63/13082014 13 C C 附 录 C(规范性附录)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检测方法 C.1 检测方法 C.1.1 检测布线 在接地装置注入异频检测电流的前提下,多功能调频万用表按图C.1所示方法连接,并进行检测。说明:G接地网;S设备构架;P模拟人体金属铁脚;C电流极;Rm等效人体电阻;dGC电流极到接地网之间的距离;I检测电流。图C.1 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检测示意图 C.1.2 接触电压检测方法 地网注入异频检测电流,多功能调频万用表的一端接检测设备,距地1.8m高度处,另一端接模拟人体金属铁脚,距设备1m,万用表显示电压值即为该设备的接触电压的检测值。实际的接触电压可按公式C.1换算为:msTTIIU U.(C.1)式中:UT-接触电压实际值;UT-接触电压检测值;I-注入地网中的检测电流;DB63/13082014 14 I-单相接地短路电流(光伏方阵区按遭受雷击时首次负极性雷击的参量确定)。C.1.3 跨步电压检测方法 地网注入异频检测电流,多功能万用表的两端分别连接间距1m的两块模拟人体金属铁脚,万用表显示电压值即为被测场区地面两点之间的跨步电压的检测值。实际的跨步电压US可按公式C.2换算为:msSSIIU U.(C.2)式中:U-接触电压实际值;U-接触电压检测值;I-注入地网中的检测电流;I-单相接地短路电流(光伏方阵区按遭受雷击时首次负极性雷击的参量确定)。C.2 检测结果判断 C.2.1 接触电压的判断 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或两相接地时,接触电压不应超过公式C.3确定的值:tUfT 17.0 174.(C.3)式中:UT接触电压(V);f人站立处地表面的土壤电阻率(m);t接地短路电流的持续时间(s)。C.2.2 跨步电压的判断 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或两相接地时,跨步电压不应超过公式C.4确定的值:tUfS 7.0 174.(C.4)式中:Us跨步电压(V);f人站立处地表面的土壤电阻率(m);t接地短路电流的持续时间(s)。C.2.3 最大入地短路电流和持续时间的确定 升压变电站(开关站)的短路电流和持续时间按设计值计算,光伏方阵遭受雷击时的雷电流幅值按首次负极性雷击的雷电流参量确定,持续时间按首次负极性雷击、后续雷击、长时间雷击的波头时间和半值时间确定。DB63/13082014 15 D D 附 录 D(规范性附录)地表电位梯度检测方法 D.1 检测方法 D.1.1 检测布线 在接地装置注入异频检测电流的前提下,多功能调频万用表按图D.1所示方法连接,进行地表电位梯度检测。说明:P-模拟人体金属铁脚;d-检测间距;x-检测曲线长度。图D.1 地表电位梯度检测示意图 D.1.2 检测步骤 将检测场区合理划分成纵横相间的若干条曲线,间距一般不应大于30m,在曲线路径上选一点与主设备连接良好的引下线作为参考点,万用表一端接设备接地,另一端接模拟人体金属铁脚,按图D.1所示,从起点每间隔1m-2m检测一次地表电位,直至终点,然后绘制出U-x曲线。D.2 结果判断 以检测绘制的U-x曲线来判断,曲线比较平坦,没有明显起伏和突变,两端略有抬高,说明接地装置状况良好;反之,接地装置状况不良。DB63/13082014 16 E E 附 录 E(规范性附录)土壤电阻率检测方法 E.1 检测步线 专用设备按图E.1所示方法连接并进行检测。说明:I测试电流;a电极间距(m);d电极深度(m)。图E.1 土壤电阻率的测量 E.2 常用检测方法 土壤电阻率一般采用四极法检测,包括等距法或温纳(Wenner)法和非等距法或施伦贝格-巴莫(Schlumberger-palmer)法,其中最常用的是等距法或温纳(Wenner)法,如图D.1所示。E.3 等距法或温纳(Wenner)法测量土壤电阻率 将四根电极(C1、P1、P2和C2)排成直线等距打入地下,对电流极C1、C2通以电流I,测定电位极P1与P2间的电压U,则得到电阻值R=U/I,其土壤电阻率用公式E.1计算:2 22 24214d aad aaR.(E.1)式中:视在土壤电阻率(m);R所测电阻();a电极间距(m);d电极深度(m)。A Va a aIC1 p1 P2C2d DB63/13082014 17 当电极深度d不大于电极间距a的1/20时,公式E.1可简化为公式E.2:R 2.(E.2)DB63/13082014 18 F F 附 录 F(规范性附录)主要检测仪器和设备的性能及参数要求 F.1 测距工具 F.1.1 GPS定位仪 用于确定受检对象的地理位置,准确测量电流极和电压极的直线距离。要求中文界面、功能齐全、操作方便。F.1.2 激光测距仪 用于测量被测对象的长、宽、高。测量范围:0-200m 精 度:0.01m F.2 工频接地电阻测试仪 测量范围:0-1 最小分度值:0.01 0-10 0.1 0-100 1 F.3 异频接地阻抗检测设备 F.3.1 异频信号源 检测频率:40Hz-60Hz 频率步进幅度:1Hz 输出功率:1500VA F.3.2 多功能调频万用表 电流量程:200mA-200A 电压量程:0.1mV-800V 频率范围:40Hz-60Hz 频率步进幅度:1Hz F.4 电气完整性测试仪 直流电阻测量范围:1 m-20.0 分辨率:1m F.5 土壤电阻率测试仪 有测试土壤电阻率功能的多功能工频电阻测试仪或土壤电阻率专用测试仪,主要参数指标见表F.1。DB63/13082014 19 表F.1 土壤电阻率检测仪主要参数指标 测量范围/m 分辨率/m 精度 0-19.99 0.01 20-199.9 0.1 200-1999 1(2%+2a0.02)99.192 2103-19.99103 10(2%+2a0.2)9.19299.19 20103-199.9103 100(2%+2a2)9.1992 DB63/13082014 20 G G 附 录 G(规范性附录)检测报告表格式样 表G.1G.10给出了检测报告表格的式样:表 G.1 受检单位和检测单位基本情况;表 G.2 检测说明;表 G.3 接地阻抗检测记录表;表 G.4 接触电压检测记录表;表 G.5 跨步电压检测记录表;表 G.6 电位梯度检测记录表;表 G.7 电气完整性检测记录表;表 G.8 独立接闪杆(塔杆)检测记录表;表 G.9 建筑物防雷装置安全性能检测记录表;表 G.10 土壤电阻率检测记录表。DB63/13082014 21 表G.1 受检单位和检测单位基本情况 页数 共 页 项目名称 委托单位 地址邮编 工程地址 经 纬 度 E:N:负 责 人 联 系 人 受 检 单 位 基 本 情 况 联系部门 联系电话 单位名称 地址邮编 负责人 联系电话 资格证号 签 名 资格证号 签 名 资格证号 签 名 资格证号 签 名 资格证号 签 名 资格证号 签 名 资格证号 签 名 检测人员 资格证号 签 名 计算编制人 资格证号 签 名 校 对 人 资格证号 签 名 技术审核人 资格证号 签 名 检 测 单 位 基 本 情 况 签 发 人 签发日期 年 月 日 DB63/13082014 22 表G.2 检测说明 检测日期:天气状况:温度:湿度:页数 共 页 检测单位资质声明:资质审批单位:资质证号:被检接地装置构成概况:检测技术标准依据:检测使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受检单位所在地的气候特征及环境条件:电流极和电压极的放线情况:其他特殊说明:综合评定结论:(盖章)年 月 日 DB63/13082014 23 表G.3 接地阻抗检测记录表 页数 共 页 第一检测点 频率(Hz)47 48 49 51 52 53 电流(A)电压(V)接地阻抗()阻抗平均值()第二检测点 频率(Hz)47 48 49 51 52 53 电流(A)电压(V)接地阻抗()阻抗平均值()第三检测点 频率(Hz)47 48 49 51 52 53 电流(A)电压(V)接地阻抗()阻抗平均值()检测结论 DB63/13082014 24 表G.4 接触电压检测记录表 页数 共 页 序号 检测点 检测频率(Hz)检测电流(A)检测值(mV)换算值(V)检测结论 DB63/13082014 25 表G.5 跨步电压检测记录表 页数 共 页 序号 检测点 检测频率(Hz)检测电流(A)检测值(mV)换算值(V)检测结论 DB63/13082014 26 表G.6 电位梯度检测记录表 页数 共 页 检测曲线1 检测间距(m)2 4 6 8 10 参考点 12 14 16 18 20 电位(mv)检测曲线2 检测间距(m)2 4 6 8 10 参考点 12 14 16 18 20 电位(mv)检测曲线3 检测间距(m)2 4 6 8 10 参考点 12 14 16 18 20 电位(mv)检测曲线4 检测间距(m)2 4 6 8 10 参考点 12 14 16 18 20 电位(mv)检测曲线5 检测间距(m)2 4 6 8 10 参考点 12 14 16 18 20 电位(mv)电位 梯度 曲线图 检测 结论 DB63/13082014 27 表G.7 电气完整性检测记录表 页数 共 页 序号 检测点 阻值(m)检测 结论 DB63/13082014 28 表G.8 独立接闪杆(塔杆)检测记录表 页数 共 页 编号 高度(m)保护范围(m)材料、规格 防腐措施与现状 接地电阻()平面布局图 检测结论 DB63/13082014 29 表G.9 建筑物防雷装置安全性能检测记录表 受检装置名称:页数 共 页 检测项目 标 准 要 求 检测结果 接地电值 评定结果形式 针、带、网、线、金属屋面 针 1米以下:圆钢12mm;钢管20mm,厚度2.5mm;铜材有效截面50mm2。针长 12 米:圆钢16mm;钢管25mm,厚度2.5mm;铜材有效截面50mm2。烟囱、水塔顶端针:圆钢20mm;钢管40mm,厚度2.5mm;铜材有效截面50mm2。带 圆钢8mm;钢管20mm,厚度2.5mm;扁钢截面48mm2,厚度4mm;铜材截面50mm2;烟囱(水塔)顶部接闪环(带):圆钢12mm;扁钢截面100mm2,厚度4mm。网 圆钢8mm;扁钢截面48mm2,厚度4mm。线 镀锌钢绞线截面35mm2 材料规格 金属屋面 金属板下面无易燃易爆物品时:铅板厚度mm;不锈钢、热镀锌钢、钛和铜板厚度.5mm;铝板厚度0.65mm,锌板厚度0.mm。金属板下面有易燃易爆物品时:不锈钢、热镀锌钢和钛板的厚度4mm;铜板厚度5mm;铝板厚度7mm。连接形式与质量 扁钢与扁钢搭接扁钢宽度的 2 倍,不少于三面施焊;圆钢与圆钢搭接圆钢直径 6 倍,双面施焊;圆钢与扁钢搭接圆钢直径 6 倍,双面施焊;金属板搭接或紧固件紧固或卷边压接,要求电气贯通。防腐措施与现状 暗敷、镀锌、涂漆 安全距离 至被保护物之间的间隔距离应符合GB50057-2010规范第4.2.1条第5、6、7 款规定,且应3m 接 闪 器 保护范围 按GB50057-2010规范规定的滚球法计算 根数 2根 间距 一类12m;二类18m;三类25m 材料规格 明敷:圆钢8mm;扁钢截面48mm2,厚度4mm;铜材截面50mm2。利用柱内筋作引下线:圆钢:16mm2根;10mm4 根 引 下 线 防腐措施 暗敷、镀锌、涂漆 接 地 装置 防腐措施 暗敷、镀锌、涂漆 DB63/13082014 30 表 G.9 建筑物防雷装置安全性能检测记录表(续)页数 共 页 电源 电涌保护器 检 测 供电系统 接地方式 雷电防护等级 级 别 第一级 第二级 第三级 编 号 1 2 1 2 3 4 1 2 3 4 安装位置 产品型号 UC标称值 In检查电流 UP检查值 接地引线长度 接地连线截面/mm2 接地电阻/信号电涌保护器 检 测 编 号 1 2 1 2 3 4 1 2 3 4 安装位置 产品型号 UC标称值 In检查电流 UP检查值 接地引线长度 接地连线截面/mm2 接地电阻/DB63/13082014 31 表G.10 土壤电阻率检测记录表 页数 共 页 序号 检测点经度 检测点纬度 2m 间距 3m 间距 5m 间距 季节校正前平均土壤电阻率(m)校正后土壤电阻率平均值(m)地面状况 检测点平面图 结果 平均土壤电阻率为 m _

注意事项

本文(光伏发电站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技术规范DB63/T 1308-2014.pdf)为本站会员(13695642589)主动上传,报告吧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报告吧(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号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