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报告吧!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报告吧

换一换
首页 报告吧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两系杂交中籼水稻高产优质机械化栽培技术规程DB34/T 2259-2014.pdf

  • 资源ID:180404       资源大小:475.75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9.9金币 【人民币9.9元】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9金币 【人民币9.9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说明:
本站最低充值10金币,下载本资源后余额将会存入您的账户,您可在我的个人中心查看。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共享资源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两系杂交中籼水稻高产优质机械化栽培技术规程DB34/T 2259-2014.pdf

ICS 65.020.20 B 05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22592014 两系杂交中籼水稻高产优质机械化栽培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of Mechanized Production of High Yield and Quality for Two-line Hybrid Middle-season Rice 文稿版次选择 2014-12-17 发布 2015-01-17 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4/T 22592014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提出。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华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文革、杨剑波、许有尊、陈刚、张从合、蒋继武、杨联松、周永进、周桂香、徐剑、陈文彬、白一松。DB34/T 22592014 1 两系杂交中籼水稻高产优质机械化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两系杂交水稻高产、优质标准化生产技术指标,包括产量结构、群体质量指标、壮秧指标、育秧技术、栽插密度、施肥、灌水、病虫草防治及收获等高产优质生产技术。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一季中稻区两系杂交水稻的生产。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4404.1 粮食作物种子 第1部分:禾谷类 GB/T 17891 优质稻谷 NY 5116 无公害食品 水稻产地环境条件 DB34/T 301 优质中籼稻旱育壮秧技术规程 DB34/T 796 机插水稻软盘和双膜育秧作业技术规范 3 产地环境 3.1 要求旱涝保收,集中成片,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无冷浸田。3.2 土壤基础肥力达到中等以上;环境质量符合 NY 5116 的规定。4 产量结构与质量指标 4.1 产量结构 根据产量水平不同,产量结构如表1。表1 目标产量(kg/亩)亩有效穗数(万穗/亩)穗粒数(粒/穗)结实率()千粒重(g)60025 15.50.5 180-200 85 25-30 70025 16.50.5 190-210 85 26-31 80025 17.50.5 200-220 85 27-32 4.2 质量指标 稻米品质达 GB/T 17891 三级以上标准。5 育秧技术 DB34/T 22592014 2 采用工厂化育秧模式,机械化生产流水线播种,温室或者大田集中规模营养土育秧;根据前茬收获时间、耕整地时间用秧龄倒推播种期;机插育秧的秧龄 15 d20 d,叶龄 3 叶4 叶,苗高 18 cm 以内;根系短、白、粗、多,盘根性好。5.1 育秧准备 5.1.1 材料准备 根据机插面积确定秧田面积、营养土、秧盘、肥料以及用种量等;秧田与大田比例在旱育秧条件下为 1:8090,在湿润育秧条件下为 1:7080;按照每 667m2 大田 1820 张秧盘,1.0 kg1.25 kg 种子量准备。5.1.2 营养土培肥 对于营养土应提前培肥,床土选择、培肥、培肥与秧床制作参照 DB34/T 796 中 7 床土要求和 8 秧床确定部分。5.2 品种选择与准备 5.2.1 选用株型紧凑、分蘖力中等以上、穗粒兼顾、抗逆抗倒性强且对稻瘟病和稻曲病以及纹枯病等主要病害中抗以上的高产、优质品种。5.2.2 种子质量按 GB 4404.1 执行。5.2.3 稻米品质按照 GB/T 17891 优质米 3 级以上标准执行。5.2.4 沿淮淮北接小麦茬的选用生育期 135 d 左右的品种,江淮中部接小麦茬的选用生育期 138 d 左右的品种,接油菜茬的可选用生育期 140 d 左右的品种,沿江江南接油菜茬的选用生育期 145 d 左右的品种,接小麦茬的可选用生育期 140 d 左右的品种,空闲茬机插可选用生育期 142148 d 的品种。5.2.5 种子处理参照 DB34/T 796 中 6 种植处理部分。5.3 秧田制作 秧田应排灌条件好,方便管理。播前 15 d 预先灌水旋耕、碎土灭茬、清除残茬、细耙平整后晾晒 12 d,做到平、实、光、齐。苗床宽 1.41.5 米,沟宽 20-30 cm,深 20 cm,围沟宽 30 cm,深 20 cm。5.4 均匀稀播 每盘播 60 g75 g;采用播种流水线或者半自动播种器均匀播种,播种结束后沟润或者喷淋清水湿润秧盘底土,然后在秧盘表面覆盖一层盖籽素土,厚度以不露种为宜(约 0.5 cm);在高温(3235)保湿(相对湿度 85左右)条件下进行暗化处理,1 d2 d 后移到准备好的苗床或育秧架。5.5 秧田管理 5.5.1 秧床温度的调控 注意苗床温度调控,播种后适温(2528)促齐,1 叶 1 心期白天注意通风炼苗,晚上注意防冻保温,2 叶 1 心后,白天进行绿化炼苗,晚上盖起防冻,做到日揭夜盖。5.5.2 水分管理 可采用旱育和湿润管理两种方式;有条件的尽量采取旱管,旱育管理参照 DB34/T 301 中水分管理部分;采用湿润管理的参照 DB34/T 796 中育秧管理部分。DB34/T 22592014 3 5.5.3 肥料管理与二次化控 采用培肥的营养土旱育秧原则上不需要追“断奶肥”,如育秧底土供肥不足,秧苗明显脱肥落黄,可按每盘加 5 g 尿素兑水 5 kg 制成营养液叶面追肥,并用清水淋洗防烧苗。如预计秧龄超过 22 d,在秧苗 2 叶期前后叶面喷施 200 mg/kg 烯效唑进行二次化控防徒长。移栽前 23 d 施“送嫁肥”,可用 1尿素加 1.5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喷施,施完肥后喷洒清水防烧苗。5.5.4 病虫害防治 育秧全过程要注意病虫害防治;用三环唑等防治稻瘟病,用吡虫啉、吡蚜酮等防治稻蓟马、飞虱等,移栽前 2 d3 d,每亩用 10吡虫啉 10 g 兑水 20 kg 均匀喷雾,做到带药下田。防治时期、防治方法及用量见附录A。6 大田准备 6.1 精细整地、平田沉实,做到足、平、干、烂、实。6.2 足:耕翻前施足肥;根据土壤地力等因素,有机肥和化肥相结合施足基肥后精耕细耙;6.3 平:田块平整;耕耙后的田块高低相差不超过 3 cm;6.4 干:田面清洁干净;耕耙后的田块面应达到无杂草、无杂物;6.5 烂:田块耕耙后,上烂下实,插秧机作业时不陷机、不壅泥;6.6 实:大田适度沉实;做到沉淀不板结,泥软水清不浑浊,并要进行封杀灭草,薄水插秧。7 大田管理 7.1 壮秧标准 7.1.1 秧块标准 播种与成苗均匀,成秧率 75以上,成苗数 1.26-1.62 株/cm2,每盘成标准苗数 2400-2800 株,秧块成型度好,边角整齐,不凹不凸,厚薄均匀一致;根系盘结牢固,形如毯状,提起不散,卷伸自如。7.1.2 秧苗标准 湿润育秧秧龄 16 d22 d,旱育秧秧龄 20 d22 d,叶龄 3 叶4 叶,苗高 14 cm18 cm,单株发根数 12 条以上,盘根带土厚度 2.2 cm2.5 cm;秧苗整齐,茎基粗扁有弹性,茎粗2 mm;叶色翠绿,叶片挺立有弹性;无病虫草害,基部无黄叶;秧苗发根力强,栽后活棵快、分蘖早。7.2 机插 适龄及时机插,做到田等秧而不是秧等田;栽插密度控制在 30 cm14 cm16 cm,每穴 2 本苗左右,提高栽插质量,漏插率 5左右,均匀度在 85以上。7.3 大田肥水管理 7.3.1 施肥量 施肥原则:有机无机配合,氮、磷、钾平衡施用;适氮、稳磷、增钾、补微。氮肥施用精确定量,前氮后移,减少基蘖肥,增施穗粒肥;DB34/T 22592014 4 本着有机肥和化肥结合的原则,根据目标产量和土壤供肥特性确定施肥量,中等肥力以上田块推荐施肥量见表2。表2 目标产量(kg/667m2)N(kg/667m2)P2O5(kg/667m2)K2O(kg/667m2)60025 15.01.5 6.0 12.0 70025 16.51.7 7.5 15.0 80025 18.02.0 9.0 18.0 7.3.2 肥料类型及运筹 有机肥:采用机械粉碎秸秆还田,单季还田量(15含水率)控制在 300 kg/667m2450 kg/667m2,或施有机肥 150 kg/667m2200 kg/667m2,全部作为基肥施用。氮肥按照“前促中控强后”方式运筹:即 3545氮肥、全部的磷肥和 60的钾肥作为底肥,平田前施用 1015的氮肥作为耖口肥,返青活棵后及时施用 5-10的氮作为促蘖肥,烤田复水后施用余下 40的钾肥作为壮杆肥;氮穗肥分两次分别于倒 3.5 叶和倒 1.5 叶期等量施用(或于倒 2.5 叶期 1 次施用);氮肥基蘖肥和穗肥比例为 55604540。7.3.3 水浆管理 采用“薄水移栽,活棵晾田;浅水促蘖,提前烤田;间歇湿润灌溉,干湿交替,活熟到老”水分管理方法。薄水栽插后,浅水促蘖,保持水深 3 cm 左右,促进低位分蘖的发生;田间每隔 9 m12 m 开一条丰产沟(宽 30 cm,深 20 cm),以便排灌和烤田;田间茎蘖数达到预期有效穗的 7580时应及时排水烤田,采取分次轻搁,湿润管理的方式,待沟水自然落干 2 d3 d 后再上新水,然后再放水落干,如此重复直至拔节期,减少无效分蘖的发生;搁田结束后采取间歇湿润灌溉模式,每次上水 3 cm 左右,待水自然落干后再上水,抽穗扬花期如遇高温则上深水(6 cm9 cm)降温,花后采取干湿交替、以干为主的管理模式,防止脱水过早,收获前 5 d7 d 断水硬田。7.4 病虫草害防治 生育期间可能发生的病害主要有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和白叶枯病等;可能发生的虫害主要有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稻蓟马等;主要杂草有稗草、眼子菜、慈菇、莎草、空心莲子草等。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治原则。在农业、生物、物理综合防治的基础上,加强病虫的预测预报,严格科学地使用农药,在农药的选用上,优先使用生物源农药和矿物源农药,放宽前期,重点保护后期。具体防止防治措施详见附录A。7.4.1 化学除草 以稗草、莎草为主的常规移栽田:水稻移栽前2d d6 d,用丁草胺 EC拌毒土撒施。水稻移栽后4d d6 d,用苯噻草胺 WP拌毒土撒施。水稻移栽后5 d7 d,用丁草胺EC 拌毒土撒施。DB34/T 22592014 5 以稗草、莎草、阔叶草为主的常规移栽田:水稻移栽后7 d,用乙草胺苄嘧磺隆或异丙甲草胺+苄嘧磺隆拌毒土撒施。水稻移栽后4 d6 d,用苯噻草胺 WP,拌毒土撒施。水稻移栽后7 d10 d天,用二氯喹啉酸苄嘧磺隆 WP 拌毒土撒施。以阔叶草为主的常规移栽田:水稻移栽后 7 d,用苄嘧磺隆WP 或吡嘧磺隆 WP拌毒土撒施。7.4.2 病虫害防治 稻瘟病:抽穗前3 d6 d喷药预防,用三环唑、富士一号、肟菌戊唑醇或稻瘟灵喷雾防治;稻曲病:抽穗前10 d6 d为最佳防治时期,用井岗蜡芽菌、肟菌戊唑醇、烯唑醇或戊唑醇喷雾预防;纹枯病:井岗蜡芽菌、井冈丙环唑、噻呋酰胺、肟菌戊唑醇或苯甲丙环唑喷雾防治;细菌性条斑病:噻森铜喷雾防治;稻飞虱:吡蚜酮、烯啶虫胺、乙虫腈或醚菊酯,虫情世代重叠严重可选用异丙威加吡蚜酮或加烯啶虫胺喷雾防治,田间保持浅水层 5 d;二化螟:1 代用 Bt 喷雾防治,2 代用阿维氟酰胺,或氯虫苯甲酰胺喷雾防治,3 代用杀虫单或阿维菌素复配剂喷雾防治;稻纵卷叶螟:2 代用 Bt 于卵孵始盛期喷雾防治,3 代、4 代用阿维氟酰胺、氯虫苯甲酰胺、氰氟虫腙或阿维菌素喷雾防治 8 收获 黄熟末期收获,及时晾晒,勿在砂石和沥青等路面晒谷,避免在水泥晒场长时间摊薄曝晒,使水分下降到 13.5后贮藏。DB34/T 22592014 6 A A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两系杂交中籼稻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表A.1 两系杂交中籼稻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生育期 主要病虫 防 治 技 术 备注 苗期 稻蓟马、灰飞虱、二化螟、稻象甲、苗瘟、烂秧;秧田杂草;加强肥水管理。氮、磷、钾肥合理使用;忌长期深灌水。秧田病虫视发生数量及时药剂喷雾防治:防治稻蓟马、灰飞虱、二化螟可分别选用吡虫啉,吡蚜酮,Bt 进行防治;防治稻瘟病可选用三环唑或稻瘟灵防治;秧田杂草防除:1、以稗草发生为主的秧田:稻谷催芽播种后 2d d6 d,选用丙草胺喷雾;或于秧苗 1 叶 1 心叶期,用杀草丹喷雾;或于秧苗 2 叶 1 心期,用二氯喹啉酸喷雾,如秧田用过多效唑,则不宜使用;或于秧苗 2 叶 1 心期,用禾草敌喷雾或拌毒土撒施。2、以稗草、莎草、阔叶草发生为主的秧田:秧苗 2 叶期前后,用苄嘧磺隆或吡嘧磺隆喷雾;或于秧苗 2 叶 1 心期,用二氯喹啉酸苄嘧磺隆喷雾。每 667m2药液用量 15 kg20 kg;多种病虫混发时,防治药剂可现混现用;分蘖-拔节期 稻田杂草;纹枯病、苗叶瘟、细菌性斑病、条纹叶枯病;稻蓟马、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移栽田化学除草技术:1、以稗草、莎草为主的常规移栽田 1)水稻移栽前 2 d3 d,用丁草胺 EC 拌毒土撒施。2)水稻移栽后 4 d36 d,用苯噻草胺 WP 拌毒土撒施。3)水稻移栽后 5 d7 d,用丁草胺 EC 拌毒土撒施。2、以稗草、莎草、阔叶草为主的常规移栽田 1)水稻移栽后 7 d,用乙草胺苄嘧磺隆或异丙甲草胺+苄嘧磺隆拌毒土撒施。2)水稻移栽后 4 d6 d,用苯噻草胺 WP,拌毒土撒施。3)水稻移栽后 7 d10 d,用二氯喹啉酸苄嘧磺隆WP拌毒土撒施。3、以阔叶草为主的常规移栽田 水稻移栽后 7 d,用苄嘧磺隆 WP 或吡嘧磺隆 WP 拌毒土撒施。药剂用量严格按照使用量施用,防止产生药害;病虫重发,或天气有利病虫发生,或病虫预报趋重发生,在第一次药治后 7 d 再补治一次。每 667m2 药液用量 20-30 kg;DB34/T 22592014 7 表A.1(续)生育期 主要病虫 防 治 技 术 备注 分蘖-拔节期 稻田杂草;纹枯病、苗叶瘟、细菌性斑病、条纹叶枯病;稻蓟马、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分蘖-拔节期病虫害防治:1、合理施肥,科学管水 氮肥早施,忌中后期大量施用,防止贪青旺长;适时烤田,控制无效分蘖;后期稻田干干湿湿,以湿为主。要创造有利于水稻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发生的稻田小气候环境。2、查治病虫害:水稻分蘖-拔节期植株自身补偿能力强,且处于稻田害虫天敌群落建立时期,要尽量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提倡水稻栽后 1 个月内不用药。调查病虫发生情况,对数量达标田开展药剂防治。防治药剂:苗瘟用三环唑,或富士一号,或肟菌戊唑醇,或稻瘟灵喷雾防治;纹枯病井蜡芽菌、或井冈丙环唑,或噻呋酰胺,或肟菌戊唑醇,或苯甲丙环唑喷雾防治;细菌生条斑病用噻森铜喷雾防治;稻飞虱用吡蚜酮,或烯啶虫胺,或乙虫腈,或醚菊酯,虫情世代重叠严重可选用异丙威加吡蚜酮或加烯啶虫胺喷雾防治,田间保持浅水层 5 d。二化螟 1 代:用 Bt 喷雾防治;稻纵郑叶螟:2 代用 Bt 于卵孵始盛期喷雾防治;孕穗-抽穗期 稻曲病、稻瘟病、纹枯病、叶尖枯病、云形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水稻产量形成时期,且多种病虫混发,需要全面开展药剂保护。以稻曲病、稻穗瘟、稻飞虱为重点防治对象,同时兼治其它病虫害。稻曲病要于水稻抽穗前 10 d15 d 喷药预防;稻穗瘟感病品种田块要于水稻抽穗前 3 d5 d 喷药预防;稻飞虱要加强调查,数量达标田及时开展防治。同时兼治穗期其它病虫害。防治药剂: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防治药剂同上;稻曲病:用井岗蜡芽菌,或肟菌戊唑醇,或烯唑醇,或戊唑醇喷雾预防;叶尖枯病、云形病选用三唑类药剂于穗期兼治;稻纵郑叶螟:3、4 代用阿维氟酰胺,或氯虫苯甲酰胺,或氰氟虫腙,或阿维菌素喷雾防治;二化螟 2 代用阿维氟酰胺,或氯虫苯甲酰胺,3 代用杀虫单或阿维菌素复配剂喷雾防治。药剂用量严格按照使用量施用,防止产生药害;病虫重发,或天气有利病虫发生,或病虫预报趋重发生,在第一次药治后 7 d 再补治一次。每 667m2 药液用量 20-30 kg;_

注意事项

本文(两系杂交中籼水稻高产优质机械化栽培技术规程DB34/T 2259-2014.pdf)为本站会员(13695642589)主动上传,报告吧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报告吧(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号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