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报告吧!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报告吧

换一换
首页 报告吧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江河入海口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DB35/T 1536-2015.pdf

  • 资源ID:180315       资源大小:585.51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9.9金币 【人民币9.9元】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9金币 【人民币9.9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说明:
本站最低充值10金币,下载本资源后余额将会存入您的账户,您可在我的个人中心查看。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共享资源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江河入海口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DB35/T 1536-2015.pdf

ICS:13.020.30 Z75 福建省地方标准DB35/T 15362015江河入海口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Evaluation Method for Estuary Water Environment Quality 2015-12-28 发布 2016-03-28 实施DB35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福建省地方标准 江河入海口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DB35/T 15362015*2016年 4月第一版 2016年 4月第一次印刷 DB35/T 15362015 I 目 次 前 言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江河入海口水环境质量监测2 4.1 监测站位布设2 4.2 监测与评价内容2 4.3 监测时间及频率2 4.4 样品采集2 4.5 监测分析方法2 4.6 质量控制与保证2 5 江河入海口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3 5.1 评价标准和评价因子3 5.2 评价方法3 附录A(规范性附录)江河入海口水环境质量监测分析方法 6 附录 B(规范性附录)江河入海口水环境质量评价因子一览表 7 附录 C(规范性附录)氧在不同温度和盐度海水中的饱和浓度一览表 8 DB35/T 15362015 II 前 言 本标准依据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编写。本标准由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宁德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福建海洋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郑钦华、陈成进、陈岚、张钒、陈武、林永添。DB35/T 15362015 1 江河入海口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江河入海口水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的技术方法。本标准适用于福建省江河入海口水环境质量的常规性监测评价,在突发污染事故时应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GB 3097-1997 海水水质标准 GB/T 12763.4-2007 海洋调查规范 第4部分:海水化学要素调查 GB 17378.1 海洋监测规范 第1部分:总则 GB 17378.2 海洋监测规范 第2部分: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 GB 17378.3 海洋监测规范 第3部分:样品采集、贮存与运输 GB 17378.4-2007 海洋监测规范 第4部分:海水分析 GB 17378.7-2007 海洋监测规范 第7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江河入海口 Estuary 是一个与外海自由连通的半封闭的水体,受其两侧边界约束呈往复流,其中的海水可以量测出被陆域径流冲淡。3.2 江河入海口的范围 Estuary Range 为上游以盐度等于2的断面起至下游以盐度等于20的边界之间的感潮段区域。3.3 江河入海口水环境质量 Estuary Water Environment Quality 江河入海口生态环境受入海污染物影响的程度。3.4 DB35/T 15362015 2 水质综合类别 Comprehensive Category of Water Quality 对于一个给定的海域,根据海域内各站点的水质分布状况,针对河口有机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按照统计法所确定的该海域的水质综合类别。3.5 单因子污染指数 Single Factor Pollution Index 针对河口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是将某项监测污染物的实测值与该项污染物的评价标准进行比较,以确定水质类别,然后选取水质最差的类别作为评价结果。3.6 综合评价指数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对某一评价单元水体,在单因子污染指数的基础上,加入评价因子权重系数,进而通过数学方法,综合得到该水体的污染指数,以定性和定量地评定该水体的污染程度。4 江河入海口水环境质量监测 4.1 监测站位布设 在江河入海口范围内,根据海域具体情况,均匀布设不少于4条监测断面,在盐度2和20附近应布设监测断面。在监测断面上布设监测站位,以能真实反映监测海域水环境质量状况为前提,以最具代表性的测站,所获取的数据能满足水环境质量评价的要求。在布设中须综合考虑如下因素:a)有一定的数量和密度,在突出重点区域的前提下,站位布设应具有代表性,能代表监测感潮段的全貌;b)设站海域的功能特征及其经济地位;c)污染源的分布和海域的污染状况;d)海域的水动力状况;e)兼顾各类环境介质测站的协调。4.2 监测与评价内容 综合监测项目:水温、盐度、pH、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无机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之和)、活性磷酸盐、石油类。采用多因子综合评价法。单项监测项目: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法。突发性污染事故监测应根据具体情况,及监测(评价)要求,从附录A中适当选择监测项目。4.3 监测时间及频率 监测时间选择在丰水期(5月)、平水期(8月)、枯水期(11月)各监测一次,采样时间为小潮的低潮或接近低潮时从上游向下游逐条断面采集样品。4.4 样品采集 样品采集应符合GB 17378.3的要求。DB35/T 15362015 3 4.5 监测分析方法 监测分析方法应符合GB 17378.4-2007和GB 17378.7-2007的要求。监测项目及分析方法详见附录A。4.6 质量控制与保证 本办法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保证应满足GB 17378.1、GB 17378.2和GB 17378.3的相关规定和要求。5 江河入海口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5.1 评价标准和评价因子 江河入海口水环境质量的评价标准选用见附录B。江河入海口水环境质量的评价因子选取pH、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5.2 评价方法 江河入海口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是根据评价因子的监测结果,依据GB 3097-1997选择相应类别的评价标准,求出各评价因子的污染指数,然后与表1评价参数的权重系数表给出的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值积的和,求得各站位水质综合指数,并通过水质多因子综合评价类别表,求出各站位实际水质类别,最后根据水质站位类别比例计算公式,求得各类水质类别比例,再通过江河入海口水环境质量状况判定表,求出江河入海口水质综合评价结果。其中水质多因子综合指数Sj 指代S1、S2、S3、S4。S1:说明该公式依据GB 3097-1997 海水水质第一类标准求得各评价因子的污染指数进行计算,S2S4以此类推。5.2.1 水质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法 a)水质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法的计算公式见公式(1):Pi=Ci/Csi(1)式中:Pi i 污染物的污染指数;Ci i 污染物的实测值(mg/L);Csi i 污染物的评价标准值(mg/L)。b)pH的污染指数计算公式见公式(2):PpH=DSpH pHsm(2)其中:pHsm=,2sd supH pH+DS=2sd supH pH 式中:PpH pH 的污染指数;pH pH 的实测值;DB35/T 15362015 4 pHsm pH 标准值上下限之和的中间值;DS pH 标准值上下限之差的中间值;pHsu pH 标准值上限;pHsd pH 标准值下限。c)溶解氧的污染指数计算公式见公式(3)及公式(4):PDO=S ffDO DODO DO(当DODOS)(3)PDO=SDODO9 10(当DODOS)(4)式中:PDO 溶解氧的污染指数;DO 溶解氧的实测值(mg/L);DOS 溶解氧的评价标准值(mg/L);DOf 现场条件下溶解氧的饱和浓度(mg/L)(由附录C查得)。5.2.2 水质多因子综合评价法 a)水质多因子综合评价法的计算公式见公式(5):Sj=mii iP W1(5)式中:Pi 计算按5.2.1中的公式计算。Wi 由表1给出。表1 评价参数的权重系数表 评价因子 pH 溶解氧 化学需氧量 无机氮 活性磷酸盐 石油类 权重系数Wi 0.092 0.158 0.155 0.222 0.223 0.150 注:11=miiW Sj 为j类水质标准的某站位或评价单元综合评价指数;Pi 为某项评价参数i污染物的污染指数;m 为参加评价的水质参数的数目;Wi 为某项评价参数i质量指数的权值;DB35/T 15362015 5 b)水质多因子综合评价类别详见表2。表2 水质多因子综合评价类别表 Sj 值(综合指数)水质综合评价类别 水质状况 S11 一类 清洁 S11,S21 二类 较清洁 S21,S31 三类 轻度污染 S31,S41 四类 中度污染 S41 劣四类 重度污染 5.2.3 江河入海口水环境质量状况判定法 a)某类水质站位比例的计算 根据5.2.2水质多因子综合评价法,判定江河入海口区域内各站位水质类别,统计同一水质类别站位数,再根据区域站位总数计算水质类别站位比例。某类水质站位比例的计算公式见公式(6):Mn=Mwn/Mw 100%(6)式中:Mn 某类水质站位的比例;Mwn 某类水质站位数之和;Mw 区域站位总数。b)江河入海口水环境质量状况判定 根据江河入海口区域不同水质类别站位的比例,对江河入海口水环境质量状况进行判定,具体判定方法详见表3。表3 江河入海口水环境质量状况判定表 各类水质综合类别站位比例 水质质量状况 一类60%且一类和二类90%清洁 一类60%且一类和二类90%或80%一类和二类90%较清洁 60%一类和二类80%且劣四类30%60%一类和二类80%且一至三类90%或一类和二类60%且一至三类90%轻度污染 DB35/T 15362015 6 表3(续)各类水质综合类别站位比例 水质质量状况 60%一类和二类80%且30%劣四类40%60%一类和二类80%且一至四类90%或一类和二类60%且一至三类90%且一至四类90%或一类和二类60%且一至四类90%且劣四类30%中度污染 一类和二类60%且一至四类90%且30%劣四类40%或劣四类40%重度污染 c)一旦出现突发性污染事故时,应依据GB 3097-1997,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对江河入海口水环境质量状况进行评价。常规监测情况下,使用本标准综合评价指数法对江河入海口水环境质量状况进行评价。DB35/T 15362015 7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江河入海口水环境质量监测分析方法 江河入海口水环境质量监测分析方法详见表A.1。表A.1 江河入海口水环境质量监测分析方法 监测项目 监测分析方法 引用标准 悬浮物 重量法 GB 17378.4-2007 粪大肠菌群 发酵法或滤膜法 GB 17378.7-2007 水温 表层水温表法 GB 17378.4-2007 盐度 盐度计法 GB 17378.4-2007 pH pH计法 GB 17378.4-2007 GB/T 12763.4-2007 溶解氧 碘量法 GB 17378.4-2007 GB/T 12763.4-2007 化学需氧量 碱性高锰酸钾法 GB 17378.4-2007*硝酸盐 锌镉还原法或镉柱还原法 GB 17378.4-2007 GB/T 12763.4-2007 亚硝酸盐 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GB 17378.4-2007 GB/T 12763.4-2007 氨氮 次溴酸盐氧化法或靛酚蓝分光光度法 GB 17378.4-2007 GB/T 12763.4-2007 活性磷酸盐 磷钼蓝分光光度法或磷钼蓝萃取分光光度法 GB 17378.4-2007 GB/T 12763.4-2007 汞 原子荧光法或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 17378.4-2007 镉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或阳极溶出伏安法 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 17378.4-2007 铅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或阳极溶出伏安法 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 17378.4-2007 砷 原子荧光法或砷化氢-硝酸银分光光度法 GB 17378.4-2007 铜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或阳极溶出伏安法 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 17378.4-2007 锌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或阳极溶出伏安法 GB 17378.4-2007 DB35/T 15362015 8 表 A.1(续)监测项目 监测分析方法 引用标准 硫化物 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或离子选择电极法 GB 17378.4-2007 石油类 紫外分光光度法或荧光分光光度法或重量法 GB 17378.4-2007 666 气相色谱法 GB 17378.4-2007 DDT 气相色谱法 GB 17378.4-2007 叶绿素-a 分光光度法或荧光分光光度法 GB 17378.7-2007 浮游植物 计数法 GB 17378.7-2007*备注 硝酸盐测定选用锌镉还原法受盐度影响,依据GB/T 12763.4-2007中的要求加入适量优级纯氯化钠。DB35/T 15362015 9 附 录 B(规范性附录)江河入海口水环境质量评价因子一览表 江河入海口水环境质量评价因子一览表详见表B.1。表B.1 江河入海口水环境质量评价因子一览表 海水水质标准相应类别值 评价因子 第一类 第二类 第三类 第四类 引用标准 pH 7.88.5 6.88.8 GB 3097-1997 溶解氧(mg/L)6 5 4 3 GB 3097-1997 化学需氧量(mg/L)2 3 4 5 GB 3097-1997 无机氮(mg/L)0.20 0.30 0.40 0.50 GB 3097-1997 活性磷酸盐(mg/L)0.015 0.030 0.045 GB 3097-1997 石油类(mg/L)0.05 0.30 0.50 GB 3097-1997 DB35/T 15362015 10 附 录 C(规范性附录)氧在不同温度和盐度海水中的饱和浓度一览表 氧在不同温度和盐度海水中的饱和浓度一览表详见表C.1。表C.1 氧在不同温度和盐度海水中的饱和浓度一览表 单位为:cm3/dm3 S t 0 2 3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0 10.22 10.08 9.94 9.81 9.67 9.54 9.41 9.29 9.16 9.04 8.91 8.79 8.67 8.56 1 9.94 9.80 9.67 9.54 9.41 9.26 9.16 9.04 8.91 8.79 8.68 8.56 8.44 8.33 2 9.67 9.54 9.41 9.28 9.16 9.04 8.92 8.80 8.68 8.56 8.45 8.34 8.22 8.11 3 9.41 9.28 9.16 9.04 8.92 8.80 8.68 8.57 8.45 8.34 8.23 8.12 8.01 7.91 4 9.16 9.04 8.92 8.81 8.69 8.57 8.46 8.35 8.24 8.13 8.02 7.92 7.81 7.71 5 8.93 8.81 8.70 8.58 8.47 8.36 8.25 8.14 8.03 7.93 7.83 7.72 7.62 7.52 6 8.70 8.59 8.48 8.37 8.26 8.15 8.05 7.94 7.84 7.74 7.64 7.54 7.44 7.34 7 8.49 8.38 8.27 8.16 8.06 7.95 7.85 7.75 7.65 7.55 7.45 7.36 7.26 7.17 8 8.28 8.17 8.07 7.97 7.86 7.76 7.66 7.57 7.47 7.37 7.28 7.19 7.09 7.00 DB35/T 15362015 11 表C.1(续)单位为:cm3/dm3 S t 0 2 3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9 8.08 7.98 7.88 7.78 7.68 7.58 7.48 7.39 7.30 7.20 7.11 7.02 6.93 6.81 10 7.89 7.79 7.69 7.60 7.50 7.41 7.31 7.22 7.13 7.04 6.95 6.86 6.78 6.69 11 7.71 7.61 7.52 7.42 7.33 7.24 7.15 7.06 6.97 6.88 6.80 6.71 6.63 6.54 12 7.53 7.44 7.35 7.26 7.17 7.08 6.99 6.90 6.82 6.73 6.65 6.56 6.48 6.40 13 7.37 7.27 7.18 7.11 7.01 6.92 6.84 6.75 6.67 6.59 6.50 6.42 6.34 6.27 14 7.20 7.12 7.03 6.94 6.86 6.77 6.69 6.61 6.53 6.45 6.37 6.29 6.21 6.14 15 7.05 6.96 6.88 6.79 6.71 6.63 6.55 6.47 6.39 6.31 6.24 6.16 6.08 6.01 16 6.90 6.81 6.73 6.65 6.57 6.49 6.41 6.34 6.26 6.18 6.11 6.03 5.96 5.89 17 6.75 6.67 6.59 6.51 6.44 6.36 6.28 6.21 6.13 6.06 5.99 5.91 5.84 5.77 18 6.61 6.54 6.46 6.38 6.31 6.23 6.16 6.08 6.01 5.94 5.87 5.80 5.73 5.66 19 6.48 6.40 6.33 6.25 6.18 6.11 6.03 5.96 5.89 5.82 5.75 5.69 5.62 5.55 20 6.35 6.28 6.20 6.13 6.06 5.99 5.92 5.85 5.78 5.71 5.64 5.58 5.51 5.45 21 6.23 6.15 6.08 6.01 5.54 5.87 5.80 5.74 5.67 5.60 5.54 5.47 5.41 5.35 22 6.11 6.04 5.97 5.90 5.83 5.76 5.69 5.63 5.56 5.50 5.44 5.37 5.31 5.25 DB35/T 15362015 12 表C.1(续)单位为:cm3/dm3 S t 0 2 3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23 5.99 5.92 5.85 5.79 5.72 5.65 5.59 5.52 5.46 5.40 5.34 5.28 5.21 5.15 24 5.88 5.81 5.74 5.68 5.61 5.55 5.49 5.42 5.36 5.30 5.24 5.18 5.12 5.06 25 5.77 5.70 5.64 5.58 5.51 5.45 5.39 5.33 5.27 5.21 5.15 5.09 5.03 4.98 26 5.66 5.60 5.54 5.48 5.41 5.35 5.29 5.23 5.17 5.12 5.06 5.00 4.95 4.89 27 5.56 5.50 5.44 5.38 5.32 5.26 5.20 5.14 5.08 5.03 4.97 4.92 4.86 4.81 28 5.46 5.40 5.34 5.28 5.23 5.17 5.11 5.05 5.00 4.94 4.89 4.83 4.78 4.73 29 5.37 5.31 5.25 5.19 5.14 5.08 5.02 4.97 4.91 4.86 4.81 4.75 4.70 4.65 30 5.28 5.22 5.16 5.10 5.05 4.99 4.94 4.89 4.83 4.78 4.73 4.68 4.62 4.57 注:本表单位为cm3/dm3,乘上转换系数1.429后则为mg/L。

注意事项

本文(江河入海口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DB35/T 1536-2015.pdf)为本站会员(13695642589)主动上传,报告吧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报告吧(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号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