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报告吧!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报告吧

换一换
首页 报告吧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片麻岩山地修造梯田式耕地技术规程DB13/T 2275-2015.pdf

  • 资源ID:180028       资源大小:532.39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9.9金币 【人民币9.9元】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9金币 【人民币9.9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说明:
本站最低充值10金币,下载本资源后余额将会存入您的账户,您可在我的个人中心查看。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共享资源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片麻岩山地修造梯田式耕地技术规程DB13/T 2275-2015.pdf

ICS 65.020.01 B 05 DB13 河 北 省 地 方 标 准 DB 13/T 22752015 片麻岩山地修造梯田式耕地技术规程 2015-12-25发布 2016-02-01实施 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13/T 22752015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 给出的标准起草。本标准由河北农业大学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农业大学、平山县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保国、齐国辉、史薪钰、刘洋、张雪梅、郭素萍、马长明、李寒、张贵双、赵志平、杨向天、焦书堂、韩宝深、牛存竹。DB13/T 22752015 1 片麻岩山地修造梯田式耕地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片麻岩山地修造梯田式耕地(以下简称造地)工程的规划和施工。本标准适用于片麻岩山地修造梯田式耕地。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6453.116453.6-2008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程 GB/T 50363-2006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JTG/T F30-2003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F40-2004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DB13/T 84-1999 生态经济沟建设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梯田式耕地 在山地修造的具有宽4 m以上、上层疏松层厚度大于70 cm的、表层具有适于种植农作物的肥沃土壤的阶梯式田面。3.2 本底 修造梯田之前山场坡面的自然状况,主要包括土壤、坡度、植被、海拔、水文、地质以及水土流失状况等。3.3 小区 生态、土壤条件相近,连在一起进行各项田间管理作业的连片土地。3.4 田坎 梯田外侧、连接两阶田面、支撑内侧田面的墙体。3.5 DB13/T 22752015 2 切削田坎 在山坡上切削原坡面的土层或者岩石而形成的田坎。3.6 堆积田坎 利用外来的土壤或母岩风化物压实堆积形成的田坎。3.7 石砌田坎 在山坡上利用岩石浆砌或干垒而成的田坎。3.8 田埂 在田坎顶部修造的高出田面拦截田面径流的土埂。3.9 田面内倾角 梯田田面内外平面与水平线所成的夹角。3.10 田面比降 梯田田面沿等高线向一个方向有规律降低的比值,多以表示。3.11 拦水沟 山场坡面上沿等高线方向切断坡面、阻断并聚集地表径流的、具有一定深度、长度和比降的沟槽。3.12 田内排水沟 梯田内侧靠近田坎下部修筑的、低于田面 20 cm30 cm的、与田面保持同样比降的、排除降雨时不能及时渗入田内土壤中的多余径流的沟槽。3.13 纵向排水沟 在山坡坚硬或者山脊处,由上向下修筑的、连接各个田内排水沟与下部沟谷排水道的、纵向的沟槽。3.14 沟谷排水道 在山地沟谷处修筑的、顺沟道由上向下、排泄坡面径流的,较宽的石砌沟道。4 规划 4.1 本底调查 DB13/T 22752015 3 4.1.1 地质 包括基岩类型、地质构造等。4.1.2 土壤 包括土层厚度、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氮磷钾含量、土壤pH值、土体构型、土壤生物等。4.1.3 土地利用现状 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和程度。对规划区进行全面调查。4.1.4 水土流失状况 包括土壤侵蚀类型、土壤侵蚀模数、地表径流量及分布、土壤持水特性等。4.1.5 气候 包括年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0 和10 的积温、年均降水量、10年一遇最大降雨量、50年一遇最大降雨量、太阳辐射和无霜期等。4.1.6 植被 包括主要植物种类、植被类型、植被覆盖度等。4.2 规划原则 4.2.1 综合整治原则“路、田、水、坡、林”综合整治是造地工程的关键原则,工程建设不仅应符合国家、行业、地方有关现行标准和技术规范,而且应体现工程建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必须道路畅通、农田优质、能灌能排、坡面稳定、生态安全。4.2.2 因地制宜原则 应根据当地自然资源特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状况,合理确定工程建设的内容和规模。4.2.3 数量、质量并重原则 坚持数量、质量相统一,节约集约土地利用,提升造地质量。4.2.4 生态优先原则 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统一协调,合理布局,防止造成新的水土流失。4.2.5 效益统一性原则 应有利于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有利于水资源的节约、高效利用,有利于当地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4.2.6 先进性和实用性原则 工程应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确保工程实用安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DB13/T 22752015 4 4.3 规划目标 路、田、水、坡、林配套完善,造地标准达到50年一遇不成灾,造地质量不低于周围耕地等级。4.4 规划内容 4.4.1 造地工程 以小区为单元,进行造地工程规划。4.4.1.1 田面 田面宽度根据坡度、利用方向和径流量来确定,缓坡宜宽、陡坡宜窄。坡度在515土层较厚的土石山区、丘陵区山地,田面宽度以10m30m为宜;坡度在1525、土层较薄的土石山区,田面宽度以4m10m为宜。田面要外高内低,向内有23倾斜角;田面走向按自然坡形随坡就势布设,田面沿等高线方向的比降为35。4.4.1.2 田面土壤改良 造地后田内土层厚度应至少达到 50cm 以上,过沙(黏)土壤应通过掺黏(沙)等措施进行土壤改良,掺沙、掺黏一般应就地取材,改良土壤质地,使其符合耕种要求;土壤培肥时,低肥力土壤施用有机肥应不少于30 000 kg/hm2。4.4.1.3 田坎 田坎高度3m5m。堆积田坎的高度不超过5m,倾斜角不超过40;切削田坎的倾斜角不得超过42;石砌田坎的高度不超过3m,浆砌田坎的倾斜角不超过85,石块干垒田坎的倾斜角不超过70。土质堆积田坎需采取护坡措施。4.4.2 小区划分 按照坡度、高差、土壤、地形等,沿着大的山脊按沟域进行小区划分。4.4.3 道路工程 各级道路应与小区、排灌系统、防护林系统、贮运设施及生活设施的规划布局相协调。一般包括主路和作业路。道路施工按照JTG/T F30-2003和JTG F40-2004要求进行。4.4.3.1 主路 直接与外界公路相通,贯穿全区,尽量能循环行驶。主路宽4m6m。主路末端是断头路时,应在末端修筑回车场。主路可以盘山而上或呈“之”形上山,其坡度小于79,转弯半径大于15m。主路可以修成砂石路,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修成混凝土或沥青油路面,主路靠山根一侧设置排水沟,外侧设置防护林。4.4.3.2 作业路 贯穿于沟内各小区或梯田各台面间的小型耕作机行驶道,宽3m。可根据需要顺坡修筑,一般修在分水线上。4.4.4 蓄水工程 DB13/T 22752015 5 山地造地须配合蓄水工程,主要包括坡面集雨工程和沟道塘坝蓄水工程。坡面集雨工程主要是集雨池或集雨窖;沟道蓄水工程主要是塘坝。4.4.4.1 集雨池及集雨窖 集雨池及集雨窖布设在有足够地表径流来源且有坚实基岩的地方,其位置应满足灌溉系统的水压要求。包括汇水沟及沉沙池。在集雨区周围修建汇水沟,汇水沟宽、深30cm50cm;在汇水沟与贮水设施之间用沉沙池连接。沉沙池用砖、石和水泥衬砌,一般设计为矩形,宽1m1.5m,长2m4m,深1.5m2m。集雨池容积应满足灌溉水量要求,一般宜为50m3500m3。池壁可采用浆砌砖、浆砌石或混凝土浇筑结构,砂浆抹面,并作防水处理。集雨池可设计为圆柱形或方形,池底部预留30cm50cm深的死容积,顶部预留50cm100cm的超高值。集雨池(集雨窖)一般应设进水口、出水口、溢洪口等,进水口宜设置拦污栅和沉沙池,沉沙池并作好防渗衬砌。集雨窖类型可修建井式集雨窖或窑式集雨窖。井式集雨窖宜修建在来水量不大的地方,单窖容积一般为30m350m3;窑式集雨窖宜修建在有坚实的崖坎且需水量较大的地方,单窖容积一般为100m3以上。池壁可采用浆砌砖、浆砌石或混凝土浇筑结构,砂浆抹面,并作防水处理;进水口设置拦污过滤装置;窖盖可采用钢筋混凝土预置板、铁板等材料。4.4.4.2 塘坝 每1km2山场修筑一座蓄水量30000m3以下的小塘坝,每2km2山场修筑一座蓄水量60000m3100000m3的大塘坝。修筑位置参照DB13/T 84-1999,修筑质量参照GB/T 16453.116453.6-2008。4.4.5 排水工程 包括坡面横向排水沟、坡面纵向排水沟和沟谷排水道。4.4.5.1 坡面拦水沟 在山坡上部坡度较陡(25)、不能造地而建设生态防护林的坡面上,由上到下,每间隔50m左右修筑一条横向切断地表径流的拦水沟,深、宽各50cm左右,沿水平线向一个固定方向保持35的比降,与纵向排水沟连通。4.4.5.2 田面横向排水沟 每条梯田内侧(靠山坡侧)修筑宽20cm30cm、低于田面20cm、具有35比降的排水沟,与纵向排水沟相连。4.4.5.3 坡面纵向排水沟 在山脊处沿山脊由上而下修筑纵向排水沟,最大间隔不超过100m。上端与横向截流沟相连,中下部与隔坡沟状梯田排水沟相通。排水沟宽40cm、深50cm,山脊较坚硬处直接下挖,松软处用石头铺设、水泥浆砌或者用浇筑好的半圆形水泥排水管制作。4.4.5.4 沟道排水道 沟道靠坡脚一侧,与道路结合在一起修筑排水道。排水道的宽深比为32,用条石浆砌两壁。小沟道排水道上部与纵向排水沟相连,下部与塘坝相连。大沟道排水道上部与塘坝、纵向排水沟相连,下部与塘坝或河道相连。4.4.6 灌溉工程 DB13/T 22752015 6 灌溉工程根据设计的灌溉方法主要包括水源、输水管道、蓄水池、主管道、支管道、毛管道和灌溉出水端。片麻岩山地水源主要为集雨池(窖)、塘坝等。在山坡最高田面上部5m10m处,按照灌溉要求,修建蓄水池;蓄水池体积一般50m3100m3;多为圆形,采用水泥钢筋浇筑池壁,顶部最好加盖;最下部留有排沙口,下部留有30cm的沉沙空间;在离池底50cm左右处安装出水口;连接过滤器;再连接送水主管道;上部距离池顶30cm处,安装进水口,外面连接输水管道。输水管道根据设计可采用无缝钢管或PE管。主管道根据控制面积采用不同规格的PE管。4.4.7 坡面防侵蚀工程 上下相邻两个田面间的坡面应种植深根性牧草、药材或小灌木固土护坡。每个田面都要保持外高里低,内侧修筑拦土排水两用沟。5 施工 5.1 修筑道路 5.1.1 测量定线 按照设计要求,首先测量主路位置,并钉桩标记;然后按照小区分布测量作业路,钉桩标记。5.1.2 修筑路基 测量完毕后,按照设计要求,用开沟机修筑路基,尽量外高内低,防止施工过程中遇雨造成冲刷;各级道路路基完成后,进行造地施工等其他工程作业。5.1.3 修筑路面 待造地、灌排水工程全部完成后,按照设计要求修筑道路路面。5.2 修造耕地 5.2.1 测量定线 坡面造地前首先进行测量,选一有代表性的坡面,设一纵向的基线,沿基线自下而上按计算好的隔坡行距钉木桩,标上行号,桩号;然后用水准仪沿每一基桩向一侧或两侧放射测量,按设计的排灌水方向,保持35的比降,每隔10m立一标桩,并记上行号、桩号,直到第一排结束。依次测出第二条沟、第三条沟的基准点。用白灰按每排木桩的位置,随弯就势撒一条白线,即为梯田外沿。沟谷造地前也要进行测量,选择沟谷最狭窄处,测量适宜填土数量,在沟口适宜部位设计堆积田坎。田坎尽量做到高度不超过6m,长度越短越好。面积以能容纳上部坡面造地所剩余的疏松土壤为宜。5.2.2 表土剥离 坡面造地施工时从一端开始,首先按照测定好并标记的梯田外沿线,向内按设计宽度,将表层多年风化累积的土壤和较疏松的半风化母质层挖起,堆放于上方不施工处或后方不施工处的坡面上,待修好田基后放回将来的田面上。施工顺序由下而上。5.2.3 修筑田基 表土剥离后,挖出下面深80cm的、风化程度极低的母质层以及碎石块,放在田面标记线的外侧,修筑成高1.2m1.5m的田埂,将前面较疏松的半风化母质挖起,放在挖走较硬半风化母质的地方,平整后DB13/T 22752015 7 做成田基。再向前依次施工。随后将前面未动坡面的表层土壤和半风化层母质挖起后回填于第一铲挖出的沟内,再将第二铲下面的风化程度极低的母质层以及碎石块挖出放于沟线外侧,以后依此重复进行,修筑成梯田基础面。5.2.4 修筑田面 修筑好田基后回填表土,填不平施工沟、田面疏松层不足70cm的,用上面隔坡的表层土回填,再不够的要通过客土;同时混入10cm厚腐熟有机肥。最后修成外高里低的小反坡田面,田面内倾角3;梯田外沿筑高30cm50cm的田埂拦蓄水分和田面径流。整个田面纵向沿等高线朝向一个方向保持35的比降。5.2.5 修筑田坎 坡面造地施工时,为了增加下部田面内的疏松层厚度,首先将上部田坎上的表土等挖掘下来,使其成为原状岩石的裸壁,其角度可适当小些,坡度可以达到40左右;沟谷造地时堆积田坎尽量选用含土量较高的材料,每层堆积厚度不超过40cm,经过推土机或者压路机反复轧实后,逐层修建,外壁坡度不宜超过35。5.3 修筑灌水排水系统 5.3.1 修筑集雨池(窖)按照规划,在生态林坡面下部选取天然汇流处,修筑集雨池(窖),并与拦水沟和纵向排水沟连接。首先,选择好地址,确定集雨池(窖)的位置和大小,选定汇水池位置,挖好基坑,浆砌或者钢筋水泥浇筑池(窖)壁,留好排沙口和出水口。5.3.2 修筑蓄水池 在山坡最高田面上部5m10m处,按照灌溉要求,修建蓄水池。5.3.3 修筑塘坝 按照地形情况,修筑不同规格的塘坝,大中小结合在一起构成塘坝群。修筑位置参照DB13/T 84-1999,修筑质量参照GB/T 16453.116453.6-2008。5.3.4 修筑田面排水沟 田面修好后,靠内侧基部田坎处挖一条拦蓄上部田坎径流和本阶田面径流、蓄排水两用、深20cm30cm的沟槽作为田面排水沟。排水沟与田面沿等高线保持同样的比降。到最低端后,连接到纵向排水沟,出口略高于纵向排水沟。5.3.5 修筑纵向排水沟 在每块梯田的田面排水沟出水低端、靠近山脊处,修筑从上到下的、宽40cm、深50cm的纵向排水沟,将所有田面排水沟连在一起,最下端与沟谷排水道连在一起。纵向排水沟间隔不超过100m。遇到土质疏松处应当用水泥浆砌或者直接铺设半圆形的钢筋水泥预制排水管。5.3.6 修筑沟谷排水道 在沟谷内,根据汇水面积、坡度及总径流量修建适宜的沟谷排水道,坡面越陡,排水道宜宽,坡面工程措施越好、林地面积越大,排水道宜窄。流域上部的沟谷排水道连接坡面纵向排水沟与小塘坝,流DB13/T 22752015 8 域中下部的沟谷排水道除连接纵向排水沟外,还连接小塘坝与大塘坝,或者连接塘坝与河道。修筑沟谷排水道时,从流域最上部的支沟开始,逐渐向流域下部推进。排水道一般在坡脚的一侧,最好与道路结合在一起,用条石砌好两壁;如果下挖自然排水道时,应当呈梯形。5.3.7 修建灌水系统 灌水工程施工严格遵守GB/T 50363-2006的要求。5.3.7.1 输水系统 首先修建从水源到蓄水池的输水主管道,可采用厚度6mm8mm、直径80mm120mm的无缝钢管或PE管,然后按照设计要求,需要配置动力提水的配置适当的动力设备和提水设备。5.3.7.2 修建送水系统 按照灌溉方法,分区分别铺设从蓄水池到不同地块的送水主管道、支管道和毛管道。5.3.7.3 安装出水设施 按照设计要求和灌溉方式,在毛管上安装符合GB/T 50363-2006要求的出水设施。5.4 护坡工程 造地工程施工后的堆积坡面,在第一个雨季来临前30d内,采用不同草种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喷浆方法,进行坡面植被快速重建,使植被覆盖度达到85%以上。采用草种有紫花苜蓿、格桑花、燕麦草、三叶草等。将多种草的种子浸泡2d后,混匀,参入泥浆中,用泥浆泵喷洒到坡面上。由上到下,均匀盖严坡面。_

注意事项

本文(片麻岩山地修造梯田式耕地技术规程DB13/T 2275-2015.pdf)为本站会员(13695642589)主动上传,报告吧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报告吧(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号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