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报告吧!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报告吧

换一换
首页 报告吧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乡村公园设计技术规程DB35/T 1540-2015.pdf

  • 资源ID:179431       资源大小:633.49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9.9金币 【人民币9.9元】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9金币 【人民币9.9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说明:
本站最低充值10金币,下载本资源后余额将会存入您的账户,您可在我的个人中心查看。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共享资源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乡村公园设计技术规程DB35/T 1540-2015.pdf

ICS 03.200 A 16 DB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 15402015 乡村公园设计技术规程 2015-12-28发布 2016-03-28实施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5/T 15402015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总则.1 5 分类和选址.1 6 现场调查和保护设计.2 7 种植设计.3 8 基础设施设计.4 9 设计成果.7 参考文献.9 DB35/T 15402015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福建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福建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庄晨辉、张惠光、卓秋萍、万泉、陈国瑞、罗家基、吴朝明、陈绍玲。DB35/T 15402015 1 乡村公园设计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乡村公园设计的术语和定义、总则、分类和选址、现场调查与保护设计、种植设计、基础设施设计和设计成果。本规程适用于新建、改扩建的乡(镇、街道)、村(居委会)的公园施工设计,各类附属绿地的设计可以参照使用。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50007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CJJ 48-1992 公园设计规范 CJ/T 340-2011 绿化种植土壤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本文件。3.1 乡村公园 指依托乡村自然和人工特色景观资源或利用乡村四旁闲置地、废弃地、抛荒地等建成的为村民提供休闲观光、康体娱乐、民俗朝圣等功能的绿地。4 总则 4.1 应以生态优先,体现人本性、安全性,按近自然理念建设,体现原始自然风貌和当地特色。4.2 应体现乡土化、多样化、群落化、季相化、特色化和节约型原则,生态、经济、美观相结合。4.3 建筑风格应与当地建筑元素协调,突出乡村特色,尊重历史,保护和利用历史人文景观。5 分类和选址 5.1 分类 5.1.1 风景名胜公园 以开发、利用、保护风景名胜资源为基本任务的绿地。5.1.2 古迹公园 DB35/T 15402015 2 以保护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或其混合体的景观绿地。5.1.3 历史名园 以保护具有一定历史和知名度的园林绿地。5.1.4 纪念性公园 以纪念人物、事件的绿地。5.1.5 动植物公园 以动、植物科学研究和引种驯化,并供科普、观赏、游憩的绿地。5.1.6 湿地公园 以开发、利用、保护湿地资源为基本任务,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的旅憩绿地。5.1.7 游憩公园 以文化、娱乐、游戏、健身为主的游憩绿地。5.2 选址 充分利用村中或村周边原有的山林、湿地及自然水系,利用村旁、路旁、宅旁、水旁的闲置地、废弃地、卫生死角,并依托现有的古树、古宗祠、古园林、古迹等自然、人文景观资源。6 现场调查和保护设计 6.1 现场调查 对确定为建设乡村公园场地的现状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拟建公园范围内的地形、土壤、气候、水体、植物、人文、建筑物、构筑物、地上或地下管线和工程设施等。6.2 保护设计 6.2.1 现有设施保护 对保留的地下管线和工程设施附近进行各种施工措施的,应提出对原有物的保护措施和施工要求。6.2.2 现有树木保护 6.2.2.1 要求:充分利用并保护好园内现有树木,重点是古树名木。6.2.2.2 保护范围:片林的林分外缘树冠垂直投影以外 5.0 m;单株树的树冠垂直投影外侧 5.0 m,或距树干基部外缘水平距离为胸径 20倍。6.2.2.3 保护内容:树体、生长环境和景观环境。6.2.2.4 保护措施:采取有效的工程技术措施和创造良好的生境,维护其正常生长。在采取保护工程技术措施时不应:a)将树体深埋、损坏表土层和改变地表高程;b)设置圈围等建筑物、构筑物、地面硬化及架(埋)设各种过境管线;c)栽植缠绕古树名木的藤本植物;DB35/T 15402015 3 d)建设影响古树名木通风采光的高大建筑物、构筑物;e)排放危及古树名木的有害物质。6.2.3 建筑物、构筑物保护 6.2.3.1 新设置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工程管线与保留乔木的距离应符合 CJJ 48-1992 的规定。6.2.3.2 保留有文物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建筑物、构筑物,将其结合到园内景观中。7 种植设计 7.1 园地绿化 7.1.1 植物选择 根据公园所在地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为主选择具有当地特色的乡土景观树种。7.1.2 植物配置 块状绿地宜采用自然式配置,线状绿地宜采用列植或对植等规则式配置,点状宜采用孤立树、树丛或树群配置。绿化用地应全部用绿色植物覆盖。建筑物的墙体、构筑物也可进行垂直绿化。7.1.3 种植要求 7.1.3.1 乔木、灌木与建筑物、构筑物及地下管线保留的距离应符合 CJJ 48-1992 的规定。7.1.3.2 不适合所种植物生长的土壤应进行改良,土壤改良应符合 CJ/T 340-2011 的规定。7.1.3.3 无法自然排水的低洼绿化地段,应设计地下排水管沟,种植耐水湿植物。7.1.3.4 在道路弯道内侧及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种植低于最外侧机动车车道中线处路面标高 1 m的树木。7.1.3.5 林荫停车场的种植应符合:a)树木间距应满足车位、通道、转弯、回车半径的要求;b)大、中型汽车停车场的乔木枝下净高应高于 4.0 m,小汽车停车场的乔木枝下净高应高于 2.5 m,自行车停车场的乔木枝下净高应高于于 2.2 m;c)种植池宽度应大于 1.5 m,并设置保护设施;d)林荫面积应大于等于停车场面积的 30%,绿化形式可分树阵式、乔灌式、棚架式和综合式。7.1.3.6 苗木控制应符合:a)规定苗木的种名、规格、质量和特殊保护要求;b)根据苗木生长速度提出近、远期不同的景观要求,重要地段应兼顾近、远期景观,并提出过渡的措施;c)预测疏伐或间移的时期。7.1.3.7 绿化树种组合比例如下:a)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数量比例宜大于2:1;b)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面积比例宜大于7:3;c)速生及中生与慢生树种数量比例宜大于7:3;d)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数量比例宜大于8:2;e)阔叶植物与针叶植物数量比例宜大于8:2。7.2 滨水地带绿化 DB35/T 15402015 4 7.2.1 植物选择 应根据水岸坡度和水体深度,选择具有景观价值的水中、水际和水岸植物。7.2.2 植物配置 7.2.2.1 根据水位状况、水流速度、驳岸形态和行洪要求,形成水中、水际和水岸一体的滨水植物景观。7.2.2.2 在水体较深区域,种植沉水型、浮水型水生植物;在沼泽区域,种植沼生植物;在水体较浅区域,种植沉水型、挺水型、浮水型植物;在消落带区域,种植既耐湿又耐旱植物;在水岸区域,根据树形,将尖塔形、下垂型等植物种类进行合理配置,丰富滨水地带岸线、林缘线和天际线的变化。7.2.3 种植要求 7.2.3.1 保存已有稳固的水岸植被,防止植被破坏后形成的水岸冲刷。7.2.3.2 行洪河道中不宜种植阻洪的乔木和大型灌木。7.2.3.3 体量巨大、外观生硬的防洪堤等设施采用绿化作为障景,种植位置和植物选择不应对水利设施的安全性产生影响。7.2.3.4 与公园绿地相邻岸线,建设生态驳岸,兼顾防洪和景观的需求。7.3 山体绿化 7.3.1 树种选择 以抗逆性强、适宜山地生长的乡土树种为主,突出地带性植物群落的特色。7.3.2 树种配置 充分利用树种干、花、叶、果等形态特征与季相特点,采用群落式、自然式配置,形成四季变化的植物景观。7.3.3 种植要求 7.3.3.1 宜根据地带性顶级植物群落结构和景观需要,对无林地块进行造林,逐步实现山体绿化的效果。7.3.3.2 对景观价值差、生态效果不良的残次林,进行林相改造,改造后景观应具有特色,并与总体相协调。7.3.3.3 重点节点及具备机械施工的地块,可采用较大规格的苗木,快速实现景观效果。7.3.3.4 大于土壤自然安息角的山坡地,应结合坡地的工程进行加固。7.3.3.5 对于裸露岩体边坡和采石场,宜采用美化绿化的方式进行修复。7.3.3.6 在有火险地段,应设置防火隔离带或防火线。隔离带宽度一般为 20 m30 m,最低宽度不应小于树高的 1.5 倍。8 基础设施设计 8.1 建筑物及构筑物 8.1.1 重要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地面标高应满足当地洪水设防要求。DB35/T 15402015 5 8.1.2 合理设置健身器材、桌椅、野餐地点、垃圾箱、亭廊、营地和公厕等,控制数量与规模,整体风貌与乡村特征相协调。8.1.3 游览、休憩、服务性建筑物设计应符合:a)与地形、地貌、山石、水体、植物等其他造园要素统一协调;b)建筑高度和层数应服从景观需要;c)游人通行量较多的建筑室外台阶宽度不宜小于1.5 m;踏步宽度不宜小于30 cm,踏步高度不宜大于16 cm;台阶踏步数不少于2 级;侧方高差大于1.0 m的台阶,设护拦设施;d)建筑内部和外缘,凡游人正常活动范围边缘临空高差大于1.0 m地方,均设护拦设施,其高度应大于1.05 m;高差较大处可适当提高到1.2 m;护拦设施采用不易攀登的构造,要坚固耐久,且其竖向力和水平荷载均按1.0 kN/m计算。8.1.4 游览、休憩建筑的室内净高大于 2.2 m;亭、廊、花架、敞厅等的楣子高度应考虑游人通过或赏景的要求。8.2 园路 8.2.1 园路线形设计 应符合:a)与地形、水体、植物、建筑物、铺装场地及其它设施结合,形成完整的风景构图;b)创造连续展示园林景观的空间或欣赏前方景物的透视线;c)路的转折、衔接通顺,符合游人的行为规律。8.2.2 园路与乡村道路的衔接 公园主路至少应有一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必须与乡村交通和游人走向、流量相适应,不应在道路交叉口处设置出入口。应根据交通的需要设置出入口的集散广场,并与相邻外围道路的标高相适应。园路在地形险要的地段应设置安全防护设施。8.2.3 园路的竖向设计 8.2.3.1 主路纵坡宜小于 8%,横坡宜小于 3%,粒料路面横坡宜小于 4%,纵、横坡不得同时无坡度。山地公园的园路纵坡应小于 12%,超过 12%应作防滑处理。8.2.3.2 支路和小路,纵坡宜小于 18%。纵坡超过 15%路段,路面应作防滑处理;纵坡超过 18%,宜按台阶、梯道设计,台阶踏步数不得少于 2 级,坡度大于 58%的梯道应作防滑处理,宜设置护栏设施。8.3 铺装场地 8.3.1 应根据集散、活动、演出、赏景、休憩等不同功能要求确定其规模、结构和饰面,面层应选用透水、防滑材料,并与公园风格相协调。8.3.2 在铺装场地内要留足树木的成年期的根伸展范围,其中透水铺装比例应大于 50%。8.4 园桥 8.4.1 通行车辆的园桥在正常情况下,汽车荷载等级可按汽车-10级计算。8.4.2 非通行车辆的园桥应有阻止车辆通过的措施,桥面人群荷载按 3.5 kN/m2计算。8.4.3 通过管线的园桥,应同时考虑管道的隐蔽、安全、维修等问题。8.4.4 作用在园桥栏杆扶手上的竖向力和栏杆顶部水平荷载均按 1.0 kN/m 计算。8.5 栈道 DB35/T 15402015 6 8.5.1 栈道的面板应铺在架空层上,架空层高度应大于2 cm。设在水面上栈道也按照人群荷载3.5 KN/m2计算荷载。8.5.2 栈道采用木料、木塑或人工合成的其他替代品。木料应经防腐和干燥处理,含水率小于 8%。8.5.3 连接和固定面板和木方的金属配件应采用不锈钢或镀锌材料制作。8.6 护岸 8.6.1 水岸保护 尽可能对原来驳岸加以有效保护和利用,岸线自然化率大于80%。8.6.2 护岸建设 8.6.2.1 基本要求 新建驳岸应确保其多孔、通透、具有活力的结构。8.6.2.2 分类 a)按水体断面形状划分为:1)复式断面生态护岸:适用于河滩开阔的河道,河滩地较大,允许洪水漫滩,有利于水生生物和两栖动物的生长,可开发为景观休闲区;2)梯形断面生态护岸:适用于中小河道,以土坡为主,有利于两栖动物的生存繁衍,可发展果树、花、木等经济林绿化植物;3)矩形断面生态护岸:适用于小河道,在水位以下采用矩形干砌石断面,正常水位以上采用毛石堆砌成斜坡,以增加水生动物的生存空间,消减船行波等冲刷,有利于堤防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b)按材质划分为:1)植物生态护岸:利用地被植物、水生植物、乔木、灌木等根系的固土作用和叶片的生态调节作用构建成的生态护岸,包括草皮护岸、树木护岸和水生植物复合型护岸;2)木材生态护岸:采用木质材料或木质材料与石材搭配构造而成的护岸;3)石材生态护岸:利用天然石材为主要材料建造而成的生态护岸,包括单纯型和复合型石材护岸;4)石笼生态护岸:用镀锌、喷塑铁丝网笼或者竹子编的竹笼装碎石垒成台阶状护岸或做成砌体的挡土墙,并结合植物、碎石以增强其稳定性和生态性。比较适用于流速大的河道断面,具有抗冲刷能力强、整体性好、应用比较灵活、能随地基变形而变化的特点,同时,又能满足生态的需要,即使是全断面护砌,也可为水生动物、生物提供生存空间;5)人造砌块生态护岸:运用人造块材构建成多孔性材料生态护岸,主要有生态砖和生态混凝土护岸。8.6.3 人工砌筑或混凝土浇注的驳岸 驳岸地基基础设计应符合GB 50007的规定。8.6.4 驳岸加固 采取工程措施加固的驳岸,其外形和所用材料的质地、色彩均应与环境协调。8.7 护栏 DB35/T 15402015 7 8.7.1 公园内的示意性护栏高度不宜超过 0.4 m。8.7.2 在游人集中场所容易发生人身安全事故的地段,设置安全防护性护栏,设计要求见本标准 8.1.3的规定。8.7.3 装饰性、示意性和安全防护性护栏的构造,严禁采用锐角、利刺等形式。8.7.4 对电力设施及其它专用防范性护栏应另行设计和制作。8.8 儿童游戏场 8.8.1 儿童游戏场与安静休憩区、游人密集区及乡村干道之间,应用园林植物或自然地形等构成隔离地带。8.8.2 在正常活动范围内禁止种植有刺、有毒、有害以及易风倒风折等容易造成人体伤害的植物。8.8.3 游戏设施 8.8.3.1 应保证安全、卫生和适合儿童特点,有利于开发智力,增强体质。8.8.3.2 儿童游戏场内的建筑物、构筑物及设施尺度应与儿童的人体尺度相适应,室内外的各种使用设施、游戏器械和设备应结构坚固、耐用,并避免构造上的硬棱角,造型、色彩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根据条件和需要设置游戏的管理监护设施。8.8.3.3 戏水池最深处的水深不得超过 0.35 m,池壁装饰材料应平整、光滑且不易脱落,池底应有防滑措施。8.8.3.4 儿童游戏内应设置坐凳及避雨、庇荫等休憩设施。8.8.4 游戏场地面 8.8.4.1 场内园路应平整,路缘不得采用锐利的边石。8.8.4.2 地表高差应采用缓坡过渡,不宜采用山石和挡土墙。8.8.4.3 游戏器械下的场地地面采用耐磨、有柔性、不扬尘的材料铺装。8.9 电气与防雷 8.9.1 供电和通信工程纳入当地电网和通讯网络中。8.9.2 照明采用分线路、分区域控制。8.9.3 电力线路及主园路的照明线路埋地敷设,架空线应采用绝缘线。8.9.4 公共场所的配电箱应加锁,并设在非游览地段。园灯接线盒外罩应考虑防护措施。8.9.5 游乐设备、制高点的护栏等应装置防雷设备或提出相应管理措施。8.10 给排水 8.10.1 纳入当地给水管网和污水管网建设中。8.10.2 根据植物灌溉、人畜饮用、卫生和消防等需要进行供水管网布置和配套工程设计。8.10.3 人工水体应防止渗漏。8.10.4 养护园林植物用的灌溉系统应与种植设计配合,喷灌或滴灌设施应分段控制。8.10.5 公园排放的污水应接入乡村污水系统,不得在地表排放,不得直接排入河湖水体或渗入地下。9 设计成果 9.1 内容 DB35/T 15402015 8 图件和工程预算书。9.2 要求 9.2.1 图件 9.2.1.1 应据以进行设备材料采购、非标准设备制作,满足施工和安装的需要。9.2.1.2 包括总封面、目录、设计说明、图纸。9.2.1.3 总封面内容包括项目名称、设计编号、编制单位、编制时间。9.2.1.4 目录按设计专业排列。9.2.1.5 设计说明以诠释设计意图、提出施工要求为主。9.2.1.6 设计图应符合:a)设计总图:包括公园设计总平面图,定位总平面图,竖向设计总平面图,道路广场系统总平面图,建构筑物、小品、设施总平面图,种植设计总平面图,基础设施总平面图等,根据工程需要,可分幅表示,一般比例 1:500、1:1000、1:2000;b)种植设计图:植栽详图比例尺为 1:100、1:200,植栽设施详图比例尺为 1:101:100;c)地形、山体、水体工程设计图,建构筑物、园桥、木栈道和铺装设计图,园路、护岸、护栏、儿童游戏场和设施设计图,水、电、气、无障碍设计图等的比例尺,根据风景园林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和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 版)有关规定,并结合工程需要,综合确定;d)设计图中应标明指北针或风玫瑰图、图纸比例,采用方格网法的,应标明基准点或基准线的位置坐标、网格间距尺寸等,同时设计人员、项目负责人、校核人和审核人应在图框中签字。9.2.2 工程预算书 9.2.2.1 应满足招投标的需要。9.2.2.2 应单列成册,包含封面、扉页、预算编制说明、总预算书、单位工程预算书等。9.2.2.3 封面应有项目名称、设计编号、编制单位、编制日期等内容。扉页有项目名称、编制单位、项目负责人和主要编制人及校对人员的署名,加盖编制人注册章。9.2.2.4 预算编制说明:包括编制依据、编制说明。9.2.2.5 预算书。DB35/T 15402015 9 参 考 文 献 1 DB35/T 1426-2014 乡村绿化技术规程。2 风景园林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3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版)_ DB35/T 15402015 福建省地方标准 乡村公园设计技术规程 DB35/T 1540-2015*2016年 2月第一版 2016年 2月第一次印刷

注意事项

本文(乡村公园设计技术规程DB35/T 1540-2015.pdf)为本站会员(13695642589)主动上传,报告吧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报告吧(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号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