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报告吧!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报告吧

换一换
首页 报告吧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电梯使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实施指南DB37/T 3452-2018.pdf

  • 资源ID:179185       资源大小:1.24MB        全文页数:36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9.9金币 【人民币9.9元】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9金币 【人民币9.9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说明:
本站最低充值10金币,下载本资源后余额将会存入您的账户,您可在我的个人中心查看。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共享资源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电梯使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实施指南DB37/T 3452-2018.pdf

ICS 03A0 0DB37山东省地方标 准DB 37/T 34522018电梯使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实施指南Detailed r ule f or the m anagement a nd control s ystem a nd for t he system of screeningfor a nd elimination o f h idd e n r isks of elevator safety2 0 1 8-1 2-2 9发 布 2 0 1 9-0 1-2 9实 施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D B 3 7/T 34 52 20 18I目 次前言.II引言.II I1范 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与定义.14 基本要求.24.1 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24.2 落实主体责任.24.3 建立制度.44.4 全员培训要求.45 风险分级管控.55.1 风险点确定.55.2 危险源辨识分析.55.3 风险评价.65.4 风险分级管控.66 隐患排查治理.76.1 隐患分类、分级.76.2 排查类型、周期和组织.86.3 隐患治理.87 文件管理.98 持续改进.99 信息化管理.9附 录 A(资料性附录)风险点登记台账电梯.10附 录 B(资料性附录)安全检查表分析评价记录 电梯.11附 录 C(资料性附录)风险分级管控清单.25附 录 D(资料性附录)重大风险告知栏(举例).26附 录 E(资料性附录)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清单 电梯、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27附 录 F(资料性附录)使用现场类隐患排查清单.28附 录 G(资料性附录)重大隐患排查治理台账.32D B 3 7/T 34 52 20 18II前 言本标准按照GB/T 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并监督实施。本标准由山东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特种设备协会、山东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有限公司、青岛市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研究院、通力电梯有限公司济南分公司、山东金鲁班明德电梯有限公司、中航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济南分公司、青岛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运营分公司、青岛中房物业管理有限公司、青岛百盛啤酒城物业管理有限公司、青岛诚基物业有限公司、北京仲量联行物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德州市产品检验检测研究院、山东德百集团。本标准主要起草 人:董彬、张洪涛、徐宁、孙景强、周珊珊、孙倩伟、赵路宁、胡薇薇、董霞、张培宽、田家鹏、吴忠政、刘振锋、李玉山。D B 3 7/T 34 52 20 18III引 言本标准依据电梯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安全技术规范规定及山东省地方标准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通则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特种设备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细则 的要求,借鉴国内外风险管理相关标准、现代安全管理理念和电梯安全风险管理经验,融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及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相关要求,结合山东省电梯使用管理现状编制而成。本标 准的目 的是规范和指导 山东省内电梯使用单 位开展安全风险分级 管控和事故隐患 排查治 理工作,有效管控风险,杜绝或减少各种事故隐患,有效防范电梯安全事故。D B 3 7/T 34 52 20 181电梯使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实施指南1范 围本标 准规定 了山东省内电梯 使用单位安全风险分 级管控和事故隐患排 查治理体系建设 实施指 南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文件管理、持续改进等内容。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内电梯使用单位开展风险分级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工作。各行业领域建立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时,其中涉及电梯使用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适用于本标准。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7 5 8 8 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T 1 0 0 5 8 电梯技术条件GB/T 1 0 0 5 9 电梯试验方法GB/T 1 0 0 6 0 电梯安装验收规范GB 1 6 8 9 9 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的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T 3 1 8 2 1 电梯主要部件报废技术条件TSG 0 3 特种设备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导则TSG 0 8 特种设备使用管理规则TSG T 5002 电梯维护保养规则TSG T 7001 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TSG T 7002 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消防员电梯TSG T 7003 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防爆电梯TSG T 7004 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液压电梯TSG T 7005 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自动扶梯与自动人行道TSG T 7006 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杂物电梯TSG T 7007 电梯型式试验规则DB37/T 2 8 8 2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DB37/T 2 8 8 3 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通则DB37/T 3 0 7 8 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DB37/T 3 0 7 9 特种设备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细则3 术语与定义DB37/T 2 8 8 2、D B 3 7/T 2 883、DB37/T 3 0 7 8、D B 3 7/T 3 079界定的术语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D B 3 7/T 34 52 20 1823.1电梯 el ev at or电梯是指动力驱动,利用沿刚性导轨运行的箱体或者沿固定线路运行的梯级(踏步),进行升降或者平行运送人、货物的机电设备,包括载人(货)电梯、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等。3.2电梯使用管理单位 using u nit o f e levator电梯使用管理单位(以下简称使用单位)是指具有电梯使用管理权的单位或者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一般是电梯的产权单位(产权所有人),也可以是产权单位通过符合法律规定的合同关系确立的电梯实际使用管理者。电梯自行管理的,所有权人为电梯使用单位;电梯委托物业服务单位或者其他单位管理的,受委托方为电梯使用单 位;出租、出借配有电梯的 场所的,出租、出借合同应当约 定电梯使用单位,未约定的,出租、出借方为电梯使用单位;新安装电梯未移交给所有权人的,项目建设单位为电梯使用单位。3.3为公众提供运营服 务的电梯使用单位 using u nit o f e levator o f p roviding o p e r a t i o n s ervicesfo r th e pu bl ic为公众提供运营服务的电梯使用单位是指以电梯作为经营工具的使用单位。3.4公众聚集场所 public a s s e m b l y occupancies公众聚集 场所是指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车站、机场、客运码头、商场、餐饮场所、体育场馆、展览馆、公园、宾馆、影剧院、图书馆、儿童活动中心、公共浴池、养老机构等。3.5电梯维护保养单位 maintena nceunit电梯维护保养单位(以下简称维保单位)是指从事电梯维护保养工作的,并且依法取得电梯制造或者安装、改造、修理许可的单位。4 基本要求4.1 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使用单位依据DB37/T 3 0 7 8 和本标准的风险评价方法,进行电梯的风险辨识、评价、确定风险等级,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明确分级管控的责任部门、责任人,落实管控措施。使用单 位根据风险 分级管控清单,按照电 梯相关法律、法规、安 全技术规范 以及DB37/T 3 079的要求,形成隐患排查清单,确定隐患排查的类型和周期,进行隐患排查治理。4.2 落实主体责任4.2.1 使用单位作为责任主体全面负责电梯的安全使用和管理工作:按照安全技术规范配备电梯安全管理人员,设立管理机构,规定其职责与任务;组织实施电梯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保持电梯紧急报警装置能够随时与使用单位安全管理机构或者值班人员实现有效联系;D B 3 7/T 34 52 20 183在电梯轿厢内或者出入口的明显位置张贴有效的电梯使用 标志、标识,包括;使用管理单位名称、电梯应急处置标识和维保单位名称等;制定出现突发事 件或者事故的应急措施与救 援预案;学校、幼儿园、机场、车站、医院、商场、体育场馆、文艺演出场馆、展览馆、旅游景点等人员密集 场所的电梯使用单位,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救援演练,其它使用单位可根据本单位条件和所使用电梯的特点,进行救援演练;电梯发生困人时,及时采取措施,安抚乘客,组织电梯维修作业人员实施救援;在电梯出现故障或者发生异常情况时,组织对其进行全面检查,消除电梯事故隐患后,方可重新投入使用;电梯发生事故时,按照应急救援预案组 织对其进行全面检查,排险和抢救,保护事故现场,并且立即报告事故所在地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部门和其它有关部门;监督并且配合电梯安装、改造、修理和维护工作;对电梯安全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进行电梯安全教育和培训;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及时采用新的安全与节能要求,对在用电梯进行必要的改造或者更新,提高在用电梯的安全与节能水平。4.2.2 主要负责人职责:对本单位电梯安全使用负总责;组织建立电梯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制度,定期对体系建设情况进行调度、督导和考核;组织制定电梯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督促、检查安全工作,及时消除电梯安全事故隐患;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确定电梯安全管理负责人,配备电梯安全管理员和作业人员;确保人力资源、技术与财务资源、专业技能、方法、信息系统等的投入,建立考核奖惩机制;督促落实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演练;及时、如实报告事故,组织事故抢救。4.2.3 电梯安全管理负责人职责:协助单位主要负责人履行本单位电梯安全的领导职责;组织制定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和有关实施文件;组织制定本单位电梯安全管理制度与岗位责任制度,落实电梯安全工作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组织对电梯风险辨识 结果的评审,对风险点及其控制措 施的汇总、协调、监督评估,批准发布风险分级管控清单;组织制定隐患排查计划,组织或督促各级人员按计划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监督、检查事故隐患治理和措施落实情况;组织制定电梯应急专项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当收到电梯存在事故隐患应当停止使用的报告时,立即做出停止使用电梯的决定,并且及时报告单位主要负责人;当电梯安全管理 员报告风险点(电梯)及其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发生变化时,应当及时变更。4.2.4 电梯安全管理员职责:协助单位安全管理负责人,履行本单位电梯安全的管理职责;进行电梯运行的日常巡视,记录电梯日常使用状况;办理电梯使用登记,编制电梯定期检验计划并按期报检;检查电梯安全注意事项和警示标志,确保齐全清晰;妥善保管电梯钥匙及其安全提示牌;发现电梯运行事故隐患需要停止使用的,有权作出停止使用的决定,并且立即报告单位安全管D B 3 7/T 34 52 20 184理负责人;接到故障报警后,立即赶赴现场,组织电梯维修作业人员及时救援;实施对电梯安装、改造、维修、和维保工作的监督,对维保单位的维保记录签字确认;编制电梯风险辨识、评价,形成风险分级管控清单,落实风险分级管控措施;制定隐患排查的程序、内容和要求,具体组织实施电梯隐患排查;发现风险点(电梯)及其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发生变化时,及时向本单位电 梯安全管理负责人报告;建立电梯安全技术档案;搜集和汇总有关电梯举报信息,接受乘梯人的反馈意见和诉求,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4.2.5 电梯司机职责:电梯司机应掌握电梯的风险分布及后果、可能存在的隐患及典型控制措施,配合安全管理员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分级管控以及隐患排查治理;在作业过程中,发现风险点及其危险源发生变化时,及时向电梯安全管理员汇报,申请风险点及其危险源变更;作业过程中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应当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并且按照规定的程序向电梯安全管理人员报告;严格执行电梯有关安全管理制度,并且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参加安全教育、技能培训和应急演练,掌握相应的应急处置技能。4.2.6 其他部门及人员职责:财务部门负责保证电梯安全费用的提取,以保证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实施与运行,并监督经费的使用落实情况;相关职能部门负责职权范围内的电梯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确定、协调指导;负责职权范围内的风险监督管理;负责职权范围内的隐患排查治理。4.3 建立制度4.3.1 风险管控制度使用单位应规定电梯风险管控体系建设工作流程,明确各岗位风险管控职责;明确风险点确定、风险管控措施、安全风险告知等内容,保证本单位风险管控体系建设的规范化。4.3.2 隐患排查制度使用单位应规定电梯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工作流程,明确各岗位隐患排查治理职责;规定电梯事故隐患排查 治理体系建设、运行和管理的措 施,明确排查主体、周期、内容及实施流程,确定隐患整改、验收工作流程等。4.3.3 奖惩考核制度应将双重预防体系运行情况,与本单位各岗位人员的薪酬挂钩,进行考核奖惩。4.4 全员培训要求4.4.1 培训内容培训主要内容包括:电梯双重预防体系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制度、操作规程;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方法;D B 3 7/T 34 52 20 185电梯风险点评价概况;电梯风险管控措施;其他风险信息。4.4.2 培训记录电梯使用单位培训过程应保留培训记录,培训记录包括:培训计划;培训课件或教材;培训签到表;培训考核或效果评价记录;其他相关资料。5 风险分级管控5.1 风险点确定使用单 位的风险点为 单台电梯及其相关的作业 活动,风险点 名称可以用“位置+电梯名 称”的形式来命名。按照 特种设备目录,填写包含种类、类别、品种、型号、数量、位置等基本信息 的 风险点登记台账-电梯,形式可参照附录A。5.2 危险源辨识分析5.2.1 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时,电梯使用单位应当贯 彻电梯安全管理“三落实、两有证、一检验、一预案”和操作、维护保养的要求,按照T S G 03列出的事故特征,对该台电梯及其作业过程中潜在 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辨识范围应考虑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四个方面,其中:人的因素包括电梯安全管理负责人、电梯安全管理员和电梯司机的持证情况、安全培训、人员配置,电梯检验人员、维保人员和乘客的行为等;物的因素包括机房区域及警示标识、驱动主机、层门门锁、井道、轿厢、底坑、控制柜状况以及电梯维护保养状况等;环境因素包括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构造、设备使用频率以及温度、湿度、雨雪冰冻等自然环境等;管理因素包括电梯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应急预案、安全技术档案等。5.2.2 危险源引发的事故特征及后果电梯相关的事故特征主要包括坠落、剪切、打击、触电、碰撞、挤压、故障、受困等;引发的后果包括人身伤害、人员受困、财产损失、影响信誉等。5.2.3 危险源辨识的程序使用单位可参考以下流程进行危险源辨识:由电梯安全管理负责人、电梯安全管理员、电梯维保人员、电梯司机以及行业专家等人员组成辨识小组;收集有关电梯安全法律、法规、安全技术规范、规程、标准、制度等相关资料;分析电梯已发生的和可能发生的事故或故障;结合单位实际状况,对危险源(危害因素)进行分类辨识。D B 3 7/T 34 52 20 1865.3 风险评价5.3.1 风险等级评价方法按照DB37/T 3 0 7 8“附录C:风险矩阵(L S)评价法”的规定执 行,也可结合 单位实际,采用其它 适宜的方法进行评价。5.3.2 风险等级确定原则单台电梯风险等级是以该台电梯的全部危险源中辨识结果最高的等级确定。风险等级按照从高到低分为5级:1、2、3、4、5,其中,1级为最高风险,5级为最低风险。5.3.3 风险控制措施5.3.3.1 工程技术措施包括:对维保单位维保项目及时核实确认,加强对维保单位的监督,保证维保质量;开展定期检验、定期维保和隐患排查工作;设置警示标识、警示用语和乘梯须知,提高安全乘梯意识;停用;其他。5.3.3.2 管理措施包括:制定实施电梯安全使用规定等;建立并落实安全操作规程、日常检查制度、维保制度、定期报检制度、电梯钥匙使用管理制度、作业和运营人员培训考核制度等各种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岗位职责,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人等;配备足够数量的电梯作业人员;相关人员按照规定持证作业;其他。5.3.3.3 培训教育措施包括:员工入职培训;每年再培训;安全管理人员及作业人员继续教育;相关规范、标准更新发布后,组织学习培训;其他。5.3.3.4 个体防护措施包括:应配备劳保用品,如安全帽、安全鞋等个体防护措施。5.3.3.5 应急措施包括:紧急情况分析、应急方案、现场处置方案的制定、应急物资的准备;通过应急演练、培训等措施,提高相关人员的应急能力;其他。5.3.3.6 使用单位根据风险评价与风险分级结果,应从上述措施等方面评估现有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若现有控制措施不足以控制此项风险,应采取一种或多种消除或者降低风险的相应管控措施,直至风险可以接受,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上内容。5.4 风险分级管控5.4.1 风险分级管控实施D B 3 7/T 34 52 20 1875.4.1.1 使用单位根据确定的评价方法与风险判定准则对单台电梯进行风险评价分级后,按照表 1 规定的对应原则,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表示,确定管控层级,并对该台电梯实施分级管控。表 1 风险等级对照表判定方法管控级别重大风险 较大风险 一般风险 低风险 低风险采用风险矩阵(LS)法 1 级 2 级 3 级 4 级 5 级风险色度(风险值)红色(20-25)橙色(15-16)黄色(9-12)蓝色(4-8)蓝色(1-3)管控层级 公司 项目(部门)班组 岗位 岗位5.4.1.2 风险辨识和评价后,在安全检查表分析评价记录(格式见附录 B)的基础上,汇总形成风险分级管控清单(格式见附录 C),逐级评审、修订、审核、发布、培训,实现信息有效传递。5.4.1.3 根据电梯使用管理的特点,属于以下情形之一的,直接判定为重大风险点,用红色标识,公司级管控,重大风险点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情形:额定速度大于 6 m/s 的电梯;载货电梯载重量大于 5 0 0 0 kg;乘客电梯载重量大于 1 8 0 0 kg;提升高度大于 1 0 0 m 的电梯;公众聚集场所的运输能力大于等于 8 2 0 0 人/h 的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一年以内发生冲顶、蹾底困人(夹人)事件的电梯;负有监督管理职能的部门认定为重大危险源的电梯。5.4.2 风险告知5.4.2.1 使用单位应将制定的风险控制措施告知相关人员和维保单位,使其掌握本岗位所涉及的风险点和危险源,包含电梯的风险等级、危险源的风险等级、所需管控措施、责任部门、责任人等信息。5.4.2.2 使用单位应当建立安全风险公告制度,在电梯值班室设置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公告栏(参见附录 D);在电梯轿厢或者醒目位置设置安全使用说明、安全注意事项和警示标志。6 隐患排查治理6.1 隐患分类、分级6.1.1 隐患分类6.1.1.1 隐患分为基础管理类隐患和使用现场类隐患。6.1.1.2 基础管理类隐患是指使用单位电梯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及程序等方面存在的缺陷,排查类型清单参见附录 E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清单。6.1.1.3 使用现场类隐患包括设备设施、场所环境、作业人员操作行为等方面存在的不符合电梯安全技术规范、标准、相关规程制度等要求的问题或缺陷,排查类型清单参见附录 F 使用现场类隐患专项排查清单。6.1.2 隐患分级D B 3 7/T 34 52 20 1886.1.2.1 根据 DB37/T 3 0 7 9,隐患分为一般隐患和重大隐患。6.1.2.2 有以下情形之一的直接判定为重大隐患:未取得许可进行制造、安装、改造、修理和维护保养的;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使用资料不符合安全技术规范导致检验不合格的电梯除外);国家明令淘汰的;存在严重事故隐患无改造、修理价值,或者达到安全技术规范规定的其他报废条件,未依法履行报废义务,并办理使用登记证书注销手续的;电梯或者其主要部件不符合安全技术规范,包括安全附件、安全装置缺少或失灵;发生召回的(含企业主动召回、政府相关部门强制召回);出现故障或者发生异常情况,未对其进行全面检查,消除事故隐患,继续使用的;使用经责令整改而未予整改的电梯;电梯发生事故未报告而继续使用的;公众聚集场所未按要求设置电梯安全管理机构或配备专兼职电梯安全管理人员的;公众聚集场所未按规定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和岗位安全责任制的。6.2 排查类型、周期和组织6.2.1 日常排查电梯安全管理员或经过使用单位专业培训的人员(当电梯配备电梯司机时,可由电梯司机配合进行日常排查)每周不少于一次的检查。检查可采用目视或操作验证等方式进行。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时,应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并按照规定程序向安全管理负责人和有关负责人报告。6.2.2 专项排查6.2.2.1 定期排查安全管理员实施或参与,使用单位可以结合维保单位维保和检验单位检验过程,由电梯安全管理员或聘请的专业机构(人员)同步开展定期排查;也可采取确认相关维保或检验项目,选择重点项目进行定期检查的方式进行。6.2.2.2 投诉排查安全管理员实施或参与,针对电梯投诉的内容,开展相应的隐患排查工作。6.2.2.3 重点时段排查由单位主要负责人参与、电梯安全管理负责人参加,在政府重大活动或者节假日前,对各级管理人员、维保单位的值班安排和安全措施、应急预案的落实情况等进行的重点检查。6.3 隐患治理6.3.1 一般隐患治理能够立即整改的隐患应立即组织整改,整改情况要经安全管理员进行确认;难以立即排除的应及时进行分析,制定整改措施并限期整改。6.3.2 重大隐患治理D B 3 7/T 34 52 20 1896.3.2.1 发现重大隐患时应立即停止使用,隐患消除后方可投入使用,并将重大隐患内容、存在岗位、隐患形成原因、治理期限及治理措施要求等信息向相关人员进行通报.对于重大事故隐患,应当及时组织评估,并编制事故隐患评估报告书。评估报告书应当包括事故隐患的类别、影响范围和风险程度以及对事故隐患的监控措施、治理方式、治理期限的建议等内容。6.3.2.2 对于检验机构、维护保养单位、乘客等告知的重大安全隐患线索,应及时进行排查治理。6.3.2.3 根据评估报告书,电梯安全管理负责人应组织制定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治理方案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a)治理的目标和任务;b)采取的方法和措施;c)治理的费用和物资;d)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e)治理的时限和要求;f)防止整改期间发生事故的安全措施(含应急措施)。6.3.2.4 对于重大事故隐患,由电梯安全管理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对隐患治理情况进行验收,并填制重大隐患排查治理台账(格式可参考“附录 G”)。7 文件管理使用单位应完整保存体现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过程的记录资料,并分类建档管理。建档资料至少应包括风险管控制度、风险点台账、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隐患排查项目清单、隐患排查治理台账等内容。涉及重大风险、重大事故隐患时,其辨识、评价、整改过程记录,风险控制措施及其实施、改进记录和验收记录等,应单独建档管理。8 持续改进使用单位每年至少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进行一次系统性评审或更新。发生非常规作业活动(如新安装的电梯、电梯机房改造、电梯候梯厅维修、线路变更等),应适时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根据以下情况对双重预防体系的影响,及时针对变化范围开展分析,更新相关信息:法律法规、标准规程及规范性文件变化或更新;企业组织机构及安全管理机制发生变化;发生事故后,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补充辨识出新的危险源、风险点;风险等级发生变化后,需要对风险管控措施进行调整;重大风险信息更新后应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9 信息化管理根据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利用互联网技术或微信,建立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运行管理信息系统,并与当地监管部门相关监管信息系统相连接。D B 3 7/T 34 52 20 1810A A附录A(资料性附录)风险点登记台账电梯(记录受控号)单位:序号 风险点名称 种类 类别 品种 型号位号/所在部位是否为公众聚集场所备注11#楼2单 元电梯电梯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曳引驱动乘客电梯A 型号电梯1#楼2单元否-2商场西侧扶梯电梯自动扶梯与自动人行道自动扶梯 B 型号自动扶梯某某商场西侧扶梯是填表人:日期:审核人:日期:填表说明:1、风险点名称:以“位置+电梯名称”形式填写;2、种类、类别、品种,按特种设备目录要求填写。D B 3 7/T 34 52 20 1811B附录B(资料性附录)安全检查表分析评价记录电梯序号检查项目检查 要求不符 合要 求情况 可能 导致的 事故 特征及 后果控制 措施L可能性S严重性RL S评价级别管控 级别建议 新增(改 进措施)备注基础管理部分1人员持证情况电梯安全管理人员或司机:1.人员持证;2.作业证在有效期内;3.作业内容与证书项目相符。坠落、剪切、触电、碰撞、挤压、受困或故障建立电梯安全管理人员与作业人员管理制度4 3 12 3 级 黄2人员安全培训情况按规定定期开展安全培训,培训覆盖相关人员坠落、剪切、触电、碰撞、挤压、受困或故障建立电梯安全管理人员与作业人员培训制度4 3 12 3 级 黄3人员配置情况按规定配备相关人员:1.医院提供患者使用的电梯,直接用于游客观光的速度大于 2.5 米/秒的乘客电梯,以及需要人工操作的电梯,按规定配备电梯司机;2.公众聚集场所设立专人进行现场疏导。坠落、剪切、触电、碰撞、挤压、受困或故障建立岗位责任制 3 2 6 4 级 蓝4人员配置情况按规定配置安全责任人:使用为公众提供运营服务电梯的,或者在公众聚集场所使用 30 台 以上(含 30 台)电梯的,逐台落实安全责任人坠落、剪切、触电、碰撞、挤压、受困或故障建立岗位责任制 3 3 9 3 级 黄D B 3 7/T 34 52 20 1812序号检查项目检查 要求不符 合要 求情况 可能 导致的 事故 特征及 后果控制 措施L可能性S严重性RL S评价级别管控 级别建议 新增(改 进措施)备注5按规定配置安全管理人员:使用电梯总量 20 台以上(含 20 台)的,未配备专职安全管理员坠落、剪切、触电、碰撞、挤压、受困或故障建立岗位责任制 2 2 4 4 级 蓝6安全管理机构按规定设置安全管理机构:使用为公众提供运营服务电梯的,或者在公众聚集场所使用 30 台以上(含 30 台)电梯的;使用电梯总量大于 50 台(含 50 台)的,建立安全管理机构。坠落、剪切、触电、碰撞、挤压、受困或故障建立安全管理机构和岗位责任制度2244 级蓝7安全管理制度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电梯运行管理规章制度或电梯运行管理规章制度齐全,应当建立的规章制度有(1)电梯安全管理机构(需要设置时)和相关人员岗位职责;(2)电梯经常性维护保养、定期自行检查和有关记录制度;(3)电梯使用登记、定期检验管理制度;(4)电梯隐患排查治理制度;(5)电梯安全管理人员与作业人员管理和培训制度;(6)电梯采购、安装、改造、修理、报废等管理制度;(7)电梯应急救援管理制度;(8)电梯钥匙使用管理制度;(9)电梯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坠落、剪切、触电、碰撞、挤压、受困或故障建立相关安全管理制度2244 级蓝8设备使用登记在电梯投入使用前或者投入使用后 30 日内,向电梯所在地的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申请办理使用登记坠落、剪切、触电、碰撞、挤压、受困或故障建立使用登记、定期检验管理制度4 4 16 2 级 橙D B 3 7/T 34 52 20 1813序号检查项目检查 要求不符 合要 求情况 可能 导致的 事故 特征及 后果控制 措施L可能性S严重性RL S评价级别管控 级别建议 新增(改 进措施)备注9特种设备使用标志按规定固定在电梯轿厢(或者扶梯、人行道出入口)易于乘客看见的部位坠落、剪切、触电、碰撞、挤压、受困或故障建立安全操作制度、日常检查制度3393 级黄10安全技术档案按一梯一档建立安全技术档案;档案文件内容和保存期限满足相关规定,安全技术档案至少包括以下内容:(1)使用登记证;(2)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表;(3)特种设备设计、制造技术资料和文件,包括设计文件、产品质量合格证明(含合格证及其数据表、质量证明书)、安装及使用维护保养说明、监督检验证书、型式试验证书等;(4)电梯安装、改造和修理的方案、图样、材料质量证明书和施工质量证明文件、安装改造修理监督检验报告、验收报告等技术资料;(5)电梯定期自行检查记录(报告)和定期检验报告;(6)电梯日常使用状况记录;(7)电梯及其附属仪器仪表维护保养记录;(8)电梯安全附件和安全保护装置校验、检修、更换记录和有关报告;(9)电梯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及事故处理报告。按规定在设备使用地保存相关安全技术档案原件或复印件坠落、剪切、触电、碰撞、挤压、受困或故障建立安全技术档案管理制度2244 级蓝11 操作规程 配有司机的电梯建立电梯司机操作规程坠落、剪切、触电、碰撞、挤压、受困或故障建立司机操作规程 3 3 9 3 级 黄D B 3 7/T 34 52 20 1814序号检查项目检查 要求不符 合要 求情况 可能 导致的 事故 特征及 后果控制 措施L可能性S严重性RL S评价级别管控 级别建议 新增(改 进措施)备注12应急预案及演练建立特种设备事故应急专项预案;按规定定期开展应急救援预案演练并保存应急救援预案演练记录(含文字、图片、视频等)。坠落、剪切、触电、碰撞、挤压、受困或故障建立电梯应急救援管理制度4 3 12 3 级 黄13维护保养管理按照规定要求维保单位提供维护保养计划(时间、梯号、人员),便于提前张贴告知用户;维护保养警示护栏等防护措施齐全;维护保养时,检查人员持证情况、监督配合维护保养过程,签字时确认维护保养项目与记录一致;定期开展维护保养;维保单位有资质;维保单位在许可范围维保。坠落、剪切、触电、碰撞、挤压、受困或故障建立维护保养制度 4 5 20 1 级 红载人(货)电梯1 机房区域安全通道通畅;机房及滑轮间警示标识齐全;机房环境良好受困、碰撞、挤压日常排查;工程措施或其他管理措施3393 级黄2 机房区域 驱动主机异常噪音、振动、无渗漏油情况触电、碰撞、挤压、受困或故障5 5 25 1 级 红3机房区域联轴器连接无松动,弹性元件无老化现象 碰撞、挤压、受困或故障 4 4 16 2 级 橙4 制动器无异常噪音、制动能力满足要求坠落、剪切、触电、碰撞、挤压、受困或故障日常排查;工程措施或其他管理措施5 5 25 1 级 红D B 3 7/T 34 52 20 1815序号检查项目检查 要求不符 合要 求情况 可能 导致的 事故 特征及 后果控制 措施L可能性S严重性RL S评价级别管控 级别建议 新增(改 进措施)备注5机房区域控制柜各接线端子完整、线号清晰;各仪表显示正常坠落、触电、碰撞、挤压、受困或故障日常排查;工程措施或其他管理措施2244 级蓝6 手动救援装置能实现有效救援 碰撞、挤压、受困 1 2 2 5 级 蓝7限速器运转时无碰擦、卡阻;转动灵活,动作正常坠落、剪切、碰撞、挤压、受困或故障4 4 16 2 级 橙8限速器轮槽、限速器钢丝绳无严重油腻,磨损量、断丝数符合制造单位要求坠落、剪切、碰撞、挤压、受困或故障4 4 16 2 级 橙9驱动轮、导向轮轴承无异常声响、震动、润滑良好坠落、剪切、碰撞、挤压、受困或故障4 4 16 2 级 橙10机房区域曳引轮槽、悬挂装置无油腻,张力均匀,符合制造单位要求;曳引轮槽磨损量符合制造单位要求坠落、剪切、碰撞、挤压、受困或故障日常排查,工程措施或其他管理措施4 4 16 2 级 橙11绳头组合螺母无松动、固定良好、无锈蚀,开口销完整坠落、剪切、碰撞、挤压、受困或故障4 4 16 2 级 橙12 编码器清洁、安装牢固;编码器工作正常坠落、剪切、碰撞、挤压、受困或故障4 4 16 2 级 橙13电梯机房外门有“电梯机器危险”、“未经允许禁止入内”等标识坠落、剪切、打击、触电、碰撞、挤压、受困或故障日常排查,工程措施 4 4 16 2 级 橙D B 3 7/T 34 52 20 1816序号检查项目检查 要求不符 合要 求情况 可能 导致的 事故 特征及 后果控制 措施L可能性S严重性RL S评价级别管控 级别建议 新增(改 进措施)备注14机房区域机房门门锁有效 触电、挤压、受困或故障日常排查,工程措施4 4 16 2 级 橙15 配备适合的灭火器材;在有效期内 触电、挤压、受困或故障 4 4 16 2 级 橙16机房内照明、通风正常;室内环境温度在 5 40 之间触电、碰撞、受困或故障 4 4 16 2 级 橙17 轿厢轿门防撞击保护装置(安全触板、光幕、光电等)功能有效坠落、剪切、碰撞、挤压、受困或故障日常排查;工程措施或其他管理措施4 4 16 2 级 橙18轿厢轿内报警装置、对讲系统工作正常坠落、剪切、碰撞、挤压、受困或故障日常排查;工程措施或其他管理措施4 3 12 3 级 黄19 轿门运行开启和关闭工作正常坠落、剪切、碰撞、挤压、受困或故障4 4 16 2 级 橙20 轿厢照明、风扇、应急照明工作正常 碰撞、受困或故障 4 4 16 2 级 橙21 轿内显示、指令按钮、IC 卡等系统齐全,有效 碰撞、受困或故障 4 4 16 2 级 橙22 层站召唤、层楼显示齐全、有效 碰撞、受困或故障日常排查;工程措施或其他管理措施4 4 16 2 级 橙D B 3 7/T 34 52 20 1817序号检查项目检查 要求不符 合要 求情况 可能 导致的 事故 特征及 后果控制 措施L可能性S严重性RL S评价级别管控 级别建议 新增(改 进措施)备注23轿厢悬挂装置、补偿绳磨损量、断丝数符合要求坠落、剪切、打击、碰撞、挤压、受困或故障日常排查;工程措施或其他管理措施3393 级黄24轿顶、轿厢架、轿底、轿门及其附件安装螺栓紧固坠落、剪切、打击、碰撞、挤压、受困或故障年度排查;工程措施或其他管理措施3393 级黄25 安全钳钳座无松动坠落、剪切、打击、碰撞、挤压、受困或故障3393 级黄26轿厢层门门锁能实现自动复位坠落、剪切、碰撞、挤压、受困或故障日常排查;工程措施或其他管理措施5 5 25 1 级 红27 层门地坎与轿门地坎的水平间距符合厂家要求坠落、剪切、碰撞、挤压、受困或故障4 4 16 2 级 橙28 层门自动关门装置正常坠落、剪切、打击、碰撞、挤压、受困或故障4 4 16 2 级 橙29 靴衬、滚轮磨损量符合制造单位要求坠落、剪切、碰撞、挤压、受困或故障季度排查,工程措施或其他管理措施4 4 16 2 级 橙30 层门门导靴磨损量符合制造单位要求坠落、剪切、碰撞、挤压、受困或故障4 4 16 2 级 橙31 层门、轿门门扇各相关间隙符合要求坠落、剪切、碰撞、挤压、受困或故障半年排查;工程措施或其他管理措施4 4 16 2 级 橙D B 3 7/T 34 52 20 1818序号检查项目检查 要求不符 合要 求情况 可能 导致的 事故 特征及 后果控制 措施L可能性S严重性RL S评价级别管控 级别建议 新增(改 进措施)备注32 轿厢 轿门开门限制装置工作正常坠落、剪切、碰撞、挤压、受困或故障半年排查;工程措施或其他管理措施4 4 16 2 级 橙33轿厢层门装置和地坎无影响正常使用的变形、各安装螺栓牢固坠落、剪切、碰撞、挤压、受困或故障年度排查;工程措施或其他管理措施4 4 16 2 级 橙34电梯使用标识、安全注意事项、电梯维护保养标识、电梯检验标志/特种设备使用(检验)标志张贴齐全,内容完整,检验在有效期内受困或故障 日常排查;工程措施 3 3 9 3 级 黄35轿厢内部控制面板上数字、开关门及其他功能按钮确认

注意事项

本文(电梯使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实施指南DB37/T 3452-2018.pdf)为本站会员(13695642589)主动上传,报告吧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报告吧(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号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