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报告吧!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报告吧

换一换
首页 报告吧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陆源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水环境评价方法DB35/T 1325-2013.pdf

  • 资源ID:178644       资源大小:648.15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9.9金币 【人民币9.9元】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9金币 【人民币9.9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说明:
本站最低充值10金币,下载本资源后余额将会存入您的账户,您可在我的个人中心查看。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共享资源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陆源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水环境评价方法DB35/T 1325-2013.pdf

ICS 13.020.30 Z04 DB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 13252013 陆源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水环境评价方法 2013-02-20发布 2013-05-20实施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5/T 13252013 I 前 言 本标准依据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编写。本标准由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省海洋环境与渔业资源监测中心、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许珠华、暨卫东、王颢、林辉、任保卫、魏姗姗。DB35/T 13252013 1 陆源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水环境评价方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陆源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术语和定义、陆源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水环境监测、陆源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水环境质量评价。本标准适用于陆源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水环境的评价。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3097-1997 海水水质标准 GB/T 4754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T 6920-1986 水质 pH值的测定 玻璃电极法 GB/T 7466-1987 水质 总铬测定 GB/T 7467-1987 水质 六价铬的测定 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GB/T 7469-1987 水质 总汞的测定 高锰酸钾-过硫酸钾消解法 双硫腙分光光度法 GB/T 7470-1987 水质 铅的测定 双硫腙分光光度法 GB/T 7471-1987 水质 镉的测定 双硫腙分光光度法 GB/T 7472-1987 水质 锌的测定 双硫腙分光光度法 GB/T 7475-1987 水质 铜、锌、铅、镉的测定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7485-1987 水质 总砷的测定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GB 8978-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T 11893-1989 水质 总磷的测定 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GB/T 11900-1989 水质 痕量砷的测定 硼氢化钾-硝酸银分光光度法 GB/T 11901-1989 水质 悬浮物的测定 重量法 GB/T 11910-1989 水质 镍的测定 丁二酮肟分光光度法 GB/T 11912-1989 水质 镍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1914-1989 水质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重铬酸盐法 GB/T 12763.2 海洋调查规范 第2部分:海洋水文观测 GB/T 13195-1991 水质 水温的测定 温度计或颠倒温度计测定法 GB/T 16489-1996 水质 硫化物的测定 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 GB/T 17108 海洋功能区划技术导则 GB 17378.1 海洋监测规范 第1部分:总则 GB 17378.2 海洋监测规范 第2部分: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 GB 17378.3 海洋监测规范 第3部分:样品采集、贮存与运输 GB 17378.4 海洋监测规范 第4部分:海水分析 DB35/T 13252013 2 GB 17378.7 海洋监测规范 第7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 GB/T 26411-2010 海水中16 种多环芳烃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 HJ/T 60-2000 水质 硫化物的测定 碘量法 HJ/T 341-2007 水质 汞的测定 冷原子荧光法(试行)HJ/T 347-2007 水质 粪大肠菌群的测定 多管发酵法和滤膜法(试行)HJ 478-2009 水质 多环芳烃的测定 液液萃取和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 HJ 484-2009 水质 氰化物的测定 容量法和分光光度法 HJ 485-2009 水质 铜的测定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分光光度法 HJ 501-2009 水质 总有机碳的测定 燃烧氧化-非分散红外吸收法 HJ 502-2009 水质 挥发酚的测定 溴化容量法 HJ 503-2009 水质 挥发酚的测定 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 HJ 505-2009 水质 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的测定 稀释与接种法 HJ 535-2009 水质 氨氮的测定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HJ 536-2009 水质 氨氮的测定 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HJ 586-2010 水质 游离氯和总氯的测定 N,N-二乙基-1,4-苯二胺分光光度法 HJ 597-2011 水质 总汞的测定 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HJ 601-2011 水质 甲醛的测定 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 HJ 636-2012 水质 总氮的测定 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 HJ 637-2012 水质 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类的测定 红外分光光度法 HY/T 076-2005 陆源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监测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陆源入海排污口 land-based sewage outfall to the sea 由陆地直接向海域排放污水的具有专门管网的排放口。3.2 工业污水入海排污口 industrial sewage outfall to the sea 产污主体为GB/T 4754中规定的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或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的陆源入海排放口。3.3 市政污水入海排污口 municipal sewage outfall to the sea 以排放生活和城市综合污水为主的陆源入海排污口(包括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污水排放口)。3.4 工业集中区污水入海排污口 industrial area sewage outfall to the sea DB35/T 13252013 3 指汇集工业集中区内工业污水向海域排放的排放口。陆源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 sea area adjacent to land-based sewage outfall 受陆源入海排污口影响海域外缘向排污口一侧的海域。3.6 海域水质综合类别 seawater quality integrity level of the area 对于一个给定的海域,根据海域内各站点的水质分布状况,按照一定统计分类方法所确定的该海域的总体水质类别。4 陆源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水环境监测 4.1 陆源入海排污口监测 排污口监测站位布设和采样方式应符合HY/T 076-2005的要求。监测分析方法按照附录B规定方法执行。监测内容按排污口分为三类:a)市政排污口:总氮、氨氮、总磷、CODCr、石油类、粪大肠菌群等。b)工业排污口:根据不同类型的工业排污口,按照附录 A 选择监测项目。c)工业集中区排污口:根据工业区内主要的工业类型,按照附录 A 选择监测项目。4.2 陆源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监测 4.2.1 监测站位布设 监测站位的布设应考虑到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敏感区和保护目标,还应考虑排污口污水扩散影响范围,一般在距入海排污口3 km范围内。监测站位的布设一般以入海排污口为中心,以扇形(排污口靠岸)或者矩形(排污口离岸)进行断面和站位布设,并遵循近密远疏的原则。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3 km范围内全部为同一海洋功能区,则在功能区内均匀布设监测站位,数量一般不少于7个,其中1个设在距排污口最近的海域,1个作为对照站设在距入海排污口3 km(由排污口垂直岸线向外海延伸)以外的海域。监测站位布设还需要考虑到所有的功能区、敏感区、保护目标。4.2.2 监测内容 监测项目分为常规项目和特征项目,其中常规项目是每个排污口邻近海域均要监测的项目,特征项目是根据排污口类型而设置的必测项目。常规项目:水温、盐度、pH、溶解氧、CODMn、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氨-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特征项目:按照附录A设置。4.2.3 监测时期及频率 监测时期与排污口监测时期同步,具体时间视排污状况而定,在低平潮期监测。监测频率每年不少于4次。4.2.4 监测分析方法及其它 DB35/T 13252013 4 采样方法、监测分析方法、数据处理及质量控制应符合GB 17378.1GB 17378.7的要求。监测分析方法按照附录C规定方法执行。5 陆源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水环境质量评价 5.1 陆源入海排污口状况评价 陆源入海排污口状况评价采用单因子评价法,执行GB 8978-1996或相应的国家、行业排放标准和地方排放标准。凡有设计排放标准的入海污水,采用设计排放标准进行评价。三类或劣于三类水质海洋功能区,污水排放执行二级标准;不低于三类水质海洋功能区,执行一级标准。污染指数大于1的污染物确定为超标污染物。a)排污口单因子评价的污染指数按公式(1)计算:PiCi Csi.(1)式中:Pi i 污染物的污染指数;Ci i 污染物的浓度(mg L);Csi i 污染物的污水排放标准(mg L)。b)pH污染指数按公式(2)、公式(3)计算:|smpHpH pHPDS=.(2)其中:,22sus d s us dsmpHp H p Hp HpH DS+=.(3)式中:PpH pH 的污染指数;pH pH 的实测值;pHsm pH 标准值上下限之和的中间值;DS pH 标准值上下限之差的中间值;pHsu pH 标准值上限;pHsd pH 标准值下限。5.2 陆源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5.2.1 陆源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水环境质量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因子 a)排污口邻近海域水环境质量的评价标准,应根据 GB/T 17108 对排污口邻近海域海洋功能区的水质类别要求加以判定。对于包含多个海洋功能区的邻近海域,水质评价标准应采用监测范围内要求最优的水质标准。b)排污口邻近海域水环境质量的评价因子,包括 GB 3097-1997及相关标准规定的所有监测项目。5.2.2 单个监测站位水质类别 单个监测站位水质类别的判定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单个监测站位水质类别为所有因子均能满足的最差水质类别。当某一评价因子多个水质类别使用相同标准值时,水质类别的判定取最优类别。a)水质单因子评价污染指数按公式(4)计算:DB35/T 13252013 5 PwiCwi Cwsi.(4)式中:Pwi i 评价因子的污染指数;Cwi i 评价因子的浓度(mg L);Cwsi i 评价因子的评价标准值(mg L)。b)海水pH值污染指数按公式(2)、公式(3)计算。c)海水中溶解氧的污染指数按公式(5)、公式(6)计算:S ffDODO DODO DOPI=|(当DOf DOS).(5)SDODODOPI 9 10=(当DOf DOS).(6)式中:PIDO 溶解氧的污染指数;DO 溶解氧的实测值(mg/L);DOS 溶解氧的评价标准(mg/L);DOf 现场条件下溶解氧的饱和浓度(mg/L)。5.2.3 陆源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综合类别判定方法 根据5.2.2的评价,将不同水质类别的站位进行归类,并利用站位所代表的海域面积进行计算,求得邻近海域内同一水质类别的海域面积,再根据邻近海域总面积计算水质类别面积比例。a)某类水质面积比例按公式(7)计算:Swi=SwiSw100%.(7)式中:Swi i 类水质面积的比例;Swi i 类水质面积之和(km2);Sw 邻近海域总面积(km2)。b)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综合类别根据邻近海域不同水质类别面积的比例,依据GB 3097-1997中各类水质类别的面积进行判定,具体判定方法见表1。表1 邻近海域水质综合类别判定 各类水质类别面积比例 结果判定 一类60%或一类、二类90%综合第一类 90%一类、二类80%综合第二类 80%一类、二类60%且劣四类30%;或一类、二类60%且一至三类90%综合第三类 一类、二类60%,一至三类90%且劣四类30%;或40%劣四类30%;或一类、二类60%且一至四类90%综合第四类 劣四类60%综合劣四类 5.2.4 陆源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主要超标污染物的判定方法 DB35/T 13252013 6 a)根据5.2.2的单个监测站位海水污染指数,邻近海域各评价因子的超标倍数,按公式(8)计算:1mi wiEP=.(8)式中:Emi i 评价因子超标倍数;wiP i 评价因子的平均污染指数。b)邻近海域污染物超标率按公式(9)计算:100%ie i t iRS S=.(9)式中:Ri i 评价因子超标率;Sei i 评价因子的超标样品数;Sti i 评价因子的样品总数。c)邻近海域污染物的综合超标指数按公式(10)计算:im iiEERK=.(10)式中:Ei i 综合超标指数;Emi i 评价因子超标倍数;Ri i 评价因子超标率;K 水质类别差额系数。d)K 值根据单项超标污染物平均值对应的水质类别与海洋功能区水质类别要求的差距判定,当超标项目超过3个时,列出综合超标指数最大的3项作为主要超标污染物(溶解氧除外)。具体见表2。表2 K 值列表 实际水质类别-海洋功能区要求的水质类别 1 2 3 4 K值 1 2 3 4 5.3 陆源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水环境质量评价结果 5.3.1 排污口排污对邻近海域影响评价 a)为评价排污口排污对其邻近海域水环境影响情况,选取排污口所有超标污染物和其邻近海域水环境主要超标污染物,确定重合超标污染物,其中邻近海域无机氮对应排污口总氮或氨氮,活性磷酸盐对应总磷。重合超标污染物按公式(11)确定:C=A B.(11)式中:C 集合A 与集合B 的交集;A 排污口的超标污染物;B 排污口邻近海域海水环境主要超标污染物。DB35/T 13252013 7 b)根据公式(11)确定的重合超标污染物的种类数,排污口排污与邻近海域水质污染的相关性按公式(12)判定:0123N=相关性不显著相关性较显著相关性显著相关性很显著.(12)式中:N C 集合中污染物的种类数。c)根据 N 确定排污口排污与邻近海域水质超标的相关性,评价排污口排污对邻近海域水质影响程度,具体见表3。表3 排污对邻近海域水质影响程度表 N值 相关性 排污口对邻近海域水质状况的影响程度 0 不显著 影响较小 1 较显著 一定影响 2 显著 影响较大 3 很显著 影响很大 5.3.2 排污口邻近海域水环境质量状况评价 5.3.2.1 根据 5.2.3确定的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综合类别和邻近海域海洋功能区的水质类别要求,将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按如下四个等级评价:水质综合类别优于或符合海洋功能区水质要求类别为一级,符合海洋功能区划;水质综合类别劣于海洋功能区水质要求类别 1类,且不劣于第四类水质等级为二级,属轻度污染;水质综合类别劣于海洋功能区水质要求类别 2类,且不劣于第四类水质等级为三级,属中度污染;水质综合类别劣于海洋功能区水质要求类别 3类或劣于第四类水质标准等级为四级,属严重污染。5.3.2.2 入海的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判定方法按公式(13)计算结果并判定:04142434RRrRSRR=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且,且,且,或,.(13)式中:r 排污口邻近海域污染状况评价等级;R 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综合类别,根据5.2.3的判定结果确定;S 排污口邻近海域海洋功能区水质要求类别,根据GB/T 17108对排污口邻近海域海洋功能区的水质要求确定。DB35/T 13252013 8 A A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污水水质监测项目 污水水质监测项目见表A.1。表A.1 污水水质监测项目 类型 监测项目 火电厂、核电厂 温度、pH、CODCr、悬浮物、余氯 造纸及纸制品业 pH、CODCr、BOD5、悬浮物、挥发酚、总有机碳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CODCr、BOD5、悬浮物、石油类、硫化物、挥发酚、总有机碳、多环芳烃 木材加工 pH、CODCr、BOD5、悬浮物、挥发酚、甲醛 纺织染整业 pH、CODCr、BOD5、悬浮物、氨氮、总氮、硫化物、总有机碳、铜 发酵和酿造工业 pH、CODCr、BOD5、悬浮物、氨氮、总氮、总磷 船舶工业 pH、CODCr、BOD5、悬浮物、石油类、氨氮、总氮、氰化物、六价铬 有机化工 CODCr、BOD5、悬浮物、石油类、挥发酚、氰化物、总有机碳 钢铁工业 pH、CODCr、悬浮物、油类、氨氮、总氮、挥发酚、氰化物、六价铬、锌 医药生产 pH、CODCr、BOD5、油类、挥发酚、悬浮物、总有机碳 电镀 pH、氰化物、六价铬、铬、汞、镉、铅、砷、铜、锌、镍 石板材加工 pH、CODCr、BOD5、悬浮物 食品加工 pH、CODCr、BOD5、悬浮物、氨氮、总氮、动植物油、总有机碳、粪大肠菌群 DB35/T 13252013 9 B B 附 录 B(规范性附录)污水监测分析方法 污水监测分析方法见表.1。表B.1 污水监测分析方法 监测项目 分 析 方 法 引用标准 水温 温度计法 GB/T 13195-1991 pH 玻璃电极法 GB/T 6920-1986 悬浮物 重量法 GB/T 11901-1989 化学需氧量(CODCr)重铬酸盐法 GB/T 11914-1989 生化需氧量(BOD5)稀释与接种法 HJ 505-2009 氨氮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HJ 535-2009 HJ 536-2009 挥发酚 4氨基安替比林萃取光度法 蒸馏后溴化容量法 HJ 503-2009 HJ 502-2009 总有机碳 燃烧氧化非分散红外线吸收法 HJ 501-2009 石油类 重量法 红外分光光度法 HJ 637-2012 总氮 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 HJ 636-2012 总磷 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GB/T 11893-1989 氰化物 异烟酸吡唑啉酮比色法 吡啶巴比妥酸比色法 硝酸银滴定法 HJ 484-2009 硫化物 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 碘量法 GB/T 16489-1996 HJ/T 60-2000 六价铬 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GB/T 7467-1987 铜 直接法 螯合萃取法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分光光度法 GB/T 7475-1987 HJ 485-2009 甲醛 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 HJ 601-2011 DB35/T 13252013 10 表 B.1(续)监测项目 分 析 方 法 引用标准 余氯 N,N-二乙基-1,4-苯二胺分光光度法 HJ 586-2010 多环芳烃 高效液相色谱法(荧蒽、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苯并(a)芘、苯并(ghi)苝、茚并(1,2,3cd)芘)HJ 478-2009 动植物油 红外分光光度法 HJ 637-2012 锌 火焰原子吸收法 双硫腙分光光度法 GB/T 7475-1987 GB/T 7472-1987 汞 冷原子吸收法 冷原子荧光法 双硫腙光度法 HJ 597-2011 HJ/T 341-2007 GB/T 7469-1987 砷 硼氢化钾硝酸银分光光度法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GB/T 11900-1989 GB/T 7485-1987 铅 火焰原子吸收法 双硫腙分光光度法 GB/T 7475-1987 GB/T 7470-1987 镉 双硫腙分光光度法 GB/T 7471-1987 铬 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硫酸亚铁铵滴定法 GB/T 7466-1987 镍 丁二酮肟分光光度法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1910-1989 GB/T 11912-1989 粪大肠菌群 多管发酵法和滤膜法 HJ/T 347-2007 DB35/T 13252013 11 C C 附 录 C(规范性附录)陆源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水环境监测分析方法 陆源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水环境监测分析方法见表C.1。表C.1 陆源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水环境监测分析方法 监 测 项 目 监 测 分 析 方 法 引用标准 水温 表层水温表法 CTD法 GB 17378.4-2007 GB 12763.2-2007 pH pH计法 GB 17378.4-2007 盐度 盐度计法 CTD法 GB 17378.4-2007 GB 12763.2-2007 溶解氧 碘量法 GB 17378.4-2007 化学需氧量(CODMn)碱性高锰酸钾法 GB 17378.4-2007 生化需氧量(BOD5)五日培养法(BOD5)GB 17378.4-2007 活性磷酸盐 磷钼蓝分光光度法 GB 17378.4-2007 亚硝酸盐 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GB 17378.4-2007 硝酸盐 镉柱还原法 GB 17378.4-2007 铵盐 次溴酸盐氧化法 GB 17378.4-2007 铜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 17378.4-2007 石油类 紫外分光光度法 GB 17378.4-2007 甲醛 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 HJ 601-2011 六价铬 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GB/T 7467-1987 挥发性酚 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 GB 17378.4-2007 氰化物 异烟酸-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 GB 17378.4-2007 硫化物 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 GB 17378.4-2007 总有机碳 总有机碳仪器法 GB 17378.4-2007 悬浮物 重量法 GB 17378.4-2007 多环芳烃 气相色谱-质谱法 GB/T 26411-2010 锌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 17378.4-2007 汞 原子荧光法 GB 17378.4-2007 砷 原子荧光法 GB 17378.4-2007 铅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 17378.4-2007 镉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 17378.4-2007 粪大肠菌群 多管发酵法和 滤膜法 GB 17378.7-2007 _ DB35/T 13252013 福建省地方标准 陆源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水 环境评价方法 DB35/T 13252013*2013年 4月第一版 2013年 4月第一次印刷

注意事项

本文(陆源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水环境评价方法DB35/T 1325-2013.pdf)为本站会员(13265981523)主动上传,报告吧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报告吧(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号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