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报告吧!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报告吧

换一换
首页 报告吧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大豆疫病测报调查技术规范DB34/T 1911-2013.pdf

  • 资源ID:178256       资源大小:394.86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9.9金币 【人民币9.9元】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9金币 【人民币9.9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说明:
本站最低充值10金币,下载本资源后余额将会存入您的账户,您可在我的个人中心查看。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共享资源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大豆疫病测报调查技术规范DB34/T 1911-2013.pdf

ICS 65.020 B 16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19112013 大豆疫病测报调查技术规范 Rules for Investigation and Forecast Technology of Soybean Phytophthora Blight(Phytophthora sojae Kaufmann&Gerdemann)2013-07-29 发布 2013-08-29 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4/T 19112013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安徽省标准化研究院、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和安徽省植物保护总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智谋、吴倩、张莉、戚仁德、陈方新、吴向辉、凌俊杰、郭敏、潘月敏。DB34/T 19112013 1 大豆疫病测报调查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安徽省大豆疫病发病程度记载项目和分级指标,病情的系统调查、大田普查、测报的一般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区域范围内实施大豆疫病的测报调查。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2.1 中心病株 central diseased plant(s)一个生长季节中,田间初次出现的零星发病植株为中心病株。2.2 始见期 date of disease beginning 首见中心病株的日期为病害的始见期。2.3 病株率 diseased plant rate 病株率是指调查发病株数占调查总株数的百分率。2.4 病田率 diseased field rate 病田率是指发病田块数占调查总田块数的百分率。2.5 严重度 severity score 严重度是指大豆植株上发病器官占植株相应部分的比例,用分级法表示。分级标准如下:a)0 级:幼苗茎部和主根上均无病斑;b)1 级:茎基部和主根上有病斑,病斑面积占茎部和主根总面积的 1/4 以下;c)2 级:茎部和主根上病斑面积占茎部和主根总面积的1/41/2 左右;d)3 级:病斑占茎部和主根面积的 1/2 以上;e)4 级:茎基部和主根上病斑连片,已形成绕茎现象,但根系并没坏死;DB34/T 19112013 2 f)5 级:地上部萎蔫或枯死。2.6 病情指数 disease index 病情指数是全面考虑发病率和严重度、用以表示病害发生平均水平的综合指标。通过公式(1)进行计算:100)(T NP SIi i.(1)式中:I 为病情指数,Di 为各严重度级值,Pi 为各级病株数,N 为调查总株数,T 为严重度最高级别的数值,即 5。3 发生程度分级 大豆疫病发生程度分为 5 级,即轻发生(1 级),偏轻发生(2 级),中等发生(3 级),偏重发生(4 级),大发生(5 级)。以病株率为发生程度分级的主要因素,发病面积占种植面积比率作参考,各级指标见表 1。以大豆生长季的最终病情定当地当季年发生程度。表1 大豆疫病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发生程度(级)1 2 3 4 5 病株率(D,)0D5 5D15 15D30 30D40 D40 发病面积占种植面积比率(S,)S10 10S20 20S30 30S40 S40 4 系统调查 4.1 调查田块 根据当地春大豆、夏大豆栽培品种种植情况,选择地势低洼、种植密度高、连作的感病品种田 23 块,每田块面积不小于 2667m2,作为大豆疫病的大田病情系统调查田。系统调查田应配置可测大气温度、降水量和湿度的气候观测设备。4.2 调查时间 大豆齐苗后,或根据常年发生情况推测的中心病株出现日前 35 天开始调查,以后每 5 天调查一次。4.3 调查方法 DB34/T 19112013 3 采用按行踏查的方法查找中心病株,踏查面积不少于 2667m2;若气候条件适宜,但未见中心病株,应扩大调查面积。发现中心病株后即转入病情动态调查。病情动态调查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方法,每块田定 10 点,其中至少 1 点有发病病株,隔行调查,每点 10 株,调查发病株数和严重度级别,计算病株率和病情指数。结果记入大豆疫病大田系统调查表(见附录 A 表A.1)。5 大田普查 5.1 普查田的设定 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品种、不同田块类型选择调查田,每种类型田调查数量不少于 5 块,调查总田块应在 15 块以上。5.2 普查时间 大田普查一般在中心病株出现后开始,每 10 天一次。5.3 普查方法 未见中心病株田块按行踏查,已见中心病株田块则采用平行跳跃式调查。田块面积不足 667m2 则全田实查,田块面积在 667m2 以上,则 10 点取样(取样方法同大田系统调查),每点查 10 株,调查病株数,计算各田块病株数、病田率和平均病株率。将普查结果按发生程度的分级汇总后填入大豆疫病大田普查统计表(见附录 A 表A.2)。6 气象要素观测 大豆生育期间,利用田间设置的气候观测设备,以小时为间隔记载气温、降水、湿度等气象资料,结果填入田间气象要素记载表(见附录 A 表A.3)。7 测报方法 7.1 发生期预报 根据系统测报调查数据,结合天气、品种及大豆疫病的症状和发生规律(见附录 C)等综合分析,预测发病始期(中心病株出现时间)。由于各地气候指标与当地气候特点及病情关系密切,在中心病株出现后,条件适宜,大约经过 1014 天,就会扩展蔓延到全田。因此,发现中心病株后,应根据天气实况和未来一旬天气预报,可确定大面积防治适期。7.2 发生程度和发生面积预报 在种植感病品种的大豆疫病发生地区,气候条件是流行的决定性因素。阴雨连绵或低洼积水条件下,大豆疫病最易流行成灾。一般中心病株出现后仍保持日暖夜凉的高湿天气,病害将会很快蔓延至全田。因此,应根据当地田间调查病情动态、感病品种面积比率和气候条件适宜程度做出发生程度和发生面积预报。DB34/T 19112013 4 A A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大豆疫病调查资料表 表A.1 大豆疫病大田系统调查表 年份:单位:调查地点:调查人:严重度分级 调查 日期 类型田 品种 生育期 调查 株数 发病 株数 病株率()0 1 2 3 4 5 病情 指数 备注 表A.2 大豆疫病大田普查统计表 年份:单位:调查地点:调查人:表A.3 田间气象要素记载表 年份:单位:调查地点:调查人:日期 时间(hh:mm)气温()降水量(mm)相对湿度()备注 调查 日期 调查 面积 田块 类型 品种 生育期 调查株数 发病株数 病株率()备注 DB34/T 19112013 5 B B 附 录 B(规范性附录)大豆疫病发生防治情况统计表 表B.1 大豆疫病发生情况调查统计表 年 单位:调查人:分 枝 期 开 花 期 鼓 粒 期 调查 地点 调查 时间(月/日)平均 病株率()平均 病情 指数 调查 时间 平均 病株率()平均 病情 指数 发病 面积 比率()调查 时间(月/日)平均 病株率()平均 病情 指数 发病 面积 比率()发病 程度 备注 _

注意事项

本文(大豆疫病测报调查技术规范DB34/T 1911-2013.pdf)为本站会员(13658621589)主动上传,报告吧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报告吧(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号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