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蚕原原种繁育技术规程DB44/T 981-2012.pdf
DB44ICS 65.020 B 39 备案号:32936-2012 广东省地方标准 DB44/T 9812012 桑蚕原原种繁育技术规程 The technical rules for producing grandparent eggs of silkworm(Bombyx mori.)2012-01-12发布 2012-04-15实施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44/T 9812012 前 言 本标准依据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定进行编写。本标准由广东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广东省蚕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起草。本标准参加单位:广东省蚕业技术推广中心、广东丝源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丝绸集团英德蚕种场、茂名市蚕业技术推广中心、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蚕丝科学系、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林忠芬、胡智明、余爱群、邱国祥、张桂玲、黄星光、刘新国、张化成、宋怡、钟苏苑、彭丽红、王叶元、陈列辉。DB44/T 9812012 1桑蚕原原种繁育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桑蚕原原种的繁育原则、种性保持措施、繁育条件、原原母种饲育、制种和资料保存等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广东省桑蚕原原种的繁育。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NY/T 1093-2006 桑蚕一代杂交种繁育技术规程 NY/T 1492-2007 桑蚕原种繁育技术规程 DB44/T 828-2010 桑蚕原原种及检验规程 3 术语 NY/T 1093 桑蚕一代杂交种繁育技术规程、NY/T 1492 桑蚕原种繁育技术规程与DB44/T 828 桑蚕原原种及检验规程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下列出了部分术语和定义。3.1 原原母种 great grandparent eggs 供生产原原种和品种继代用的蚕种,叫原原母种。3.2 原原种 grandparent eggs 供生产原种用的蚕种,称为原原种。3.3 简易催青法 simple incubation method 经解除滞育的蚕种,在一定温湿度条件下保护至孵化的方法,称为简易催青法。3.4 蛾区育 single batch rearing 以一只雌蛾所产的蚕卵为一个群体进行饲养,称为蛾区育,也称单蛾育。3.5 早采茧 early harvest of cocoons 熟蚕吐丝基本结束尚未化蛹时采茧,称为早采茧。3.6 异蛾区交配 interbatch mating 同一品种或同一品系的不同蛾区的雌雄进行的交配,称为异蛾区交配。DB44/T 9812012 23.7 组 group 经选留的同一品种若干合格蛾区合并而成的种茧群体,称为组。3.8 发蛾调节 eclosion regulation 蛹期用一定的温度,使对交组雌雄蛹达到同日、等量羽化,称为发蛾调节。3.9 蚕种保护 silkworm eggs protection 蚕卵产下后至孵化前这段时间的保护,称为蚕种保护。4 繁育原则 繁育原原种时,每个品种的饲养量不得少于20 蛾;在原原种繁育的同时,优先选择优良蛾区制原原母种,原原母种留种蛾区数应不少于6 个蛾区。5 种性保持 5.1 留种原则 留种蛾区必须达到原原种种茧评审合格指标,在各发育阶段注意选除不符合品种固有特性的个体和饲育区。原原母种留种蛾区的生命力在批平均成绩以上;全茧量应控制在批平均值0.05 g以内,区内留种个体全茧量应控制在批平均值0.05 g以内,茧层量应控制在批平均值0.025 g以内。原原种留种蛾区的全茧量应控制在批平均值0.1 g以内;区内留种个体全茧量应控制在批平均值0.075 g以内,茧层量应控制在批平均值0.04 g以内。5.2 双重保种 生产上推广的蚕品种,繁育单位和品种选育单位应同时保种。每3年5 年调查比较品种(品系)性状,当某单位保存的品种(品系)种性发生退化时,应更换另一单位种性保持好的品种(品系)。6 繁育条件 6.1 桑园条件 6.1.1 选址要求 宜选择土壤肥沃,无青枯病史,日照充足,地势平坦,排灌方便、交通方便、远离工业污染区、远离丝茧育蚕区、无有毒物质污染的地点。6.1.2 品种选择 宜选择年生长期长(春早发芽、生长快、休眠迟)、叶质优、高产、耐采伐、营养价值和高抗病性、抗逆性强的桑树品种。DB44/T 9812012 36.1.3 种植要求 每1/15 hm2 栽植30004000 株,有效枝条控制在1.1万1.3 万条。6.1.4 施肥要求 以有机肥为主,施用化肥时N、P、K肥应合理搭配,一般比例以5:3:4为宜。6.1.5 人员配备 至少一名中级职称以上技术人员和足够的熟练操作工人。每一熟练操作工人管理桑园面积不宜超过0.5 hm2。6.2 蚕室条件 6.2.1 生产用房要求 应有能调节温度、湿度的专用蚕室、上蔟室、制种室及专用的贮桑室和足够的附属室。6.2.2 设备要求 有可调节温度、湿度的专用设备。6.2.3 环境要求 生产用房室内、周围环境、主要道路等地面要硬底化和有专用晒场,提高消毒效果。生产区和生活区严格分开。6.2.4 人员配备 具有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考核通过的蚕种检验人员、生产人员各一名以上,且至少有一名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足够的熟练技术操作工人。每一技术操作工人饲养蛾区数不宜超过50 蛾。7 原原母种饲育 7.1 饲育型式 采用单蛾育。7.2 前期准备 按NY/T 1093-2006中6.2执行。7.3 催青 7.3.1 催青方法 采用简易催青法,见表1。DB44/T 9812012 4表1 简易催青法要求 催青时间 d 胚子发育程度 温度 相对湿度%光照 12 甲乙2 25.0 80 34 丙1戊2 25.526.0 80 昼明夜暗 58 戊3己3 25.526.0 80 人工感光到18 h 910 己4己5 25.526.0 85 黑暗 11 孵化 28.0 85 早晨5:006:00感光 7.3.2 催青要求 7.3.2.1 催青室应配备温、湿度自动控制装置;按胚子发育阶段调节好温度、湿度、光线。7.3.2.2 每日上、下午对蚕种进行上下、左右、前后对调,使蚕种感温均匀;每日定时换气 12 次;避免温、湿度激变,忌接触不良气体。7.3.2.3 做好蚕卵的发育观察和调节。7.3.3 卵期要求与选择 7.3.3.1 出库催青用原原母种卵圈数与计划收蚁卵圈数比例应为 3:1。7.3.3.2 催青期间应根据卵色、卵形、卵量、产附情况、死卵和不受精卵等进行卵圈初选;宜在蚕种点青到转青期间,根据蚕卵发育整齐度,确定中选卵圈。7.3.4 冷藏抑制 需推迟收蚁时,可进行转青卵的冷藏抑制,冷藏温度为5,抑制时间以2 d3 d为限。进入抑制前和抑制结束后,要在10 15 中间温度中放置2 h4 h。7.4 收蚁 7.4.1 收蚁准备 收蚁前3 d5 d将蚕室、蚕具、收蚁用具等备齐并进行消毒;收蚁前1 d对蚕室加温排湿;备好收蚁用叶。7.4.2 收蚁时间与方法 收蚁宜在上午8:0011:00进行,同一品种的收蚁时间宜在90 min内完成。用桑引法收蚁。7.4.3 孵化调查 收蚁结束后及时调查收蚁头数、未孵化卵、不受精卵等。7.4.4 微粒子病补正检查 孵化调查结束后,保存好收蚁后的卵壳及死卵进行微粒子病补正检查。若检出有微粒子孢子,应整批淘汰。7.5 蚕期要求 DB44/T 9812012 57.5.1 温湿度及用叶要求 小蚕期饲育温度26 28,相对湿度80%85%。壮蚕期饲育温度24 26,湿度70%75%。宜逐龄降温;用叶要求按NY/T 1093-2006中6.5.2执行。7.5.2 用具及设施要求 未经消毒的蚕具,禁止带入蚕室使用;运送蚕沙的用具与运送桑叶的用具应严格分开,桑园杀虫的喷雾器与蚕室、桑室用的喷雾器应严格分开;设置专用贮桑室、专用蚕沙池和消毒池,贮桑室和桑箩每龄用蚕用消毒药物消毒一次。7.5.3 操作要求 大小蚕分室饲育;所有人员进入蚕室、贮桑室应换鞋,调桑、给桑前和除沙后应洗手。1 龄眠除 1 次,2 龄起、眠除各 1 次,3 龄起、中、眠除各 1 次,4 龄起、中、眠除各 1 次,5 龄起除 1 次,每日中除 1 次。除沙时尽量减少尘土飞扬和蚕沙落地;除沙后,蚕网应及时清洗消毒,蚕室地面用蚕用消毒药物消毒;蚕沙、病蚕应及时处理。蚕体蚕座每龄期至少进行一次消毒;每日对蚕座进行上下、左右、前后对调,使蚕座感温均匀;每日结合给桑进行换气。7.5.4 选择要求 淘汰不符合品种性状的蛾区;逐区分类详细登记淘汰的弱小蚕、病毙蚕。蚕期饲育区淘汰率5%,个体淘汰率8%。自收蚁至上蔟未发现微粒子病,除虫、鼠为害和药物中毒外,凡病毒病、真菌和细菌病的累计感染率,春期1%,秋期2%为合格区;7.5.5 微粒子病预知检查要求 每龄逐区抽取35 条迟眠蚕、弱小蚕、病毙蚕进行微粒子病预知检查,淘汰检出有微孢子的饲育区,淘汰区微病发病率5%的饲育批。7.5.6 清洁消毒要求 养蚕结束后将用过的蚕室、蚕具及周围环境先用蚕用消毒药物喷洒消毒一次,然后打扫清洗,最后对蚕室、蚕具进行密封消毒。7.6 蔟中管理 7.6.1 分区上蔟 上蔟前,保证蔟室、蔟具、环境三干燥;分区上蔟;逐区登记不良蚕、病死蚕、迟熟蚕等。7.6.2 蔟中环境 按NY/T 1492-2007中6.3.1.3执行。7.6.3 采茧 分区早采茧。采茧前,先剖茧观察,若已化蛹,改为化蛹后采茧。轻采、轻放,勿堆压。逐区登记落地蚕、蔟中死蚕、不结茧蚕、薄皮茧等。DB44/T 9812012 7.6.4 微粒子病预知检查 逐区登记蔟中不良蚕、病死蚕、迟熟蚕、薄皮茧等,并抽取35 条进行微粒子病预知检查,淘汰检出有微孢子的蛾区;淘汰区微病发病率5%的饲育批。8 制种 8.1 种茧保护 将种茧平摊于蚕匾,置于温度23 25,湿度75%80%的种茧室保护,见苗蛾后,相对湿度调为80%85%;种茧保护室应定期换气,避免加温燃料产生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保持昼明夜暗,出蛾前夕提早遮光,羽化当日提早感光,促使出蛾齐一。8.2 种茧调查 8.2.1 调查项目 上中茧数、双宫茧数、死笼茧数、全茧量、茧层量。8.2.2 调查适期 春期在盛上蔟后7 d10 d,秋期在盛上蔟后6 d8 d进行调查;掌握在绝大多数蚕化蛹后,蛹体色已深,皮肤坚实时进行。8.2.3 调查与计算方法 8.2.3.1 上中茧数、双宫茧数调查。逐区将种茧按上中茧、双宫茧进行分类并点数得出上中茧数、双宫茧数,按式(1)计算各区的结茧头数。2 N N Nx g c(1)式中:Nc 结茧头数;Ng上中茧数;Nx双宫茧数。8.2.3.2 全茧量、茧层量调查。逐区随机抽取雌雄茧各 10 粒削茧,称量出 10 粒茧全茧量、茧层量,取其平均值,按式(2)计算茧层率。100WW(%)Rcss(2)式中:Rs 茧层率;Ws茧层量;Wc全茧量。8.2.3.3 死笼茧数调查。6DB44/T 9812012 逐区对上中茧、双宫茧削小孔调查死笼茧数,按式(3)计算死笼率。100NN(%)Rcdd(3)式中:Rd 死笼率;Nd 死笼茧数;Nc 结茧头数。8.2.3.4 计算蚕期生命力。根据蚕期各龄期登记的不良蚕数、病毙蚕数和蔟中登记的落地蚕数、病死蚕数、屑茧与各区的结茧头数计算蚕期生命力。按式(4)计算蚕期生命力。100N N NN(%)V2 1 ccL(4)VL蚕期生命力;Nc结茧头数;N1各龄不良蚕、病毙蚕之和;N2蔟中落地蚕、病毙蚕、屑茧之和。8.2.3.5 计算虫蛹统一生命率。根据蚕期生命力、死笼率计算虫蛹统一生命率。按式(5)计算虫蛹统一生命率。)(R 1 V(%)L d p L(5)式中:LP 虫蛹统一生命率;VL蚕期生命力;Rd 死笼率。8.2.4 微粒子病预知检查 逐区对死笼茧取样35 颗,送质检部门进行微粒子病预知检查。淘汰检出有微孢子的蛾区,淘汰区微粒子病发病率5%的饲育批。8.3 种茧评选 8.3.1 区间评选 把茧形、茧色、缩皱符合品种性状,整齐度好,各项成绩符合规定指标的蛾区选作留种区(见附录A表A.1)。留种区的确定,应同时参照繁育计划和蛾区的综合成绩,贯彻区选重于个体选的原则。区淘汰率不少于10%;选除率大于40%时,应淘汰该批种茧。选择步骤:应选除收蚁孵化率、收茧量、茧的匀整度和色泽等成绩特别差或不符合品种原有性状的蛾区。应对各区的生命率、死笼率和茧质成绩进行评比,剔除不符合指标的蛾区。应控制入选蛾区的全茧量范围,剔除过重过轻的蛾区。7DB44/T 9812012 88.3.2 区内个体评选 留种区经肉眼评选后进行个体称量。秤量指标按5.1留种原则执行。个体选除率20%,区内选除率40%时,应淘汰该区种茧。8.4 制种 8.4.1 分组原则 分品种将种茧评选合格的若干区蚕茧合并成至少4 个组,分组削茧,标上品种名、组别、上蔟日期等。8.4.2 雌雄蛹鉴别 削茧后的蚕蛹,经肉眼初鉴、复鉴雌雄后分别放于铺有吸湿材料的蚕匾上;标上品种名、组别、上蔟日期等。8.4.3 发蛾调节 种茧早期进行蛹期调节,雌蛹在23 25,雄蛹在21 27 温度范围内,每升降1,可提前或延迟1 日出蛾;黑暗可以抑制出蛾时间,延长光照可促进提早发蛾。8.4.4 微粒子病预知检查 将苗蛾送质检部门进行微粒子病预知检查,淘汰检出有微孢子的饲育批。8.4.5 雌雄蛾的管理 母蛾羽化后,待鳞毛干燥,尾端产卵器伸出,此时即可拾蛾,拾出后经1 h2 h,蛾体充分成熟即可进行交配。雄蛾羽化后,不宜立即交配,待其开始寻觅交配对象时才进行交配.雄蛾交配次数不超过2 次,如需冷藏,应放在10 保护。8.4.6 交配 交配前应进行选蛾,淘汰不良蛾。交配应在羽化后2 h3 h进行,交配时间应在3 h以上,以4 h5 h为合适。交配时应防止30 以上高温和风吹、强光照射或震动,应保持安静与微弱光线,做到明交尾,暗产卵。8.4.7 拆对选蛾 达到足够的交配时间后进行拆对,在投蛾时应进行选蛾,淘汰不良蛾。8.4.8 产卵 产卵室的温度:春季为24 25,秋季为25 26;相对湿度为75%80%;保持安静和黑暗,空气要新鲜。要注意游蛾,查看有无逸出蛾、朝天蛾、误投雄蛾和空圈等,及时补上同品种雌蛾。产卵室尽量避免30 以上高温。8.4.9 装蛾 DB44/T 9812012 98.4.9.1 应按品种装蛾,即时浸酸种应在投蛾当晚 11:00 前装蛾,冷藏浸酸种在投蛾次日 8:00 前装蛾。8.4.9.2 装蛾方法及蛾盒处理按 DB44/T 828-2010 中附录B执行。8.4.10 收种 装蛾后,应将蚕种整理好及时放置蚕种保护室保护处理。8.5 制种结束后的清洁消毒 制种结束后将用过的制种室、用具和周围环境先用蚕用消毒药物喷洒消毒一次,然后进行打扫清洗,最后对制种室、用具进行密封消毒。9 蚕种保护及人工孵化 9.1 蚕种保护 应避免温度忽高忽低,以24 为适宜;防止接触20 以下(降温入库除外)和30 以上高温,湿度保持80%,室内空气要新鲜,防止不良气体的影响,同时亦应防止农药、酸碱类物质与蚕种接触,防虫、鼠为害。9.2 蚕种人工孵化 按DB44/T 828-2010附录A中A.2.4执行。10 技术资料保存要求 在桑园管理、原原母种饲育、制种、蚕种保护、蚕种人工孵化过程中应详细、及时、系统地记录各阶段调查数据并整理归档。DB44/T 9812012 10A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原原种种茧评审合格指标 表A.1 原原种种茧评审合格指标 品种 造别 蚕期生命力%死笼茧率%全茧量 g 茧层量 g 茧层率%春 90.00 4.00 1.16 0.240 19.00 932 秋 85.00 7.00 1.36 0.280 19.00 春 85.00 5.00 1.34 0.290 21.00 芙蓉 秋 80.00 8.00 1.45 0.310 21.00 春 90.00 4.00 1.34 0.280 20.00 东43 秋 85.00 7.00 1.47 0.300 20.00 春 90.00 4.00 1.34 0.290 21.00 7532 秋 85.00 8.00 1.47 0.300 21.00 春 85.00 8.00 1.34 0.290 21.50 湘晖 秋 80.00 8.00 1.43 0.310 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