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报告吧!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报告吧

换一换
首页 报告吧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茶园水土保持技术规范DB35/T 1289-2012.pdf

  • 资源ID:178149       资源大小:714.92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9.9金币 【人民币9.9元】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9金币 【人民币9.9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说明:
本站最低充值10金币,下载本资源后余额将会存入您的账户,您可在我的个人中心查看。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共享资源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茶园水土保持技术规范DB35/T 1289-2012.pdf

ICS 13.080.01 B11 DB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 12892012 茶园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erosion control of tea plantation 2012-1102发布 201302-01实施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5/T 12892012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规定起草。本标准由福建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福建满堂香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福建龙馨茶业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罗旭辉、杨志坚、高晨生、黄毅斌、翁伯琦、应朝阳、韩海东、詹杰、杨松伟、杨汉斌。DB35/T 12892012 1 茶园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茶园管理中的有关水土保持技术,包括茶园地选择、茶园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茶园水土保持植物措施。本标准适用于南方水力侵蚀区的茶园。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本文件。GB/T 15776-2006 造林技术规程 GB/T 16453.4-2008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小型蓄排引水工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水力侵蚀区 土壤及其母质或其它地面组成物质在降雨、径流等水体作用下,发生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包括面蚀、沟蚀等形式,叫水力侵蚀。发生水力侵蚀的区域为水力侵蚀区。3.2 茶园水土流失 在水力、重力等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作用下,茶园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能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茶园土壤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3.3 茶园水土保持 防治茶园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茶园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减轻洪水、干旱灾害,以利于充分发挥茶园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茶园生态环境,支撑茶业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3.4 茶园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DB35/T 1289 2012 2 为防治茶园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茶园水土资源而修建的工程设施。3.5 茶园水土保持植物措施 为防治茶园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茶园水土资源所采取的造林、种草及封禁保护等生产活动。3.6 山边沟 是横跨坡向,每隔适当间距所构筑的一系列横沟,用来缩短坡长,分段拦截径流,控制冲蚀,防止小蚀沟的形成,从而达到保育土地的目的。4.茶园地选择 坡度大于25禁止开垦,严禁陡坡开荒、顺坡种植,不强行追求大面积连片,不开“光头山”。坡度25以下的山地发展茶园必须符合当地政府部门的水土保持规划要求。山地茶园应对山、水、园、林、路、厂进行统一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茶园开垦过程合理应用“山顶戴帽、山腰系带、山脚穿靴”的模式,严禁砍伐茶园周围林木,保持生态平衡。5.茶园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5.1 蓄排水工程 茶园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应布设截水沟、排水沟、蓄水池、沉沙池等小型蓄排水工程,配合坡式梯田、水平梯田,做到多雨能蓄,涝时能排,缺水能灌。除本节特别说明外,按GB/T 16453.4-2008有关条款执行。5.1.1 截水沟 茶园在山顶、山腰、山谷、山脚、陡坡等部位的交界处设置截水沟,茶园坡面太长应增设多道截水沟,蓄水型截水沟沿等高线分布,排水型截水沟与等高线取1%2%的比降。截水沟断面下底宽30 cm 50 cm,上底宽50 cm 80 cm,沟深40 cm50 cm。5.1.2 排水沟 排水沟起点为截水沟两端或较低一端,终端与蓄水池或天然排水沟连接。排水沟一般沿等高线正交或斜交布设。5.1.3 蓄水池 在坡脚或坡面局部低洼地设置全埋式蓄水池,与排水沟相连,容蓄坡面径流。1个坡面可集中设置1个蓄水池,也可分散若干蓄水池,按平均每1 hm2布设容积为5 m310 m3的蓄水池进行设计。蓄水池进水口和出水口采用石料或水泥砌筑,进出水口断面下底宽30 cm40 cm,上底宽40 cm60 cm,深30 cm 40 cm。DB35/T 12892012 3 5.1.4 沉沙池 沉沙池一般布设在蓄水池进水口的上游位置,径流经泥沙沉积后再排入蓄水池。沉沙池容积为 0.5 m3 1.0 m3,进水口和出水口均采用石料或水泥砌筑。5.1.5 跌水 截水沟、排水沟出口处和地面存在落差时,应当用石料或水泥砌筑跌水,预防沟底冲刷,落差3 m 以上,应设置多级跌水。5.1.6 蓄排水工程管理 每年汛期和暴雨后,应对茶园蓄排水工程进行全面排查,及时清淤,对冲毁处进行修补。一般每年进行12次全面清淤修补。5.2 坡式梯田 5.2.1 开垦设计 设计要求为在坡面中部放基准线,以1.5 m2.0 m(斜面距离)为行距,设置等高种植沟位置点,打桩标记。种植沟每隔8 行10 行,设至1 条截水沟,打桩标记。5.2.2 挖种植沟 应用“U”形连通管水平仪每隔5 m10 m标定1个与种植沟位置点相同水平的等高点,打桩标记水平,点相连即成等高线。种植沟沿等高线开挖,从下至上或上从至下逐级开挖,顶层以下的种植沟开挖可以上级种植沟或山边沟为水平参照。种植沟开挖时应按表土回园条垦法进行。5.2.2.1 表土集中 将种植沟0 cm20 cm表土集中堆放于种植沟一侧。5.2.2.2 挖种植沟心土 在种植沟位置挖20 cm40 cm心土,放于种植沟另一侧,拣出石块,将石块集中放于园地道路周边,以待运移。再把沟内底土挖松10 cm。5.2.2.3 表土回填 将基肥、表土填入种植沟,并与底土混拌,表土回填后若没有立即定植茶苗,应在种植沟覆盖枯草或心土,覆盖厚度10 cm以上。5.3 水平梯田 5.3.1 梯田设计 准确测量坡面的整体坡度。坡度10 20,可设计1台2行,台面宽度3.5 m4.0 m,坡度20 以上,可设计1台1行,台面宽度1.5 m2.0 m。坡面不同坡位,坡度相差较大,应分成不同坡面分别设计,断面尺寸见表1。5.3.2 定基准线 在坡面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定基准线,坡面均匀一致,将基准线放在坡面中部,坡面变化较多,将基准线放在较陡地方。基准线以最顶部的梯台台面为准点,根据设计计算出各层梯台高差,用“U”形连通管水平仪,从上至下逐级标定各梯台的台面位置点,打桩标记。各级梯台台面位置点相连即成基准线。DB35/T 1289 2012 4 表1 水平梯田设计断面尺寸 坡 度 台面宽度 梯层高度 5 10 5 m 8 m 1.0 m 1.5 m 10 15 3 m 5 m 1.0 m 1.5 m 15 20 3 m 5 m 1.5 m 2.0 m 20 25 1.5 m 3 m 1.5 m 2.0 m 注:粘性土的台面宽度和梯层高度可取高值,砂性土台面宽度和梯层高度可取低值。5.3.3 挖梯层 梯层沿等高线开挖,从下至上或从上至下进行。最顶一级梯层开垦前应标定等高线,即用“U”形连通管水平仪每隔5 m10 m标定一个与准点相同水平的等高点,打桩标记水平,点相连即成等高线。以下各级梯层开垦则可以该层的上一级梯层台面为水平参照。梯层开垦时应按表土回园条垦法进行。5.3.3.1 表土集中 将原坡面0 cm20 cm表土集中于一侧。最顶梯层开垦时,将表土临时堆放于下一级梯层。5.3.3.2 开挖心土 挖取高于该层等高线的部分土,堆放于该层填方部分,并镇压。拣出石块,集中放于梯壁附近(图1)。图 1 水平梯田断面示意图 5.3.3.3 平整台面 将梯层台面沿等高方向修成水平。长梯面的修筑还要保持要0.3%0.5%的比降,便于引流。即100 m梯面要有30 cm50 cm高差。梯层台面在顺坡方向要有一定内斜,即梯层内侧低于外侧5 cm10 cm,以利旱季保水、蓄水。梯层修筑时每隔5 m10 m,校核高程,做到一次性完成,不返工。5.3.3.4 挖种植沟心土 按5.2.2.2执行。5.3.3.5 表土回填 按5.2.2.3执行。5.3.4 构筑梯壁 DB35/T 12892012 5 梯壁斜度为60 70。构筑材料可用石块或用茶园心土。用石块垒砌要做到大块石头叠放在基部,小块石头叠放在顶部。用茶园心土要从下到上逐级打夯。干旱后的土壤不易夯实,打夯应浇水增加土壤黏度,或雨后进行打夯,每30 cm厚的松土打夯至20 cm厚即可。5.3.5 修筑后沟前埂 在梯层台面内侧(图1)开挖竹节沟,竹节沟段面下底宽25 cm30 cm,上底宽30 cm35 cm,深25 cm,排水沟内每隔3 m5 m设置1个小土墩,小土墩长20 cm30 cm,顶部低于台面5 cm,以利逐段沉积水中泥沙。将开挖的心土运至梯壁顶部(图1),打夯修筑为梯埂,梯埂断面下底宽20 cm,上底宽25 cm,高20 cm。5.4 山边沟 在基准线山边沟位置点,等高开挖山边沟,山边沟断面如图2,将挖方部分的土放于填方部分,沟内侧低于沟外侧5 cm10 cm,同时挖松沟面20 cm土层,种植草带。图 2 山边沟断面示意图 5.5 茶园道路 茶园缓坡支道、步道按“S”形环山修筑,道路内侧设置排水沟,排水沟在“S”形折点位置应做防冲措施或建设消力池,以减少水流速度。禁止茶园内开辟直上直下的道路。6.茶园水土保持植物措施 6.1 茶园植树 6.1.1 树种选择 应选择耐旱、耐贫瘠、根系发达、生长迅速、病虫害少的树种。山地茶园中的山顶、山腰、山谷、山脚、陡坡部位植被稀疏,需营造水土保持林带,可用湿地松、马尾松、油松、香樟、杨梅等树种。在茶园道路两侧需种植行道树,可用桂树、香樟、高山含笑、银合欢、胡枝子等树种。6.1.2 造林整地 DB35/T 1289 2012 6 水土保持林带采用鱼鳞坑整地或水平沟整地方法,乔木的造林密度为300 株/666.7m2(实际林带面积,非茶园总面积),灌木的造林密度为600 株/666.7m2800 株/666.7m2。行道树的株距为5 m8 m。6.1.3 造林季节与方法 造林季节以春、秋季节雨后为佳。造林方法优先采用容器苗造林,采用裸根苗造林时,起苗后苗根部沾拌磷肥的黄泥浆,及时造林,栽种时做到“放正、根舒、踩紧”。6.1.4 幼林抚育与管理 林地的地被物和枯枝落叶层要保留,地被覆盖度要保持60%以上。林分郁闭后,可适当打枝或间伐,但要保持0.7以上的郁闭度。还应及时追肥,加强防火,防治病虫害。具体方法按GB/T 15776-2006 有关条款执行。6.2 茶园梯壁梯埂生草 6.2.1 草种选择 应选择高度中等、丛生、耐旱、耐贫瘠、根系发达、生长迅速、病虫害少的草种,种植于茶园梯壁梯埂形成草带,固持土壤,减缓水流对梯壁冲刷。适宜茶园梯壁梯埂种植的草种有:百喜草、爬地兰、香根草、平托花生。6.2.2 移栽苗准备 百喜草可用育苗移栽法,爬地兰、平托花生用扦插法,香根草可用分株法。百喜草育苗应提前6 周7 周,选择疏松肥沃的土地作为育苗地,条播、撒播均可,播种量20 g/m230 g/m2,45 d左右可成苗(3 叶5 叶)用于移栽。爬地兰、平托花生的扦插苗应选用种植半年以上的基部至中部老茎,将老茎剪成每节20 cm30 cm长,每节含2 个3 个腋芽。香根草的分株苗应选用种植半年以上的老丛,割去茎叶,留茬30 cm。将老丛带根挖起进行分株,每株含3 个 5 个分蘖。6.2.3 挖种植穴 在梯壁梯埂等高开挖品字型种植穴,行距10 cm15 cm,株距30 cm,形成草带。梯埂设1 条草带,梯壁设2 条3 条草带。遇松散的土质梯壁,应采用钻孔替代挖种植穴,孔深5 cm10 cm,直径3 cm,株行距15 cm20 cm。6.2.4 施基肥 挖好种植穴后,准备好肥料(表2),将肥料施入穴内,与土壤稍混。6.2.5 种植 百喜草也可采用直接播种,播种量见表2,播种后覆盖细土2 cm。直接播种要求选择土壤湿润季节。百喜草、爬地兰、香根草、平托花生最佳移栽时期为4 月6 月,每穴栽植2 棵4 棵苗或每孔栽植1 棵2 棵苗。爬地兰、平托花生扦插时1 节2 节入土,覆土压实,1 节留地面。百喜草用移栽法,可提高覆盖速度和存活率,松散的土质梯壁种植百喜草需用移栽法。草种移栽1周内须早晚浇水各1 次。6.2.6 追肥 草种出苗或返青后4 周可开始喷施或浇施低浓度尿素,以提高覆盖速度。生长旺盛时可追施尿素5 kg/666.7m210 kg/666.7m2。DB35/T 12892012 7 6.2.7 清除杂草 直接播种的百喜草在建植期间须清除杂草3 次4 次,移栽的百喜草、爬地兰、香根草、平托花生须清除杂草1 次2 次。表2 茶园主要水土保持草种的施肥量与播种量 草 种 施肥量 播种量 播种方法 生长季节 圆叶决明 尿素6.0 kg/666.7m2 钙镁磷肥10.0 kg/666.7m2 氯化钾10.0 kg/666.7m2 0.5 kg/666.7m2 1.0 kg/666.7m2 条播、穴播 5 月11 月 白三叶 复合肥5.0 kg/666.7m2 10.0 kg/666.7m2 钙镁磷肥10.0 kg/666.7m2 1.0 kg/666.7m2 1.5 kg/666.7m2 条播、穴播 10 月5 月 平托花生 复合肥5.0 kg/666.7m2 10.0 kg/666.7m2 钙镁磷肥10kg/666.7m2 8000 株/666.7m2 10000 株/666.7m2 扦插 4 月12 月 百喜草 尿素5.0 kg/666.7m2 10.0 kg/666.7m2 复合肥10.0 kg/666.7m2 1.0 kg/666.7m2 2.0 kg/666.7m2 或 5000 株/666.7m28000 株/666.7m2 穴播、扦插 4 月12 月 爬地兰 复合肥10.0 kg/666.7 m2 氯化钾5.0 kg/666.7m2 5000 株/666.7m2 8000 株/666.7m2 扦插 3 月12 月 香根草 尿素15.0 kg/666.7m2 30.0 kg/666.7 m2 复合肥20.0 kg/666.7m2 同爬地兰 扦插 4 月12 月 紫云英 钙镁磷肥5.0 kg/666.7m2 10.0 kg/666.7m2 氯化钾3.0 kg/666.7 m2 5.0 kg/666.7m2 1.5 kg/666.7m2 2.0 kg/666.7m2 条播、穴播 10 月4 月 注:播种量中涉及面积为茶园实际种草(绿肥)面积,非茶园总面积。6.3 茶园套种绿肥 6.3.1 绿肥品种选择 幼龄茶园园面裸露部分多,应选择低矮匍匐、耐旱、耐贫瘠、根系发达、生长迅速、病虫害少、固氮能力强的草种种植于园面,防止雨水对茶园裸露地表的侵蚀。适宜茶园园面种植的多年生草种有圆叶决明、平托花生、白三叶,一年生覆盖作物有大豆、花生、紫云英。6.3.2 园面整地 播种前在茶叶种植行30 cm外的园面,进行精细整地,深度15 cm20 cm。6.3.3 施肥 按表2相应的推荐施肥量准备肥料,混匀后施入土壤,再与耕层土壤混和。DB35/T 1289 2012 8 6.3.4 绿肥种植 圆叶决明、白三叶用种子直接播种,按表2相应播种量进行条播或穴播。条播时,行距20 cm,穴播时株行距为20 cm20 cm。播后覆盖细土,覆盖厚度2 cm3 cm。平托花生用扦插,扦插苗准备按6.2.2执行,株行距为20 cm20 cm,扦插方法按6.2.5执行。平托花生、圆叶决明、白三叶最佳种植时期分别为4 月、5 月、10 月。6.3.5 苗期管理 播种遇干旱天气,要浇水灌溉,保证正常出苗。出苗后15 d60 d,适时除杂草2 次3 次,分次追施尿素3.0 kg/666.7m2 5.0 kg/666.7m2或复合肥5.0 kg/666.7m210.0 kg/666.7m2。待苗长出5 叶6 叶,株高5 cm左右,进行间苗,留壮苗3 株/穴5 株/穴或50 株/m2100 株/m2。6.3.6 病虫害防治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从茶园整个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害等有害生物孳生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多样性。6.4 茶园留草 部分茶园周边植被丰富,茶园内自然生长的一些乡土植物,对茶树生长影响少,又有较好的固土覆盖效果,尤其是生长在梯壁位置的植物,应当保留与合理刈割。这些乡土植物有:苦楝、山苍子、五节芒、类芦、胡枝子、猪屎豆、截叶铁扫帚、鸡眼草、紫云英、野豌豆、地念、积雪草、耳草等以及苔藓植物。6.5 茶园铺草 在杂草和水土保持草种的生长高峰,选择晴朗天气,应用割灌机或人工进行割草,割草时间与留茬高度见表3,并将草平整铺于茶园种植行上,铺草厚度不少于5 cm,可以达到保水保墒的效果。表3 茶园主要水土保持草种的割草时间与留茬高度 草 种 割草时间 留茬高度 杂 草 结实前 5 cm10 cm 圆叶决明 第2年6月、8月、10月 15 cm 白三叶 第2年4月 5 cm10 cm 百喜草 第2年6月、8月 5 cm10 cm 爬地兰 第2年6月、8月、10月 15 cm 香根草 第2年6月、8月、12月 30 cm DB35/T 12892012 9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 三十九 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2 GB 50433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3 GB/T 16453-2008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4 GB/T 20465-2006 水土保持术语 5 NY 5018-2001 无公害食品 茶叶生产技术规程 6 NY 5197-2002 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 7 NY 5199-2002 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 8 NY/T 8532004 茶叶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9 SL 73.6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 水土保持图 10 DB35/T 52-92 花岗岩地区土壤水力侵蚀治理综合标准 11 DB35/T 1079-2010山地有机茶生产技术规范 DB35/T 12892012 福建省地方标准 茶园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DB35/T 12892012*2012年 12月第一版 2012年 12月第一次印刷

注意事项

本文(茶园水土保持技术规范DB35/T 1289-2012.pdf)为本站会员(13658621589)主动上传,报告吧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报告吧(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号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