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31_国金证券_电子行业证券研究报告:LCD周期拐点已至长期供需格局改善_28页.pdf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1 23Q3 面板价格有望持续上涨,带动面板厂商利润修复。本轮 面板 周期 中 大尺寸 价格率先修复,从年初开始,随 着 TV品牌厂备货需求提升、采购恢复,面板厂商 谨慎提升稼动率,持续践行“按需生产、动态控产、健康发 展”的 共识,通过控产推动大尺寸面板的供需平衡,带动面板价格回升。目前 TV 面板价格已经涨过面板厂商会计成本线以上 并仍在持 续,大陆 厂商 通过 合作、控产 能来 提升 价格 的 可行性 充分 验证。展望 下半 年,库存 角度 来看,前期 渠道 去 库,低库存水位带动品牌厂囤货,目前大陆面板厂商、品牌厂商库存仍在健康水位。需求端电视需求略有恢复,叠加尺 寸增加,考虑到 Q4 电视品牌节日促销等情况 Q3 有望保持持续拉货。供给端,一方面海外产能退出,三大厂商持续 控产,供给下降带动价格稳定 回升,另一 方面 上游 原材 料如 玻璃 基板 或有 涨价,产业 链成 本预 期 增加,一定程度上 增加了品牌提前 备货 的 需求。LCD 显示面板行业格局改善,有望 弱化 大尺 寸周 期属 性,面板 龙头 长期 价值 凸显。LCD 作为主流的显示面板应用技 术,其发展经历了美国引领、日本垄断、韩国和中国台湾赶超,当前中国大陆强势主导 中游 面板 行业。面板 产业 链上 游材料附加价值高但国产化率低,下游终端消费 品竞争格局分散,但依托品牌 和渠道销售等优势 仍 具备 较强 的议 价 能力,所以 上下游利润空间挤占、行业自身高资本开支、厂商竞争格局激烈、产线迭代等特点使得中游面板厂商在 以往周期中,处于 产业链 利润相对 承压的环节。目前 显示面板行业格局正在改善,供给端三星、LG 切换 OLED、退 出 LCD 产 能,中国台湾落后产线出清,行业对于大尺寸产能布局更加谨慎,此轮行业洗牌结束后,行业 供给 格局 得到 大幅 改 善。而中国大陆厂商凭借高世代线、地域 成本优势占据主要市场,全球液晶电视面板产业逐步向中国大陆转移。2022 年 全球大尺寸 LCD 面板市场中,京东方和华星光电分别以 26.7%和 17.6%的市占率位于前列,未来大陆面板厂商对于产 能的调控能力也将增强,本轮大尺寸控产涨价已验证,预期后续面板的周期波动性会放缓,面板龙头 长期价值明显。未来全球电视等大尺寸产品趋势 持续,也将有助于面板产能的进一步消化,而布局 高世代线的厂商 将更 加受益。看好 LCD 上游材料 国产替代空间,中游 面板 端 集中度提升将 带动材料端加速国产 化。中国 大 陆 LCD 面板 厂推动 高 世代线生产线产能建设,随着中游面板产业向中国大陆转移,未来国内厂商将扶持国产原材料厂商,打造LCD 国产 产 业生态链。LCD 上游材料具有高技术壁垒、高度集中、高毛利和较弱周期性的特点,海外厂商布局更早,具备专利、技术优势,比如 玻璃基板、显示用光刻胶、膜材、驱动 IC 等环节目前国产化率 仍 较低。国内材料厂商 不断 在液 晶、玻璃基板和偏光片等领域取得技术突破,未来上游环节有望 凭借 地域、成本 和政 策优 势,加速在中游面板厂商供应链中的产品验证导入 节奏,加速国产替代进程。短期来看,大尺寸需求回暖、面板厂商控产、上游材料涨价或带动品牌提 前备货,考虑到电视品牌促销 和拉货 周期,预计后续 Q3 面板价格将持续回升,大尺寸增长动能更强。目前 部分 厂 商 Q2 单月已实现盈利,随着产能利用率提 升厂商盈利能力 将持续 改善。除了短期内 价格 影响 之外,我们 认为 显示 面板 行业 格局 正在 优化,中国 大陆 面板 厂商 凭借 成本竞 争力、新投 高世代 产线生产效率、产业链配套优势替代韩国、中国 台湾厂商成为全球液晶面板龙头,建议 关 注 TCL科技、京东方 A、彩虹股份、三利谱。价格上升 幅度 不及预期、需求复苏不及预期、控产默契不持续、上游国产化进程不及预期 的风险。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2 内容目录 一、LCD:主流显示面板应用技术,具备强周期属性.5 1.1 显示面板:触控显示模组的底层部件,液晶 LCD 为主流应用技术.5 1.2 产业链:中游面板市占率提升,看好高附加值上游国产替代空间.8 1.2.1 上游:国产化率有待提升,大陆面板发展有望加速替代.8 1.2.2 下游:电视与手机为主要应用领域,大尺寸化趋势明显.12 1.2.3 上下游占据主要利润空间,中游面板大陆厂格局优化.14 二、周期复盘:核心关注大尺寸供需结构.17 2.1 大尺寸强周期属性,通常完整周期时长为 3-4 年.17 2.2 核心关注供需结构变化,高景气阶段基于供需共振.19 三、本轮周期:LCD 周期拐点已至,关注需求复苏情况.20 四、重点公司.24 风险提示.26 0YEVwPtOpMrQrPoNnQrOoP7N8Q7NsQmMnPsRkPpPxPeRqQqRbRpOrPNZpNpPwMtPyR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3 图表目录 图表 1:显示技术路径分类.5 图表 2:面板实物 3D 物 理结构图.6 图表 3:液晶面板结构示意图.6 图表 4:LCD 生产流程.6 图表 5:1990-2020 年全 球 LCD 产能区域结构分布情况.7 图表 6:LCD 产业链图.8 图表 7:面板行业上游原材料成本占比.9 图表 8:电子显示玻璃行业竞争格局(2021).9 图表 9:显示玻璃基板世代线分类.9 图表 10:中国偏光片市 场规模.10 图表 11:中国偏光片市场竞争格局.10 图表 12:掩膜版下游应用占比(2021).10 图表 13:掩膜版行业市场集中度(2020).10 图表 14:显示驱动 IC 年度需求及预测(百万颗).11 图表 15:全球显示驱动芯片出货量竞争格局(2021).11 图表 16:TFT-LCD 手机显示驱动芯片出货量竞争格局(2021).11 图表 17:全球 LCD 显示面板产业产值(单位:亿美元).12 图表 18:2022 年全球 LCD 面板出货量下游应用占比情况.12 图表 19:2022 年全球 LCD 面板出货面积下游应用占比.12 图表 20:65 英寸超高清液晶电视成本和利润结构.13 图表 21:Samsung Galaxy S23 Ultra BOM 份额.13 图表 22:2020 年至 2023 年全球电视面板出货平均尺寸(单位:英寸).13 图表 23:全球品牌电视市场出货分尺寸占比走势.14 图表 24:全球显示器市场出货量的尺寸段结构走势.14 图表 25:LCD 产业链毛利率微笑曲线(2021).14 图表 26:2022 年全球电视机主要 厂商市场份额.15 图表 27:电视主要厂商周期波动情况.15 图表 28:2022 年全球 PC 主要厂商市场份额.16 图表 29:2022 年全球智能手机厂商市场份额.16 图表 30:全球液晶电视面板市场区域结构及变化.16 图表 31:全球大尺寸 LCD 面板市场份额 占比统计(以出货量计量).16 图表 32:8 代线、8.5 代线 和 8.6 代线 TFT 产能(包 括 LCD 和 OLED).17 图表 33:8 代线、8.5 代线、8.6 代线、8.6+代线工厂情况及切割效率.17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4 图表 34:液晶电视面板价格(单位:美元/片).18 图表 35: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单位:百万片).19 图表 36:历年产线投产、停产情况.19 图表 37:京东方、TCL 历史资本开支情况(单位:百万元).20 图表 38:全球主要面板厂商库存月数.20 图表 39:京东方 A-PB 与面板周期表现.20 图表 40:LCD 产商平均稼动率(单位:百万片).21 图表 41:LCD TV 面板供需情况与液晶电视面板价格(美元/片).21 图表 43:中国大陆面板产线投资情况(2023).22 图表 44:LCD 产能需求供需差情况.23 图表 45:京东方 A 发展历程.24 图表 46:京东方 A 营业收入及同比增速.24 图表 47:京东方 A 收入结构.24 图表 48:TCL 科技主营业务架构.25 图表 49:TCL 科技营业收入及同比增速.25 图表 50:TCL 科技收入结构.25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5 LCD 1.1 显示 面板:触控显示模组的底层 部件,液晶LCD 为主流 应用技术 显示面板作为触控显示模组的底层部件、显示单元,是手机、电视、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安防 监控 设备、车载 显示 屏等 设备 必不 可少 的组 成部 件。根据 显示 技术 分类,主要 包括 LCD(液 晶面 板)、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AM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Mini LED(次毫米发光二极管)、MiroLED(微米级发光二极管)等等,从 显示 历史 发展 情况 来看,技术迭代方向主要围绕显示效率、效果及成本维度展开。根据是否自发光来划分,Mini LED、LCD、DLP 和 LCOS 都属于非自发光技术,而 PDP、OLED和 Micro LED 属于自发光技术。以技术路线和优劣势来看,Mini LED 使用尺寸在 100 m量级的 LED 芯片,同样 尺寸 的背 光层 有更 多灯 珠,实现 更精 准的 光控 制,采用 无机 发光 材料,所以 稳定 性更 好,使用 寿命 也更 长;考虑 到目 前良 率水 平还 有提 升的 空间,价格 相对更高。DLP 和 LCOS 主要应用于投影领域,DLP 通过 DMD 控制镜片的偏转实现图像显示,LCOS利用 LCOS 面板来控制光线的投射。与 LCD 投影 比,DLP 画质 更极 致,价格 高昂。PDP 等离子电视是在两张超薄的玻璃板之间注入 混合 气体,并施 加电 压利 用荧 光粉 发光 成像 的设 备色彩程度更高,画面响应速度快,但是无法做小,画质相对粗糙,颗粒感 强。OLED 通过载流子的注入或复合产生可见光,能够独立产生红绿蓝三色显示效果上 OLED 更亮、更轻、更薄,视野范围更广,但寿命不如 LCD,容易烧屏和闪屏,价格也更高昂。Micro LED 在一个芯片上集成高密度微小尺寸的 LED 阵列,可以 让 LED 单元 小 于 50 微米,可实 现每 个图元单独定址和单独驱动发光;Micro LED 更高效,更抗老化,更快切换颜色,有更卓越的色彩,以目前的良率来看成本更高。图表1:显 示 技 术路 径分 类 来源:国金证券研究所整理 绘制 液晶 LCD 显示技术为主流应用,生产技术成熟。具体来看,LCD 指的是液晶显示屏,主要由背 光模 组、偏光 板、玻璃 基板、薄膜 晶体 管、液晶 和滤 光片 组成。常见 的液 晶显 示器 分为 TN-LCD、STN-LCD、DSTN-LCD 和 TFT-LCD 四种,前三 种基 本的 显示 原理 都相 同,区别 在于分子排列顺序不同,而 TFT-LCD 则采用与 TN 系列 LCD 截然不同的显示方式。目前市面上的 LCD 代指 TFT-LCD 技术,其他 如被 动矩 阵式 STN-LCD 技术已被淘汰。TFT-LCD 用两片玻璃基板夹着液晶,上层玻璃基板是彩色滤光片,下层是 TFT 基板,当 LCD 中的电 极产生电场 时,液晶 分子 就会 产生 扭曲,从而 将穿 越其 中的 光线 进行 有规 则的 折射,经过 第二 层过滤层过滤 后会 在屏幕上显示出来。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6 图表2:面板实物3D 物理 结构图 图表3:液 晶 面 板结 构示 意图 来源:CSDN,国金证券研究所 来源:晶彩科技官 网,国金证券研究所 LCD 生产制程可以分为三段,分别是前段 Array、中段 Cell 和后段 Module Assembly。前段部分的 Array 制程和半导体制程相似,不同的是将薄膜电晶体制作在玻璃 之上。前段Array 先对玻璃基板进行清洗,接着 CVD 和溅 射,然后 进行 涂胶、曝光 和显 影,后面 进行湿法或是干法刻蚀,再进行剥离,如果剥离不合格则重新回到清洗,最后再退火,并检查。中段 Cell 将玻璃作为基板,和彩色的滤光片玻璃基板相结合,并且在两片玻璃基板之间滴上液晶之后贴合,再将大片的玻璃切割成为面板;给两个玻璃基板配向膜,再进行封装,两片玻璃基板直接注入液晶,再将两片玻璃基板真空贴合,随后紫外固化将玻璃基板切割成面板,最后贴偏光片并检查。后段 Module Assembly 是将 Cell 制程之后的玻璃和其他的如 电路、外框、背光 板等 多种 零组 件组 装,将液晶屏进行清洗,然后驱动 用 TCP 和信号基板安装、连接,再将框板和背光源组装。图表4:LCD 生产流程 来源:易利凯官网,CSDN,国金证券研究所 显示面板发展历程回顾:第一阶段:美国引领(1960s-1980s)。面板产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 50 年代,美国RCA 公司采用阴极射线管(CRT)技术发明了第一台彩色电视机。为了克服 CRT 技术衍生的体积大、重量重、耗电高、辐射大等缺点,美国西屋电气公司在 1964 年开发出第一块液晶 显示 器(LCD)。1971 年,美国 RCA 公司率先制造出了有源矩阵液晶显示器(AM LCD),并在1973 年推出了第一款液晶电视。1976 年,美国 西屋 公司 开发 出第 一代 薄膜 晶体 管(TFT)技术,为后来的 TFT-LCD 奠定了基础。1980 年代,美国在液晶显示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拥有大量的专利和市场份 额。第二阶段:日本垄断(1980s-1990s)。日本在 1980 年代开始对液晶显示技术进行大规模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7 的投 入和 开 发,利用 其在 半导 体、电子 和精 密机 械等 领域 的优 势,迅速 掌握 了 TFT-LCD的核心技术,并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日本的夏普公司在 1973 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便携式 LCD 计算器,开启了 LCD 在小尺寸显示器上的应用。日本的 NEC 公司在 1981 年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块薄膜晶体管(TFT)LCD,利用 TFT 作为驱动元件来控制每个像素点的亮度和颜色,大幅提高了 LCD 的分辨率、对比度和视角。TFT LCD 技术 使 得 LCD 能够应用于中大尺寸显示器,如笔记本电脑、监视器等。日本形成了以夏普、东芝、索尼、日立等为代表的液晶显示巨头,成为液晶显示技术的垄断者。第三 阶段:韩国 和中 国台 湾赶 超(1990s-2000s)。上世 纪 90 年代中期到 21 世纪 初,韩国和中国台湾凭借其低成本、高效率和快速创新的优势,在 TFT-LCD 技术上迅速赶超日本,并开拓了新的技术领域。韩国的三星公司在 1995 年建成了亚洲第一条第四代(G4)TFT-LCD生产线,并在 2001 年建成了全球第一条 G5 TFT-LCD 生产线,实现了从小尺寸到大尺 寸显示器的全面覆盖。韩国还率先进入了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技术 的研 发和 生产。韩国在 2008 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 OLED 手机,并在 2013 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 OLED 电视。中国台湾也在 TFT-LCD 技术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中国台湾的友达光电和奇美电子分别在1999 年和 2000 年建成了 G5 TFT-LCD 生产线,并在 2003 年和 2004 年建成了 G6 TFT-LCD生产 线,成为 了全 球最 大的 TFT-LCD 面板 供应 商。中国 台湾 还在 触控 显示 技术 上有 所突 破,中国台湾的宏达电子在 2007 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全触控智能手 机 HTC Touch。韩国和中国台湾在面板产业上实现了追赶和超越,以三星、LG、友达、奇美 等为 代表 的企 业崛 起为全球领先的面板厂商。第四 阶段:中国 大陆 主导(2000s-至今)。中国大陆在 2000 年代开始对液晶显示技术进行引进 和吸 收,通过 政府 的扶 持和 市场 的需 求,逐步 建立 了自 己的 面板 产业。中国 大陆 在面板产业上采取了规模化、高世代化、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大力投资建设高世代的液晶显示生产线,如 8.5 代、10.5 代等,以满足大尺寸的电视和显示器的需求,同时也积极发展新型显示技术,如柔性 AMOLED、Mini LED 等,以抢占高端市场。2020 年,中国大陆成为全球最大的 液晶显示生产地区。以京东方、华星光电、维信诺等为代表的企业已经具有较强的技术和市场竞争力,成为全球面板行业的领跑者。图表5:1990-2020 年全球 LCD 产能 区域 结构 分布 情况 来源:智研咨询,国金证券研究所 技术 迭代 重塑 竞争 壁垒,成 熟阶 段关 注供 需情 况、产 线效 率及 成本 控制 能力。从面板行业地域变迁情况来看,电子部件具有 特定的 产业 规律,每一 轮技 术突 破决 定了 新一 轮的 产品工 艺迭 代、技术 竞争 壁垒 的重 塑,比如 LCD 代替 CRT、OLED 发展。而技 术突 破到 大规 模商业化的周期决定了先发企业具备抢占市场的先发优势,享受技术、专利带来的超额收益,比如三星 OLED 专利,厂商重视 Mini 及 MicroLED 布局。随着技术 发展到 一定程度,迭代放缓或更聚焦于微创新,由于行业重资本开支、标准化产品为主,产品价格年降是必然 的行业 规律,一方 面该 阶段 更比 拼厂 商产 线生 产效 率 和成本 控制 能力;另一 方面 考虑 供给 和需求 周期 错配,周期 下行 盈利 压力 较大,更关 注供 需周 期。因此,从最终的产业地域格局上来看,LCD 已发展至技术成熟期,最终产业链向具有高世代线、更强 的成 本优 势、具有更大力度 政府支持的大陆厂商转移。0%10%20%30%40%50%60%70%80%90%100%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2015 2020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8 1.2 产业链:中游面板市占率提升,看好高附加值上游国产替代空间 梳理 LCD 产业链,上游材料或元件主要包括液晶材料、玻璃基板、偏光片、背光源、自动化设 备、光阻 材料、膜材 料、靶材、化工 材料 等;中游 主要 是面 板制 造厂 为主 的加 工制 造,主要制程包括清洗、涂布、曝光、蚀刻、电镀等等,后续制程包括检查、切割、贴片、模组、成盒 等等,通过 在玻 璃基 板上 制作 TFT 阵列和 CF 基板,将 CF 和 TFT 分别作为上板和下板,自建灌注液晶并贴合,最后再贴上偏光片,连接驱动 IC 和控制电路板,与背光模组进 行组 装,最终 形成 整块 液晶 面板 模组;下游 则是 以各 种领 域各 类应 用终 端为 主的 品牌商、组装 厂商 等。目前 美国 和日 本以 及德 国主 要致 力于 行业 上游原材料,而韩国、中国台湾和大陆则主要 集中 在行业中游面板制造环节,其中 韩国、中国 台湾 逐步 退出 大尺 寸 LCD竞争,转向 OLED 等新技术。图表6:LCD 产业链图 来源:国金证券研究所整理 1.2.1 上游:国产化率有待提升,大陆面板发展 有望加速替代 从上游环节来看,LCD 上游材料或元件主要包括液晶材料、玻璃基板、偏光片、背光源、自动 化设 备、光阻 材料、膜材 料、靶材、化工 材料 等。从各个原材料价值量占比来看,背光模 组、滤光 片、偏光 片、基板 占主 要成 本,同时 考虑 国产 化率 情况,高价 值量 占比、国产化率低的环节伴随着 未来 面板上行周期 的到来,将 有望进一步受益。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9 图表7:面 板 行 业上 游原 材料 成本 占比 来源:观研报告网,国金证券研究所 玻璃基板 作为 高性 能玻 璃,是 LCD 面板行业上游最重要的原材料之一,也是运输成本最高的原材料之一。由于投资门槛高、技术风险大,海外玻璃基板企业长期对核心 技术封锁,导致国内面板企业主要依靠进口解决玻璃基板的来源问题。玻璃基板产商主要包括美国康宁、日本旭硝子、电气硝子、安瀚视特、彩虹股份、凯盛新能、华映科技。大陆面板厂发展、高世代线布局加速玻璃基板国产化进展。近年 来,在政 策和 资金 支持 下,大陆面板厂商 高世代线 发展迅速,玻璃基板大尺寸化对于地域 就近配套 要求更高,使得国内厂商有较低的运输成本 优势。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预测,我国有望在 2025 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玻璃生产地,拥有全球超过三分之一的市场规模。中性预测下,2025 年我国电子玻璃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231 亿元,全球 市场 份额 超过 33%,2027 年我国电子玻璃市场规模将达到 285 亿元。图表8:电子显示 玻璃 行业 竞 争格 局(2021)图表9:显 示 玻 璃基 板世 代线 分类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国金证券研究所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国金证券研究所 偏光片主要是将聚乙烯醇膜(PVA)、三醋 酸纤 维素 膜(TAC)、保护 膜、离型 膜、压敏 胶等原材 料经 拉伸、复合、涂布 等工 艺制 成的 一种 高分 子材 料。上游是基膜等光学材料,偏光片的主要组成膜层包括:TAC 膜(支持层)、PVA 膜(偏光层)、AG 膜(防眩层)、LR/AR(低反射/不反射层)、PSA(粘着层)、保护层、WVDLC 光学补偿膜,在生产偏光片所 需的各膜层中,TAC 膜和 PVA 膜是最主要的膜层,决定了偏光片的偏振性能、透光率、偏振率、色度等重要的光学指标。LCD 面板上游原材料对偏光片需求很大,全球市场规模里大陆需求占比一半。2021 年,我国偏光片供应量 2.65 亿平方米,同比 增长 89.3%,需求 3.6 亿平方米,同比增长 24.1%。根据CINNO Research 预测,2025 年中国大陆地区的偏光片产能将占据全球产能总量的63%,中国大陆偏光片厂商的产能占比提升到 58%。竞争 格局 上,偏光 片主 要由 日韩 垄断,国产化率低,主要包括日东电工、住友化学、三立子宝莱、三利谱、杉杉股份、深纺织,国内仍以批量生产 TN 和 STN 型偏光片产品为主,盛波光电、三利谱等几家配套生产 TFT 液晶面板用偏光片。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10 图表10:中 国 偏 光片 市场 规模 图表11:中 国 偏 光片 市场 竞争 格局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国金证券研究所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国金证券研究所 掩模版 主要应用于平板显示、半导体、触控和电路板的制造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材料之一,主要原材料包括掩膜基板、光学膜、化学试剂材料。以 TFT-LCD 制造 为例,主要运用掩模版 曝光掩蔽,将设计好的 TFT 阵列和彩色滤光片图形按照薄膜晶体 管的膜层结构顺 序,依次 曝光 转移 至玻 璃基 板,最终 形成 多个 膜层 所叠 加的 显示 器件。目前中国大陆只有少数厂商具备上游基材生产能力,大多数掩膜版企业主要采用采购掩膜版基材的方式,而其 精度和质量水平会直接影响最终下游制品的 良率。从应用结构来看,半导体芯片和平板显示是主要的两大应用领域,其中半导体芯片占比为 60%,平板显示领域占比为 28%,LCD 与 OLED 分别占比 23%、5%。根据 Omdia 数据,2020 年平板显示掩膜版行业销售额前五名分别为美国福尼克斯,占比 21.5%,日本 SKE,占比 19.4%,日本 HOYA,占比 18.9%,韩国 LG-IT,占比 18.8%,清溢光电,占比 6.4%,CR5 市场份额约为 75%,国产 化水 平仍有提升空间。图表12:掩膜版 下游应用占比(2021)图表13:掩 膜 版 行业 市场 集中 度(2020)来源:Omdia,国金证券研究所 来源:Omdia,国金证券研究所 2022 年的显示驱动 IC 市场 急剧 下滑,全球 显示 驱 动 IC 的总 需求 为 79.5 亿颗,2023 年预计约为79.8 亿颗,其中 大尺 寸DDIC 占总需求的69%,液晶 电视DDIC 占大尺寸部分的38%,中国台湾和韩国的 IC 厂商在大尺寸 DDIC 市场仍占据最大份额,而中国大陆的份额也在持续增长。在中小尺寸 DDIC 市场中,智能手机有最大的市场份额占比 18%,IT 应用需求则较为疲软。在制程工艺要求上,大尺寸面板 90nm 及以上技术已较为成熟,市场 较为 稳定。显示驱动芯片 周期性明显,已出现积极复苏信号。显示驱动芯片封测端景气度从今年 2-3月份开始回升,2023Q1 龙头公司整体稼动率接近满产,在手订单数量已超公 司产能,高稼动率有望持续。需求端,目前来看 Q3 面板产业链库存处于合理水平,下半年中大尺寸TV 面板采购量有望环比成长,手机、可穿戴、电脑、显示屏等有望迎来补库。受益于面板产能向中国大陆转移,显示驱动芯片国产化率尚低,国产替代势在必行。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11 图表14:显示驱动IC 年度 需求 及预 测(百万颗)来源:Omdia,国金证券研究所 显示驱动芯片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中国台湾、韩国厂商占据绝大部分份额,中国大陆 整体市场占有率较低。根据 CINNO Reasearch,2021 年 全球显示驱动芯片 出货量 联咏科技占比为 23%,排名第一。中国大陆 显示驱动厂商出货量最高的集创北方占比 约 4.0%。在显示驱动核心细分领域智能终端领域中,主要存在智能手机和智能穿戴两大市场。2021 年全球 TFT-LCD 手机显示驱动芯片市场联咏科技出货量占比为 22%,排 名第 一;奕 力科 技市场占有率为 16.2%,排名 第二。内地 占比 最高 的厂 商格 科微 排名 第三,市占 率为 12.4%,新相微 占 1.5%。图表15:全 球 显 示驱 动芯 片 出 货量 竞争 格局(2021)图表16:TFT-LCD 手 机 显 示驱 动芯 片出货量竞争格局(2021)来源:CINNO Research,国金证券研究所 来源:CINNO Research,国金证券研究所 液晶材料是 LCD 上游液晶的基础材料,成本占比不高,但对液晶面板的质量起着关键作用,对 LCD 的响 应时 间、度、分辨 率、使用 温度 和视 角等 方面 有着 直接 影响。由于 国内 起步 较晚、进度 较慢,国内 液晶 材料 产业 与国 际先 进水 平有 不小 的差 距,高端 混晶 材料 技术 长期被国外垄断。展望未来,LCD 上游材料 将 迎来发展契机,具体表现在:LCD 产业链市场空间巨大,其中驱动行业持续成长的主要因素 一是全球 LCD 电视 大尺寸 渗透率继续提升,未来新兴市场的平板电视不断升级换代将带来充足发展市场空间。二是 新技 术、新应 用领 域的 拓展,LED背光电视正以更轻薄、节能和环保等优势加速替代,技术的进步也将驱动行业成长。中国大陆 LCD 面板 高世代线 生产线产能建设加速,中国面板产能具有很大提升空间,随着 中游面板向中国大陆转移,未来扶持国产原材料厂商,打造 LCD 产业生态链有望带来上游厂商发展机会。LCD 上游材料具有高技术壁垒、高度集中、高毛利和较弱周期 性的特点,国内企业不断在液晶、玻璃基板和偏光片等领域取得技术突破,凭借区域、成本和政策优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12 势,使上游成为最可能突破和最具成长性的市场。1.2.2 下游:电视与手机为主要应 用领域,大尺寸化趋势明显 LCD 面板下游可分为大尺寸 LCD 应用整机产业和中小尺 寸 LCD 应用 整机 产业。其中,大尺寸 LCD 应用包括笔记本电脑,电脑显示器和液晶电视等,中小尺寸 LCD 应用 包括 手机、平板电脑和车载显示器等。在近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后,LCD 显示面板已成为当前半导体显示产业的主导力量。根据群智咨询数据显示,2021 年 LCD 显示面板产值高达 957 亿美元,较2020 年度同比增长12.38%,占据 显示 面板 整体 产值 的70.00%。根据 下游 应用 领域 划分,2021 年 LCD 显示 面板 产值 中 39.28%来自于电视面板、19.05%来自于智能手机面板、15.68%来自于笔电面板、12.93%来自于显示器面板,系 LCD 面板产值的主要组成部分。图表17:全球 LCD 显示 面 板产 业产 值(单位:亿 美元)来源:惠科股份招股说明书,群智咨询,国金证券研究所 电视与手机为主要应用领域,电视消耗主要产能面积,大尺寸的供需 体现 了整体 LCD 面板行业的供需格局。从出货量来看,2022 年全球LCD 面板各下游应用占比分别为手机53.0%、电视 11.7%、平板电脑 11.2%、笔 记本 电 脑 9.2%、车载 7.9%、显 示 器 6.9%;从出货面积来看,LCD 面板各下游应用占比分别为电视 72.1%、显示器 12.3%、笔记本电脑 5.6%、智能手机 5.0%、平板电脑 2.9%、车载 2.1%。图表18:2022 年全球LCD 面板 出货 量下 游应 用占 比情 况 图表19:2022 年全球LCD 面板出货 面积 下游应用占比 来源:观研报告网,国金证券研究所 来源:观研报告网,国金证券研究所 液晶电视作为面板下游应用的最大组成部分,大多数面板都以 open cell(OC)的形式从面板制造商运往电视或背光模组制造商。根据 Omdia 数据,考虑面板价格有波动,以 2021年数据来看,一台 65 英寸超高清液晶电视的 总成本中,OC 成本为 226 美元,高达 51%。而手机作为面板出货量最多的终端应用产品,产品成本构成中,面板也占据了 重要份额。401 394317244310376319309263221227182838889809312462 717171104150020040060080010001200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手机,53.0%平板电脑,11.2%笔记本电脑,9.2%显示器,6.9%车载,7.9%电视,11.7%电视,72.1%手机,5.0%平板电脑,2.9%笔记本电脑,5.6%显示器,12.3%车载,2.1%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13 据 Counterpoint Research 的 BOM 成本分析,生产一台三星 Galaxy S23 Ultra 手机的成本中,除去高通供应的系统级芯片(SOC)占据 35%的物料成本之外,屏幕成 本占比为第二大份额,为 18%。图表20:65 英 寸超 高清 液晶 电视 成本 和利 润结 构 图表21:Samsung Galaxy S23 Ultra BOM 份额 来源:Omdia,国金证券研究所 来源:Counterpoint,国金证券研究所 全球 电视、显 示器 大尺 寸化 趋势 明显,有 效消 化显 示面 板产 能。近年来,受到消费升级和品牌商技术革新的推动,全球电视大尺寸趋势显著。2020 年,受全 球新 冠 疫情 影响,居家办公、学习、娱乐等需求显著增长,50 英寸及以上的电视需求保持强势 增长,全球电视面板平均尺寸达 47.1 英寸。群智咨询测算数据显示 2023 年一季度全球 LCD TV 面板尺寸环比增加 0.7 英寸,截至 2023 年 5 月,Omdia 最新统计显示 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加权平均尺寸首次超过 50 英寸。电视平均尺寸的增长可以有效消化高世代半导体显示面板的产能。同时,全球显示器大尺寸占比亦在加速提升。24 英寸以上大尺寸显 示器受居家娱乐和办公需求增长的推动,规模和占比均呈现增长 趋势,预计 未来 伴随 电竞 显示 器、曲面显示器等细分市场的增长 将持续保持上升趋势。图表22:2020 年至2023 年 全球电视面板 出货平均尺寸(单位:英寸)来源:群智咨询,国金证券研究所 47.148.547.549.147.44848.749.24646.54747.54848.54949.52020 2021 2022 2023E 2022Q3 2022Q4 2023Q1 2023Q2E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14 图表23:全 球 品 牌电 视市 场出 货分 尺寸 占比 走势 图表24:全 球 显 示器 市场 出货 量的 尺寸 段结 构走 势 来源:惠科股份招股说明书,群智咨询,国金证券研究所 来源:惠科股份招股说明书,群智咨询,国金证券研究所 1.2.3 上下游 占据主要 利润空间,中游面板大陆厂格局优化 LCD 产业链上、中、下游行业的毛利率水平构成了著名的“微笑曲线”,曲线 左边是上 游的玻璃基板、偏光片、化学品 和驱动 IC 等相关供应商,曲线中间是液晶面板及模组制造厂商,曲线右边是下游整机组装、整机品牌商和渠道经销商。图表25:LCD 产业链 毛利率 微笑曲线(2021)来源:华经情报网,国金证券研究所 从上游环节来看,国产化率低主要 源于 我国部分材料零部件起步较晚,海外厂商在技术上有大幅领先。供应商大多集中在海外、出于供需关系的考虑 而 扩产有度,具有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的特点,上游产业附加价值较高,利润水平在 LCD 产业链中处于较高的位置,对应周期性会更弱。上游原材料中 除国产化率较高的驱动 IC 之外,玻璃基板、偏光片和化学物品等厂商的毛利率均超 30%。从 液晶面板下游 来看,应用市场主要是电视、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终端消费电子产品及其他液晶成像领域,不同应用场景对于价值量的分配不同,大尺寸、中小尺寸产品的利润率水平表现有差异。电视品牌格局较为分散,但考虑到品牌和渠道优势,仍有一定定价权。大尺寸终端以电视为例,按照电视机出货量统计,2022 年全球电视机主要厂商市场份额分布较 为均匀,其中三星以 19.6%的份 额,成为 市占 率第 一的 电视 机厂 商。大尺 寸产 品由 于使 用量 大,产品类别 相对 单一,其利 润空 间相 对有 限。虽然 电视 品牌 格局 较为 分散,行业 集中 度小 于面 板行业,但是 下游 产业 具有 信息 密集 和管 理密 集的 特点,属于 当地 性竞 争,考虑 到下 游终 端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15 产品制造商具备品牌和渠道销售等优势,对消费者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其毛利率也足以保持在 20%到 30%的水平。图表26:2022 年全球电视机主要厂商市场份 额 来源:Omdia,国家发改委,国金证券研究所 图表27:电 视 主 要厂 商周 期波 动情 况 来源:Bloomberg,国金证券研究所 以 PC 为代表的中尺寸终端消费品、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小尺寸终端消费品的市场竞争格局均较为充分,中小尺寸产品对光学指标、机械性能等要求较高,因此相较于标准品的电视,其利润空间相对较大。,19.6%,12.1%TCL,11.7%LG,11.7%,6.2%,3.4%,35.3%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16 图表28:2022 年全球PC 主要 厂商 市场 份 额 图表29:2022 年全球智能手机厂商市场份额 来源:IDC,中商情报网,国金证券研究所 来源:Canalys,国金证券研究所 面板行业议价能力相对较弱,液晶面板毛利率保持在 5%到 15%之间。从面 板行 业自 身情 况来看,一方面,液晶面板属于重资产制造业,存在高资本开支、建设周期长、稳定爬升的特点。面板 行业 资本 开支 通常 是内 化的,资本 开支 周期 基本 为产 线建 设周 期,面板 产能 建设周 期较 长,产能 释放 存在 滞后 性,产线 主导 资本 开支 进程 的公 司基 本上 主导 了整 个行 业的资本开支周期。近年 来,随着 三星 停产 和夏 普大 幅下 调工 厂稼 动率,全球 液晶 电视 面板产业逐步向中国大陆转移,2022 年全球大尺寸 LCD 面板市场中,京东方和华星光电分别以 26.7%和 17.6%的市占率 位于前列。以中国大陆面板行业代表性企业京东方和 TCL 科技为例,其资本开支周期大致为 3 年,建设周期较长。重资产借助政府投资力量,撬动资金杠杆。以京东方为例,上市以来,京东方共进行了6次定增,进行了 6 次债券融资,包含首发股权融资规模 达 1172 亿元,融 资占 比 达 78%,其中定增规模达 912 亿元,融资 占比 达 77.2%,债权 融资 规模 达 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