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报告吧!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报告吧

换一换
首页 报告吧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移动通信基站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技术规范DB35/T 1256-2020.pdf

  • 资源ID:168729       资源大小:1.28M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9.9金币 【人民币9.9元】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9金币 【人民币9.9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说明:
本站最低充值10金币,下载本资源后余额将会存入您的账户,您可在我的个人中心查看。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共享资源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移动通信基站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技术规范DB35/T 1256-2020.pdf

ICS 07.060 A 47 DB35 福 建 省 地 方 标 准 DB35/T 12562020 代替 DB35/T 12562012 移动通信基站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detection of lightning protection device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2020-09-29发布 2020-12-29实施 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35/T 12562020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防雷技术要求.1 5 雷电防护装置检测.5 6 防雷安全管理.6 附录 A(规范性附录)雷电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7 附录 B(资料性附录)防雷安全巡查表.9 参考文献.10 DB35/T 12562020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DB35/T 12562012移动通信基站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与DB35/T 12562012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修改了术语和定义的内容(见第3 章,2012年版第3 章);修改了防雷技术要求的内容(见第 4章,2012 年版第6 章);修改了检测项目的内容(见5.1,2012年版第 5 章);修改了检测程序的内容(见5.2,2012年版第 4 章、第 9章);修改了检测作业要求的内容(见5.3,2012年版第7章);修改了检测方法、结果判定及检测报告的内容(见5.4,2012年版第 10 章)删除了检测周期的内容(2012年版第8章);增加了防雷安全管理(见第6章);删除了土壤电阻率测试的内容(2012年版附录A);增加了雷电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的内容(见附录A);增加了防雷安全巡查表的内容(见附录 B);修改了参考文献(见参考文献,2012年版参考文献)。本标准由福建省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FJ/TC 17)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华茂防雷装置检测中心、福建省龙岩市防雷中心、厦门华信立诚标准化服务有限公司、漳州市避雷装置安全监测所、三明市防雷减灾管理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蔡河章、黄声锦、陈菲、李衣长、郑松、林锋、王辉煌、程斌、李萍、黄双毅、黄幼萍、陈青娇、陈鼎恩、黄景杭、石祥南。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B35/T 12562012。DB35/T 12562020 1 移动通信基站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移动通信基站的防雷技术要求、雷电防护装置检测、防雷安全管理等内容。本标准适用于移动通信基站雷电防护装置的检测及日常维护和管理工作。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500572010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3432012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JGJ 802016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DB35/T 7152018 防雷装置检测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移动通信基站 mobile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移动通信系统中,连接固定部分与无线部分,并通过空中的无线传输与移动电话终端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无线电收发信电台(站)。3.2 高处作业 working at height 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 m或2 m以上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的作业。4 防雷技术要求 4.1 一般规定 4.1.1 移动通信基站的防雷类别宜划分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并符合 GB 500572010 的要求。4.1.2 移动通信基站的雷电防护区划分应按照 GB 503432012的规定,将需要防雷击电磁脉冲的环境划分为 LPZ0A、LPZ0B、LPZ1、LPZ2LPZn区。4.1.3 基站内建筑物的雷电防护装置应符合 GB 500572010 的要求。4.2 接闪器 4.2.1 天线、机房等设施均应在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内,保护范围宜按滚球法计算。屋顶上的天线宜优先采用抱杆接闪杆保护。4.2.2 接闪器的布置、材料、结构、最小截面积和安装方式等还应符合 GB 500572010的要求。DB35/T 12562020 2 4.3 引下线 4.3.1 铁塔接闪杆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40 mm4 mm的热镀锌扁钢作为引下线;当铁塔金属构件电气连接可靠时,可不设置专门的引下线。4.3.2 引下线的布置、材料规格、结构、最小截面积和安装方式等还应符合 GB 500572010的要求。4.4 接地装置 4.4.1 移动通信基站的接地装置包括机房接地装置、铁塔接地装置和变压器接地装置。机房接地装置与铁塔接地装置应采用联合接地方式。当电力变压器设置在机房内或距机房接地装置边缘 30 m以内时,变压器应与机房和铁塔共用一组接地装置;当电力变压器设置在机房外且距机房接地装置边缘大于 30 m时,可设置独立接地装置。4.4.2 机房优先利用基础内的钢筋作为接地装置,并应符合 GB 500572010的要求;当基础内的钢筋不能满足要求或在机房顶部建有铁塔时,应沿机房建筑物散水点外大于 1 m处设环形接地装置,环形接地装置宜在建筑物四角与基础内的钢筋就近连接。当机房顶部建有铁塔时,还应在建筑物四角设置长度不小于 20 m 的水平接地体作为辐射式接地体。4.4.3 铁塔接地装置应符合以下要求:a)当铁塔建在机房顶时,铁塔四脚应与楼(房)顶接闪带就近不少于 2处焊接连通,并应利用建筑物框架结构建筑四角柱内的钢筋作为引下线。b)当铁塔四角包含机房时,接地装置应利用建筑物基础和铁塔四角外设的环形地网作为其接地装置,接地网面积应大于15 m15 m。c)当铁塔位于机房旁边时,铁塔地基四塔脚内部金属构件应采用 40 mm4 mm的热镀锌扁钢焊接连通组成铁塔接地装置,其网格尺寸不应大于 3 m3 m。铁塔接地装置与机房接地装置之间应每隔 3 m5 m 焊接连通一次,且连接点不应少于 2 点。在土壤电阻率较高的地区,应在铁塔地网远离机房一侧的铁塔两角均应设置长度不小于 20 m的水平接地体作为辐射型接地体。d)当使用抱杆或杆塔时,宜围绕杆塔3 m 远范围设置封闭环形(矩形)接地体,并与杆塔地基钢板四角可靠焊接连通。杆塔地网应与机房地网每隔 3 m5 m 相互焊接连通一次。当没有机房时,杆塔地网四角均应设置长度不小于 20 m的水平接地体作为辐射式接地体。4.4.4 接地装置应按50 Hz电气装置的接地电阻值确定,不应大于按人身安全和设计要求所确定的接地电阻值,且不宜大于10。当土壤电阻率大于 1 000 m,且接地电阻值达不到要求时,接地装置等效半径应大于 10 m,并应在接地装置四角增设不小于20 m的辐射型接地体。4.4.5 接地装置的布置、材料、结构、最小截面积和安装方式等还应符合 GB 500572010 的要求。4.5 等电位连接 4.5.1 基站应在机房所在建筑物LPZ0B与LPZ1区界面处设置总等电位接地端子板,所有进入建筑物的外来导电物均应在界面处做等电位连接。当围绕建筑物四周设有环形接地装置或直接利用建筑物圈梁钢筋作为接地装置时,环形接地装置或圈梁钢筋可直接作为总等电位接地端子板使用。总等电位接地端子板不应与铁塔塔角直接连接。总等电位连接端子板与局部等电位连接端子板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95 mm2的多股铜线相连。4.5.2 机房内电气信息设备应作等电位连接。等电位连接的结构形式应采用 S型、M型或它们的组合。电气和电子设备的金属外壳、机柜、机架、金属管道、槽、屏蔽线缆金属外层、电子设备防静电接地、安全保护接地、功能性接地、电涌保护器接地端等均应以最短距离与 S型结构的接地基准点或 M型结构的网格连接。4.5.3 采用M型结构的网格连接时,应在机房内沿走线架或墙壁设置环形等电位连接排,并作为机房局部等电位连接使用,材料应采用40 mm4 mm的镀锌扁钢或截面积不小于30 mm3 mm 的铜排。M型DB35/T 12562020 3 结构的网格与接地装置应采用40 mm4 mm 的镀锌扁钢或截面积不小于 95 mm2的多股铜线相连,并应在机房四边进行多点连接。每台设备与M型结构网格的等电位连接线的长度不宜大于 0.5 m,并宜设2根等电位连接线安装于设备的对角处,其长度相差宜为20%。4.5.4 采用S型结构连接时,机房局部等电位连接端子板应设在配电箱和第一级电源电涌保护器附近,开关电源、收发信机以及其他设备均应就近与机房局部等电位连接端子板进行等电位连接。如设备机架与局部等电位连接端子板相距较远可采用两级局部等电位连接,第一级电源电涌保护器、交流配电箱及光纤加强芯和金属护层的接地线应连接至一级局部等电位连接端子板;站内其他设备的接地线、信号线路的空线应接至第二级局部等电位连接排。两个等电位连接端子之间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 70 mm2的多股铜线相连。4.5.5 在建筑物顶的天线、抱杆及室外走线架,应和屋面雷电防护装置相连。射频拉远单元、天线和室外直流防雷箱可直接利用桅杆或抱杆的杆体接地。当桅杆及抱杆不具备与建筑物接地的电气连接时,天线、射频拉远单元、室外防雷箱应采用直径不小于 8 mm的圆钢或截面积不小于 16 mm2的多股铜线直接与屋面雷电防护装置进行等电位连接。4.5.6 接闪杆、接闪带或铁塔接地的引下线连接点不应作为接地引入线与接地装置的连接点。4.6 屏蔽措施 4.6.1 铁塔上架设的馈线及同轴电缆金属外护层应分别在塔顶、离塔处及机房入口处外侧就近接地;当馈线及同轴电缆长度大于60 m 时,宜在塔的中间部位进行等电位连接。在机房馈线窗处应设局部等电位连接端子板作为馈线及同轴电缆的接地点,局部等电位连接端子板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 16 mm2的多股铜线直接与总等电位连接端子板相连。室外走线架始、末两端均应就近接地,接地连接线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 10 mm2的多股铜线。4.6.2 移动通信基站设在办公大楼、大型宾馆、高层建筑和居民楼内时,天(馈)线应就近与楼顶接闪带、接闪网或预留的接地端子进行等电位连接。4.6.3 直流远供馈电线应采用具有对雷电电磁场有屏蔽功能的电缆,电缆屏蔽层应在电缆两端接地,机房侧的屏蔽层接地应在馈线窗与局部等电位连接端子板进行等电位连接。当直流馈电线水平长度大于60 m时,应在直流馈电线中部对电缆屏蔽层进行重复接地。4.6.4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天线安装在铁塔顶部时,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馈线屏蔽层应分别在塔顶、机房入口处就近接地;当馈线长度大于60 m时,馈线屏蔽层则宜在塔的中间部位进行等电位连接。4.6.5 移动通信基站的建筑物航空障碍灯、彩灯、监控设备及其他室外设备的电源线应采用具有金属护层的电力电缆或穿钢管敷设,其电缆金属护层或钢管两端应在雷电防护区交界处做等电位连接并接地。4.7 电涌保护器 4.7.1 电源供电系统电涌保护器的设置和选择宜符合表 1的规定。DB35/T 12562020 4 表1 电源供电系统电涌保护器的设置和选择 第一级 第二级 直流保护 交流配电箱旁边或者交流配电箱内 开关电源 直流输出端 10/350 s 级试验 8/20 s 级试验 8/20 s 级试验 8/20 s 级试验 1.2/50 s 和 8/20 s 复合波级试验 环境因素 Iimp(kA)In(kA)In(kA)In(kA)Uoc(kV)Isc(kA)闹市区、公共建筑物、专用机房的基站 20 60 机房建在城市中高层孤立建筑物的楼顶、城郊、居民房以及无专用配电变压器供电的基站 40 80 丘陵、公路旁、农民房、水田中、水塘旁、河边、江边等易遭受雷击的基站 25 100 高山、海岛的基站a 30 120 40 5 10 5 a 表示采用二端口电涌保护器或加装自恢复功能的智能重合闸过流保护器。4.7.2 站内、站外使用的电源配电箱应安装断路开关或加装自恢复功能的智能重合闸过流保护器,不得安装漏电开关。4.7.3 设在居民区的基站应在其建筑物的配电箱内加装电源供电系统电涌保护器,其最大通流容量不应小于 60 kA,并应在临近建筑物的配电箱加装相应等级的电源供电系统电涌保护器。4.7.4 计算机网络及各类信号线电涌保护器的设置和选择应符合表 2的规定。表2 计算机网络及各类信号线电涌保护器设置和选择 线型 电涌保护器安装要求 环境性质 雷暴日(d/a)电涌保护器 性质 标称 放电电流 最大 通流容量 楼内用户线50 m 一端安装 城市 40 GDTSAD 3 kA 8 kA 设备间距50 m以上及楼外用户线 两端安装 城市 40 GDTSAD 3 kA 8 kA 楼内用户线30 m 一端安装 郊区或山区 40 SAD 300 A 800 A 网络数据线 设备间距30 m以上及楼外用户线 两端安装 郊区或山区 40 SAD 300 A 800 A 40 GDTPTC 3 kA 8 kA 用户话路信号线 一端安装 40 SADPTC 300 A 800 A PCM 传输信号线30 m 两端安装 郊区或山区 GDTPTC 3 kA 8 kA 信号线 网管监控线30 m 两端安装 郊区或山区 GDTPTC 3 kA 8 kA 同轴天(馈)线 在终端处 安装 郊区或山区 25 GDT型滤波型 1/4型 5 kA 10 kA 注1:GDT 表示气体放电管,SAD 表示半导体保护器件,PTC 表示热敏电阻。注2:一端(两端)安装的端指主设备端。DB35/T 12562020 5 4.7.5 当雷暴日小于等于 40 d/a,且移动通信基站数据信号设备曾经发生过雷击事故时,应安装信号电涌保护器,其最大通流容量不应小于8 kA。4.7.6 需上报监控信号的无人值守移动基站的外引线E1线、电话线及 RS422等信号线应安装信号电涌保护器,其最大通流容量不应小于8 kA。4.7.7 建在孤立的高大建筑物或郊区及山区地处雷暴日大于 40 d/a的移动通信基站,当馈线较长时,应在机房入口处安装馈线电涌保护器,也可在设备中内置电涌保护器,其最大通流容量不应小于10 kA。馈线电涌保护器的接地线应连接到馈线窗接地排。4.7.8 当通信设备内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馈线输入、输出端已内置电涌保护器时,不应增加外置的同轴馈线电涌保护器。5 雷电防护装置检测 5.1 检测项目 雷电防护装置检测项目如下:a)防雷类别及雷电防护区的划分;b)接闪器;c)引下线;d)接地装置;e)等电位连接;f)屏蔽措施;g)电涌保护器(SPD)。5.2 检测程序 5.2.1 雷电防护装置检测应按照图1规定的流程进行。图1 检测流程图 DB35/T 12562020 6 5.2.2 对移动通信基站的首次检测应全面检测 5.1 的全部检测项目。5.2.3 对移动通信基站的后续检测,在移动通信基站的雷电防护装置无较大变化时,可不进行 5.1中a)和 f)及 b)中的接闪器保护范围的检测项目。5.3 检测作业要求 5.3.1 现场环境条件应能保证正常检测。雷雨天应停止检测活动,检测土壤电阻率和接地电阻值宜在非雨天和土壤未冻结时进行。5.3.2 现场检测时,应严格遵守移动通信基站的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高处作业应遵守 JGJ 802016的规定。5.3.3 检测作业现场应具备保障检测人员和设备的安全防护措施。检测配电房、变电所的雷电防护装置时,应着绝缘鞋、绝缘手套、使用绝缘垫,以防电击。5.3.4 检测仪器应保证其在计量认证有效期内并能正常使用。检测作业时,检测仪器的测试导线应避开高、低压供电线路。5.3.5 每一项检测应有2 人以上共同进行,每一个检测点的检测数据应经复核无误后,填入原始记录表。原始记录表参见 GB/T 214312015中的表I.1。5.4 检测方法、结果判定及检测报告 5.4.1 移动通信基站雷电防护装置检测应按 DB35/T 7152018中7.4规定的方法开展,并判定是否符合本标准第 4章的规定。5.4.2 移动通信基站各项防雷技术指标及参数的检测结果应如实记入原始记录表,应按要求整理计算,并绘制移动通信基站雷电防护装置的平面示意图。原始记录表参见 GB/T 214312015中表 I.1。5.4.3 检测结果的综合评定应按DB35/T 7152018第 9章的规定进行。5.4.4 移动通信基站的雷电防护装置检测后,由检测机构出具检测报告;存在安全隐患的,待复检合格后,出具复检报告。检测报告应结论准确、用词规范,出具的检测报告应至少一式两份。6 防雷安全管理 防雷安全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a)移动通信基站应每年开展一次防雷安全性能检测,雷击频发地区的移动通信基站宜适当增加检测次数。移动通信基站的管理单位对检测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应及时组织整改;b)移动通信基站的管理单位应主动、及时获取当地气象台站发布的雷电预警信息,并根据不同的雷电预警信号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雷电预警信号及防御措施指南见附录 A;c)移动通信基站的管理单位应制定完善雷电防护装置日常检查维护制度,做好雷电防护装置的日常检查、维护、记录工作;d)移动通信基站的管理单位应组织做好防雷安全巡查工作。防雷安全巡查工作宜至少每半年组织一次。巡查中发现安全隐患时,应及时组织整改。防雷安全巡查表参见附录B。DB35/T 12562020 7 A A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雷电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 A.1 雷电黄色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 A.1.1 图标 雷电黄色预警信号图标如图A.1所示。图A.1 雷电黄色预警信号图标 A.1.2 标准 6 h内可能发生雷电活动,可能会造成雷电灾害事故。A.1.3 防御指南 出现雷电黄色预警信号时,应采取如下措施:a)应按照职责落实防雷安全应急措施,并密切关注天气及后续雷电预警信息的发布;b)尽量避免长时间的户外作业。A.2 雷电橙色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 A.2.1 图标 雷电橙色预警信号图标如图A.2所示。图A.2 雷电橙色预警信号图标 A.2.2 标准 2 h内发生雷电活动的可能性很大,或者已经受雷电活动影响,且可能持续,出现雷电灾害事故的可能性比较大。DB35/T 12562020 8 A.2.3 防御指南 出现雷电橙色预警信号时,应采取如下措施:a)应按照职责落实防雷安全应急措施,并密切关注天气及后续雷电预警信息的发布;b)屋顶或铁塔上作业人员应当立即停止作业并迅速躲入有雷电防护装置的建筑物内;c)户外人员应当迅速躲入具备防雷安全的建筑物内;d)切断市电,机房重要设备应采用UPS供电。A.3 雷电红色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 A.3.1 图标 雷电红色预警信号图标如图A.3所示。图A.3 雷电红色预警信号图标 A.3.2 标准 2 h内发生雷电活动的可能性非常大,或者已经有强烈的雷电活动发生,且可能持续,出现雷电灾害事故的可能性非常大。A.3.3 防御指南 出现雷电红色预警信号时,应采取如下措施:a)应按照职责落实防雷安全应急措施,并密切关注天气及后续雷电预警信息的发布;b)在雷电预警信息解除前,确保人员仍处在具备防雷安全的建筑物内;c)切勿接触天线、金属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结构柱等,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和其他类似金属装置;d)确保市电仍处于切断状态,机房重要设备应采用UPS 供电。DB35/T 12562020 9 B B 附 录 B(资料性附录)防雷安全巡查表 防雷安全巡查的内容参照表B.1。表B.1 防雷安全巡查表 检查单位 参与部门 检查人员 检查时间 检查地点 检查组负责人 联系电话 序号 检查内容 检查情况 1 是否建立完善的防雷安全制度(指定专人负责防雷安全工作;建立健全各项防雷安全制度;制定保障防雷安全的操作规程)。2 雷电防护装置是否进行定期检测,报告是否在有效期内,报告中提出的安全隐患是否整改完成。3 开展安全检查中发现的防雷安全隐患,是否及时采取整改措施。4 是否组织制定雷电灾害应急预案和演练培训工作。是否开展防雷知识、技能的宣传教育和培训。5 防雷避险标识牌设置是否正确、牢固、安全,防雷避险指示引导设置是否醒目。6 是否做好雷电防护装置的日常检查、维护、记录工作。7 是否指定专人负责雷电预警信息的及时接收、传递工作。8 发生雷电灾害的,是否及时向相关部门上报雷灾事故信息,配合做好雷灾调查和鉴定工作。9 是否做好防雷安全档案资料。检查结论(包括检查情况、存在问题和整改结果材料):DB35/T 12562020 10 参 考 文 献 1 GB/T 214312015 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2 GB 506892011 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 3 GB 511202015 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验收规范 _

注意事项

本文(移动通信基站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技术规范DB35/T 1256-2020.pdf)为本站会员(13259592365)主动上传,报告吧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报告吧(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号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