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报告吧!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报告吧

换一换
首页 报告吧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左权小花戏DB1407/T 017-2020.pdf

  • 资源ID:166793       资源大小:372.71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9.9金币 【人民币9.9元】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9金币 【人民币9.9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说明:
本站最低充值10金币,下载本资源后余额将会存入您的账户,您可在我的个人中心查看。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共享资源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左权小花戏DB1407/T 017-2020.pdf

DB1407 山 西 省 晋 中 市 地 方 标 准 DB 1407/T 017202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左权小花戏 2020-08-14发布 2020-08-24实施 晋中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1407/T 0172020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定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晋中市文化和旅游管理局提出并监督实施。本标准由晋中市文化和旅游标准化专家组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左权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左权县文化和旅游局、左权县民歌研究中心、山西沪邦标准化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山西分公司 本标准起草人:刘晓刚、王占文、李明珍、刘二萍、张世华、王宏宇、何君兰、袁子晖、王晓锋、张雅玲 DB1407/T 0172020 II 引 言 2014年11月,左权小花戏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左权县位于太行山主脉西麓,古称辽州、辽阳、辽县,为纪念在此牺牲的八路军抗日将军左权改为现名。左权人民民风淳朴,性格开朗,千百年来形成丰富且风格独特的民间文化。早期的辽州民间歌舞,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的农耕文化和祭祀活动,经历汉魏时期的演化,到盛唐时期发展为祭祀歌舞,宋元形成较完整的辽州歌舞戏,一直流传和发展至今。左权小花戏音乐旋律、舞蹈和表演与当地民俗紧密联系,形成独特的地方歌舞戏风格,是不可多得的民间艺术瑰宝。但伴随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变迁,以及各地文化交流不断深入,各种音乐艺术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左权小花戏的生态环境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与其他民间艺术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运用包括法律、标准化等多种方式有效地保护这支民族艺术奇葩成为当务之急。为保护左权小花戏特有的文化和艺术特征,特制定本标准。制定本标准目的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制度相衔接,在对左权小花戏现有研究、挖掘、传承、发展的基础上,以当前为着眼点,历史地、客观地还原其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本标准不作为商业演出、艺术交流等活动评价的依据。DB1407/T 0172020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左权小花戏 1 范围 本标准给出了左权小花戏的术语和定义、分类、主要特征、小花戏的结构、旋律、舞蹈特点、歌词与道白、道具、表演方式、乐队、保护、传承和发展。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左权小花戏。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2.1 左权小花戏 左权小花戏(以下简称“小花戏”)指流淌着农耕文化和祭祀文化血脉,起源于汉魏乐府民歌,兴起于盛唐辽州社火,形成戏曲于宋元之间,广泛流传于左权县(原辽县)境内的,并逐步形成具有广泛影响的地方民间歌舞戏。2014年11月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3 分类 依据小花戏在不同发展方向,小花戏分为歌舞戏和歌舞剧。4 主要特征 4.1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叙事体歌舞 以爱情和婚姻为主线,展示对黑暗旧制度的抨击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原生态民间歌舞形式,展示当地民俗风情和生活态度以及太行山人民刚正不阿、不屈不挠的坚强性格,强悍质朴的思想情怀和追求正义与美好的强烈夙愿。4.2 歌舞并重,舞中有戏 小花戏以浓郁的左权民歌音乐、三颠步与蝴蝶扇融合的扇舞、戏曲结构,表现一段完整故事情节。歌中有舞,舞中有戏,歌、舞、戏三者紧密结合。4.3 方言语汇,传情达意 方言作为小花戏核心元素,以其特有的地方声韵、叠字音、儿化音和叹词等,构成小花戏特有的语言风格,丰富了小花戏曲词道白的情感表达。4.4 厚重的农耕文化血脉 DB1407/T 0172020 2 小花戏运用民俗语汇和歌舞方式,反映民间社会生活细节,表现太行山人直率刚强的人文性格、真挚纯朴的思想感情及洒脱奔放的生活态度。5 小花戏的结构 5.1 歌舞类小花戏以左权民歌音乐、“三颠步”和扇舞的运用,舞重于戏,通过情节变化表达完整的思想内涵。5.2 歌舞戏类小花戏在继承歌舞类小花戏艺术特征基础上,戏剧情节更加完整。5.2.1 歌舞戏类小花戏曲目短小精悍,表演千姿百态,细节典型化,表现人物性格,以情节为主线,歌舞并重,戏重于舞。5.2.2 歌舞戏类小花戏在作品的艺术构思时,将其事件、人物、唱腔、舞蹈及情绪等分别合理地、恰当地组织,分为三段体结构,即出场曲(引子)、剧目主体和尾声(回场曲)。5.2.3 出场曲(引子)为曲目开场部分。由出场曲音乐和人物登场组成。出场曲较短。5.2.4 剧目主体由若干唱曲、过门曲、道白、帮腔和舞蹈组成的。唱曲多采用左权民歌中的“小调”,多由两个乐句或四个乐句组成一个曲目。5.2.5 歌舞戏类小花戏还吸收了戏曲艺术手、眼、身、法、步,唱、做、念、打以及服装、道具、化妆等艺术手法。5.2.6 尾声(回曲)延伸主体情节,揭示主题。5.3 小花戏的剧本包括:文学剧本、音乐剧本、歌舞剧本和舞台设计等。5.3.1 文学剧本展示曲目地点、场景、人物、时间和事件等情节设计,使用地方方言和戏剧语言构成唱词和道白,完成形象塑造和主题展示。5.3.2 音乐剧本以左权民歌为基础,通过对唱曲、过门曲、舞蹈伴奏等的音乐节奏和旋律的音乐设计,丰富剧情艺术感染力和主题艺术效果。5.3.3 歌舞剧本以扇子舞和“三颠步”为基本舞步的舞蹈设计,实现与剧情发展、音乐跌宕相互交融统一的艺术效果。5.3.4 舞台设计通过对人物服饰、化妆、道具和场景的运用,提升小花戏的艺术表现力。6 旋律 6.1 小花戏音乐旋律以左权民歌音乐为基础。6.2 小花戏音乐属民族五声音阶调式。近年来记谱加入变宫和清角的六声、七声音阶,但变宫、清角在小花戏音乐中使用较少,有时在乐句末尾弱拍出现仅起到修饰润色作用。6.3 小花戏采用民族五声徵调式,调式主音为5(so),属音为2(lai),下属音为1(dao)。6.4 传统小花戏常以四分音符为一拍,四句体为一段记谱方式,旋律发展沉稳、舒缓、厚重,最适于原生态“三颠步”的歌舞表演,后发展为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音乐上展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特点。6.5 小花戏曲牌分慢板、中板、快板和散板,音乐节奏为3/8、3/4拍,有时出现2/4与3/4拍交替进行,音乐节奏随剧情发展而变化。6.6 小花戏音乐结构服从于剧情变化,一般为两段类或三段类。三段类中前两乐句为对称平行乐句。7 舞蹈特点 7.1 小花戏除具备一般歌舞灵动的手、眼、身、法、步技法外,颤颠的舞步、舒展的舞姿和多变的扇花形成其特色。DB1407/T 0172020 3 7.2 轻盈欢快的下肢动律。其中,“三颠步”是小花戏舞蹈里最具代表性的肢体语汇,包含了颤、颠、跳、蹬等多种舞步的配合,着重于膝关节和踝关节的韵律,每一次出腿收脚都有相应的呼吸和延伸。整个步伐为从脚掌、脚腕和膝部的快速推起,而慢步落下的有效控制。随着颠簸的弹力,双膝大幅度有节奏的屈伸,使全身形成明显的起伏。7.3 小花戏舞步还包括三颠跃身步、三颠大转身、三颠十字划步、三颠十字大扭、金蝉蜕壳步、三颠十字撤步、小颠步、点颤步、虚步颠颤等20多种步法。7.4 舒展秀美的舞姿。以拧转、晃首、手臂划圆、转肩扭、三道弯等体态舞姿,形成了小花戏舒展、矫健、朴实、俊秀的舞蹈特色。基本动作包括鸳鸯戏水、小燕展翅、蜻蜓点水、蝴蝶式旋转、磕扇拧身、探海拧身、水底望月等70多种。7.5 扇舞是小花戏的艺术特色,其中“蝴蝶扇”最具代表性。扇舞动作还包括举扇、端扇、提扇、护胸撒扇、大小翻扇、擦脯扇、挽花扇等50多种扇法。7.6 小花戏按执扇方式分单手扇舞和双手扇舞。7.6.1 单手扇舞以右手舞动扇子,主要有“蝴蝶扇”“立扇”“合扇”“撒扇”“磕扇”“纨扇”“大小转扇”“翻扇”“揉扇”等30余种扇技。7.6.2 双手扇舞以左右手各执一扇,主要有“推云扇”“翻浪扇”“大云手”“小云手”“双飞”“对花”等20多种扇技。7.7 扎势(造型、亮相)与演员情感表现的定型,多出现在一个乐句终了时。8 歌词与道白 8.1 小花戏运用戏剧式道白,其数板、韵白依据剧情发展和人物性格变化。8.2 小花戏歌词与道白均采用朴实地道方言。8.3 歌词中“开花”比兴是主要修辞特色,并常用歇后语、板话、倒装句等,增强其趣味性和艺术感染力。8.4 歌词词体常以五言、七言体构成。8.5 歌词与道白符合地方声韵。9 道具 9.1 小花戏舞蹈道具以扇为主。9.2 小花戏扇子由前期“文社火”中的纸扇逐步发展为绸扇,并有扇裙。9.3 其他道具还有手绢、红绸等。9.3.1 小花戏手绢(袖巾)为约35 cm35 cm的红绸,绣有花卉图案,一角有指环,使用时套在小指上。也有八角手绢。9.3.2 红绸为长条形红绸,常用于助舞或象征某些物品,如扁担、锄头等。也可系于腰间舞动。10 表演方式 10.1 传统小花戏为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三天的社火交流演出,后逐步发展为舞台演出。10.2 小花戏表演特点为载歌载舞,边歌边舞,歌舞传情。10.3 小花戏演员少则2人,多则数十人表演。10.4 小花戏传统角色主要有生角、旦角,有时有丑角出现。歌舞戏类的小花戏根据剧情需要,角色划分可以进一步细分。DB1407/T 0172020 4 10.5 小花戏演唱分工:舞蹈演员、伴奏、帮腔(伴唱)。10.6 帮腔可分为领唱、多人伴唱。伴唱时以衬句为主,烘托现场气氛。11 乐队 11.1 主要乐器 11.1.1 小花戏乐器以传统民族乐器为主。11.1.2 早期管弦乐器有唢呐、竹笛、笙、晋胡、底胡、板胡、二胡、扬琴、琵琶、中阮、大阮等。后期晋胡、底胡逐渐不用,并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演奏低音声部。11.1.3 打击乐器有大鼓、小鼓、大锣、小锣、大镲、小镲、排鼓、木鱼、梆子等。早期使用的四块瓦、镲拉机,后渐消失。11.2 伴奏 11.2.1 传统小花戏伴奏为大齐奏和一调到底,随着乐队人数和乐器的增加,发展为分声部配器和灵活转调,使小花戏伴奏更加丰富和谐。小型乐队仍以齐奏为主。11.2.2 唢呐和打击乐器多在间奏时加入,其中小镲击拍,小锣、小鼓加花,适时配入大鼓、大锣、大镲。11.2.3 鼓和唢呐演奏者相互呼应,控制乐队和演员的节奏。12 保护、传承和传播 12.1 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要求,鼓励开展对小花戏历史渊源、文化生态环境、艺术特色的挖掘和传承方式的研究。12.2 充分利用现有文化机构和设施,开展对小花戏传统曲目、经典曲目的收集、整理和发掘,形成较系统的剧本、音频、视频等馆藏代传资料。12.3 加强对小花戏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鼓励其开展小花戏研究、教学和传播。12.4 注重在中小学开展相关知识和技艺的教育培训,造就小花戏研究、演艺、传承新生力量。12.5 充分利用传统节日、重大交流活动,做好小花戏的传播和推广。DB1407/T 0172020 5 参 考 文 献 流传千年的歌舞,王占文著,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第一版 左权小花戏,李明珍等人著,新世界社出版,2015年1月第一版 _

注意事项

本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左权小花戏DB1407/T 017-2020.pdf)为本站会员(13259592365)主动上传,报告吧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报告吧(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号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