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报告吧!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报告吧

换一换
首页 报告吧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白茶 品种DB35/T 1909-2020.pdf

  • 资源ID:164692       资源大小:528.09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9.9金币 【人民币9.9元】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9金币 【人民币9.9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说明:
本站最低充值10金币,下载本资源后余额将会存入您的账户,您可在我的个人中心查看。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共享资源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白茶 品种DB35/T 1909-2020.pdf

ICS 67.040.10 X 55 DB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 19092020 白茶 品种 White teaVariety 2020-06-29发布 2020-09-29实施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5/T 19092020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茶树品种.1 4 种苗繁育.4 5 种苗质量及检验方法和规则.6 6 标志、标签、包装、运输和贮存.7 DB35/T 1909 2020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福建农林大学提出。本标准由福建省茶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FJ/TC 20)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农林大学、六妙白茶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南平市政和县茶业管理中心、南平市建阳区农业农村局、福建鼎白茶业有限公司、福建裕荣香茶业有限公司、福建鼎存茶业有限公司、福建誉达茶业有限公司、福建政和瑞茗茶业有限公司、福建瑞达茶业有限公司、纪生缘(福建)农业发展公司、福鼎市芳茗茶业有限公司、南平市建阳区漳墩老区畲乡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福鼎市张元记茶业有限公司、福鼎市春隆白茶有限公司、福建省松溪县茗博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福建省隆合茶业有限公司、南平市建阳区漳白茶业有限公司、福鼎市茶业管理局、福安市茶业管理局、福建省天湖茶业有限公司、福建武夷天地和生态茶业有限公司、福建松溪瑞茗茶业有限公司、南平市建阳区漳墩镇三农服务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孙威江、陈志丹、庄长强、林喜盈、邵克平、陈林海、许大全、傅永兴、王传意、蔡良绥、余步贵、钟芳永、叶芳养、李泉弟、张礼雄、陈家瑞、纪相炳、邵巧斌、吴健、李光发、杨丰、李招明、林有希、罗星火、周众斌、蔡金龙。DB35/T 19092020 1 白茶 品种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适制白茶的茶树品种,种苗繁育,种苗质量及检验方法和规则,标志、标签、包装、运输和贮存。本标准适用于适制白茶的茶树品种的选择、苗木繁育及种苗质量检验。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11767 茶树种苗 GB/T 22291 白茶 3 茶树品种 3.1 群体种 主要适制茶树种质有:福鼎、政和、建阳以及松溪等地适合制作白茶的当地群体种。3.2 选育品种 3.2.1 主要适制品种 3.2.1.1 主要适制茶树品种有:福鼎大毫茶、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福安大白茶、福建水仙、歌乐茶、九龙大白茶。3.2.1.2 其他茶树品种应符合下列要求:茶树芽叶茸毛较多;茶树芽叶氨基酸含量较高;加工制成的白茶品质应符合 GB/T 22291 中白茶感官品质要求。3.2.2 福鼎大毫茶 3.2.2.1 品种来源 原产于福建省福鼎市点头镇汪家洋村,无性系,1985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品种编号GS13002-1985。3.2.2.2 形态特征 小乔木型,树姿较直立,植株高大,主干显,分枝较密,大叶类,叶片呈水平或下垂状着生。叶椭圆或近长椭圆形,叶色绿,富光泽,叶面隆起,叶缘微波,叶身稍内折,叶尖渐尖,叶齿锐、浅、较密,DB35/T 19092020 2 叶质厚脆。芽叶黄绿色,茸毛特多。一芽三叶百芽重104.0 g,花冠直径4.3 cm5.2 cm,花瓣7瓣,子房茸毛多,花柱3裂。3.2.2.3 生育特性 早生种,芽叶生育力和持嫩性较强,一芽三叶盛期在4月上旬,产量高。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3.5%、茶多酚17.3%、咖啡碱3.2%、水浸出物47.2%。制白茶外形肥壮,白毫密披,色白如银;香鲜爽;味醇和。抗旱性与抗寒性强,扦插繁殖力强,成活率高。3.2.3 福鼎大白茶 3.2.3.1 品种来源 原产于福建省福鼎市点头镇柏柳村,无性系,1985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品种编号GS13001-1985。3.2.3.2 形态特征 小乔木型,树姿半开张,植株较高大,主干较明显,分枝较密,中叶类,叶片呈水平状着生。叶椭圆形,叶色绿,有光泽,叶面隆起,叶缘平,叶身平,叶尖钝尖,叶齿锐、较深、密,叶质较厚软。芽叶黄绿色,茸毛特多。一芽三叶百芽重63.0 g,花冠直径3.7 cm,花瓣7瓣,子房茸毛多,花柱3裂。3.2.3.3 生育特性 早生种,芽叶生育力和持嫩性较强,一芽三叶盛期在4月上旬,产量高。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3.5%、茶多酚14.8%、咖啡碱3.3%、水浸出物49.8%。制白茶芽壮毫多,色银白;香鲜味醇。抗旱性较强,抗寒性强,扦插繁殖力强,成活率高。3.2.4 政和大白茶 3.2.4.1 品种来源 原产于福建省政和县铁山乡(现铁山镇),无性系,1985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品种编号GS13005-1985。3.2.4.2 形态特征 小乔木型,树姿直立,植株高大,主干显,分枝稀,大叶类,叶片呈水平状着生。叶椭圆形,叶色深绿,富光泽,叶面隆起,叶缘微波,叶身平,叶尖渐尖,叶齿较锐、深、密,叶质厚脆。芽叶黄绿带微紫色,茸毛特多。一芽三叶百芽重平均123.0 g,花冠直径4.3 cm5.2 cm,花瓣68瓣,子房茸毛多,花柱3裂。3.2.4.3 生育特性 晚生种,芽叶生育力较强,芽叶密度较稀,持嫩性强,一芽三叶盛期在4月下旬,产量较高。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2.4%、茶多酚13.5%、咖啡碱3.3%、水浸出物46.8%。制白茶外形肥壮,白毫密披;香清鲜;味甘醇。抗旱性与抗寒性较强,扦插繁殖力强,成活率高。DB35/T 19092020 3 3.2.5 福安大白茶 3.2.5.1 品种来源 原产于福建省福安市康厝乡高山村(现高岭村),无性系,1985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品种编号GS13003-1985。3.2.5.2 形态特征 小乔木型,树姿半开张,植株高大,主干明显,分枝较密,大叶类,叶片呈稍上斜状着生。叶长椭圆形,叶色深绿,富光泽,叶面平,叶缘平,叶身内折,叶尖渐尖,叶齿较锐、浅、密,叶质厚脆。芽叶黄绿色,茸毛较多。一芽三叶百芽重98.0 g,花冠直径3.8 cm,花瓣78瓣,子房茸毛多,花柱3裂。3.2.5.3 生育特性 早生种,芽叶生育力强,持嫩性较强,一芽三叶盛期在4月上旬,产量高。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1.8%、茶多酚15.5%、咖啡碱3.4%、水浸出物51.3%。制白茶芽壮毫显;香鲜味醇。抗寒性与抗旱性强,扦插繁殖力强,成活率高。3.2.6 福建水仙 3.2.6.1 品种来源 原产于福建省建阳市小湖乡大湖村,无性系,1985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品种编号GS13009-1985。3.2.6.2 形态特征 小乔木型,树姿半开张,主干明显,分枝稀,大叶类,叶片呈水平状着生。叶长椭圆形或椭圆形,叶色深绿,富光泽,叶面平,叶缘平稍呈波状,叶尖渐尖,叶齿较锐、深、整齐,叶质厚、硬脆。芽叶淡绿色,较肥壮,茸毛较多。一芽三叶百芽重112.0 g,花冠直径3.7 cm4.4 cm,花瓣68瓣,子房茸毛多,花柱3裂。3.2.6.3 生育特性 晚生种,芽叶生育力较强,发芽密度稀,持嫩性较强,一芽三叶盛期在4月下旬,产量较高。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2.6%、茶多酚17.6%、咖啡碱4.0%、水浸出物50.5%。制白茶芽壮毫多色白;香清味醇。抗寒性与抗旱性较强,适应性较强,扦插与定植成活率高。3.2.7 歌乐茶 3.2.7.1 品种来源 原产于福建省福鼎市点头镇柏柳村,无性系,2011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编号闽审茶2011001。3.2.7.2 形态特征 小乔木型,树姿半开张,主干较明显,大叶类,叶片呈水平状着生。叶椭圆形,叶色深绿,具光泽,叶面隆起,叶身平或稍内折,叶缘微波,叶尖钝尖,叶齿较锐、浅、密,叶质较厚脆。芽叶淡绿色,茸毛较多。一芽三叶百芽重80.0 g,花冠直径3.3 cm4.4 cm,花瓣67瓣,子房茸毛中等,花柱3裂。DB35/T 19092020 4 3.2.7.3 生育特性 早生种,芽叶生育力强,发芽整齐,持嫩性强,一芽三叶盛期在4月上旬,产量高。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2.9%、茶多酚17.1%、咖啡碱3.5%、水浸出物51.0%。制白茶毫显且多;香气鲜爽、毫香显;滋味清鲜、醇爽。抗寒性与抗旱性强,扦插繁殖力强,成活率高。3.2.8 九龙大白茶 3.2.8.1 品种来源 原产于福建省松溪县郑墩镇双源村,1998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编号闽审茶1998001。3.2.8.2 形态特征 小乔木型,树姿半开张,植株较高大,主干较明显,大叶类,叶片呈稍上斜状着生。叶椭圆形,叶色深绿,富光泽,叶面微隆起,叶缘平或微波,叶身平展,叶尖渐尖,叶齿较锐、深、密,叶质较厚脆。芽叶黄绿色,茸毛多。一芽三叶百芽重109.0 g,花冠直径3.7 cm,花瓣7瓣,子房茸毛中等,花柱3裂。3.2.8.3 生育特性 早生种,芽叶生育力强,发芽较密,持嫩性强,一芽三叶盛期在4月上旬,产量高。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4.7%、茶多酚13.0%、咖啡碱3.6%、水浸出物44.1%。制白茶芽壮色白;香鲜味醇。抗旱性与抗寒性强,扦插繁殖力强,成活率高。4 种苗繁育 4.1 繁育方式 适制白茶茶树品种宜采用短穗扦插繁育苗木。适制白茶群体种选择成熟度适宜的茶籽直播繁育苗木。4.2 种苗质量分级和指标 短穗扦插穗条的分级和质量指标应符合GB 11767有关要求。4.3 扦插育苗 4.3.1 采穗园 4.3.1.1 采穗园土壤结构和肥力良好,土层深厚,土壤 pH 值在4.56.0 之间。4.3.1.2 采穗园应重施基肥,每亩施有机肥 500 kg 以上,或相应肥力的饼肥,配施追肥,同时注意磷钾肥的搭配。4.3.1.3 养穗前对母树深修剪或重修剪,方法因树制宜。4.3.1.4 剪穗前 1015 天对母树打顶。4.3.2 扦插苗圃 4.3.2.1 应选择土质肥沃、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地下水位在 1 m以下、排灌便利、土壤结构良好、土壤 pH 值在4.56.0 之间的黄、红壤沙壤土、壤土或轻黏壤土地块整理苗畦,同一地块不宜连续作为扦插苗圃。DB35/T 19092020 5 4.3.2.2 苗床地清除杂草、树根、石块等杂物,深耕25 cm以上,深翻前15天左右每亩施有机肥500 kg以上,或相应肥力的饼肥。4.3.2.3 苗床高 15 cm20 cm、宽110 cm140 cm;畦间沟宽 25 cm35 cm。4.3.2.4 苗床畦面宜铺经过筛分后的酸性或微酸性的红黄壤心土并整平压实。4.3.3 采穗 4.3.3.1 穗条母树应为适制白茶茶树品种的无性系纯种,树体生长健壮,无病虫害。4.3.3.2 穗条应剪取腋芽饱满、叶片完好、无病虫危害、茎枝表皮呈棕红色或黄绿色的当年新生枝条。4.3.3.3 将穗条剪成长 3 cm4 cm、带有1 个健全饱满腋芽和 1 片健全叶片的短穗。剪口应平滑并与叶面成同向平行的斜面,短穗上端剪口距腋芽 2 mm4 mm。4.3.3.4 短穗应及时阴凉避风保存,洒水防止萎蔫,避免日晒、重压。4.3.4 短穗扦插 4.3.4.1 扦插时期应根据不同气候情况,适时扦插,以 10 月至12 月为宜。4.3.4.2 扦插前应洒水湿透畦面,畦土湿而不黏,呈松软状态。4.3.4.3 扦插株距 2 cm4 cm,行距 7 cm10 cm,每亩扦插 20 万株左右。4.3.4.4 扦插宜斜后插,叶面应顺主风向,叶柄和腋芽应露出土面,叶片不贴土,扦插深度以叶柄基部与畦面平齐为宜,扦插后将短穗周边土壤压实,穗条叶片之间重叠不得超过三分之一,扦插后应立即浇水至培养土湿透。4.3.5 苗圃管理 4.3.5.1 扦插后用遮光率 50%75%的黑色遮荫网遮荫,随插随遮。4.3.5.2 扦插初 10 天,晴天每天早晚各浇水 1 次,阴天每天浇水 1 次;第 10 天至第 50 天,每天浇水1 次;之后根据土壤和天气状况适时浇水,雨天应及时排水。4.3.5.3 冬季当气温降至 5 以下时,宜采用中心高度约为 50 cm 的小拱棚薄膜覆盖保温、保湿、防寒。4.3.5.4 扦插短穗长出新根后应及时除草、除花蕾和防治病虫害,病虫害防治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4.3.6 起苗 4.3.6.1 出圃茶苗应符合 GB 11767 有关要求。4.3.6.2 起苗宜在茶树栽种季节,起苗前应保持苗床湿润。4.3.6.3 起苗宜用锄头挖掘,不宜直接用手拔,检数时剔除杂株、病虫株等不合格株。4.3.6.4 茶苗捆装应做到保湿透气、防止重压。4.4 种子育苗 4.4.1 采种园建设 4.4.1.1 宜设立专用的茶树采种园,也可将常规茶园作为兼用采种园。4.4.1.2 采种园宜选择土层深厚、土质肥沃、避风向阳、不易受旱害的缓坡地块建设。4.4.1.3 采种园宜具备良好的隔离条件,与其他种植不同茶树种质的生产茶园宜有 1 km 以上距离。DB35/T 19092020 6 4.4.2 采种园管理 4.4.2.1 专用采种园肥培水平高于常规生产茶园,兼用采种园参照常规生产茶园肥培管理。4.4.2.2 采种园宜采取有机肥和矿物质肥结合施用,氮、磷、钾三者比例宜为 1:1:1。每年10月至 11月施用适量有机肥作基肥,每年 3月至 4 月和6 月茶树孕蕾期分两次各施用 1 次氮磷钾肥作追肥。4.4.2.3 采种园宜结合秋冬季封园进行 1 次疏枝修剪,剪除枯老枝、病虫枝。4.4.2.4 专用采种园宜留养新梢供采种,兼用采种园宜采用春茶留叶采、夏茶不采的采养结合方式。4.4.3 采种 4.4.3.1 应时采种,以霜降前后茶树上 70%80%茶籽的种皮呈褐色时采收为宜。4.4.3.2 茶籽采摘后薄摊在通风干燥处,厚度约 10 cm,不应摊放过厚和日晒。4.4.3.3 摊放至茶籽种皮失水开裂后,及时捡取、剥取茶籽,选择呈褐色而富有光泽、子叶饱满呈乳白色的种子。4.4.3.4 未及时播种的茶籽宜在温度 5 7、湿度 60%65%条件下贮藏。4.4.4 茶籽播种与育苗 4.4.4.1 播种苗畦宜开沟 10 cm左右施基肥,施肥量参照 4.3.2.2。4.4.4.2 冬季播种在 11 月至12 月中旬进行,春季播种在 2 月至3 月进行,宜采用冬季播种。4.4.4.3 播种前宜用清水浸泡茶籽 23 天,每天换水 1次,除去浮于水面的茶籽,取沉于水底的茶籽播种。4.4.4.4 播种宜浅播和密播,深度为 3 cm5 cm。穴播适宜行距为 15 cm20 cm、穴距约为 10 cm,每穴播种 35 粒,每亩播种 80 kg100 kg。窄幅条播适宜行距约为 25 cm、播幅约为 5 cm,每亩播种 100 kg120 kg。4.4.5 幼苗管理 4.4.5.1 幼苗出土后应及时除草和防治病虫害。4.4.5.2 幼苗培育宜在每年 6 月至 9 月多次使用追肥。4.4.5.3 茶苗起苗参照 4.3.6 进行。5 种苗质量及检验方法和规则 5.1 种苗质量 茶树苗木质量指标及分级按照GB 11767规定执行。5.2 检验方法 5.2.1 检验和分级应在蔽荫背风处进行。5.2.2 用卷尺或直尺测量苗高、侧根长度,数值精确到 0.1 cm。5.2.3 用游标卡尺测量距根茎 10 cm 处的主干直径作为茎粗,数值精确到 0.1 mm。5.2.4 品种纯度检验按照 GB 11767 规定执行。DB35/T 19092020 7 5.3 检验规则 5.3.1 组批 以相同自然条件、管理方法进行培育的同一苗圃、同一品种、同一等级、同一天起苗的苗木为一批。5.3.2 抽样方法 样本从已捆扎苗木中随机取样,苗木检测抽样量应符合GB 11767有关要求。5.3.3 合格判定 5.3.3.1 苗木检验结果全部符合 GB 11767 有关要求,则判定该批苗木总体合格。5.3.3.2 苗木检验时,如有 1 项主要指标不符合 GB 11767有关要求,则判定被检批次苗木总体不合格。5.3.3.3 级别判定时如低于该等级的苗木个体超过 10%,则该批苗木总体做降级处理。5.3.3.4 总体判定为不合格的苗木可在剔除不合格个体后重新检验判定。5.3.3.5 苗木应进行植物病虫害检疫,合格后方可出圃、运售。6 标志、标签、包装、运输和贮存 6.1 标志、标签 每批种苗应有标签(可与合格证合二为一),标签应标明苗木品种、等级、数量、批号、生产单位名称、出圃日期、执行标准编号,并附植物检疫证书。6.2 包装、运输和贮存 苗木可散装或用萝筐等透气性材质包装物盛装,包装后应及时启运,包装、运输和贮存过程中应注意保湿透气,防止重压、紧压、雨淋、风吹和日晒,运输苗木到达目的地后,应及时种植或假植。_

注意事项

本文(白茶 品种DB35/T 1909-2020.pdf)为本站会员(13259592365)主动上传,报告吧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报告吧(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号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