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报告吧!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报告吧

换一换
首页 报告吧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桉蝙蛾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DB45/T 1705-2018.pdf

  • 资源ID:164578       资源大小:3.26M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9.9金币 【人民币9.9元】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9金币 【人民币9.9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说明:
本站最低充值10金币,下载本资源后余额将会存入您的账户,您可在我的个人中心查看。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共享资源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桉蝙蛾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DB45/T 1705-2018.pdf

ICS 65.0 20.01 B 16 DB45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 DB 45/T 1705 2018 桉蝙蛾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 R egulations f or Monitoring and Controlling E n doclita signiferWaller 2018-04-20 发布 2018-05-20 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 45/T 1 70 5 20 18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 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 义.1 4 发生区域 类型划分.1 5 发生(危 害)程度和成灾标准.1 6 虫情监测.2 7 预测预报.2 8 防治.3 附录 A(资料 性附录)桉蝙蛾识别特征.5 附录 B(规范 性附录)桉蝙蛾发生区域类型划分标准.6 附录 C(规范 性附录)桉蝙蛾发生(危害)程度分级.7 附录 D(资料 性附录)桉蝙蛾虫情监测记录表.8 附录 E(规范 性附录)桉蝙蛾发生预测式.10 附录 F(资料 性附录)桉蝙蛾生活史.12 DB 45/T 1 70 5 20 18 II DB 45/T 1 70 5 20 18 I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 B/T 1.12 0 09给出的规 则进行起草。本标准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邹东霞、杨秀好、吴耀军、廖旺姣、蒋学建、黄乃秀、罗辑。DB 45/T 1 70 5 20 18 1 桉蝙蛾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桉蝙蛾监测与防治的术语与定义、发生类型区划分、发生(危害)程度和成灾标准、虫情监测、预测预报、防治对策及防治措施。本标准适用于广西境内桉蝙蛾的监测与防治。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 57 76 造林技术规 程 GB/T 2 48 82 松毛虫防治 技术规程 LY/T 1 66 3 油松毛虫、赤松毛虫和落叶松毛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LY/T 1 68 1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 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桉蝙蛾 e ndo cl it a si gni fe r Wa lk er 属鳞翅目Lep id op te ra蝙 蝠蛾科Hepi a li dae,幼虫 有地栖和树 栖两个生活 阶段,孵化 初期在地 面 枯 枝落叶层生活12个月,然后转移蛀入树干,寄主植物多达3 0余种。可钻 蛀危害桉树的主干,形成一个 或多个蛀道,蛀道口树 皮愈伤组织 增生、粗肿,蛀道口覆 盖由吐丝、木屑和排泄 物缀织形成 的虫粪木屑包。识别特征参见附录A。3.2 白僵菌 B eau ve ri a ba ssi ana 一种能够感染桉蝙蛾等多种害虫的病原真菌,属于肉座菌目Hy po cre ale s虫草科 Co r d yc ip it a ceae。4 发生区域类型划分 桉蝙蛾发生区域类型划分为常发区、偶发区和安全区。划分标准见附录B。DB 45/T 1 70 5 20 18 2 5 发生(危害)程度和成灾标准 5.1 发生(危害)程度 参考 LY/T 1 6 81的 相关 规 定。桉蝙蛾发生(危害)程度分 为轻 度、中 度、重 度 三 个 等 级。分级标准 见 附录C。5.2 成灾标准 成灾标准 参考 LY/T 1 68 1 的 相关 规定,达 到 下列 条 件 之 一 即为 成灾:受 害 株率 30 以 上 或树木 死亡 率 3 以上。6 虫情监测 6.1 线路踏查 在桉树种植的林区、通 道 绿 化林及 四旁散 生林 选择 有 代 表性的 线路 进行 踏查,调查 树种、树 龄、面积、株数等,调查结果填 入桉蝙蛾 踏查 记录表。记录表内 容参见 附录D.1。6.2 标准地调查 在桉蝙蛾发生区,按照不 同 的 立 地 条 件,以 林 班、自然 村等为 单位,标准地面 积为 0.2 hm2(5 0 m 40 m),采 用 平 行 线 或对 角线抽样法抽 20(或 30)株以上样株详查。调查 寄主树种、受 害 株率、林木枯 死率等 情 况,将调查结果填 入桉蝙蛾标准地和标准 株 情 况调查 表。调查 内 容参见 表D.2。7 预测预报 7.1 发生期预测 7.1.1 期距法 根据 桉蝙蛾 某 一虫 态 出 现始 期及 各 虫 态 或 世代之间 的生 长 发 育 所 经历 的 天数,预测下一 代 虫 态 或 世 代 出 现 日期。期 距法 预测式 见 附录E.1。7.1.2 有效积温法 根据 桉蝙蛾虫 态 的发 育 起 点温 度、有 效积温 和 当 地 近 期的日 平均气温 预测 值,预测下一虫 态 的发生 期。有 效积温法 预测式 见 附录E.2。7.2 发生(危害)程度预测 按 轻 度、中 度、重 度 三 个发生(危害)程度 等 级进行预测。参 照LY/T 16 81有 关桑 天牛 的发生危害 程度。7.3 发生量预测 按LY/T 1 66 3 的 相关 规定 执 行。DB 45/T 1 70 5 20 18 3 7.4 有效虫口基数法 根据桉蝙蛾多数个体一年一代的特点,采用桉蝙蛾当年(或上一虫态)的 有 效虫口基数推测下一年(或下一虫态)的发生量(繁殖量)。有效虫口预测式见附录E.3。7.5 发生范围预测 根据监测数据、成虫 趋性和迁移扩散距离,结合寄主分布情况等预测发生范围。发生范围预测式见 附录E.4。8 防治 8.1 防治原则 8.1.1 常发区 实行以监测、生物和应急化学防治等措施结合的治理策略,采取大范围生物防治、小范围应急化学 防治,结合林分改造,达到可持续控制害虫危害的策略。8.1.2 偶发区 8.1.2.1 要求 加强虫情监测,重点防治虫源地,采取以适当改善林分 结构、保护天敌及促进生态平衡等为主的预 防性措施。8.1.2.2 严重发生时可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 及时清理虫源;使用白僵菌及阿维菌素等生物防治药剂控制幼虫虫口密度。8.1.3 安全区 改善生态条件,保护和利用天敌。8.1.4 严格按照药剂说明、药械安全使用。8.1.5 尽量使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方法 8.2 农业防治 8.2.1 营林措施 桉树的种植按GB/T 1 57 7 6的 相关规定 执行。8.2.2 保护和利用天敌 保护或种植蜜源植物。8.3 物理防治 8.3.1 根据桉蝙蛾幼虫蛀道通直光滑的特点,用细铁丝或铁芒基等能弯曲且有一定硬度的物体,向虫 道内反复穿刺,致使幼虫受伤死亡。或 用 辣椒:水等于1:3的 辣椒水注入蛀道,待其爬出洞口后用 硬物 将其杀死。DB 45/T 1 70 5 20 18 4 8.3.2 做 好下 坡 位、沟谷、公路 或林道两 侧 的桉树林地 卫 生,清除白背桐(M al lo t us pa n i cu la t us)、毛 桐(M al lot us b ar b at us)、大青(C le ro de n dr um cy rt op hy ll um)、红帽 顶(M al lo t us b ar b at us)、三叉苦(E v od ia l ep ta)等 桉蝙蛾 嗜食 的 杂灌,减 少桉蝙蛾虫 源。8.4 化学防治 8.4.1 阻止低龄幼虫上树 用25 溴氰菊酯、氧 化 乐果、废机 油按1:1:10 的 比例配制 成 混合药液 在树干 基部 涂毒环 防治 幼虫 上 树,毒环 的 宽 度按照G B/T 24 88 2的 有 关 规定。8.4.2 防治转移至树干的幼虫 蛀道 从 下 向上 的幼虫,先向洞 口 塞棉花堵住洞 口,再 注 射 3 m L 50 0 倍 的7 7.5 敌敌畏 乳 油;蛀道 向 下的幼虫,采 用4.5 高 效氯氰菊酯乳 油50 0 倍 3 m L注 射 蛀道,或 者采 用10 吡 虫 啉 可 湿 性 粉剂 20 0 倍 5 m L 注 射 蛀道。8.5 生物防治 8.5.1 白僵菌 在桉蝙 蛾的 幼虫 期及 蛹 期,可 使 用 白僵 菌菌 粉 剂 林 间喷 撒 0.25 kg/6 67 m 2 0.5 kg/6 67 m 2,或 白僵菌菌液(浓 度1.0 107 个/m L)蛀道注 射 进行防治,具体方法:揭开 虫包,用注 射器向 幼虫蛀道内注入1 m L 2 m L 白僵菌 孢子 液,并 将 虫包盖 回 洞 口。桉蝙蛾生活史 见 附录F.1。8.5.2 阿维菌素 采 用2.0 阿 维菌素 微囊悬浮 剂(10 0 50 0 倍)3 m L注 射 蛀道。DB 45/T 1 70 5 20 18 5 A A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桉蝙蛾识别特征 A.1 成虫 A.1.1 触角长度5.5 mm6.2 mm,丝 状,复眼大,棕黑色,各小眼有银白色光泽,前 足较短,侧缘有密 集的长毛;前足胫节内侧有距,短于 中足,后足仅有 中足的二分之一,腿节发达似板状,弯曲外上方有放 射形长毛。胸部腹面棕褐色,翅基片有白色膜;前翅狭长正面黄褐色,后翅浅褐色,鳞片薄呈半透明。A.1.2 雌虫:雌虫体长50.2 mm 60.8 mm,翅 展80.6 mm 130.4 mm。A.1.3 雄虫:雄虫体长 4 0.7 mm55.6 mm,翅 展70.9 mm 11 0.6 mm,后 足基部有一束明显的橙黄色刷 状毛,附节5 节,第一节长,之后各节逐渐变短,无明显爪塾。A.2 卵 圆形至近圆形,直径0.45 mm0.6 mm,初 产时受精卵和未受精卵均为乳白色,稍后变黑色,卵散产,无粘性。A.3 幼虫 初孵幼虫为乳白色,1 2 龄虫为浅灰 或灰褐色,生活在地面枯枝落叶层或腐木中。幼 虫 从地面转移 上 树后,颜色逐渐变浅变白。初孵幼虫 体长 2.05 mm 2.5 6 mm,头 宽 0.32 mm 0.4 9 mm,老熟 幼虫 体长 70.0 2 mm 11 0.04 mm,头 宽7.18 mm 10.80 mm。老熟幼虫前胸背板褐色,骨化强,两 侧各有一个气门和 一个黑色四陷斑点,气门椭圆形,气门蹄黄褐色,围气门片棕色;胸足粗壮,黄褐色,基节宽大于长,腿节和胫节长大于宽,圆筒形,跗节锥形,爪尖锐;腹足5 对。A.4 蛹 蛹长圆筒形,头胸部颜色较腹部深,即将羽化时头部变为灰褐色或黑褐色,胸腹部为黄褐色或棕揭 色,踊长4 2.6 4 mm7 3.66 mm,最宽处 在头部复眼处,宽达7.9 mm11.02 mm,腹部最宽处在第三节,为 7.08 mm10.5 8 mm。DB 45/T 1 70 5 20 18 6 B B 附 录 B(规范性附录)桉蝙蛾发生区域类型划分标准 见 表B.1。表B.1 桉蝙蛾发生区域类型划分标准 项目 发生区域 常发区 偶发区 安全区 发生特点 频繁成灾 偶然或极少发生 长期不发生或者有虫不成灾 林分特征 覆盖度低,树种单一,林下 杂灌木较多,特别是有较多 白背桐等桉蝙蛾的宜居寄 主,林内湿度大。林分较为复杂,或下植被多,但少有桉蝙蛾的宜居寄主,林内湿度不大等。林分较为复杂,或下植被多,但不是桉蝙蛾的宜居寄主,林内湿度小等。天敌资源 种类较少,数量低,很少见。种类和数量较多,有一定的 控制作用。种类和数量丰富,有很强的 控制作用。DB 45/T 1 70 5 20 18 7 C C 附 录 C(规范性附录)桉蝙蛾发生(危害)程度分级 见表C.1。表C.1 桉蝙蛾发生(危害)程度分级 虫种 时期 发生(危害)程度(有虫株率)轻 中 重 桉蝙蛾 幼虫期 25 69 10 DB 45/T 1 70 5 20 18 8 D D 附 录 D(资料性附录)桉蝙蛾虫情监测记录表 D.1 桉蝙蛾踏查记录表 见 表D.1。表D.1 桉蝙蛾踏查记录表 调查地点:市 区(县)乡镇(林班)村(小班)调查人:编号:调查日期:年 月 日 经度:纬度:海拔:坡向:植被种类:林 相:郁闭度:树种 树龄(a)调查面积(hm 2)调查株数(株)受害株数(株)受害程度 DB 45/T 1 70 5 20 18 9 D.2 桉蝙蛾标准地调查记录表 见表D.2。表D.2 桉蝙蛾标准地调查记录表 县名称:乡镇:村屯:林班小班:标准地编号:虫 态:虫龄:调查日期:经度:纬度:海拔:寄主树种:树龄:树 高:胸径:郁 闭 度:发生级别:是否成灾:标准地面积:代表面积(hm 2):样株编号 虫口数量 是否风折或枯死 备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合计 平均虫口密度 有虫株数 有虫株率 DB 45/T 1 70 5 20 18 10 E E 附 录 E(规范性附录)桉蝙蛾发生预测式 E.1 期距法预测式 见 式(E.1)。F=H i+(X i S x)(E.1)式 中:F 虫 态 出 现 日期;H i 前期虫 态 发生期 实 测出 现 日期;X i 期 距值;S i 期 距值 对应标准 差;E.2 有效积温法预测式 见 式(E.2)。)(C K S C t S K N=(E.2)式 中:N 调查 虫 态(世代)或预测虫 态(世代)的发 育历 期(天数);t日 平均温 度;K 有 效积温;S K 标准 误;C 为 发 育 起 点温 度;S C 标准 误。E.3 有效虫口预测式 见 式(E.3)。+=)1()1)(1)(1(3 2 1 0 i d d d d f m f e P P L L 世代或 虫 态(E.3)式 中:P 预测发生 量;P 0 调查时 的虫 口 基数(虫口 密 度);e 每雌 平均 产卵 量;f 雌 虫 数量;m 雄 虫 数量;1 d、2 d、3 d i d 从调查 虫 态到 预测虫 态 所 经历 的 各 虫 态 的 死亡率。DB 45/T 1 70 5 20 18 11 E.4 标准地代表法预测式 见式(E.4)。3 3 2 2 1 1 N N N A N A N A N A+=发生面积(E.4)式中:A预测发生 面积;1 N 预测或实测轻度发生标准地块数;1 N A 轻度发生标准地代表面积;2 N 预测或实测中度发生标准地块数;2 N A 中度发生标准地代表面积;3 N 预测或实测重度发生标准地块数;3 N A 重度发生标准地代表面积。DB 45/T 1 70 5 20 18 12 F F 附 录 F(资料性附录)桉蝙蛾生活史 见 表F.1。表F.1 桉蝙蛾生活史 虫态 卵期 幼虫 蛹 成虫 13龄 412龄 月份 45 6 712,次年12 2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西地方标准 桉蝙蛾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DB45/T 1705 2018 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统一印刷 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

注意事项

本文(桉蝙蛾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DB45/T 1705-2018.pdf)为本站会员(13259592365)主动上传,报告吧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报告吧(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号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