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大众消费的“2+2”逻辑.pdf
识别风险 , 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1 / 28 A 股策略 |专题报告 2018 年 5 月 31 日 证券研究报告 Tabl e_Title 厘清大众消费的 “2+2”逻辑 “折返跑,再均衡”系列报告二 Table_Summary 报告摘要 : 引言:“折返跑”正在发生,“再均衡”重视大众消费 我们在 4 月 4 日发布的 A 股二季度策略报告折返跑,再均衡中鲜明提出二季度 A 股将重回“再均衡”,建议关注大众消费板块的配置机会。本篇报告,我们将重申对大众消费的 “2+2”推荐逻辑。 长期逻辑 1:人口收入 “S曲线效应 ”及中国经济增长动能的转变 中国正在经历年龄、收入、教育水平的动态衍变,人口红利与 “S 曲线效应 ”助推消费升级。在经济 “去杠杆 ”背景下,中国告别依赖债务刺激投资的增长模式,消费支出的贡献持续提升。参考美日韩产业结构变迁,医疗教育、休闲娱乐为代表的 “新兴 消费 ”、 “服务消费 ”在服务业占比抬升过程中不断扩张,中国正在经历这一过程,两会对于服务消费制度红利的释放加速产业结构调整。 长期逻辑 2:三四线城市人口的再聚集效应 三四线城市人口呈现回流态势,一线城市的溢出人口会带来三四线消费倾向的惯性,有助于推动三四线城市的消费格局与品质提升。 17 年三四线城市人均 GDP 已触及 “S 曲线效应 ”拐点,消费升级效应加速, 16-17 年三四线房价上涨带来的 “财富效应 ”提高居民购买力,同时地产对商圈的 “后辐射 ”效应也会带来消费供给端企业的渠道下沉加速。 短期催化 1:温和通胀去杠杆下,大众消费是调结构与扩内需的交集 十九大以来 “高质量发展主线 ”下的 “促消费 ”政策更多向大众消费倾斜,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支撑农村消费,棚改货币化及个税起征点下调抬升低端收入人群的 “财富效应 ”。 4 月末政治局工作会议重提 “扩大内需 ”, “温和通胀去杠杆 ”下, “调整结构 ”与 “扩大内需 ”最好的交集在于大众消费。 短期催化 2:大众消费盈 利韧性伴随产能扩张,将迎“供需两旺” 除政策利好的短期逻辑外,市场第二个短期催化来自于盈利可持续性的确认。 17-18 年大众消费品行业盈利持续改善,并体现出收入增长、产能扩 张的“供需两旺”态势,其后续盈利持续性仍可期待,在 A 股整体的盈利下行周期中更显珍贵。 在时代机遇与政策机遇相逢的契机下,我们看好大众消费品的消费升级,结合广发各行业 分析师给出 推荐。 核心假设风险: 经济增速下滑超预期,中美贸易争端继续升级影响市场情绪,金融去杠杆力度超预期 。 图 1: 中国消费升级的背景 数据来源: Wind, 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图 2: 历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关于“需求”的提法 数据来源: 新华网等 , 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Table_Aut hor 分析师: 戴 康 S0260517120004 021-60750651 daikang gf 分析师: 郑 恺 S0260515090004 021-60750639 zhengkaigf Table_Report 相关研究: 从产能周期看消费板块的投资机会 周末五分钟( 5月第 2 期) 2018-05-06 折返跑,再均衡 18 年 A股二季度策略报告 2018-04-04 Table_Contacter 识别风险 , 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2 / 28 A股策略 |专题报告 目录索引 引言: 大众消费的战略价值 . 5 一、第一个长期逻辑:人口的结构变化与地域 流动 . 6 1.1 人口的年龄结构、收入层级、教育水平,使消费需求向多元化、科技化、品质化跃升 . 6 1.2 三四线城市的再聚集效应,带来地域层级消费水平抬升 . 8 二、第二个长期逻辑:产业结构变迁,“新兴 消费”与“服务消费”开拓品质升级路径 . 10 2.1 支出法下,债务驱动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消费贡献持续提升 . 10 2.2 产业结构上,服务业占比抬升,驱动服务型消费业 快速崛起 . 10 三、第一个短期催化:“温和通胀去杠杆”下 ,大众消费成为“调结构”与“扩内需”的政策交集 . 13 3.1 “温和通胀去杠杆”的 经济大环境下,消费行业将明显受益 . 13 3.2 “棚改货币化”为中低收入人群带来“财富效应” . 15 3.3 “高质量发展 ”主线下对农村消费市场及中低收入人群的政策 . 17 3.4 “调整结构”与“扩大内需”的交集是刺激消费 . 20 四、第二个短期催化:大众消费板块收入增长 伴随产能扩张, “供需两旺”趋势下盈利持续性可期待 . 22 五、看好大众消费受益行业与推荐组合 . 25 风险提示 . 27 识别风险 , 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3 / 28 A股策略 |专题报告 图表索引 图 1:中国消费升级的背景 . 6 图 2:婴幼儿及老年人占比明显上升(单位: %) . 7 图 3:母婴市场快速扩张(单位: %) . 7 图 4:美国居民的消费层次随教育水平的提高而上升(单位: %) . 7 图 5:网购人群集中在 80-90 后(单位: %) . 7 图 6:环京三四线城市人口流入加速 . 8 图 7:环沪三四线城市人口流入加速 . 8 图 8:三线城市房价涨幅超过一二线(单位: %) . 8 图 9:三四线城市商品房销售增速超过一二线(单位: %) . 8 图 10:三四线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 S 拐点 . 9 图 11:三四线城市电影票房收入占比显著上升(单位: %) . 9 图 12:万达大力拓展三四线城市业务 . 9 图 13:王府井三四线城市净利润占比上升 . 9 图 14:消费支出占 GDP 比例自 11 年以来上行 . 10 图 15:消费对 GDP 贡献率自 14 年以来持续高于投资 . 10 图 16:中国第三产业占比超过第二产业且快速上升 . 11 图 17:中国服务消费占比远低于发达国家 . 11 图 18:美国在 70-80 年代迎来消费升级 . 11 图 19:韩国在 80-90 年代迎来消费升级 . 11 图 20:中国 10 年以来新兴服务消费占比快速提升 . 12 图 21:新兴服务消费资产周转率大幅提升(单位: %) . 12 图 22:美国 2010 年 11 月以后通胀回升总杠杆稳定 . 14 图 23:美国 2008 年以后 M2 增速先降后升 . 14 图 24:商业银行总资产同比增速下降 . 14 图 25:银行理财产品及同业资产增速锐减 . 14 图 26:中国实体经济杠杆率及增速(单位: %) . 15 图 27:棚户区改造资金来源分布 . 15 图 28: 17 年四季度以来 PSL 开始放量 . 15 图 29:多数省市上调 17 年货币化安置比例 . 16 图 30: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大幅加速 . 16 图 31:中西部地区大众消费占比更高(单位: %) . 16 图 32:中西部地区居民杠杆率更低 . 16 图 33: 15 年以来棚改省份消费支出加速且超全国平均(单位: %) . 17 图 34:乡村消费品零售增速快于城镇 . 18 图 35:精准脱贫战略高度不断提升 . 18 图 36: 17 年中国尚有 3046 万贫困人口 . 18 图 37:农村中低收入群体衣食等大众消费占比更高 . 18 图 38:中国三次个税起征点上调后的税收变化(单位: %) . 19 图 39:个税起征点短期有效提振收入与大众消费(单位: %) . 19 识别风险 , 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4 / 28 A股策略 |专题报告 图 40: 18 年一季度外需走弱(单位:亿元) . 20 图 41:历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关于“需求”的提法 . 20 图 42:中国科研创新质量低于全球发达国家(单位: %) . 21 图 43: A 股剔除金融的在建工程同比增速由负转正(单位: %) . 22 图 44:必需消费的产能投放明显扩张(单位: %) . 23 图 45:可选消费产能投放明显扩张(单位: %) . 23 图 46:必需消费的收入增速持续回升(单位: %) . 23 图 47:必需消费的收入贡献明显提升(单位: %) . 23 图 48:必需消费经营现金流入增速持续改善(单位: %) . 24 图 49:必需消费具备加杠杆、扩产能的空间(单位: %) . 24 表 1:促进消费型服务业的政策红利 . 12 表 2:达里奥三种去杠杆方法的比较 . 13 表 3:近 2 个月各大部委针对消费升级的政策新闻 . 21 表 4:潜在“供需共振”的行业多为必需消费 . 24 表 5:大众消费的细分二级行业综合打分表 . 25 表 6:受益于大众消费升级的投资标的 . 25 识别风险 , 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5 / 28 A股策略 |专题报告 引言: 大众消费的战略价值 我们在 18年二季度策略报告 折返跑,再均衡( 2018-4-4)中提出 二季度市场有三重“预期差”有待修正,使市场将迎来“折返”, 板块再度 “均衡”, 并 建议 战略 配置大众消费 ,二季度大众消费板块确实在市场表现突出。 消费升级仍是中国目前经济运行趋势中最明晰的线索之一,源于中国正在经历人口年龄、收入层级、教育水平的动态衍变,人口红利与“ S曲线效应”助推消费升级。 相较于高端消费品的升级 , 为何 我们更看好基础的大众消费品 ? 本篇报告我们 再度梳理 大众消费品的“两个长期逻辑”,以及“两个短期催化”。 第一个长期逻辑来自于经济动能的转变以及产业结构的变迁。 支出法下,债务驱动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消费贡献持续提升 ;产业结构变迁趋势下,消费型服务业会迎来增加值占比快速扩张,我国正在经历这一过程。 第二个长期逻辑来自于三四线 城市 人口的再聚集效应 。 三四线城市人口 呈现回流态势,“环京圈”、“环沪圈”的三四线城市这一现象更为显著。一线城市的溢出人口会带来三四线消费 倾向的惯性,且地产对商圈的“后辐射”效应也会带来消费供给端企业的渠道下沉加速。 我们更关注 18年以来捕捉到 大众消费 品 的 两个短期催化 ,这 在我们 近期 的策略周报中已有多次梳理 。第一个短期催化来自于政策,十九大以来“高质量发展主线”下的“促消费”政策更多向大众消费倾斜 ,“调结构”与“扩内需”的交集是大众消费 。 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支撑农村消费 ; 棚改货币化及个税起征点下调抬升低端收入人群的“财富效应” ; 4月末政治局工作会议重提“扩大内需”,而 “温和通胀去杠杆”下,“调整结构”与“扩大内需”最好的交集在于大众消费,各大部委近期针对消费升级的政策密集推出形成佐证。 (当前市场的两个等待 周末五分钟 5月第 2期 2018-5-6) 第二个短期催化来自于盈利 , 17-18年大众消费品行业盈利持续改善 ,在 17年周期股业绩大放异彩的时段并不突出 , 而在 18年 A股盈利下滑周期凸显稳定增长优势。 根据最新 18Q1财报 , 在 A股盈利回落周期中 ,大众消费品行业 体现出收入增长、产能扩张的“供需两旺”态势,印证后续盈利持续性可期待。 (从产能周期看消费行业的投资机会 周末五 分钟 5月第 3期 2018-5-13) 在时代机遇与政策机遇相逢的契机下,我们更看好大众消费品的 配置机会 , 我们综合财务指标与基金配置给出推荐的受益行业, 并结合广发各领域分析师给出受益的推荐组合 。 识别风险 , 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6 / 28 A股策略 |专题报告 一、 第一个长期逻辑:人口的结构变化与地域流动 第一个长期逻辑来自于人口的结构变化与地域流动。 人口的年龄结构、收入层级、教育水平,使消费需求向多元化、科技化、品质化跃升 , 三四线城市人口的再聚集效应 是地域消费升级的推动力 。 1.1 人口的年龄结构、收入层级、教育水平 ,使消费需求向多元化、科技化、品质化跃升 消费升级仍是中国 目前 经济 运行趋势中 最明晰的线索之一 ,源于中国正在经历人口年龄、收入层级、教育水平的动态衍变,人口红利与“ S曲线效应”助推消费升级。消费人群的结构决定了消费趋势的演变,婴幼儿及老龄人口的消费标签是“重服务、重品质”, 80-90后新生消费力量的消费标签是“重个性、重科技”。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后,中国消费者向马斯洛更高的需求层级跃迁。 图 1: 中国消费升级的背景 数据来源: Wind, 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我国人口年龄占比已呈现 “两端高、中间低”的特征,根据“生命周期假说”, 少年 及老年人口的消费意愿更高而储蓄倾向下降,对社会总体的消费水平具有拉动作用 ,消费标签“重服务、重品质”。 “生命周期假说” 认为一生的消费行为目的在于追求效用最大化,消费并非取决于当期收入,而是一生的收入,因此年幼时期及年老时期的消费倾向大于储蓄倾向,而中年时期的储蓄倾向更高。中国当前的人口年龄占比已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特征,体现在 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及 0-9岁的婴幼儿人口占比在持续提升 ,“两端年龄”人口对消费的需求强于储蓄,并带动母婴、教育、医疗等新兴的消费服务业崛起,这些行业相比传统的消费制造业具有产业链更短、附加值更高的特征,体现出人口结构变迁的带动“消费产业升级”。此外,“把最好的给下一代”的观念也使得新晋父母对下一代的投入更识别风险 , 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7 / 28 A股策略 |专题报告 注重品质升级。 图 2:婴幼儿及老年人占比明显上升 (单位: %) 图 3: 母婴市场快速扩张 (单位: %)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 ,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数据来源: 中国产业信息网 ,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作为消费中坚力量的 80-90后具备两个特点 , 第一是受教育程度相比上一代提升 , 第二是成长过程伴随中国互联网科技逐步崛起 。 这使得 他们的 消费 行为 贴上了“重个性、 重科技、 重 品质 ” 的标签,且对“移动 +”的熟练运用聚集了原本分散的消费需求,进一步触发“长尾效应” 。 美国劳工部 的数据印证了个体教育水平提高会带动消费升级,美国受过更高等教育水平的居民对娱乐、教育、养老等更高需求层级的消费占比明显提升,而中国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的 80-90后正在成为主导消费市场的中坚力量 。 80-90后出生在中国经济飞跃式发展的时期,伴随着互联网的热潮共同成长,他们的特点是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愿意为新的商业模式付费、追求个性化的商品、尝试多样化的消费体验。中产阶级的崛起也带动了精品消费的市场,都市圈的中产阶级追求时尚与个性,注重口碑且乐享生活,对价格的敏感性降低而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质量。这些消费中坚力量被贴上了“个性化、 科技 化”等标签,而社交网络的风靡使得创新模式被快速传播和推广。 13年后随着 4G网络的普及和降费,移动互联网的用户增速和渗透率持续提升 ,“移动 +” 成为居民进行购买、娱乐的主要手段, 并 将原本分散的小众消费市场聚集起来,创造出新的“长尾消费市场” 。 图 4: 美国居民的消费层次随教育水平的提高而上升(单位: %) 图 5: 网购人群集中在 80-90后 (单位: %) 数据来源: 美国劳工部 ,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数据来源: 极光大数据 ,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识别风险 , 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8 / 28 A股策略 |专题报告 1.2 三四线城市的再聚集效应 ,带来地域层级消费水平抬升 一线城市的 高房价 、 高落户标准 、 高生活压力造成 人口流入 速度 趋缓,部分溢出人口优先流向环一线的 “辐射圈” 。 这些回流的人口不仅会在消费理念、消费偏好方面为 三四线城市带来升级,同时也提高了三四线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 。一线城市房价 居高不下,工作与生活压力持续增长,“逃离北上广”的思潮开始兴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到家乡或是转向环北上广的三四线城市 。 数据显示,北京的常住人口增速自 13年以来即持续下降,上海在 15年常住人口负流入,仅在16年小幅转正,相反环京与环沪的主要三四线城市人口增 速均不断提升且超过北京、上海的绝对水平。考虑到在一二线城市形成的消费理念与习惯具有 惯性 , 人口回流将 有助于 推动 三四线城市的消费 格局与品质提升 。 图 6: 环京 三四线城市人口流入加速 图 7: 环沪三四线城市人口流入加速 数据来源: Wind,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数据来源: Wind,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房价的结构性分化使三四线城市的居民购买力更高, 16-17年三四线房价上涨使居民的“财富效应”更为显著。 17年 一二线房地产市场平淡而三四线成交火爆 ,使三四线城市的房价涨幅坚挺 、 销售增速显著高于一二线城市 。三四线房价上涨带来的“财富效应”更为显著。 图 8: 三线城市房价涨幅超过一二线 (单位: %) 图 9: 三四线城市商品房销售增速超过一二线 (单位: %) 数据来源: Wind,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数据来源: Wind,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识别风险 , 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9 / 28 A股策略 |专题报告 “地产后效应”逐步显现。 大部分三四线城市 17年人均 GDP已触及 8000美元的“ S曲线效应”拐点, 根据美日等发达国家经验,三四线人均收入 即将 跨入经济学家 钱纳里 所提示 的 第三阶段消费升级的门槛 。 根据国际历史经验,在美国、日本1975-1980年人均 GDP达到 8000美元时,均发生了消费水平的快速 抬升 。 16-17年各省份多数三四线城市人均 GDP开始到达 8000美元的 “ S曲线效应”拐点 , 使 三四线城市 对于 消费需求增长的 诉求将会边际更强 。 影视 票房的结构性数据也是一个直观的佐证 。 近年以来三四线票房占比逐年增加, 根据 艺恩电影智库 最新数据显示,三四线城市票房占比总和已由 2014年的32.4%提升至 2018年 一季度 的 51.0%,且票房收入的增速显著高于一二线城市 。 据猫眼 最新春节电影票房数据, 18年春节档三线城市票房同比增长 66.1%,四线及以下城市票房同比增长 77.6%。三四线城市对春节假期电影票房贡献过半,分账票房占比达 54.7%,观影人次占比达 55.5%。 图 10: 三四线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 S拐点 图 11: 三四线城市电影票房收入占比显著上升 (单位: %) 数据来源: Wind,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数据来源: 艺恩电影智库 ,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影院往往依附于城市的购物中心 。商贸 百货 巨头的渠道下沉 , shoppingmall的快速布局, 也将给三四线城市带来新增 消费 供给 。 随着三四线城市商品房覆盖率的上升, 万达、 王府井、 苏宁等 商贸百货供应商近年来加大了对三四线城市的渠道布局,使城市购物中心更加普及化。消费升级的落地领域不止局限于电影,商超、餐饮、家电、服装、娱乐、医药、幼教等领域的消费空间也得到极大提升。 图 12: 万达大力拓展三四线城市业务 图 13: 王府井三四线城市净利润占比上升 数据来源:万达官网 ,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数据来源: 公司年报 ,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识别风险 , 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10 / 28 A股策略 |专题报告 二、 第二个长期逻辑: 产业结构变迁,“新兴消费”与“服务消费” 开拓 品质升级路径 大众消费 战略价值 的第二个长期逻辑在于经济动能的转变以及产业结构的变迁。 一方面,在经济“去杠杆”背景下,中国告别依赖债务刺激投资的增长模式,消费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变迁下,参考 美 日 韩 服务业崛起过程中医疗教育、休闲娱乐为代表的新兴消费、服务消费扩张的经验,中国现阶段也正在经历服务型消费业崛起的过程,消费贡献度持续提升 。 2.1 支出法下 , 债务驱动投资 的 经济 增长模式 转变,消费贡献持续提升 债务驱动投资型经济模式转变 , 消费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提升 。 中国传统的债务驱动型经济增长使得中国宏观杠杆率高企,债务大量过剩,投资回报率持续下滑压缩固定资产投资 意愿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下滑,且在目前经济“去杠杆”背景下,依靠信贷拉动投资、债务驱动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将日现疲态 。 支出法下,消费支出占 GDP的比重自 11年以来持续上升,消费对 GDP累计同比的贡献率也自 14年以来超过投资,且两者之间的差距持续扩大。截至 18年一季度,消费对 GDP累计同比的贡献率高达 77.8%,而投资仅贡献 31.3%且继续下滑,相比发达国家投资占比仍然较大,消费对经济的贡献力量还具备巨大的提升空间。 图 14: 消费支出占 GDP比例自 11年以来上行 图 15: 消费对 GDP贡献率自 14年以来持续高于投资 数据来源: Wind,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数据来源: Wind,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2.2 产业 结构上 ,服务业占比抬升,驱动 服务型消费 业快速崛起 产业结构转型是工业发展 到后期 的必经之路, 中国 服务业的 崛起将带动 服务型消费 产业的快速扩张 。 从历史国际经验来看,中国目前的人均 GDP水平相当于美国、日本 70-80年代的水平,而在这个阶段,美日两国都面临了产业结构的加速调整。 随着 中国第三产业 比重 于 13年超过第二产业 , 服务型 消费 作为可选消费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