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特色旅游产业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草原文化特色旅游产业园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Word文档 -可编辑 编制单位: XX 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二 O 一七年十月 目 录 第一章 项目概况 . 1 第二章 项目总论 . 3 2.1 申报单位概况 . 3 2.2 可行性报告编制依据 . 3 2.3 项目背景 . 4 2.4 可行性研究结论及建议 . 6 第三章 市场需求与必要性分析 . 7 3.1 客源市场分析 . 7 3.2 客源市场定位 . 14 3.3 项目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 . 16 第四章 项目区位与环境分析 . 18 4.1 环境分析 . 18 4.2 区位概况 . 19 4.3 资源分析与评价 . 20 第五章 项目选址与主要建设条件 . 25 5.1 项目选址 . 25 5.2 用地条件 . 25 5.3 工程建设条件 . 26 第六章 工程建设与工程规模 . 28 6.1 项目总体布局 . 28 6.3 建设规模 . 29 第七章 分区设计与产品策划 . 34 7.1 草原文化大门服务区 . 34 7.2 文化休闲度假区 . 34 7.3 水域 休闲区 . 36 7.4 生态湿地景观区 . 37 第八章 工程规划 . 40 8.1 交通道路 . 40 8.2 电力电讯 . 41 8.3 给排水设施 . 42 8.4 燃气供热设施 . 45 8.5 环境保护 . 47 8.6 水系利用 . 55 8.7 旅游服务设施 . 61 8.8 区域资源承载力与环境容量分析 . 70 第九章 节能节水措施 . 88 9.1 节能 . 88 9.2 节水 . 89 第十章 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 92 10.1 劳动安全卫生 . 92 10.2 消防措施 . 93 第十一章 组织结构与人力资源建设 . 96 11.1 组织机构 . 96 11.2 人力资源建设 . 97 第十二章 项目实施进度 . 99 12.1 项目实施的管理 . 99 12.2 项目实施的各阶段 . 100 12.3 项目实施进度表 . 102 第十三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 104 13.1 项目投资估算编制的依据及说明 . 104 13.2 投资估算 . 104 13.3 资金筹措 . 105 第十四章 财务效益分析 . 105 14.1 财务评价编制依据 . 105 14.2 编制说明 . 105 14.3 基础财务数据预测 . 106 14.4 财务盈利能力分析 . 109 14.5 财务不确定性分析 . 109 14.6 经济评价结论 . 110 第十五章 工程招投标 . 111 15.1 招标依据及内容 . 111 15.2 招标要求 . 113 第 十六章 社会效益与风险分析 . 114 16.1 社会与经济效益 . 114 16.2 社会风险评估 . 114 第十七章 可行性结论与建议 . 118 17.1 项目结论 . 118 17.2 项目实施建议 . 118 附表:经济分析表 (11份 ) . 119 1 第一章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 草原文化特色旅游产业园建设项目 项目建设单位 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 建设单位法定代表人 武希慧 项目建设地点 北至大青山,南至哈素海南围堤,西至陶北公路,东至乌兰村南。 财务计划 本项目总投资 40740万元。 建设周期 重点区域建设周期为 3年。 项目简介 内蒙古草原文化文化旅游产业园区 是经土默特左旗人民政府批准,由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负责组织实施的旅 游项目。该项目依托区域内的“阴山、草原、湿地、湖泊、温泉文化、气候”等多种资源优势,以多元融合的北方游牧草原文化为主要的线索与脉络,构建以“草原文化休闲度假”为导向的特色旅游产品体系,最终将草原文化打造成以“草原文化、生态湿地”为特色的旅游度假目的地。 项目规模 2 规划 总面积 98.6平方公里。其中湖面 3000公顷,鱼塘 1066公顷,草场 3576公顷。 项目效益 草原文化 旅游区 的建设,结合内蒙古旅游产品结构体系与市场需要,以呼和浩特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进一步弘扬呼和浩特市历史文化,促进呼和浩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打造呼和浩特旅游新名片。 本项目的建设,对于土默特左旗乃至呼和浩特旅游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作为第三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重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对完善呼和浩特旅游产品结构、提升旅游品牌形象、塑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3 第二章 项目总论 2.1 申报单位概况 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系经呼和浩特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于 2010年 10月 13日成立,取得注册号为 150100000016042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公司住所在呼和浩特市土左旗哈素海度假村办公楼;法定代表人 :武希慧;注册资本 :壹亿叁仟肆佰贰拾玖万贰仟元整, 13429.2万元,;资本公积金壹佰肆拾叁万捌仟元整, 143.8万元,公司自有资金壹亿叁仟伍佰柒拾叁万元整, 13573万元,公司类型: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经营范围:旅游区开发管理服务;营业期间:自 2010年 10月 13日至 2080年 10月 12日;开户银行:建行呼市东达支行;组织机构代码: 56124092-8。 2.2 可行性报告编制依据 2.2.1项目主管部门文件及相关部门批复文件 草原文化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总体规划 2.2.2初期已经形成的工作成果及文件 草原文化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总体规划 草原文化文化旅游产业园区重点区域修建性详细规划 2.2.3根据项目需要进行调查和收集的设计基础资料 1. 2008-2010年哈素海水质监测数据表 4 2. 2008-2010年哈素海地区环境监测公报 3. 2008-2010年年哈素海地区降雨量、蒸发量数据表 2.3 项目背景 2.3.1项目由来 内蒙古地区从西至东 2000 多公里,跨越了北纬 37 53 度,形成沙漠、湖泊、草原、石林、森林、天池等自然奇观。 立足区域经济角度,目前已经形成了以行政地理划分的东部、中部、西部三大旅游板块。在内蒙古三大板块中,东部和中部综合发展实力较强,西部实力相对来说较弱;其中中部板块近年来发展强劲,是内蒙旅游发展的核心。 2009 年 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 意见提出 : 把旅游行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将旅游业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旅游业将迎来跨越式发展的新契机,也为草原文化旅游发展带来巨大的外部政策性机遇。在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旅游业将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和更好的发展机遇。 处于内蒙古中部旅游板块的草原文化, 在整个板块中具有重大作用,成为内蒙古中西部旅游黄金线路中都市、草原、沙漠、成陵的重要节点,并与其他景区形成结构性互补,是此区域旅游经济的新增长点。 2.3.2弘扬蒙古族民族文化 发展休闲度假旅游 由于特殊的社会环境和市场条件,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区开发一 5 直是立足于“度假村”的规模和等级进行开发与设施配置。发展至今天,草原文化旅游停滞不前,并不是资源的问题,也不是市场的问题,最根本是“开发思路与定位”的问题,是要把它开发成国家级的综合性休闲度假目的地,还是区域级的环城游憩目的地。 面对蒙古族草原旅游的浅层次发展 局面,草原文化旅游区在规划设计以及建设过程中,拥有极大的发展和创新空间,尤其挖掘文化内涵,增加文化吸引力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力。 2.3.3重塑民族特色文化 促进地区旅游发展 旅游行业的六大要素是:吃、住、行、游、娱、购。地方民族特色文化是极富吸引力的产业,也是旅游综合收入中比重较大的一个经营项目。 草原文化草原旅游区所在平原 土默川平原 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大窑文化考古发掘表明 ,7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这里就有人类活动, 曾是北方草原 游牧 文化和农耕文化长期交融的地域。 敕勒歌的千古传唱成为了中国的世界性文化遗产,为旅游区赋予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草原文化符号,使旅游区在旅游文化资源(品牌)上具有垄断性的优势。 深度挖掘草原文化,促进内蒙古草原旅游的发展。 2.3.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按照“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要求”,结合内蒙古新农村改造的政策,提出统筹当地原住居民,将原住居民纳入到旅游中,其社会效益、 6 示范效应以及带动效应显著。 2.4 可行性研究结论及建议 2.4.1结论 1. 该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土左旗关于旅游产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的指导意见原则。 2. 项目设计规划部署合理,与建设区的条件相适宜,与草原文化未来发展要求相适应。 3. 项目以 XX 方圆水木旅游景观规划院等多方面的技术力量为依托,技术条件有保障。 4. 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显著,达到了村民增收、旅游增益、企业增效、国家增税的目的。 5. 项目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偿还能力强。 综上所述,该项目一业多效,目标明确,设计合理,项目可行。 2.4.2建议 该项目建设对保障草原文化旅游区承担应有的旅游产业角色,塑造良好企业形象具有 十分重要意义,建设成为政府树立的样板景区、百姓赞赏的民心工程、城市旅游的典范之作,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十分明显,是一个好项目。 7 第三章 市场需求与必要性分析 3.1 客源市场分析 3.1.1内蒙古旅游市场特征 1、以国内市场为主,近距离和经济发达的客源市场占大多数 内蒙古国内游客接待量一直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速度增长,国内旅游发展势头良好。主要的客源市场以本地游客、周边邻近省市以及发达地区的客源市场为主,来自内蒙古本地的游客占 18.05%,毗邻的周边省市 XX 市、河北省、东北三省、 山西省、宁夏等地区的游客所占比重较高,经济发达地区如 XX 为中心的京津地区、以广东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和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等地区比重较高。 2、海外旅游市场不断扩大,边贸旅游市场占居重要地位 近几年,内蒙古接待海外游客数量逐渐增加,主要是来自蒙古、俄罗斯、日本、美国、韩国、新加坡、英国、澳大利亚和海外游客等,而且占海外旅游者 90%以上的俄罗斯、蒙古国游客是从满洲里、二连两大边境口岸进入内蒙古的边贸旅游者,这一部分客源市场在内蒙古海外游客市场中占居重要地位。 3、旅游设施的不断完善,精品旅游产品占据“舞台”中央 政府性投入的增加,吸引了社会力量投资旅游业,自治区境内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内蒙古依托自己的资源优势,在特色主题旅游产品、重点旅游景区,区域旅游线路等三个旅游产品层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各条旅游精品线路跃入舞台,并成为今后旅游发展的主 8 角。 4、草原旅游为特色的商务会议旅游的人数不断攀升 随着内蒙古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务、会议旅游的人数不断增加,尤其是盛夏避暑的大型商务会议的市场颇受欢迎。 3.1.2“金三角”旅游市场特征(以呼和浩特市为代表) “金三角”城市经济区的形成,为内蒙古的经济发展提升了空间,使三市地区的产业之间联系更加紧密。同时,城市经济区的建立,为“金三角”旅游带来了经济的支撑、客流的互动以及产业增长的“三源”优势,随着联系的不断加强,“金三角”旅游圈必将成为今后此地区的旅游发展趋势。 呼和浩特市旅游市场从客源构成来看,本地客源比例最大;从旅游目的来看,以商务会议为主;从旅游需求特征来看,呈现出多样化、消费理性化的特点;从旅游消费结构来看,商务会议游客消费金额高;在合作与竞争格局上,项目区与周边景区的发展关系上更多地表现为草原休闲度假 与山水观光及文化体验的互补结构;呼市地区商务会议(论坛、会议)与主题度假产品(会所、体育公园等)相对缺少,因此本项目应注重商务会议市场、草原文化休闲的开发。 3.1.3周边其他重点客源市场特征分析 1、京津冀地区 京津冀地区是国内旅游三大客源地之一,经济发达,人口基数大,居民出游意识强烈。 随 着京津冀 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 以及它的特殊 9 地理位置 (处于环渤海地区和东北亚的核心重要区域 ), 越来越引起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瞩目。 而随着交通的快速发展,内蒙古已成为京津冀地区城市旅游的后花园。内蒙古草原文化文化旅游产业园区依据 其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独特的自然草原景观、深厚的草原文化文化底蕴,吸引着京津冀地区游客的进入,有利于提高内蒙古草原文化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的品牌知名度,形成良好的口碑效应,因此,需要对京津冀地区游客市场进行分析,以便生产“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进一步开拓京津冀地区旅游客源市场。 ( 1)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 京津冀地区 处于环渤海地区和东北亚的核心 ,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6714.85元,刺激出游动机的产生。另外,该区域人口基数大,形成庞大的客源市场。 ( 2)出游方式及时 间分布 自助游为主, 周末自驾游和城市周边短途自驾游成为都市有车一族休闲度假的首选。参加旅行社组团的旅游方式已逐步被自驾车游、自助游、探险游、休闲游等个性化旅游取代,人们出游更趋理性化。 出游时间多为五一、十一、春节及暑假,周末多为省内外短线旅游。 ( 3)消费者特征 中青年为主,各年龄阶段游客兼有。中青年主要以同学聚会游、户外探险游、婚礼蜜月游、商务会议游为主;青少年主要以学习参观 10 游、科技体验游、知识竞赛游为主;老年以参观遗址遗迹、自然风光、体验民俗风情,回忆早年生活为主要内容。 ( 4)消费者习惯偏好 短线旅游倾向于周边知名度高的旅游景点,长线旅游倾向于西部地区和东南沿海城市。中青年出游倾向范围较广,体验各种风土人情的欲望强烈;青少年主要跟随家庭旅游,偏向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较强的旅游目的地;老年人出游考虑自身健康问题,多为短线旅游,偏向自然平和的旅游目的地,最好兼具愉悦身心锻炼身体的功能。 2、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包括 黑龙江省 、 吉林省 、 辽宁省 , 是新中国的老工业基地 。 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的完善,商务贸易往来的频繁,东北地区成为内蒙古草原文化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的基础客源市场。并且东北地区与俄、日、韩交界,成为内蒙古草原文化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拓展俄、日、韩国外旅游市场的纽带和桥梁。 ( 1)经济发展速度快,消费潜力大 2008年末 ,东北地区常住人口 1.09亿,人均 GDP超过 2.5万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居民消费能力提高,为旅游度假提供了物质支持。 ( 2)出游方式及时间分布 短线旅游多为自助散客游,自驾游、亲友结伴出游;长线旅游多为参加旅行团出游。出游时间在五一、十一、春节及暑假,周末多为 11 省内短线旅游,并倾向于知名度较高的旅游景点。 ( 3)消费者特征 年龄阶段以中青年为主,职业以大学生、事业单位员工、公务员为主。这部分人假期较多且稳定,出游的欲望强烈。学生经济负担小,结伴出游费用低;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 收入稳定,福利待遇好,多为单位组织出游或公务旅游。 ( 4)消费者习惯偏好 作为生活在中国东北部的居民,性格直爽、思想大胆,追求新奇特的食物,渴望感受不同的生活体验方式,尤其是对新鲜时尚的旅游产品情有独钟。 3、长三角地区 长三角地区客源市场不仅一直代表着国内客源市场需求的发展方向,而且能在很大程度上反应入境游客市场的需求动态,也就是说长三角游客市场能综合反应国内国外两大游客市场的需求特征。因此,对其进行充分研究和把握,对于内蒙古草原文化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发展方向有重要意义。 ( 1)经济发达,消费潜力大 由上海、江苏、浙江这两省一市组成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区域范围内人口数量和人均 GDP都较高,拥有庞大的旅游消费市场和巨大的消费潜力。 ( 2)出游方式 出游自主意识强,多为亲朋搭伴和家庭出游,喜爱自助游的方式。 12 单位组织出游作为员工福利也开始盛行于长三角地区。出游时间大多在周末、五一、十一等公众假期,在目的地停留时间在 3-5天左右。 ( 3)消费者特征 出游者以中青年为主,职业以工作时间稳定,收入丰厚的城市白领为主。长三角地区城市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大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因此,以康体养生、休闲 度假项目为主的旅游区及旅游线路得到游客的追捧。另外,以商务为出游目的也是这部分人出游的另一特征,多为工作需要的商务会议、生意洽谈等。 ( 4)消费者习惯偏好 城市的高速发展导致一系列大城市问题;又受生活节奏限制,休闲减压游需求强烈,偏爱一流景观、生态稀缺资源、又有人文渊源的度假项目及具有特色风情的旅游目的地。 3.1.4入境客源市场分析 内蒙古草原文化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入境游客,是内蒙古入境旅游市场的一部分,因此对内蒙古草原文化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的入境市场分析,可以从整个内蒙古入境旅游市场体现。 2004 年,内蒙古接待入境旅游人数 79.98万人次,入境旅游创汇 25313万美元。而到 2008年,全区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 154.93 万人次,创汇则达到 57718 万美元。可见内蒙古入境客源市场增长快速,是内蒙古旅游市场分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区域空间来看, 入境旅游客源主要来自蒙古国和俄罗斯,以口岸边境游为主, 如 在 2010 年一季度 接待入境旅游者中,接待蒙古国入境旅游者 14.2 万人次,同比增加 59%, 创汇 4615 13 万美元;接待俄罗斯入境旅游者 9.7万人次,同比增加 38%, 创汇 4450万美元。 根据外国游客数量的多寡,同时 考虑港澳台市场的总体份额,把草原文化 入境市场分为三个等级。一级市场是 蒙古、俄罗斯、港澳台;二级市场是 日本、韩国 等东南亚国家及美国 ; 三级市场为机会市场,是其他客源国。 同时, 以 一级市场为核心,二级市场为主导,机会市场为辅助开发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市场特点进行分级开发。 表 3.1 草原文化入境市场分析及对应的旅游产品 市场 特点 对应的旅游产品 一级市场 蒙古、俄罗斯 、港澳台 蒙古、俄罗斯是中国的邻国,在文化上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尤其是蒙古,更具有一定的同属性。港澳台处于中国沿海地区,文化、环境与草原地区差异很大,因此对草原旅游具有强烈的探索欲。 草原文化体验、草原旅游观光、草原文化冰雪娱乐 二级市场 日本、韩国 等东南亚国家及美国 属于经济发达区域,消费水平高,注重 安全、舒适、便捷的旅游环境 。对休闲度假产品要求高。 温泉度假、草原湿地观光、商务会议 14 三级市场 其他客源国 属于机会市场,可根据市场变化随时对本市场进行调整。 所有旅游产品 3.2 客源市场定位 根据入境、国内以及区域客源市场特点分析,内蒙古草原文化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将根据各市场特点以及需求方向,开发不同的旅游产品,具体如下: 3.2.1总体定位 明确三级市场,构建四大客源体系 三级市场: 呼和浩特、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三市人口规模达到 569.22 万人,2009年经济总量达到了 5720亿元人民币,人均可分配收入 21050元,这为“草原文化”成为周末休闲、娱乐中心提供了坚实的区域主体市场基础。 以呼和浩特为中心形成的内蒙古中西部旅游集散中心,面向国内国际两大草原旅游和商务会议市场。 2009年旅游接待规 模达到了1025.2 万人次,同比增长 58.9%,这为草原文化奠定了广阔的客源市场。 张呼快速铁路、京藏高速、航空直达等快速交通改变着传统旅游格局,将京津彻底纳入本项目主体市场。 15 四大体系: (区内市场)庞大的经济规模与人口总量形成的环城游憩休闲市场。 (区外市场)形成与成吉思汗陵、响沙湾等知名品牌景区结构性互补的内蒙古核心精品线路。 (会议度假市场)针对中国西部会议市场,确定专项旅游的人群。 3.2.2目标市场 草原休闲度假、商务会议、周末休闲这三类市场在草原文化旅游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以“金三角”地区为集散地的游客 主要产品的吸引力为“内蒙古草原旅游的代表”产品,强调“精品草原和草原文化集中展示、草原文化浓缩”的概念。 “金三角”周边的游客 主要的产品吸引力为休闲餐饮、温泉娱乐、冰雪娱乐等休闲项目。 中国西北商务游客 主要的产品吸引力为草原文化汇集地和中国西部“主题会都”。 草原文化文化旅游区 环渤海经济圈城市及周边城市双休日休闲度假市场 商务会议 16 3.3 项目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 呼和浩特市作为“天堂草原”旅游目的地,需要一个具有“草原民族文化体验”的系统旅游服务区,草原文化旅游区既是内蒙古西部“金三角旅游”的核心旅游地,也是服务各大“外景地”的旅游集散地,草原文化的旅游资源及区位条件正可以担纲,别无二家。 3.3.1完善内蒙古黄金旅游线路的需要 随着内蒙古旅游的强劲发展,已经形成了以都市、草原、沙漠、民族风情为主题的黄金旅游线路,而以“哈素海”为核心的草原文化草原文化景区,因其独特的资源优势,成为区域旅游的新亮点,将形成内蒙古中西部旅游黄金线路的重要节 点,并与其他景区形成结构性互补。 3.3.2适应休闲度假旅游市场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追求高尚、健康、优雅舒适的度假旅游成为一种新的时尚生活方式,回归生态、探寻体验历史文化已成为当代人们旅游的新潮。本项目以构建“休闲度假”为导向,实现“草原文化”以草原文化集中展示、富有草原湿地康体休闲 商圈会议 企业培训 娱乐体育 草原观光 17 为特色的旅游度假目的地,以适应休闲度假旅游发展趋势和需要。 3.3.3促进 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增加的需要 旅游业是综 合性的产业,对相关行业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通过覆盖“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的消费链,将众多行业串联在一起。内蒙古草原文化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的建设 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就业率的增加等等方面都产生着重要影响。 3.3.5改善旅游区发展现状的需要 目前,旅游区内已有住宿餐饮、水上娱乐、度假休闲等基础产品,但是由于产品单一,形象特色不明显,发展至今天,仍然停滞不前,处于开发的初级阶段。作为特色资源如草原文化经典文化资源、草原资源、地热资源等都未充分开发利用。因此旅游区急需重塑旅游形象,打造强势品牌,通过自然与文化两方面来丰富旅游产品结构。 3.3.5新农村改造的需要 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从推进新农村建设入手,强化对“三农”领域的全方位支持,更是以人为本地从乡风村容、社会文化事业以及民主管理等方面“多管齐下”,全面求解。项目建设对于实现土左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改善村民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具有重要的意义。 18 第四章 项目区位与环境分析 4.1 环境分析 4.1.1自然环境 草原文化 拥有良好的原生态草原资源、广阔的水域资源、丰富的芦苇荡资源、种类繁多的鸟类资源。天然的青山绿水融为一体,构成一副完整的草原文化草原画卷,是体现呼和浩特市“草原天堂”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 4.1.2气候条件 草原文化所在区域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寒暑变化较大。七月平均气温 22.7,是盛夏避暑胜地。全年主导风向是西北风,夏季为西南风和东北风,年平均风速 1.9 米秒。大部分时间感觉凉爽舒适。草原文化冬季平均湿度为 43%,夏季的平均湿度为 67%。景区负氧离子的浓度在整个植物生长季平均能超过 1200 个 /cm³ ,具有极好的草原保健功效。 4.1.3旅游区经营现状 项目区内 5个自然村,涉及到搬迁的人口为 230 户,其中乔庞家营 30 户 ,塔尔号 100 户,新营子 100 户。现状项目主要以娱乐、水上游览观光和度假住宿餐饮设施为主,康乐设施包括:摩天轮、急流勇进、露天游泳池等,水上豪华游船、 6人快艇、自驾摩托艇、海上飞伞、观光索道,健身项目垂钓场、标准网球场、国际标准台球案;接待设施包括同时接待 600人用餐的餐厅、欧式度假木屋、豪华套间、 19 蒙古包群,可接待 350人住宿;相关设施有牌楼、八角亭、扬水闸,以及康乐园夜总 会、露天篝火娱乐广场等。初步形成了集吃、住、游、购、娱于一体的初级综合旅游区。 4.1.4生态条件 1996年,哈素海被确定为“内蒙古 哈素海湿地自然保护区 ( 5360公顷)”,是湖泊湿地与水产池塘湿地结合的复合类型。 哈素海湿地 的确定 加大 了 管护力度, 172种陆生、水生脊椎动物和 227 种植物在这里繁衍生长 ,是呼和浩特市、包头 、 鄂尔多斯 金 三角区域 中 ,唯一一块天然湿地,它的保护对呼和浩特市净化地下水、保护生物多样性都很有好处。 政府部门 先后投入 177万元购进了科研检测设施 , 建设了专门的野生动物救护站等基础设施。每年经这里迁徙的鸟类有白皮鹭、苍鹭、草鹭等 20多种。 4.2 区位概况 1、地理区位 呼包鄂金三角核心区 内蒙古草原文化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地处土默川平原,北依大青山,南临黄河。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中温带半干旱区,在行政上归属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位于东经 110° 56 111° 01,北纬 40° 34 40° 38之间。 2、旅游区位 内蒙古“金三角”腹地中的休闲接待中心 内蒙古草原文化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处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自治区最大的城市 包头市和经济发达的草原新兴城市鄂尔多 20 斯市形成的内蒙古“金三角”核心区,属呼和浩特都市旅游圈。旅游区紧邻 110国道 京包铁路一级经济发展轴,是呼和浩特“一核双圈”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交通区位 首府近郊,核心经济圈内 内蒙古草原文化文化旅游产业园区东距呼和浩特市区 65 公里,西距草原钢城 包头市 85公里,距鄂尔多斯市 192公里,距离首都 XX542公里。 内蒙古草原文化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北部有京包铁路、丹拉高速公路、 110国道通过。有呼和浩特白塔机场、包头机场、鄂尔多斯机场。借助三城市的机场、火车站,有效沟 通了京津地区、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同时,随着张呼 城际 高铁的开通,呼和浩特市将 挺进京津三小时圈,全程 将缩减 到 3小时 ,这对草原文化的旅游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4.3 资源分析与评价 4.3.1资源梳理分析 1、核心自然资源 表 4.1 自然资源分类一览表 资源 现状分析 草原 常见的草类有羊草、披碱草,还有人工种植经济价值较高并且有观赏价值的牧草 紫花苜蓿。羊草系多年生根茎型禾草,品质好,适口性强,具有耐寒、耐旱耐盐碱、耐放 21 牧的优点,而且产量高、质量好、营养丰富、生长期长。紫花苜蓿是多年生豆科草本植物,其经济价值很高,既可以做饲草,同时开花期长,也是很好的蜜源植物和观赏植物。 阴山 (大青山) 大青山是土默川平原和黄河的天然屏障,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秦汉和魏晋时期,大青山被称为阴山,隋唐时期称为秦山、大斤山,辽金元时期复称阴山,明清时期蒙古语称“哈喇兀纳”、“达兰哈喇”或“漠喀喇”,汉语意思为“众多的黑山头”或“黑山”,故俗称大青山。 汉代以前称大青山为阴山,四世纪末到六世纪中叶的南北朝亦称阴山。 哈素海 哈素海,意为青水湖, 有“塞外西湖”之美誉,原为黄河故道,湖面面积 30平方公里。 哈素海主要承纳美岱沟、西白石头沟、万家沟等九条山沟的径流,水源主要由黄河磴口扬水站经民生渠补给,总流域面积 1976平方公里。 湿地 项目区水面广大,形成北方典型的湿地景观。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湿地的类型多种多样,通常分为自然和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