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基金会:促进公众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行动策略:案例与建议_30页_1mb.pdf
2022/3/31绿色创新发展中心促进公众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行动策略:案例与建议关于绿色创新发展中心绿色创新发展中心(注册名:北京绿色伙伴咨询有限公司)是专注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咨询机构,通过跨学科、系统性、实证性的政策研究、梳理、比较和评估,推动低碳环境解决方案的精细化,提升可实施度。我们与多样的合作伙伴和利益相关方合作,共同推动实现零排放的未来;立足本土,讲述中国绿色低碳发展故事。绿色创新发展中心是绿色低碳发展智库伙伴秘书处的执行机构、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的理事单位、联合国亚太经济与社会委员会东北亚环境合作机制东北亚低碳城市平台的专家机构,并承担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气候与能源研究中心的工作。绿色创新发展中心关注以下领域的研究、咨询和策略传播:气候策略、能源转型、可持续城市、绿色经济政策和行为减排。 网址: 报告撰写汪燕辉 姚喆 陈思敏 韩迪 李少欣 Pieter Velghe 联系邮箱:致谢感谢能源基金会对本报告的资金支持。并感谢绿色创新发展中心的董事、创始人胡敏以及咨询顾问马越对本报告的贡献。免责声明- 若无特别声明,报告中陈述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能源基金会的观点。能源基金会不保证本报告中信息 及数据的准确性,不对任何人使用本报告引起的后果承担责任。 - 凡提及某些公司、产品及服务时,并不意味着它们已为能源基金会所认可或推荐,或优于未提及的其他类似公司、产 品及服务。目 录2444445567810121416182124261. 研究背景及目标2. 关于消费行为改变的理论和路径2.1 引发消费行为改变的主要因素2.2 推动绿色消费行为的四种常见路径 2.2.1 经济激励 2.2.2 助推(nudge) 2.2.3 社会关系影响 2.2.4 认知-态度-行为模型2.3 影响因素的合力推动改变3. 案例分析案例一:日本Cool Biz倡议案例二:打造“素食之都”案例三:推动农村垃圾分类-以八宝堂为例案例四:能源合作社推动居民参与能源转型案例五:美国韦尔斯利学院“可持续生活方式评级项目”案例六:新能源乘用车在中国的普及案例七:企业推动绿色消费转型案例八:“助推”助力纸尿裤新生4. 总结及建议1促进公众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行动策略:案例与建议1.研究背景及目标巴黎协定为全球气候行动设定了长期目标:将全球气温升幅限制在比工业化前水平高2以内,并努力将温升幅度限制在1.5以内。联合国环境署每年都会发布一份排放差距报告,用来评估预期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与实现巴黎协定温控目标所要求的排放水平之间的差距。2021排放差距报告指出,全球排放量在2020年因疫情大幅下降后,2021年将反弹到疫情暴发前的水平1。2019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包括土地利用变化)为59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为历史最高值。报告指出,算上各国最新的国家自主贡献和净零排放目标,全球排放趋势离巴黎协定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如果采用基于消费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法计算,全球约2/3的碳排放都与家庭排放有关2。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18年发布的1.5度特别报告显示,要实现巴黎协定的1.5度目标,需要在2030年将与生活方式和消费相关的人均排放量减至约2-2.5吨二氧化碳当量,并在2050年进一步减少到0.7吨。生活方式的排放有众多来源,其中最重要的是出行、居住和饮食,分别占生活方式排放量的17%、19%和20%。这也意味着,上述领域有极大的减排潜力3。英国是全球首个承诺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主要经济体。在英国气候变化委员会(The Committee on Climate Change)的领导下,多家机构对英国居民生活碳排放开展了广泛细致的研究。其中一项研究指出,2017年,英国一个普通家庭的平均碳排放总计8798千克二氧化碳当量。以下六个居民生活相关的主要排放来源,在家庭排放中的占比依次为:31%、27%、18%、12%、9%、3% 4。1 UNEP (2021)2021 Emissions Gap Report unep/zh-hans/resources/emissions-gap-report-20212 unep/zh-hans/xinwenyuziyuan/xinwengao/yiqinghoudelusefusuduiyusuoxiaoqihouxingdongchajuzhiguanzhongyao3 UNEP(2020)2020 Emissions Gap unep/emissions-gap-report-20204 Energy Systems Catapult(2019)Living Carbon Free theccc.uk/publication/living-carbon-free-energy-systems-catapult/2加热(在居民家中因取暖和热水供应产生的排放)交通(居民乘坐汽车、公交和火车带来的排放)用电(满足家庭用电需求的排放)飞行(因家庭活动的国际/国内飞行的排放)食物(跟英国农业和土地使用产生的排放相一致)废弃物(家庭废弃物处理产生的排放)绿色消费是各类消费主体在消费活动全过程贯彻绿色低碳理念的消费行为。 国际及中国经验都表明,从消费侧引导人们向绿色生活方式转变对于实现气候变化目标以及可持续发展目标有着重要作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绿色转型与可持续社会治理”专题政策研究项目组2019年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在中国,衣、食、住、行(以及通信)、用(生活用品及服务)占居促进公众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行动策略:案例与建议5 国家发改委.(2022). 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 国合会(2020)专题政策研究报告绿色转型与可持续社会治理3民消费碳排放的76%。该项目组的一般均衡模型分析表明,这一结构在未来15年内不会有明显变化,这五个领域是居民消费中对资源环境影响较大的领域。因此,项目组建议将衣食住行用游作为“十四五”期间推动绿色消费的重点领域 5。统领中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意见指出,“要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和消费,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同时把绿色低碳发展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示范创建,凝聚全社会共识,加快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格局。”近年来,我国促进绿色消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绿色消费理念逐步普及,但具体到公众的绿色消费需求仍需要进一步的激发和释放。促进公众绿色消费是消费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在消费各领域全周期、全链条、全体系深度融入绿色理念,全面促进消费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其中每个人的行为是否能向绿色低碳转变是决定性的。本报告旨在对促进公众向绿色消费行为转变的理论及其路径进行梳理,结合理论框架对基于能源基金会支持的“促进个人绿色低碳消费整合信息平台项目”下收集到的八个实践案例进行剖析,从促进公众向绿色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和众多行动(包括传播倡导、社群构建等)中,提炼得以见效的普遍规律。以期为国内相关政策的制定者、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参考,为促进绿色消费行为及生活方式在中国的普及做出一点贡献。 信息来源:Theories of behavior change (English). Communication for Governance and Accountability Program (CommGAP) Washington, D.C. : World Bank Group. documents.worldbank/curated/en/456261468164982535/Theories-of-behavior-change42. 关于消费行为改变的理论和路径 2.1 引发消费行为改变的主要因素研究行为改变有不同的理论流派,但主要理论和模型中认为能够对行为产生影响的因素有相似之处。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中对主要的影响因素做了梳理,我们从中摘选了在个人绿色消费行为改变的相关研究和实践中最常被考虑的影响因素(见表1): 2.2 推动绿色消费行为的四种常见路径基于上述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对现实案例的分析,我们总结出推动个人绿色消费行为的实践中最常采用的四种路径。表1:个人绿色消费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7影响因素 定义 促成行为改变的策略导致个人不采取某些推荐行为的障碍或限制障碍 (barriers)利益 (benets)主观规范(subject norms)行动线索 (cues to action)态度 (attitudes)个人认为别人期待她/他应该做的识别并移除阻碍行为改变的客观或文化障碍积极传播采取特定行为的好处了解目标对象可能会跟随哪些人/群体通过传播,让可能促成行为改变的信息和因素更可见在尝试改变之前,先评估现有的态度采取推荐行动后的积极结果帮助个人决定采取行动的外部或内部因素个人对某个特定行为的评估或信念 2.2.1 经济激励利用经济激励措施来影响消费者的选择,这是在现实中很常见的一种推动行为改变的策略,尤其常见于政策的设计中。比如,政府或其他主体可以通过提供价格补贴来鼓励消费者购买一类产品,或是通过加税等手段来抬高价格,以降低消费者购买特定产品的积极性。在这里,价格对应了表1中的“障碍”这一影响因素。价格激励措施通过减少或增强价格障碍来影响消费者选择,它的作用机制简单直接,通常并不要求也未必会推动消费者产生认知或态度上的改变。 2.2.2 助推(nudge)助推理论是一个行为经济学、政治原理和行为科学的概念,指通过积极的加强或者不直接的建议影响群体或者个体的行为或者决策。促进公众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行动策略:案例与建议5 2.2.3 社会关系影响在研究想法、态度和行为在人群中的扩散时,社会学家提出了“社会传染”的概念。社会传染指在一个群体里,人们的思想或行为会相互效仿,个人有从众、遵从群体规范的倾向,因为效仿或从众,特定的观念或行为就如同有传染性一样,通过社会关系扩散开。在绿色生活方式领域,社会传染的一个经典案例是家用太阳能的邻居效应8研究者的量化分析显示,当一个居民的邻居中安装家用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比例越高,这位居民安装的可能性也越高。其他研究显示,类似的“社会传染”模式在购买节能产品这一行为的扩散上也存在9。但行为的社会传染的是有前提的。研究者指出,人们更容易被身边的人、或者是被认为与自己类似的人们的行为所影响10。换言之,行为的扩散需要依靠强社会关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家Centola对行为的传播与信息或观点的传播进行了区分11。他认为,信息的传播类似于流感,绝大部分可以通过简单式传播实现,而行为或实践的传播方式是不同的,因为采取新的行为往往牵涉财务、心理和声誉上的风险,这些因素构成了复杂的传播,因为在接受新的行为之前,人们需要接触多个强化源。Centola的实验显示,行为的扩散需要通过连接个体集群的多个重叠纽带,才能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 2.2.4 认知-态度-行为模型 认知-态度-行为模型(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简称KAP模型)经常用于定量的问卷调查中,用来理解特定人群在某个议题上的认识和行为。KAP模型背后的逻辑是,人们在特定议题上的行为与他们对于该议题的态度直接相关,而人们的态度又与他们接受、理解和运用相关信息的能力相关。在实践中,不少机构参考KAP模型背后的逻辑,将增强认知、改变态度作为行为改变的切入这个概念在2008年因芝加哥大学的两位教授Richard Thaler和Cass Sunstein共同创作的著作Nudge:Improving Decisions About Health,Wealth and Happiness畅销而走红。两位教授将助推定义为:在选择模型的任意纬度,提醒人们向一个可以预见的角度倾斜,而不是通过禁止某些选项或者显著改变人们的经济收益来实现。举个例子,把水果递到你面前算助推,但是禁止吃垃圾食品不算助推。算作助推的干预应该是简单和低成本的,不是强迫的。在2010年前后,在英美德日等国政府以及世界银行、联合国和欧盟系统相继成立了专门研究和实践通过助推改进政府推出的政策的实施效果的部门,被统称为Nudge Unit。 负责英国Behavioural Insight Team (BIT)的David Halpem博士在其专著Insight Nudge Unit中将助推的四项基本原则归结为EAST,即简单 (easy)、有吸引力(atractive)、社交属性 (social)和及时 (timely)。根据这一框架来设计助推措施简单便捷,在英国健康、教育、福利等部门的实践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8 Graziano, M. and Gillingham, K. (2015). Spatial patterns of solar photovoltaic system adoption: the inuence of neighbors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15(4), 815-839.9 Wolske, K. S., Gillingham, K. T. and Schultz, W. (2020). Peer inuence on household energy behaviours. Nature Energy 5, 202212. doi/10.1038/s41560-019-0541-910 Brick, C., Sherman, D. K., & Kim, H. S. (2017). “Green to be seen” and “brown to keep down”: Visibility moderates the eect of identity on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51, 226238. doi/10.1016/j.jenvp.2017.04.00411 行为如何扩散:复杂的传播科学(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2018年)6促进公众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行动策略:案例与建议点,设计并开始了一系列项目。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态度对行为有重要的影响,态度改变并不必然会带来行为改变。计量行为理论学者指出,在态度和行为改变之间,还存在着“行动意向”(behavioural intent)这一中间状态。当态度改变导致行动意向产生时,还需要进一步强调行动的益处并创造有益的社会条件,这样行动意向才能转化为实质性的行为改变12。 2.3 影响因素的合力推动改变不同流派的行为改变理论,如社会学习理论、计量行为理论、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从不同视角对行为改变的动因和过程进行了分析,但这些理论都指出,行为改变需要多个动因和外部环境的合力。这种合力在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分阶段转变理论将行为改变看做是一个包含六个阶段的过程13:即无准备阶段-犹豫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维持阶段-完成。在无准备阶段,人们并没有打算在近期做出某种改变,近期一般定义为未来的六个月中。在犹豫阶段,人们产生了在未来六个月做出改变的打算,在这个阶段,人们已经对改变能带来的好处和坏处有所了解。当人们开始为改变做规划,并将在未来一个月付诸行动时,就来到了准备阶段。随着行动的开始,人们进入行动阶段,当人们主动地延续新行为时,就进入了维持阶段。最后,当新行为已经变成习惯,人们保持充分的自主性维持这一行为行动,行为改变的全过程就完成了。在不同的阶段,能促成改变从而进入下一阶段的主要推动力各不相同。比如在早期阶段,最关键的是提供信息以提高人们对特定行为的认知程度;要让人们进入行动阶段并保持,为采取行动创造动力和适宜的条件就成了重点所在。研究行为改变的学者指出14,生活方式的改变不仅要求个人层面的行动,也需要依靠系统性的改变,这两者相互影响,缺一不可。12 Kim, M. s., & Hunter, J. e. (1993). relationships among attitudes, behavioral intentions, and behavior: A meta-analysis of past research, part 2.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0:3, 331364.13 Prochaska, J., Johnson, S., & Lee, P. (1998).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of behavior change. In S. Schumaker, E. Schron, J. Ockene & W. McBee (eds.), The Handbook of Health Behavior Change, 2nd ed. new York, nY: springer.14 Capstick, S., Wang, S., Khosla, R. and Corner, A. (2020). Achieving low-carbon and equitable lifestyle change. CAST brieng paper 06. 7促进公众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行动策略:案例与建议3.案例分析本报告包括八个有代表性的促进公众绿色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案例,涵盖了衣、食、住、行、用等五大领域,其中既有国际案例,也有中国经验。这些案例的挑选基于两个主要考虑:第一,案例中的实践切实引起了目标受众的行为改变,并且,当外部激励政策或干预撤出之后,新的行为仍能得以有机地延续。第二,这些案例中都有多个行为主体的参与参与方包括政府,也有企业、非盈利组织、家庭和个人;并且体现出行为改变的不同路径,既包括经济激励、人际关系互动,也包括认识普及带来的观念和行为改变。结合本报告第二部分提供的分析框架,我们着重梳理每个案例中涉及的影响消费行为改变的因素,以及采用的推动绿色消费行为的路径,试图从典型案例中总结出一些普遍的,尤其是在适用于全面推动绿色生活方式的中国语境下的经验。8促进公众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行动策略:案例与建议 案 例 一 Cool Biz(清凉商务)是日本政府发起的一项通过改变衣着方式促进节能的倡议。2004年,时任日本环境大臣的小池百合子提出了Cool Biz这一理念,鼓励人们“拿掉领带,脱掉西装”,以减少对空调等制冷设备的需求,从而降低能耗和碳排放。这一活动在日本已经持续十余年。最初,此项活动于每年6月1日至9月30日开展,期间日本办公室空调运行温度被规定在28摄氏度,工作人员可着轻装办公。除此之外,倡议还包括其他的实用建议,比如调整工作时间以避开最热的时段,放下窗帘以遮阳等。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福岛核事故,由于电力供应不足,日本全国范围内开始采取各种节能措施,“清凉商务”活动的时间也扩展到每年5月1日起至10月31日止。“清凉商务”活动在日本推广首先需要改变公众的观念。“轻松着装”对于向来保守、注重仪表的日本人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很多员工会担心穿便装办公、见客户有失礼貌、有损公司形象。而且,对于常年西装领带的日本男士来说,要将便装穿得得体好看,更非易事。因此在倡议发起的初期,倡议推动者十分注重引导公众认知的改变,由政治人物、社会精英认识带头践行,从而建立起新的社会规范,并凭借着社会关系将这种新风尚传递出去。日本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读卖新闻当时曾以“比比谁酷”为题登载了一组内阁成员进首相官邸时的照片,几名内阁大臣都没打领带,有的甚至穿短袖衬衫。2006年,时任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及其内阁成员与驻日大使们参加了“清凉亚洲2006”公务夏装展示活动,旨在向亚洲国家推广“清凉商务”理念。展示活动次日,小泉则穿着冲绳传统式样的服装参加了国会会议。日本丰田公司的新任领导层曾在记者见面会的重要场合,穿西装不打领带。由“明星人物”引领的推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据日本内阁办公室公布的2009年7月的一项问卷调查结果表明,91.8%日本Cool Biz倡议 此外,服装产业链条上的生产企业和设计师的参与为此活动的常态化起到推动作用。如日本知名设计师菊池武夫、小条光子为日本男性设计新的便服,并在爱知县举办的世博会上以Cool Biz Collection为名推出。 在交通出行、衣物着装、餐饮等领域向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倡导中,可以借鉴这种中央政府带头提出概念并率先垂范,企业跟进扩大影响的模式。15 Wikipedia. Cool Biz campaign.成功要素借鉴意义10促进公众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行动策略:案例与建议根特市是比利时东弗兰德省的省会,吃素并不是根特市的传统,其所在的弗兰德斯地区因啤酒炖牛肉闻名,该市的海鲜以及海鲜菜肴也非常出名。但根特市用10年时间获得了“欧洲素食之都”的称号,目前该市是世界上人均素食餐厅最多的城市有超过90家餐厅、20家酒店加入“周四素食日”,全市大部分人也会在每周四选择素食。实现这种转变是当地的环保组织、政府、学校、餐饮和旅游行业共同推动的结果。2009年根特市的一家环保组织发现,由于小城是个大学城,居民对环保理念的接受度比较高,越来越多的人有吃素的需求,但因为该城市的餐厅均以肉食为主要菜品,公众无法获取美味、多元化的素食菜品。当时全世界都没有“素食日”这个活动,该环保组织便游说市政府开展“素食日”,用有望成为全球第一个创建“素食日”城市的名头说服政府参与。打造“素食之都”面临的第一大障碍是传统的饮食习惯,大部分市民家庭都“无肉不欢”的传统,需要启发公众对素食的认知。为此,2009年,该环保组织联合政府在蔬菜市场举办了“食物欢乐节”,邀请市民参与不吃鱼、不吃肉的活动,现场还提供了免费的素食甜点、素食午餐、素食烹饪演示以及健康知识宣讲,让公众看到“素食”本身无穷的可能性,并向公众发出了“周四素食日”的倡议。这是让根特市的市民了解素食的第一步。让市民的饮食习惯向素食转变需要提供更多的素食选择。政府在其管理的食堂提供素食菜单作为示范,每周四为公务员提供素食。市政府还投入数万美元聘请素食厨师主理政府管理的厨房,针对已经在岗的厨师组织系列的素食烹饪培训。素食厨师的普及,破除了素食发展的客观限制。 案 例 二 打造素食之都 16 do.vlaanderen.be/vijf-jaar-donderdag-veggiedag17 do.vlaanderen.be/vijf-jaar-donderdag-veggiedag1. 环保组织和政府的联动。在根特市推广素食日的案例中,首先由环保组织发现需求并提供创意的,然后找到大规模推广这一解决方案的枢纽机构,即市政府。2. 政府推广“素食日”内外并举,先从自己能够控制的的市政府经营的厨房入手,解决素食厨师的能力建设问题;同时推出“素食菜单”,消除市民参与的门槛。3. 学校和餐厅、酒店的跟进在全市范围形成吃素的氛围,将个人的行为转变发展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 这种环保组织创意、政府主导、全民参与推广素食的经验可为中国类似主体所借鉴,可以选取适当的行政范围,根据中国居民营养膳食指南,在政府经营的食堂、餐厅中推出“一日素食”的活动。成功要素借鉴意义12促进公众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行动策略:案例与建议八宝堂村位于北京市怀柔区琉璃庙镇,是一个以接待民俗旅游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小山村。全村共有38户农家院,其中12个农家院由旅游公司以租赁的方式进行改造运营,19个农家院由村民自行经营民俗旅游业务,7个农家院是村民自住。旅游公司为了提升民宿的入住率,希望动员村民一起在村里创造优美的环境,促进当地可持续旅游的发展。恰逢国家在2018年底提出建设“无废城市”,该旅游公司即聘请专业团队推动全村落实垃圾分类,并设定在2025年底实现整个村庄“零废弃”的目标。2019年,在政府、企业、专业机构、村民、游客等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下,通过短期干预和长期机制支持相结合的方式,使八宝堂村在3个月时间内实现90%家庭垃圾分类达标且延续至今。在该村实现全面的垃圾分类,进而实现零废弃需要迈过资源不到位、对垃圾分类意识不足、缺乏长效治理机制三个门槛。项目伊始该村的物质和人力资源现状是:每户的垃圾桶都不一样,对于什么垃圾该怎么分类,难以形成统一的说法;垃圾桶容量太小,村民使用大量一次性塑料餐具,造成垃圾外溢。村民习惯直接把生活垃圾投放到村口的垃圾桶站,但村里无法安排志愿者24小时轮岗值桶,也就无法在桶站对村民给予及时的垃圾分类指导。在村民对垃圾分类的意识层面,在项目开始前的基线调研发现,在村民群体内部,60%的村民对垃圾分类的必要性认识模糊,10%的村民属于高龄老人或言语残疾人,或从未接触过垃圾分类而对新的分类方法态度消极,认为自己能力不足而难以配合。面对以上困难,由旅游公司出资,为村民统一发放60L的厨余垃圾桶和其他垃圾桶,在村口单独设置有害垃圾桶,可回收垃圾由村民按照原来自行收集变卖的习惯继续执行,以此助推村民从统一的垃圾桶颜色、标识着手认识新的分类标准。并且,由村委选派新的垃圾分类管理员,由旅游公司出资配备垃圾分类转运电动车,垃圾分类管理员以定期上门收运的方式,为村民提供垃 案 例 三 推动农村垃圾分类以八宝堂为例 陈思敏13促进公众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行动策略:案例与建议圾分类指导,村民在其指导下现场纠错,村里从未接触过垃圾分类的老人和言语残障的村民虽然听不懂垃圾分类的培训,但通过垃圾桶的颜色区分和模仿邻居分类的方法学会了正确投放生活垃圾。经过一个月的学习和积累,村民已经基本学会四分法。接下来要解决的是巩固村民已经养成的垃圾分类的习惯,以确保在专业机构撤出后依然可以保持效果。为此,首先提升垃圾分类管理员的业务能力,由专业机构对垃圾分类管理员开展垃圾分类知识、操作规范、收运路线以及村民指导的技巧的培训。其次,几方共同设计了积分奖励机制和红黑榜公示机制。约一半的村民为了维持农家院的良好口碑,以及获得奖品,在推行垃圾分类的第一天开始就认真学习分类方法。垃圾分类管理员在每次收运时会给每户计分,没有参与分类的村民渐渐发现自己和邻居积分上的差距,心理会有压力,在垃圾分类管理员的引导下,也陆续开始学习如何分类。每个月由旅游公司出资采购奖品发放给村民。有效落实奖惩机制大大提升了村民的参与度。力,在垃圾分类管理员的引导下,也陆续开始学习如何分类。每个月由旅游公司出资采购奖品发放给村民。有效落实奖惩机制大大提升了村民的参与度。第三,八宝堂村属于典型的熟人社会,以每月一次的村民会议方式请村民就推进垃圾分类产生的问题共同决策,例如村民分类需要配备夹子以便分类、优化计分方式、村民分好的垃圾遭遇混收如何解决、接待大户的垃圾收运需求未被满足等。村民之间关系紧密,在讨论、决策的过程中能相互尊重、支持,使垃圾分类机制与村民生活逐步融合。基于三个月的实践经验,参与方共同制定了垃圾分类管理员的考核机制,并梳理总结八宝堂村垃圾分类工作操作手册,村委与旅游公司继续共同承担垃圾分类管理员的工作补贴,专业机构与村委、旅游公司共同向游客发布无废旅游的倡议和行为准则,倡导在游玩的过程中减少垃圾产生并参与垃圾分类。据专业机构撤出后2年后的回访发现,村民的垃圾分类情况依然保持良好的分类习惯,这离不开多方的共同支持。1. 项目与村民密切的联系是项目成功推进的重要原因之一。项目开展前期专业机构项目经理驻扎在村中与村民共同生活,期间与村民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关系对于项目推动作用至关重要。3. 根据当地的情况,村民的生活习惯,科学的规划是必不可少。例如根据村民生活习惯,灵活调整上门收运的时间;采购符合村民需要的奖品;根据实际垃圾产量数据配置合适的分类垃圾桶等。4. 对于村民需求和发声需要尊重和及时反馈,提供机会供村民集体讨论决策,是培育村民环境行为策略,内化环境知识非常重要的情景因素。成功要素14促进公众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行动策略:案例与建议 案 例 四 能源合作社推动居民参与能源转型传统的电力供给模式中,由于产业链条长、规模庞大,通常是国有公司或大型企业占据垄断地位,消费者能参与的地方很少。随着可再生能源电力占比的增加,尤其是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个人、企业也可以建立自己的电力生产系统,比如屋顶太阳能。但总体来看,居民个体直接购买、安装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投入成本依然较大,多数人也并不具备选择产品和供应商的专业知识。在这样的背景下,“能源合作社”的模式在多个欧美国家应运而生。能源合作社可以将分散的资源聚拢到一起,组织、动员居民安装分布式太阳能或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能源生产,作为回报,他们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并使合作社具备投资更大项目的可能。 比利时能源合作社Energent创立于2013年,最初在根特市及周边地区开展组织居民集体采购太阳能电池板的活动。投资太阳能的预期收益很好,本身就有很多人有投资意愿,加之政府会提供投资太阳能的补贴,因有不少居民对加入这一能源合作社感兴趣。Energent将有意愿购买太阳能电池板的居民聚集到一起,集体采购分布式太阳能发电设备,让购买成本得以有效降低。经过近十年的发展,这一能源合作社的主营业务已发展成为三个板块,其一是将合作社社员的资金集中投入到可在生能源领域中,包括投资太阳能电池板、风电扇叶和可再生供热系统;其二是通过提供能源方面的服务推动居民家庭向更高能效转变,例如组织太阳能板团购或社区翻新改造项目;其三是投资能源领域的创新项目。能源合作社对个体参与者的投资要求并不高从100欧元到10000欧元不等。考虑到很多参与者并不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该合作社为近2000人提供了购买太阳能电池板的相关建议。 合作社的组织形式大大降低了个体的投资门槛,充分吸收有意愿参与的居民。2. 合作社要扩大规模也十分容易,人们可以通过投资一定的金额加入合作社,并获得相应数量的股份和选票。3. 合作社组织原则透明,参与者有充分的发言权,让合作社和参与者之间建立起了充分的信任。4. 由于合作社的性质,它们会服务于特定的社会目标,并以让整个社会从中受益为目的,而不是让少数人赚取巨额利润。这反过来又促进了对合作社长期发展的思考和关注。成功要素 在中国大力发展可在生能源和分布式能源的背景下,可引入能源合作社的形式,发挥市场机制的激励作用推动绿色电力的消费和居民家庭向低碳节能转变。借鉴意义16促进公众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行动策略:案例与建议 案 例 五 美国韦尔斯利学院“可持续生活方式评级项目”Eco-Rep (Ecological Representative)是很多美国大学都有的项目,项目成员是致力于推动可持续校园生活的学生,他们一般在宿舍、校园餐厅中负责宣传环保知识、提倡环保行为,可以被认为是校园里的“环保卫士”。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韦尔斯利学院中,“环保卫士”发起了一个可持续生活方式评级项目(Sustainable Living Certicate,简称SLC),以推动更多学生采取环境友好的行为。项目的目标受众既有对气候变化问题有所了解,但对环保低碳生活有一些距离感或误解的学生,也有低碳行为践行的“专家”。每当提起环保生活方式,学生们多数的感受是环保生活方式充满不便,与自己当下的生活充满距离感。周围的舆论让他们觉得如果自己不做到完美的程度,就不配成为一个环保人士。这让很多学生对环保生活产生了误解,也降低了他们参与的动机。因此,“环保卫士”希望通过这个项目传达两个理念:一是低碳生活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不需要每人都做到一年产生的垃圾只要一个小玻璃罐就能装下的极致;二是行为改变不是一步登天的事情,每一个小的改变都值得鼓励和庆祝。因此,这个项目的评级方式和奖品的选择都围绕以上两个目的进行设计。 通过面对面评级、科普让学生建立对环保生活的正确认知当学生们想申请评级的时候,“环保小卫士“会带着低碳行为问卷到宿舍登门拜访,同一宿舍的学生面对面接受采访,基于学校本身较强的honor code(荣誉守则)文化,学生们都以诚信的态度来回应自己是否真的做到了这些环保行为。这些行为中既有比较难做到的事情(比如纯素饮食),也有一些比较容易做到的、并且大家可能已经在做的事情(比如双面打印),同时还有一些不难做到但大家不一定知道是环保低碳的行为,比如洗衣服时可以选择冷水而非默认的温水等。问卷中提及的行为按照其减排效应被赋予一定的分数,问卷做完后,按照申请者所得分数被分为五级。大部分人第一次申请时都不会拿到第五级,项目会鼓励申请者在改变了生活方式以后 奚溪17促进公众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行动策略:案例与建议申请升级。在回答问卷的过程中,申请者可以听到几十种低碳行为,并主动思考自己是否能做到这些行为,同时“环保小卫士”也会解释这些行为是如何达到减排的效果。申请者不仅知其然,也会知其所以然,这样,环保生活的小秘诀就在这样的互动中传播开了。 提供奖品、创造小的激励,促进更多元化的尝试SLC项目还为优秀参与者提供奖品,从而创造了小的激励机制。项目选择奖品时遵循两个原则:要么奖品是申请者本身一定会使用的物品的低碳替代品,要么奖品能够降低某些低碳行为的成本。符合第一条的奖品包括用回收材料做的笔和牙刷,符合第二条的奖品包括节能插座、水瓶、便携餐具、月经杯、进城大巴的车票等等。这些奖品最终达到的目标也是把低碳环保生活的门槛降低,让大家更容易参与进来,感觉到自己也能为环保做出一定贡献,申请者也会更有动力举一反三地去做更多元化的尝试。 通过人际关系、口耳相传促进项目持续运作得到评级的申请者会获得一个奖状贴在门上。随着级别上升,奖状的叶子也渐渐增多。因为该学院人数较少,宿舍内人际关系更为紧密,通过宿舍community meeting传播活动参与信息,宿舍门上贴奖状很容易达到免费广告的效果。另外,看到周围有的奖状越来越多,不了解项目的人也能间接感受到环保不是很难做到的事情。 这一项目在该学院传承有超过7年的历史,影响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项目会根据学生逐渐改变的生活方式搜集更多可行的环保行为加以推广,并对问卷进行更新。每年会吸纳对推动环保生活有热诚的学生,这是维系项目持续运作最关键的成功因素,奖品本身的环保属性以及申请者获奖背后的环保故事都成为了学生之间口耳相传的重要资料,例如学生们为了不用开车进城,会为了进城大巴的车票努力做到某些环保行为。离开学校多年的学生还能清晰回忆起当年参与这个项目获得的奖品成为了一生美好的回忆,她说:“我最后拿到的奖品有一个带开关的插线板,还有一套便携餐具。那个餐具我一直用到上班几年以后用坏了我才扔掉的。”1. 根据受众的实际生活定义可行的环保生活行为,让受众可以“轻而易举”地参与进来。2. 奖品的设置符合受众的实际需求,受众在使用奖品的同时也是在体验环保生活,巩固环保行为。3. 利用学生群体之间的口耳相传形成校园内的环保文化,通过不断更新的问卷和吸纳新鲜的参与力量持续不断推进项目迭代。 在国内也有类似环保小卫士的项目,美国学校这一项目的组织架构、项目设计流程和管理机制可以为中国学校借鉴。成功要素借鉴意义18促进公众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行动策略:案例与建议 案 例 六 新能源乘用车在中国的普及在决定购买什么样的小汽车时,消费者会考虑众多因素,包括汽车的技术、性能、购买和使用成本、相关基础设施的成熟度等。此外,对品牌、车型的认可度这类更文化性、社会性的因素,也对消费者的选择产生影响。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iCET)指出19,中国消费者在考虑购买电动汽车时,最关心的问题包括电动汽车的续航衰减、充电便利性、车辆安全可靠性。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新能源汽车,除了得益于电池技术和性能、续航里程、充电基础设施等“硬件”的提升,也与政策的推动和观念改变有关。 近十年来,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得以快速普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年报202118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