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恩发布2022年中国汽车行业展望-3页_348kb.pdf
贝恩公司 2022 年中国汽车 行 业展望 作者: 曾伟民 , 贝恩公司 资深 全球合伙人 、亚太区绩效提升业务主席 夷萍, 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 、亚太区 汽车业务联席 主席 刘湘平 , 贝恩公司 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工业品、制造和汽车业务主席 作为“十四五”的开局之年, 2021 年, 中 国汽车 产业 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 去年, 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 2608.2 万辆和 2627.5 万辆,同比增长 3.4%和 3.8%,结束了连续 3 年的下降趋势。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完成 352.1 万辆,同比增长 1.6 倍,连续 7 年位居全球第一 。 放眼 2022 年 , 中 国汽车产业 的发展同样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 在“双碳”战略 的推动下,新能源汽车呈现 出 市场规模、发展质量“双提升”的良好局面。 值得 关注 的是, 伴随越来越多的 本土 造车新势力 入局,全球高端主机厂 或将迎来新一轮的增长 。 另一方面 , 传统高端主机厂 正面临销量下滑、产品结构转变、价格降低的压力,亟需寻找新的突破 口 。 值此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 ,在本文中, 贝恩 将 基于 汽车行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咨询经验 , 与您分享 中国汽车行业 最新洞察 , 涵盖 电动汽车 的 市场规模 和 发展方向 , 整体消费趋势 和 细分市场情况 , 并 为 广大 主机厂 布局战略 建言献策 。 电动汽车 总 市值持续 攀升 , 新技术、新 创新 赋能新发展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先驱, 过去 5 年间, 特斯拉 股价 涨超 200 倍 , 2021 年 9 月, 总市值 突破 6,000 亿美元 。 在 特斯拉的 领跑下 , 中国三大造车新势力(蔚来、理想、小鹏) 同样 发展 迅速 ,市值 分别达到了 约 250 亿、 230 亿和 200 亿美元 。 与日俱增 的市值点燃了电动汽车行业的创新引擎, 为 各大 车企 扩张规模 奠定了 经济基础 。 2018 年,特斯拉 宣布 投资 500 亿 元 在上海 建设 超级工厂 Gigafactory 3,集研发、制造、销售功能于一体。 此后 , 特斯拉还收购了 美国 电池技术公司Maxwell 和德国电池组装制造商 ATW Automation。通过一系列投资,特斯拉在全球范围内 建立起 了 涵盖 先进 技术研发、 自动化生产能力、 能源创新 等多个维度的竞争优势 ,从而 确立了 其在 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地位 。 在中国, 2019 年起, 蔚来 也通过多元化的 途径 ,包括投资建立 NIO Space( 蔚来空间 ),用于品牌销售展现,以及推出纯电中大型轿车等, 逐渐占领消费者心智并提升品牌渗透率。 本土 造车新势力 崛起, 高端化进程放缓 近年来 , 中国汽车整体消费呈现出两极化的趋势,即高端车和入门级销量持续增长。然而, 随着产品结构转型, 未来,价格区间在 15-25 万之间的中端电动车将迅速发展 。 思迈汽车信息咨询 ( IHS) 预计, 20202025 年,中国轻型汽车总销量 的年复合增长率为 4.7%,其中, 由于本土造车新势力兴起,中端 电动 车销量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 7%,领先高端车( 4.8%)和入门级( 1.6%) 。 上述背景下, 高端品牌正在面临 来自 特斯拉 、各类 本土造车新势力 等新能源车企的压力 。 比如, IHS 预测, 20202025 年 期间 , 德系豪华车( 宝马、奔驰、奥迪 )将在中国出现一定程度的负增长,而在同期,特斯拉以及本土造车新势力 的市场份额 不断上涨 ,或将分别增长 27%和超过 30%。 此外 ,当前, 跨国汽车集团的新能源汽车大步进入中 国 , 整个市场 正在形成自主品牌、造车新势力和外国品牌百花齐放的格局,竞争 愈发 激烈 。 未来 3-5 年 ,贝恩认为, 头部的造车新势力将有机会走向全球化,并且 与传统车企 分庭抗礼 。 以蔚来 和 小鹏为例。 2021 年 6 月 , 蔚来 ES6 的官方指导价为 44.2 万元,在同期,宝马 5 系 PHEV 的指导价为 48.6 万元 。 值得注意的是, 两款车型不仅 定价相近 ,2020 年全年, 交付量 也 不相上下: ES6 的年累计 交付量 达到了 27,945 台 ,超过了后者( 23,471 台 )。相似的情况还发生在小鹏 P7 和特斯拉 Model 3 之间 。 2020年,小鹏 P7 年累计 交付量 为 15,315 台 ,与 Model 3 不相上下,后者为 137,459辆,且两者的官方指导价分别是 32 万元和 30.3 万元,定价 非常 接近 。 总体上, 2021 年, 在纯电动汽车领域,在中国, 蔚来、小鹏、理想的 总 交付量 已经远超奥迪、大众、宝马和奔驰。其中, 大众纯电动的国内进程较慢,目前,仅上市 了 ID.4 和 ID.6 两款车型 。 此外, 自成立以来, 理想 虽然只上市销售过一款车型 理想 ONE,但是, 2021 年 6 月的单月交付量超过 7,700 台, 领跑所有电动车。 四 大 展望 ,提升品牌竞争力 展望 2022 年, 面对来自高端化需求下滑以及市场新玩家施加的销量压力 ,叠加内燃机车的电动化转型趋势,以及新入局的本土造车新势力带来的价格压力, 贝恩建议,为了 提升品牌竞争力 , 广大 主机厂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着手制定战略。 展望 一: 密切关注中国市场, 把握 本土 消费者 需求 相较于本土造车新势力,传统主机厂对于 中国市场的洞察往往不够全面、深刻。对此,贝恩认为,主机厂需要及时更新 中国 市场信息 ,并且立足 本土 消费者的 需 求,调整 品牌战略。比如,加码 布局 智能座舱系统,从而获取产品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打造品牌效应。 展望二: 加 大研发投入 , 暂停 不必要的 业务 为了稳固地位,传统主机厂需要关注研发能力, 尤其是针对新能源汽车的各项技术, 不断扩大研发团队、提高软件核心领域的自研水平等,同时, 暂停不必要的非核心业务。 展望三: 细化 性能 规格 , 满足日益精细化的需求 在电动化、智能化的 趋势 下, “人车互联”成为 新能源汽车 的重要特征之一。 与传统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拥有 更多精细化的 车载互联功能 。 因此, 广大主机厂应当细化规格,比如,专注于提升娱乐性能, 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体验。 展望四: 重塑销售 模式 , 构建合作 生态圈 不同于传统燃油车 采用的 4S 店经销商模式 ,我们发现,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模式愈发多样化。无论是自建体验中心进行直销,还是由经销商兴建体验中心来代销,以及近年来涌现出的租赁、汽车订阅模式,主机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销售模式,携手各方机构,共同构建合作生态圈 。 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传统主机厂和造车新势力都需要 围绕产业趋势 和 竞争格局 、 消费 者 需求进行系统 化的 战略布局 ,从而突破发展瓶颈,获得新一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