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研报告周】链计算白皮书_43页_3mb.pdf
第一章未来产业 , 无边界协同目录 CONTENTS1.1 云计算,信息互联网基础设施1.2 区块链,价值互联网基础设施1.3 云链结合,加速产业链生态建设1.4 产业链生态建设需要无边界协同 7 8 8 9072.1 资源(Source)链计算底层平台基础设施2.1.1 链通信2.1.2 链数据2.1.3 链存储2.1.4 链共识2.1.5 链协同2.1.6 链安全2.1.7 链终端2.3 治理(Autonomy)链计算组织协作管理机制2.3.1 丰富标准化服务协议推动节点治理2.3.2 动态的云端边可信融合促进协同治理2.3.3 可信共享的数据价值交换联动数据治理2.3.4 可编程的链上原生资产推动价值治理2.3.5 分布式组织间联合发展建立联盟自治2.5 生态(Ecology)链计算可信价值融合模式2.5.1 技术生态2.5.2 行业生态2.5.3 产业生态2.2 协议(Protocol)链计算技术应用标准规范2.2.1 组网通讯协议2.2.2 可信数据协议2.2.3 共识协议2.2.4 智能合约协议2.2.5 安全协议2.2.6 应用协议2.4 协同(Cooperation)链计算无边界协同网络2.4.1 打破技术边界,实现应用协同2.4.2 打破组织边界,实现数据协同2.4.3 打破事务边界,实现业务协同2.4.4 打破产业边界,实现生态协同第二章链计算 , 下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10 12 12 12 13 13 14 14 1520 20 20 20 20 21 23 23 23 23 16 16 17 18 18 19 19 21 21 22 22 223.1 链计算技术落地过程3.1.1 行业分析 3.1.2 组织分析 3.1.3 业务分析 3.1.4 SPACE 规划设计3.1.5 数字化升级3.1.6 生态共建共赢4.1 数据要素流通4.1.1 数据要素流通过程中的难题 4.1.2 链计算构建数据要素流通网络4.3 供应链协同4.3.1 大规模供应链协同所面临的困境4.3.2 链计算突破边界的供应链协同4.5 工业互联网4.5.1 工业互联网发展的主要挑战4.5.2 链计算对于工业互联网发展的主要价值3.2 链计算生态建设模式3.2.1 权威机构模式3.2.2 核心组织模式3.2.3 行业联盟模式3.2.4 第三方平台模式4.2 数字金融4.2.1 数字金融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4.2.2 链计算对于数字金融行业的重要价值 4.4 智慧城市4.4.1 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具体问题4.4.2 链计算如何赋能智慧城市 第三章链计算 , 稳步落地的策略分析第四章链计算 , 产业生态应用场景第五章链计算 , 致力无边界协同242842 25 25 25 25 26 26 26 27 27 27 27 27 32 32 33 29 29 30 34 34 35 37 37 37 39 39 40序言中国进入技术驱动的时代,我们创造价值的方式都将发生变化。围绕强化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支撑,我国正在布局建设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当前,单一技术的应用能力已得到充分发展,但随着数字经济的高速度、多样化发展,加速了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进程,产生了新的产业生态。构建新型产业链生态向多技术智能融合、多行业交互、多产业协同提出重要挑战。产业链生态建设需要在云链结合之上,探索更广泛、深入、多元化、多技术智能融合所能带来的新的技术范式。链计算:以“计算空间”(Computing Space)为资源池的计算单元,该计算单元具备 Source(资源)、Protocol(协议)、Autonomy(治理)、Cooperation(协同)、Ecology(生态)五种可弹性扩展能力,并通过标准化协议族,实现链计算数据、应用系统、组织机构的治理,进而推动技术、应用、事务、产业的协同。通过区块链分布式动态组网能力,数据共享能力、业务协同能力,由技术服务向业务服务转型,构建出云、端、边、链的无边界协同的价值网络。链计算,作为下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为产业生态建设提供无边界协同的价值网络,能够将产业形成的边、云、端的数据要素变成一种新型的“产能”,一种可计量的“价值”体现,通过不同产业间的“产能”互换,“价值”互通,来促进多产业间协同共进,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出现,加快数字化进程,壮大数字经济发展,为数字中国建设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刘颖 腾讯云副总裁BLOCKCHAIN COMPUTING7第一章未来产业无边界协同 “网络化将会真正彻底地改变几乎所有的商业行为 . 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可以简要地概括为:向外扩展企业的内部网络,使其包含市场上所有与公司打交道的实体或个人,从而编织起一张巨大的网,把雇员、供应商、监管人员和消费者都囊括进来,使他们都成为公司的集体性存在的一部分。“他们”,就是公司。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未来的公司形态:它们将不断地演化,直到彻底的网络化。一个纯粹网络化的公司,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分布式、去中心化、协作以及可适应性。”失控未来产业,无边界协同第一章81.1 云计算,信息互联网基础设施“云计算”的概念首次在 2006 年 8 月的搜索引擎会议上被提出,当时被视为互联网的第三次革命,因为它的出现,为社会的工作方式及商业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云计算”从概念的提出到今天的产品商业化已经过去了 15 年,这期间“云计算”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与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渐从互联网行业走进了传统产业应用领域。越来越多的企业实现了业务云端化,越来越多的业务承载在数据中心的虚拟机上,“云计算”完美的解决了企业内部快速建立应用系统满足自身业务发展的需求。但随着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数字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互联网技术将原来垂直发展的产业生态逐渐“拉平”,供应链条得以无限延伸,多产业链条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价值关系网,让企业间跨地区、跨系统、跨应用的无边界协同成为常态。如何解决云上各企业自建的内部的应用系统进行合作,充分实现企业间技术、组织、事务的无边界协同,是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所需要解决的问题。1.2 区块链,价值互联网基础设施区块链是一种分布式总账技术(DLT, 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由分布式账本、P2P 组网、共识算法、链上编程等技术构成,能够让参与各方在技术层面建立信任(Trust),通过技术实现数据、应用及业务间互联互通,有潜力成为构建未来价值自由流通网络的基础设施,即形成价值互联网(Internet of Value)的基础设施。区块链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可信任的多中心体系,将分散独立的各自单中心, 提升为多方参与的统一多中心,得以提高信任传递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但区块链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尚不能很好的直接满足各种复杂的商业应用场景的建设,需要结合其他技术共同完成应用建设,保障区块链价值释放的同时,能够充分与商业应用场景相结合,不受限于各企业间自建的内部应用系统的限制,达到企业间协同与价值互联互通。1.3 云链结合,加速产业链生态建设云链结合,连接各个行业应用场景的业务流程和数据价值,形成了整体高度协同的产业链生态。云计算提供各种行业应用场景产品构建能力,所有的业务流程以“上云”的方式得以实现;而区块链可以构建一张价值互联的网络,链接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所有数据要素价值通过“上链”实现流通,建立更广泛的“机器”信任。BLOCKCHAIN COMPUTING9 图 1: 云链结合,产业链生态建设 随着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充分连接,底层数据价值被充分释放,加快了数据资产化、价值化的进程,使各产业链价值关系网交叠在一起,成为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且边界趋于模糊的价值网络。单一技术的结合已经较难支撑价值网络中新动能、新要素和新业态的形态和功能上的有机融合,需要多技术智能融合形成新的技术范式,解决价值网络中形态和功能融合带来的边界摩擦及协同问题,加速产业链生态建设。1.4 产业链生态建设需要无边界协同产业链生态建立在边界趋于模糊的价值网络中,随着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使得多种产业呈现数字化、规模化、无边界化的合作协同(广泛的协包含:数据资源协同、技术协同、应用系统协同、设备协同、组织协同、事务协同、产业协同等诸多方面)。无论是政府事务管理,还是社会经济发展,本质都是通过要素间的协同形成拉动效应,推动事物整体发展,使得参与多方整体加强,各个收益,共同发展。协同是一种负熵的行为,是保证各类要素协调统一,同向有序作用的基础,可以使各类要素相互作用,发挥出超过各自作用总和的效果。而边界的产生是限制和阻碍产业生态建设的关键因素(广泛的边界包含:技术边界、组织边界、事务边界、产业边界等)。打破边界壁垒,方能在各类要素、组织、事务间形成有效链接,提高协同效能,实现共同发展,形成网络型基础设施,获取巨大的规模效应、网络效应和溢出效应,这种产业生态所需的无边界协同新形态是极具可能突破1+14的规模体系。(注:1+14 的比喻是借鉴李录先生的有关演讲和文献)价值链接应用产品构建泛政府产业链生态泛金融其他未来产业,无边界协同第一章10第二章链计算下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产业链生态建立在边界趋于模糊的价值互联网中,这种边界的模糊趋势也让产业生态的建设需要“无边界协同”的土壤去生长;技术的革命性迭代带来底层的数据要素价值被充分释放,成为新的生产要素,生产要素的改变,改变了传统的生产关系,创造了更多的新形势、新领域、新生态,需要有新的技术范式来承接,这种新的范式凸显出基于价值互联网的无边界协同特点。BLOCKCHAIN COMPUTING11“链计算” 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多方融合,得以实现产业无边界协同。提供以“计算空间”(Computing Space)为资源池的计算单元,通过区块链分布式动态组网能力,数据共享能力、业务协同能力,由技术服务向业务服务转型,构建出云、端、边、链的无边界协同的价值网络。 图 2: 链计算结构示意图 “计算空间”【Computing SPACE: Source(资源)、Protocol(协议)、Autonomy(治理)、Cooperation(协同)、Ecology(生态)】作为链计算资源池,以云、端、边为可信数据计算资源,通过标准化协议族,实现链计算数据、应用系统、组织机构的治理,进而推动技术、应用、事务、产业的协同,以寻找经济发展新动能、新要素,致力无边界产业生态建设。图 3: 链计算 - 计算空间架构图 Source(资源)底层平台基础设施S Pprotocol(协议)技术应用标准规范AAutonomy(治理)组织架构管理机制Ccooperation(协同)多维动态协同体系EEcology(生态)可信价值融合模式私有云 混合云公有云公有云公有云服务器混合云12链计算,下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第二章2.1 资源(Source):链计算底层平台基础设施“计算空间”资源层作为链计算底层基础设施,由链通信、链数据、链存储、链共识、链协同、链安全以及链终端七部分构成。2.1.1 链通信区块链基于网络协议技术(TCP、RTP等)实现节点间的通信,使得链上节点以动态组网的形式,高效协作。同时,结合链上身份认证机制,将节点与组织绑定,通过链上权限控制功能,结合业务规则要求完成链上通道、链上合约的建立,使得区块链网络可用、易用。2.1.2 链数据链数据,依照不同的数据特点可分为链上数据及链下数据。链上数据,区块链节点空间资源池具备对链上数据的全拷贝能力,形成区块有效性证明的最小单元数据集合,典型的数据类型如下:链基础数据:比如账户、交易、区块头等直接数据,区块生成证明等区块有效性证明数据,以及供用户数据查询必要的索引数据等;链码数据:链码所依赖数据均需要在链上存储,以保证其可执行和去中心化特性,并提供实时访问能力; 资产类数据: 数据存储需求量小,但对安全性要求极高,链上存储可以在提供充分冗余存储的同时提供安全的计算环境;链下数据,无需实时存储于区块链节点的数据,具备使用频率较低、存储体量相对较大的数据集合特点,链下数据需要进行链上数据锚定,即将数据哈希值、数据索引等作为链上数据存储。典型数据如下: 大体量数据:存储空间较大的视频、图片、日志、地理位置等数据;BLOCKCHAIN COMPUTING13 区块历史数据:使用频率低且无需实时查询的备份数据; 特殊要求的数据:如个人身份信息,医疗数据等对安全性要求较高数据,链下数据脱敏存储,只在验证请求或授权请求时提供原始数据证明。2.1.3 链存储链计算突破传统基于云端计算、独立计算资源为依托的技术服务模式,提升为更广泛、无边界的数据协同、存储、调用能力,支持云、端、边一致性存储及算力资源调度,满足高效协同无边界价值网络中节点所需的分布式计算需求。随着区块链产业应用的不断涌现,视频、图像、医疗信息等大体量数据不断存储于区块链中,使得区块链数据处理的时间和空间消耗问题变的突出。链计算对链数据进行差异化分布式存储,根据数据特点将数据分为需要实时存储在区块链节点的链上数据(如账户、交易、区块链等),和无需实时存储仅需与链上数据进行锚定的链下数据(如存在性证明所需要的历史视频数据等)。针对链上数据与链下数据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存储引擎,进行不同的接口封装及成本计算,满足大规模的差异化数据存储的同时,提高易用性。2.1.4 链共识链计算支持数据层面的机器共识,以及基于应用场景的业务共识,在算法上支持多种主流共识算法且共识算法可灵活配置。链计算基于区块链分布式节点间的一致性共识机制,保证底层数据在分布式环境中的最终一致性,实现各节点对链上交易达成机器共识。链计算的业务共识是指基于具体业务的智能合约通过多方协作的形式,在多组织机构不互信的前提下达成共识,解决组织间决策一致性差、业务协同难等痛点问题。此外,链计算的业务可编程性、虚拟机的严格执行使得链上数据具有公正性,经过共识流程、虚拟机信息编译、合约可编程也使得区块链作为底层基础设施更具必要性和权威性。14链计算,下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第二章2.1.5 链协同为了满足用户快速建立网络节点,实现多组织机构间业务协同,链协同提供基于用户协同、业务协同、数据协同的技术能力。用户协同:区块链从数据视角来看,所有用户都是单一类型用户,无法灵活支持业务中复杂的用户逻辑。链计算可以在区块链系统底层实现用户角色的定义,建立用户身份角色识别和账户互认体系,满足复杂场景中用户间的高效协同。业务协同 :链计算将用户的分布式身份与场景相结合,通过智能合约可定义节点用户业务流程的权限和可执行的功能集合,用以高效、完整的实现特定业务场景中的业务协同。数据协同: 链计算大规模组网能力及跨链互操作技术,满足多方参与者能够快速组建区块链网络,支持同/异构多链条间数据互操作的技术能力,保证数据无壁垒高效协同,实现业务数据协同共治。2.1.6 链安全链计算以“计算空间”为基础,提供基于资源、协议、治理、协同、生态等全方位的安全保障体系,并从网络层、数据层、服务层、应用层等技术维度保障数据安全可信。 密码算法安全:支持国家密码管理部门许可的国密算法作为安全保障算法,遵循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要求。 交易与账本安全: 通过持久化存储账本记录、多节点拥有完整的数据记录,使其具备时序性容错的能力。 成员服务安全: 根据业务需求提供相应的认证和身份管理机制,支持建立身份管理的策略,在身份认证的基础上建立用户身份管理机制。 智能合约安全: 针对合约约定的条件和事项,智能合约能够按照规则强制执行,满足“可停机”及“确定性”要求。可停机:有限的时间范围内合约必须能够结束;确定性:同一输入必须产生对应的输出。 共识机制安全: 满足应用场景的一致性,要求保障业务需求的收敛速度和确认时间,同时保证共识的公平性。BLOCKCHAIN COMPUTING15 节点安全:认证和身份管理机制,支持建立身份管理策略及在身份认证的基础上建立用户身份管理机制;同时对事务发起方 / 接收方的信息及事务信息本身进行信息隐藏。 组网通信安全: 通过采用本地自主的、双向的认证和授权将数据的传输限制在特定授权节点间,确保数据和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不被非授权用户读取和篡改。 安全态势感知:以威胁情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为核心,实时监测链上智能合约行为、交易活动和账本数据变化,实时预警、报警和处置安全攻击和交易风险。2.1.7 链终端链计算以“计算空间”作为资源池计算单元,融合云、端、边等链上终端,实现多端融合协同。云:基于“计算单元”的特性,现有一朵“公有云”的形态将向多朵“融合小云”转变,其中“小云”包含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等形态,以提供算力和存储空间为依规,进行链上多云融合。端:“计算单元”同时可以支持多端的协同参与,基于网络、算力和存储的差异,多种终端也可被纳入“计算单元”中。边:边缘计算技术涵盖的物联网设备,同样作为信息输入和计算单元也可加入“计算空间”中,从而保障“计算空间”的数据信息完备性和实施性。16链计算,下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第二章2.2 协议(Protocol):链计算技术应用标准规范链计算协议,提供基于组网通讯、可信数据交互、共识、智能合约、安全、应用等多种协议,满足用户灵活使用链计算构建业务的需求。链计算提供多种协议规范标准及多类型协议通用模版,并支持用户依据协议规范要求自定义不同业务场景的协议,快速完成链上生态建设。链计算通过整套标准化协议,使业务层实现跨系统、跨地域、跨应用间协;数据层实现跨链、跨域间安全共享;资源层实现云、链、端、边资源、算力一致性调度。链计算以联盟链的形式实现链上数据存储;基于点对点网络协议实现链上大规模组网;基于分布式共识算法进行链上多方共识;基于智能合约等技术实现多方资源、业务协作;同时支持同/异构间跨链互操作、链上链下协同,通过应用协议实现系统间跨域访问,协议提供资源、服务、应用系统间无边界协同的能力。 图 4: 链计算标准协议架构图 2.2.1 组网通讯协议组网通讯协议包含:网络组建协议、计算空间终端通信协议、算力调度协议、链计算节点认证协议等四种基础协议,提供快速组建链计算所需的“计算空间”,聚合“计算空间”所需的算力资源调度和存储资源。 网络组建协议:网络组建协议通过定义网络组建的方法,实现多个计算空间基于现有 OSI 体系完成网络通信。 “计算空间”终端通信协议: “计算空间”终端通信协议主要定义计算空间内不同形态的多种终应用协议应用协议安全协议安全协议智能合约协议 智能合约协议共识协议共识协议数据交互协议 数据交互协议通讯协议通讯协议BLOCKCHAIN COMPUTING17端 ( 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AIoT 设备、智能芯片、及其他智能硬件等 ) 实现网络通信的方法。 算力调度协议: 支持链上配置多调度器及多调度策略,快速、准确的预测任务在运行期间会占用的资源量,进行资源分配,满足不同数据计算、验证所需要的算力支持。 链计算节点认证协议: 以CFL认证机制为基础,提供“计算空间”中大规模价值网络节点安全认证、身份互认的能力。2.2.2 可信数据协议链计算以“计算空间”为基础进行数据的计算与存储,打破节点资源边界,解决数据在不同云、端、边分布的计算空间的资源互通。可信数据协议主要提供:可信数据标准化协议、数据筛选协议、数据目录协议、数据建模协议、数据权限协议、数据权属设定协议、任务管理协议、可信数据共享交互等协议。 可信数据标准化协议:针对不同数据类型及引入规则提供与之适配的数据上链标准流程及协议规范,如视频、医疗数据等链下大体量数据,则协议提供数据锚定方法规则。 可信数据筛选协议:提供筛选、甄别链上数据和链下数据,匹配不同存储方式及建模路径;提供用户对链上数据存储所需的成本,以及共享存储需支付的费用等进行综合计算的成本参考。 可信数据目录协议:提供满足于多种特定行业组织架构、应用以及智慧政务所需的链上数据目录标准模版规范,提供自定义业务模版索引功能,支持可扩展的字段设置。 可信数据建模协议: 支持链上多方进行数据计算模型创建、调用、销毁,并提供通用建模协议模版。 数据权限协议:提供为特定数据(或有连续强相关的一串业务数据等)制定数据读写规则,隔离非读写规则以外的参与方获取数据的能力。 数据权属设定协议:基于签名算法实现数据所有权、执行权和使用权的解耦合分离,解决“谁的数据”“谁处理数据”“谁使用数据”等数据安全隐私问题。 任务管理协议: 建立链上多方任务管理协同通道,满足复杂数据计算、共享交互场景下任务编排、协同、管理、销毁能力。 可信数据共享交互协议:数据交互协议主要定义多计算空间之间和同一计算空间内多终端实现数据交互的方法及标准。18链计算,下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第二章 算法适配协议: 提供多种隐私计算算法适配协议,满足不同场景中对数据安全、交互、共享要求。2.2.3 共识协议链计算有效融合云、链、端、边等多种资源,其存储和算力资源需要达成最终一致性使得计算结果可信可用。共识协议层主要包含机器共识协议、应用共识协议、决策共识协议及多端一致性共识协议。 机器共识协议:基于节点间共识的协议,主要定义“计算空间”作为链计算的网络节点如何达成一致性的共识协议。 应用共识协议:提供基于业务协同间所需的共识机制及算法支持,通过协议技术解决真实业务场景应用间跨域、跨链所需的协同要求。 决策共识协议: 可通过配置门限/权重、权限配置及投票管理策略等多种组合,满足组织间跨部门、跨机构决策一致性需求。 多端一致性共识协议:多端一致性共识协议主要定义在云、链、端、边多终端融合的环境中,计算空间内多端如何达成一致性的协议。2.2.4 智能合约协议运行于区块链中能够自动执行合约条款的计算机程序,满足“可停机”及“确定性”要求。可停机:有限的时间范围内合约必须能够结束;确定性:同一输入必须产生对应的输出。链计算提供可扩展的数据资产协议、身份管理协议、权限协议、跨链(同 / 异构)互操作协议、数据存证协议及智能合约交互协议。 数据资产协议:数据资产化协议主要定义数据如何通过智能合约将其内在多属性价值资产化的协议。 身份管理协议: 提供了一种能够分布式地产生和验证全局唯一的标识(标识实体:人、机构、物体等)符的机制。支持加密安全,保护隐私及第三方进行机器验证的一种身份管理协议。 权限协议:可通过设置门限及权重的方式定义某一操作或业务流程权限范围及可操作用户列表。满足用户操作模式精细化、业务协同精准化的需要,并支持多签。BLOCKCHAIN COMPUTING19 跨链(同/异构)互操作协议:桥接多个不同主链的价值路由,互联链联合共识机制,扩展支持同构链、异构链。 数据存证协议:提供标准化链上存证模版,定义存证事务、创建文本、内容、原文等链上内容,实现链上存证的通用性,并支持对接外部声明机构数据。 智能合约交互协议:智能合约交互协议主要定义智能合约间如何相互调用的协议。2.2.5 安全协议链计算充分引入多云、端、边可用的存储、计算资源,因此需要保障“计算空间”和链计算网络的充分安全。其中安全协议层主要用于定义终端安全协议、及信息安全协议。 终端安全协议:终端安全协议主要定义云、端、边多终端设备应具有的系统安全防护能力协议。 信息安全协议:信息安全协议主要定义“计算空间”内数据信息的安全协议,既要保证数据的安全又要保证数据的可监管。2.2.6 应用协议链计算支持构建更广泛的分布式应用,提供具有行业特点的应用协议标准及模版,通过智能合约实现业务逻辑的可视化,应用协议层主要定义智能合约调用、应用能力框架以及 BPM 应用协议。 智能合约调用协议:智能合约调用协议主要定义智能合约与多终端链下数据的交互方式、应用终端如何调用智能合约的协议。 应用能力框架协议:应用能力框架协议主要定义应用系统应具备的能力组成的协议。 BPM 应用协议: 基于链上 BPM 协议提供前端或后端开发服务所需要的框架、插件、控件、组件等工具,帮助用户可视化定义应用功能及配置业务逻辑。20链计算,下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第二章2.3 治理(Autonomy):链计算组织协作管理机制2.3.1 丰富标准化服务协议推动节点治理云计算 SaaS 化服务解决云上多租户各自的定制化需求,满足信息系统建设需求。作为下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链计算通过协议的升级,更加注重解决链上各参与方数据价值共享、数据价值交换的需求。链计算,将服务从基础的通信协议向应用协议延伸,从单一的技术服务向满足广泛场景的应用服务下沉。链计算基于区块链大规模动态组网、分布式账本、安全可信、智能合约多方协同的能力,面向应用融合底层技术协议,提供丰富服务层协议及标准化协议规范,简化用户搭建应用流程,可基于现有业务场景和应用协议,快速解决业务问题。2.3.2 动态的云端边可信融合促进协同治理链计算基于区块链原生的分布式账本、安全可信和智能合约多方协同能力,标准化区块链协议族实现链、云、端、边的数据互联互通,满足资源在分布式网络环境下的动态协同与高效利用。对云、端、边等新兴技术的智能融合,实现跨云、跨链、跨服务资源的可信协同治理。2.3.3 可信共享的数据价值交换联动数据治理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底层数据价值被充分释放,基于数据要素的生态发展进入迅猛发展阶段,链计算改变了原有的数据获取方式及数据使用方式,使分布式环境中各方数据可以可信共享的联合起来实现联动,监管机构及数据验证方可通过节点方式参与链上数据合规、合法、安全使用的标准化建设和联合治理,实现数据价值最大化,监管成本最低化。2.3.4 可编程的链上原生资产推动价值治理区块链分布式账本和智能合约可编程的特性,使链计算对链上合约、链上数字资产和链上代码提供原生BLOCKCHAIN COMPUTING21可信支持,基于对数字资产的可信编程,促使数据价值进一步放大,助力多方开放共享,共治共享共建数字社会。2.3.5 分布式组织间联合发展建立联盟自治区块链通过其分布式账本和链上智能合约,为链计算提供多方协同自治能力。分布式组织通过物理链路加入区块链网络后,可通过分布式链上合约进行组织间的自治,便捷高效。2.4 协同(Cooperation):链计算无边界协同网络数据经济时代下的协同,覆盖了数据资源协同、应用系统协同、设备协同、组织协同、技术协同、事务协同、产业协同等诸多方面,并通过协同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的战略规划目标。边界是阻碍协同的关键因素。边界包括了技术边界、组织边界、事务边界、产业边界等。打破边界壁垒,方能在各类要素、组织、事务间形成有效链接,提高协同效能,发挥乘数效应,实现共同发展。2.4.1 打破技术边界,实现应用协同以云平台为基础搭建承载多种技术协作融合的底座环境,通过区块链技术在保证数据访问控制权限及隐私安全的前提下,为跨技术平台间提供数据对接通道,在应用场景下实现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 等多种技术相互融合协同作用,推动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多种技术协作融合将连接数据源和数据处理能力进行升级,上层应用接入更多能力,将原有应用形态由单一化应用逐渐向智慧化行业应用转变,融合多机构组织的应用功能,促使行业应用深度融合。2.4.2 打破组织边界,实现数据协同在跨组织协同过程中,通过区块链将各组织机构纳入到多方参与的协作网络中,建立可信的数据同步机制,实现组织行为信息的防抵赖、可追溯,在各组织间建立信任关系,打破了组织间的信任屏障,实现22链计算,下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第二章组织间的可信协同。同时基于智能合约技术对组织间协作流程进行优化再造,打破了组织间的信任、信息、流程边界,实现组织间的可信高效协同。通过打通多组织机构间数据互联互通的网络链路,促进多机构信息系统从烟囱式向共享融合服务演进,同时提供可信计算能力有助于实现在不侵犯数据权属,保障数据隐私安全的前提下,促使数据要素流动,实现数据协同。2.4.3 打破事务边界,实现业务协同在组织内部或组织间业务的具体场景下,利用分布式账本实现不同组织、角色间的业务数据实时同步,提高事务流程节点间的数据同步效率;对各事务的操作记录进行可追溯防抵赖的存证,事务间结果可信传递;通过智能合约技术对原事务流程进行优化再造,优化事务流转方式,由串行改为并行从而提高效率。通过打通行业上下游事务体系,重构原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融合行业间多组织机构功能业务,由单一业务线向行业业务面拓展,从而进一步促进生态发展。2.4.4 打破产业边界,实现生态协同产业链上存在诸多上下游及提供配套服务的组织机构,组织机构间存在竞争或合作关系。通过“链计算”能力,链接产业链上各方组织机构,可以实现数据、信用、资产的高效、有序、安全流动,实现不同组织机构自有基础平台的可信互联,实现不同服务机构的优势技术能力配合,实现市场商机的开放共享,实现产业链上配套业务间的有效衔接。基于产业链业务融合及生产关系的转变,会促使单一产业向多元化产业递进,原有企业将由深耕领域业务向多业务线间协同共治转变,推动多元化产业加速发展,实现产业生态的融合。BLOCKCHAIN COMPUTING232.5 生态(Ecology):链计算可信价值融合模式链计算的无边界协同网络促进数字生态的进一步发展和多种技术的高效融合,共筑价值社会的建立。2.5.1 技术生态链计算基于底层“计算空间”改变原有云架构,以可信数据流转为根基,构建云、链、端、边的高效互通。由于底层基础设施的变化,使得多种技术相互碰撞,产生新的链接,共筑多种技术融合协同的新生态。2.5.2 行业生态链计算基于区块链技术打通底层多组织机构间的动态组网能力,使得行业链上多方机构身份互信数据互享,打通行业链上下游,使得行业生态得以进一步发展,助力行业生态纵向发展。2.5.3 产业生态链计算的数据可信交换能力,使得跨行业组织机构间的通信更加频繁,在不改变原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前提下,优化已有的流程,助力产业升级。产业生态进一步发展使得更多的技术需求、行业需求得以涌现,形成技术、行业、产业三层驱动模型,共筑价值社会新形态。未来产业,无边界协同第一章24第三章链计算稳步落地的策略分析链计算作为下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其关键数字化技术及理论体系,要实现为不同行业提供无边界协同能力,需要依靠体系化的落地应用方法论和建设模式。BLOCKCHAIN COMPUTING253.1 链计算技术落地过程链计算落地方法可以在成熟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及管理方法体系上,结合链计算空间特性,通过链计算S-P-A-C-E 能力进行差异化分析和设计,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1 行业分析结合行业背景,对行业现状进行系统性分析评估,以确定链计算技术及理论体系在其中所适用的范围及宏观落地基础。重点分析内容包括该行业业务链条中参与方及在业务链条中角色,行业整体信息化及标准化水平,业务链主要产品及服务价值,行业沉淀的核心数据及数据应用价值,金融对该行业的服务水平等。通过行业分析,对链计算的落地应用进行可行性研究和分析,按照 S-P-A-C-E 框架确定产业现状,盘点现有资源,明确产业边界,梳理治理模式及协同水平,规划生态延展方向。3.1.2 组织分析对行业业务链条上的相关参与方及角色进行重点分析。分析内容包括业务链条上主要角色类型(如行政职能部门、监管机构、核心企业、供应商、渠道商、第三方服务商、客户等)、各角色主体性质(如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个人等)、不同角色在业务链上的重要性及强弱势对比、角色权力程度(如核心企业、监管部门、地方政府等)、各角色主要价值输出和利益诉求等。通过组织分析,为后续链计算技术如何打破组织边界进行应用及系统建设,确定建设模式、运营模式、建设牵头主体、生态成员、生态延展方向及价值流转关系具备重要意义。3.1.3 业务分析对行业核心业务流程进行系统性详细分析,涉及业务流程中各环节主要功能作用,各环节参与角色及职能、各环节输入及输出要素、流程流转路径、各环节流转处理时效性、流程中组织机构的边界等信息,通过分析确定流程事务及组织机构边界,及边界造成的流程阻滞、必要数据缺失及组织机构间信任问题;确定因人为干预可能导致的效率下降及管理风险;梳理可通过串行改为并行从而优化的流程及数据分发环节。26链计算,稳步落地的策略分析第三章3.1.4 SPACE 规划设计基于S(资源)-P(协议)-A(治理)-C(协同)-E(生态)对业务重构进行规划设计。规划设计内容包括: 资源规划(S): 对组织协同模式、系统间的通信网络、存储资源、共识选型、安全要求、终端类型进行盘点规划,确定链计算资源投入规模和成本预算。 协议适配(P): 确定协议适配方,梳理相关系统、网络清单,确定协议适配范围及协议适配改造工作。 治理升级(A): 按照链计算治理范围,制定治理规则,并根据治理规则确定链计算生态运维及运营规则。包括组织管理、节点管理、资源管理、布局管理、数据管理、资产管理、联盟管理等。 协同重构(C): 基于应用、数据、业务、生态协同新模式,对原有行业业务流程及协作模式进行重构,提高协同效率,加强资源数字化流动,提升资产管理水平,加强产业链自治能力。 生态共建(E):设计技术生态、行业生态、产业生态开放模式及开放规则,建设提供生态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保证生态的包容性和进化能力,形成生态价值流动闭环。3.1.5 数字化升级对现有信息化系统进行梳理,确认信息化系统种类、应用系统职能、应用系统边界、应用系统性能要求、网络边界、系统间流程及数据协同现状、数据隐私保护策略、不同类型数字化技术应用场景等信息。通过链计算技术对现有信息化系统进行升级,升级内容包括资源弹性升级、协议适配改造、协同交互升级、性能效率升级、安全能力升级、管理能力升级、服务范围升级和扩展能力升级。3.1.6 生态共建共赢链计算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数字经济的建设环节,更体现在数字经济的可持续运维和运营环节。通过链计算的无边界协同能力,基于新的数据、技术、组织、业务协作模式,降低不同行业产业链运营成本,提高业务运转效率,挖掘新的营收增长点,构建新的业务模式、组织合作模式和产业形态,通过改善生产关系进一步提高生产要素和生产力效能,从而实现产业联盟自治和生态自生共赢。BLOCKCHAIN COMPUTING273.2 链计算生态建设模式链计算生态的构建,必然是以点带面,基于应用试点进行验证突破,然后扩展、辐射、复制,最终实现产业融合,生态共建的效果。因此应用试点的起步模式也尤为重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模式:3.2.1 权威机构模式由权威机构,如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牵头进行启动阶段资源整合,并指定成立生态建设、服务、运营主体,负责基于链计算技术的系统建设、资源整合、平台运维和生态运营。3.2.2 核心组织模式由产业链上核心企业依托于其在产业链上的占位优势和资源禀赋,联合上下游组织机构基于链计算技术共建产业生态,由核心企业位置向产业链末端延展,带动产业链数字化进程的推进。3.2.3 行业联盟模式由行业内从业机构组建行业生态联盟,进行协同业务的试点尝试并逐渐扩展联盟范围。初期联盟成员可能是具有相同业务性质的同业机构,也可能是彼此间存在服务合作关系的上下游机构。3.2.4 第三方平台模式由第三方金融服务、技术服务、产业配套服务机构,基于其自身能力优势和服务客户资源,以自身业务为抓手,进行早期平台搭建,并逐渐扩大技术范围、服务对象范围、业务范围,最终实现生态建设的目标。未来产业,无边界协同第一章28第四章链计算产业生态应用场景BLOCKCHAIN COMPUTING294.1 数据要素流通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和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中国正在由人口红利时代向数据红利时代变迁。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促使组织机构内部各应用系统数据孤岛已被打破,大量数据通过汇聚、开发、应用、治理,为政府公共管理以及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了有利的决策依据。但由于数据权属不清、数据隐私泄露等问题,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可见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生产要素和核心资源,同时数据确权、数据隐私保护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