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报告吧!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报告吧

换一换
首页 报告吧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2021-2022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分析报告.pdf

  • 资源ID:128268       资源大小:9.13MB        全文页数:80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25金币 【人民币25元】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5金币 【人民币25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下载共享资源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1-2022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分析报告.pdf

2021-2022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分析报告c“3060 目标”中国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承诺04181.1 碳达峰与碳中和 1.2 碳中和国际共识 1.3 “ 3060 目标”与“十四五规划”1.4 主线行业迎来双碳机遇 1.5 主线行业碳中和路径与目标 05202633072026351020273713222815223030碳中和投资之路:碳金融潮起2. 1 碳金融市场2.1.1 什么是碳金融?2.1.2 碳金融 VS. 绿色金融 2.1.3 碳金融市场 2.1.4 碳金融市场产品谱系 2.2 碳交易2.2.1 碳交易的起源与演变2.2.2 碳排放交易权市场概述2.3 欧盟碳市场:发展与目标2.4 中国碳市场:现状与前景2.4.1 区域碳交易所试点案例:碳交易试点的发展与创新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2.4.2 全国统一碳市场启动 2.4.3 全国碳市场的意义 03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40517355435374757641517457445543527474586061474838碳中和转型之路:现代化城市与未来的投资中国碳市场前景展望及建议64703.1 碳中和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 3.2 碳的捕集、封存与利用 3.2.1 技术要点:二氧化碳的捕集 3.2.2 技术要点:二氧化碳的利用 案例:打通 CCUS 产业链霖和气候科技 3.3 数字化助力双碳目标推进 案例:数字化赋能的绿色智慧出行平台国星宇航 SPACE PARK 5.1 碳中和推动城市低碳解决方案5.1.1 中国城市低碳转型5.2 重塑社会低碳消费和生活理念5.3 ESG 投资:低碳转型气候投资的重要实践碳中和技术之路:探索技术前沿50碳中和产业发展之路:技术创新与低碳转型4.1 能源行业 4.1.1 传统能源生产储存智能化 4.1.2 数字技术赋能传统能源 案例:三峡集团能源企业的多元化碳中和战略 4.2 工业制造业 4.2.1 中国制造业的低碳转型困境 4.2.2 绿色制造 案例:绿色产品的低碳产销全链条斑布 4.3 新能源产业链 案例:交通领域的低碳化解决方案能链 6.1 规范制度体系,协同监管工作 716.1.1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体系 716.1.2 优化协同监管,制定鼓励机制 726.2 明确总量测算,强化信息核查披露 726.3 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丰富参与交易市场主体 736.4 提升碳金融市场配置,发挥金融工具效能 746.4.1 政策引导投资向绿色资产倾斜 746.4.2 加速引入配额有偿分配 746.4.3 完善碳金融产品创新及制度优化 746.5 争取国际碳定价权,推动通过碳市场国际化发展 75附录:碳中和缩略语表 76717171726567676904由碳达峰向碳中和: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年度白皮书(2021)“3060目标”1中国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承诺1.1碳达峰”与碳中和 2020 年 9 月 2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1 年 3 月 5 日, 2021 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 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碳中和( Carbon Neutrality),是节能减排术语,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而碳达峰( Peak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则指的是碳排放进入平台期后,进入平稳下降阶段。简单地说,也就是让二氧化碳排放量“收支相抵”。随着碳中和目标的设立并进入“十四五”规划,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3060目标”的提出,也意味着中国经济将全面向低碳转型。图 1:达峰过程示意图图片来源:世界资源研究所( WRI)“ 30 60”中国“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承诺1随着碳中和目标的设立并进入“十四五”规划,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3060目标”的提出,也意味着中国经济将全面向低碳转型。近年来,大量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已逐渐显现,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频现。 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发布的 IPCC全球升温 1.5特别报告1称,按照目前人类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计算,全球每十年升温 0.1-0.3,若这一趋势不变, 2030 年到2052 年之间就将达到升温 1.5的阙值,接下来十年可能是人类避免灾难性影响的最后时机。麦肯锡也对中国在未来 30 年的气候变化影响作出推演:如果碳排放量保持目前的增速,到 2030 年中国可能会有 1000 万至 4500 万人遭受极端炎热和致命热浪的侵袭。目前,中国的碳排放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一。据气候行动追踪组织( Climate Action Tracker)分析,如果中国在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全球变暖将比预期降低 0.2-0.3左右。1 IPCC 全球升温 1.5特别报告( Global Warming of 1.5) ipcc.ch/sr15/download/图 2: 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地区分布数据来源: IEA1.2 碳中和国际共识近 40 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加。尤其是近几年来,各种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全球陆地、海洋,甚至北极均出现了新的极端温度;野火吞噬了澳大利亚、西伯利亚、美国西海岸和南美的大片地区,森林火灾想大气中排放了大量温室气体,导致 2019 年全球温室集体排放同比增长了 2.6%,远高于 2010 年以来 1.4% 的年均增长率。据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 2020 年全球气候状况1临时报告,尽管各国为防控新冠疫情采取了多种措施,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却仍在持续上升。 2020 年 1 月至 10 月,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 1850 年 -1900 年)水平基线高出约 1.2。目前五个全球气温数据库都将 2020 年列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第二热的年份,仅排在 2016 年之后。而 2011 年 -2020 年也将成为有记录以来最暖的十年。1 2020 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 State of the Global Climate 2020) library.wmo.int/index.php?lvl=notice_display&id=21880#.YH-wVugzY2y图3: 中国和部分国家能源消费总量,2000-2018单位: KTOE 数据来源: IEA“ 30 60”中国“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承诺1科学共同体认为,全球气温升高背后的主因是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NEP) 2020 年 12 月 9 日发布的 2020 排放差距报告2显示, 2019 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连续第三年增加,达到了 524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不包括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下同)和 591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和 591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再创历史新高。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化石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初步数据显示,使用化石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 2019 年达到 380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也再创历史新高。国际社会逐渐对通过减排减碳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达成共识,并在联合国框架下开展相关制度安排和行动计划的谈判。从 1992 年达成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 1997 年京都议定书,再到 2016 年正式签署巴黎协定,共同构建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政治和法律基础。基于这些共识,近年来,发布碳中和目标的经济体快速增加,相关经济体 GDP 在全球的占比目前已超过三分之二。其中,中国、美国和欧盟这三大全球主要碳排放经济体(碳排放合计占比53%)都承诺将于本世纪中叶左右实现净零排放或碳中和。欧洲环保主义理念渊源深厚,欧盟更是把应对气候变化看作一次经济转型的机遇。从 1990年起,欧盟整体碳排放量已达峰值,进入稳中有降的通道。其主要原因是清洁电力,如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2019 年,欧盟提出“欧洲绿色协议”3,以使得欧盟经济复苏并在 2050 年之前实现气候中和。 2020 年 3 月,欧洲委员会提出了欧洲气候法草案4,试图建立起实现2050 年气候目标的治理框架。而美国国内尚未形成气候变化的政治共识,其气候治理实践一直因两党之争而反复,进而影响全球气候治理氛围。 2020 年 11 月,美国正式退出巴黎协定,成为迄今为止唯一一个退出巴黎协定的缔约方。虽然在 2021 年 2 月美国正式重返了巴黎协定,且拜登政府在延续奥巴马时代气候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气候和能源计划,计划在 2050 年之前实现 100% 清洁能源经济,达成净零排放。但在气候合作领域的反复态度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无疑造成了巨大打击。美国放弃了气候变化领域的领导责任,世界期待着中国承担更多的责任。中国也不负众望,作为发展中国家主动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唯一的家园。让我们继往开来、并肩前行,助力巴黎协定行稳致远,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习近平呼吁5。2 2020 排放差距报告( Emissions Gap Report 2020) unep/emissions-gap-report-2020#3欧洲绿色协议( European Green Deal) ec.europa.eu/info/strategy/priorities-2019-2024/european-green-deal_en4欧洲气候法草案( European Climate Law) 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N/TXT/?qid=1588581905912&uri=CELEX:52020PC00805 继往开来,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习近平,气候雄心峰会, 2020 年 12 月 12 日 单位:亿吨 数据来源: ourworldindata/co2-emissions各国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的政治和法律基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倡议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使温室气体控制或减排成为发达国家的法律义务提出“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革命前水平以上低于 2之内,并努力将气温升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 1.5之内”目标资料来源:人民网、财新智库整理世界主要经济体二氧化碳排放量历史轨迹(1950-2019)“ 30 60”中国“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承诺11.3 “3060目标”与“十四五规划”2020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中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争取在2030年达到峰值,并争取在 2060年前达成碳中和。“ 3060 目标”目标随后写入“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将碳达峰和碳中和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中国碳中和目标的设立与“十四五”规划的布局之年在时间上重合,目标时间的锚定以及国家顶层发展规划文件,意味着未来的碳排放强度将会纳入约束性指标,明确各个区域与行业的碳排放控制任务的分配与协调。这将成为中国转向绿色低碳、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契机,在深刻影响中国生态环境、经济结构、发展方式的同时,也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集中体现。近年来,中国绿色发展成效逐渐显现,但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仍然存在,中国 2060 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相较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晚 10-15 年,这也与中国复杂的经济格局和能源消费结构相匹配,是基于现实考量所作出的理性判断。控制碳排放的宏观规划,首次作为执行重点融入到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规划中。“十四五”对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精确规定要分别降低 13.5%、 18%。这一指标的实现不但需要产业结构变革进行支撑,也与创新驱动发展密切相关。双碳目标细化为具体的排放指标和规则,促使能源生产、运输和能源消耗相关企业进行内部优化和产业链优化,通过能源使用效率的提升、碳热的再利用、落后产能的淘汰更新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单位碳排放的经济产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1%,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第三章 第二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1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第三章 第二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资料来源:人民网、新华网,财新智库整理“3060目标”政策时间线“ 30 60”中国“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承诺1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力度持续提升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2030年主要政策单位国内生产总 值能源强度下降 20%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16%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 森林蓄积量143亿立方米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15%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 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04,森林蓄积量增加14亿立方米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13.5%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8%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 森林覆盖率24.1%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尽早达峰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资料来源:财新智库整理1.4 主线行业迎来双碳机遇随着碳中和体制、机制逐渐完善,更多重点行业和领域被纳入控制碳排放的规划,也作为碳中和主线行业迎来的发展、投资的新机遇。2021 年 2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重点行业碳达峰、碳中和视频研讨会,研究“十四五”工业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任务,推动编制工业低碳行动方案。钢铁、建材、水泥、石油和化工、有色金属、纺织、造纸、汽车等重点行业代表围绕产业结构、重点产品市场需求及进出口、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与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了达峰路线图、达峰时间预测以及相应技术路径和政策措施建议。4 月 -5 月,国家能源局分别就风电光电建设、新能源上网电价征求意见,逐渐完善系能源定价机制。新能源生产运输机制的完善,将推动中西部落后地区在不破坏生态环境之下的资源开发,促进地区间的协调发展。资料来源:财新智库整理碳中和主线行业版图“ 30 60”中国“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承诺1与此同时,中国的碳中和目标也将生活领域纳入重点规划范围。 “十四五”规划将城市建设指向生态绿化的固碳作用和绿色交通、建材对碳排放的削减作用,使城市环境兼顾低碳和宜居两个维度的需求。随着碳中和目标的设立和方向的研讨,政策也逐渐细化。发改委年初提出“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转型、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健全低碳发展体制机制、增加生态碳汇”的六大发力领域,以及逐渐形成的“ 1+N”政策体系,理清了碳中和落实的具体领域和方向。在能源生产端,国家能源局持续推动煤炭消费比例的下降和新能源的替代,并提出到“十四五”末,可再生能源发电机占中国电力总装机超过 50% 的目标,并实现高质量的电力消纳和运输,为双碳目标提供能源结构的根基。在能源消费端,工信部、住建部和交通部共同发力,在绿色制造、绿色建筑和地毯运输起草制定规范和管理办法,将碳排控制具化到能源消费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能源消费变革。在资金支持方面,央行出台绿色金融、绿色债券的政策对减排投融活动进行支持,财政部将研究碳税政策、新能源补贴进行调节,生态环境部建立的碳排放交易体系也将为碳排放控制提供资金支撑。1.5主线行业碳中和路径与目标碳中和目标从国家宏观意志落实到主线行业的运行调整,需要企业这一微观经济的主体进行积极有为的规划和路径设计。追溯能源的生产与消费链条,可以看到中国主线行业的主要企业对碳中和的态度与实践。能源领域,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都已启动碳中和路径研究,国家电网也于 2021 年 3 月份发布了碳达峰与碳中和的行动方案。传统能源消耗大户宝钢集团的时间线则更加明确,提出 2023年实现碳达峰,2050 年力争实现碳中和。科技和金融业并非碳排放大户,但部分重点企业以技术减碳支持和减碳融资服务作为主攻方向,从而参与碳中和实践。如何将碳中和承诺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是主线行业与企业发挥好市场主体减碳责任的关键。能源行业必须合理评估短期与长期的策略互补,加速能源生产结构性调。作为世界工厂,中国第二产业占 GDP 接近 40%,对投资、工业拉动经济增长的依赖,致使煤电项目审核上的放松与快速增长。能源行业的碳中和推进,依靠能源生产结构的转型,对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中国来说就是去煤化和结构多元转变。短期来看,这样的转变会给能源行业带来阵痛。根据高盛1基于现有技术的估算,中国 75% 的脱碳转型,意味着每年 7200 亿美金的成本,并随着减碳的深入,成本曲线会快速变陡,并引发就业岗位的流失。但长期来看,减碳带来的效率提升和碳汇市场的激励,会相当程度上抵消能源结构调整带来的附加成本和岗位流失。从这个角度来说,能源行业需要在宏观目标的范围内,评估短期策略与长期策略之前过渡的周期,并结合企业自身的资产状况、盈利水平确定短期的损益和长期效益提升的平衡,以实现碳中和目标下的能源结构的平稳迭代。1中国走向净零碳排放之路,高盛, 2021 年 1 月, 30 60”中国“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承诺1资料来源:高盛全球投资研究部中国脱碳转型成本曲线在能源消费端,主要行业应按照自身排放结构来规划合理的碳中和路径,作为清洁能源替代的基础。当前主要的能源消耗工业多依靠电力,即二次能源,实现碳排放真正的控制,应当将自身的排放结构细化到发电源头的能源结构。以电解铝行业为例,作为能源密集型产业,电解铝的电解过程需要丰富的电力支撑。生产一吨电解铝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约为 11.2 吨,而使用水电生产的碳排放接近于零。互联网科技企业在电力消耗领域的二氧化碳排放同样不能小觑。据统计, 2018 年中国数据中心总碳排放量达 9855万吨,预计 2023年达到 1.63亿吨,其中电力购买占据互联网企业碳排放的 90%以上。在能源消费转型的过程中,应当着力关注能源溯源的消耗结构,与清洁能源的推广使用相协调,同时对于企业来说,进行清洁低碳能源购买的区域布局优化,顺应国家新能源布局的政策导向,是谋求能源转型的重要抓手。 碳中和投资之路:碳金融潮起2“ 3060 目标”的提出,意味着中国经济将全面向低碳经济转型。据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的研究测算,要在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中国每年需要项目资金约为 3.1万 3.6 万亿元,而目前每年资金供给规模约为 5000 亿元,资金缺口超过 2.5 万亿元。若要在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则需要在清洁能源发电、先进大规模储能、绿色零碳建筑等新增超过百万亿元投资。根据清华大学的研究显示,实现 1.5目标导向转型路径,需新增投资约 138 万亿元, 超过每年 GDP的 2.5%。而根据中金的研究,至 2060 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大约需 140 万亿元的绿色投资。其中, 前10 年年化投资需求为 2.2 万亿元,后 30 年年化投资需求为 3.9 万亿 元。分行业来看,电力、交运、建筑的绿色投资需求量最大。面对巨大的投资机遇,市场参与者摩拳擦掌,碳金融方兴未艾,各类碳中和相关的金融产品在一夜之间涌现,中国碳交易市场步入舞台中央。图片来源:清华大学,中国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2“碳中和”投资之路:碳金融潮起2.1碳金融市场2.1.1 什么是碳金融?碳金融,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交易行为和金融制度安排,或称碳融资和碳物质的买卖,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狭义的碳金融,指企业间就政府分配的温室气体排放权进行市场交易所导致的金融活动。广义的碳金融,泛指服务于限制碳排放的所有金融活动,既包括碳排放权配额及其金融衍生品交易,也包括基于碳减排的直接投融资活动以及相关金融中介等服务 。碳金融市场,即金融化的碳市场,世界银行默认碳金融与碳交易是一致概念,即出售基于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量或者交易碳排放许可所获得的一系列现金流的统称。在市场高度金融化的欧美,碳金融作为碳交易日常形式不言自明,两个概念很少被分别提出。碳金融是环境金融与绿色金融延伸出来的最新提法与发展方向,本质来看,碳金融与低碳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关系。2.1.2 碳金融 VS. 绿色金融从目前中国对碳中和的金融支持来看,碳金融涵盖在绿色金融的整体框架之下。但是碳中和与绿色转型既有交叉重叠的领域,又有不同之处,传统的绿色金融概念需要在碳中和的概念框架下进行扩展。碳金融服务于“ 3060 目标”下的低碳转型,通常是指针对市场实体、经济活动和资产项目向低碳和零碳排放转型提供的金融支持。不同于绿色金融强调绿色,碳金融的支持对象除了绿色,还可以是棕色,甚至可以使碳密集或者高环境影响的项目,助力其达成排放转型。哪些领域可以成为与碳中和相关?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 2021 年 3 月发布的关于明确碳中和债相关机制的通知1,中给出了官方认可的大体方向:清洁能源类项目(包括光伏、风电及水电等项目),清洁交通类项目(包括城市轨道交通、电气化货运铁路和电动公交车辆替换等项目),可持续建筑类项目(包括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及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等项目),工业低碳改造类项目(包括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工业能效提升及电气化改造等项目),以及其他具有碳减排效益的项目。的问题,而反映“融资难”问题的小微企业占比为21.4%,另有13.5%的小微企业表示基本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融资需求基本满足,成本亦可接受;个体经营户情况更甚。1关于明确碳中和债相关机制的通知,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 2021-3-18, 2011 年的碳金融十年报告中,世界银行对“碳金融”的描述也几乎与碳交易一致,即出售基于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量或者交易碳排放许可所获得的一系列现金流的统称。碳交易的基础资产主要包括两类:一是排放权交易体系(ETS Emission Trading Scheme)下的碳排放权配额,即已经排放出来的碳配额,比如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EU-ETS) 下的欧盟碳排放配额( EUA)和欧盟航空碳排放配额( EUAA)、我国七省市碳交易试点框架下的北京市碳排放权配额( BEA)等;二是根据相应方法学开发的减排项目减排量,即尚未排放,即将减排的碳配额,比如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下的核证减排量( CER)、中国国家发改委认可的核证自愿减排量( CCER)等。2.1.4 碳金融市场产品谱系碳金融市场就是金融化的碳市场。从产品谱系上看,碳金融产品也主要是主流金融产品在碳市场的映射,可以分为交易工具、融资工具和支持工具三大类。(一)碳市场交易工具。除碳资产类的碳现货外,碳交易工具还包括碳远期、碳期货、碳掉期、碳期权以及碳资产证券化和指数化的碳交易产品。交易工具的丰富,盘活了碳现货和期货市场,推动了碳金融市场流动性的活跃,也为投资者对冲价格波动风险,实现套期保值。碳期货。碳期货是以碳排放权配额及项目减排量等现货合约为标的物的合约,基本要素包括交易平台、合约规模、保证金制度、报价单位、最小交易规模、最小 / 最大波幅、合约到期日、结算方式、清算方式等等。 EU-ETS 流动性最强、市场份额最大的交易产品就是碳期货,与碳现货共同成为市场参与者进行套期保值、建立投资组合的关键金融工具 。碳期货能够解决市场信息的不对称问题,引导碳现货价格,有效规避交易风险。碳期权。碳期权实质上是一种标的物买卖权,买方向卖方支付一定数额权利金后,拥有在约定期内或到期日以一定价格出售或购买一定数量标的物的权利。碳期权标的物既可以是碳排放权现货也可以是期货。如果企业有配额缺口,可以提前买入看涨期权锁定成本;如果企业有配额富余,可以提前买入看跌期权锁定收益。碳远期。碳远期交易是国际市场上进行 CER 交易的最常见和成熟的交易方式之一,买卖双方以合约的方式,约定在未来某一时期以确定价格买卖一定数量配额或项目减排量。碳远期的意义在于保值,帮助碳排放权买卖双方提前锁定碳收益或碳成本。碳掉期。碳掉期是以碳排放权为标的物,双方以固定价格确定交易,并约定未来某个时间以当时的市场价格完成与固定价交易对应的反向交易,最终只需对两次交易的差价进行现金结算。由于碳掉期交易的成本较低,且可有效降低控排企业持有碳资产的利率波动风险,已成为企业碳资产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手段。目前中国的碳掉期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由控排企业在当期卖出碳配额,换取远期交付的等量 CCER 和现金;二是由项目业主在当期出售 CCER,换取远期交付的不等量碳配额。碳指数交易产品。碳指数可参考金融市场基于指数开发的交易产品,目前我国有中碳指数为碳市场投资者和研究机构分析、判断碳市场动态及大势走向提供基础信息,未来也可以依托此类碳指数作为标的物开发相应的碳指数交易产品。碳资产证券化。碳配额及减排项目的未来收益权,都可以作为支持资产通过证券化进行融资,证券型证券化即碳基金,债券型证券化即碳债券。a.碳基金。碳基金是为参与减排项目或碳市场投资而设立的基金,既可以投资于 CCER 项目开发,也可以参与碳配额与项目减排量的二级市场交易。碳基金管理机构是碳市场重要的投资主体,碳基金本身则是重要的碳融资工具。b.碳债券。碳债券是指政府、企业为筹集碳减排项目资金发行的债券,也可以作为碳资产证券化的一种形式,即以碳配额及减排项目未来收益权等为支持进行的债券型融资。2“碳中和”投资之路:碳金融潮起(二)碳市场融资工具。碳市场的融资工具可以为碳资产创造估值和变现的途径,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种:碳质押。碳质押是指以碳配额或项目减排量等碳资产作为担保进行的债务融资,举债方将估值后碳资产质押给银行或券商等债权人获得一定折价的融资,到期再通过支付本息解押。碳回购。碳回购指碳配额持有者向其他机构出售配额,并约定在一定期限按约定价格回购所售配额的短期融资安排。在协议有效期内,受让方可以自行处置碳配额。碳托管。碳托管(借碳)指一方为了保值增值,将其持有的碳资产委托给专业碳资产管理机构集中进行管理和交易的活动,碳托管实际上是一种融碳工具。狭义的碳资产托管,主要指配额托管,即控排企业委托托管机构代为持有碳资产,以托管机构名义对碳资产进行集中管理和交易;广义的碳资产托管,则指将企业所有与碳排放相关的管理工作委托给专业机构策划实施,包括不限于CCER 开发、碳资产账户管理、碳交易委托与执行、低碳项目投融资、相关碳金融咨询服务等。(三)碳市场支持工具。碳支持工具及相关服务可以为各方了解碳市场趋势提供风向标,同时为管理碳资产提供风险管理工具和市场增信手段。碳指数。碳指数既是碳市场重要的观察工具,也是开发碳指数交易产品的基础。碳保险。碳保险是为了规避减排项目开发过程中的风险,确保项目减排量按期足额交付的担保工具。它可以降低项目双方的投资风险或违约风险,确保项目投资和交易行为顺利进行。碳金融市场的层次结构资料来源:绿金委ETS 机制设计一级市场碳配额分配/ 拍卖项目减排量签发碳质押碳回购碳托管碳基金碳指数:场内现货及衍生交易指数碳保险 / 保理:项目减排交付保险 / 资金保付碳现货碳期货碳期权碳掉期(互换)碳指数交易产品碳资产证券化:碳债券碳基金场外碳掉期碳远期场外碳期权场内交易(标准化 / 连续 / 公开交易及清算服务)场外交易(非标准化 / 大宗 /小范围交易)二级市场融资服务市场 支持服务市场金融市场监管碳现货资产 碳资产流动性 资金服务保险 / 保理服务 指数开发服务供求关系基础指数资料来源:绿金委2“碳中和”投资之路:碳金融潮起2.2碳交易2.2.1 碳交易的起源与演变自工业革命起,人类经济和生产活动加剧消耗地球能源储备,随之带来的碳排放也超越了此前人类社会几千年的总量。根据盖茨基金会测算,当前人类活动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约 510 亿吨温室气体,加速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繁,气候变化成为关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挑战,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气候变化”议题首次于 1972 年第一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由西方发达国家开始率先开展节能减排及金融化的实践。碳交易理论也在同时期得到了论证和探索,20 世纪 60 年代末, 1968 年,美国经济学家戴尔率先提出了 ETS 的设计。 1972 年,蒙哥马利用理论模型解释了通过市场方式解决各种污染负外部性成本的问题。 1995年,ETS 成功应用于美国“酸雨计划”的排污权交易。 1997 年 12 月,伴随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的签订, ETS 正式被用于解决全球变暖问题,确立国际排放贸易( IET)、联合履约( JI)和清洁发展机制( CDM)三种碳交易机制。 JI 和 CDM 两种项目产生的减排量则可以用于抵消部分配额,两者结合形成了强制碳交易市场;出于社会责任目的,通过购买项目减排量实现自身碳中和的机构和个人,形成了自愿碳交易( VER) 市场。2.2.2碳排放交易权市场概述根据京都议定书,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和六氟化硫等六种气体被确定为温室气体,其排放量均可折算为二氧化碳当量进行计量,因此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被称为“碳排放权交易”,简称“碳交易”,进行此类交易的市场被称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简称“碳交易市场”。全球碳排放交易体系逐渐发展成熟。根据国际碳行动伙伴组织( ICAP)资料显示,到 2021 年,全球已有 33 个从不同级别政府层面启动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其中包括 1 个超国家机构、 8 个国家、 18 个省或州和 6 个城市,此外未来还有 24 个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在筹备。目前,这些正在运行碳市场的司法管辖区占全球 GDP 的 54%,碳市场覆盖了全球 16% 的温室气体排放。1 碳交易(Carbon Trading)全球主要的碳交易市场均为履约碳市场,包括欧盟碳交易市场、美国加州碳市场以及 2021 年启动的中国全国碳市场。主管机构事先决定配额的总数上限 (cap),发放碳配额给符合准入门槛并被纳入碳市场的企业或者机构。碳市场的配额总数上限逐年递减,以保证配额的稀缺性,激励企业减排。企业在实际经营活动中可根据自己的排放需求或盈余,与其他企业进行配额的交易,即碳交易。 碳资产(Carbon Asset)碳资产,是指在强制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或者自愿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下,产生的可直接或间接影响组织温室气体排放的配额排放权、减排信用额及相关活动。在碳交易体系下,政府向企业分配排放量配额( Emission Allowance),企业内部通过节能技改活动,投资开发零排放项目或者减排项目所产生的减排信用额,如 CER, CCER, VER, VCS 等等,均为碳资产。1碳中和背景下的绿色金融投资机遇,高瑞东,财新网, 2021-3-312“碳中和”投资之路:碳金融潮起2.3欧盟碳市场:发展与目标EU-ETS 起源于 2005 年,是依据欧盟法令和国家立法建立的碳交易机制,是目前世界上参与国最多、交易金额最大、发展最成熟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从市场规模上看,根据路孚特对全球碳交易量和碳价格的评估, 2020年欧盟碳交易体系的碳交易额达到了 1690亿欧元左右,占全球碳市场份额的 88%1。 从减排效果上来看,截至 2019 年,欧盟碳排放量相对 1990年减少了 23%。2根据京都议定书的减排义务安排, EU-ETS 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并正在进入第四阶段,如右侧表格所示。欧盟碳市场的价格也随着不同阶段的变化而波动。 2005-2006 年碳交易制度建立初期配额相对短缺,价格在 15-30 欧元 / 吨波动。随后,因为碳交易配额过度发放、金融危机、可再生能源迅速发展等因素,价格出现暴跌。在 2007-2018 年间,碳价格基本都维持在 10 欧元 /吨以下。2018 年,欧盟议会对碳交易体系进行改革后价格开始稳步走高。 2020 年新冠疫情初期,由于经济活动减少导致欧洲排碳量减少,对排放配额需求也相应下降,欧盟排放配额价格于 3月暴跌 40%至 15.25欧元 /吨的低位。但随后在欧盟碳市场稳定储备机制( MSR)的作用下, 过剩配额有效减少,碳价于 5 月稳定回归到 20 欧元 / 吨区间。自 2021 年以来,由于第四期改革配额的收紧,欧洲碳价一路高涨,在 7 月 5 日达到 57.77欧元 / 吨的历史最高位,比 2005 年体系建立之初的价格翻了一番。1 Carbon Market Year in Review 2020, REFINITIV, 2021-1-262 欧洲:欧盟排放权交易体系全球最大碳交易市场,碳排放交易网, 2021 年 5 月 12 日, 2020 年 12 月布鲁塞尔国家首脑会议上,欧盟商定温室气体减排新目标为,到 2030 年将欧盟区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 1990 年减少 55%,并在 2050 年实现碳中和。 资料来源:财新智库综合整理欧盟碳交易市场发展阶段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时间2005-2007 年 2008-2012 年 2013-2020 2021-2030目标实验阶段完成京都议定书规定目标鼓励企业进行长期的减排投资实现欧盟温室气体减排新目标3覆盖行业电力、能源密集型行业 加入航空业加入钢铁、水泥等特定产业配额量供大于求 配额盈余年均配额量以 1.74%的速率逐年递减年均配额将以 2.2% 的速率递减,同时强制将流通配额(总配额 - 排放量)总数的 24% 转存入 MSR配额分配方式95% 免费配额 90% 免费配额 拍卖效果碳交易价格保持极低价位碳价随着经济自金融危机中恢复而回升并保持稳定MSR 缓解碳市场供需失衡,平滑价格波动配额进一步紧缩2018 年,欧盟议会对碳交易体系进行改革后价格开始稳步走高。 2020 年新冠疫情初期,由于经济活动减少导致欧洲排碳量减少,对排放配额需求也相应下降,欧盟排放配额价格于 3 月暴跌 40% 至 15.25欧元 / 吨的低位。但随后在欧盟碳市场稳定储备机制( MSR)的作用下, 过剩配额有效减少,碳价于 5月稳定回归到 20 欧元 / 吨区间。自 2021 年以来,由于第四期改革配额的收紧,欧洲碳价一路高涨,在 7 月 5 日达到 57.77 欧元 / 吨的历史最高位,比 2005 年体系建立之初的价格翻了一番。2“碳中和”投资之路:碳金融潮起2.4中国碳市场:现状与前景2.4.1 区域碳交易所试点中国碳交易市场相较欧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但也筹谋已久。从 2011 年起,国家发改委确定碳交易试点省市,至今已有 10 年,全国碳交易市场筹建也已达三年。早在 2008 年 8 月 5 日,北京和上海就争先建立了碳排放权交易所,仅两小时之差。随后几年间,全国已建立或处于筹备阶段的碳交易所一度达到 100 家之多,碳排放权交易被认为是重要的经济机遇,受到追捧。然而,随着碳市场建设的复杂性显现,市场关注热情逐渐转冷。2011年,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了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广东、湖北和重庆七个碳交易试点省市。从

注意事项

本文(2021-2022中国低碳发展行业展望分析报告.pdf)为本站会员(科研)主动上传,报告吧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报告吧(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号


收起
展开